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班科学教案范文汇总九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2、发展幼儿的听辨能力,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
3、培养幼儿良好的说话习惯,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重点:
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活动难点:
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活动准备:
1、乐器铃鼓、三角铁、木鱼、小鼓、圆舞板等每人一件,琴一架,大鼓一面。各种瓶子盒子、植物种子、石子、橡皮筋若干。自制乐器一件。
2、录有悦音和噪音的磁带,“大自然的声音”的磁带各一盘;录音机一台。
3、歌曲《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4、请家长在家引导幼儿注意听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例如钟声,电铃声、喇叭声等。
活动过程:
一、寻找声音
1、通过游戏激发对声音的兴趣。
小朋友,今天老师请了好多的小演员来给小朋友表演节目。配班教师报幕:“现在演出开始,首先是歌曲《闪烁的小星星》。小演员很害羞要在屏风后面演唱,我们猜一猜他是谁好不好?”(教师在屏风后边用乐器演奏。)提问:小朋友谁在为我们唱歌?(幼儿回答乐器在唱歌)你是怎么知道的?(听到的声音......)我们来看一看小乐器是怎样来唱歌的。
2、让幼儿了解当物体发生碰撞时,就会发出声音。
出示乐器,幼儿自由实验交流,怎样可以叫乐器发出声音。
幼儿分组进行乐器操作,叫手中的乐器发声。操作后请幼儿回答:你的乐器叫什么,它是怎样发声的?(例如,我的乐器叫三角铁,它是通过敲打发出声音的)。
3、通过操作活动感知不同材料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
相邻的两组幼儿交换乐器。幼儿再次感知乐器是怎样发声的,并说出和刚才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教师小结:不同材料的物体,经过打击碰撞后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4、利用实验游戏,叫幼儿懂得声音的产生必须是多样物体碰撞后发生震动产生的。
配班教师报幕:“下一个表演节目的是花生米,它要在大鼓上为大家表演舞蹈。”教师把花生米放在大鼓上,花生米不动。教师:“主持人怎么花生米不跳呢?你知道为什么吗?配班教师:哦我忘了,花生米说要用这面大鼓来伴奏。”教师用鼓槌敲击鼓面,花生米跳起了舞。提问:花生米为什么要用大鼓伴奏才肯跳舞呢?你知道为什么吗?(引导幼儿感知鼓槌必须和鼓面发生碰撞,鼓面震动而发出鼓声)。
玩游戏,怎样叫我的乐器闭上嘴。首先叫乐器发出声音,然后马上阻止震动,看看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发现物体没有震动就没有声音,进一步理解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
二、制造声音
1、幼儿尝试叫所有的物体发声。
提问:除了乐器还有什么能发出声音呢?幼儿在自身和活动室找出声音,并说出通过什么方法叫它发出声音的。
(1)请小朋友找一找我们的身体什么地方能发声音?你怎样叫它发声的?幼儿自由在身体寻找声音。叫幼儿用完整的话说出。例如:我的小手会发声,双手一拍就出声。
(2) 请小朋友在活动室寻找发声的物体。(幼儿自由去找能发声的物体,并叫它发出声来 )请个别幼儿说出发声的物体是什么,怎样叫它发出声音的。例如,桌子会发声,我用手一拍,手和桌子发生碰撞就能发出声了。
2、操作活动。利用瓶子、盒子。石子、种子、橡皮筋等制作乐器。教师出示自制乐器,请幼儿说出它是怎么发出声音的,老师用什么物品做成的。幼儿利用废旧物品相互讨论并进行乐器制作。
提问:你的乐器是用什么做的,它是怎样发声的?请有代表性的幼儿回答并进行乐器演示叫自制乐器发出声音。
三、分辨声音
1、分别播放两段音乐录音,请幼儿听一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教师提问:第一段是什么声音?幼儿回答:小鸟的叫声。第二段是什么声音?幼儿:刮风和打雷的声音 。提问:这两段声音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幼儿:鸟叫的声音好听,风声和雷声不好听。教师:你听到不好的声音有什么感觉?幼儿:听到风声和雷声很害怕。
2、听录音“大自然的声音”幼儿找出好听的声音。
3、幼儿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声音。什么样的声音好听,什么样的声音不好听。教幼儿懂得好听的声音是乐音,不好听的是噪音。
4、教师小结:大自然中万物通过震动和碰撞发出了好多声音,有好听的声音,有不好听的声音,多听不好的声音,有害人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在游戏活动当中轻轻的`说话,不免噪音,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四、结束活动
教师和幼儿用自制的乐器为歌曲《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进行伴奏 。
五、活动延伸
1、将幼儿实验操作的材料投放到区域活动中去,继续探索,让它们发出不同的声音,并想象这像谁发出的声音。
2、提供动画片,听一听有什么声音,鼓励幼儿利用身体与物品接触、物品与物品接触发出各种声音来模仿动画片中动物走路的声音。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
小百科:声音(sound)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震动)传播。声音是声波通过任何物质传播形成的运动。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学习活动书上有个站点——“什么时候睡觉”,而猫头鹰是睡觉方式具有典型性的动物。而“怎么睡”又从猫头鹰的有趣的睡姿引发幼儿对于动物界各种动物的睡觉方式的关注并提炼相关经验,这样对幼儿来说更有价值。
通过活动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动物探索的兴趣以及保护动物的意识。
本次活动共分为三大环节:在第一环节中猜谜中引导幼儿了解猫头鹰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在第二环节中的看看说说形式中引导幼儿对各种动物的睡觉秘密的探索,激发对动物的兴趣;在第三环节中的动手操作中再次强化猫头鹰的特性的了解,在模仿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猫头鹰的特点以及生活习性,探索动物睡觉的秘密。
2、在制作头饰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3、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操作材料包、蜡笔、剪刀、ppt
活动过程
一、什么时候睡觉——引发兴趣,猜谜与讨论中初步了解猫头鹰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1、猜谜语:远看像只猫,近看像只鸟。夜晚捉田鼠,白天睡大觉。你从哪句话知道的?
2、观察猫头鹰,说说猫头鹰哪些地方像猫,哪些地方像鹰。猫头鹰有哪些奇特的地方?
3、猫头鹰最大的本领是什么?
4、猫头鹰白天在干什么?晚上在干什么?
5、还有哪些动物和猫头鹰一样也是晚上不睡觉的?(猫、狼、鼠等)
小结:猫头鹰是典型的夜行性鸟类,它的视觉神经非常敏感,白天的紫外线会对它的眼睛造成伤害。晚上正是它猎食的时候,它是不睡觉的,白天它才会睡觉。
二、有趣的睡觉方法——在看看说说中引导幼儿探索了解动物的睡觉秘密
1、出示图片,看看其他小动物是怎样睡觉的?
2、动物睡觉的方法有哪些?
小结:动物有各种各样的睡姿,有趴着睡的、站着睡的、睁着眼睛睡的,真有趣。
3、学一学小动物睡觉的姿势:
马——站着,蝙蝠——倒挂,刺猬——蜷成球形,丹顶鹤——单脚站立,鱼——睁着眼睛睡觉,乌龟——缩到龟壳里,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三、制作猫头鹰头饰——在制作玩具猫头鹰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猫头鹰的特点以及习性
1。(出示操作材料包)教师提示制作步骤
眼睛处挖两个孔,阴影处各开一刀(提示幼儿用对折剪方法)
剪下抽拉条,将长纸条插入剪开口
选择2种相似色为猫头鹰涂色,注意对称部位
2。轻轻抽拉长纸条,看看猫头鹰的眼睛有什么变化?说说它什么时候睁眼,什么时候闭眼。
四、模仿猫头鹰的活动。
活动反思
捕鼠能手猫头鹰是幼儿喜爱的一种动物。它大头圆面,两只圆溜溜的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花纹清晰的羽毛,特征明显,用绘画的形式容易表现,能使幼儿得到成功的体验和美的享受。这一活动不仅能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而且能进一步萌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为了激发幼儿的作画兴趣,导入部分我采用了猜谜的形式展开的。“远看像只猫,近看像只鸟,夜晚捉田鼠,白天睡大觉”,从中来理解猫头鹰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我还给孩子们讲了猫头鹰的许多有趣故事。因为有了前半部分的认识和感知,所以孩子们的作品生动、有趣,有猫头鹰躲在树上等待田鼠出洞,有猫头鹰在夜间捉田鼠、与蛇搏斗等。
在长期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出了一点,在幼儿作画前一定要讲细、讲透,并且提出相应的要求,这样孩子们才有啥画,画地生动、画地大气。美术课,我认为不一定要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孩子们作画上,只有理解了、认识了,画面才丰富、生动、有趣,我们应该打破以往的思想观念,即,两头短中间长的模式,因为我们的美术目标是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作画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不是要求孩子们如何如何画的像,所以每次活动我们应该根据情况而定,把时间的倾重点放在那里。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萌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
2.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3.探索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大小相同和不同的广口瓶,大小、粗细相同和不同的蜡烛,火柴,记录表,彩笔。
活动重点
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活动难点
探索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主题,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孩子们准备了一个有趣的谜语,听好了啊:
心细如线,胸怀大志,燃尽自己,照亮别人。(打一日常用品)
小结:孩子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谜底就是蜡烛。
师:蜡烛是做什么用的?摸上去是什么样的感觉?有什么用途呢?
小结:蜡烛是来照明用的,摸上去滑溜溜的,硬邦邦的。蜡烛点燃后可以帮我们照明。
二、教师点燃蜡烛,让幼儿观察蜡烛的变化
师:孩子们,老师点燃这根蜡烛它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请你仔细观察,看看蜡烛会发生什么有趣的现象?
小结:蜡烛中间的细线点燃后,蜡烛中心出现了像水一样流动的液体,而且还缓缓地顺着蜡烛一侧流了下来,凝固在蜡烛侧面。
三、实验一:让幼儿初步感受空气对燃烧的作用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老师要就请你们来做实验了,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大小相同和不同的广口瓶,大小、粗细相同和不同的蜡烛、火柴、记录表、彩笔,下面就请孩子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我们一起去探索蜡烛的变化。
2.教师介绍实验一的操作步骤与方法:
实验一:点燃蜡烛,让幼儿探究燃烧的蜡烛被罩上广口瓶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师:在实验之前我想先请孩子听清楚操作要求,每两个人一份操作材料,不要讲话,安安静静地动脑认真操作,当听到老师结束活动的口令后,要及时放下材料,然后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实验结果。说一说燃烧的蜡烛被罩上广口瓶后发生了什么现象?好,现在就请孩子们把小板凳轻轻地面向小桌子,开始操作吧。
3.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小结:在燃烧的蜡烛上罩上广口瓶,蜡烛过一会就会熄灭。这是因为燃烧的蜡烛把瓶子里的氧气都用完了,这说明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
四、实验二:让幼儿通过实验进一步感受空气的量对燃烧时间长短的影响
1.实验二:点燃两根相同的蜡烛,然后分别罩上大小不同的广口瓶,让幼儿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提出要求。请幼儿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巡回指导)
3.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小瓶中的蜡烛先灭了,这是因为大瓶子里面的空气较多,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较长;而小瓶子里面的空气少,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短。
五、实验三:让幼儿通过实验探究蜡烛燃烧时间与蜡烛的粗细、长短以及广口瓶大小的关系
1.实验三:点燃两根粗细、长短不一样的'蜡烛,然后分别罩上两个相同大小的广口瓶,让幼儿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提出要求。请幼儿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巡回指导)
3.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小结:粗而长的蜡烛燃烧用掉的空气多,用得快,先灭掉了。
六、出示火灾图片,教育幼儿注意安全不能乱玩火
师: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不能随意玩火和蜡烛,注意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家庭财产的安全。
活动延伸
把操作材料投放在科学区,引发幼儿思考与继续探究的愿望。如果点燃两根粗细、长短不一样的蜡烛,分别罩上两个不同大小的广口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预设目标:
1、发现动物为了生存而采取的几种自我保护方法。
2、萌发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
3、通过身体表演进一步加深对动物自我保护方式的认识。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音乐。
2、小动物头饰,用绉纸编成的“尾巴”,吸吸果冻瓶4个。
活动过程:
一、游戏:捉迷藏。
1、我们一起来玩个捉迷藏的游戏,我数1、2、3小朋友躲起来。
2、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我找到了,有的小朋友我找不到?
3、师小结。
二、隐身妙招
1、了解小动物的隐身妙招。
师:小动物们也在捉迷藏,请小朋友仔细找一找,然后告诉大家你找到了什么动物,它躲在了哪里?
(观看课件:枯叶蝶飞到树枝上,蜥蜴趴在土堆上,青蛙钻到草丛中的动画。)
2、 身体表演:枯叶蝶飞到树枝上。
蜥蜴趴在土堆上。
青蛙钻到草丛中。
3、这些动物有什么样的保护自己的本领?
小结:隐身。在大自然中有些动物为了保护自己更好生存,它们身体的颜色与斑纹,与它们生活的环境十分相近,用来隐蔽自己不被敌人发现。
4、启发幼儿讲述还知道哪些动物具有隐身的本领?
三、讨论动物的防身绝招。
1、你知道动物还有哪些保护自己的方法?
2、观看课件。在观看前提出要求“注意里面都有哪些动物,它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提问:你看到了哪个动物,它是怎么保护自己的?
(讲出一种,点击出现相应字宝宝和相应动物的头像)
盔甲:乌龟
硬刺:刺猬
快跑:鹿
自切:壁虎
臭气:黄鼠狼
装死:狐狸
3、讨论:还有哪些动物也用同样的方法保护自己的?
小结:小动物们很聪明的,想了许多办法来保护自己,有的----有的---- 等。它们真是能干的小动物。
四、表演防身术。
教师出示各种动物头饰,幼儿回答是谁?是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的?
现在我们来玩个游戏,小朋友可以变成任何一种小动物,戴上头饰跟着音乐玩一玩,咦!怎么了?老虎出来了,怎么办呢?你就要用你变的小动物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看谁模仿得最像!
【实验观察 : 第四阶段】镜子分身术
幼儿园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镜子的特征以及会反射的道理。
2.观察理解随着两面镜子之间的角度越小,反射的次数就越多。
趣味练习
准备活动
[自由选择活动-科学领域]- 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 镜子分身术(镜子里有几个小朋友呢?)
活动内容
【导入】
1.观看多媒体资料【镜子分身术】,推测两个镜子对照可以看见很多个物体的原因。
- 照镜子的时候你看到过好多个自己吗?
- 在哪儿看到的?
- 同时用两个镜子照的话,为什么能看到那么多个物体呢?
【展开】
2.观看实验视频【镜子分身术】,说说实验目标,实验顺序和备品。
- 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叫什么?
- 做实验的时候都需要哪些东西呢?
- 利用镜子的特征,观察在镜子的折射下能看到多少个物体。
- 看一看实验顺序 。
1)把两面镜子的背面用胶带粘起来。
2)在镜子中间放一个球。
3)观察一下镜子折射出的.球的数量。
【活动1:把两面镜子的距离拉远】
3. 观察两面镜子之间的距离变远的话,球的个数有什么变化。
- 把两面镜子粘在一起,中间放一个彩球。
- 镜子折射出来的球有几个?
- 镜子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的话,镜子里的球的数量有什么变化?
【活动2:把两面镜子的距离拉近】
4.观察两面镜子之间的距离变近的话,球的个数有什么变化。
- 两面镜子之间距离拉近。
- 镜子里有几个球呢?
5. 说说镜子之间距离的变化,球的个数有什么变化。
- 镜子之间变远和变近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呢?
- 为什么球的数量会不同呢?
【结束】
6. 实验结束后,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 镜子分身术(球越来越多)写一写实验结果。
活动评价
- 对于镜子特征的理解以及观察的积极度进行评价。
教师活动相关信息
镜子有反射的特征。利用两面镜子看物体的时候,随着两面镜子之间的角度越小,反射的次数就越多,所以就会看到更多的物体。利用同样的原理,用两面镜子制作一个潜望镜,看一看不能直接看到的事物。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发现磁力能够穿透各种材料。
2、在两两合作的实验中,能通过相互协商来解决碰到的问题,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重点: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难点:发现磁力能够穿透各种材料。
活动准备:
1、教师:操作材料的图片8张、书写演示板、魔术箱、磁铁两个
2、幼儿操作材料:
1)磁铁、回形针、铁夹、铁勺、1元硬币各5份
2)正方形的小毛巾、卡纸、塑料板、木板各5块
3) 幼儿记录表(每人一张)
4)沙箱5个、内藏铁制品
3、经验准备:
1)幼儿有过科学活动的记录经验。
2)有用磁铁把物品分类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磁铁) 提问:这是什么?
2、介绍请来的朋友。
今天我请来了8个朋友,看看是哪些朋友呢?(一一出示图片)它们会是磁铁的好朋友吗?我们把能够被磁铁吸住的放在“√”的.下面,把不能被磁铁吸住的放在“╳”的下面。
3、幼儿操作并进行分类。
4、集体检验。
推进提问:找的朋友到底对不对?我们可以请谁来帮忙呢?怎么做?
小结:磁铁能吸住铁制的物品。而纸制品、木制品、塑料制品、纺织制品都是不能被磁铁吸住的。
5、介绍磁力。
推进提问:你们知道磁铁为什么能吸住铁做的东西吗?
小结:因为磁铁具有磁力,遇到它的朋友铁制品就能吸引在一起。
二、实验:隔着东西,还能吸住吗?
过渡语:如果把这些不能被磁铁吸住的物品放在磁铁和铁制品的中间,磁铁还能吸住铁制的物品吗?
1、猜测记录
2、交流猜想,说说自己的理由
3、实验验证
1) 小组操作实验
2) 交流实验结果,教师在演示版上进行记录
推进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卡纸、小毛巾、塑料板、木板挡住磁铁,磁力能穿透这些材料吸住铁制的物品。
三、经验提升
推进提问:磁力除了能穿透卡纸、小毛巾、塑料板、木板还能穿透什么呢?
1) 游戏一:沙中寻宝
操作要求:磁铁在沙面上慢慢走,我们来试一试!
小结:通过刚刚的游戏,我们知道了,磁力还能穿透沙子。
2) 游戏二:魔术:有磁力的手
教师表演魔术,让幼儿猜一猜其中的奥秘,了解原来磁力还可以穿透人体。
小结:磁力还能穿透我们的身体,能够穿透各种材料。
四、问题延伸:
问题:如果磁铁被水浸湿了,它的磁力还存在吗?还能吸住东西吗?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初步感知“水蒸发”以及“水蒸气液化”等一些科学现象。
过程与方法
发现自然界的小规律,尝试用实验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分析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体验生活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水变成水蒸气,再从水蒸气变为水的原理。
教学难点:
掌握蒸发和液化。
教学准备:
1.课件
2.电热水壶
3.镜子若干
4.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讨论话题,引出活动内容
1.师:小朋友,你们看,裴老师手里抓着的是什么呀?(冰),你们再观察一下,冰有怎样的变化了呢?(水滴)
2.师:哦,冰变成了小水滴了呀,你们在哪儿见过小水滴了呢?(幼儿讲述)
师:那你们知道小水滴有什么用呢?(幼儿讲述)
3.教师小结:小水滴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我们离不开水。裴老师还要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小水滴还会变哦。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杯子、镜子,你们用镜子的这一面盖在杯子上面,玩一玩,看一看镜子上面有什么呢?
(提前在杯子里倒上热水,把镜子盖在杯子上面)
【设计意图】将幼儿难以理解的科学实验转化成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增强幼儿学习的兴趣。
二、实验游戏,观察现象
1.小朋友玩游戏。教师走到小朋友中间指导,引导幼儿观察镜子上面有什么变化。
2.师:小朋友,你看到你的镜子上面有什么呢?
3.教师小结:小水滴蒸发变成了水蒸气,那个白色的烟呀,就是水蒸气。水蒸气越积越多,遇到冷的镜子就变成小水滴。
三、视频欣赏,探索知识
1.师:小水滴很高兴认识大家,它有句悄悄话想和小朋友们说。
(播放录音,小水滴“小朋友,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去旅行吗?)
师:小朋友,你们愿意吗?
(播放《小水滴旅行记》的'视频,以帮助幼儿更好的认识小水滴变化的过程。)
【设计意图】根据视频内容,让幼儿进一步探索水变化的秘密。
2.师:小水滴都带着小朋友们去过什么地方了?
3.带着小朋友们分析,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图片(小水滴→水蒸气→云→雨)。
4.教师小结:画箭头,小水滴蒸发成了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变成雨落下来,又变成了小水滴,就这么循环着,就是这么旅行的。
四、念儿歌,巩固知识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之前学过的一首关于小水滴的儿歌吗?让大家一起站起来念一念,可以加上可爱的小动作哦。
小水滴旅行记(自编)
小水滴,滴滴响,我们快乐去旅行。
遇见太阳,点点头,飘到蓝蓝的云朵里,
遇见风儿,弯弯腰,飞向清澈的小溪里。
小水滴,真神奇,
会蒸发,会结冰,还会变成小雨滴,
我们保护小水滴,做个环保的小朋友。
【设计意图】把整节课的内容融化在儿歌里,让科学知识也插上美妙的声音。
2.小朋友,我们排好队,一起到我们美丽的校园里找一找小水滴吧。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这几天,我发现孩子们下课后常常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观察着什么。出于好奇,我走上前去,原来孩子们正在观察小蚂蚁。只见蚂蚁正在忙着“运粮”,准备过冬。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让孩子对蚂蚁有更详细地认识,我与孩子们一起用诱饵捕捉了蚂蚁,放进了昆虫盒。并设计组织了此次活动,让幼儿通过观察、学习,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蚂蚁的合作活动,萌发幼儿团结互助的意识。
2、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活动准备]
1、选择安全、合适的观察场地,提供放大镜、大纸箱,并把幼儿的观察情况作成课件。
2、教师和幼儿一起搜集有关蚂蚁的图片、儿歌、故事等,准备录音机、磁带,制作活动内容的相关课件。
3、用诱饵捕捉蚂蚁,放进昆虫盒。
4、自制海绵豆子(数量为幼儿人数的2—3倍)和小篮子。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出课题,从而引发幼儿兴趣。
远看芝麻撒地,近看黑驴运米,不怕山高道路陡,只怕跌进热锅里。
教师引导幼儿猜出动物的名称(蚂蚁),从而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二、出示幼儿观察蚂蚁的课件,引导幼儿说出自己观察到的蚂蚁的外形特征和活动情况。教师提问:
(1)你从哪儿找到了小蚂蚁?
(2)蚂蚁长得什么样?
(3)小蚂蚁是自己单独出来活动还是一起出来?为什么?
通过观看课件,让幼儿大胆发言,回忆观察到的情况,教师及时进行鼓励和指导。
三、使用放大镜进一步观察蚂蚁的外形特征和活动(或图片)。
给幼儿分组,让幼儿仔细观察捕捉到的蚂蚁,并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画下来。
四、出示课件,教师总结,让幼儿巩固认识蚂蚁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五、欣赏并表演歌曲《蚂蚁》。
六、教师提问:我们应该像小蚂蚁学习什么?让小朋友知道团结起来,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七、游戏:“蚂蚁搬豆”,巩固认识。 教师扮蚂蚁妈妈,幼儿扮小蚂蚁,四散地站在场地一端。 游戏开始,教师说:“孩子们,咱们快去搬豆准备过冬吧!”“小蚂蚁”自由地(可不按顺序)钻过皮筋,爬过纸箱和垫子,跑到场地另一端,拾一颗小豆跑回家中,将小豆放进小篮。如此反复进行,直到把豆全搬完。
[活动延伸]
1、教师(或家长)把幼儿观察发现后的绘画作品,用简单的文字注释后,张贴在墙饰“有趣的虫子”中。
2、在日常活动中,让幼儿继续学习有关蚂蚁的儿歌、故事等,丰富幼儿经验。
3、师幼共同进行小实验:把捉到的蚂蚁放进一个大口瓶(其中有土),用黑布把瓶子蒙好。过几天后,把黑布打开,可看到蚂蚁筑成的弯弯曲曲的“地道”。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死海能使人漂浮的原因。
2、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3、激发幼儿对自然之谜探索的欲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知道有些物品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具备沉浮的概念。
2、物质准备:鸡蛋、小盆每人一个、盐每人一份。
3、录音、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不会游泳的人掉进水里会怎样?
2、会游泳的人躺在水面上不游泳会怎么样?
二、出示图片。
1、老师今天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想看看吗?
2、为什么他不沉下去呢?
三、教师实验:魔术"鸡蛋浮起来"。
1、教师放下魔术粉。
2、鸡蛋有了什么变化。
四、幼儿实验。
1、出示三种魔术粉
2、幼儿分组操作
五、交流小结。
1、浮起来了吗?用的什么魔术粉?
2、知道死海里原来是盐让人们浮在水面的。
六、幼儿操作:了解死海海水与其他大海的水的不同。
1、品尝死海与其他海水的`不同。
2、幼儿操作实验
七、活动小结。
死海为什么会有这些奇迹之处呢,死海之所以能让人浮在水面上,是因为海水里含有百分之二十五的盐,是普通大海海水含盐量的七倍。
八、自然结束活动。
死海让人漂浮的原因还不止这一个,感兴趣的小朋友还可以去发现它的更多秘密。
大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 激发幼儿对豆子生根、发芽、生长状况的探索兴趣。
2. 帮助幼儿学习简单的植物实验的方法和技能。
3. 激发幼儿探索豆子生根、发芽与水、阳光的关系。
活动准备
黄豆、绿豆、若干;与人数相等的盆等,纱布。
活动过程:
1. 提前一天和幼儿一起用水泡豆子,可用全班一个大盆,让水没过豆子。把纱布浸湿,铺在盘子上,把豆子放上等,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2. 第一天让幼儿观察豆子发芽的情况,用一定的语言叙述出来,并让每个孩子用绘画或符号做出豆子的发芽情况。
3. 以后每天教师和幼儿一起观察和分析豆子的生长状况,并且对豆子的生长状况继续做详细记录。能用语言表达出它的生长状况。
4. 延伸:让幼儿把豆子放在阳光下,继续观察豆子变绿了,简单了解阳关与植物的生长关系。
活动结束:
在提问孩子,豆芽的形状时孩子说的很好,小朋友们都说的很好,说的很形象,作实验孩子很感兴趣。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07-23
大班科学教案【实用】10-29
[优秀]大班科学教案07-25
大班科学教案【荐】10-19
大班科学教案[必备]10-27
实用的大班科学教案09-16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四篇04-20
大班科学教案沉与浮03-25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吸管》11-03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3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