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9-02 10:01:45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9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9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了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表示方法,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实践第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思想目标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

  教学设计

  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小学所学算术数之后数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

  重点

  正、负数的意义,

  难点

  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教学方法:

  鉴于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强,精神不能长时间集中,但思维比较活跃。我决定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及情感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用大量的实例和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习情绪。并利用计算机和投影胶片辅助教学,增大教学密度。

  教学过程的设计,分为四部分。

  一、创设情境,引入负数;

  二、联系对比,突出重点;

  三、课堂练习,及时反馈;

  四、总结提高,渗透德育。

  在引入部分,我通过介绍数的产生与发展,向学生渗透"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原始社会,从打猎记数开始,首先出现自然数,经过漫长岁月,人们用数"0"表示没有,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在丈量土地进行分配时,又用小数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使同学们感到,数的第一次发展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需要。

  随之提问:同学们小学都学过哪些数?

  为了给下节课讲述有理数概念及分类作好铺垫,我把学生们答出的数归类为整数和分数。

  那么小学学过的这些数能否满足社会生产生活及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呢?

  为了体现负数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我选择了三个学生较熟悉的例子,用计算机显示动画效果,采取形象化教学。

  (计算机)比如零上5°C,它比0°C高5°C,可记作5°C,而零下5°C比0°C低5°C,怎么表示呢?珠穆朗玛峰高出海平面8848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米,怎样表示二者的海拔高度?又如向东走3米与向西走3米、收入50元与支出50元等等。还可以联系抗洪实际,让学生思考怎样用数学来区分高区警戒水位1米与低于警戒水位1米呢?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积极的思维参与,兴致勃勃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共同进入角色。

  以上实例说明,小学学过的那些数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而且数的局限也阻碍了数学自身向前发展。如小学遇到0-2、3-5这类题我们束手无策。以上种种矛盾及不便我们如何解决呢?

  使学生感到数的扩充势在必行,扩充的根源是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及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既然小学学过的数不能满足需要,我们需要引出新的数。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零下5°C,比0°C低5°C,那么有没有比0还上的数呢?此时,负数已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学生顺利地接受了这一事实,负数自然而然的引出了。

  接下来讲解正、负数的定义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采取联系对比的方法,始终不脱离小学所学知识。在给出正、负数的定义时,我采取比较轻松的态度,尽量避免使概念复杂化:小学学过的大于零的数就是正数,负数就是在正数前面加上一个"-"号。让学生觉得数学并不难学。在讲述正、负数的表示法、读法后,强调这里的"+""-"是性质符号,虽然与表示运算符号的加号、减号涵义不同,但又能完全统一,因此形式上是一样的。在学运算时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从温度计上观察0°C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0°C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表示,说明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0是正数与负数的界限。因此,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非正非负的中性数。对于0的认识,我们小学知道,0表示没有,又知道0的一些性质:0不能作除数、0乘以任何数都得0等。其实,0不仅仅表示没有:比如:0°C并不是没有温度,水位线定为0米并不是没有高度。在实际意义中,0是用来表示基准的.数,比如海平面、警戒水位等。因此,0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它比所有正数都小,又比所有负数都大。当然,0的内涵还很丰富,我们将在以后陆续学到。

  以上对数0表示量的意义的分析,实际上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负数的认识和理解。正数、0、负数的大上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形成,也为下一节课讲述有理数分类打下基础。

  在此选取课本练习1让学生口答,巩固对正、负数的认识。并把课本例1作为练习给出。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正、负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为了突出正、负数的意义这一重点,就要突出它的实践性。那么,与引入部分呼应,有了负数以后,那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零上5°C可记作5°C或+5°C,零下5°C可记作-5°C;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吐鲁番盆地海拔-155米;收入50元记作+50元,支出50元记作-50元等等。同学们观察、正、负数所表示的两个意义正好相反的量,叫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有趣的是,在千世界中,有上就有下,有升就有降,有收入就有支出,有赢就有亏损。因此,上仍相反意义的量是普遍存在的。正、负数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能表示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为了加深学生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理解,请学生再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总结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特征:

  (1)意义相反 (2)同一种量

  并解释相反与相异的区别。比如向东走3米向北走3米就不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通过以下练习加以巩固。

  由于用负数表示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很不习惯,是理解上的难点,如何讲解难点呢?在此要向学生渗透相反意义所隐含的辩证关系。

  "+""-"作为性质符号有着更深层的涵义:

  "+"表示与问题中给出意义的相同意义,

  "-"表示与问题中给出意义的相反意义,

  如:前进+5米,表示真正前进5米,

  前进-5米,表示后退5米,

  那么,后退-5米就表示前进5米。并通过课本例2加以巩固。

  为了加深对正、负数的意义及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理解,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练习:

  图中所示是一个零件的剖面图。用φ30±0。07表示轴直径的误差范围,说明±0。07的意义。

  因为学生第一次见到这种标注误差的方法,很难回答。我采取铺垫式启发,先讲解;"这是一个直径为30mm的轴,在制作过程当中允许产生尺寸上的误差,既可以大些也可以小些,但不许超过一定的范围,如此标准谁能说出它的意义?"这时,学生就会根据正、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这一特点回答出+0。07表示比30mm大0。07mm,-0。07表示比30mm小0。07mm。这样使学生把正、负数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加深了对正、负数意义内涵的理解。

  接下来是课堂练习。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通过练习巩固知识发现不足,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检查教学效果,采取相应措施。在练习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养成用所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学生的练习分出了梯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有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各组练习在进行中,进行后,都要掌握学生的完成情况,让学生举手,加以统计,及时纠错及再讲解,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调整练习题目的多少与难易。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通过语言、目光、动作给予鼓励与告诉,发挥评价的增益效应。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语气、神态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在听课过程当中通过有形的精神状态如眼神等所表现出来的无形思维状态加以感知,随时捕捉反馈信息,对自己的讲课进程作出相应的调整,快、慢、停、转应用自如。

  在本节课的小结部分,首先小结本课重点与难点,然后向学生提问:你知道是哪个国家最早使用负数吗?负数最早记载于中国的《九章算术》中,比国外早一千多年。借此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并布置思考题及作业,目的是把正、负数与第一章所学代数式联系起来,加深对正、负数的意义的理解。

  通过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我认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的学习习惯,更要重视教学生做人,才能真正讲出一堂好课,真正成为一名好教师。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课本P2—P3

  教学目标:

  1. 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 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 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3. 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准备:

  教具:挂图、“附页1”图1。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笑笑要到文具店去买文具,可是文具店里的标价牌上的标价是笑笑第一次看到的,她不会读了,想请同学们帮帮忙。

  二、 玩中学

  1. 创设情境,激活先前的生活经验,感受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1)出示文具标价牌,学生仔细观察,并将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

  铅笔0.50元 尺子1.06元 笔记本3.50元

  书包45元 水彩笔16.85元 钢笔8.00元 文具盒12元

  (2)同桌互相说一说小数那一类中每一种文具的单价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3)动笔填写各种文具的价格,同桌互相检查核对。

  2. 观察对比,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1)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小数与以前学过的数,并进行比较,说说这组数有什么特点。

  (2) 说明像3.50,1.06,16.8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认识小数点。

  (3) 简单介绍小数的来历。了解小数的读法,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

  (4) 用小数的形式写一写文具的单价,再读一读。(可以写书上的,也可以写生活中自己熟悉的单价。)

  (5) 小讨论:小数点重要吗?(小明把笔记本的单价3.50元写成0.35元,会造成什么后果?让学生议一议,交流后汇报。)

  3. 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小数,如有的'学生说不出来,可留作业,让学生去生活中找一找,下次课前再交流。

  4. 试一试。

  独立完成“试一试”中的习题,同桌互相反馈。

  三、 学中做

  1. 写一写,读一读。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自己理解题意,独立完成。注意指导“一张20元的人民币与一枚5分硬币一共是多少钱”这一小题的写法、读法。

  2. 完成“练一练”第2题。

  四、 做中得

  数学游戏。完成“练一练”第3题。

  五、 总结。

  货比三家

  教学内容:课本P4—P5

  教学目标:

  1. 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新学期开始了,丽丽要为自己买一个新的铅笔盒,请同学们帮助她选一选,哪家文具店的最便宜。

  二、玩中学。

  1. 设立情境,复习旧知作铺垫。

  出示主题图,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读一读各种文具标价牌上的文具价格。

  2. 借助问题探究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的方法,发展数感。

  (1)思考“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这个问题应如何解决。(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2)自主探究比较4.9元与5.1元大小的方法。(学生借助以往的知识,独立思考比较方法。)

  可能出现的比较方法:

  a.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

  b.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

  c.以小数点为中心,4.9元小数点前是4,5.1元小数点前是5……

  (3)组内交流比较方法后推选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3. 提出新问题,延长知识点。

  (1) 根据主题情境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 根据学生提的问题,选择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大家试着解决。

  4. 试一试。

  完成“试一试”的两道题。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再与同伴检查完成情况,每人选一题说说比较的方法和过程。

  三、 学中做

  1. 完成“练一练”第1题。

  反馈评价时说说如何比较0.05元与0.50元、6.00元与6.0元的方法,说说有什么发现。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四、 做中得。

  完成“练一练”第3题。

  在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进一步明晰比较三个数大小的策略与相应的步骤,并能对策略与结果的合理性作出判断。

  五、总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利息是安排在小学数学北师大教材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时。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常用百分率、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百分数应用的一种,利率这个百分数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也更为专业化,它表示利息和本金的关系,因此要让学生的潜意识中有所转变:利率不难理解,它和我们之前学习过的百分数是一样的。我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以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利率的意义为主,从而掌握求利息的方法,以及了解利息税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有关储蓄、纳税的一些知识,同时受到勤俭节约的思想教育。

  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和设计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资料及预习,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储蓄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分析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在调查预习活动中的收集、提取、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2、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会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1、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了解利息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

  课前搜集的有关储蓄、利息的信息,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根据新课标精神:“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只有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才能显得真实和精彩。本着这样的理念,所以在课堂设计中利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中充分让学生“做主”,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地发现掌握本金、利息和利率含义,体会在银行存款时利息的计算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我遵照

  “一、二、一”的教学模式,即把教学分为:自学新知(10分钟)、检查释疑(20分钟)、课堂检测(10分钟)三个环节。

  二、说学生

  1、知识基础。①刚学过的百分数知识.学生总体上掌握得

  较好,较牢,计算利息、保险费和税款是百分数应用的一种。所以学生较容易接受。②学生对储蓄、保险、纳税知识了解非常少,应做好课前准备。

  2、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还可以,同学之间的相互质疑,解疑的能力有一定的水平。但学生在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薄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以个人开展各种活动有些困难,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探索、讨论、实践。

  三、说教法

  为了使学生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得到巩固和加深,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在教法上注重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科学性。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抓住各知识的细节性、过渡性、完整性进行教学,同时、采用自主探究、观察、对比、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汇报演示等学习策略激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肯学、会学、善学,让学生在动手做一做、说一说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把握并突破重、难点,获取新知。整堂课通过提问式、点拨式、谈话法、分析法以及练习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取。

  四、说学法

  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六年级教材的特点,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抓住立体的已知条件量和未知量,通过对

  话的形成入手,抓住教、学具的应用,展开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注意,通过层层分析、比较数量关系,从而弄清“利息”的初步知识,知道“本金、利息、时间、利率”的含义,来分散教学难点。同时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在整堂课中通过分析法观察法、比较法、练习法及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习过程。教学中还要注重沟通师生的情感因素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引入课题

  课的开始我很亲切的向学生提出求助:老师有5000元钱暂时不用,放在家里又觉得不太安全,哪位同学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的处理这笔钱?学生建议存入银行。这种以谈话方式导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不仅让学生感觉到亲切,而且从课的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起到了开动思维的作用,使学生乐于参与数学活动。(设计理念:使学生明白储蓄的第一个好处“安全”)同时我接着追问“把钱存入银行有什么好处呢?(设计理念:储蓄的第二个好处“获得利息”)板书课题:利息。

  合作交流,自学新知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安排了四个层次。

  一、阅读老师提供的有关储蓄的资料,理解概念,并完成自学习题。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储蓄的有关知识,同学们可以站起来自由发言,其他同学可做补充”(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充分感知储蓄的益处之后,主动进行介绍,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前预习提纲

  【一】填空

  1、今天我们学习了利息的有关知识。知道存入银行的钱叫做(),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

  2、()与()的百分比叫做利率。

  3、利息的计算公式是()。

  (设计意图: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即:通过阅读资料及预习,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储蓄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分析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在调查预习活动中的收集、提取、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二】小调查

  1、你知道有哪些主要的存款方式吗?

  2、你觉得到银行存款有什么好处?

  检查释疑

  教师出示教学提示卡检查学生课前调查情况

  让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说出本金、利率以及存单上其他的相关信息。

  (设计意图:这样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出示一张真实的存款单,给学生一种真实的感觉,从而让学生更加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其次对于新知的处理,完全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新知的学习。这样为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探究的空间,交流的空间,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即学会倾听又学会表达。)

  3、交流讨论,了解利息的计算方法

  (1)出示银行储蓄利率表,让学生通过比较,让学生得出,存期不同,利率不同,利息的多少与利率有关。

  存款年限不同,所对应的利息也不同,这往往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地方,采用这种观察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不同,要比教师反复叮嘱似的灌输印象深刻得多。

  (2)让学生按要求计算到期后可得多少利息及到期后取回的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通过交流汇报得出利息的计算方法。

  设计理念:这是一个自主练习的环节,也是一个深化理解的过程,学生通过计算,解释算是的意义,等活动进一步深刻理解了利率、利息、本金的含义及之间的关系,自主探索出了利息的计算方法。

  课堂检测

  出示两个难度渐进的有关计算利息的题, 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1、玲玲把3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3年,年利率4.14%,到期时,玲玲到期时可得到多少利息?玲玲共可取回多少钱?

  2、存入银行(两年后用)算一算他如何存取才能得到最多利息?

  (设计理念:学生做学生讲的方式。课堂检测的结果由学生来打分,一来能够加深他们对利息计算公式的记忆,二来能让他们体验当老师的快乐,最后能让他们帮助有错的同学改错)

  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说一说你都有哪些收获?在利息的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生:我们学习了有关储蓄的知识,知道了本金、利息和利率,以及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学会了求利息的方法:本金×利率×时间=利息。还知道了储蓄的意义。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应用(四)——利息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比赛场次这节课借助画图策略和列表策略解决比赛场次问题,但教学的重点策略是从简单入手策略,即当遇到较复杂的问题时,以退为进,先解决几个简单的同类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解决这些简单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总结、归纳出一般的原则、方法、规律等,再解决原来较复杂的问题。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开始关注国家大事,因此,切合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我国乒乓球兵团囊括乒乓球项目的全部冠军,利用情景导入和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民族自豪感同时为解决比赛场次的问题提供探索的平台。在设计中要给学生创造充分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空间,注重人人参与数学活动。要求每一个学生动手算,并适当开展小组交流、讨论。

  使学生经历寻找规律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比赛场次与球队数量之间的关系,会画示意图,会计算比赛场次。

  过程与方法: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的规律,通过小组交流,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在他人的鼓励下,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

  2.通过观察、推断等教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3、在谈话中,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体育锻炼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的规律,体会图、表的简洁性和有效性。

  难点:了解“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出规律,算出结果”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80页“9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知道9的乘法口诀的,并能理解每一句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2)初步记住9的乘法口诀,并会应用9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式题。

  (3)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4)引导学生找到9的乘法口诀的特殊规律,寻找最佳的记忆方法。

  (5)会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实际问题,通过多次质疑讨论,激活思维,开拓视角。

  (6)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9的乘法口诀的,经历9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

  2、熟记9的乘法口诀,运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口算卡片,袋鼠跳格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启发,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农历5月5日是什么节日吗?

  师:在端午节那天人们一般的会举行什么活动?

  师:那你们看过赛龙舟吗?下面老师带你们去看赛龙舟好吗?

  [在多媒体电脑中出示赛龙舟图。请同学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交流。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师:你能提个数学问题吗?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引出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先来学习9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9的乘法口诀)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师:我们把9条龙舟分开逐条逐条来看。

  出示一条龙舟:

  提问:

  ①师:一条龙舟上共有几个人?表示几个9?

  出示:2条龙舟

  ②师:2条龙舟上共有几个人?表示几个9?

  出示:3条、4条、5条、6条、7条、8条、9条龙舟

  ③师:那么3条、4条、5条、6条、7条、8条、9条龙舟上的人数,分别可以用几个9来表示呢?

  出示:3个9、4个9、5个9、6个9、7个9、8个9、9个9

  3、用袋鼠跳格的'图来帮助我们算出龙舟上的人数。

  [出示袋鼠跳格图。

  师:袋鼠每跳一步是9格就表示一条龙舟上的人数,请学生独立将袋鼠跳格图完成。学生独立完成袋鼠跳格图。]

  4、指名汇报填写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出示:龙舟的条数和总人数。

  师:“你是怎么得到这个数的?”

  [5、引导学生观察已填完整的数轴,发现每个方框中的数都是连续加9的规律。

  提问:有了这个袋鼠跳格的图,我们现在随便点几条龙舟都能很快答出总人数了,那么9条龙舟上一共有多少人?3条呢?5条呢?8条呢?]

  6、提问:从1个9到9个9,我们可以用什么简便的算式来表示呢?

  师:你们会写吗?请你们独立写出9的乘法算式并填写出结果。

  指名汇报,教师出示:1个9到9个9的全部乘法算式。

  7、为了使我们很快地记住9的乘法算式的结果,我们给它们编乘法口诀。你们有信心编出来吗?

  [同桌的两个学生讨论、交流,将编出的乘法口诀写在自己的课堂练习本上,有困难的同学可利用课本第80页例4中的表来完成。

  学生分组讨论编口诀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交流时,要求学生说清每一组算式、所编的口诀及意义。引导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及时进行补充、纠正。]

  8、质疑:在编口诀的时候你们遇到哪些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9、指名学生汇报,教师出示:9的每一句乘法口诀

  先齐读,再分组读、分男女比赛读。

  [10、引导学生观察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师:同学们你有什么方法记住9的乘法口诀?也就是说你发现9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很快地记忆呢?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指名汇报。]

  11、师小结:同学们太了不起了,真是太棒了,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根据这些规律我们一边读,一边记忆。

  [学生各自试着记忆9的乘法口诀,自由读、自由背。]

  12、检查学生记忆口诀的情况:

  先全班背,然后指名背:谁能试着给我们背一背?

  13、师:在学生背的过程中询问:背到“五九四十五”“六九……”不会了怎么办?

  小结:是的,根据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我们就能把口诀很快地背出来的。

  14、师:谁能说说“4×9”表示什么意思?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我们会背9的乘法口诀了,还要会应用,下面我们来做几个练习,有信心做出来吗?

  [1、对口令游戏:

  用双手表现出9的乘法口诀,同桌对口令。

  2、列式计算:

  ①8个9相加得多少?

  ②8与9的和是多少?

  ③两个9相加是多少?

  ④两个9相乘是多少?

  指名回答,先独立做,然后指名汇报,引导学生对这4个小题进行比较。

  3、解决问题:

  ①六一儿童节,每个小朋友要吹9个漂亮的气球,小明、红红、欢欢一共要吹几个气球呢?

  ②一张桌子摆9把椅子,8张桌子要摆多少把椅子?

  ③一本彩色故事书4元钱,一本彩色连环事5元钱,买9本故事书要花多少钱?]

  四、总结评价,升华目标

  1、你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2、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总结:孩子们,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每个人都长了一双数学家的眼睛,发现了那么多藏在9的乘法口诀里的规律,掌握了准确计算乘法的秘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特别高兴,因为你们个个都很了不起,会观察、乐思考、能发现、更会应用。所以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们会找到更多、更有用的数学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起点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传统的教学要点,大胆地进行创新,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扎实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只有真正理解了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背口诀,记口诀才会有方法。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不但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学以致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8~109页的第3~6题练习二十六的第5~9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计算比较容易的三步式题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能够比较顺利地分步解答一些含有三个已知条件和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混合运算

  1做第108页的第3题

  先出示第1小题,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再出示第2小题,也让学生说说怎样脱式计算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练习机会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做,先审题,再填空可以让比较好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够按图示的每一步计算正确就可以了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集体订正订正时对有错误的学生,让他们找出原因并改正

  二、复习应用题

  1做第108页的第4题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然后让学生改变题目的问题,口头改编成一道两步应用题

  2做第108页的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题目里的数量关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然后,让学生改变第三个条件口头编成不同的两步应用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改编,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学生口头改编的应用题的要点写在黑板上如:

  (1)一个粮仓存小麦85吨,存大豆60吨,存的玉米比小麦和大豆的总数多38吨,存玉米多少吨?

  (2)总数多38吨

  (3)存的玉米是小麦和大豆的总数的2倍

  (4)存的小麦和大豆的总数比存的`玉米多38吨。

  (5)存的小麦和大豆的总数比存的玉米少38吨

  3做第109页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做完后说一说是怎样分析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画出线段图加以说明

  然后让学生把问题和已知条件调换,变成不同的两步应用题。改编后,可以再让学生说一说线段图怎样改,再解答出来

  三、作业

  练习二十六的第7~9题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做第21*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1~1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通过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要求学生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难点

  要求学生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具准备

  课件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出示天平教具,提问:这是什么(天平)你知道天平的作用吗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新课讲授】

  1、自主探索。

  (1)出示教材第111页例1:这里有3瓶钙片,其中有一瓶少了3片,你能用什么方法把它找出来吗

  (2)独立思考。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方案: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天平称。(板书课题:找次品)

  2、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1)引导学生探索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大家猜猜,怎样利用天平找出这瓶少了的钙片,我们可以拿出3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才能找出少了的那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

  ①一个一个地称重量(利用砝码),最轻的就是少了的那一瓶;

  ②利用推理: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就是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是少的。

  (4)小结并揭示课题。

  ①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数一数,掂一掂,盘秤称,天平称……),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

  ②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重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

  3、如果这里有5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3片,请你设法把它找出来。

  4、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汇报。

  汇报:

  (1)先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平衡,说明这两瓶都是合格的,再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还是平衡,说明这两瓶还是合格的,那剩下的一瓶就是不合格的。

  (2)先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两端平衡,说明这两瓶都是合格的,再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就是不合格的。

  (3)先把5瓶分成2瓶一组,在天平两端各放两瓶,如果天平平衡,说明这四瓶都是合格的,那剩下的一瓶就是不合格的。

  (4)先把5瓶分成2瓶一组,在天平两端各放两瓶,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就是不合格的,把上扬的那一端的两瓶再放在天平两端,天平上扬的一端就是不合格的。

  5、小结:

  第一种方案,每一份是1个,至少需要称2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第二种方案,每一份是2个,至少需要称2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112页“做一做”。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共同完成。

  2、完成教材第113页练习二十七的第1~6题。

  答案:

  1、第5瓶

  2、(2)3次(3)能(4)有可能

  3、小明5岁,爸爸29岁。

  4、3次

  5、略

  6、能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找次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课后反思】

  本节课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大都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实际教学时,可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在活动中出现的一些共性的问题,教师可集中解决,如有的学生在称的次数少于至少能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时,就找出了次品,这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进去。活动完成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分组汇报结果,并在黑板或屏幕上一一展示,让学生感受到同一问题却有多种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后面寻求最优的解决策略打下了研究、分析的基础。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活动,仅仅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或前奏,教学的重点在于活动后的猜测、归纳、推理活动,由此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操作活动中,学生往往会得出多种解题策略。教学时,老师应引导学生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实际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各种解决策略,引导学生发现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在此基础上,就可让学生进行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量更大时是否也成立呢从而可引发学生进一步进行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利用转化的思想和方法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检验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自主探索的精神。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运用转化思想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东营市正在创建文明城市,我们每个公民都要为建设文明、卫生的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那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生1: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

  生2:我们要保护环境,不随便扔垃圾。

  生3:

  师:对,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能随便扔垃圾,但是我们日常生活能产生很多的'生活垃圾,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呢?我们可以对垃圾分类处理。一般情况我们把生活垃圾分为四类(课件出示例1的垃圾分布图),其中纸张和废金属可以回收再利用,从而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二、探索新知

  (一)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

  (1)采集信息

  师:从这个表上你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指名23名学生回答。

  (2)处理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纸张和食品残渣一共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

  师:我们一起列式解答。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师:你能说说计算过程吗?

  指名回答。

  师: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提出废金属和纸张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

  生2:危险垃圾比食物残渣多多少?

  生3:食品残渣和危险垃圾一共占几分之几?

  (教师根据需要在黑板上板书。)

  (3)探索方法

  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废金属和纸张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你能自己列出算式吗?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师:这个加法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分数加法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我们学习的分数加法分母都是相同的,今天学习的加法分母不同。

  师:这就是今大我们要学习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填空

  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二)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口答:1002=50(平方米)

  2.教师提问

  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

  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3.谈话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板书:分配)

  二、讲授新课

  (一)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二)教师提问

  1.分谁?(100平方米)

  2.怎么分?(按3∶2分)

  3.求的是什么?(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3-29

小学数学教案11-18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9-01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1-14

小学数学教案(精)08-14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07-0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1-2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5篇]08-02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7-20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