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初中

时间:2022-01-10 09:10:1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语文说课稿初中集合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说课稿初中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华】语文说课稿初中集合10篇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1

  教材分析

  《人生寓言》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两则寓言都依据辩证逻辑构想而成的。本单元内容上紧承第一单元,仍以人生为主题。但侧重点稍有不同,第一单元侧重人生感悟,本单元侧重人生理想和信念,而且在前一单元的基础上,上了一个台阶,内容比较深沉、严肃,理性的成分浓厚得多。这样的编排,可以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一个层次。

  本单元教学要求,与上一单元既有延续性,又有所提高。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要求熟读课文,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要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在阅读方法方面,要继续练习朗读,提高朗读水平,并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要求,结合新课标“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要求,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审美、闲适、慧心、心旷神怡、得失之患、险象迭生多愁善感等;

  (2)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并简要概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3)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4)揣摩《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和《落难的王子》构思奇妙。

  2、过程和方法目标:

  理解寓意,学习精美的表达。体验反思,提升效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哲理美的理解;(重点)

  2、理解《白兔和月亮》中对人类的讽刺和《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难点)

  教法

  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我教读本课的指导思想是: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1、教师创境导入、指导诵读、深入研读、合作精读、对比阅读等,使学生能够较准确、流畅地复述故事,品味其精美的语言特点和深刻的寓意;

  2、抓关键词语、句子的方法,按设疑——探究——释疑——质疑的程序展开,以问题引思路,以疑问求深入,大胆倡导有疑而问,提倡“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伟大”的精神;

  3、设境法、点拨法、积累法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如请你复述、请你品味、小试牛刀等尊重学生,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不拔高,不灌输,拉近与学生的感情距离,这也可以叫做感情法。

  学法

  初一新生对寓言的学习有了一点点基础,但理解也仅仅限于浅层次上。特别是以人生为主题的寓言,理解上更需要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新课标提倡“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据此,本节课堂上从朗读、复述、抓关键词语句子入手,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师生共同探究,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阅读中领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明理,在练习中巩固,在质疑中创新。逐步理解课文蕴涵的深刻道理。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资料助读,预习反馈

  1、简要介绍寓言及作者周国平;

  2、字词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内容。

  (说明: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首先指名学生介绍,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争取由学生自主介绍完整,教师做总结,帮助学生进行文学常识和字词的积累,体现了这一要求。)

  (三)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读出语气和情感,学生体会;

  2、自由诵读两则寓言,思考以下问题:

  1)《白兔和月亮》在情节发展中有两处转折,请加以概括。白兔从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四)自由诵读,请你复述

  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代表进行两则寓言复述,教师简要评价。

  (说明: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完整准确,突出要点”的复述能力,该环节的设置可以很好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达成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学生口语能力。)

  (五)深入研读,请你品味

  以小组为单位,深入研读课文,从中摘录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加以体会和交流。

  (说明:本项目的设置本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学理念,依据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并且很大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完成体会语言的教学任务)

  (六)合作精读,质疑探究

  (七)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将两则寓言连贯起来思考,进行比较阅读,你有什么启发?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结果。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

  (说明: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该环节的设置就是为了实现对学生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八)轻松回读,体验反思

  (九)课堂检测,小试牛刀

  (十)课堂小结

  《人生寓言(节选)》选了两则,一则是《白兔和月亮》,一则是《落难的王子》,说的是人生应该怎样对待财富;对待厄运,把概念再提升一级,是人生应该怎样对待好事与坏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白免和月亮》意在一则戒贪。白兔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明白了,拥有月亮不如没有。如果某种拥有并不能给自己增加幸福,反而徒增苦恼;那就不如没有。《落难的王子》教人不要畏惧厄运。王子那样脆弱的人都挺过来了,谁又不能呢,厄运可以使人坚强。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2

  《济南的冬天》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一、话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这一单元选取的四篇课文都是写自然景物的,分别描绘了旖旎的春光、多姿的冬景、茂盛的竹林和绿色的草原,呈现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展现了丰富多彩、姿态各异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细细品味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人们对大自然的无限眷念和热爱。

  《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充满诗情画意,作者笔下的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那绿藻……无不给人美的享受。它以无穷的魅力吸引读者的心灵回归自然,为我们在教学中开展丰富的审美活动提供了充沛的资源,所以学习本文,首先得利用其审美价值,引领同学进入作者营造的美的意境,整体感知,获取美的享受和熏陶。

  走进课文,包围你的是满含温情的亲切优美而生动的语言,老舍先生不愧是卓越的语言大师。一系列的比喻、拟人、抒情句是作品给我们的极好馈赠,这就为同学积累感悟语言、提高文化品位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所以教学本文,积累语言也是对同学极具体极实惠的丰收。

  《济南的冬天》更为独特的文本价值在于: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浑然天成地运用了丰富的写景方法和技巧,实为同类作品中的典范。所以教学本文,学习写景的一些方法是对同学进行写作引导的最好资源。

  二、说学情:

  《济南的冬天》一文,所讲的内容是同学们并不熟知的区域——济南,初一年级的同学们还没系统学习地理知识,对济南的了解甚少。但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通过与家乡冬天的比较,对济南的冬天一定会随作者去感受,与作者产生共鸣。再者,他们还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活泼好动、争强好胜,并且愿意合作,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因此本篇文章学习起来,没有什么太大的阻碍。

  三、定目标:

  1、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同学本身已经具有的生活经验、本单元编排的意图和本文的特点应抓住以下目标:

  (1)知识和能力:

  了解作者老舍及与课文相关内容;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写景的多种方法,并用之于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2、教学的重点难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告诉我们:“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据此,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为:抓住景物的特征从多方面加以表现。

  四、析教法:

  目前,我国的教育正经历着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深刻变革,教师要更新观念,突出同学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同学思想品质,思维能力的培养,把学习方法的指导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按照“教师为主导,同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观,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

  在引入本课教学时,启发同学思考为何老舍要写冬天、写济南的冬天呢?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这样一启发,同学有了“惊奇”和“疑问”,自然地触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激活了思维。

  2、以读促学

  教学本文时,引导同学从读中获取信息,从读中探究作者写景的方法,从读中体会作者感情。这里所说的读是要真正地读进去,读法多样,默读与朗读、齐读与个别朗读等。默读主要是让同学能够迅速归纳概括知识要点,朗读主要是让同学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齐读是为了体现语言的节奏美,个别朗读主要是为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3、示例迁移

  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本课中有两段写景最为生动,而且写法大同小异。教师只需重点指导同学学习一段,另一段则让同学用学习前一段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既是学以致用,又是一种习得。该课文学完之后,布置同学写一篇作文,也是这方面的道理。

  五、定学法:

  新课标指出:同学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同学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同学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同学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同学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体会到在给同学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学会学习。依据本课的实际内容,结合初一同学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日常学习态度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对同学的学法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诵读法

  通过默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反复诵读课文,体会老舍清新朴朴实的语言风格,感受语言文字中蕴涵的语言美、语意美、语境美。摒弃课文分析的老套路,返璞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到“读”书的根本轨道上来,让同学充分体验作品的原汁原味,获取作者最初的思想和艺术特质感受,培养其思维的创造性。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灵魂之所在。

  2、设问法

  同学一边读文章,老师一边设疑,让同学在读中思考、读中领悟。同学既自主学习,又合作探究。

  3、比较法

  教师提出两种情况让同学通过比较,从中总结出其中不同,从而明白其优劣,作出正确英明的选择。比如,让同学体会“济南的冬天”和“冬天的济南”之间的差别;体会把“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另起一段与课文原来写法的不一样。

  六、谈设计:

  基于以上对教材、教法、学法的分析,同时考虑到,由于基础差异,智力差异,学习习惯差异的存在,再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并遵循“面向全体同学,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是从“启发导入→初读,整体把握→精读,学习方法→品读,体会感情→习作,学以致用”五个环节、两课时来组织教学的。下面我主要说第二课时的设计。

  (一)启发导入

  在你的印象中,冬天是什么样子的,请你用几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同学答后,教师再接下去说)。在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没有这么一个地方,那儿的冬天与众不同呢?让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冬天的济南》看看。

  激趣是教学中不可小觑的一个环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同学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大的困难他也愿意去克服,学起来自然主动积极,而且学习效果也好。激趣的方式灵活多样,讲故事、猜谜语、听歌曲、看挂图等不一而足,我采用的方法则是唤醒同学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对比中萌生求知欲望。

  (二)初读,整体把握

  1、让同学朗读课文,并思考两个问题:

  (1)课文写了济南的冬天什么特点?请用文章中的一个两字词语来概括。

  (2)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来突出济南的冬天的特点?

  待同学有了自己的想法后,进行全班交流。

  设计这一步骤,有两个理由:一是让同学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二是让同学把握文章总—分的结构。

  (三)精读,学习方法

  在初读,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让同学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欣赏的段落,并把它仔细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喜欢。由此自然过渡到对文章第三段的精读,教师指导引路,同学在读中思考总结,归纳出“抓特征、有层次、有映衬、有虚实、有动静”五种写景方法。然后再让同学小组合作用学习该段的方法对比学习第五段,看看第五段是否用了这些方法,有无新的写景方法。最后教师让同学质疑第五段,大家共同解决疑难,并明确该段新用的“有远近”的写景方法。

  学习这两段,花费的时间相对长一些,因为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主要就是想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给同学一些方法,让同学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四)品读,体会感情

  在重点学习第三、五段后,让同学再回到整篇课文,默读课文一遍,想想: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济南的冬天的?你是怎样感受出来的?课文开头和结尾各有一句话,满载作者这种感情,你知道各是哪一句吗?对文章的结尾一句,你觉得放在最后一段末尾妥当吗?你有什么建议?有人提议把题目《济南的冬天》改成《冬天的济南》,你觉得可以吗?

  设计这些问题,一是让同学知道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二是让同学了解“情景交融”“首尾呼应”的写法;三是让同学要批判性地读书,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唯书,不唯他。

  这一环节,是一个从课文中走出来的过程,一个把文章由长读短的过程。

  (五)习作,学以致用

  让同学以《校园的早晨》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布置写作,用意只有一个,就是让同学巩固在课文中学习到的众多写景方法,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学会把景物写活、写生动。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3

  探究

  教学任务:研读课文,通过反复阅读课文、课堂讨论来解释、分析、解决问题;对本文学习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在解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学生活动:将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逐个解决;最比较困难的问题要学会层层剥开,最终彻底地解决问题。

  教师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但也要在巧妙地评价引导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最基本的规律;要努力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来解释文本,理解文本的丰厚内蕴,让学生克服架空分析和抽象演绎的毛病;特别要引导学生在分享、交流、切磋、以及相互评判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要合理引导,要恰当评价,要有效归纳。

  就本课的教学而言,作为教师要特别善于因引导学生将大问题划分为小问题。比如,我们在讨论别里科夫的现代意义的时候,就可以分解成以下的一些列小问题:

  标题中的“套子”到底是指什么?“套子”的象征意义是什么?结合文本来做解答。

  全城的人为什么都怕别里科夫?为什么别里科夫能辖制全城?

  课文结尾写到:“我们埋葬了别利科夫,可是还有多少这类套中人留在世上,而且将来还会有多少套中人啊!”这里包含着怎样的深刻含义?

  作品的开头和结尾所写到的村长的老婆马芙拉有什么作用?

  如果把作品的标题换成《别里科夫传》好不好?为什么?

  4.提炼

  教学任务:总结反思,提炼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总结语文学习的基本策略,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学生活动: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自己所学得的东西,学会与同学分享。

  教师指导:关键是要让学生生成自己的个性化的东西,要总结提炼出原理性的指示,方法性的知识,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一定要明白,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收获,但教师要力求使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收获;可以让学生在课内或课外写学习后记或学习反思。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在设计课外作业的时候,也应该采取多样化的策略,让不同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业。

  比如,为了促使学生在课外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性阅读,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外作业(或周记):

  别里科夫葬词;别里科夫日记;别里科夫遗书;别里科夫之死;别里科夫祭文。

  又如,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别里科夫性格的现代意义,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课外思考:我们今天的生活中还存在“套子”吗?还需要“套子”吗?请您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理解。

  三、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一)可能出现的问题

  1.不能提出问题,或者是不能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不能对问题进行具体的分解,因而对问题的探究也就不具体不深入;

  3.不能结合文本来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

  4.不能通过科学的归纳总结,提炼出有价值的“结论”。

  (二)应对策略

  总的来说,“因材施教”是教学的根本大法。教师的教学策略就是要随机应变,相机诱导。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

  1.引导学学生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从自己没有读懂的、有困惑的地方去提问;

  引导学生从自己感受最新鲜、最深刻的地方去提问;

  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读课文,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让学生谈阅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从阅读的“感受”中去寻找和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的“思考与练习”来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解释、分析、解决问题

  从分解概念入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将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寻找蛛丝马迹,发现和选择有利于解答问题的材料;

  扣住问题解释和分析材料,以求对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作出更具体更深入的分析;

  善于将学生提出的零散的琐碎的问题组织起来,使之围绕主要的核心的问题展开讨论。

  3.引导学生总结提炼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来概括提炼有价值的原理性知识;引导学生从学习策略的教学来概括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比如,如何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分析人物性格,要抓住文本中的具体的细节,要善于把握人物性格的核心,要结合作品分子作品中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分析人物命运则要注意扣住情节结构来理解人物命运的曲折变化,挖掘人物不幸命运的深刻的原因。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本文是一篇介绍云和天气关系的科普文,文章成功运用了分类说明、打比方说明等方法,使得内容准确生动、层次明晰。

  鉴于这种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能力目标

  1.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3.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二.说教法

  1. 结构、层次:从学生活动角度主要设计为三个环节:快速阅读整体感知——选点品读——迁移扩读。

  2. 具体方法:

  (1).朗读法。本文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

  (2).观察与联想。本文语言生动,表述形式多种多样,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3).图表概括法。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涉及的云层、光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可引导学生通过列图表,使之结构层次清楚,内容明确。

  3.手段及依据:教学手段方面,设想运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做到实用、有效,不搞花样。提供文字材料以提示重点作资料参考,图片画面的运用也仅为激发联想想像而设,坚定语文课堂“文本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立场。

  三.说学法

  学生在充分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以下学法:

  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黎世法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诵读品味法 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涵咏朗读品味,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联想、想象、体味、感悟、迁移、转换,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东西来,尝到学习与创造的成功的喜悦。我国著名教育家王森然的王氏教学理论以及徐锦熙的三段教程论都特别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创造实践,日本东京文理大学的垣内松三教授的教育理论也极力推崇让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足见,创造性学习法是有其较强科学性的。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快速阅读活动。活动目的——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并思考

  (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雨、句。

  (3)全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写的?

  提示:你从哪些语句中可以发现文章的层次结构,并由此概括出主要内容?

  【方法积累】: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语句(过渡句、总领句、段中心句、总结句),有助于发现文章层次结构,熟悉课文内容。

  (4)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体会生动说明的妙处,掌握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教学板块之二:选点品读活动。活动目的——列表归纳云与天气变化关系,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列表分析云与天气关系——辅以图片,让学生阅读后直观感知各种云彩变化和天气变化的对应关系。

  (1)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教师指导学生完成。

  (2)第4、5、6段的写作思路与第3段相同,请学生仿照对第3段的分析以图表的形式标示这三段的内容要点。

  学生合作完成,教师适当引导。

  教学板块之三:课堂练习及延伸阅读。活动目的——体会语言的生动性,掌握本课的说明方法,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1.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体会其表达效果。

  2.下面一段话的句序被打乱了,将理顺后的句序写在后面的方格内。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

  4.如果将下面一段描写天气的语言改成天气预报的语言形式,请用恰当的语言表述。

  5、搜集更多的看XX识天气的谚语。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5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中文0803班的朱雅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懒惰的智慧》。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懒惰的智慧》是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的第9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培养阅读欣赏议论文字的兴趣和习惯,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辨习惯。21世纪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已成为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作为教师的我们更有必要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最大的未开发的疆域是我们两耳之间的空间”。 《懒惰的智慧》以不同凡响的立意,提出论点;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的进步。以别致新颖的论证,幽默传神的语言展开评述,本文是对传统思维观念的抨击,是培养创新观念,激励创新思维的好教材,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面对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当“勤劳的`人”呆干和死干,还是做“懒汉”巧干实干,这是值得每个人思考的问题,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是否、能否、善否进行创新思维(用心智技能去偷懒取巧),进而有创新、有创造,已成为每个人在知识经济社会的立身之本。鉴此,我们学习本文的意义就更重大了。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因此,针对本节课我确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使学生学会作者不同凡响的选题立意,学习本文新颖别致的论证过程,欣赏文章幽默传神的语言。

  b、能力目标

  启发学生从多角度看待事物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逆问思维和创新意识。 c、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的需要。

  2、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文本幽默传神的语言,从而培植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学情校情分析

  a、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这是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前面都是学习记叙文、说明文、散文,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文本中提出的观点或主张是什么,对这个观点或主张提出的理由或根据是什么,理由和观点之间的联系方式是怎样的,学会品读议论文。

  b、校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学,农村的孩子,语文学习较被动,语感较差,语文素质的层次明显,难以用上多媒体。

  四、教法与学法

  课标指出:在课堂上,教师为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是通过教师所讲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极的注视,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从这一点出发,我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创设情景,诱导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①提问法——逐步引导,纵向深入,归纳论点。

  ②自主探究法——自主实践,巩固提高,分析论据。

  ③默读法——反复阅读,感知课文,品味语言。

  ④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学习论证方法。

  ⑤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以此倡导教师从必要的索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构建师生间平等和谐互动的语文课堂。

  五、教学设计

  (根据学生主体因素,全文共设两课时)

  我就第一课时进行说课

  a、再现生活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生活中遇到的懒事、懒人及其社会评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然后出示“世界知名宾馆年终评选十位“最懒惰”工作人员作为”年度最优秀员工的故事并提出质疑,宾馆经理这样做有无道理?以此激发学生思考,产生学习兴趣,随后引出美的作家凯莉运用逆向思维赞扬懒惰的文章,板书课题《懒惰的智慧》

  b、巧设疑问,粗读课文感知文本

  叶圣陶曾说过:“学问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a、圈出文中生字词的质疑,标准文章段落。

  b、勾划出作者对“懒惰”与“懒反”议论性的文字。

  (通过以上环节使学生能准确、快捷地理清思路,提炼观点,初步分析文章结构,并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习惯)

  2、在反馈阅读信息后,学生对文本已经有所了解,教师作简单点评,让学生根据获得的阅读信息,提炼本文的论点。古人云:“授之鱼,不如授之渔”。教师与其告诉学生文章的论点,不如教给学生提炼论点的方法。(这一环节设计符合新课标“以学生为主,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的教学理念)。在此我首先提示:论点在形式上应是一个完整的议论性的句子,一般说来它所处的位置相对固定,常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中间或结尾??许多学生在这些固定位置去寻找,琢磨仔细辨别,能快速而准确有效地提取本文的论点。

  (这一环节采用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举一反三的授教方法,对以后自主阅读议论文,自主提取论点有很大帮助)。

  c、深入探究,升华主旨。再读文本,学习例证法

  1、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解决以下问题。

  a、作者运用了哪些事例来使说理更充分。

  b、这些事例分别用来论证什么观点?

  通过快速阅读,让学生再次与文本对话,整理文本内容,列出事例在班上交流,互相质疑,互相补充,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教师把握时机,引导学生联系论点分析事例材料的特点,经过学生的讨论可得出事例材料包括了日常生活中社会普遍现象的材料,个别典型事例的材料来论证,懒惰激励了发明:而懒反发明万有引力定律和建立“2+2=4”规则则论证懒惰促进社会进步。

  (本环节设计的作用,在于让学生理解议论文中材料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明白议论文中观点、统帅材料、材料支撑观点,同时也是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探究性学习能力)。

  2、讨论事例论证的作用

  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归纳,来学习本文运用事例论证的写作特色和议论文这一论证方法。

  d、联系实际,拓展思维,走出文本

  联系社会生活和本课生活和本课论点,设置拓展题,作者在文章中列举了大

  量的事例来证明了正是懒惰促进了文明的发展,让学生例举相关事例,自由畅谈。

  (这一环节渗透目标c、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后,用实际例子来说明自己对“懒惰”这一词语选向思维的理解)。

  六、说课后作业(我设计了两道作业题)

  1、字词积累

  针对本班学生语文素质差,基础薄弱而设计

  2、拓展题:想想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运用《懒惰的智慧》来解决,即想一个最有创意的聪明的“懒办法”。

  (该题结合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这样的思考题不仅是对课本内容的补充,而且是对课本内容的深化与拓展,实现一种能力的迁移)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设计原则是简洁、形象、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八、教学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三个教学目标指引着教师教的活动,也指引着学生的活动,学生正确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确定论点,了解了本文新颖的论证结构,把文本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结本课教学有以下特点。

  1、激趣引入,调动积极性

  2、师生、生生互动,有效教与学

  3、体现学生的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提高创新能力。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6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所写的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生活比较遥远,因此我尽量介绍一些关于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的苦难生活,课前也让学生到图书馆、上网或访问老人等形式查找那个时代的情况,以加深对本课所展示的生活景况的理解,借以去想象那个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进而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另外,本课浅显易懂而又耐人寻味,因此学生读起来比较有兴趣。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联系二十世纪初的文化背景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到感悟,对今天的学生来说,由于不是亲身体验,难度要大点儿,因此,我把难点定为: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法和学法:

  由于本课语言浅显易懂,因此课前让学生自学,预习好课文,处理好字词问题。理解语句则采用合作探讨的方法,加上老师的适当点拨。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可是诗人牛汉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二)检查预习:

  走近作者: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蒙古族。40年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牛汉诗选》等。牛汉在'文革'期间,诗从悲愤的心灵里突然升起,写下了不少诗作。

  理解词语:

  幽默凄秘翻来覆去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能很轻松的完成问题。

  (三)整体感知:

  1、用五分钟的`时间朗读课文,然后复述课文主要情节,复述时注意记叙文的六要素。

  2、在朗读感知课文和听复述的基础上,回答问题:

  a、“我的第一本书”仅仅只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做怎样的理解?

  b、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设置本题是希望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本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涵。

  (四)问题研讨:

  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就有疑问的句子或不懂或乡考察同学的句子提出来,请同学解答。

  设置本题是希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五)畅所欲言:

  读了本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难道仅仅是第一本书的故事吗?

  这是进一步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六)考考你:

  本题是就课文最基本的知识,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七)拓展提高:

  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的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试从中人选一个,在课文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虚构一个小故事。(如《二黄毛的故事》)

  五分钟后交流。

  设置本题是希望学生阅读课文有所感,有所悟,能调动、激活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并通过写作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八)布置作业:

  a、把课堂小作文整理好抄写在小作文本上。(必做题)

  b、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有一本书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把书名、作者、主要内容写下来,并且谈谈这本书对你的影响。(选做题)

  本题是进一步加强能力强的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九)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距很远,他们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表现出一定的难度,但同时在对于文章的感情的把握上,还是比较容易的。所以,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适当在文章的写作背景上多介绍一些,并注重对学生感情的引导,以此为突破口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问题探究”和“畅所欲言”两个环节中,欣喜的感觉盈满心间。真的没想到,在我眼里一向缺乏自主阅读体验的学生,一旦给他们机会唤醒与文本主动对话的欲望,他们的表现是多么出色!当学生的问题一个个报出时,我看到了提问题同学的骄傲和尚未习惯于“发问”的那部分学生脸上的惊羡!当问题报完,请学生自主探寻问题答案时,大部分学生兴趣浓厚,发自内心地开始探究起来。那一刻,我在课堂中,仿佛听到了田间禾苗在阳光下生长的声音

  本课有两点收获:

  1、我体会到了认知心理学中所说的“任务分析”的重要。

  因为事先让学生写写读课文后的感受、听听他们所遇到的问题,我才能了解学生真实的需要,并根据他们的需要来确定课堂设计方案。平时牵着学生上课,所有对学生的需要的揣摩只是老师从经验出发的判断,这种“一厢情愿”其实是一种武断的行为。

  2、要设法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让他们与文本产生对话。

  但是,目前这些做法还只是个尝试,如果能带给学生一点阳光的话,也只是从指缝间流下的几缕而已。我期盼着能有一天完全放手,让自主学习的阳光直射无影!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7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情感,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在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引起我们的共鸣。这是一篇选取了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的文章,描写细致,中心突出,故事情节紧凑。本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我们看到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的交往,少年的心灵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许多人却重财轻义,他们也疼爱自己的子女,但并不重视子女的友谊,也并不懂得孩子最渴望最珍惜的友情。课文赞美小朋友们真诚无私的友爱,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少年的心,尊重他们的友谊。

  学习这篇文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亲情,同时更加珍爱友情。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培养阅读理解、辨别是非的能力。2、提高朗读能力,正确清楚地朗读课文。3、学会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文中所赞美的小朋友之间真诚无私的友情,领悟并倡扬文中所表现的纯洁真诚的人情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三)学生分析

  “代沟”是现代中学生常常感到困惑的话题。“亲情”与“友情”发生矛盾也时有所闻。因此,本文所写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在当今社会日益强调个性张扬的环境里,如何看待亲情与友情,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如教材中的“我”与万芳的友谊、“我”与父母的冲突,确实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学生的感情倾向可能会与教材不一致,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也可能会触发学生的.另外的感想。教师的眼光不要局限在如何解决教材中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处理这些矛盾的某些必须坚持的原则。而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学理念

  该文是一偏反映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内心情感冲突地散文,重要地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去领悟文章中所蕴含地哲理。

  教师要注意使学生地学习方法发生转变,由过去地被动式阅读转变为主动式阅读,力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方式。特别是像〈羚羊木雕〉这样地课文,如果不联系自己地思想实际,很难有大地收获。课堂讨论时,教师不要用唯一答案来限制学生地思考。注意挖掘教材中地人文因素,以次培养学生地健康个性,实现学生知识与人格地同步发展。

  教学思路

  1、朗读与讨论并举,提高学生地阅读能力。具体而言,即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朗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地感情,同时,让学生围绕文章地主旨进行研讨,从中感悟文章地亲情与友情。

  2、阅读与写作并行。在阅读中让学生体会和学习本文采用多种描写方式表现人物性格地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采用拓展写作地方式,让学生摹仿学习。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构想:设计此环节,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给学生一个发表自我阅读感受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构想:通过此环节,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四、交流自主合作学习情况

  (一)交流学案上的“我的视角”

  设计构想:通过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主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家庭实际,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至爱亲朋之间发生的矛盾纠纷。提高学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增强化解矛盾的能力。

  (二)问题探究

  设计构想:体会本文构思的巧妙,学习本文多种描写方法,并用之于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三)拓展延伸

  1、写出至少两则关于友情的名言。

  2、给家人写一封信,委婉地指出他(她)的某个不足的方面。

  3、学习本文人物描写方法,练习写一个片段,要求选择班上某一位同学的某一点进行描写,突出其特点。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8

  我说课的题目是《智取生辰纲》,本文节选自古典名著《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水浒传》是施耐庵的代表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课文节选部分写了晁盖、吴用等人劫取梁中书生辰纲的经过。故事围绕“智取”二字逐步展开,悬念一个接着一个,明写护送队伍头领杨志警惕性之高,暗写晁盖等人用计之妙,读来引人入胜。本文列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的有名片段,目的是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其创作总体呈现如下特点:

  (1)注意人物语言、行动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

  (2)情节曲折,故事完整;

  (3)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

  (4)叙述方式带有明显的说书人的痕迹。而《智取生辰纲》一文在创作上体现了我国古代小说突出的艺术成就。

  一、说学生和教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会教会学生发现真理”。初三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受力,并且已经学过了几个小说单元,已经能够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小说的主要特点。同时,学生通过欣赏影视作品、阅读文本对本文节选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内容也有个大体的把握。因此,组织本课教学时,教师如果只停留对课文情节、语言、动作、心理等逐条分析上,必然会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而使学生毫无兴趣。所以,我设想抓住一点,深入挖掘,可能更激起学生自动探求的欲望,开启学生的思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说教学目标

  1、《智取生辰纲》一文作为教学内容,我认为可以生成一下教学价值: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和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主题等等。通过对学生和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打算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教学,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课文“智”的所在:杨志的智送、吴用的智取、施耐庵的智写

  2、把握杨志的性格特点

  3、品鉴本文的精妙构思

  而本文的教学重点则在于让学生了解课文“智”的所在以及作者独具匠心的结构安排

  三、说教学设计

  针对这篇文章,我打算以“智”为中心,从分析杨志的“智”和吴用的“智”引申到作者的“智”,进而品鉴小说结构安排的巧妙之处。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间播放《好汉歌》,上课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梁山好汉的总体印象

  ……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梁山好汉的另一面。在这里,既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刀光剑影,也没有让人扼腕屏息的搏斗场面,有的只是智慧与智慧的较量。请大家把课本翻到135页,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课《智取生辰纲》。

  (设计依据:通过播放歌曲和让学生谈自己对梁山好汉的印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让学生更广泛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这为课堂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二)整体感知

  复述故事情节

  (设计依据:这篇课文篇幅教长,当堂课文必然浪费很多时间,而且学生在课前已经预习过课文,让学生复述目的是让学生以讲代读,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的同时又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

  (三)问题探究

  本文课题为《智取生辰纲》,全文紧紧围绕一个“智”字展开,在文中“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杨志的智送、吴用的智取、施耐庵的智写。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

  1、讨论分析杨志的“智”

  2、分析杨志失去生辰纲的原因

  3、分析吴用的“智”

  4、分析施耐庵的“智”

  (设计依据:以上四个问题设计是一个连环扣,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就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构思的`精妙、人物形象的鲜明,还可以感受到语文之美、语言之美。同时每一个问题的回答都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答案,培养

  学生通过语言分析课文的方法,因为任何架空语言的分析都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从而实现阅读能力的迁移。在分析吴用的“智”的过程中,我插入了视频欣赏,这样不仅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故事情节,同时也缓解学生的课堂疲倦,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五、布置作业

  既然课题是《智取生辰纲》,那么就请大家从吴用的角度来改写故事。

  (设计依据: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训练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实现阅读的迁移)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9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里收编的新篇目,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教材内容分析,该文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氛围中并为作者的强烈感情所感染。

  2: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课是该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以战争为主题,学习这一单元,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本课则是愤怒谴责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学习这篇课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进而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本文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与过程目标:比较阅读,体味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情感态度目标: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4: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鉴于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重点为: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二、教学设想与学生情况分析:(教材处理)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其次,分解重点、难点。本文立场鲜明,“赞美圆明园”“谴责侵略者”两大板块内容互相独立,共同支撑着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学习这篇文章,不必拘泥于“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模式,可以将文章自然切分为两个独立整体比较鉴赏,在比较中感受侵略战争的罪恶,探究雨果的远见卓识。在形成鲜明的感受之后,再进行深层反思,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

  三、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联系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这节课我将采用质疑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其中以诵读、讨论为重。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将贯穿课堂始终,再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在肯定个性化阅读的同时,告诉学生如何从集体中汲取智慧。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我准备这样导入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讲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设计这一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又形象地讲出了课文地有关内容,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文中对比鲜明、精彩的语句细细体会。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准备设计以下问题:

  1、雨果怎样赞美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雨果是这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语言上充满感情,语句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

  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谴责态度。用了反语这种修辞手法: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本文是一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很有感染力的文章。读者初读此文,就很容易的被吸引:既有对作者评价圆明园的真切的认同,又能感受到作者强烈谴责侵略行为的痛快淋漓。本环节的设计就是抓住学生的这第一“感点”,感情朗读,直接进入文本,形成对比鲜明的第一感受。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三环节的学习。

  (三)中国是被掠夺的,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在强盗统治的国度里,发表自己的言论,没有一点奴颜媚骨,仗义执言,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能不能引导学生想到这一点,收获大不一样。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设计以下问题:

  1、同学们,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学生可能回答,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等类似的内容。)

  2、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表现了他什么样情感和性格特征?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上一环节中提出的问题。然后由四人一小组的`小组长派代表回答问题。争取做到人人参与。师生共同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点。之后教师作归纳小结。

  人类的立场上,(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他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他认为“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这一环节中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的深层理解。

  (四)拓展延伸:

  当年雨果以一个艺术家对人类文化的珍视,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斥责,历史的烟云已消散,我们在享受和平生活的今天,是否应该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我准备补充扩读材料《哭泣的圆明园》。

  这篇扩读材料,写出了如今的圆明园遗址前、废墟上,欢笑嬉闹的人群,作者发出“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的呐喊。

  (五)布置作业:

  1、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不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语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如果要更好的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你也用书信的形式,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提示:(1)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观点?他的胸怀和品格对你有何启发?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你是怎样看待的?

  (3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来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2、结合扩读材料《哭泣的圆明园》,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学生在以上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作业第一题的设计,与雨果对话,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升华思想感情。第二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客观地评价历史,清醒地认识历史,增强历史责任感。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10

  一.说教材

  (一)对课文的理解

  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八年级下期继续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本册第三单元共有五篇文章,五篇文章都注重空间上的广袤性与思维上的哲理性,并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敬畏自然》是本单元第一篇文章,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二)教学目标

  一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要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培养学生科学的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

  二是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要识记、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学习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

  一是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二是学习文章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

  (四) 教学难点

  一是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二是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二.说教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教学设计第一点就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适量变化,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及较高的注意力,教学设计的第二点在于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的思考,本课以散文形式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告诉我们要“敬畏自然”,文章中有部分字词是必须掌握的,可以考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与问答法解决,针对教学重点,可采用情景激励法、资料交流法、比较法、及讨论法,针对文章难点,主要考虑采用点拨法、分析法、提问法、诠释法等,力求能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来使显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所以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讨论法、问答法,仿写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要达到教学目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最好把本文分为两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步骤重在课文的整体感悟,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观点,第二步骤重在写作技巧的探究与理解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第一步:创设情景整体感悟

  (1)导语设计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然而,不自量力的人类却妄图面对充满了母性关怀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说:“我要征服你!”快看看一段短片,望我们保持理智的清醒和灵魂的温情吧。

  以多媒体播放《人与自然》的片段,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2)自主研习,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两遍课文,首先积累优美字词,完成字词练习。

  其次圈点勾画,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简要写出对每一段的读书感受与理解,并小声播放音乐,以创设轻松的阅读气氛。

  这个环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主题敬畏自然的含义。

  (3)互动探究

  进行四人小组的合作讨论交流对于文章的整体感知,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可以学生回答、可以老师回答,同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第1段:人类“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

  第2段:大自然窃笑人类。(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 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第3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第6段:人类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第7段:人类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硕大的永恒的生命。

  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第10段:在宇宙中处处都是人类的兄弟。

  第11段:我们应当视其他生物为我们平等的生命,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合作讨论探究能力,在这环节中安排时间让学生自主钻研课文,鼓励学生质疑解惑,从而理清文章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结构,完成教学重点: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第二步:强化理解、能力延深。

  首先课堂上请学生展示提前从网络、书籍等渠道收集到的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资料。

  1.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人类改造自然取得了哪些值得骄傲的成绩,举例说明。

  2.改造自然的同时人类有哪些破坏自然的行为,举例说明。

  3.对人类取得的这些成绩,对人类破坏自然的行径,你的态度如何?作者的态度如何?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感受作者的情感,分析其中蕴含的哲理。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在这一环节中请学生发言说明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意见,只要学生谈来有理有据,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

  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和理解,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完成教学难点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同时以教材为立足点,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拓宽视野,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然后根据学生找出的文章中富有哲理性和思辨色彩的语句进行分析,体会文章运用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由此老师展示一些相关图片,请学生做环保小记者,为这些图片配上简洁的广告语,号召人们保护自然、敬畏自然。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模仿课文语言风格,提高写作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检索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以教材为立足点,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结合专题开展阅读,拓宽阅读视野。同时,阅读后的整理、汇报、交流,又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

  创意说明: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

【语文说课稿初中】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说课稿12-24

精选语文说课稿初中三篇02-07

初中语文说课稿《济南冬天》03-28

精选语文说课稿初中锦集五篇02-10

【精华】语文说课稿初中范文5篇02-25

精选语文说课稿初中范文合集八篇03-02

实用的语文说课稿初中模板集合九篇03-03

语文优质说课稿05-13

语文说课稿11-21

【精华】语文说课稿初中范文锦集五篇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