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4-09-24 21:42:2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合集八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有序地进行,通常会被要求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阐明具体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企划案。那么优秀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合集八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销声匿迹、风雪载途”等词语,掌握意思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5、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设计理念】

  读说明文,重在准确地获取文中的知识信息,以及作者解说这些信息时所使用的主要方法。在学习中可运用摘要评析法来阅读,先进行整体式阅读获取说明对象的各项知识,再由篇到段、由段到句地评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展示收集的谚语,学生朗读。问:这些谚语在告诉人们什么?

  同学们,以上说的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都能发现。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了解的大自然的语言(学生朗读自己收集的谚语)。像这些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

  1、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标好段序,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初步感知文意。

  2、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出示小黑板)

  辨别字形,读准字音:

  衰草连天 shuāi 连翘 qiào 纬度 wěi 销声匿迹 xiāo 蓑衣 suō 阻挠 náo 忌讳 huì 悄然无声 qiāo

  掌握下列词语,并用词语造句:

  次第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三、畅所欲言

  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四、摩拳檫掌

  通读全文,就“物候学”写出200字左右的解释性、简介性的文字。

  学生课堂交流,师简评并指出:物候学知识散布在全篇课文之中。学习中应该仔细搜寻并且要将它们有条理地加以整理。在此方面养成习惯,将十分有利于做读书摘要和积累专题资料。你们看,如果我们按物候学的定义~研究的范围~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的顺序来介绍,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五、各抒己见

  (出示小黑板)对这篇课文的层次划分,有四种不同的意见。选出你所赞成的一种分法并说明理由。

  A、1~5 || 6~10 || 11~12

  B、1~3 || 4~5 || 6~10 || 11~12 C 1 || 2~5 || 6~10 ||11~12 D 1~2 ||3~5 ||6~10 ||11~12

  学生发表意见。师明确,A、B两种分法都是可以的。但同学们发现没有,不论哪一种分法当中,6至10段始终是一个整体,我们是否可以探究一下这几段之间的关系呢?

  六、细嚼慢咽

  学生齐读6至10段,提问: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有哪些?(纬度,经度,高下,古今)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抓住关键词: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明确:举例子。(找出并分析)例如: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开20天。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但有时为了使说明对象更透彻,可以举更多的例子。

  七、抛砖引玉:《大林寺桃花》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八、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布置作业: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熟读课文,把文中的雅词美句摘录下来。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逻辑顺序

  现象~~~~本质

  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 引课:

  1、卡片开火车读生字宝宝:当、午、谁、汗、滴、辛、盘、知、

  苦、粒、辛、苦(火车火车开起来,开到我们这里来)

  2、指名背自己积累的古诗。

  3、师背《锄禾》:很多同学都会背诵这首诗了,那么这首诗是什

  么意思呢?我们进天一起来学习它。

  二、新授:

  1、板书:《锄禾》

  2、解题:“锄禾”,做一做“锄禾”的动作理解(给禾苗锄草松土。)

  3、课件出示全诗,观察古诗结构:

  这首诗共几行?每行几个字?(这种格式的诗叫“五言绝句”。)

  4、看书指名读,齐读

  5、课件(与诗同张)出示图,观察想象。

  (1)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课件图片,想想自己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按“什么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做什么”的顺序说一说。

  (2)农民伯伯会想些什么?他会说什么?

  (3)在书上画出描写农民伯伯辛苦劳动的诗句

  6、课件: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字和词的意思。(古人写诗时,为了读起来朗朗上口,往往把词语的顺序进行了位置的调换,在这一行里,就应该把“锄禾”和“日当午”的顺序还原,理解起来就容易了。)

  7、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互相帮助解决

  8、理解前两句:中午,太阳高高悬挂在空中,农民伯伯在烈日照射下,一手拿着锄头,一手擦汗,在田间给禾苗锄草松土,一滴滴的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

  师:当天气非常热,我们满头大汗时,心里是什么感受?农民伯伯每天从早到晚都是这样在烈日下艰难劳作,他们怎么样?(很辛苦)

  9、引出课件:“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理解加点字的意思 (谁知道我们碗里的饭,每一粒都是用农民辛苦劳动的汗水换来的`。)

  10、理解全诗,齐读书P84内容

  11、进一步理解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课件:农民伯伯劳作的过程,平地——松土——

  12、学到这,你有什么感受(爱惜粮食,尊重农民伯伯) 。

  三、多种形式朗读古诗,感受语言的优美。

  我们理解了全诗的含义,让我们再来把这首诗美美的读一读好吗?(朗读五言绝句时,大部分是在前两个字后有稍长的停顿。)

  1、 教师示范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2、 学生指读,进一步体会古诗的情感,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四、古诗读好了很美,唱起来更美,欣赏歌曲《锄禾》

  五、练习题:

  1、说说身边的浪费现象

  P178

  2、我想对……说,

  五、作业

  1、

  2、上网查李绅的诗《悯农》,读一读。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检查复习

  1.出示生字词卡片,用齐读、开火车读、个别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包括要求认识的字)。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课文

  1.用引背法指导背诵。师:清晨,林中谁最快乐?(学生齐背第一节)。师:清晨,林中谁最活跃?(学生齐背第二节)。师:清晨,林中谁来得最早?(学生齐背第三节)。

  2.学生轻声自由背诵。同座位同学互相背诵。

  3.指名个别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三、总结

  提问:小鸟为什么赞扬红领巾真好?

  四、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1.启发学生用偏旁和熟字分析羽、歌、护、活的字形。(羽是两个习;歌是哥加欠字旁;护是提手旁加户字;活是把话的言字旁换成三点水。)

  重点分析以下几个字。

  跃:右边是夭(笑的.下边),不是天。

  保:右边不要写成果。

  写:上边不要写成宝盖儿。

  2.指导写课后练习第2题的字。先读生字,用笔描1个,临写1个,对照范字再写1个。重点指导写好以下几个字。

  歌、羽、新三个字要写得左右相等。活、跃、保、护四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歌和新的笔画较多,要写紧凑些。

  五、课堂练习

  1.齐读、个别读课后练习第3题中的四个短语。

  2.齐读、个别读课后练习第4题中的字、词、句。

  3.启发学生用可爱说句子。如,小白兔非常可爱。小妹妹长得真可爱。我家的小狗可爱极了。

  六、布置课外活动

  1.在课外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或有关鸟类知识的书籍,在活动课上向同学们讲鸟类趣闻。

  2.在老师的指导下,做鸟巢和广告牌,到公园或郊区放置鸟巢,插上不许打鸟的木牌。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角度

  美读体验──在美读中获得语感的、情感的、美感的熏陶;在体验中习得学法。

  主要教学步骤

  1、学法简介:

  美的散文诗须美读,读中体味音乐美,品味画面美,感受情感美,获得审美享受。

  2、美读《浪之歌》:

  ⑴ 同学们配乐吟读:

  注意节奏、停顿、重音、尤其韵脚的处理,画㈩每节的韵脚,了解连续用韵、换韵、交韵现象。体味文章的音乐美。

  ⑵ 同学们带着想像诵读:

  想像浪的生活图景,用我读㈩了这一幅美丽的'画面领起,就全文内容说活,、品味文章的画面美。

  ⑶ 同学们带着深情吟涌:

  感受涛人博大、深厚、浪漫的:情爱,对文中渗透的情感作举例式发言。体会抒情方式,感受文章的情感美。

  3、学读《雨之歌》。要求运用以上美读法,进行学法体验。

  4、组织有序发言。学法小结。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学情分析

  生命教育课本中强调,身体健康是生命发展的基础。“生命在于运动”。我国的武术运动源远流长,尤其强调的是健身性和攻防意识。本单元共七课时,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安排这一单元教材主要依据新课标要求来选择,同时,这一教材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因此,课的构思与设计始终围绕课改的精神和理念,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潜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和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同时培养想象力、实践能力、感知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次课以运动参与、运动技能、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为目标,内容采用:队列操练──形神拳套路学习。在学习形神拳套路过程中教法采用了示范、启发、点拨、分组练习等方法,加强形神拳套路的学习和武术攻防含义的理解。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学法采用各组轮流表演规定套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组织教法还采用异质分组同时练习法,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和培养同学间合作能力。通过套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际攻防能力和动作应用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武术健身价值及攻防含义。加强身体锻炼。

  2.技能目标:90%以上学生掌握形神拳套路的连贯动作,发展身体综合素质,以及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

  3.情感目标:培养武术攻防意识和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勇于面对挫折的品质,体验成功感。

  三、教学流程

  (一)课堂导入与热身阶段:队列操练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和培养体育骨干。

  (二)达成目标阶段复习形神拳套路:重点掌握套路的连贯性,加强形神拳套路的理解,攻防意识的培养;通过展示演练,培养同学相互学习与评价的能力,以及体验成功感的快乐。

  (三)课的尾声

  1.放松操:调整呼吸、静心放松;

  2.培养自评、互评的学习评价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⑴认识淑、撅、叟、涤4个字。

  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⑶⑶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达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2、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言语表达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达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索溪峪吗?索溪峪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山区,是张家界的一个主要风景区,它以奇特风光而著名。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走进课文,随作者一同去感受一下索溪峪风景区奇丽的风光。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索溪峪的野,知道这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吗?看峪怎么写?溪字很容易写错,请你用手指在桌上写一写。读了课题,想知道些什么?

  那课题中的野字为什么加引号?为什么的本来意思是什么?在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如果不知道,那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野在文中的意思。

  (原始的,自然的,不加任何雕饰?)

  二、初读课文,感知索溪峪的野

  1、自由地、快速地读课文,要求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样的印象?

  3、文中哪些段能概括全文意思?还有吗?哪些地方在进行具体描写?知道这种写法吗?(首尾呼应)文章是什么结构?(总──分──总)

  4、现在,我们来看看刚才自学的情况?

  出示课件:我来读读。

  老叟、荡涤、撅屁股、断壁悬崖、拔地而起、胆颤、磅礴、千峰万仞、绵亘蜿蜒、随心所欲、不拘一格、旁逸斜出、崛起、窈窕淑女。

  5、能理解这些词语吗?你知道哪些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合作研读,感受索溪峪的野

  1、默读课文,想想索溪峪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野)

  课文通过那几个方面的描述来写出索溪峪的野?

  浏览课文用──画出有关句子。

  抽答:你读懂了什么?

  板书:

  山、水、动物、人。2、以四人组选择喜欢的一部分,研读、交流、讨论、再勾画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描绘索溪峪的山、水、野物和游人的野的。

  抽4人组读,喜欢这部分的同学也可以一起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⑴赏析山是野的:

  ①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描述山是野的这个特点?看图(课件3),课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②从图上可以出山有什么特点?山惊险在哪儿,用笔在书上画出能突出惊险的词语。读句子,学习描写方法。这段话作者怎么来描写山的特点,老师范读这部分,学生读,喜欢这部分的学生再读。

  ③图上的山给人什么印象?能用书上的词说吗?这是一种怎样的美?(磅礴),抽读,小组读(齐读)。再看这段话作者又是怎样进行描写的。

  ④从图上看,这些山的形态怎样?谁来读读这段话?女同学再来读一读,其余同学体会一下,这段话写出了山的什么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再来看看作者又是采用怎样的方法进行描写的。

  ⑤小结:

  (从高而陡的角度体现一种惊险的美,从山峰绵亘蜿蜒体现一种磅礴的美,从山的形状怪异多变的角度体现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

  作者采用抓特点,先总的概括再具体描写的方法。对索溪峪的'山进行形象的描写。

  (先概括特点,再具体要求描写。)板:总──分。

  用一句话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说说:索溪峪的山真是──,板:姿态各异。

  刚才我们用了哪些学习方法来学习这部份内容?

  ⑵用刚才学习方法,感受水的野:

  ①抽4人组代表说本组划出最能体现索溪野的句子。

  出示课件5:索溪峪像一个去了。

  男孩子跟他(她)一起读这个句子,全体再读一次看图课件6。

  ②你觉得索溪峪的水野在什么地方?在常人眼中这溪水是什么样子?(溪水弯弯曲曲,一路朝前流去)为什么读课文时你觉得它野趣十足?(引导体会表达效果:抓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用拟人的手法进行描写),你会用一会儿一会儿说一个句子吗?

  ③这段话中作者还有哪些奇特想象?

  索溪峪是一个野孩子,山路是它哥哥,树木是它大叔,石头是它弟弟。

  ④用一句话说说你的感受,说说索溪峪的山真是──(板:蜿蜒变化)

  ⑶体会野物的野:

  浏览第4自然段,拿笔用──划出体现野趣的句子。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猴子不惧怕人类与人类有着特殊感情?(板:自由自在。)

  ⑷体会人的野:

  人们亲自感受了索溪峪的山、水,猴子的十足野性,也变得野了。

  同桌读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哪一个词最能看出这一点?

  板:

  返朴归真读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人们,会在俗气。

  怎样理解返朴归真这个词?

  (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

  课文中怎样写游人返朴归真?用自己话说。

  ⑸齐读最后一段,要求有感情朗读:

  作者在这样境界是完全被感染了,感觉此时自己是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哪个词最能说明作者这时的感觉?(荡涤)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让我们随着摄像镜头,再一次来欣赏索溪峪的野(出示课件)

  五、总结(出示课件)

  啊,索溪峪确实是野的,这里的山野、水野,这里的野物野性十足,连来这里游览观景的游人也返朴归真,渐渐变得野起来,它的野荡涤着作者的胸怀,你感受到了它的野吗?这是一种来自大自然的天然的美。

  板:

  天然美现在你们知道课题中的野是什么意思了吗?

  (不经过人工雕琢,一切顺其天然,返朴归真。)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作者怎样的描写方法?

  (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前后照应)还学到了什么?知道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吗?

  (通过描写索溪峪奇丽的风光,赞颂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达了作者畅游其间无比愉快的心情。)

  结束语:

  这节课我们领略了野味十足的索溪峪。其实,在我们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有很多很多的风景名胜,很多美丽的地方,如险要的华山、秀美的桂林、神秘而质朴的西藏,还有咱们美丽的炉霍,愿你们有时间用心去感受,去欣赏,更希望你们能像作者一样用自已的语言去表达你眼中的美!

  【板书设计】

  山姿态各异

  索溪峪的野水蜿蜒变化天然美

  动物自由自在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材说明】

  《珍珠鸟》是人教版的一篇略读课文,这是一个十分美好而动人的故事,课文生动地描述了珍珠鸟在“我”的细心照料与呵护下由害怕人到完全信赖人的过程,告诉我们: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说明人和动物是完全能和谐相处的。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以人为本,教师是学生的伙伴。注重课内外延伸,同时训练学生对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让学生学会读书;让学生读议结合,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领悟文章中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唤醒学生内心的爱的情感。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和我为什么会赢得珍珠鸟的信赖;难点是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课前预习】

  1、收集有关珍珠鸟的资料。

  2、熟读课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播放课件,感受鸟儿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师:我们就生活在这样鸟语花香的世界中,鸟儿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鸟儿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有了更多的情趣,今天,老师也要给大家介绍一种鸟儿,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珍珠鸟。

  2、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珍珠鸟。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作者在与珍珠鸟相处的过程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你想知道些什么?

  2、疏理学生质疑,布置学习活动:

  请你探究:

  ⑴ 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它对我的信赖?

  ⑵ 我为什么会赢得珍珠鸟的信赖,哪些句子写出作者对小鸟的`喜爱。

  ⑶ 信赖创造了怎样美好的境界。

  ⑷ 谈谈你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理解。

  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四、合作交流,强化表达

  1、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

  ⑴ 找出珍珠鸟活动变化先后的词语。

  ⑵ 文章通过几件小事写珍珠鸟开始信赖“我”?

  2、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它对“我”的信赖:

  生1:我从“神气十足”这个词感受到小珍珠鸟已经开始不怕人了,它很自由、快乐,甚至很神气,觉得人在它的眼里再也不是庞然大物了。

  师:那你能给我们表演一下神气十足是什么样的吗?

  生表演,全班同学表演读。

  生2:我从“落、站、啄、跳、撞”这几个动词感受到小珍珠鸟的活动范围在扩大,若不是它开始信赖我了,它怎么会这么自由快乐呢?

  指导朗读,感受小珍珠鸟的自由快乐。

  生3:……

  生4:……

  3、“我”为什么会赢得珍珠鸟的信赖?

  生:那是因为“我”对它的喜爱与呵护。

  师: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对小鸟的喜爱。

  生1:文章开头第一句话:“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这充分表达了我对珍珠鸟的满意之感、喜爱之情,在这种喜爱之情的驱动之下,“我”为珍珠鸟精心营造舒适而温暖的巢。

  出示课件(珍珠鸟的巢),指导朗读,感受作者的用心良苦。

  生2:“我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我不动声色地写……”,“我不管它……”

  师:假如去掉一个个“不”,把这几个句子连起来,变成一段话:“假如我大动声色,欣开叶片往里看、管它,小家伙就会 。”

  (学生补充“受到惊吓”、“吓得逃跑”、“不敢从笼子里出来了。

  生3:……

  生4:……

  师:然而这些都定“假如”,我是这么喜欢它,怎么会这样做呢?此时,我们已经完全能感受到作者对珍珠鸟深深的爱,爱是信赖产生的基础,没有“我”对珍珠鸟的爱,就没有珍珠鸟对“我”的信赖,那么,这信赖产生了怎样美好的境界呢?

  4、信赖创造了怎样美好的境界?

  生:小鸟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出示插图。)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作者面带微笑看着小鸟。

  生2:我看到小鸟落在作者的肩上睡着了。

  师:此时,小鸟把“我”的肩膀当作了什么?

  生1:美得梦。

  生2:森林里的一棵树。

  生3:自己的家。

  ……

  师:假如,你现在就是这只珍珠鸟,扒在作者的肩头睡着了,会做一个什么梦?

  生1:……

  生2:……

  师:多么富有诗意的想法,此时,作者看到这只可爱的小鸟,笔尖一动,写下了自己内心的感受。

  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齐读。)

  师:让我们再一次高声地把这句话告诉世界上所有的人吧!

  生:齐读。

  师:此时,小鸟是幸福的,“我”也是幸福的,让我们在这优美的音乐声中,美美地感受一回。

  生:齐读段。

  师:是啊!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岂止是我和珍珠鸟之间呢?其实,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课件: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因信赖而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画面。

  师:看了这些,你们想说些什么?

  生1:爱心无处不在,世界充满了爱。

  生2:有爱就有信赖,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生3:……

  师:是啊!爱是信赖产生的基础,只要人人心中充满了爱,美好的境界处处有(板书)。

  五、课外延伸

  请你依照作者内心的感受,说一句信赖感言。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材简析:

  科学技术的发展,帮助人类不断探索宇宙的奥秘,也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妙不可言的位置》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选学课文中的一篇文章,这一篇科学常识课文则进一步告诉我们为什么地球和太阳有这样密切关系的道理,是因为地球所处的位置妙不可言。

  学习目标预设:

  1、认识本课生字词,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弄懂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明白“地球的位置妙不可言”的缘由。

  3、培养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激发热爱家园、保护地球的意识

  重难点预设:

  1了解地球所处位置的妙不可言。

  2引导学生真正感受地球位置的妙不可言,同时引导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太阳系行星的资料,老师自制太阳系行星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你都有哪些了解?

  2、师:地球上有美丽的草地,有茂密的森林,有清澈的湖泊,有可爱的动物,当然还有我们人类。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夸夸地球吗?

  师过渡:对啊,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地球。在太阳系里,目前知道的有八大行星,地球只是其中的一颗行星,也是目前所知道的唯一一颗有生命存在的行星。

  为什么地球会这么特殊呢?让我们学习今天的新课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位置

  1、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要求

  ①把课文读通顺。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

  ①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句子比较难读的读给同学们听。(指名读,随机指导)

  ②师:读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地球之所以这么美丽,是由于地球所处的位置……(让学生接着说。)

  齐读句子:156页最后一句

  地球所处的位置真是妙不可言。

  3、快速浏览,找找地球在太阳系中处在怎样的'位置?反馈:

  根据学生回答:齐读句子(155页第一节)

  地球在太阳系中,是距太阳由近到远排序的第三颗行星,正是由于地球所在的位置,使它成为宇宙的一个奇迹。

  ①师:如果老师把“由近及远”这个词去掉,你们来读读,行不行?

  ②出示;太阳系挂图让学生找找哪颗是地球,并说说是怎么找到的?(再次强调“由近及远”的顺序)

  师:就这么一个词,让我们很容易就在图上找到了地球的位置,作者用词可真准确。让我们再来读读,体会一下。

  ③师:看其他行星的名称读一读。你能不能象课文介绍地球一样介绍一下并金星和水星的位置?指导学生把话说好(金星在太阳系中,是距太阳由近到远排序的。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0-31

教学设计方案07-29

教学设计方案(热)08-26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0-18

【通用】教学设计方案11-27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1-02

(精)教学设计方案09-19

教学设计方案(15篇)12-14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5篇)09-27

作文教学设计方案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