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通用1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楼梦读后感1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原创红楼梦读后感。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读后感《原创红楼梦读后感》。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
红楼梦读后感2
《红楼梦》书写了多少书中人的悲剧?曹雪芹不仅体现出了一个封建权贵家庭走向衰败和荣枯,而且从侧面彰显了封建礼教下纯真的爱情。一边是功名成就,一边是金玉良缘。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让我们看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与林黛玉两人无比凄凉忧伤的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让人有时似乎至于千里烟雾之中,琢磨不透这里面的一切,书中共900多名人物,而最让我能为其流下辛酸泪的也只有她——林黛玉。
在《红楼梦》中有一段,讲“黛玉葬花”,我阅尽《红楼梦》,却唯独对这一章情有独钟,令我魂牵梦绕。这一段将黛玉的自卑、自尊、自怜展现无遗,尤其是那一首《葬花词》:“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着这首诗,我的.心仿佛震动了一下,她把自己的渴望、梦寐、生活的苦涩,全都埋入土中,却埋不掉孤独,如影随形的孤独,与生俱来的孤独……
红楼梦读后感3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代表了中国长篇小说的水平。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共一百二十回。主要写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这部作品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也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
红楼梦里的人物都有我们的特征,如:林黛玉多愁善感,贾宝玉很聪明,薛宝钗很大方,王熙凤精明能干……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林黛玉这个多愁善感的女生总会被人对她产生怜爱,不少事都会使她落泪,这个敏锐的女生让我没办法忘记。
文中,贾宝玉这个主人公让我感觉他不虚伪,他不喜欢念书是什么原因正是由于他不想为了所谓的官而装虚伪。他想到什么怎么说,从来不撒谎,他能和黛玉与大观园里的其他姐妹处的`关系非常不错,是由于他能读懂她们的内心,能看到她们的内心。贾宝玉无为却善良真实。
文中过去的宁荣二府多么繁华,单单一座大观园就被人惊叹。可是就由于后辈太爱财,无视律法,不知满足,不思进取,才会衰败。
我感觉红楼梦是一本神奇的书。刚开始我并非特别喜欢,可是当我读完一章的时候,无声无息被里面细致形象的描写吸引。他带我走进古人的生活,让我看到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还有一首首漂亮的诗词。以我目前的常识,还没办法更深的解析这本书,但我依旧被它所吸引。
红楼梦读后感4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尽枉然。”这是清代文学家对红楼梦的评价,由这句话可以看出红楼梦在中国的影响之深。《红楼梦》又称为《石头记》,曾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认为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这本书讲述的是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他们分别是贾家,史家,王家以及薛家,他们之间发生了无数次悲欢离合的凄凉故事。主要围绕着贾家展开,贾家在这四大家族这是最有势力也是最有钱的家族。
府中的主子们是个个头戴金银珠宝,身穿丝绸锦缎,吃的是山珍海味,住的是亭楼阁榭,还修建了大观园,与皇宫差不多,丫环们也跟着沾光,吃喝不愁。那他们应该每天都过着幸福的生活吧。可是,读到结局,林黛玉因为听说宝玉跟宝钗结婚了,遗恨而死;宝玉听说黛玉死了,出家为僧了;薛宝钗在宝玉走后独守空闺,抱恨终身;由于王熙凤的贪婪,加速了贾府的败落,自己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曾经那么富有的荣国府,最终也逃脱不了家破人亡的命运……想想,他们算得上大富大贵之人了,但他们真得幸福吗?富贵真得为他们带来了幸福?
其实不然,幸福应该是自由的,快乐的.,和睦的。我家虽然没有高楼,但一家人每天都和和乐乐的在一起生活,这不就是幸福?累了,困了,家人总会关怀备至,这不就是幸福?一家有难,左邻右舍都会来支援,这难道不是幸福……简简单单的幸福!
看完了《红楼梦》,才感觉自己是多么幸福,也明白了快乐才是最幸福的。
红楼梦读后感5
独坐窗边,捧一杯清茗,静读《红楼梦》一书,初如白开水,淡而无味,而后渐觉如陈年佳酿,个中滋味,五味杂陈,正所谓千古一梦,都是红楼中人。红楼如酒,小酌怡情,大醉伤身。
古今中外,可有一书,能让人百读百遍义,孰读孰不同?正如作者开篇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此书早已旷古绝今,再续皆为狗尾续貂。
曹雪芹作红楼梦,究竟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自觉红楼有大道寓于其中,道生一,开篇衍生一“石头”,一生二,由石头衍生出神瑛和绛珠,二生三,再衍生出宝、黛、钗,三生万物,是为红楼梦。
仿佛是梦,不太想承认的梦,但却成了现实。我们是否都在做着自我欣赏的美梦,另外却做着可遭批判的言行?正如书中所言: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我们是否一生都会生活在如此不真实的大梦之中?
红楼中事,满纸荒唐。红楼中事,满目心酸。总觉得高鹗和刘心武续的后四十回都不甚好,都没有写出曹雪芹心中所想,把红楼的结尾写得太过凄凉,太过小家子心性,没有刚开始的大气,也忽略了许多隐藏的深意。如果曹雪芹没有生在乱世,如果他能够将红楼的`结尾公诸于众,或许一切都会不同。但自古乱世生英才,如果不是在那个纷乱的年代,没有那乱世之秋,又何来雪芹何来红楼?红楼大梦,千古一梦。我这小辈自不敢妄加造次,比不上那些红学家,也只是凭着对红楼的亲切与熟悉来谈一些见解罢了。
普天之下,怕是只有红楼才能常读常新,每时不同的年纪不同的心性都会影响对这书的感悟。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怕也只有这石头记能让人魂牵梦萦,配得上这名著二字。
红楼梦读后感6
《红楼梦》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首,是著名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著。
《红楼梦》一书,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衰荣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生活视野,包罗万象。人称《红楼梦》内蕴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是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全书共一百二十回合,开篇就用了五个回目。借用“真”“假”观念,拖言“梦幻世界”,使得整部小说按照以假乱真的结构铺陈发展,最后营造一个美好的“生活世界”。
这一书中,林黛玉的聪明清秀,薛宝钗的美丽优雅等都被作者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孕育出来的。小说以黛玉归天,宝玉绝世出家为结局,也许那个随僧人而走的人并不是贾宝玉,只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一个形象。作者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为线索贯穿全文的`那些画面已经让我们领略到了封建大家族的辉煌与败落。
《红楼梦》使我印象最深的是《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以林黛玉的视角为线索,对贾府的环境和主要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作品中主要人物先后出场,行文顺理成章,详略得当,虚实并用,描写重点突出,笔法细腻多样,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相互交错,配合自然。通过环境描写,展示了贾府荣华富贵和显赫的社会地位,展示了文章中人物美好的生活背景。
读了《红楼梦》之后,我不经感叹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
红楼梦读后感7
生活在古代好像也不错,单从古文的魅力来说,咬文嚼字颇有韵味。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智通寺联语: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补充一个喜欢的,“护官符”: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脑海里,是红楼梦最后的镜头,是那个坡足道人,口里念着《好了歌》,周围苍茫茫的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读后感8
假期里,我读了很多书,有《水浒传》,有《列那狐的故事》,还有《凡尔纳科普科幻作品选(3)》……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红楼梦》。
《红楼梦》又叫《石头记》,是中国最有名的小说之一,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在国际也鼎鼎有名,许多人更把它当成一门专门的学问来研究。书中的几位主角——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更常被大家拿来当成朋友或同学的绰号,由此可见,这本书受欢迎的程度。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约生于清雍正年间,他幼年住在南京,过着富贵人家的生活,但雍正六年,曹家被抄家,家道中落,他因此回到北京,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二十几岁时,他回忆过往的岁月,想起小时候那个大家庭里的许多人物,于是动手写《红楼梦》,一写就写了十年。
本书叙述发生在金陵贾府的'故事,以贾宝玉、林黛玉的恋爱和贾府的兴衰为主线。贾府众人靠着祖先留下来的基业,过着奢华的生活,最后终于遭到抄家的厄运,而宝玉和黛玉虽然互相爱慕,宝玉却在贾母的主持下与薛宝钗结婚,林黛玉因此抑郁以终。宝玉面对这些打击,在考取举人后,选择出家,走向茫茫大荒。
中国古典小说的结局,往往以大团圆收场,但《红楼梦》却是一出大悲剧,深深打动着我的心弦。
虽然故事结束了,但是它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晕又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红楼梦读后感9
对于贾雨村这个角色,开始时是喜欢的。因为他的真性情,甄士隐资助他上京考取功名,他也不会推脱,或者觉得用别人的银子是羞耻的。他坦荡荡地接受,甚至不向恩公打声招呼就在深夜中离开了。待他功成名就时,他也不忘昔日的恩情,特意回去寻找落魄的恩公。甄士隐的岳父都看不起甄士隐了,但贾雨村没有,他还“外谢甄家娘子许多物事,令其好生养赡”。另外,他也没有忘却当年在他贫困时回顾他的丫鬟,娇杏,甚至在他嫡妻去世后,将娇杏扶作正室夫人。这对于一个丫鬟来说是多大的荣幸啊,可以说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了!此时的贾雨村,还是有良心的'。
雨村初入官场,恃才侮上,被上司寻个空隙,参他一本,这是官场常见的现象。多数官员被参,都是愤世嫉俗,或是潦倒丧志。但贾雨村的表现不同寻常,“那雨村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嬉笑自若。”初入官场,就能做到面不改色,这功力可是不一般的,预示着他日后必成奸臣。在贾雨村寻恩公时,他曾允诺过“我自使番役务必探访回来。”但我们从后文可知,他是没有去寻的。在最后贾府败落之际他落井下石,丝毫不顾念贾府对他的提携帮助。知恩图报,已经从他的人生字典里中消失了,利益成了他做事的唯准则。看着贾雨村一点一滴的改变,心中顿觉惋惜。
红楼梦读后感10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本章回主要写了可怜的林黛玉病情愈加严重,吐出了许多鲜血,身旁只有紫鹊照顾,无人问津。此刻正在宝玉成亲之时,原来贾母想要宝钗,宝玉二人在一起,并不想让宝玉娶黛玉,又处处想着法子,便请王熙凤插手,凤姐倒用了移花接木,把黛玉换宝钗,自然宝玉不知了。
玉、钗之间的婚姻并不是两厢情愿的,而是家长强迫,没有所谓的“自由婚姻”。这是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悲剧折射,哪怕是上层阶级家庭都如此,下层阶级自然可想而知了。
爱不爱谁,宝玉心中早已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但娶谁为妻,宝玉却一点权力都没有,一切决定在父母之手,取决于父母的选择,这就是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于是悲剧便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结局。
当体弱多病的黛玉得知玉、钗婚姻,加上多愁善感的本性,患上了一场夺命的“大病”,为了爱情熬下了最后一滴泪水,含恨而死,死前居然一怒之下将同宝玉昔日赋的诗稿手绢全焚了,还没说完那句“宝玉,宝玉,你好。.。.。.”的话句,就香消玉殒了。正所谓:几载幽情成逝水,一腔痴梦赴黄粱。
正是封建统治制度下对妇女身心的约束,冷酷与残暴,曹雪芹才把以黛玉为主众多悲惨结局女性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冽的艺术美酒,令人悲怜,发人醒悟。
红楼梦读后感11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有了一些感慨。
《红楼梦》的背景是封建社会,而最令我记忆深刻的便是薛宝钗、贾宝玉、林黛玉三人了。
薛宝钗,给我的印象是一个真正的大家闺秀,与封建时代相吻合。她相貌端庄,行为沉稳,有才学但却恪守封建时的“女子无才便是德”更是心计过人,与人相处十分得体,是作者笔下的“完美”人物。
然而比这“完美”人物更令我印象深刻,也是红楼的重心的林黛玉和贾宝玉更具传奇色彩。贾宝玉林黛玉,红楼中的公认的爱情悲剧,更有一段“还泪”的奇妙牵绊,也是表现红楼主旨的关键所在。林黛玉才情出众,自恃甚高,瞧不起所谓的达官贵人,有着纤细的性格,更有着脱出封建的心性。正因如此,才和宝玉有了一段情缘。宝玉有着含玉而生的奇特,从小在女儿堆里长大,更是有着平等待人、尊重个性的思想,厌恶仕宦之路,是一个封建叛逆者。
林黛玉和贾宝玉两个封建叛道者的爱情最终以悲剧结尾,他们因为同样的.对封建的超脱心性而相爱,却又因封建的弊病丑恶而以悲剧结尾,这更突出了红楼的思想,封建的腐朽需要改变,可能会经历坎坷与悲伤,但这是必然的,也需要有宝玉切合民主的思想来带领改革。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著作。宝玉和黛玉凄美的爱情正是它艺术性的最好表现,也引得无数人为之落泪,而文章体现出的封建的腐朽和民主的思想使它超出了爱情作品的界限,成为了一部名著。
品读这样一部作品,不仅加深了对于情的体悟,也让我们对这个社会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红楼梦读后感12
《红楼梦》讲述的是因皇亲而荣华富贵的贾府逐渐走向没落,最后因家庭成员获罪被抄家,终于繁华成空的悲剧故事。《红楼梦》里,有精明泼辣、圆滑狠毒的王熙凤,多愁善感、才思敏捷的林黛玉,叛逆多情、贪玩厌学的贾宝玉……所有的.这些人,都体现了一种落败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了没落,适当反抗也捍卫自己利益必须的。以悲剧做结尾的中国古典并不多见。
林黛玉和贾宝玉二人初见时,都在心中暗自衬度:这人好生眼熟,似在哪里见过?只是那宝玉快人快语不禁说了出来,引得贾母嗔笑。但他心中却再也按捺不住问黛玉,妹妹可有玉?黛玉只答道:那玉本就是件稀罕物,岂能是人人都有?宝玉竟登时跳了起来,上演了一场砸玉风波。现在想起来,心中一阵酸楚,这已经是一个悲哀了!两个一见如故,情投意合的人,竟没有什么可以相提并论的东西!黛玉怎会不痛呢?宝钗有金锁,湘云有金麒麟,她有什么呢?她多么想要一个可以和宝玉相配的东西啊!但是,偏偏,偏偏她什么也没有……她只是一个孤女,一个父母早已双双亡去的孤共啊!
一个从小寄居在舅舅家的孤女,谁会在意,谁会去安慰这个倔强,自尊又脆弱的女子呢?她开始变得小性儿,变得像小心翼翼又全副武装的刺猬,对一切有金的人敏感,金玉良缘已变成她挥之不去的梦魇。
这样一个柔弱的女子要如何与整个封建的家庭对抗呢,只能亲眼看着贾宝玉离自己远去,娶了薛宝钗,而自己孤独的离开人世,这之中的故事可谓曲折复杂,也正是真正的悲剧——将美丽柔弱的林黛玉在观众眼前一步步逼入绝境,而这个故事之中,没有人是错的,令人不由的悲痛不已。
多说无益,这样的故事可谓真正的悲剧,充满了美与痛,给人以反思与启发。
红楼梦读后感13
今年的寒假可真是特别,开学时间延迟了一次又一次。正闲着不知道干什么,便拿起存放在书架已久《红楼梦》。
有人说《红楼梦》写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也有人说她写了一个凄惨的爱情故事;还有人说学习到了其中凤姐的为人处事……而我只读到了一个字“空”。
为什么说“空”呢?因为书中贾府里再多的荣华富贵,也会随着家族的没落而随风而逝,留下的只有空,空无一物。人的生命也一样,正如宝玉所想林黛玉的花容月貌,将来亦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这段话正说到我的心里去了,我也经常想这些类似的问题。
在平时生活中,我晚上辗转难眠时,往往会这样想:自己长大后会去哪?自己的东西在未来会怎么样?……想来想去,就只有一种结论,那便是空!在我看来,未来是迷茫恍惚的,就连自己人生中的下一秒都不能确定。正如宇宙如此浩瀚,地球则是如此渺小,人类终有一天会灭绝,而我们几千年的文明终会因为人类的'不存在而消失,人类灭绝大约一亿年,将会出现新物种,而人类的所有痕迹也会消失。即使人类通过移居他星,继续生存,但也会用完宇宙中的所有中子,继而无法生产出新的能源,人类从此灭绝。再者,人类可折跃至更高的维度的世界,但也终有灭亡一日。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一切所有概念都是虚无的,包括现在我所写的这些字!
生来贫贱贵与否,
终是虚无梦一场,
纵汝终有千万钱,
到头也是一场空!
红楼梦读后感14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屹立在我国古代小说巅峰。”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拂柳。“这首歌似乎还萦绕耳畔!
《红楼梦》讲述的是因皇亲而荣华富贵的贾府逐渐走向没落,最后因家庭成员获罪被抄家,终于繁华成空的悲剧故事。《红楼梦》里,有精明泼辣、圆滑狠毒的王熙凤,多愁善感、才思敏捷的林黛玉,叛逆多情、贪玩厌学的贾宝玉……我觉得最有趣的当数心地善良、老于世故的刘姥姥。刘姥姥二进贾府时,为了取悦贾母,在宴席上故意出丑,鼓着腮帮子幽默地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头老母猪,不抬头!“哄得众人哈哈大笑,我也跟着笑。
《红楼梦》中最令人悲伤的情景莫过于黛玉葬花和焚稿。
当读到《葬花吟》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时,我似乎看见花一朵一朵地凋谢了,花瓣随风满天飞舞,花儿那曾经的清香,也没有了。可是谁会来怜惜它们呢?只有孤单瘦弱的林黛玉!但是当林黛玉也香消玉殒时,还有谁会来怜惜花儿,有谁会来想念可怜的她呢?难怪她要发出”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感慨!当林黛玉听说宝玉和宝钗成亲,她的病情恶化,奄奄一息,上气不接下气时,她把自己最心爱的诗稿、手绢和着自己的'泪、自己的血都烧光时,真让人潸然泪下!她烧的岂只是诗稿,而是她所有的寄托!她的灵魂!
红楼梦读后感15
今年断断续续的又读完了一遍《红楼梦》,掩卷而思,真有一种“云深不知处”之感,红楼中那些可爱又可怜的女孩儿,牵动着古往今来多少人的心啊。
曹雪芹笔下的人物都独具人性,千人千面,没有丝毫的雷同首先要说的就是黛玉,黛玉多愁善感,体弱多病,身世孤单,精神压抑,加上寄人篱下而又性情高傲敏感,使得自己十分脆弱。黛玉初进贾府时,时时小心,事事谨慎,言谈举止慎之又慎,恐怕被别人耻笑。
第一次见到宝玉其人时,油然而生了一种亲切感。而宝玉眼中的黛玉,自然与众人眼中的不同,“这个妹妹我曾见过”。所以当发现这个“神仙似的妹妹”没有玉时,竟摘下自己的玉,狠命摔去。
很多人喜欢黛玉,不喜欢宝钗,我也佩服黛玉的美丽才情,但总觉得大家闺秀就应该如宝钗般大度有气量,不要像黛玉般小肚鸡肠、尖酸刻薄。宝钗博学多识,深沉理智,端庄贤淑,然而也是一个苦命的女子,她的出嫁其实更多的`是遵从母亲之命,嫁给了一个不爱自己、亦不被自己所爱的丈夫。
贾母说她的一段话我很喜欢;“大凡一个人,有也罢没也罢,总要受得富贵耐得贫贱才好。头里他家这样好,他也一点儿不骄傲,后来他家坏了事,他也是舒舒坦坦的。待他好,他是那样安顿,一时待他不好,不见他有什么烦恼。我看这孩子倒是个有福气的。”做人就应该这样,但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
红楼女儿们个个个性鲜明、美丽可爱,《红楼梦》这本书每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它真是一本值得我用一生去品读的好书。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10-15
《红楼梦》读后感07-31
红楼梦读后感08-16
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02-06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09-27
【热】红楼梦读后感06-22
红楼梦读后感【优选】08-30
红楼梦读后感[热门]07-06
【热】《红楼梦》读后感08-19
红楼梦读后感【推荐】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