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教案

时间:2022-05-19 11:46:54 教案 我要投稿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根据数位顺序的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上的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进行简单的概括、推理。

  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数位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6′

  1、万以内的数是怎样写的?请写出下列各数:

  四千零七十七百八十四千零三

  2、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学生在自备本上写数后交流。

  新课22′一、教学例2:

  1、板书:三亿三十亿九千万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问:这些数怎样写?

  2、问:这些数的位在哪位上?万位上是几?其它数位分别是几?怎样写?板书:

  三亿写作300000000

  三十亿九千万写作3090000000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写作700300200000

  3、想一想:整亿的数怎样写?

  4、重点分析“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这一中间有零数的题型

  5、练习:做一做中的练习。

  1、学生试写。

  2、学生根据自己的写法回答。

  3、学生归纳:有多少亿,就在亿级上写多少,再写8个0。

  4、学生练习。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目的:

  让学生学会乘法估算方法,并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估算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教学例5

  (1)投影出示例5图,让学生说说题意,明确此题并不用求出准确数,只要估算就行了。教师板书:49104

  (2)学生讨论估算方法

  (3)汇报:

  生:4950 104100

  50100=5000,应该准备5000元。

  生:4950 104110

  50110=5500,应该准备5500元。

  (4)比较

  师:谁的估算好一些?为什么?

  生:第二种估算方法好一些。

  要求带多少钱,在估算时要把近似数取大些,才不会造成钱不够的现象,所以这道题用第二种估算好一些。

  2、P60的做一做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估算方法。

  二、巩固练习

  1、P61、1

  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不一样,只要是正确的都给予肯定,不作统一要求。

  2、P61、2-4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估算方法。

  3、P62、5

  先在小组内交流估计方法,后在全班交流

  4、P62、7,P63、9、10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P63、12

  答案:20316,20326,20336,20346

  三、布置作业

  P62、6,P63、8、11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3

  1、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各种鸟的喙外形特点是不一样的。

  出示各种各样鸟类的喙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体会鸟类的喙不同的特点。

  2、教师引导,为什么不同的鸟,鸟喙是不一样的呢?

  因为不同的.鸟吃的食物是不一样的,鸟类的喙与其食性密切相关。

  短而直的喙是食虫鸟。

  强壮而直的喙,末端有弯曲的钩,主要以鸟类和动物为食。

  长而直的喙主要以鱼和虾为食。

  强而尖的喙以昆虫为食。

  扁平的喙大多数是杂食。

  3、不同的鸟,有不同的鸟喙,不同的鸟喙适合吃不同的食物。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课本第10页上面4种不同的鸟喙各有什么特点?

  它们适合吃什么样的食物?

  预设:

  第1种,鸟的喙长而直,适宜吃鱼虾。

  第2种,鸟的喙强壮而直,并且末端有弯曲的钩,适宜吃一些小动物。

  第3种,鸟的喙像锥子一样的,粗壮有力,适宜寻找谷物和种子。

  第4种,鸟的喙长而尖细,适宜吸取花蜜等。

  4、教师相机再出示一些鸟的喙,引导学生分析这些鸟喙的特点,并说一说这些鸟喙适宜吃什么食物?

  5、教师小结:鸟不管长出什么样的喙,都是为了寻找食物。

  因此,鸟的喙也是适应自然适应生存的一种结果。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4

  教材分析:

  本次练习安排了五项内容。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

  教学要求 :

  1. 通过阅读短文,让学生知道让学生懂得:处处留心随处都能学习语文。

  2.继续学习把句子写通顺、意思表达清楚。

  3.练习写好钢笔字。

  4.熟记成语,积累词汇。

  5.口语训练,说漫画 。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词句训练、口语交际。

  难点:口语交际

  课前准备:

  卡片、挂图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短文,让学生知道让学生懂得:处处留心随处都能学习语文。

  2. 继续学习把句子写通顺、意思表达清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练习4

  二、教学第一题:

  1.谁来把第一题的题目要求读一读?(指名读)

  处处留心就能发现汉字的学问真不少

  2.练习:

  读短文思考:

  (1)我和杨雨恬在预习过程课文时,对哪个汉字产生了疑惑?

  (2)他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3)阅读短文思考:醒为什么不用目而用酉?

  醒为什么不用目而用酉,师引导:酉是象形字,形如古代酒坛之类的器具,用以指代酒 。

  用酉作偏旁的汉字,大多与酒有关,醒原指醉酒后醒过来,睡醒的醒正是借用醒酒的醒,是其引申意义。

  (4)说说在生活中处处留心你都学会了哪些生字?

  (5)遇到类似的'疑问,大家研究一下,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学习

  (通过查找工具书,也可小组互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练习写好钢笔字。

  2. 熟记成语,积累词汇。

  教学过程:

  教学第二题:

  1.读读背背

  2.下面请大家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由认读,

  全对的请举手。错了的同学可要再接再厉啊。

  3. 指名读、齐读、小组比赛读,自由练读这8个成语,读准每个音。

  4.来把你会读的词语带着大家一起读一读?(指名读)

  5.开火车读。齐读。

  6.同桌商量这8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7.交流。

  8.看谁背得最快。

  指名背。齐背。同桌互背。

  教学第三题:

  1.写好钢笔字

  2.教师范写提醒:口在不同的位置,大小形状也不同

  3.笔笔谁的钢笔字写得最棒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看懂漫画,通过编故事和形式和同学交流,并通过练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感受漫画的特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5

  习作内容:运用象声词写话

  习作目的

  通过习作使学生学会运用平时生活中积累的象声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习作时间:两课时

  习作指导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鲁班和橹板》这篇课文吗?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时,一群鸭子‘嘎嘎’叫着,‘扑通扑通’跳下水。”这里的.“嘎嘎”、“扑通扑通”都是象声词,人们读了就有如闻其声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你都听到过什么声音?

  二、积累词语

  生自由交流

  师板书

  三、指导一幅图写话

  1、出示图画

  2、根据图中事物(场景)你想到了哪些模拟声音的词?

  3、根据图画想象说话,用上这些象声词。

  四、根据要求写话

  根据图上的内容或生活中的事件、场景写三段内容不相关的话,每段话用上几个象声词。注意:象声词是表示声音的,一般都要加上引号。

  生写话师巡视指导。

  五、赏析,修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

  热空气和冷空气

  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通过实验学会由看风向来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 ;会分析风的形成和流动,热空气上升

  2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课前分析及准备

  气球、蜡烛、纸蛇、水槽、蚊香,有关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资料

  教学生成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把书翻到P6,这课的标题是“空气是会流动的吗”,又是个问题,先来说 说你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

  3把你们的假设写在课题的后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还要研究空气是怎么流动的.。 板书课题 学生把自己假设的答案写在书上

  二、自主学习

  1风的形成

  (1) 请一个同学来吹个气球,如果对着脸放掉气球中的气,你有什么感觉?

  (2)这样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3)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会流动的,而且流动的空气就是风。那课题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啊,我们这堂课上完了吗?有关空气流动,你还想知道什么? 小组讨论体验 板书 流动的空气 风 从学生的提议中选取“空气是怎样流动的”问题

  2空气的流动

  (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① 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② 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

  ③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④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

  ⑤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研究冷空气的流动

  ① 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

  ② 生活中,你看到过冷空气的流动吗?打开冰箱冷藏室

  ③ 冷空气是下沉的 板书 热空气 演示P6实验二 小组先实验再讨论,记录观察结果 适当点拨 让学生自我总结板书 上升 板书猜想答案(下沉)

  3冷热空气的对流

  (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

  (2)演示P7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

  (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用实物投影展示 把观察结果写在P72

  (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

  4热空气的用途

  (1) 如果在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冷热不同,它们会怎样?风是怎么形成的吗?

  (2) 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

  (3)请学生介绍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画流动图 板书 热气球孔明灯

  三、课外拓展1 制作热气球、孔明灯

  这里学生对热空气会往上流动还不是很理解,从而使学生产生了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师演示了“孔明灯”并重点讲解了利用热空气上升和冷空气会下沉的原理,来正确使用空调的方法。

  教学评价及反思

  板书设计

  空 气 是 流 动 的吗

  空气是会流动的 热空气 上升

  冷空气 下沉

  热气球 孔明灯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7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9—41页的《相交与平行》。本课时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等概念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充分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关系。生活中有许多平行这些都是教学本单元内容的现实背景和有意义的素材。教材结合生活情境教学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有三个好处: 一是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形成数学概念;二是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是有利于学生从数学的视角观察

  学情分析

  基于理念,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纵向结构,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的基本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与相交(包括垂直)关系,认识平行线和垂线,知道点到直线的距离。

  2.使学生通过操作与合作交流,能用直尺、三角尺和量角器等工具画平行线和垂线,能确定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3.使学生经历联系实际的感知和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过程,深刻感受直线之间位置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4.使学生感受生活里的平行与垂直现象,了解平等与垂直在现实生活里的应用;能主动参与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对图形产生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教学难点:1、会辨认哪些直线或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2、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教学过程

  一、理解“在同一平面内”

  师:老师今天还带了一位你们的老朋友,这是我们二年级时认识的长方体。

  (出示两个长方体纸盒。)

  师:盒子的上面有一条黄色的线,与那条蓝色的线,在同一个平面吗?

  师:你来摸一摸看,(在)

  师:移动一个盒子,再问,现在两条直线还在同一平面吗? (不在)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间的.关系。

  (板书:在同一平面内 两条直线)

  二、认识平行

  1.观察

  师:“请同学们来观察老师这里有这样三组直线。”(电脑出示)

  “观察每组中有几条直线?”“而且这两条直线都是在?(同一平面内)”

  2.分类比较,认识平行

  (1)师:“你能根据每组图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把这三组 直线分分类吗?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

  A 有的两条直线连在一起 有的两条直线是分开的,当学生讲到了连在一起或交叉了,师就说明:在我们数学上我们把两条直线碰在一起叫相交。(板书)

  B 有的两条直线是横竖放的,有的是斜放的。

  对于学生的各种答案先不否定,重点理解第三组。师:“我们都知道直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如果把这两条直线无限延长后会出现什么情况?(也相交)电脑演示

  指第二组,问:这组呢?(不相交)电脑演示

  师:“所以我们应该把哪两组分在同一类里呢?”电脑演示

  (3)总结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能相交,也可能不相交。(边说边板书)那么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我们就把它们叫做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学生齐读两遍

  进一步深化:“如果这两条直线一条用直线a表示,另一条用直线b表示,我们就可以说直线a和直线b互相平行,直线a是直线b的平行线,还可以怎么说?(直线b是直线a的平行线。)电脑出示两条直线

  (4)师:“你能用两跟食指代表两条直线来表示一下相交和平行吗?” 学生 做手势。师再做一种不在同一平面内的手势让判断并说说为什么他们不是互相平行。

  (5)举生活中的例子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平行线,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的平行线段,比如说:黑板、秋千架、五线谱等。同学们,你们还在哪里见过两条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学生适当举例)”

  (6)做“想想做做”第1题

  师:“看来同学们对平行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老师就来考考大家在图中你能找出哪几组的直线互相平行吗?”学生举手回答,当说到不平行时问一问理由,在回到概念读一读。

  过渡:我们认识的图形中有互相平行的线吗?

  (7)做“想想做做”第3题

  “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各有几组平行的线段?”

  三、学画平行线

  1、探索画平行线。

  (1)提问:“看了这么多的平行线,你们想不想用自己的方法创造出一组平行线呢?好,接下来同学们可以用老师给你的材料画一画,也可以用纸折一折或用笔摆一摆。”

  (2)汇报创作过程。

  教师在巡视时有针对性地选择几种,比如利用点子图、方格纸、

  再特别关注一下用彩色纸折的。如果有要说说是怎样折的,因为有的是随便一折是不对的。(老师再示范一下),每位同学都去用老师交你的方法折一折,量出每条折痕的长度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每条折痕的长度都相等)

  2、教学平行线的画法。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但如果要让你在本子上画一组规定间距的平行线,本子不能折,也没有点子图,该怎么办?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是怎么教我们画平行线的

  A电脑示范画。(录像)

  提炼方法:一画(线)、二靠(直尺)、三平移(三角尺)、四再画(线)。(师同时在黑板上写出来)

  B“看清楚了吗?好请同学们一起来说一说画平行线的过程”,与此同时教师在黑板上演示一遍稍微斜点的。

  C学生自己试画。教师下去指导提醒两把尺不能动。

  四、巩固提高

  1、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师:“如果老师给你一条直线要你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你认为该怎样画呢?与刚才的任意画一组平行线的4个步骤有什么区别吗?(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可以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利用直尺把三角尺平移,然后沿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再画直线。这样,两条直线就平行)学生在学习单上练习师巡视。

  2、“如果要过已知点画,你认为可以怎样画呢?关键是什么呢?”(就要把三角尺上的另一条边平移到已知点上再画。)学生试画。

  3、想想做做5提问:图中是把哪一个图形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平移前的图形有几条线段?平移后的图形呢?你能在平移前的图形与平移后的图形中找到几组互相平行的线段吗?指名指。

  小结:将图形平移,平移前后的图形中所有的对应线段都是互相平行而且相等的。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平行(板书课题),学习了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总结:“其实平行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因为它的美,更因为它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什么很多事物要排列成平行,或做成平行呢?下课后我们可以查一下资料继续研究写一篇关于平行的数学日记。”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道把物体运动的路径连成线就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物体运动的轨迹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曲线。

  2.比较前进、后退、摆动、震动、绕圈、旋转、滚动等不同的运动形式,了解它们不同的特征。

  3.选择合适的物品做一做摆动、滚动、旋转等运动方式。

  4.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了解这些物体运动中包含了哪些运动形式。

  【教学重点】

  1.了解物体运动的轨迹,知道物体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认识前进、后退、摆动、振动等运动形式,比较它们的不同特征。

  【教学难点】

  了解前进、后退、摆动、振动等运动形式,比较他们的不同特征,并且用合适的物品做一做摆动、滚动、旋转等运动方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做摆动、滚动、旋转等运动形式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物体运动的轨迹

  1.同学们都有乘电梯的经历,我们乘着电梯从楼上来到楼下,这就是我们运动的路径。

  下面请同学们来看一看这几幅图中,物体运动的路径是什么样的?

  2.出示课本17页的四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仔细观察这些物体的运动,并且将它们运动的路径用线连起来。

  学生动手操作,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引导:把物体运动的路径连成线,就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

  4.出示课本15页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想一想这两幅图中,哪些物体是在运动的?它们运动的轨迹分别是什么?

  5.请大家比较课本第17页的物体运动的轨迹,看一看这些物体运动的轨迹有什么区别?

  预设:第一、二两幅图中物体运动的`轨迹是直线,第三、四两幅图中物体运动的轨迹是曲线。

  6.我们把物体运动的轨迹是直线的运动,称为直线运动;把物体运动轨迹为曲线的运动,称为曲线运动。

  7.在我们身边,哪些运动是直线运动?哪些运动是曲线运动?

  预设:

  公交车运动是直线运动。

  车轮的运动是曲线运动。

  拉动公交车的窗户是直线运动。

  司机的方向盘是曲线运动。

  活动二:认识不同的运动形式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物体运动的形式是不一样的。

  大家见过哪些不同的运动形式呢?

  2.出示课本第18页的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更多不同的运动形式。

  预设:

  前进、后退、摆动、震动、绕圈、旋转、滚动、上升、下降。

  3.除了书上列举到的物体这些不同的运动形式之外,你在日常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物体不同的运动形式。

  集装箱的运动是平移。

  气球的运动是上升运动。

  钟表指针的运动是旋转。

  钟摆的运动是摆动。

  活动三:选择合适的物品做不同形式的运动

  1.物体的运动形式有很多,我们刚刚了解了一些,下面我们选择合适的物品,来做一做这些形式的运动。

  2.活动要求:选择合适的物品做一做摆动、滚动、旋转三种形式的运动。

  3.活动指导:

  出示课本19页摆动、滚动、旋转三种运动形式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三种运动形式的特点。

  活动材料:毛线、电池、凤尾夹、橡皮筋、风车等。

  4.学生分小组活动,从这些材料中选择合适的分别做摆动、滚动、旋转三种运动形式,并且仔细观察物体的运动,进一步体会这三种形式的运动的特点。

  5.全班交流,学生展示本小组选用恰当的材料所做的物体的运动形式。

  预设:

  在毛线下面系上重物,拿着毛线的另一端,让它摆动,就做出了摆动的运动形式。

  在毛线下面系上重物,拿着毛线的另一端旋转重物,就做出了旋转的运动形式。

  将电池放在桌面上,可以做出滚动的运动形式。

  用风车做出旋转的运动形式。

  6.教师引导:物体运动的形式除了摆动、滚动和旋转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运动形式,我们同样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材料做出这些运动形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试一试。

  活动四: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形式

  1.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一个物体的运动往往包含了几种运动形式。

  出示直升机在空中飞行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直升机的飞行包含哪些运动形式?

  预设:

  直升机本身是向前前进的,这是一种前进的运动形式。

  直升机上的螺旋桨,一直在旋转,这是一种旋转的运动形式。.

  2.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其他物体的运动包含哪些运动形式?

  出示课本19页下面的插图,学生仔细观察,想一想这些物体的运动中包含哪些运动形式?

  预设:

  竹蜻蜓下面的立棍做平动、转动的运动,上面的旋翼做旋转运动。

  手锯在做前进、后退的往复运动。

  旋转木马设施整体围绕中轴做旋转运动,一个个的木马围绕中轴在绕圈同时做上下运动。

  3.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运动包含两种以上的运动形式,请大家来举举例子。

  预设:

  走路包含前进、摆动两种运动形式。

  高速运动的足球包括平移、旋转两种运动形式。

  行走的公交车有旋转、前进等运动形式。

  活动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物体运动的轨迹,知道根据物体运动的轨迹,可以把物体运动分为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同时我们还了解了物体的运动有前进、后退、摆动等一些运动形式,在日常生活中,一个物体的运动中往往包含几种运动形式。课后请大家认真观察生活中的运动现象,进一步了解物体的运动。

  【教学过程】

  6.不同的运动

  常见的几种运动方式及其特点

  日常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形式

  让物体按照一定形式运动

  物体的复合运动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国标本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可能性》

  教材简析:

  在小学阶段,苏教版教材对“可能性”知识的教学共安排了四次(见下表)。本节课是苏教版教材第一次安排有关“可能性”内容。 二年级 用“一定”“可能”和“不可能”描述事件的可能性 三年级 用“经常”、“偶尔”、“差不多”描述一些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四年级 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六年级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本节课将可能性和摸球等活动相结合,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可能性,借助活动的素材用语言描述可能性。“一定”和“不可能”是用来对确定事件发生结果的预测,“可能”则是对不确定事件发生结果的预测。但无论是确定事件还是不确定事件,都存在事件发生的随机性,这是教学中的难点,难在无法用语言描述,难在无法在一节课中用事实证明,难在学习对象是二年级孩子——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很弱。对随机思想渗透的时机和程度是教学设计时的重要和难点问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摸球,经历事件发生的过程,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随机性。

  2. 会用不可能、可能和一定,描述摸球事件发生的结果。

  3. 能根据摸球的结果设计事件,并进行解释。

  4. 能用不可能、可能和一定描述抛硬币、转盘和掷骰子事件的结果。

  5. 尝试用不可能、可能和一定描述已经掌握的简单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不可能、可能和一定,描述数学与生活。 教学难点: 理解不确定事件,感受随机性。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定位起点

  出示故事——“乌鸦喝水”的三幅图,请学生用“一定”“可能”和“不可能”分别说一说这三幅图上的故事。

  【设计意图:“乌鸦喝水”是小学语文一年级课本中的一篇文章,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借助这个故事,让孩子们用“一定”“可能”和“不可能”进行描述,可以充分了解他们对一定”“可能”和“不可能”这三个词的理解,定位孩子们对可能性知识的已有认知水平。】

  二、理解“一定”“可能”和“不可能”

  (一)理解“一定”

  1. 小组操作活动 在小组内开展摸球的活动(活动材料见图1),每人任意摸一个球,结果会 怎样?指导学生学会用比较规范的语言描述:“从袋子里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红球。”

  2. 独立思考 将如图1的两个袋子里的球倒入一个布袋(见图2),请学生独立思考:任 意摸一个球,结果会怎样?

  3. 对比提升

  (1)比较图1和图2两个袋子里的球,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任意摸一个球,都一定是红球。”通过讨论,学生能总结出:两个袋子里都是红球,所以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红球。

  (2)教师追问:如果要往这个袋子里再放入一些球,任意摸一个还是红球,可以怎么放呢? 学生通过思考,提升对“一定”的认识:只要袋子里都是红球,没有其它颜色的球,不管多少个,任意摸一个就一定是红球。

  (二)理解“可能”

  1. 借助实物思考讨论

  (1)教师将红球和黄球混入一个袋中(见图3),提问:如果从这个袋子里任意摸一个球,结果会怎样?为什么用“可能”呢? 教师从图3的袋中拿走一个黄球(见图4),追问:现在呢? 教师再从图4的袋中拿走一个黄球(见图5),追问:现在呢?

  (2)思考:为什么从这三个袋里任意摸一个球,都可能是红球?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袋中有3个红球,有3个黄球,任意摸一个就有可能摸到红球。

  2. 摸球,想象推理。 请一生从图5的袋中任意摸一个球,摸3次。

  摸球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

  (1)三次摸球的结果,可能会出现黄球,可能会出现红球。学生从摸球的结果中验证了刚才的预测结果。

  (2)三次摸球的结果,都三次出现红球。这种情况是有可能出现的,比较袋中的红球占大多数。如果出现此种情况,立即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再摸一次,结果会怎样?

  【设计意图:此处是渗透事件随机性的最好时机。通过实际的摸球并不能立即验证猜测,有时会出现摸球多次仍没有摸到红球,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通过让学生想象、推理,完成对随机性的感受。】

  3. 回顾思考。

  观察三袋子里球(见图3、4、5),为什么从这三个袋里任意摸一个球,都可能摸到红球? 学生得到结论:只要袋中有红球,有黄球,任意摸一个就有可能摸到红球。

  4. 思考提升。

  提问:如果从这个袋子再拿走一个球,任意摸一个还可能是红球,你准备拿什么球?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只要袋子里有红球,不管有几个,还有黄球,就有可能摸到红球。

  (三)理解“不可能”

  1.教师出示一个空袋子(见图6)。

  (1)根据要求“从这个袋子里任意摸一个球,不可能是红球”,往袋里装球,可以怎么装?教师提供一些红球和黄球,请学生示范装球。学生会装出如同图7的`方法。

  (2)追问:还有不同的装法吗?并在小组里交流。

  2.思考:只要怎么装,就不可能摸出红球?学生得出结论:只要袋中没有红球,就不可能摸到红球。

  (四)回顾与小结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从这三个袋子里任意摸一个球,见(图2、3、7)第一个袋子一定摸到红球,第二个袋子可能摸到红球,第三个袋子不可能摸到红球。在数学上,就把小朋友们刚才用这三个词说的几句话,叫做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教师板书课题:可能性。

  2. 教师提问:你能看着这三个袋子,说一说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吗? 生:从第一个袋子里任意摸一个球(图2),不可能摸到黄球。 从第二个袋子里任意摸一个球(图3),可能摸到黄球。

  从第三个袋子里任意摸一个球(图7),一定能摸到黄球。

  三、巩固练习设计

  (一)装球活动练习

  在小组内开展装球的活动,分层次巩固对不可能、可能和一定的理解,练习用这些词语描述摸球事件结果的可能性。 活动材料(见下图):三种不同颜色的球若干个,三个透明塑料袋。 任务一:每小组装3袋球,装完后要用“一定”来说一说,你准备怎么装? 生汇报后,师提问:观察这些袋子里的球,有什么发现?

  生1:每袋中的球颜色一样。

  生2:每袋中球的个数不同。

  生3:不管有多少个,每个袋中只有一种颜色的球,任意摸一个,一定就是这个颜色。

  任务二:每小组装3袋球,装完后要用“可能”在小组里说一说。 师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生1:袋中有绿球和紫球,任意摸一个,可能是绿球,也可能是紫球。

  生2:袋子有绿球、蓝球和紫球,任意摸一个,可能是绿球,可能是蓝球,也可能是紫球。

  生3:只要袋中的有不同的颜色的球,每种颜色都有摸到的可能。

  任务三:如果就看着每人现在手里的这袋球,会用“不可能”来说一说吗?在小组里交流,并说说你的发现。

  生:袋子里没有那种颜色的球,任意摸一个,就不可能摸到。

  (二)拓展练习

  摸球游戏中蕴含着“可能性”,其它的游戏中也蕴含了“可能性”。

  1. 抛硬币。 师:任意抛一次硬币,结果会怎样?

  2. 转盘。 师:任意转一次转盘,结果会怎样?

  3. 掷骰子。

  师:任意掷一次骰子呢? 追问:如果任意掷一次,一定是3,骰子上的数字可以怎么改?

  【设计意图:抛硬币、转盘和掷骰子是苏教版教材第一学段概率与统计领域常用的活动素材类型,也是学生十分熟悉的游戏。只有当学生有了充分的活动经验支撑时,才能更好地将今天所学习的可能性的知识提升、升华,内化为个体的经验,为后继的学习铺垫。】

  四、全课总结。

  设问:回顾今天的学习,你对“可能性”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1结合具体的摸球活动解释“一定”“可能”和“不可能”。 生2能适当抽象出“一定”“可能”和“不可能”的含义。

  五、拓展练习。

  用可能性的知识我们还可以用来描述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 出示1+花<5 设问:“花”的后面藏着几呢,用今天学习的可能性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生1:方框里的数一定小于4。

  生2:方框里的数不可能大于4。

  【设计意图:可能性是逻辑十分严密的概率领域的知识,用数学的知识进行解释,符合其“严密性”的特征,不会让学生产生歧义。选择学生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则更加易于学生理解,能更好地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进行解释。】

  师作全课总结:只要小朋友们留心观察,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数学。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课本第64-6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实例,初步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举出简单随机事件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能正确判断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具体活动中,初步感受简单随机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应用有关可能性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形成初步的随机意识。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感受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感受简单随机现象的特点,能列举出简单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能对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

  教具准备:

  老师:红、黄、绿球各2个、扑克牌、投影仪等;

  学生:红桃A-4、黑桃4扑克牌。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谈话: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玩一些游戏,来研究游戏中隐藏着的数学知识。(揭示课题)

  二、探究

  1、教学例1。

  谈话:先请看,这是一个不透明的空口袋,这里还有2个球,1个是红球,1个是黄球。把这2个球放入口袋里,想一想,如果从口袋里任意摸出1个球,你认为摸出的会是哪个球?

  板书:可能

  谈话: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到底能摸到哪个球并不确定(板书:不确定)。情况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可以通过摸球游戏来检验,先看老师怎样摸球,(示范)像这样每次在摸球前先用手在口袋里把2个球搅一搅,再任意摸出1个球,看一看是什么颜色,并把摸出的结果记录在这张表里,然后把球放回口袋里,搅一搅,再摸。会做这样的游戏了吗?请小组长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口袋,在口袋里放1个红球和1个黄球。小组合作,轮流摸球,摸10次,并按顺序记录每次摸出球的颜色。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反馈摸球结果:请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到投影仪前展示你们组摸球的结果,并说说摸出红球和黄球各多少次。展示后,把各小组的记录单对应着排列起来。讨论:比较各小组的摸球结果,你能发现什么?学生讨论,明确:各小组摸出红球、黄球次数不完全相同;每次摸出的球的颜色也不完全相同;但每个小组既摸出了红球,也摸出了黄球。提问:通过摸球游戏,你有什么体会?

  2、教学“试一试”。

  出示口袋,并在口袋里放2个红球。

  提问:现在口袋里有几个球?是什么颜色的?如果从这个口袋里任意摸出1个球,结果会怎样?(板书:一定)

  提问:如果口袋里只放了2个黄球,从中任意摸出1个球,可能摸出红球吗?为什么?(板书:不可能)

  追问:如果口袋里放1个黄球和一个绿球,从中任意摸出1个球,能摸出红球吗?

  比较: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例1和“试一试”的学习过程,想一想,同样在口袋里摸球,例1和“试一试”有什么不同?

  3、小结:像这样,有些事件的发生与否是确定的,要么一定发生,要么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件又称为确定事件;有些事件的.发生与否是不确定的,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这样的事件又称为不确定事件。(板书:确定性 不确定性)

  4、教学例2。

  谈话:通过摸球游戏,我们知道了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接下来,我们来玩摸牌游戏。(出示例2中的4张扑克牌)如果把这4张牌打乱后反扣在桌上,从中任意摸出1这,可能摸出哪一张?摸之前能确定吗?

  提问:可能出现的结果一共有多少种?把“红桃4”换成“黑桃4”,提问:现在的4张牌中,既有红桃,又有黑桃。如果从这4张牌中任意摸出1张,可能出现的结果一共有多少种?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验证,各小组合作进行摸牌游戏。一共摸40次。展示摸牌结果。比较发现。

  指出: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要先列举出整个事件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再根据列举的结果作出判断。

  5、教学“你知道吗”。

  学生阅读,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三、练习

  1、做练习十第1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读一读,再独立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2、做练习十第2题。

  出示题目的条件和第(1)题,让学生先和同桌说说要使摸出的球不可能是绿球,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再同桌合作在口袋里放球,并组织全班交流。

  出示第(2)(3)题,让学生同桌合作完成。

  反馈。

  3、做第66页“练一练”。

  4、做练习十第3、4题。

  四、总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怎样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还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本课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动物笔筒制作示意图。有5幅示意图,主要变化在于笔筒两面有不同的动物图形。在完成作品制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举一反三,启发设计新颖的笔筒。

  教学目标:

  1.掌握动物笔筒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设计新颖的笔筒,培养创新精神。

  3.培养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已完成的'作品,几种不同材料做成的笔筒。

  学生准备:纸工制作工具和相关制作材料。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时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教师谈话导入:笔筒有什么用途笔筒可以用哪些材料做成?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笔筒。教师最后出示已完成的动物笔筒,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制作这个造型精美,名字又好听的笔筒。

  二、指导制作

  先让学生自己观看动物笔筒制作示意图:

  1.剪下各部件,将笔筒的一侧折叠粘贴好。

  2.粘贴笔筒的另一侧。

  3.插上数支铅笔,动物笔筒完成了。

  三、发挥想象,创新实践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积极思考,能否设计出新颖的笔筒,并把图案画下来,为启发学生,教师可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一些笔筒设计图。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12

  教材分析:

  《小车的运动》是《物体的运动》单元的第四课,学生在学习了《运动的方式》的基础上,对小车在平面上的运动展开具体的探究活动,需要课时为一课时。教材中,以学生喜爱的小车为话题,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对小车在平面上的运动过程提出问题:小车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假设,采用“控制变量”方法来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提高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小车在平面上运动的因素作出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4、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科学知识:

  1、知道小车行驶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3、学会尊重科学实验中的有关数据。

  教学重点:知道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教学难点: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教学准备:带线绳的小车、螺母和垫圈(每小组各4个)、秒表、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播放生活视频,激发兴趣师:(播放视频)请同学们看视频,想一想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板书:问题“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二、以活动展开,获取新知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假设师:谁能来说一说,小车的.运动快慢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生1:可能与车轮的大小有关系。

  生2:可能与车子的自身的重量。

  生3:可能与拉力的大小有关系。

  师:(在每位同学回答后及时追问)可能有什么样的关系?(引导生进一步猜测。)2、确定本课研究的任务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假设,(板书:假设)怎样才能知道这些假设都是正确的呢,(生:实验)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实验用品:小车,泡沫板当做路面,螺母当做重物放在车厢中,垫圈放在绳子的一端拉动小车,计算器和秒表(介绍用法)。

  ?当在一个实验中如果有很多个影响实验的因素时,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公平性,通常会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其他的因素都保持不变。

  ?大家想一想,你认为在实验中哪一个因素需要改变,哪些因素要始终保持不变?如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呢?请小组内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因素设计实验,制定填写实验方案。

  3.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设计的实验方案师: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方案。(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及时追问,解决问题)①改变拉力的实验:保持不变的是小车运行的距离,确定起点;

  小车的载重量;

  改变的条件是垫圈的数量;

  逐个增加或减少垫圈的数量。

  ②改变载重大小的实验:保持不变的条件是拉力的大小;

  小车运行的距离,确定起点;

  改变的条件是载重量的大小,要逐个增加或减少螺母数量。

  5、师提出实验要求:

  ?实验时保持距离不变;

  路面不变?不能用手推或拉,保持小车直线行走?为减小误差,应多次实验,取平均值,保留两位小数。

  ④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及时填写记录单三、学生活动、记录数据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你们的设计来进行实验。(板书:实验)小组分工合作、实验,记录数据。教师巡视,作好适时地指导。

  四、交流汇报、分析数据、得出结论1、同学们已经完成实验,那个小组愿意把实验记录展示给大家。从这些数据中我们能发现什么规律?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2、我们通过得出结论:(板书:结论)(填空)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拉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慢载重越重,小车运动得越慢,载重越轻,小车运动得越快。

  五、课堂小结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学到了什么学习方法?(学生谈收获。主要总结出实验探究的步骤与方法)六、拓展师:同学们的学习收获真丰富,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极限越野的小视频,让我们来看看赛车手是怎样比赛的。(播放视频)小车行使速度的快慢,不仅和拉力、载重量有关,还跟其他很多因素有关,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利用今天学到的探究方法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小车的运动问题: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假设:

  拉力载重量车轮路面坡度摩擦力… …大快实验拉力{小慢大慢结论载重量{小快《小车的运动》实验记录单问题: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假设:小车运动的快慢与(载重量\拉力)有关。

  (载重量\拉力)越大,小车越(快\慢),(载重量\拉力)越小,小车越(快\慢)。

  需要改变的一个条件是:

  保持不变的条件是:实验记录:(注意:螺母是重物,放在小车里)(螺母\垫圈)数量(个)小车运动的时间(秒)第一次测量第二次测量第三次测量平均时间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实验结论:(载重量\拉力)越大,小车越(),(载重量\拉力)越小,小车越()。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

  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1)枫桥:在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5公里枫桥镇,建于唐代。该桥因唐朝诗人张继写了《枫桥夜泊》这首诗而闻名。“泊”:船停靠岸边。谁能说说“枫桥夜泊”的意思?(夜里,船停靠在枫桥的一条河边)

  (2)作者简介:张继。唐朝诗人,出生在襄州(今湖北襄樊市)。他的诗作比较朴实,《枫桥夜泊》较有名。

  三、自读课文,释疑解惑: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对照文中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小组交流,释疑解惑。

  3、全班交流,质疑问难。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能够解决的,可暂不作答。

  四、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诗人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侯的情景?

  (诗人写的是秋季,因为诗中提到了“霜”。时间是深夜,因为诗中提到了“月落”、“霜”、“渔火”、“夜半钟声”等等)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月”“霜”“乌”,“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5、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6、朗读训练

  7、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朗读训练:

  提问:读诗时你的内心有什么感受?(心中难以言说的思乡之愁,漂泊之愁)

  9、齐读全诗

  五、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愁”)

  2、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3、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4、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这些词语表达的意象。

  江边的渔火:江中亮起渔火,说明夜幕降临,游子的又一个夜泊开始了。

  西沉的明月、满天的飞霜:描绘了一幅幽暗、深远而又寒冷的画面,也暗示着黑夜漫长。

  惊叫的乌鸦、悠远的钟声:这两种声响更加衬托夜的宁静、凄清。

  江边的枫树、孤零的客船、隐约的古寺:说明停泊地的偏僻、荒凉。

  六、拓展阅读,比较延伸:

  (1)出示杜牧的《泊秦淮》及部分词语解释: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释:秦淮:指秦淮河。笼:笼罩。商女:卖唱的女子。江:指秦淮河。犹:还。后庭花:指《玉树后庭花》,南朝陈代亡国之君陈后主所作的歌曲,被后人认为是亡国之音。

  (2)让学生理解诗句大意,比较《枫桥夜泊》与《泊秦淮》在“愁”的内涵上有何不同。

  (《枫桥夜泊》表达的是个人之愁,《泊秦淮》表达的是忧国之愁。)

  七、作业:

  1、填空: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 )、( )、( )、( )、( )、( ),听到的有( )和( ),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2、背诵课文。

  3、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14

  1、出示鸽子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教师引导:在鸟类中,鸽子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常常被人们看作是和平的象征,又是蓝天信使,能够为人们送信。今天我们要来探究的是鸽子羽毛的特点。

  2、出示课本第9页上面鸽子的羽毛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鸽子的羽毛,并读一读有关鸽子的羽毛资料介绍。

  正羽是覆盖在鸟身体上的'大型羽片,鸽子的翅膀和尾部都长有正羽。

  绒羽紧贴在鸟的身体上,细小而柔软。

  3、观察鸽子的正羽。

  (1)第1步,观察鸽子的正羽,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正羽比较大,中间有一根坚硬的、粗壮的羽轴,正羽摸上去比较光滑。

  正羽外形优美,自有弯曲,呈流线体。

  (2)第2步,将正羽的羽根剪断,观察一下里面是什么样的。

  预设:

  将正羽的羽根剪断,会发现里面是空的。

  (3)第3步,在正羽上滴一滴水,水会被吸收吗?

  预设:

  水不会被吸收。

  (4)学生按照要求分步操作,观察正羽,了解正羽的特点,并填写好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

  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实验操作的过程及看到的现象。

  (5)交流讨论:鸽子正羽的这些特点,对于鸽子起什么作用呢?

  预设:

  生1:鸽子的正羽宽大,适于飞行。

  生2:鸽子的正羽分布在身体表面,形成一层防风的外壳,并且能够使身体呈流线型,而且鸽子最大的正羽分布在翅膀和尾部,这样有利于鸽子的飞行和掌握身体的平衡。

  4、观察鸽子的绒羽。

  (1)用放大镜观察鸽子的绒羽,说一说鸽子的绒羽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预设:

  鸽子的绒羽看上去比较细小。

  鸽子的绒羽摸在手上比较柔软,感觉很温暖。

  (2)鸽子的绒羽对于鸽子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预设:

  鸽子的绒羽生在正羽的下面,鸽子在高空飞行时,起到保持体温,

  减少热量散失,抵御寒冷的作用。

  5、教师小结:通过观察鸽子的羽毛,我们发现,鸽子的正羽比较宽大,适于飞行;鸽子的绒羽比较细软,有利于保温。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掌握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能正确地改写整万的数。

  ●掌握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的方法,能正确地略写非整万的数。

  ●理解、掌握四舍五入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

  ●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增强学生的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

  重点:大数的改写和略写。

  难点: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教具:多媒体课件、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 旧知铺垫

  用幻灯出示下面题目。

  1、写出下面各数

  一百二十万二千三百 二百零四万五千 三千零二十万零六百八十 五千八百万零七百 三百六十四万八千

  2、读一读下面各数。

  2000000 3500000 10200000 86000000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5。

  (1)出示挂图或电脑课件展示人体血液的构造,介绍红细胞、白细胞的作用。

  说明在一滴血液中含有多大数目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教师出示板书。

  一小滴血含有:红细胞:5000000个 白细胞:10000个。

  (2)让学生读一读这两个数。再看看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后,教师说明:这两个数都是整万的数。什么是整万的数呢?

  像:20000 350000 1000000 1020000都是整万的数。

  像:20035 356000 1000005 1025600都是非整万的数。

  (3)明确告诉学生:在生产、生活中人们为了方便读写,常常将万后面的4个0省略掉,换成一个万字。用万字来代替数末尾的4个0,这样就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了以万作单位的'数。

  (4)改写。

  板书出示:500|0000个 =500万个

  强调:把个级的4个0省略掉,在500后面写上万字。这样照样读作:五百万个。

  想一想:10000个=1万个。先让学生来说,然后教师添上板书1。

  (5)即时尝试。

  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80000 300000 18000000

  学生独自改写。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是否记住写万字,并当作要点进行强调。

  2、教学例6。

  (1)电脑课件展示太阳和地球图,让学生观察、收集消息,了解太阳和地球的大小关系。

  (2)让学生读出太阳和地球的直径分别是多少,并说一说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多少倍。这时学生感到直接说出这两个大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比较困难。

  (3)启发学生想到:用万作单位的数进行比较会比较方便。

  (4)观察这两个数有什么特征?

  通过观察学生发现这两个数都是非整万的数,很显然我们不能想例5那样将它直接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那怎么办呢?

  (5)介绍四舍五入法及如何用四舍五入法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教师:有一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什么是四舍五入呢?如:12756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①找准万位上的数。板书:12756

  ②看万位右边第一位上的数,是2。

  ③说明:根据四舍五入法规定,像这样小于5,把它和右边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

  板书:1275610000。

  说明:因为得出的是近似数,所以必须用,不能用=。

  ④再把10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板书10000=1万(说明:这里两个数是相等的,只能用=)

  想一想:这样将1389000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再逐步引导。

  ①找准万位上的数:1389000

  ②看万位右边的第1位上的数。大于5向前进1,再把它和右面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

  板书:13890001390000

  ③再把板书1390000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板书:1390000=139万

  教师: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多少倍?

  ⑺即时尝试

  把下面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1264008 1328543 1209000

  先由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讲评,如果学生直接略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也可以,但要强调加上。

  如:1264008126万 1328543133万

  三、课堂活动

  1、课文第14页的做一做。

  通过练习,一方面是让学生用刚学到的知识进行改写,进一步掌握新知;一方面通过提供的有关地理知识素材,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知识,扩大视野。

  2、课文第15页的做一做

  通过让学生分别求出同一个大数的不同的近似数,练习使用四舍五入求近似数,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近似数的理解。

  四、巩固练习

  课文练习二的第3~8题。

【四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四年级美术上册教案08-01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7-20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2-23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1-06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9-07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09-16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7-31

最新四年级数学上册的教案12-27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案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