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小学语文教案合集九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的语文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秦兵马俑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读题
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从哪两方面介绍兵马俑?这一主要内容,文章的哪一节直接告诉我们?
齐读第3节
3、过渡:文章哪一段介绍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二、学习第二段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二段,想一想,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这一特点的?
2、指名交流读书所得。
3、这么气势恢弘的兵马俑想不想一睹为快?放课件。
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一段作者主要通过列举数字、举例的写作方法向我们介绍气势恢弘,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
过渡:文章哪一段又介绍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一特点呢?
三、学习第三段
1、快速浏览第2-9节,课文描写哪几类兵马俑?
过渡:这么多的兵马俑却个性鲜明,让我们分小组再次读一读2-9节。
2、分四人一小组学习,幻灯出示学习要求:
(1)选择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兵马俑读一读。
(2)想一想,这类兵马俑有什么个性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相机点拨,并播放相关兵马俑的幻灯片,加深理解。
引导朗读:你能把这些感受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表现出来吗?
四、小结:听你们的介绍和朗读,我真感到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3、默读第10节。用画出表示神态的词句,用画出作者想象的词句。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4、出示填空:有的(),好象( );有的(),好象( );有的(),好象( );有的(),好象()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五、回归整体,激发情感
1、如此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兵马俑有什么价值呢
朗读第四段
2、提问:学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4、总结课文,小结本课的写作方法。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把秦兵马俑介绍给自己的亲友听。
2、收集有关兵马俑的资料,进一步解兵马俑。
3、学习课文运用过度段的写法,介绍某一物的特点。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感兴趣的一题进行练习)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在浓厚的阅读兴趣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并且获得启迪。
教学目标:
1. 认识14个会认字,会写“灭、面”等7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指导学生学习王二小的机智勇敢和培养学生浓厚、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字卡挂图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 讲课文的故事引入新课。
2. 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会的字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准确)。
2. 小组互读课文,互相正音。
3. 教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标自然段,然后画出生字词。
4. 出示生字、生词,检查读音。
(1) 指名读,正音;
(2) 小组合作互读;
(3) 齐读;
(4) 开火车读。
5. 自由读课文,可以一边看图一边读。
6. 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7. 再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
三、 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 自主识记生字,并且在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住这个生字的。
2. 让学生提出难记、难写的生字,教师指导书写。
(1) 记字。
(2) 扩词。如用“声”字组几个词。
(3) 扩句。如用“听”字先组词,再说句子。
(4) 指导书写。教师示范,学生跟写。
四、 复习总结,布置作业。
1. 认读词语花篮的词语。
2. 课后作业: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摘录在词语花篮里。
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14个会认字及7个会写字,并初步了解了王二小的机智勇敢。
后记:
肖丽英:通过多种形式认读生字,学生熟读生字、认清字形,能正确书写。使学生认识到,只有读、写才能记住生字的音、形意。
朱红英: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并且获得启迪。学生学习王二小的机智勇敢和培养学生浓厚、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胡梅影: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在浓厚的阅读兴趣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并且获得启迪。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新课
1. 卡片出示要认识的生字词,让学生认读。
2. 说说课文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
二、 细细品读,感悟内容
1.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或看图把课文联系起来读一读。
2. 小组合作学习,
把你读懂的内容告诉小伙伴,并且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3. 学习小组汇报展示,教师相机指导。
(1) 故事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
(2) 王二小是干什么的?
(3) 为什么说王二小是小英雄?
4. 组讨论,我们应该向王二小学习什么?
5. 小结:对呀!我们应该学习王二小的机智勇敢,在敌人面前临危不惧,我们应该像王二小一样热爱祖国,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三、 讲故事,课外延伸
把课外搜集到的有关的爱国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 词句训练,提高能力
1、照样子,说一说:
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
________常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先组词,再写一句话。
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这节课我们细细品读了课文,感悟了课文内容,并进行了课外的延伸,把课外搜集到的有关的爱国故事讲了给大家听。
板书:12、小英雄王二小
王二小:放哨带路杀害
英雄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
教学难点:从"我"的心情变化中,感悟那些农民的友善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课文。
2.:农民的家那么远",我"会去上门服务吗?"我"又是怎样找到那个求诊人家的呢?这节课让我们来探讨吧!
二、探究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3-6自然段。
(1)农民是用怎样的方法让"我"顺利地到达他家的'?
(让沿途的农家开亮电灯,顺着灯光开车,找到他家)
(2)那些沿途的农家是怎样做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沿途农家全都把灯开亮了,一路的灯光指引"我",顺利到达求医的人家)
学生自由交流体会。(虽然他们平时很节约,可有人相托,他们还是很守信)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第7-8自然段。
(1)讨论:
①"我"回家时,那些农家又是怎样做的?从中你有怎样的体会?
②"我发觉恐惧和忧虑是多余的。""我"有怎样的"恐惧"和"忧虑,.?结果怎样?
③"但是,我绝不感到孤独,那种感觉就像在黑暗中望见灯塔一样.我浑身充满温暖和力量。""我"什么不孤独?是谁给了"我"温暖和力量?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归纳。(课件出示)
①"我"回家时,沿途的灯都依然开着,等"我"开过后才熄灭。这些农民都十分守信、友善。
②因为"我"一个人在寒夜回家,心里肯定感到害怕。"我"担心自己在回家的骂上会遇到麻烦,或不认得回家的路。
③因为有那么多的农家为"我"开灯引路,所以"我"感到不孤独,他们时支善、证信给了深夜回家的"我"许的力量与温暖。
3.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看看谁能够较快地背诵这一自然段。
三、全文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说说这"寒夜的灯光"有怎样的深意。
3.教师全文。
课文讲的是为了让"我"在寒夜顺利地到达求医的人家和安全地回家,沿途农家都开灯给"我"照路和温暖的故事,颂扬了那些农家人友善、守信的美好品质。
4.课后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四、课堂
学生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方法。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4个生字,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成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从而树立积极奋进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在文中和现实生活中的含义。
【教学难点】链接生活中发生的“遇到困难,如何选择其他方式克服困难”的事例,深刻理解题目的含义,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俗话说:“条条大道通罗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罗马。你知道罗马在哪里吗?你还了解到罗马的哪些知识?(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罗马的资料)
2.课件出示图片:瞧,这就是罗马的城市广场,是个美丽而古老的地方。这是通往广场前面的一条大道,这是广场的侧面风景,这是华灯初上的城市广场。
这是登塔远眺时看到的整个罗马城市的风景。看到这幅图,你感受到了什么?是的,这正是课题所告诉我们的──(板书课题: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学生齐读课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它所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提示1,学生自学。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出示课件)
3.学生根据提示概括主要内容。(板书:登塔远眺、克服困难、受用不尽)
三、研读课文,感悟情感
(一)结合父亲的话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含义
1.师:当父亲带女儿伊尔莎登上广场中央的高塔,目睹脚下的一切,他们看到了──(出示:脚底下,星罗棋布的村庄环抱着罗马,如蛛网般交叉的街道,一条条通往城市广场。)
利用画面直观理解“星罗棋布”“如蛛网般交叉”等词,也就是──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2.这就是父亲带女儿伊尔莎登塔远眺时,设法让她看到的事实,那么父亲这么做仅仅是为了让她欣赏风景而已吗?那父亲真正的用意是什么呢?
(课件出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如此。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
3.指导朗读:父亲的话应该读出什么呢?(充满希望和慈爱)请男同学扮演一下父亲来读。
4.父亲的这些教导对作者有什么影响呢?(第3段)
(二)结合文中事例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含义
过渡:父亲的教导在以后的生活中究竟起多大的作用呢?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加以说明?
第一件事──自己设计、制作和出售时装(板书)
1.(出示自学提示2)学生自由读课文4-11自然段,思考作者遇到的第一次困难是什么?她怎样解决?学生读、交流,自由发言。相机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
2.学生发言,总结作者遇到的困难(一家大商场的经理当场就向我订购了40件,而维黛安太太却无法在两星期内编织出40件毛衣。)
3.交流:一下子就有了大商场经理的40件毛衣的订单,这对于刚刚踏上设计师之路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大喜过望。)可想而知,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兴奋、激动)
A.出示句子: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
①理解“大喜过望”的意思,试着用意思相近的词来替换,如“欣喜若狂”“喜出望外”,并造句。
②指导学生读出“我”当时异常兴奋、喜悦的心情。
B.当作者兴冲冲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维黛安太太时,维黛安太太却告诉她──(引读)“两个星期要四十件?这根本不可能!你要知道,织这么一件毛衣,我几乎要花上整整一个星期时间啊!”当作者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时,维黛安太太却告诉她──(引读)“两个星期要四十件?这根本不可能!你要知道,织这么一件毛衣,我几乎要花上整整一个星期时间啊!”
4.师:此时,你心里在想什么呢?(3-4人)
预设先让学生回答了之后,然后分类处理。(怎么会这样呢?你都快接受不了了,这对于作者而言,无异于是一个晴天霹雳啊!你心情怎么样?)
A.伤心、难过的──你会读课文里的哪句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呢?
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难道就这样放弃?此时作者心里会怎么想?)
生:既然一个人不行,那我就请别的人来帮忙。
师: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呢?父亲的话启发了你了。你的心情又怎样呢?
B.有了灵感的、受到父亲的话启发的──你会读课文里的哪句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呢?
半路上,我猛然停住脚步,心想:这种毛衣虽然需要特殊技能,但在巴黎,一定还有别的妇女会织。
5.一个“猛然”一个“一定”,我感觉作者已经找到了“另一条路”了,是吗?
那“另一条路”指的又是什么呢?
6.作者走这条路成功了吗?从哪里看出来?
引读: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了出来。(指导读出时装的多;读出作者的自豪;读出作者的喜悦)
7.看着生意越做越红火,“我”不由得想起了父亲的话,师引读重点句──。此时,我感慨万千,如果没有父亲的教导,“我”怎么会有今天哪!现在,假如你是作者,你会对父亲说什么?(同桌互相交流)
第二件事──举办不是成衣的时装展(板书)
1.作者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这多亏了父亲的教导。接着,作者还介绍了她取得成功的哪件事呢?
2.生活不会永远一帆风顺,作者又遇到什么困难呢?(缝纫姑娘们在另一家时装店的挑拨下跑光了。)
3.是怎样克服的?结果──(生答:时装展如期举行……前来订货的人络绎不绝。)这时作者又一次想起父亲的话,师引读重点句──
四、回归文本,领悟写法
“举办不是成衣的时装展”这件事和父亲的教导有什么关系?
(开时装展之所以成功,也和父亲的教导密不可分,它和“自己设计、制作和出售时装”同时印证了父亲的教导是正确的。)
①这两件事都能印证父亲教导的正确,但在叙述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件事作者介绍得详细,第二件事作者写得简略。)
②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既能点明中心,又详略得当。)
五、总结课堂,延伸生活
1.师:就是这样善于另辟蹊径克服困难,作者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时装设计师。因此,作者在文末发出感慨──
联系上下文,说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含义。(当一条路走不通时,千万不能灰心,要勇敢地去走另一条路,就一定能成功。)
2.师: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发现一条路走不通时,我们就要寻找另一条通达罗马之路。在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也可以谈谈自己听到的、了解到的事例。(预设回答)
生1:画画时,我本来用的是蜡笔,后来红色的蜡笔用完了,我就改用水彩笔。
生2:叔叔本来开的是时装店,赚不了钱,后来他就去开了饮食店,生意十分兴隆。
师:老师也了解到一个事例想和你们分享。(爱迪生的事例)
3.老师还想送一首小诗给你们,请齐读。(课件出示)
4.学了这一课,相信同学们心中一定有许多话要对自己说,请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吧?(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正确认读本课的2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大意。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3、通过实践活动,领略中华文化的不朽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九龙壁的图片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出示九龙壁的图片
同学们,我们看到的这幅图片,上面有不同姿态飞舞着的九条龙,这就是我国北京北海公园著名的九龙壁,它用琉璃瓦砌成,精美的造型,吸引了无数参观的人,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自主识字,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快快拼一拼,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动动脑筋,再和小组同学合作来解决困难。
2、、教师出示要求认的字词,谁有勇气把自己认识的生字朋友介绍给大家?
3、在小组内,认一认字,互相考一考,看谁是识字大王?
4、我们来做识字游戏,谁来试试?
开火车读词语。也可以自己组词。
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还可以把词语的意思讲给同学听。
5、检查识字,读文情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词
2、师读文
二、诵读课文,感悟大意
如果让你在“九龙壁”前加一个词来形容它,你会用什么词?
(精美的,闻名中外的,)那你是从哪感受到的?在文中找一找,读一读。
1、读课文,深入理解:
(1)“闻名中外”是什么意思?“赞叹不已”呢?为什么参观的人们对九龙壁赞叹不已?(精美的造型)
(2)“形态各异”是什么意思?你从哪里可以看到就条巨龙是形态各异的`?
(3)自己一边读第三自然段,一边想想一下九龙壁的的样子。
同桌一人读,一人想象。
老师也想给大家读一读,同学们可以边听边想象。
3、你想面对这九龙壁说点什么?想象一下,人们是怎样“赞叹不已”的?
三、与综合学习相结合
这篇课文中的第三段,把九龙壁上的龙写得多美啊,喜欢的话,就把它收集在我的采蜜集里面吧!把你搜集的图片也放在里面,同学之间互相看看,看谁找的名胜古迹的图片有多,又漂亮。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会认本课18个生字,会写其中10个生字,理解“瑞雪、披散、清亮清亮、清香、大大咧咧”等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知道五月槐乡的美丽所在,体会五月槐乡孩子的喜悦和幸福之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课文和想象结合起来,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重点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把课文和想象结合起来,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重点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初读课文。
1、引导学生图文对照说说看后的感受。
2、槐乡是怎样的美丽?快快来读课文吧!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
gǎng jiān zī bàn xián
岗 肩 滋 拌 咸
(山岗)(并肩)(滋味)(搅拌)(咸味)
yóu chǎo zhī má liào
油 炒 芝 麻 料
(油菜)(炒饭)(芝麻)(麻木)(材料)
词语:
如:白茫茫 美滋滋 清亮清亮
白生生 甜丝丝 大大咧咧
香喷喷 披散 瑞雪
洋槐:也叫刺槐,落叶乔木,枝上有刺,羽状复叶,花白色,有香气。
瑞雪:应时的好雪。
披散:(头发)散着下垂。
清亮清亮:清澈。
清香:清淡的香味。
大大咧咧:形容随随便便,不在意。
三、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从哪里看出槐乡的.景色美?
二、朗读感悟(利用课文插图)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想想作者看到槐乡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感受又是怎样的?
2、自由朗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描写槐乡景色美的句子。
3、哪些句子描写槐乡的景色美?全班交流并朗读背诵。
如:“有的槐花抱在一起,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披散在肩上的小辫儿。”可结合插图理解“抱、挂满、玉雕的圆球、披散”等词的意思。体会作者对槐花的喜爱之情。
三、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领悟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情感。
1、如:“五月的槐乡,连风儿打旋窝都香气扑鼻,整个都浸在乡海中”一句中“都”“整个”等词说明槐花开得又浓又艳,整个槐乡被槐花香味包围着,风儿轻轻吹过,把弥漫在空气中的槐花香味吹得很远很远。
2、指名读。
3、齐读。
4、小结:
自渎自悟————品词赏析————想象画面————感情诵读
5、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其他写槐乡景色美的句子。
四、背诵课文
五、拓展
根据本课的写作特点介绍自己的家乡,可以用上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板书设计:
3、美丽的槐乡
洋槐开花,有的……有的……花香——熏醉
五月孩子们,槐花饭待客,小姑娘别着戴着槐花,
小伙子口袋装槐花——满意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五课《草船借箭》。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改变的`。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听课文第三段录音,听时老师建议大家用线划出写诸葛亮究竞“算”到了什么的句子。听明白了吗?
二、导之以思
1、诸葛亮神机妙算,他首先算到了什么?
出示:这时候大雾……
(1)齐读。诸葛亮能预测到三天之后肯定是大雾漫天(板书:大雾漫天)可见诸葛亮懂得什么?(板书:懂天文)
2、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又“算”到了什么?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
齐读。
比较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不敢……”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课文里加上“一定”说明了什么?
读出自信的语气(朗读指导)
哪些句子证明,正如诸葛亮所料,曹操果然不敢出兵呢?
曹操确实不敢出兵,诸葛亮敢断定曹操不敢出兵(板书:不敢出兵),是因为他早就知道曹操这个人的——特点。(板书:知人心)
3、诸葛亮神机妙算,他还“算”到了什么
(1)出示:曹操知道上了当……
诸葛亮算到那天正好是顺风顺水(板书:顺风顺水),可见诸葛亮还懂什么?(板书:晓地理)
4、学到这里,你们佩服诸葛的神机妙算吗?好,现在你们能围绕“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把上面几方面内容连起来说说吗?
5、学生试说,指名说,评价。
6、小结: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知天知地知人,所以能顺利地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枝箭。
三、导之以练
1、那么诸葛这是怎样向曹操借箭的呢?
(1)请同学们快速读第三段,用线划出写诸葛亮指挥船上军士的句子。
(2)学生汇报,教师出示有关的图片。
师:船头第一次朝西,第二次朝东,不掉过来可以吗?为什么?(用手当船操作,体会这样安排的巧妙)
出示: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
齐读,这句中的“谢谢”是什么意思?(感谢、嘲笑)
朗读指导
(3)老师已把同学们刚才找出的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写出来了。(出示)
吩咐朝北岸开去
下令一字儿排开
又叫擂鼓呐喊
又下令掉转船头
吩咐齐声呐喊
就叫驶向南岸
(4)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假如你是鲁肃,该怎样告诉周瑜借箭的经过?
(说话练习)
四、总结。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指导阅读例文,感知建议的内容与基本特点。
指导阅读“习作要点提示”,了解建议应该怎样写。
指导学生按要求写一关于春游的建议。
一, 引路
引导学生自读例文《我的建议》,思考:
这习作与一般写景的习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提示。
这例文主要是提出建议,写建议要去的地方的'景物,是让大家想去。
二, 深入讨论,掌握写法。
指导学生自读习作要点提示,思考:
建议应该怎样写才能被大家采纳?
讨论交流。
写建议最重要的是理由充分,写的时候要把自己建议要去的地方些具体,要有真情实感,要能说服别人。
三, 动手,巡视指导。
四, 认真誊写。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西游记》及其作者吴承恩。
2.了解对偶句的基本特点。
3.欣赏美猴王的形象,理解孙悟空性格蕴涵的精神内容。
【课文提示】
1.吴承恩,明代小说家。
2.《西游记》以唐僧取经的故事为线索,以孙悟空为主人公,用幻想的形式反映社会矛盾,歌颂了孙悟空不畏、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它是神话小说中秀的作品。
【正音正字】
穹qióng 阙què 须臾xūyú 圪蚤gēzǎo 濯zhuó
溅jiàn 挈qiè 樽罍zūnléi 契qì
【词语积累】
金光焰焰 禽有禽言,兽有兽语 拖男挈女 伸头缩颈 抓耳挠腮 序齿排班 合契同情
【课文分析】
孙悟空是《西游记》的主人公,他有着神魔无比的灵通和武艺,又有着世间凡人的品格和情感,还有着猴子一样惹人喜爱的习性和相貌。孙悟空是融神的威力、人的性情、猴子的乖巧为一体的艺术形象。《西游记》第一回便使孙悟空这种神、人、猴浑然一体的形象跃然纸上。
神:生于傲来国花果山上的仙石,受天地灵气、日月精华,以至渐渐通灵。
人:拖男挈女,唤弟呼兄,拜他为“王”,俨然人间社会现状。
猴: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猴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孙悟空的神、人、猴的本性,使《西游记》故事的发生和发展,成为可能。
“花果山”的“瀑布飞泉”引出了“水帘洞”,“水帘洞”的特色可用一个“石”字点缀:石座、石床、石盆、石碗……如此“神话”的环境,为孙悟空的“出生”和“生活”,营造了特定的'氛围和条件。
【思维训练】
1.花果山的猴子,既有人性,又有猴性。请从文中各找出一句体现人性和猴性的句子。
(猴性: 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为止。
人性: 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
2.请从课文中找出对偶句。
(语言上,课文中有较多的对偶句。例如:
四面更无树木遮荫,左右倒有芝兰相衬。
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青松林下任他顽,绿水涧边随洗濯。
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
锅灶傍存火迹,樽罍靠案见肴渣。)
3.孙悟空是什么形象?
(孙悟空有着神魔无比的灵通和武艺,又有着世间凡人的品格和情感,还有着猴子一样惹人喜爱的习性和相貌。孙悟空是融神的威力、人的性情、猴子的乖巧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本文孙悟空这种神、人、猴浑然一体,跃然纸上。)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11-23
小学语文拼音教案04-21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8-07
小学语文教案【热门】01-25
【推荐】小学语文教案01-25
小学语文教案【推荐】01-26
【合集】小学语文教案08-30
小学语文教案【精】01-16
小学语文教案【集合】09-12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