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
到上一搜,有关这本书的介绍是这样说的:“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书之一”。介绍中还引用了一句温总理的话(真实性值得怀疑):“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温总理都百读不厌,定是经典之中的经典之作了。
因此就买了这两本书。至此两本书我也已看完。
万历虽然没有我想像的精彩,读起了也没有甘之如饴般美妙,但至少有点醍醐灌顶的感觉。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三纲五常只是在概念上,或者是在中下层百姓中运行的规则,或者是统治者控制中下层百姓的工具,在政治上却是全然不顾这一套的。在万历中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君为臣纲”,也不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不但控制不了朝政,控制不了大臣,他甚至在妻妾问题上都是那么地无奈,更不用说在立储这样的大事情上了。
当然皇帝有强弱之分。但对已是中后期的大明王朝,又不仅仅是强弱的问题。此时一切都已根深蒂固,蚂蚁憾大树,是何其之难!所以万历再一次告诉我们,单个人力量是有限的,还是要建立健全的制度,靠制度来管理国家,才是长久发展之计!
万历改变不了,只好消极怠工。张居正积极变革,但并未力挽狂澜,最终还被断棺戮尸。海瑞一生刚直不阿,甚至犯颜强谏,但也只是给乌烟瘴气的大明王朝吹来了一阵夏日的 凉 风,而他背后却悄然刮起了凛冽寒风。
书中还有一个作者浓墨重彩描写的人物,那就是戚继光。在历史书中我们只知道戚继光是一个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但从万历中,我们读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还感受到了一个英雄的暗然神伤。
是的`,大明王朝已是穷途末路,纵然有英雄盖世,也只能是浩气长存于天地,而不能力挽狂澜!
所以,万历还是有些看头的,对于明历史、观当今、思未来应都是颇有受益的。一本书能这样让人有所看,有所思,就算是本好书了!
《沉思录》是一本彻头彻尾的垃圾书。此书所有的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与人为善。而这句话二千多年前的孔圣人早就开始教导咱炎黄子孙。所以,咱中国人不必读了!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
这本书——《万历十五年》是无意间发现,起初是以为与大明王朝一样,是小说,是演绎,后来却发现不是这个样子,如作者所言,这本书既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报,也不能算严格意义的商业产品。
作为一个多年旅居国外的华人,文字的写作风格已经深受影响,中国人做的史书多数很隐晦,虽不至于像段子里讲的,中国的史书里除了名儿是真的,情节全是假的,但是读起来总感觉悬在空中,纪传体由司马迁发明,我不确定这是不是武侠小说的起源。这本书的文风平淡如水,婉婉道来,但是这水不是清流急湍,而像泡老了的带着茶末的水,总感觉沉沉闷闷,但是又说不出哪里有问题,就如同书里的那些主角一样,在大道德的规范下,都低着头,弓着腰,不能突破,也不敢突破,就像头顶一层厚厚的云层,这就是这本书整体的感觉。
作者的大历史观,要放到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待历史的变迁,王风起于青萍之末乎?还是客观的事物规律有其必然解决,这本书里对于现状我看不到解决的.方式,太多的无奈可奈何,太多的无能为力,最终只能被历史的洪流推动着,最终被碾为粉剂,唐宋元明清,秦皇汉武,唯独这个明的味道有些特殊,逻辑思维有几期节目讲的就是这个大明,有意思,可以看,这本书,也值的一看。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3
从思想转化到制度需要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制度的大厦要想建得牢固一点,而不是立在流沙之上,一方面需要与实践紧密结合,同时还必须有一定的哲学基础作为强有力的支撑。黄老先生认为四百多年前中国不可避免的走向衰弱是由制度僵化引起的技术落后,我赞同这种观点,但同时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思想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先天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导致我们对外部事务接纳程度降低、排斥感增强,由此构造出十分牢固的中国哲学体系,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制度自然也很稳定,以至于几百年后制度的大厦才被推倒重建。
从1587年至今,历史已飘过四百多年,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中国经济更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由此带来的社会浮躁心态也被广泛诟病。如何保持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快速崛起的中国没有涌现出一批思想家、哲学家是值得我们警醒的,甚至于哲学这门学科也在走向没落边缘。在关注经济发展、推进机制体制改革的同时,更要创造一些有利条件,让我们的思想界保持活力,真正实现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翼齐飞、哲学发展与制度变革之间的良性互动。
初读《万历十五年》,幸而,这显然不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历史书,作者运用了平和的记叙手法,这点倒是让我想起了曾十分爱看的《易中天》品三国,当然这本书更严肃一点,通俗易懂的文字将我们置身于明朝之殿,以及其错综复杂的利益争斗,人情善恶,和让万历及读者都有些倍感无奈地政治体制,文官体制。
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但就像风暴前的平静,又如同作者黄先生所说:“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万历皇帝10岁登基,在位长达48年,又有张居正这样的能臣亦或是奸雄,这不禁让我想起清朝一位流芳百世的英明神武的`君主——康熙皇帝。同样是幼年登基,在位时间冠绝该朝,同样有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却为何命运迥异,一个被认为是明朝衰败的根基所在,一个却开创了康雍乾盛世。首先,不得不提对万历有着深远影响的大学士张居正。
在万历年幼时,张居正在危难之际保全了皇室的安全,并进而成为首辅大臣,对于万历的种种事物牢记于心,他是一个有野心的政治家,是他首先意识到明高祖所建立的统治制度,随着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流逝,越发显得不合时宜,他力推改革,成就了万历即位以后第一个欣欣向荣的十年。但我认为,也正是他毁掉了万历,张居正权倾朝野,组建利益集团,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颇有鳌拜功高盖主的味道,为积弊已久的朝堂埋下了隐患的种子。而万历皇帝呢?对于张居正他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是怀有对前辈的尊敬,还是对他庞大的政治力量有所依赖,有所依仗,还是对于这位朝中具有无可比拟地位的大臣,心生恨意?张居正去世半年后,因为各种言论,弹劾对张居正的冲击,让这位亲政不久的皇帝感到对他的信任简直就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张居正和冯宝,万历年少时最为亲近的两人,后来都不得善终,这对万历的心理上觉得也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和难以磨灭的创伤。
另一个让万历变得不死朝政的原因就是让他倍感无奈的政治体制——文官体制。身为九五之尊,也只能是一个“活着的祖宗”。长期以来,中国一直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不仅是正统思想,更是统治思想,本来这是帝王用来喝令权臣,统治天下的思想利器,个人认为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便是一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岳飞亦或是《水浒》里的悲情英雄宋江,都未能摆脱这一思想,但时至万历,已经变成了万历想励精图治的巨大障碍,没有统治,只有约束。万历无能为力,只能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朝政,对待群臣所谓的道德压力,于是开始了不理朝政,不思进取的万历年代。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但以秦国商鞅变法为先,统一全国,依法治国的效力可见一斑,但秦国又迅速地覆灭,秦王的横征暴敛,滥用劳力,民不聊生,固然是一方面,但哪个朝代的后半期又不是这样?我认为当时的人文思想没有统一,没有被君君臣臣的思想所束缚住,也是原因之一。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不仅仅是一种人文思想,更是一种统治文化,一种将天下士子的思想能集中统一的利器,是一种帝王之术。古代科举制度的论题一般也以孔孟之道,四书五经之类为题,而一般不以时事政治,怎样具体的治理国家为题,因而这种道德至上的风气一直伴随着整个中国封建社会,重德轻法的弊端便是许多行政,经济,管理问题变得政治化,道德化,上纲上线,难以以统一的数字化标准来衡量好坏,造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
作者也在书中评注道:“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律,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写作本书的目的,也重在说明这一看法。”
万历虽也曾有雄心壮志,但终究还是一个悲情皇帝,思想道德上的束缚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虽在位长达48年,但长期不理朝政的他还是留下的骂名与非议。当我们徘徊于王朝的兴盛与没落之间,我们是否能够回归历史,正视历史。本书留给我们的最大思考,便是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显然万历的悲剧说明了以道德代替法律荒谬之极,但反观当今社会,我们拥有了比那时健全的多的法律制度,名目繁多的法律多到直接催生了律师这一职业,但显然道德的缺失又成为了一大问题,道德问题无法通过规章条例来硬性规定,如同小悦悦事件的冷漠路人,他们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但如果受到法律的制裁,是否也是一种悲哀?是否违背了以人为本的精神?那怎样才能找回社会所应具备的基本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这又是一个当今社会继续思考的问题。
当我们行走与历史与现实之间,我们是否能以史为鉴,哀之鉴之。万历的悲剧我们不会重演,但我们应积极思考现代社会给我们带来的问题,避免成为下一个悲剧。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4
万历十五年,在我国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起来虽似末端细节,但实质上确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于是,作者黄仁宇便以独特的视角和鲜明的观点,对这段时期加以详实的叙述。
初读此书,并没太大兴趣,以为就是正史野史拼接起来的文字。而其朴实却十分有力道的语言,以现代化口吻描述一段段古代帝王、君臣以及百姓间的故事,着实深深的吸引着我。
皇帝,永远是被仰视的对象。而万历优柔寡断,他甚至不敢对臣子下绝对的命令,文官集团用一些道德观念就可以紧紧的束缚着他。不过,毕竟他是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帝王,说他软弱,谁会相信?
他所有的妃都顺着他说话,唯独郑妃敢于讥笑他。不是大逆不道,而是因为郑妃确实走进了了万历的精神世界。
我从来不知道,人可以这样的平等,即使在封建时代,人性的光辉也可以发挥的淋漓尽致。皇帝又怎样,平民又怎样,只要存在一种傲骨的气节,不屈的个性,然后明智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似乎理解了伏尔泰的那句话:人生而平等!
郑妃并没有拥有绝色的容貌,她的智慧与机警,使得万历在她面前尽述衷肠,挥泪如雨。作者描述的景象让人为之动容,我们为什么不以真诚的态度待人呢?纵使他在你之上,纵使他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人与人之间不缺乏信赖。
作者用近乎司马迁所持有的公正态度,评价那一时期的人物。包括一代名相张居正,一代名将戚继光,一代名臣海瑞,一代名僧李贽。作者用他的语言魅力拉近了读者与历史名人的距离。他们有血有肉,他们自相矛盾,他们有和常人一样的内心。
每个人的一生都具有悲剧色彩,没有人能够至始至终都活的`那么精彩,这就是人。万物都在变化着,人从来就没有什么固定的生存方式。清廉的海瑞固守着儒家思想的成规,他古怪的规矩不为时人所容纳,他青史留名,却仍有遗憾;抗倭英雄戚继光,他的将才也渐渐被埋没,他的军事思想也只能是纸上的字符,很多无法实现;多受后人崇拜的哲学家李贽,一生只在理想中漂泊,他的行为甚至和他的思想完全不同——即反对孔子的是非标准,追求自由,却依靠着达官贵人生存。
或许,我们只能找对一个方向,然后更加智慧的应对一切。
这是我通读全文的一点感想,我不知道是否一定正确,但我希望今后我读的书能使我更加明智。
弹跳着的字符串成了一章古谱,述说着久远的故事,却无法陌生,因为似乎就在眼前。那图画般的人物正向我哭诉,哭诉他们内心的痛苦。我看得到他们生前的光辉和屈辱,我读懂了他们的性格与荣辱将永远定格在历史的一页。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5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感受:那就是被主宰的悲哀的命运,这句话适用于里面的每一个人,包括皇帝、能臣、清官等,他们都试图去追寻心中理想,但都付诸东流。
万历十五年是平淡的十五年,似乎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实际上,从这年起,王朝覆灭已经注定了,而只是从那时起,端倪更明显罢了。
本书告诉我们在以德替法的封建专制制度下,为民、为官之人是没有保障的。因为帝王维护或保护的不是他的子民,而是他的统治地位。为了帝国的传承,帝王能够牺牲一切,包括所谓的“德”。“德”字何解,就是执法公正不阿,待人谦虚,对朋友不分高低官职。对底下臣民则应当视如儿女,这就是君王所要有的“德”。
没有保障的为官之人整天就游手好闲,吃喝玩乐,没有保障的为民之人不屑为朝廷尽忠。在异族的铁蹄下,明帝国最终灰飞烟灭。我想一个国家的潮起潮落不全在于国主,民众才是最重要的,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想让船跑得快,水才是关键。顺势的话,朝廷会发展和快,逆势则会慢,严重的话船也保不了。最终,大臣们的贪福之心也破灭,居民们的生活保障就得看下一个君王了。
明朝的统治者并非是皇帝,而是文官集团以及书中没有提及的宦官集团,这是区别于历代王朝的一个特点。明朝的创立者朱元璋废了丞相,但他并未为他无能的子孙想过,也没有想到在王朝的.后期,文官集团会是凌驾于皇帝头上的真正主宰者。
文官集团有制度上的保障,也有思想上的巩固。而整个文官集团是以儒家思想为思想核心,这便形成了一个以道德来实现统治目的国家,缺乏了真正意义上的法治,使大量人挂羊头卖狗肉,为国家灭亡埋下了不定时炸弹。
最后作者以他的结论总结了全书,也带给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明清后期儒教对国家思想的发展有滞碍的作用。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6
学历史,论一个王朝的覆灭,原因无外乎是封建制度的腐朽、皇帝的昏庸无能、不顺应时代的发展、严重的剥削云云,一切都成了格式化的模板,可以被套用并且冷冰冰的对每一个走向末路的王朝指手画脚。直到有幸阅读了《万历十五年》,才深刻的意识到,历史书上一句简单的甚至是不起眼的话,对当时的人来说,却是历经了漫长的,真实鲜活的一段峥嵘岁月。
万历十五年,一个看似毫不起眼的年份,却在许多人看不到的地方涌动着暗流,大明王朝这一封建帝国看似与往常一样的在运行着,却悄然走到了崩离的边缘。构成这个庞大帝国的零件,皇帝、首辅、文臣武将、思想家及至每一个子民都各司其职,维持王朝这一大机器的运转,殊不知这个庞大的机器即将走向末路。
究其原因,不得不提到道德、法律、文官治国的政治结构以及政治体系的落后。《四书》《五经》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成了规束人们道德行为的模板,从无数文人那里不断传扬、延续,甚至成为治理社会的基础,它要求人们"仁义礼智",朱熹之后,理学更是被发扬光大,上至天子下至万民无不按此来约束自己,一个民族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固然是好,可政府怎能仅仅把道德作为行政的准则呢?
只有公平公正的法律才是一个国家应有的治理社会的根本,严刑峻法的重要性可参看战国时期的秦国,本是被东方各国视为蛮夷的西方偏远小国,却能在商鞅变法之后并不算漫长的岁月里"奋六世而御宇列",一跃成为最强的国,明王朝没能走的更加长远,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对法律的漠视甚至于一部分人的肆意践踏。
这部分人则包含于万历时期两万文官这一庞大的官僚集团之中,这一集团分散而又凝聚,冲突而又团结,在这一特殊集团治理之下的中后期王朝,看似歌舞升平繁花似锦,其实不过强行堆砌华丽空有其表。万历时代,皇帝是一尊被人摆放在天神位置的活着的祖宗,他是一种信仰,一种代表这个帝国的'高级符号,他的一言一行无不被文官集团制约,致使他一旦做出集团的人认为出格的事,就会招来无数参谏的奏本,有的人甚至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进行"死谏"在这种情况下,万历皇帝逐渐心灰意冷站在了他们的对立面,除非是出席重大的礼仪庆典,否则鲜少露面。
文官集团不仅制约着皇帝,还制约了政治体系的发展,首辅张居正生前想要推进赋税的变革以适应时势的变化,却因触动了文官集团的利益于死后遭到清算,这场轰轰烈烈历时持久的清算运动之后,改革被迫流产;高级将领想淘汰落后的军队"短板",建立有效的机制以适应边境防御需要的努力,也在文官墨守成规的情况下付之东流。只有戚继光依靠张居正的荫庇组建了战功赫赫的戚家军,()编制了一整套完善且强大的治军方略,但这一成功的个例也在张居正死后的清算运动中逐渐消亡。
久而久之,大明王朝在积弊已久的情况下脱离轨道也是不难预见的事了。一但偏离轨道却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那么无论是活着的祖宗万历皇帝、以首辅为代表的朝廷臣子、有抱负的爱国将领、标新立异的思想家,还是每一个兢兢业业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普通民众,都无法阻挡一个王朝的谢幕了。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7
我在网上搜了一下,这本书的介绍说:“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书之一”。介绍还引用了温总理的话(真实性存疑):“这本书每天都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已经读了100遍,而且我每天都读。”温总理百看不厌。经典中的经典。
所以我买了这两本书。到目前为止,我已经阅读了这两本书。
万历虽然没有想象中的精彩,也没有读来的精彩,但至少感觉有点豁然开朗。这本书让我明白,三项基本原则和五项基本原则只是概念上的,或者是在中下层中运行的规则,或者是统治者控制中下层的工具,但它们在政治上完全无视他们。我们在万历看到的不是“君为臣之引”,也不是“臣死君必死”。,更别说离出这种大事了。
当然,帝王有强有弱。但对于已经处在中后期的明朝来说,就不仅仅是强弱的问题了。此时万物皆根深蒂固,蝼蚁悔大树何其难!所以万历再次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还是要建立健全制度,靠制度治国,才是长远发展之道!
万历无力改变,只好消极怠工。张居正积极改过自新,未能力挽狂澜,最终被破棺而死。海瑞一生耿直耿直,甚至还谏言晏墙,吹向烟熏火燎的明朝不过是一阵凉爽的夏风,而身后却悄悄吹来一阵刺骨的寒风。
书中还有一个人物,作者描写得非常详细,那就是戚继光。在史书上,我们只知道戚继光是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但从万历中,我们读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也感受到了英雄暗中的悲凉。
是的,明朝已经走到了尽头。就算有英雄,也只能永远活在人间,不能力挽狂澜!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8
黄仁宇用其独特的视角,将明朝晚年,即万历十五年,作为切入口,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别样的解读,1587年,一个看似平平淡淡的一年,在其中发生了许多为人们易于忽视的事件。而在黄仁宇眼中,这些事件虽然表面看来无关紧要,但实质上却为明王朝最终走向没落,埋下了祸端。其新颖的视角给后人带来了新的启示。
纵观全书,每位人物都力图转变,却最终都被文官体制所束缚,以致明朝发展在万历十五年几近停滞。书中以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戚继光、海瑞和李贽等历史关键人物为代表,着重挑选具备后世参考价值和社会历史性的事件进行阐述。
受孔子儒家思想的`影响,且吸取秦朝重法而短亡的教训,自西汉以来儒家在各代王朝的地位就直线上升,但治国不能一味只用道德,还需法的约束,所以到明朝就逐渐形成了表儒暗法的治国之道,但道德还是高于法的,从明朝官员遇到不能用法决断的问题时,则用道德来衡量这一点就能看出。
但当道德在社会中占比分量太大时,就会产生表面上人人追求道德,而私底下人们都为自己谋取私利。海瑞就是典型的范例,官员一边把他标榜为人民楷模,要人人都学习其精神,一边却想把他架空,认为其是个麻烦,从书中“海瑞的死讯传出,无疑使北京负责人事的官员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再也用不着去为这位大众心目中的英雄——到处惹是生非的人物去操心作安排了”就可以看出。
我想《万历十五年》之所以能够在如今,还能受到许多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它还具有现实意义,人们不仅可以了解这段历史,还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对当今生活进行反思和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9
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其内心的剧烈矛盾在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矛盾也带给他悲观的心态,甚至在去世前写下了“七十老翁何所求”的诗句,或许这样悲观的心态也是导致他在狱中自杀的原因。
李贽内心自相矛盾的一个体现是在1587年他完成了一切对于家族的'义务之后,次年即落发为僧。李贽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之下长大成人的,因此他一直是儒家的信徒。而儒家思想要求人们五德,即仁义礼智信,因此李贽一直肩负着家族的重任。而人们的家族观念之所以如此之重,是因为一个家族世代务农,单指望着能有一个走上仕途的能够光耀门楣,有这样一个念想,这个家族在几代之前就开始苦心经营,争取创造出一个好的经济条件。还是马克思老爷子看得清楚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之后才能供孩子读书,科考,中榜,做官。
所以我们看到红榜上的一个名字,其背后往往是一个家族几代人的努力,那么你不肩负起家族重任,对得起谁呢?然而做官,就一定有他们想的那么光鲜吗?之前已经提到过多次,本朝的官员们被限制在严格的道德框架中,可以说是被简朴了。就李贽那点俸禄养家都困难,他还得教书补贴家用,可以说做这个官就只是有一个虚名而已,就这个虚名,也足以使他陷入无数的纠缠中无法自拔。
而李贽,这个哲学家,追求的是独立之人格,又怎会甘愿被世俗纠缠呢?于是,在姚安府任期到达之后,正值官运亨通之际的他毅然退休,在履行完对家族的义务之后,李贽便落发为僧。家族的反对声越大,他的反抗就越激烈。
不过李贽自相矛盾就在于他既然已经遁入空门,却并没有看破红尘。他的妻子去世后,李贽为此颇为神伤,写了很多诗来悼念亡妻,他还告诫别人,家里如果有亲人,千万不要落发为僧。忽然想起在一期《爸爸去哪儿》中,陈小春听到儿子Jasper说“我不要爸爸变老”之后的潸然泪下,梁咏琪当妈妈之后搁下了自己对于极限运动的热爱,我也想起了中兴程序员被裁跳楼后妻子的撕心裂肺。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一个人,我们的身后有许多人需要我们来遮风挡雨。
所以才会有很多中年人感叹不敢生病,活着如此之累却依然咬牙前行,因为我们从来就不是为自己而活,即使看起来已经山穷水尽,想想家人,为了他们,也请砥砺前行。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
《万历十五年》虽然以此为题,但实际上万历十五年但是是个引子,黄仁宇只是借在这一年发生的一些不大不小的事情展开文章,把万历十五年作为叙述的线索和落脚点,全面地展示了明代后期万历年间从皇帝到官员国家暗藏的症结,显示了在落后的制度里无论怎样的个人,身处在何等位置,做出怎样的发奋,无论是他个人,还是他所想改变和摆脱的社会环境,都被沉重的制度牢牢禁锢着,让个人成为了这制度的牺牲品。既然个人凭一己之力已无法做出任何改变,这制度让明王朝离开了世界的中心,甚至无法跟上白山黑水边上一个小部落的节奏,明王朝已经到了沉没的边缘,落日沉沉,败落已经是无可奈何的事了。
看起来黄仁宇只是选取了几个独立的人物作为章节来撰写,而实际上他选取的这些人颇具代表性,作者总是把他们放在一个更大的社会制度与背景中来叙述,他们看起来是个人,他们认识到了自己时代前进与滞后的碰撞中所出现的问题,也付出自己的发奋,他们都是作者认为那个时代中的佼佼者,但无论是坚持道德的力量维持复古亦或是某种程度追求自由和变革,结果对于个人命运或者个人的社会追求来说都是失败的。正因单凭一己之力无法对抗制度,每个人都是制度链条中的一分子,当他想改变这链条时,他无疑会被链条上的其他人所残酷打压,维持守旧平衡的群众力量是强大的,而想阻挡时代的.前进也是个人办不到的。因此即使某个人意识到了现实与社会制度的格格不入,他也无法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际,只能感受着社会的暗流涌动而束手无策。
第一章从小事切入万历的宫廷生活和处处被安排好的成长环境,他最终清算了自己坚持原则的老师和首辅张居正,想获得自主的权力,最后发现皇帝只但是是制度的执行者而已,并不具备自主权。而第二章里继任的首辅申时行则发奋在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折中共济,留意谨慎地维持文官集团内部的平衡,使国家机构能够正常运转,但这种处世态度并不为文官集团理解。第三章皇帝为立储一事与群臣对抗,认清了自己所处的环境无法实现自己的个人意志,最终对百官采取疏远、消极应付的态度,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百官失去了效忠的好处,也采取消极敷衍的做事态度。第四章进一步借内外政的大事证明了皇帝不能以个人意志做出决定而实际决定于群臣,活着的皇帝个人和他已死去的祖宗没什么区别。第五章清官海瑞期望恢复洪武皇帝时的制度和风气,然而这样做无疑与社会时代相悖离,虽然道德值得敬佩但无法真正施行。第六章从一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角度叙述了明朝武官处于被文官压制的境地,而无法有所作为。第六章社会名人李贽的思想与社会的冲突,其实是儒家内部思想派生出的心学与传统朱熹理学的对立,然而李贽的思想虽然批判时弊,但并不能建立新的思想体系,故而本质上无法改变社会反而显得自相矛盾。
总而言之,作者的观点是认为明代当时的制度已然极为落后,财政与组织上极为松散,导致国家实力名不副实,而微薄的薪水也导致文官阳为道德,阴为私利,实际主导国家的文官集团都处在此种阴阳冲突之中不能自拔,而任何企图的改变都遭到了强烈的攻击和反对。皇帝、首辅张居正和申时行、海瑞、武官戚继光、思想家李贽从个人的角度应对混乱的现状期望有所突破和改变或者凭借道德的力量恢复平衡,但种种发奋在对抗现实的庞大群体时都显得无可奈何和无能为力,正因他们既然无法改变制度,就无法避免的遭到来安于此制度的文官的攻击,因此即使是小的改良也无法推行,留意谨慎地持续平衡也不可能,国家此时的衰落已不可避免,唯一的问题只是时刻而已。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1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看似在讲5个典型人物(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戚继光和李贽)的故事,实则是通过五个人生活中的习惯揭露明代的社会问题,从而犀利地指出明代灭亡的原因,并以此为戒,批判不良的社会习惯,而警醒当下的一本传世经典。黄仁宇老先生真是力透纸背,所谓"夫子有言,言之必中"拿来形容这本书是再恰当不过了,书中深刻的揭露了现代社会可能存在的种种弊端,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书中介绍了万历这个看似软弱无能,优柔寡断的,在朝中几乎像个傀儡似的任由着他的大伴冯宝和内阁首辅张居正摆弄的皇帝。从一出生,万历的命运就寄在了皇位上,而皇帝却不是个成熟的职业,中国千年延续的封建历史无法让它是,它也永远不会是。每一个皇帝都是那个时代最孤独的创业者,有的“敢叫日月换新天”,有的止了步伐将过去歌颂,更多的是万历这样背鼎的龟,被鞭抽的陀螺。作为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万历皇帝曾几何时也想励精图治,甚至愿意努力去实践"礼"来建立人们对道德的信心,当他看穿了所有人的阴阳两面之后,首先对道德丧失了信心。他的消极怠工并不是针对某个官员而是对这整套道德礼治体系。明朝后期道德和"礼"的确发展到畸形。这一整套道德和礼治体系一旦被建立起来就不再受人们所控制而是处处限制人们的行为。而皇帝不过是整套制度系统当中的一个角色,而且最受整套系统的压抑和控制,所以万历的`一生,过的很悲催,最根本的在于中国古代遵从的完整的一套老祖宗的"规定"(也就是道德和礼制体系)。
其次,就是首辅张居正了,张居正一生励精图治,但却没有得到生前身后名,原因也就在于这万恶的封建制度,也就是道德代替法律的祖宗制度。书中有一句话我特别欣赏,"一项政策能否付诸实施,实施后或成或败,全靠看它与所有的文官的共同习惯是否相安无忧,否则理论上的完美,仍不过是空中楼阁"。这句话完美的揭示了张居正如此下场的原因,他想要改变的,本质上讲,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而这种制度,在所有文官的脑海里,早已深入人心,道德代替法律的判断标准,也早已根深蒂固,所以,他虽然基本是开创了"万历盛世",实则直到将死才看到这个社会的弊病,所以是他的失败,也是老祖先的悲哀。
最后,再说说抗倭名将戚继光和海瑞,两名勇士,一名在为中国法制社会的建成贡献了自己毕生的心血,而另一名则为祖国的边防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就其根本,都是所谓孔孟的儒家之道发挥到了极致的后果,所谓物极必反,阴阳相衡,都让我们深深的明白了封建制度的缺陷。
只有真正明白了这些道理,才能将我国的法制与德治双管齐下的治理方针贯彻落实到底,才能让我们的老祖宗,不再悲伤!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2
《万历十五年》经过记录在16世纪中国的历史背景下,万历年间朝中上下七零八落的事,折射出以德替法制度的混乱,反映了当时社会,高级官员的悲惨人生。
这本书用传记的手法叙述了当年张居正他生前得志、扬名立万,死后失势、遭掘棺之耻;大英雄戚继光在张居正生前位至“总理蓟州军务”,在张居正死后罢官家居;名士李贽失势后,以知府身份挂冠而去;海瑞,一个富有传奇性的人物充分重视法律的作用并且执法不阿,可是作为一个贤传培养下成长的文官,他又始终重视伦理道德的指导作用……即便是郑贵妃、张鲸、冯保、高拱、卢镗、也统统没有好结果,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
上至天子下至平民无不成为以德替法制度的牺牲品。黄仁宇先生认为:中国两千年来,以德替法制度,到明代为极限,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本书告诉我们在以德替法的封建专制制度下,为民、为官之人是没有保障的。因为帝王维护或保护的不是他的子民,而是他的统治地位。为了帝国的传承,帝王能够牺牲一切,包括所谓的“德”。“德”字何解,就是执法公正不阿,待人谦虚,对朋友不分高低官职。对底下臣民则应当视如儿女,这就是君王所要有的“德”。
没有保障的为官之人整天就游手好闲,吃喝玩乐,没有保障的为民之人不屑为朝廷尽忠,在异族的铁蹄下,明帝国最终灰飞烟灭。我想一个国家的潮起潮落不全在于国主,民众才是最重要的,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想让船跑得快,水才是关键。顺势的话,朝廷会发展和快,逆势则会慢,严重的话船也保不了。最终,大臣们的贪福之心也所以破灭,居民们的生活保障就得看下一个君王了。
历史沧桑,万历皇帝万世传承的愿望随同历史的波涛一齐消失在我们目光尽头,渐渐的久远。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3
《万历十五年》是即我在床头读完《明朝那些事》之后又一本关于中国阶段历史的描述,由于习惯性失眠,书中其中感慨也大多因为深夜的躁动而随风去了,但也却有一部分随着可吸入颗粒物一起沉淀到了我的血液里。
我惊诧,此书中许多人物身上,竟都有当今现实社会的影子。
若将万历儿时看做我们的当代,他原本聪明敏感、乐于上进,也以往励精图治、喜欢读书,他本不是暮气沉沉、消极厌世的人,怨只怨那些作为臣僚的教师或家长,从不曾将他当作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确切的说是有尊严的独立个体来看待,同样也像像我们的学生时代,很多时候被当成了学习的机器,原本活泼好动、乐于思考,最终却极度厌学。诸如参加完升学考,要将书本剪碎或早上依旧习惯的坐在写字台前却不明白该干什么。所以,万历皇帝作为学生,臣僚作为教师,最大的失败之处,是大臣们剥夺了万历作为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应有的个性、思想和活力。
张居正不让他练习书法,申时行不让他练兵,所有人都不让他立三皇子为太子,甚至与他生前形影不离的爱妃都不能与自己埋在一个坟墓里。失去了如此自由,就算做着皇上,又有什么趣味?但他毕竟是皇上,依然拥有无尽的奢华和整个国家,而当今社会我们的悲哀何至于此。
张居正作为首辅原先言行不一,到我们看见了太多人士的虚伪。官二代,富二代,军二代,黑二代。这个社会原先已经并正在真正属于这些有钱有势有权和不要命的,“学校十年功,不如一棵葱”的`现象难免出现。
我一向感觉,张先生本不是奸臣,他也是期望明朝国富民强的,他仅仅是一个有缺点的聪明的刚愎自用的大臣而已。孔子说,“唯女人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其实,“难养”的岂止是女人和小人?任何人彼此接触久了,都难免“不逊”起来,皇帝如此,张居正如此,恐怕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也难免如此。事实摆在眼前,改变虽不及万难却也非一朝一夕之功。
由此,我唯有在心田播种善的种子,也时刻提醒自己,只要是人都会产生某些偏见和不可避免的缺点,学习如何体谅并选择,哪些是我们应当学习的,那些是“见不善而内自省”的,现实无奈与社会种种幽暗的侧面,但却必须允许这些幽暗的存在,因为他毕竟是“丰富多彩”这个词的重要部分。
应对如次、遇到问题、唯有积极想办法,努力让自己多一些才能,开阔些眼界,理清些思绪。而决不能消极怠工,心灰意冷。充满期望才能使我们欢乐生活。
——我们无奈于幽暗,也尽量做到让幽暗无奈于我。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4
历史长河之中,有时平静,有时会泛起些许波纹,有时惊涛骇浪。
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则为丁亥,属猪。这一年,对中国历史来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
万历,朱明王朝第13位皇帝,在位48年,也是明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他极其精通礼法,最初,在大学士张居正的辅佐下,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兴旺局面。
但是,这一年,拉开了明朝衰败的序幕。
张居正,两种官员的代表。一方面,他辅佐幼帝,治国有方,提拔了戚继、谭纶等忠臣,实行赋税改革和田地改革,为抵御外患、充盈国库做了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他生活奢侈却口称节俭,让自己的大伴冯保担任东厂要职,由此可以除去自己的眼中钉……诸如此类。也因此得罪了文官集团,落得个抄家的下场。
张居正啊,你究竟是为国忠臣还是败国伪臣?
自张居正死后,又一任首辅大学士,申时行。他和张居正只有一点相同,那就是极为重视礼法和教导皇帝。
张居正在时,将隆庆帝荒废的早朝重新恢复,申时行则用多次经筵象征皇恩浩大;张居正生前是万历的恩师,而申时行虽不是皇帝的蒙师,却是任课最多的那一位。
其实,这两任首辅对待政务百官的.方法完全不一样。如果说张居正因为是小皇帝的教师而权倾朝野,严对百官,那么申时行则是为了辅佐皇帝,联合百官,必须拿出自己的诚意,宁可被批评为牺牲原则也要调解百官。申时行更是看透了问题而设立文官,影响文官。然而,皇帝的懈怠和文官集团的利益冲突使他“万历之治”的想法最终破灭。万历十五年,正好是申时行八年首辅生涯的中间点,他用尽全力也无可挽回。
申时行啊,你是如此的可悲可叹啊!
二位首辅在时,明朝曾有过许多贤臣良将,海瑞、李贽、戚继光……
海瑞,大众心中的英雄,百官的眼中钉。他自身杜绝了原始武断的判刑方法,尽最大可能做出公正的判断。他一生节俭忠孝,坚持人有所用,用之得当,是少有的公正忠臣。
李贽,自相矛盾的哲学家。他反对朱理学,反对禁锢思想的封建礼教,追求自由。但他既不愿被禁锢,时代也不可能让他完全抛弃孔子的仁,从个人出发形成自己的理论。这让他的思想已成为神秘。
戚继光,孤独的将领。他南下抗倭,北上破蒙,立下汗马功劳。他训练了纪律严明的戚家军,编制了鸳鸯阵,把本来颓废的明军拉向一个高峰。
而后,海瑞在沉沉浮浮中死去,李贽在剃发为僧,落下监狱后自刎而死,戚继光则在疾病交迫中孤独的死去……
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李贽、戚继光……是什么力量让这些强而有力的人一个个倒下?
是万历皇帝吗?不尽然,皇帝为所欲为的时代早被伊尹破碎,朱明朝的重文轻武使文武牵制断裂,文官集团的形成让皇帝也只不过是象征性的傀儡,从而导致了万历近30年不上朝,毕竟象征性的傀儡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呢?
是文官集团吗?也不是,为何文官集团会如此负国?这还要从整个中国文化历史说起,从汉开始的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就被镌刻在中国人的心中,至明朝,仍没有跳出这个圈子,反而更加死板迂腐,这种思想孕育下的社会和官员的私心使得整个明朝如一潭死水,灭亡是必然。而万历十五年开始的皇帝罢朝就是明朝毁灭的一个预兆。
同时期的欧洲正在解放思想,英西海战也已打响。思想,真是社会发展的大前提。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使我们重视历史,万事皆有因果,历史则是一切因的来源。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5
这一帝国并无崇尚武功的趋向,也没有改造社会,提高生活程度的宏愿,它的宗旨,只是在于使大批人员不在为饥荒所窘迫,即在“四书”所谓“黎明不饥不寒”的低标准下维持长治久安。”
黄仁宇先生的文章,常看常新。
第一次看在五年前,当时更多的惊叹于他电影叙事般的写法,将脸谱化的人物形象具象化,有阴有阳,有得意有失意,读起来酣畅淋漓。并将人物身上的悲剧性归结为宿命。
这次看,则对于“中国以道德代替法律”这一结论感到震撼。由此也消解了先前的将人物悲剧性源于宿命的结论,而转为认为所有人物的掣肘与困境,来源于复杂人性与简单制度博弈的必然结果。
农业经济基础下,以社会稳定为基准的治理制度,将教化作为主要的'治理手段,文官成为最重要的治理力量。
在此基础上,为了维系社会的稳定与文官集团自身的利益,他们绝不会允许万历立自己最爱的女人郑皇贵妃所生的三皇子常洵为太子,因为这不符合长幼有序。所谓皇帝,也不过是一项制度的产物。
依附于这一产物的首辅,则更无法与整个文官集团抗衡,即使是强势如张居正,也在死后得到彻底清算,导火索或许是其私德有污,根本还是在于触碰了文官集团的利益。而另一位首辅申时行,则早早的放弃对抗转为在万历与文官集团之间斡旋,为自己的施政争取有限的空间。
海瑞、戚继光和李贽是当前治理制度下矛盾的具体体现。
海瑞,一个以刚正不阿著称的官员,以其敢于向嘉靖皇帝递上疏奏而被文官集团推为楷模,又因其过于刚正不阿的办事风格破坏了文官集团某些约定俗成的隐秘而使其被摒弃,最终在万历的调停下,得到一个“迂憨”的定论。海瑞的经历说明文官集团的复杂性,他们并非完全单纯的捍卫自己所宣扬的道德,更多的是这些道德符合他们的既得利益。
戚继光,一个游走在文官集团的武将。“戚继光的天才,在于他看准了妥协之无法避免;而他的成功,也在于他善于在技术上调和各式各样的矛盾”。他发迹于首辅张居正无条件的支持,最终也因为张居正的倒台而走向没落。个人的功绩永远敌不过制度的需要。
李贽,是文官集团内部矛盾的变异。他自己是文官集团的一部分,后期靠着高级官员的救济生活,却也对接济他的那些高级官员进行严厉的批判。他看到了自身的局限性,却也跳不出自身的局限性。
历史是一个轮回。
得势与失势不过转眼之间,低谷与高峰也往往相伴相依。
我们这个庞大的帝国,在本质上无非是数不清的农村合并成的一个集合体,礼仪和道德代替了法律,对于违法的行为做掩饰则被认为忠厚识大体。”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相关文章: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05-21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04-29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04-30
《一日囚》读后感-读后感02-15
小妇人读后感小妇人读后感题目10-29
艾青诗选读后感悟 《艾青诗选》读后感01-24
边城读后感08-26
《恶意》读后感09-04
《野草》读后感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