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秋思》的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秋思》的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秋思》的优秀教案1
学生分析:
教师可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并拓展学生的思维。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画、写、说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几千年来,游子的故事一直在上演,流浪的滋味刻骨铭心。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冬天的风啊,夹着雪花,把我的泪催下……”(音频:陈星《流浪歌》)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让他们随着凄苦哀伤的音乐带着满腔的激情和好奇进入本课的学习,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二、诵读,整体感知内容
1、听完这首歌,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这首歌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人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最容易思念自己的故乡及亲人?
2、同学们知道吗?早在我国封建时期的元代,有一位叫马致远的著名曲作家写了一首经典之作《天净沙·秋思》,写的就是漂泊羁旅的游子之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习。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72页,自由朗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中感悟思乡之情及景色的残破美,从而体会到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写作技法。]
三、背景知识简介
1、关于曲。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唐诗、宋词、元曲互相晖映,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有谁能说说有关“曲”的`常识?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并小结。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句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3、课题由两部分组成,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4、关于作者。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年轻时也曾热衷功名,但是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他一直未能得志,几乎一生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在诗人精心选择和渲染的画面中,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旅人在秋天夕阳下的孤独与愁苦。因其出色的景物描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水准,被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通过对文体及作者等背景知识的简介,使学生了解文化常识,从而达到不仅积累知识,而且帮助理解课文的目的。]
四、课文分析:
1、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元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家的作品吧!
课中休息,欣赏同学们的作品——《天净沙·秋思》(课前布置学生作画,教师将学生作品扫描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互评优劣,并对优胜者予以表扬。
2、挑起一幅具有“诗情画意”的画与课文结合起来分析,感受这首散曲的意境。
提示: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在于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体会了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写作技法。]
五、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和联想扩写这首曲,可以以“我仿佛看到了……”的结构形式,也可以把自己当作是文章中的主人公。(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绘画)请同学们分小组,先在组内说,然后选出你们认为说得好的同学到台上说。
提示:注意情景交融。
先小组练说,再指名说,并稍加讲评。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在于为学生创造地学提供一个空间,将课文延伸,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以画促思,让学生们的个性在绘画和解说中得到充分发挥。]
六、作业设计:(任选其一)
1、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2、将原著改写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细腻描绘,人物可想象他颠沛流离的生活细节,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态、心理等。
3、联想自己与他人的一段思念家乡的经历,写成文章,或联想出一两句古诗。
4、收集思乡的诗句,并与本文比较它们的异同。
《秋思》的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
教学过程:
一、见秋生情,读题定调。
1、读“秋”想画面
板书“秋”字生读;读着“秋”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想到了什么?
2、古人眼中的秋天
在我们眼中,秋天带给我们的丰收的喜悦,但是在有一些古代文人的眼中,却似乎很少有这份喜悦,现在让我们透过古诗去看看古代文人眼中的秋天吧!
出示诗句,生读。
问:这些诗人眼中的秋天是怎样一幅景象?(生答)
萧瑟的秋风,枯败的草木,飘飞的落叶……构成了一幅多么荒凉肃杀的景象。这萧条肃杀的秋景勾起一多少游子的思乡情怀啊!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走进张籍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一个游子那颗思家念亲的心。
3、补充课题,引导读题,读出浓浓的、悠长的味道。
二、读通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把古诗读3遍,前两遍争取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把字音读准。第三遍争取读出诗的节奏感,韵律感。
2、展示读
指名读古诗,评价是否读出了节奏和韵律。
3、师生合作读。
4、古诗的语言具有有度的概括性,和我们现在说的白话有所不同,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把这首古诗翻译成白话?(指名说说意思)
5、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品味秋韵,感秋愁
是什么让张籍产生了思乡的情怀?(见秋风)
秋风是见得着的吗?
那么诗人见到了什么?(漫天飞舞的落叶、瑟瑟摇摆的枯木、风吹落叶遍地翻滚……)
洛阳城里,落叶在秋风中漫天飞舞,打着旋儿,零落遍地;路边的败草在风中瑟瑟摇摆;天上大雁南归而去。张籍呀张籍,站在凉意渐浓的秋风中,你的心中涌起的是怎样的思绪呀?(指名说说)
这是怎样的一种愁绪呀!让我们走进另一位诗人马致远的秋思,去品味那一份别样的愁绪。
出示马致远的《秋思》,师读生想画面。
听着听着,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你的内心有种怎样的感受?为什么?马致远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萧条的秋景,瘦弱的老马,浪迹天涯孤独的游子,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请你用朗读把这一份别样的忧愁表达出来吧!(自由读,指名读,)
离愁渐远渐无穷,逢秋向晚肠寸断,寸寸都是游子愁。你看(生齐读)
2、读写结合,悟深意
你若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做什么?
张籍面对此情此景又做了什么呢?我来问问诗人。
看着学生,问:秋风乍起,你——生答:欲作家书意万重。(2—3人)
你想要家书中说些什么呢?快拿起你的笔,把你想说的话在家书中尽情倾述吧!
指名说说家书的内容。
情境导读:
这也想说那也想问,想说的话太多太多,这就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心中的牵挂太多太多,千言万语,千头万绪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真是——
一封家书承载了游子几多思念几多牵挂,这实在是——
3、说不尽,又开封
我是送信的使者,信给了我你就放心吧,我一定会尽快把信交到你的家人手中。什么?你要我把信给回你?这是为什么?(生用自己的话回答再用诗句回答)
古代的通讯不像现在这么便捷,客居他乡的游子与家人联系的`唯一方式就是写信,而这承载着悠悠思乡情的家书不知要经过几多辗转,几多时日才能到达家人的手中。那么,家书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份量有多重呢?
出示诗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生读,你读懂了什么?现在你还觉得家书只是几张薄薄的纸吗?那是什么?
情境导读:
这悠悠的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全靠这家书一封来传递,难怪诗人会——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那悠悠和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怎是一封家书所能道尽的呀!难怪诗人会——
这说不尽的是什么?轻轻一开开出的又是什么?
这首诗,抓住写信寄信这么一件小事却表达出一个游子浓浓的思乡念亲之情,在表达方法上可谓高明。王安石曾这样评价张籍的诗。
出示诗句
四、想像画面,拓展升华
1、《秋思》寥寥数字,却字字饱含一个游子对家乡对亲人浓浓的思念,让我们再一次用心品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像画面,去体味那份游子情怀。
师生合作读,然后说画面。
2、读着古诗你心中产生的什么疑问?
张籍为何思家不归家呢?让我们来看看他的资料,也许你会从中找到答案的。读 、说
再次引读全诗:或许是公务繁忙,或许是生活困顿,张籍思乡却不能归,一年将尽,秋风乍起,他情不自禁地吟道——
又一年过去了,秋风又起,他不由再次吟诵起——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诗人离开家乡已是十年,家乡已多年未亲近,可是对家乡的思念却越来越浓郁,而这思乡情中或许带着丝丝无奈。因此每当秋风吹过,他都要深情地吟诵起——
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人类共同的情怀。自古以来有多少游子抒发过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出示古诗,生读积累
《秋思》的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切入主体,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表达方法的归纳与应用。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感情铺陈
师:谁能用一个词来描述一下我,我为什么有吸引力啊?
生:老师您戴眼镜显得知识渊博。
生:您幽默风趣。
师:是啊,幽默是人非常好的特质,它可以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生:英俊潇洒。
生:仪表堂堂。
师:好了,同学们,谁能用关联词把这些词组成一句话?
生:老师不但英俊潇洒,而且风趣幽默。(生纷纷举手。)
师:看来同学们描述老师意犹未尽啊。来,看看你们该怎样描述一下它呢?(师出示月夜的课件。)
师: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
生:我看见深蓝的天空上有雾蒙蒙的云,在云层之间,有一轮皎洁的明月,它发出的亮光,从云层之间穿出来,照在大地上。
生:在寂静的月空中,人们看见月亮,觉得内心很温暖。
师:在这美丽的夜空之下,仰望这轮明月,你会想到什么?
生:我会想到团圆。
生:我会想到自己在远方的亲人,因为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人的房子上,会想家。
师:如果身处异乡的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会怎样去做呢?
生:会饮酒赋诗。
师:哦,那谁能用学过的古诗,描述一下此情此景?
生:《静夜思》,李白。(生背诵。)
师:这首诗表现了一种什么感情?
生:思乡情。
师:李白是借助什么来反映自己的思乡之情的呢?
生:明月。(齐答。)
师:借一种景物而表达一种思想感情,这种表现手法是——
生:借景抒情。
师:《静夜思》表达的都是思乡情,所以他们都是古诗中的一种——思乡诗。好,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板书课题。)
二、设疑诵读,切入主体
1.解题入诗。
师:同学们,请读诗题——
生:(齐读)秋思。
师:你们都懂诗题了吗?
生:是秋天的思念。
师:同学们,“思”是思念家乡,“秋”是秋天,秋季或秋景。谁能把文题的意思再给大家说一说?
生:作者在秋天的景色中思念自己的家乡。
2.初读设疑。
师:哦,诗人是借着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对吗?(在“秋”之前画一个大大的问号。)作者是借着秋天的景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吗?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来自由读诗。在读诗之前,要听清老师的要求,一定要吐字清晰,字音正确,读通句子,注意停顿。(生自由读诗,师巡视,提醒学生出声朗读,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师:随着声音的减弱,看来大家都准备好了,谁能给我们展示一下?(生读诗。)
师:你先别坐下。诗中有一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你注意了吗?
生:注意了。“意万重”要念成“chónɡ”,不能念成“zhònɡ”。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一些古诗,也出现过这个字,读作“zhònɡ”,那是在哪首古诗中呢?(生思考。)
师: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最后两句。谁想到了?
生:晓看红湿处,花重(zhònɡ)锦官城。
师:非常好!“晓看红湿处,花重(zhònɡ)锦官城”。读“zhònɡ”表示的是“堆积,垒压,代表一种分量”,而“chónɡ”则表示“再、很多”,听懂了吗?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读的是古诗啊,古诗在朗读的时候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要讲究节奏,这种节奏就是古诗所特有的“美”——韵律美!
师:(出示画有节奏的古诗。)谁再能给大家读一下,要注意节奏啊。(生纷纷举手,朗读。)
3.切入主体。
师:大家读得这么好,可千万别忘了老师提的问题啊,诗人是借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吗?
生:是!因为作者看见了秋风,就思念自己的家乡了。
师:哦,这是你的想法。作者是“见秋风”,而表达了“思乡情”。(板书:见秋风、思乡情。)也就是说,这个问号可以擦掉了吧。
生:可以。
师:可以吗?同学们,我们再好好读诗,看看作者把自己的全部思念都寄托在什么之上呢?(生默读。)
生:我觉得不是!从全诗来看,诗人并不是借助秋天的景色来思乡的,应该是借助家书。
师:(板书:作家书。)作者借家书抒发——
生:思乡情。
师:作者不是借秋天的景色,而是把对家乡的思念都寄托在家书之中。大家来看,作者写家书,这是一件——
生:事。
师:用事来抒发一种情,这种写作手法应该叫做什么呢?
生:借事抒情。
师:我们也可以称为——叙事抒情。
三、理清脉络,感知全文
师:万事皆有因啊。是什么引发了作者想要写这封家书呢?
生:可能是作者太想自己的家人了。
师:那想家人,思家乡,总有个由头与原因啊。
生:我觉得可能是凄凉的秋风勾起了作者的思乡情。
师:用诗中的3个字——
生:见秋风。
师:那老师就有疑问了,风本无形,他在那里怎么能看见呢?为什么看见秋风,就想写家书呢?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再细细读诗,思考老师的问题。
生:我想作者应该是感到了凄凉。
师: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使他有了这种感觉?
生:我觉得他可能看见了秋天的落叶。秋天的树叶从大树上飘落下来,就像诗人离开了自己的家乡。
师:他把树看成了什么?
生:自己的家乡。
师:而树叶呢?
生:诗人自己。
生:落叶归根,树叶飘落下来,化作养料来滋润树根。
师:树叶尚能滋育自己的树根,而我呢,只能在外漂泊啊。大家仔细看图,哪个人是诗人呢?
生:穿蓝衣服,年纪大的那个。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猜猜诗人有多大年纪了?
生:五十多岁。
师:是啊,他的背已经驼了。知道诗人在外漂泊多少年了吗?(生迷惑地摇头。)
师: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大家想一想,那时,诗人伫立在街头,看见漫天飞舞的黄叶,他的内心会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心情吗?
生:他的内心很孤单。
生:寂寞。
师:这么多的愁苦,他该向谁倾诉?
生:家人。
师:该用什么方式呢?
生:写信。
师:现在,你们是否理解他看见秋风想写家书之意了呢?
生:理解了。
师:同学们,写家书是为了表达思乡情,现在请同学们再一次来读诗,找一找有哪些词更能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四、深化体会,品读悟情
(生思考,默读,并圈画。师巡视,了解学生理解的程度后生汇报。)
生:我找到的是“意万重”。
师:你能说说“意万重”是什么意思吗?
生:“意万重”表示的是对家里人想说的意思很多。
师:那你能读一下这一句吗?
生:欲作家书意万重。(读得较为平淡。)
师:谁还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是你该怎样读?
生:我认为应该重读“欲作家书”,因为诗人对家乡思念很深,很沉重,所以应该重读。
师:还有吗?
生:老师,我认为应该重读“家”字,因为这样才能体现作者对家的思念。另外,我觉得“意万重”还有对家乡的情很重的意思。
师:听老师来读“欲作家书意万重”。(重读了“意万重”。)老师这样读与这两位同学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老师重读了“意”和“万”字,因为他想在家书里面说的话太多了,想跟家里人去说。
生:老师强调了这3个字,更能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师:正如你们所说,意万重,万重意,他会在书中写些什么呢?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在这封家书中写哪些意呢?
生:假如我就是诗人,我就会问家人还好吗?
师:要问候一下白发苍苍的.老母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
生:还会问候一下家里是不是还好。
师:嗯,因为他离开家已经很长时间了。他走的时候家里怎样?
生:家里很贫困。
师:而现在呢?“春风是否又绿江南岸,明月到底何时照我还”啊!还会写些什么?
生:他会对家人说,这么多年在外漂泊,他已经感到很疲惫了。
师:那么也就是说,他要将自己的愁苦对家人倾诉?
生:老师,我不同意。他不会将自己的愁苦告诉家人,那样的话,家人会为他担心的!
师:那他会写些什么?
生:他会写一些开心的事,过些日子会把他们接过来,也会给他们寄去一些银子。
师:好了,同学们,这么多的意,“万重意”,你能读出来吗?来,咱们齐读前两句。(生齐读。)
师:老师要提一个小小的建议。诗人当时是在洛阳城,他思念自己的家乡啊,那么第一句该怎样读呢?和第二句相比是不是应有所变化呢?
来,用你的朗读告诉给大家。
生: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感情有了变化。)
生:(再读。)第一句低沉,第二句强调“意万重”。
师:好,还有哪些词?
生:还有“说不尽”。
师:“说不尽”,说不尽的是什么?
生:说不尽的是对家乡想说的话。
师:用上一句的3个字,那就是——
生:意万重。
师:因为——所以——
生:因为意万重,所以说不尽。
师:谁能用“之所以——是因为——”再说一下吗?
生:之所以说不尽,是因为意万重。
师:非常好!还有哪些词?
生:还有“又开封”。
师:大家看黑板。“封”什么意思?
生:信封。
师:还有一个意思:封上。这是个表动作的动词。“开封”。
生:把信打开。
师:“又开封”是什么意思呢?
生:又把信打开。
师:把信合上,打开;再合上,又打开。诗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动作呢?把这个机会留给没有举手的同学。
生:我认为他想念自己的家人,就要一遍一遍地看。
生:我觉得他的信中缺一点东西,之后他就要补上,这样就来回做这两个动作。
生:就是因为有很多的思乡情,所以才又打开。
师:因为“说不尽”。
生:所以“又开封”。
师:大家再来看这幅图。看看诗人的左手做了什么动作,右手在干什么,想想他为什么做这个动作,在做这个动作的同时,他又会说些什么呢?
生:他的左手在接这封信。
师:是接吗?
生:是要!
师:为什么要?
生:他还要给家人写一些话。
师:要回这封信的同时,他会对邮差说些什么?
(生略有难色。)
师:(模仿邮差。)你怎么如此之麻烦,为何如此反反复复?天色已经不早,我得启程了。
生:我觉得他一定会说,你千万要将这封信送到我的家人手中,告诉他们我在这里很好。
生:他会说,要是你像我这个样子,你会怎么想?我在外漂泊多年。
师:在外漂泊,与家人联系,只能靠这封家书啊。这封饱含着万重意,价值抵千金,分量沉甸甸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地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又开封呢!来,我们齐读后两句——
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请同学们闭上双眼,跟着老师一起走进诗人张籍的思乡情怀。(师配乐范读。生闭目感受。)
师:请同学们睁开双眼,你们是否感受到诗人那浓浓的思乡情怀?谁感受到了,就用你的朗读告诉全场的老师。(生配乐朗读。)
师:大家一起来,用你们的朗读,把这种浓浓的思乡情告诉给普天之下所有在外漂泊的游子吧。(生齐读,感情饱满,真挚。)
师:作者借秋风而起思乡之意,欲提笔却难诉万千离愁。这种离愁你能用背诵告诉给大家吗?(生齐背课文。)
五、归纳总结,比较明晰
师:故乡是游子心中永恒的家,而乡愁又是诗人心中难解的结啊。如果说在本课开始的时候,我们共同回顾了李白的《静夜思》,在这首诗里面,作者是借天上的明月,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写作手法——
生:借景抒情!
师:那么张籍所写的《秋思》是通过诗人“作家书”而表达了思乡情,这是一个过程。“作家书”是因为“见秋风”,而结果呢,是“又开封”。因此,这是一个完整的事啊,它的写作手法应该是——
生:叙事抒情。
师:这个问号是不是能擦掉了?
生:是!
师:大家来看,我们在表达一种情感的时候,既可以写景,又可以叙事,还可以写景叙事交融在一起。今天的作业就是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要把今天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进去。
六、诵读深化,感悟升华
师:同学们,不管是借景抒情,还是叙事抒情,在这两首诗里面,抒发的都是什么情?
生:思乡情!
师: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一草一木,故乡亲人的音容笑貌,故乡那逝去的年华与岁月,无不在作者的思念之中。全体起立,让我们再次深情吟诵这首思乡的传世名作——《秋思》。(师生同诵。)
评析:
古诗教学如何在朗读、明意、悟情的基础上探索特色与新意,王汝军老师所执教的《秋思》一课作了有益的尝试。
由于此单元主题就是思乡,所以学生对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理解并不困难,因此教者将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积累、品味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能力上,如通过对 “重”字的辨析,关键词语的理解,如“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来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并采用读图,口语交际等多种手段加深这种感受;另外,高年级阅读教学还要体会作者用怎样的表达方法将这种情感抒发出来,也就是叙事抒情这种表达方法的学习与应用。本着这种设计理念,教者用3个带有引领启发性的问题贯穿整个教学,如作者是借着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吗?是什么引发作者写这封家书,为什么?诗中的哪些词语更能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呢?通过这 3个问题,学生先抓住了主体脉络,然后再具体深入层层体会,最后又回归主体。学生的思维时刻在跳跃着,大脑在不停地思索着,同时配以有感情的诵读深化体会,使得这节课舒缓有致,跌宕起伏。
《秋思》这一课,尽管是古诗阅读教学,但是教者将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有机而巧妙融合其内,令人耳目一新。同时教者以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近乎诗人的激情,引领学生真正地把心融入诗中,与作者同呼吸、共悲欢,透彻理解诗的内容,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此外,教者充分领略了古诗的意境,巧妙地设计出诗化、美化、艺术化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富有诗性的意境,有效地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切实提高了古诗教学的效果。
《秋思》的优秀教案4
【设计意图】
教学古文言诗文,往往教师讲得面面俱到,学生听得糊里糊涂。本设计重在对学生多读、多思的能力培养,让其在轻松浓烈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设计提要】
1、明确小令的内容
2、体会小令的情感
3、理解小令的写作手法
4、迁移延伸,发展思维,进行MTV创意设计,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步骤】
㈠、切点导入,以点激趣。以“自古逢秋悲寂寥”导入。
㈡、讲解常识
〖意图〗
讲解元曲的相关常识,让学生接受新知识。
〖操作〗
⒈作者简介: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⒉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又一种艺术形式,曲和词体式相近,完整的标题由曲牌名和题目组成。
㈢、初读,明确小令写作内容
〖意图〗
理解句意,明确内容
〖操作〗
这支小令篇幅不长,只有28个字,学生对句意的把握难度不大,可以采取自读理解。
㈣、细读,体会作者情感
〖意图〗
诗言志。我们要善于从作品中领悟出作者的“志”,能做到这点,就能正确领悟出文章的'中心主题。
〖操作〗
找出文中的关键句“断肠人在天涯”,诗眼“断肠”。从而讨论出“凄苦惆怅之情”这个主题。
㈤、研读,体会小令的写作手法
〖意图〗
我们要明白如何将无形的抽象的情在自己的笔端表现出来,用有形的景物描写可以很直观的做到这一点。
〖操作〗
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找出小令是以景物的描写来达到的。具体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景,在句末点明题旨,卒章显志。
㈥、体会意境,迁移延伸
〖意图〗
迁移延伸课文内容,课内外有机结合,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联想、想象能力。
〖操作〗
⒈假如要以这支小令为题材,创作一首歌词,应抓住哪一主题来写?
⒉若将这支小令拍摄成MTV,请根据小令的意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你的创意设计。(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㈦、小结
《秋思》的优秀教案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散曲。
2、通过字里行间,想象画面,即兴表达,体悟作者愁苦的情怀。
3、理解感悟诗人、作品创造的美的意境,并用自己的语言,写下对曲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与小组合作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这样一首小令,凡是接触过一点古代文学的人,几乎都能够背诵。文人雅士更是由衷地喜爱,称之为“千古绝句”,奉为“秋思之祖”。国学大师王国维盛赞它“纯属天籁”。它就是《天净沙·秋思》。
(板书课题《天净沙·秋思》)
二、体裁简介
1、这是一首元曲,我们一起看到课后注释⑨,它选自《全元散曲》。上一堂课老师给大家介绍过了元曲的.相关知识,我们一起来回顾一遍。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属戏剧,是用于演出的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散曲属诗歌,分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小令只有一个曲子,套曲是由若干曲子联缀而成的一组曲子。
2、天净沙:曲牌名。曲牌是曲的调子的名称,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法、平仄。
3、秋思:标题。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预设:秋天里的想法。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三、初读感知
1、生自由朗读:首先请同学们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这首曲,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指名朗读,正音正字。
2、你们来说一说,这首曲写了一些什么?(写了景,有没有情?什么样的情?人,什么样的人?)
3、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进行小组合作讨论,选择你们最喜欢的一句或者几句研究探讨,然后分任务,一人读原诗句,一人绘画面,一人谈感受。
“我仿佛看到了……”
“我读出了……”
4、哪位同学可以用流畅的语言把画面连缀起来?
总结:听了同学们的描绘,我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场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他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冷飕飕的秋风,在荒凉的古道上独自前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乌鸦栖息在树梢上;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经过溪流边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已经快下山了,可是他还没有找到住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漫漫的长夜,他不禁悲从中来,吟诵道“枯藤————”
四、问题探究
这首曲为我们描绘了这么多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或:我们再来看看这些景物前面的修饰词,如果我们试着把修饰语换掉会怎么样?
《秋思》的优秀教案6
教学目标:
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包括作者、背景、主题等。
品味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理解其表达的含义和作用。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诗歌,感受其节奏和韵律,背诵并默写诗歌。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游子的思乡之情,以及表现出的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探究法:组织学生对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讨论和研究,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
想像法:鼓励学生根据诗歌的描述进行想象,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成绩比较差,大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知识了解不够,朗读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让他们对这种情感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采用让学生朗读的方式去领会这首小令的'节奏美,并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还原诗歌中的画面来领会诗中展现的图画美,领会诗人表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具体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让学生谈谈他们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以及在秋天容易引发的情感,从而引入《天净沙秋思》的主题。
作者介绍:介绍马致远的生平和《天净沙秋思》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
朗读诗歌:播放优美的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自由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品析鉴赏:和学生一起探讨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品味这些词语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同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自行分析诗人的思乡之情是怎样通过这些词语展现出来的。
还原画面:鼓励学生在脑海中将诗歌中描述的场景进行画面还原,感受其中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景象,或者通过绘画等方式表现出来。
深入体会:和学生一起反复诵读诗歌,深入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可以让学生闭目想象诗中的画面,感受诗人的心情,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
拓展延伸:
介绍一些与乡愁、思乡有关的诗歌作品,如《静夜思》、《登高》等,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从中体会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艺术风格。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天净沙秋思》,并写下自己的读后感或者对这首诗的赏析文章。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天净沙秋思》这首经典诗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同时,也希望能够激发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秋思》的优秀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习生词,能有感情地呤诵诗句。
2、通过多种途径,感知诗句的大意,并能讲述诗句的大意。
3、通过想像画面,感悟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有感情地呤诵诗句。
2、通过想像画面,感悟诗人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的感情。
教学难点:
3、通过想像画面,感悟诗人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的.感情。
课前准备:
课文的教学插图,古诗的配乐,搜集拓展的思乡古诗。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回顾导入。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思乡的诗句?
2、揭题,板书题目。
3、释题。
二、初读古诗,理解大意。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反馈。(特别是“重”。)
2、自由读古诗,把诗句读通顺→点名读、齐读以作反馈。
3、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出节奏→点名读以作反馈。
4、教师范读,学生读,强化知识。
5、引导学生回顾以往读懂古诗的方法,进行诗意的理解。(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长汇报学习结果。)
三、展开想像,品读诗情。
四、整体感受,领悟诗情。
配乐读诗,边读边感受诗情。
五、拓展。
学生交流各自搜集的古诗,师作补充。
《秋思》的优秀教案8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2、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3、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
【设计理念】
秋风起,黄叶黄,乡思深,愁满怀。“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已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本课教学设计着力体现“两重” : 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即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景写话、对比阅读等策略丰盈诗歌意象,立足“诗言”,理解诗意,体悟诗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的内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秋”的演变的过程:
甲骨文、小篆、隶书,推荐学生读《汉字字源学》。
2、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那么,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秋思》。
3、指导读题:
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
4、理解题意。
二、初读知意
1、自由读诗:
按照平时读课文的要求把诗读正确、通顺,注意停顿。
2、检查正音:
特别注意读准“意万重(chóng)”。
3、齐读:
读出古诗的节奏。
4、再读一读:
试着联系注释等方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过渡: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
三、入境悟情
1、乡愁生于秋风里:
⑴ 指读:
洛阳城里见秋风
⑵ 探究“见”字:
① 秋风看不见,或许那是一个早晨,也或许那是一个傍晚,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
生叙述(大都叙述的是看到的景),师提醒,除了看见景外,还会看到什么?
② 孩子们,诗人伫立在瑟瑟秋风里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是什么?
③ 相机阅读诗人所写的部分关于家乡、亲人的诗句:
夜月红柑树,求凤白藕花——《送从弟戴玄往苏州》
骨肉待我欢,邻人望我荣——《南归》
④ 读着这些诗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兄弟之义、邻里之情、骨肉之亲。
⑤ 可是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红柑树、白藕花,他看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引读:“洛阳城里见秋风。”他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____,引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⑥ 体会“见”的意蕴。
⑦ 补充阅读张籍的资料。
⑧ 这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情啊,这是怎么样的一种见啊?
(悲伤的见;无奈的见;凄凉的见……)
2、乡思寄寓家书中:
⑴ 秋风瑟瑟,乡思绞碎了诗人的心,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结,他想写一封家书,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请你再细细读后面的几句诗,用笔在边上写写你的体会。
⑵ 重点交流之一:
“意万重”。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 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
⑶ 引导学生重点交流:“又开封”。
3、乡心仍在寂寞处:
⑴ 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尽管带走了家书,但留在诗人张籍心里的还是孤独与寂寞。
⑵ 回读《秋思》。
四、对比阅读
1、呈现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自读思考:
从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从哪儿可以看出秋带给诗人的是快乐?
3、比较阅读。
五、积累延伸
1、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收集与“秋”相关的古诗,办一次“秋”的诗会。
《秋思》的优秀教案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
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体会思乡之情。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
《天净沙·秋思》教案11(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主读课文
预习积累:
1.查找元散曲文体知识。
2.了解作者马致远。
3.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秋思》的优秀教案10
情景创设,引入乡愁
一曲相思,就是王安石笔下的那一轮明月——引诵《泊船瓜洲》;
一曲相思,就是李白笔下的那三千丈的秋思——引诵《秋浦歌》
一曲相思一曲情,曲曲相思愁煞人,在张籍的笔下,乡思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
自读自悟,体会情感
1)学生读四遍以下的诗,要求,前两遍读准字音,后两遍读出韵味。
2)检查朗读,交流体会情感。
对话文本,入情入境
1)悟“见”之萧瑟。
“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
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对比:洛阳二月梨花飞,秦地行人春忆归。
引读(厚重悲凉的背景音乐):
1.秋风之中,萧杀之气,怎不让客居他乡的游子倍生思念之情——“洛阳城里见秋风”;
2.秋风之中,木叶凋落,远居他乡的游子啊,多想回到故乡——“洛阳城里见秋风”
2)想“意”之万重。
想象“意”的内涵
1.远在他乡,惟有家书以慰藉思乡之情。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
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2.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生写(背景音乐《流泪》)
3.生在音乐中诵读。
结语: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引读):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3)品“开”之内涵
1.“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
2.亲爱的孩子,在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体会内容复杂的情感“复恐匆匆说不尽”)
引读:落红遍地,你秋思满腹,打开了信封——“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会写些什么呢?(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追问学生因由,引读)
3.一个“开”字,你读懂了怎样的情感?——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诵读提炼,乡思情深
1.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齐读古诗)
2.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齐读古诗)
3.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诵读全诗。
《秋思》的优秀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三、教学设想
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2、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习。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进中学以来初次学习古诗,很高兴能成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古诗 ,请大家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的第十五课《古诗十五首》。从现在起,我们就是亲密的合作伙伴,愿我们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们,有信心吗?)我们的课就要开始了,请先听一段音乐,放松放松。(放第一框听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学生谈感受。)引: 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我们说说马致远,谁来?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放第2框)
师:我还知道,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下面说说“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放第3框)
2、理解这首小令的意思
(1)指导学生朗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放第4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2)感受它的意境美
师:下面我们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如果学生有困难,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
学生可能再现出的画面有: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j)而行。
喔,同学们描绘的就是一幅悲凉的秋景图。
师:请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画面?即画中有怎样的人,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朗读)
师:通过朗读,真正体验到了作者穷迫潦倒,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与悲剧美。
(3)拓展
引:感受了这首小令的意境,我们来运用运用。
A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净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项:(放第5框)
a 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B、选出画面的意境与《天净沙秋思》相同的一幅:(展示画面)(放第6框)
3、创造性阅读:
(1)点拨:美是具有启示性的。《天净沙秋思》充满了空白和不定 我们分为六组,各选一个执笔,中心发言人,选取以下的一个问题,研究学习,把结果写出来。老师为你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在这里,人人都是创造者,大家要有充分的信心。
提示:可说说你最喜欢原作的哪一 也可联想出一两句古诗(或者与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达的情感相同)。总之,合理想象,大胆创新,努力丰富原作的内容,让作品的生命在每一位同学那里得到延长。讨论开始,时间10分钟。
(3)交流:以上问题有可能需要教师补充的有:
寓情于景 运用景物,创造一个十分典型的环境,深秋的黄昏,野外一片寂静,几只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这是一组令人感伤的景物,渲染出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游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归巢之鸦,怎不让生思乡之情呢?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衬悲,自然又增一分思乡之情。
构思精巧,句法别致。全曲五句,28字,容量极大,描绘出一幅绝妙的秋野夕照图。18字,九种物象,一词一景,无一个动词,连缀巧妙,构成一个整体。因而,王国维说它“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同时,对后人影响很大。如徐志摩的诗作:《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彩。/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关于思乡主题的诗句:
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静夜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河楼》
读古人思乡的诗句,还会联想到哪些?你有什么感想?
中国台湾作家余光中的新诗《乡愁》,表达台湾同胞盼望回归之情。还可联想到现居美国的诗人彭邦桢的新诗《月之故乡》表达在国外的华人、华侨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
月之故乡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月亮在水里/一个月亮在天上//
读了后我们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小结: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它的意象,从总体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它的艺术境界,我们的文学素养有一些提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九种景物 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直抒胸臆 道出天涯游子思乡之悲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阅读欣赏一首诗(曲)的一般方法,1、从语言入手,再现画面;2、从画面感受意境;3、运用联想、想象,进行再创造,进入它的艺术境界,丰富诗(曲)的内容。希望大家在课外阅读中实践。
六 作业:朗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柳 (郑谷)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1、体会《柳》的大意。
2、这首诗的意境、抒发的感情与课文各有什么不同?
3、你最喜欢哪一
《秋思》的优秀教案12
教案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曲作者马致远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
2、了解散曲这一体裁。
3、积累名句。
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体会词人的离情愁绪。
5、与白朴的《天净沙·秋》的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悲秋情怀和思乡之情。
6、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7、完成背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案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案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了解词的内容;借助品读、想象,感受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与悲秋思乡之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2、难点:赏析小令,领悟曲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通过两首小令描写的景物上的异同等方面的比较,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案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飞翔的歌曲《故乡的云》,学生欣赏、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小结:这首歌唱出了天涯游子对故乡的魂牵梦萦,唱出了天涯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元代的散曲,他抒发的同样是天涯游子的情怀。
二、了解作者和元曲。
1、介绍马致远
示例二
几根枯藤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j)而行。
2.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三).品读赏析,感受诗情
1.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入,但已不难想见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联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画图,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
2.你能为这三句诗拟一个小标题吗?
明确:深秋郊野晚景图、凄苦羁旅图、秋郊夕照图
3.“断肠人在天涯”中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不仅写景而且写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于暮色苍茫中,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悲痛到极点的游子却只能漂泊在天边极远的地方。“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
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悲愁。本句直抒胸臆,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闷。
4.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魄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化景语为情语,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5.大家想一想,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天涯游子思乡的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
6.《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7.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白描),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
五.迁移拓展,意境延伸
你能从课外阅读的古诗词中找到一些如《天净沙秋思》一样采用意象并列写成的诗句吗?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吗?
【示例】
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2.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唐】杜甫的《绝句》
3.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唐】高适的《燕歌行》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小结:这支曲子只有28个字,却能以巧妙的构思,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给我们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思乡的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不仅写景,动静相衬,而且写人,借景言情;不仅用景物点染“秋”,而且用景物来表现“思”,化景为情,情从景出,把“秋思”写得非常凄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诗
相信许多同学都十分熟悉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诵一下。那么,古代的作品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却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什么样的作品会让人记住呢?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
3、A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净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项:
a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七、板书设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九种景物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气氛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思乡之悲
八、教案反思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作者由外界的事物触发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因此,对诗歌意象的探究是解读和教案诗歌的要核,在诗歌鉴赏过程中,意象分析是起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
初三学生之前没有过多的接触过关于意象的话题,因此,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就在于,将这个抽象的概念还原为具体的诗歌名句中意象的感悟,使用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案。
在分析意象组合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意象之间似离实合,似断实续的状态被学生还原了。如在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幅苍凉悲壮的秋行图。原来景是人眼中的景,而人是天涯断肠人,所以第一层形成的动静相迭的事态描绘的其实是天涯沦落人那种颠波流离、潦倒无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凄苦的多重心态下的情感轨迹。学生亦能从这样画面的还原和情感的体验,将诗歌意象通过鉴赏升华为一个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审美升华。诗歌鉴赏的教案,应该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知体验,从此来培养文化的感悟能力,形成素养。
《秋思》的优秀教案13
教学目标:
(一)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三)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四)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体会意象并列的好处。
教学方法:
讲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相信许多同学都十分熟悉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诵一下。那么,古代的作品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却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什么样的作品会让人记住呢?
提问,归纳:
①作者用心体验与写出来的作品;
②语言朴实不华非常优美的作品;
③通俗的老少偕宜的作品;
④境界高,内容丰富思想健康;
⑤表达一定的思想,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能达到以上境界的作品就是杰作。我们再来深入学习这首诗,探究一下它是怎样一种境界。
展示张晓枫的《不朽的失眠》,同时重点指出这首古诗之所以能够千古流传是因为:“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为我们一语道破”。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一首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的作品。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二)走进作者,了解常识。
1、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提,称为“元曲四大家”。元末明初的贾仲更称他是“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凌波仙吊词])。
所作杂剧现知有十五种,存世的仅六种。他的散曲意境优美,语言清峻流畅,近人辑为《东篱乐府》一卷。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2、元曲的相关常识:
散曲,是金元时期产生于我国北方的一种可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新诗体,是元代韵文的主体,它主要形式有小令和套数两种。
小令,又叫叶儿,是独立的一支小曲。每首曲都有一个曲牌名,根据曲牌的不同,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也不一样。马致远的《秋思》就是小令。
套数,又叫套曲、散套,其体制特点有:一是由两首以上同宫调的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每篇套数的曲子,可多可少。二是同一篇套数的各支曲子押韵必须相同,即要一韵到底。三、每篇套数一般都有“尾声”,表示内容和乐曲的终结。散曲的兴起,促进了古典诗歌形式的解放和发展。
曲和词体式相近,完整的标题由曲牌名和题目组成。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又叫散套、套曲)和小令(又叫叶儿)两种。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体会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
2、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①词语注释:
西风:从西边吹来的风;常指秋风。课文指秋风。
断肠:肝肠断裂,形容极度悲痛或哀愁。
斑斑:形容斑点很多。课文中指青草分布的状态。
②词义辨析:
古道:课文中指古老的道路。
“古道热肠”指待人真挚、热情。这里的“古道”,指待人、行事具有古代的风格。
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小令的画面: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ǔ)而行。
④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
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四)品读赏析,感受诗情
1、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
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入,但已不难想见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联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画图,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
2、你能为这三句诗拟一个小标题吗?
深秋郊野晚景图、古道秋风独行客、凄苦羁旅图
3、“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
“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4、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的凄苦愁楚之情。
5、《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6、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
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
第二课时:
(一)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1、范读白朴、张可久和无名氏的三首同题小令。
2、生自由诵读,理解这三首小令的大意。
天净沙
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桠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远处是秋山和秋水,近处是秋天的植物:白草、红叶和黄花。
天净沙江上
大雁嗈嗈地叫着落在水边沙地上,夕阳余晖之中,天边残留着一点晚霞,野鸭在空中轻轻地飞着,隔河远望,稀疏的树林里隐约有几户人家。再看河上,一条小船犹如一幅画,渔民的歌声飘进入芦花深处。
天净沙
溪边的细沙上长着斑斑的细细的青草,溪水蜿蜒流去,水声潺潺,塞外的秋天显得特别寒冷。一声新雁,南下避冬的雁儿声,开始掠过秋空,满眼望去,尽是黄云、红枫叶和尚未变青的山。
3、再读这三首《天净沙》,说说为什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似乎更能打动人?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之所以比另三首《天净沙》更为动人,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
①马致远《秋思》的情绪、情感特点(惆怅、忧愁、悲苦)鲜明,这和诗中的一系列景物富有这类情调的特征而且妙合无垠有密切关系。其他三首比较模糊,甚至不统一。(如白朴的“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使读者很难感觉到其情绪是悲凉的还是明快的。)
②“断肠人在天涯”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其他三首没有这么醒豁的“诗眼”。而且这一句使全诗进入了人的心灵,显出情感的深度,其他三首基本上或较多的停留在视觉图景的表层。张可久和无名氏的作品,虽然都用“渔歌唱入芦花”、“一声新雁”来打破宁静的画面,但是,仍然停留在视觉和听觉的表层,没有心灵的深度。
③写的是羁旅愁思(被称为“秋思之祖”、“思乡绝唱”),思乡愁绪往往更能打动人。因而,马致远的《秋思》对读者的感染程度,对读者心灵的触动都更大。
当然,另三首《天净沙》也自有其好处,风景色彩明丽,心境平和宁静,也有好些佳句,如“隔水疏林几家”等等。其中,张可久的又尤好。
(二)迁移拓展,意境延伸。
1、你能从课外阅读的古诗词中找到一些如《天净沙秋思》一样采用意象并列写成的诗句吗?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吗?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的《绝句》)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的《燕歌行》)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意象并列,造成峰断云连,“语不接而意接”的美学效果,留给读者广阔的想像空间。把两中完全相反的意象陈述出来,形成鲜明对照,往往有强烈的艺术对比的美学作用。
2、你还可以联想出一两句关于思乡主题(或者与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达的情感相同)的诗句吗?你还知道哪些新诗?
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
台湾作家余光中的新诗《乡愁》,表达台湾同胞盼望回归之情。还可联想到现居美国的诗人彭邦桢的新诗《月之故乡》表达在国外的华人、华侨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读了后我们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总结课文,感悟提高。
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它的意象,从总体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它的艺术境界,提升了我们的文学素养。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阅读欣赏一首诗(曲)的一般方法:
1、从语言入手,再现画面;
2、从画面感受意境;
3、运用联想、想象,进行再创造,进入它的艺术境界,丰富诗(曲)的内容。希望大家在课外阅读中实践。
《秋思》的优秀教案14
教案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曲作者马致远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
2、了解散曲这一体裁;
3、积累名句;
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体会词人的离情愁绪; 5、与白朴的天净沙·秋的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悲秋情怀和思乡之情; 6、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7、完成背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案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案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了解词的内容;借助品读、想象,感受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与悲秋思乡之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2、难点:赏析小令,领悟曲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通过两首小令描写的景物上的异同等方面的比较,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案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飞翔的歌曲故乡的云,学生欣赏、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小结:这首歌唱出了天涯游子对故乡的魂牵梦萦,唱出了天涯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元代的散曲,他抒发的同样是天涯游子的情怀;
二、了解作者和元曲;
1、介绍马致远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今北京人,著名的元曲作家,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现存曲作130首,被称为“秋思之祖”;他还是杰出的戏剧家,着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汉宫秋;
2、介绍元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标志着文学史上的三座艺术高峰;曲在元代兴起,“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它开拓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小令和散套两类;小令通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散套: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的思绪;
三、诗歌朗读: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体会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4、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四、品析鉴赏: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相信许多同学都十分熟悉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诵一下;那么,古代的作品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却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什么样的作品会让人记住呢
提问,归纳:①作者用心体验与写出来的作品;②语言朴实不华非常优美的作品;③通俗的老少偕宜的作品;④境界高,内容丰富思想健康;⑤表达一定的思想,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能达到以上境界的作品就是杰作;我们再来深入学习这首诗,探究一下它是怎样一种境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一首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的作品;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二、再读古诗,理解其意;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小令的画面:
示例一: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示例二几根枯藤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j
而行;
2、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三、品读赏析,感受诗情
1、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入,但已不难想见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联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画图,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
2、你能为这三句诗拟一个小标题吗
明确:深秋郊野晚景图、凄苦羁旅图秋郊夕照图
3、“断肠人在天涯”中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不仅写景而且写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于暮色苍茫中,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悲痛到极点的游子却只能漂泊在天边极远的地方;“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悲愁;本句直抒胸臆,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闷;
4、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魄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化景语为情语,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5、大家想一想,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天涯游子思乡的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 6、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7、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白描,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
五、迁移拓展,意境延伸
你能从课外阅读的古诗词中找到一些如天净沙秋思一样采用意象并列写成的诗句吗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吗
示例
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2、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唐杜甫的绝句
3、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唐高适的燕歌行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小结:这支曲子只有28个字,却能以巧妙的构思,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给我们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思乡的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不仅写景,动静相衬,而且写人,借景言情;不仅用景物点染“秋”,而且用景物来表现“思”,化景为情,情从景出,把“秋思”写得非常凄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诗
相信许多同学都十分熟悉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诵一下;那么,古代的作品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却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什么样的作品会让人记住呢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
3、A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净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项:
a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七、板书设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九种景物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气氛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思乡之悲
八、教案反思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作者由外界的事物触发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因此,对诗歌意象的探究是解读和教案诗歌的要核,在诗歌鉴赏过程中,意象分析是起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
初三学生之前没有过多的接触过关于意象的话题,因此,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就在于,将这个抽象的概念还原为具体的诗歌名句中意象的感悟,使用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案;
在分析意象组合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意象之间似离实合,似断实续的状态被学生还原了;如在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幅苍凉悲壮的秋行图;原来景是人眼中的景,而人是天涯断肠人,所以第一层形成的动静相迭的事态描绘的其实是天涯沦落人那种颠波流离、潦倒无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凄苦的多重心态下的情感轨迹;学生亦能从这样画面的还原和情感的体验,将诗歌意象通过鉴赏升华为一个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审美升华;诗歌鉴赏的教案,应该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知体验,从此来培养文化的感悟能力,形成素养;
【《秋思》的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秋思》教学反思04-03
张籍秋思教学设计05-22
赵州桥的优秀教案07-02
《影子》优秀教案07-03
《观潮》优秀教案07-17
大班教案(优秀)02-13
中班教案[优秀]08-12
【优秀】小班教案10-09
舞蹈教案优秀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