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优秀

时间:2024-09-09 08:22:3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优秀,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优秀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优秀1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讲述的是在美国的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所以在本课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来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一)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四)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一)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二)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重点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一)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本课生字。

  (二)教师准备课件。(用PPT制作的有关课文内容的文字片和与地震相关的图片与音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一)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进入第六单元的学习。这一单元,将让我们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第17课(师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三)检查生词

  (四)整体感知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儿呢?

  (五)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了不起父子)

  二、披文入情,感悟语言

  (一)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看看,文中的父亲为什么了不起。请大家默读课文1-12自然段,看看文中哪些文字让你感到了父亲的了不起?用波浪线把它们画出来,在旁边用一两个词简单地写下你的感受。

  (二)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以下重点句段

  1、第3自然段

  (1)从哪里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2)从哪看出痛苦?为什么?痛苦到什么程度?用一个词来概括父亲此时的心情。

  (3)尽管痛苦,但他还是坚定地站了起来,透过“坚定”这个词,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4)朗读,读出父亲的痛苦与坚定

  2、第5—11自然段

  (1)谁阻挡过他?是怎样阻挡的?

  (2)为什么父亲反复只说这一句?

  (3)分角色读课文。

  3、第12自然段:第一句:“他挖了8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1)从哪里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2)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

  (3)为什么说没人再来阻挡他?(引导学生学习5-11自然段)

  4、第12自然段:第二句:“他满脸灰尘……到处都是血迹。”

  (1)从哪里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2)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

  (3)你觉得这是一位什么样的父亲?(师板书:坚强执著)

  (4)联系生活,出示地震灾害图片。

  (5)用一句或者几句话写下你的感受。

  (6)小结全课

  (7)这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为什么说他的儿子也同样了不起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三、布置作业

  (一)写生字

  (二)摘抄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父亲的形象已经刻在我的心中,让我们深深感动。那么,他的儿子又为什么了不起呢?请大家自由读13至23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儿子的哪些画面感动了你?

  二、自读自悟,交流体会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感悟如下句段:

  (一)“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二)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三、展开联想,即时练笔

  (一)讨论

  大家设想一下,刚才有个同学谈到,当时埋在废墟底下的阿曼达也可能害怕,他害怕还是不害怕?请大家讨论一下,可以想象,可以用书上的语言来证明。

  (二)想象

  师:同学们,让我们跟随记录片,再亲自看看1994年美国发生地震的一刹那。就在灾难发生的这一刻,忽然楼房晃动起来,身体也跟随着晃动,教学楼象山一样向我们压下来,把我们送进了漆黑的废墟底下:

  师:只听见四周是────(生阐述想象)

  只看见──(生阐述想象)

  (三)练笔

  1、阿曼达是那样的了不起!他在废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时啊!在这38小时里他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用你的心去写,用你的想象去写,把了不起的阿曼达用说手中的笔写出来。

  2、请几位写得有代表性的同学朗读。

  四、诵读经典句段,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感情朗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二)分角色朗读父子对话

  (三)小结全课,拓展延伸

  推荐课外书《感悟父爱》

  五、作业

  (一)完成练笔

  (二)课外阅读《感悟父爱》

  (三)复习生字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优秀2

  设计理念:

  抓住主线“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创设良好的对话氛围,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品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爱的伟大。

  3、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品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图片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字词

  2、在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孩子生还无望。父亲无比悲痛,读句子: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二、父亲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当时父亲心里是想些什么?

  三、过去对儿子承诺,让父亲重燃希望,他决心找到儿子。请你默读 1-12自然段,细细品味描写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四、从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 这位父亲放弃了吗?他要——挖开废墟 寻找儿子 救出儿子

  当消防队长要他离开时,这位父亲放弃了吗?他要——挖开废墟 寻找儿子 救出儿子

  当警察要他马上回家时,这位父亲放弃了吗?他要——挖开废墟 寻找儿子 救出儿子

  当人

  为了信守承诺,无论谁来劝阻,父亲也决不放弃,(板书:信守承诺 决不放弃)这是多么的——了不起。

  此刻,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面对好心人,他怎么说,面对消防队长,他怎么说?面对警察,他怎么说?

  谁也没父亲,谁也不理解父亲,父亲是多么的孤独无助!可是,为了信守承诺,无论怎样孤独无助,父亲也决不放弃,这是多么的——了不起。

  六、下面,我们一起朗读课文这些片段,好好地体会一下。

  七、父亲孤身一人,要徒手挖开废墟寻找儿子,难吗?从哪看出来?

  从这些描写,你想象出父亲在挖掘中会有哪些困难吗?

  八、是啊,要找到埋在废墟下的儿子,谈何容易啊,除了要挖,(课件变颜色)父亲还要怎么样?你想到哪些动词?这么多的动作,作者为什么单单写一个“挖”字,从这可以看出什么?

  九、就这样,父亲在不断的余震和爆炸中挖呀、抬呀、搬呀、抗呀、撬呀,一刻不停,分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想象:父亲听到埋在废墟下的儿子对你说:——父亲边挖边对儿子说:——

  就这样,8小时过去了,12小时过去了,24小时过去了,36小时过去了,在余震和爆炸中父亲挖呀、抬呀、搬呀、抗呀、撬呀。分析句子“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但父亲始终没有停下来,他还是挖呀挖呀,把我们的感受送进文字里,一起朗读这段话。

  十、是什么让父亲挖个不停,忘记危险、忘记饥饿、忘记疲劳、甚至忘记了自己?是爱!是父爱!(板书:爱)因为爱,父亲用行动对儿子说:“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所以说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十一、如果没有父亲的坚持,废墟下的阿曼达会怎样?让我们一起回放这动人的`一幕吧。把书端起来,一起朗读余下的段落。(课件)我读旁白和父亲的话,你们读儿子的话,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说儿子也是了不起的?

  十二、为什么说儿子也是了不起的?(说话)

  是啊,儿子信赖父亲,虽然被埋在废墟下,但坚强勇敢,关心他人。(板书:信赖父亲、坚强勇敢、关心他人)最后化险为夷,所以说他是——了不起的儿子。如果没有这个约定,(课件无论——)被埋在漆黑的废墟下两天一夜只有七岁的阿曼达可能——?可见,这承诺是父亲决不放弃的动力,也是儿子绝境求生的勇气,所以他对父亲说——(课件出两段孩子的话)这类似的话反复出现,不但前后呼应,还说明了父爱能创造奇迹。

  十三、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现在动笔把你想到的写下来。点评。

  十四、这节课我们走近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其实,父爱不仅展现在大灾大难中,更多时候伟大的父爱是潜藏在平凡的每一天里。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父爱无处不在。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决不放弃

  (爱) 救出儿子

  了不起

  儿子 坚强勇敢

  关心他人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优秀3

  一、激趣导入

  1、交流。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地震的资料,然后教师播放地震的录像,使学生感受到地震的可怕。

  2、揭题。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梳理出主要问题: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课题质疑,学习提出问题的方法。

  二、初读感知

  1、自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2、检查。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和朗读课文的情况。

  3、概括。引导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回答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教师板书:父子了不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精读感悟

  (一)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1.品词析句,读中体会父亲的坚毅。

  ⑴出示重点段(课件),让学生读后谈体会。

⑵出示另一句话,让学生和这一段话进行比较,在比较这两段话时,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时间的词句,“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感受父亲挖掘的时间之长,想象父亲挖掘时的艰难,体会父亲救儿子时内心的焦急与无助。

⑶感情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在词句的品读中,让学生体会父亲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这种惊人的毅力源自于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2.创设情景,说中体会父亲的执著。

  ⑴想象劝说情景:“看到父亲在废墟中不停地挖掘,有哪些人来劝阻他,是怎样劝阻的'?”

⑵朗读5~10自然段,深刻体会父亲不顾一切,一心只想救儿子的无比坚定的信念,他的爱就体现在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言行之中。

  3.对比阅读,比较感悟父亲的伟大。

  ⑴对比。①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语句。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词语中,体会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②找出描写此时父亲的言行的语句,与其他父母进行对比。在比较讨论中,引导学生理解父亲的不寻常,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他的爱使儿子和14名同学获得了又一次生命。父爱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这伟大的爱可歌可泣!⑵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是师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为了更好实现三者情感的。碰撞、沟通与交流,本环节紧紧抓住“为什么说这是个了不起的父亲”这一核心问题,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采用了创设情景、对比等方式,在培养学生感受、理解能力的同时,一个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父亲形象逐渐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二)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在体会儿子的了不起时,运用同样的方法,重点抓住第22自然段中儿子的话进行体会,紧紧抓住一个“让”字,引导学生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1、出示句子对比:父亲在废墟中挖了12小时,24小时,36小时,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克服了什么困难?

  2、引导学生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还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放手让学生运用体会父亲了不起的方法学习体会儿子了不起,并引导学生围绕课文空白点进行想象,使学生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从而体会是父亲的承诺,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四、总结升华

  1、是什么把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体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作用。板书“父子情深”)

  2、省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优秀4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中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与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课文中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与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学生观看地震场面的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出示课文的第一段,生读:

  30万人,四分钟,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如此强烈的对比,你该怎么读出它。

  洛杉矶大地震已经过去了12年,但这幅画面却定格在了人们的心中:出示课文主题画。

  3、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

  在这对父子身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反馈交流: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旁人的劝阻,经过38小时拼命地挖掘,终于在地震的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14个孩子的故事。

  三、学习生字新词

  1、指名学生读课文,正音:

  学生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相机指导释词的方法。

  同桌互相生字新词,互相纠正。

  2、指导书写:

  矶:最后一笔像“飞”字的第一笔。

  砸:注意笔顺。

  颤:结构要紧凑谦让。

  四、再读课文

  默读。

  在你有话想说的地方做上批注。

  交流反馈。

  五、总结

  这是一个感人的真实故事,故事中处处流淌着真情,父亲使你发出的感慨又何止这些呢,随着下节课的深入,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思考。

  第二课时

  一、走进父亲的内心

  找出集中描写父亲外貌的语句:(第12段)

  指名读。

  学生反复朗读,读到你想说话了就停下来。

  父亲总共挖了38小时,38小时整整一天半还多两个小时,文中这样排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生读。

  哪些人阻挡过他?

  孩子们的父母劝阻道:“……”

  把父亲的念头读出来:“儿子在等着我。”

  消防队长挡住他:“……”

  父亲的信念是:“儿子在等着我。”

  警察走过来告诉这样做很危险,让他马上回家。

  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引读:“他埋着头挖了8小时,12小时……”

  在这漫长的38小时艰难地挖掘中父亲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精神、身体)指名读。

  38小时不吃不喝不睡还要在进行这样超强度的挖掘,如果是你会怎么样?再读。

  是什么让父亲如此的勇敢?是什么让父亲变得如此的`坚强?又是什么让父亲变得如此执着。(坚定的信念 父爱)

  二、感受父爱的力量

  1、品读描写语言的句子。

  2、父亲挖到了,儿子还活着,阿曼达被困时与其他孩子的表现有什么不同之处?

  3、阿曼达有一个活下来的信念:无论发生什么,父亲总会和我在一起。

  4、父亲对子女宽广深厚的爱,让儿子在困境中拥有希望,儿子的这种态度也影响着周围的孩子,他们都获救了!

  三、体会父爱的伟大

  如果让你给父爱作个比喻的话,你会说:父爱像……

  四、拓展

  阅读同步阅读相关主题的文章。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坚定的信念 儿子

  父爱

  如:山、海……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模板8篇10-29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03-20

aieiui教学设计 《aieiui》优秀教学设计优秀06-23

《母鸡》优秀的教学设计优秀12-16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优秀优秀06-25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11篇03-30

《麋鹿》教学设计优秀08-28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优秀07-25

《称赞》教学设计优秀02-10

《莫高窟》教学设计优秀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