【实用】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总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设计说明
1.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切实可行的,对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本设计通过让学生找玩具汽车数量与小人书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和列举比例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得到激发,思维得到拓展。
2.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本设计以扶代讲,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能理解和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而且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合作能力及归纳能力得到提高。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介绍“物物交换”的背景知识。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最早出现物质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物物交换”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如用一只羊换一把斧头。我们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就从“物物交换”开始。
2.呈现问题。
同学们算一算,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
设计意图:通过“物物交换”,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呈现“玩具汽车换小人书”这一情境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探究新知奠定基础。
⊙尝试解决,体会联系
1.想一想。
师:同学们算一算,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把你的想法记录在本上。
2.说一说。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体会在“物物交换”的过程中,玩具汽车的数量与小人书的数量之间存在的关系。
预设
方法一 14÷4=3.5,3.5×10=35(本)。
方法二 10÷2=5,14÷2=7,5×7=35(本)。
方法三 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14÷4=3……2,2个玩具汽车=5本小人书,10×3+5=35(本)。
方法四 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8个玩具汽车=20本小人书,12个玩具汽车=30本小人书,2个玩具汽车=5本小人书,12+2=14(个),30+5=35(本)。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提出新的要求。
师: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你能尝试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吗?
2.学生尝试列式。
预设
方法一 4∶10=14∶x。
方法二 10∶4=x∶14。
方法三 14∶4=x∶10。
方法四 4∶14=10∶x。
3.交流汇报写出比例的主要依据。
4.学生独立解比例。
5.汇报结果。
预设
生1:根据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可以把这个比例转化成4x=10×14。
生2:我是这样计算的`:
4∶10=14∶x
解:4x=140
x=35
6.出示课堂活动卡,组织学生先和同伴交流,再独立解决。
(师巡视,适时指导)
7.验算:把求出的结果代入比例验算一下,看等式是否成立。
(学生自主验算)
8.教师小结。
解比例的关键是根据“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写成等式,再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设计意图:将解比例的学习融入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独立解决,然后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这样学生对新知识就会更加理解。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设计说明
“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概念很多,这部分知识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复习这些内容时,我采用“梳理知识——动手操作——强化练习”的模式。通过复习,系统地整理知识,弥补学习缺陷,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构建知识网络
1.谈话导入。
师: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和“观察物体”的内容。
2.归纳整理,构建知识网络。
(1)提问:在这一部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学生独立反思、回顾整理,然后小组展示交流。
(3)汇报交流,师引导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
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课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使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复习,分项整理
1.复习三角形分类。
师:请小组同学讨论一下,三角形有哪些分类标准?具体是怎样分类的?
小组讨论、交流并推荐代表进行汇报。
(三角形按角分包括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三角形按边分包括等腰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
反馈练习:完成教材101页1题。
2.复习三角形内角和。
师:想一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我们是怎样推导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我们可以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哪些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并推荐代表进行汇报。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和是90°)
反馈练习:想一想,算一算。
∠1=( ) ∠2=( ) ∠3=( )
3.复习三角形边的关系。
师:说一说,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思考后汇报。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反馈练习:完成教材101页3题。
4.复习四边形分类。
师: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本学期学过几种四边形?它们分别有什么样的特征?
小组讨论、交流,并推荐代表汇报。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作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作梯形)
反馈练习:
(1)判断。
①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②两个高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拼在一起还是平行四边形。( )
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④一个梯形中只有一组对边互相平行。( )
(2)完成教材101页5题。
设计意图:通过由浅入深的复习,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所学知识,建立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有效地巩固了学习成果。
5.复习观察物体。
(1)引导学生用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拼摆出几种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
(2)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从它们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2、5、3、的倍数的练习(P21题6~11)
教学目标: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所给的数是否是2、5、3的倍数,提高综合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2、5、3的倍数的求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在下列各数中,哪些数有因数3?
51525354555657585960
61626364656667686970
71727374757677787980
81828384858687888990
3.提问:在3的倍数中,哪些数是9的倍数?它们是根据什么特征来划分的?
二、概念辨析
1.凡是偶数都是2的倍数
2.没有因数二的自然数一定是奇数
3.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欧式
4.个位是0的自然数一定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5.个位是3、6、9的数一定含有因数3
6.30.6各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所以这个数是3的倍数
三、指导练习
1.第6题:这副图的.条件是什么?要我们求什么?
原有22人,再来几人才能正好安3人一组分完,说明再来的人数和原有的人数合并起来应该与3有什么关系?22+2=24
2.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要他们说出根据来
3.第8题:要求学生懂得这道题问了几个问题?(必须是3的倍数,又要是偶数)先考虑哪个问题呢?为什么?
4.第9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判断,并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5.第10题:
(1)当填奇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个位数字是3或者5就可以了)
(2)当填偶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个位数字是0或者4就可以了)
(3)当填2的倍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2的倍数特征,个位数字是偶数就可以了)
(4)当填5的倍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考虑5的倍数,个位数字是0或者5就可以了)
(5)当填3的倍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3的倍数特征)
(6)当填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先考虑3的倍数特征,哪3个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只有4、3和5,再考虑2的特征,个位是偶数)
6.第11题:判断奇数还是偶数,只要看个位上的数字就可以了。
四、课后:
五、作业:
六、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连续看图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单项口算
老师分别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用手势表示得数。
2.复习10以内连加、连减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回答。(说出各题的计算过程)
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知道连加、连减表示的意义,那么如果一个算式里面内有加法,又有减法,它又表示什么含义呢?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二、指导探索:
1.教学例1
鱼缸里有几条黑金鱼?有几条红金鱼?求共有几条金鱼?应该怎么算?(板书:)如果捞走2条,求还剩几条?怎么计算?(板书:)
如果我们把刚才演示的内容用图来表示(贴例题图)你能叙述一下这幅图的意思吗?
(引导学生叙述题意:鱼缸里有4条黑金鱼,3条红金鱼,捞走2条,还剩几条?)谁会列式?
板书:
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前面学习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算式叫加减混合。
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加减混全式题应该怎样计算呢?结合这道例题,谁来说一说?(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先算4加3等于7,再算7减2等于5。)板书: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计算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2.教学例2
出示鸽子图
你能说出这幅图表示的意思吗?(学生分组说一说图意,然后指名叙述:有4只鸽子在吃谷子,飞走了1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有多少只?)
谁会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
这也是加减混合算式,你会计算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齐说计算过程,老师板书:
5
3.比较质疑:
两道例题有什么不同?(一道是加在前,减在后,另一道是减在前,加在后)
说明:无论是加在前,还是减在前,只要有加有减都叫加减混合,计算加减混合算式与前面学习的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1.看算式摆学具:
出示: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请你用学具摆一摆。
2.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的做一做。
订正时说计算过程。
3.口算:(指名说答案,其他同学当裁判)
老师分别出示口算卡片:
4.竞赛:争做计算小能手
每人一张小卷子,学生独立计算,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前五名完成的同学把卷子交到老师那里,全对的为“计算小能手”,其他同学订正后全对的第人发一朵小红花。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做加减混合式题要按什么顺序计算?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
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会分步列式解答两步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师:谁知道10月1日是什么节?今年的10月1日是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50岁的生日,为了庆祝这一盛大的节日,一些同学做了许多美丽的花朵。
板书:同学们做黄花25朵,做紫花18朵。
根据这两个条件,谁能提出一个问题,使它成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呢?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口述,电脑出示。)
大家仔细观察,这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应用题?
(2)师:老师也提一个问题--"做了多少朵红花?(板书)看能不能解答?为什么?"(因为题中没有告诉红花与黄花、紫花的关系,所以不能解答。)
如果老师增加一个条件--"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板书)。现在红花与黄花、紫花有关系吗?这道题能不能解答了?
二、进行新课
1.师: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例1,谁来把题读一遍。
2.引导理解题意。
这道题告诉我们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什么问题?
红花的朵数跟什么有关系呢?(总数)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画线段图。
师: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先画出一条线段表示黄花的朵数,(边说边画)黄花有多少朵?接着画线段表示紫花的朵数,表示紫花的线段应该比表示黄花的线段长呢?还是短呢?为什么短?画完后问:哪一条线段表示的是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呢?(指名上台指出)再画表示红花的线段(师故意把表示红花的线段画得和总数一样长)。提问:是这样吗?为什么不对?应该怎样改?这条线段就表示红花的朵数,也就是这道题要求的问题。
4.分析、解答。
(1)师:请大家想一想,求红花的朵数用一步计算可以吗?为什么不能?要求做了多少朵红花,必须先算什么?
(2)师:每一步怎样算呢?求出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就可以求出什么了?请你在练习本上试着列式解答,谁最先做完,就上来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做完后看书自检。
(3)小结:解答例1时,已知红花的朵数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题中没有直接告诉黄花和紫花的总数,所以要先算出黄花和紫花一共多少朵,再算做了多少朵红花,需要几步计算?(两步。)
5.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两步应用题"(板书课题)。
6.改编例题。
(1)师:下面老师把例1改变一下,把第三个已知条件中的"少"改为"多"。(电脑出示。)
请你默读题目,思考以下问题。
①这道题和例1比,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
②线段图怎样改?
③解答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归纳后,学生独立解答,个别板演。集体订正。问:解答这道题需要几步呀?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
(2)师:下面老师把例1再改变一下(电脑出示题目。)指名读题后,先提问上述问题,学生再独立解答。
师生集体订正。
7.比较归纳。
(电脑出示)思考: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
小结:这三道题讲的事情相同,前两个已知条件和问题相同,第三个已知条件不同。从解答方法来看,因为红花的朵数都与黄花和紫花的总数有关系,而"总数" 没有直接告诉,所以三道题都需要两步计算,先算出来黄花和紫花一共多少朵,然后再求做了多少朵红花。不同的是求红花的朵数计算方法不同。因为例1告诉我们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应该用总数减3;想一想第1题是告诉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多3朵,应该用总数加3;想一想的第3题是知道做的红花是黄花和紫花的总数的3倍,也就是3个43,所以用总数乘以3。大家在做应用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题意,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怎样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多媒体出示)填空。
(1)同学们跳绳,小华跳75下,小明跳85下。小青比小华和小明跳的总数少30下。小青跳了多少下?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要求"小青跳了多少下",必须先算(
)。算式是:(
)。
(2)畜牧场养出羊120只,养奶羊410只。养绵羊的只数是山羊和奶羊总只数的4倍。养绵羊多少只?
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要求"养绵羊多少只",必须先算(
)。
算式是:(
)。
2.小游戏--猜一猜。
两名学生报出年龄、身高,师说出教师的年龄、身高与两名学生年龄、身高的关系,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年龄、身高。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步应用题,做题时要认真分析题意,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该怎样计算。
五、布置作业(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正确读、写亿以上的数。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数位中含0的亿以上数的读、写。
教学难点:
数位中含0的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学关键:
以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为基础,把个级、万级的写法推广到亿级,能正确读、写亿级的数。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喜欢看漫画吗?看这幅漫画,哇!你想说什么?
生可能说:地球上人口太多了,地球都要背不动了!也可能说:全球人口有六十一亿,太多了!
(惊讶):六十一亿,这个数真大呀!像这样亿以上的数,你们认识吗?(板书课题)
二、学习读数和写数
(一)学习读数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第21页,例1中有三个数,你们会读吗?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指导开始自学吧!
2、课件出示自学指导。
(1)例1中第一个数为什么读作:六十一亿?后边两个数你会读吗?写在书中横线上。
(2)想一想,亿以上的数该怎样读?
(3)完成例1下边的“做一做”。你认为,读数时最应该注意什么?
3、学生自学。师提示学生:不要急于做题,一定按照自学提示的要求一步一步去做,一定要沉下心来,想一想老师提的问题,看书时,可以用手点着看,边看边思考。
4、师:你们自学后有什么问题吗?如学生说没有,师:说明你们都用心去学了,既然学明白了,你能以5080 4000 0000为例,说说亿以上的数究竟怎么读吗?
5、生到前面讲解,师小结:先分级再读数,从高位读起,先读亿级上的五千零八十亿,再读万级上的四千万,(出示课件第一、二句),我们再做几个练习:5008 4000 000,5080 0000 4000,让生读,再总结:级末的零不读(画横线打叉),各级中间有一个零或连续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出示课件第三、四句)
读法歌
读数要从高位起,哪位是几就读几;
万级末尾加读“万”,亿级末尾加读“亿”;
每级末尾如有零,不必读出记心里;
其他数位连续零,只读一个记仔细。
师:读数大家都明白了,写数会不会呢?
(二)写数
1、请同学们按自学指导自学第22页例2。
(1)例2中的“三亿”为什么写作:3 0000 0000?后边两个数你能试着写出来吗?
(2)想一想,亿以上的数怎么写?
(3)完成例2后边“做一做”的第1题。你认为,写数时最应该注意什么?
2、生自学。
3、师:写数有什么问题吗?请你以五千零四亿零七百万为例,说一说亿以上的数究竟怎么写呢?
4、生讲解,练习:五千四百亿零七十,五千零四十亿零七万。师生小结写法,出示课件:
写法歌
写数要从高位起,哪位是几就写几。
哪一位上无单位,用“0”占位要牢记。
(三)师总结:读数和写数,都要先分级,数位中有零的数的`读写,大家一定要仔细,下面做几道检测题。
三、检测题
1、读出下面各数,这三个数的读法有什么异同?
4075
4075 0000
4075 0000 0000
师:4075在个级时读作四千零七十五,4075在万级时还读作四千零七十五,只不过在后边加个“万”字,4075在亿级时仍读作四千零七十五,但要在后边加个“亿”字。就像同学们这样读,读亿级或万级的数时,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边加个“亿”字或“万”字。
2、用自己的方法,又快又准地读出下面各数。
20 8000 0000 读作:________________
6007 0005 0000 读作:________________
3090 1040 3000 读作:________________
生读完后,师问:读数怎样才能又快又准?强调先分级,以错例强调数位中有零的读法。
3、写出下面各数,写完后你会检查吗?
两千四百万 写作:________________
六百四十亿九千零三万 写作:________________
五千零三亿零七百 写作:________________
根据错例,强调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用零占位,强调检查的方法:根据位判断这个数共几位数,或看各级是否满四个数字。
4、把左右相等的两个数用线连起来
三百八十亿 3 0000 8000
三亿零八十 38 0000 0000
三十八亿 3 0080 0000
三亿零八十万 380 0000 0000
做完题后,师:这三道题,一共是10个数的读写练习,你答对了( )个。想一想:错的原因是什么?以后要注意什么?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学习了亿以上数的读写,读数时要注意:每级末尾如有零,不必读出记心里;其他数位连续零,只读一个记仔细;写数时要注意:哪一位上无单位,用“0”占位要牢记。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北京市六年制教材第五册第四单元第100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通过比较,弄清两个已知条件的一步应用题与两步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两步应用题的理解,并学会这类应用题的分析及解答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3.教育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应用题。(板书:应用题)
(1)先看一道题(投影):
红光小学买红粉笔16盒,白色粉笔比红粉笔多32盒。____?
默读一遍(师指上题),谁会把这道题补充完整?老师在上题横线上板书:买白色粉笔多少盒?
怎么解答?(找1人写在玻璃片上)
(2)下面我提几个问题,请你们回答:
哪两个条件?
如果两个条件都直接告诉我们了,要求这个问题用几步解答?
(3)我们看看××做的,请你读一下。
为什么用加法?
刚才我们复习了旧知识,大家掌握得还不错,如果我把这道题里的问题改成:一共买粉笔多少盒?”(老师写在黑板上)谁来读一遍?要求“一共买粉笔多少盒”还能用一步解答吗?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两步应用题(板书:两步)。
2.新课
(1)例4:红光小学买红粉笔16盒,买白色粉笔比红粉笔多32盒,一共买粉笔多少盒?
这道题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要求“一共买粉笔多少盒”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我先画一条线段表示红粉笔16盒(见上图)。
再用一条线段表示白色粉笔的盒数,这条线段画多长?为什么?
谁来指指哪段表示白色粉笔比红粉笔多的32盒?(师指白色粉笔和红粉笔同样多的一段)这段是多少盒?为什么?问题是什么?
你们会分析这道题吗?同桌同学互相说说。
谁说说你是怎么分析的? ××刚才是从哪儿入手分析的?
师:(指图)要求一共买粉笔多少盒,必须知道买红粉笔多少盒和买白色粉笔多少盒,买红粉笔的盒数是已知的,因此要先求白色粉笔的盒数,再求一共买粉笔多少盒。
谁会解答?
①买白色粉笔多少盒?
16+32=48(盒)
②一共买粉笔多少盒?
16+48=64(盒)
写不写“答”,为什么?
答:一共买粉笔64盒。
小结:这两道题都有两个条件,而且相同,为什么这道题用一步解答,(指准备题)这道题却用两步解答呢?(指例4)
所以光看条件就盲目列式是不行的,必须要认真审题,弄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再解答。
(2)下面,我把例4中的第二个条件变一下“买白色粉笔比红粉笔少3盒”(贴上)谁来读题?谁说说条件和问题?
我们来画线段图。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和刚才的图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谁来分析这道题?会解答吗?
①16-3=13(盒) 第一步求出的13盒是什么?
②16+13=29(盒) 第二步求出的'29盒是什么?
答:一共买粉笔29盒。
(3)这道题你会做了,我再变一下,你们愿意做吗?
红光小学买红粉笔16盒,买白色粉笔的盒数是红粉笔的3倍,一共买粉笔多少盒?
默读一遍,小声说说条件和问题。
能自己分析吗?试试看。
请你打开练习本,在本上解答,不写小标题(找1人写在黑板上)。
订正:谁做的读一读,求出的第一步是什么?第二步是什么?
(4)对比:
我们看看刚才做的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之处?
①两个已知条件,一个问题;②问题相同,第一个条件相同;③都用两步计算;④第二步方法相同。为什么?
有什么不同之处?①第二个已知条件相同;②第一步解答方法不同。为什么?算式跟原来比有什么不同?其中一个条件用了两次。
(5)小结
在解答应用题时,已知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就一定用一步解答吗?
今天我们学的这种题就用两步解答,所以要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再解答。
3.练习
(1)一把椅子25元,一张桌子的价钱是椅子的4倍,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贵多少元?
谁来读题,自己小声分析一遍。在练习本上解答。
订正: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第二步为什么用减法?
(2)再看一道题:
学校有长跳绳18根,短跳绳的根数是长跳绳的2倍。____?齐读,要求提出不同的问题再解答。
①短跳绳有多少根?要求“短跳绳有多少根”用几步解答?
②一共有跳绳多少根?要求“一共有跳绳多少根”,用几步解答?
③短跳绳比长跳绳多多少根?要求“短跳绳比长跳绳多多少根”,用几步解答?
④长跳绳比短跳绳少几根?要求“长跳绳比短跳绳少多少根”用几步解答?
条件相同,问题不同,解答的步数一样吗?
4.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什么?
刚才你们在分析这种应用题时,有的愿意从条件入手分析,有的愿意从问题入手分析,哪种都可以,只要你能分析清楚,正确解答就行了,今天的这种应用题和原来学过的结构不同,有一个条件在解答时用了两次,所以,一定要认真审题,仔细分析,正确判断用几步解答。
5.作业
(1)打开课本第100页,这就是今天咱们学的新知识,回家看看书。
(2)课本第101页第1~4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9-0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5-24
小学数学教案03-15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07-03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09-03
小学数学教案(精)08-14
小学数学教案(集合)09-10
小学数学教案【通用】09-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6-1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9篇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