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小学数学教案集合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1、通过“打电话”的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需要用除数是小数除法去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2、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环节
问提问生活中有哪个同学一、创设情创设“打电话”的情境,
有打长途电话的经验。境
1、出示文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并讨论如何解决“谁打电话的时间长”的问题。
二、自主探2、组织学生探索如何计算4.83÷0.7和45÷7.2的究,创建数得数时,在探索之前,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算式
和前面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学模型
如果除数变成整数就好了,引导学生把新的知识转
化为已有的知识。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但都是要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
成整数,再按照小数除以整书的方法进行计算。1、试一试:其中37。1÷0。53和8。4÷0。56被除
三、巩固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后,被除数末尾需要补0,与应用2。7÷7。5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后,被除数
比除数小,商的整数部分需要补0,在练习后反馈时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2、练一练/1,2,3——补充练习:
1、把下面各题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4.68÷1.2=□÷122.38÷0.34=
□÷□5.2÷0.325=□÷325161÷0.46=□÷□2.笔算。6.84÷0.91225.84÷1.799.6÷41.5
220.5÷147
3
4
一、创设情境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三、巩固与应用
呈现中国银行20xx年3月公布的关于外币和人民币之间的比率。
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解答。由于货币的最小单位一般是“分”,以“元”为单位时第三位小数没有意义,所以一般需要保留两位小数,因此学生将体会到求积,商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得数,然后根据得数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值。2、练一练:P71/1,2,3,4
第1题:这是人民币和港币的兑换,12.5÷1。07,
四、总结。超过了11元港币;也可以用兵1×1.07,不到本世
纪末2元,因此11元港币不够。
第2题:这是人民币和日元的兑换,要注意的是:5000×7.09所得到的近似值还需要去乘100.第3题:这是欧元换人民币,5000×9.15=45750元不需要近似值.
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第一课:快慢
教学内容:辅读学校教材实用数学第二册P4-5页快慢
教学目标:
1.理解快慢的概念
2.应用:学会简单的练习
3.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教会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概念的建立
教学课时:5课时
一、复习
1.读123,跟老师读,请同学读
2.唱儿歌《十个手指头》:123爬上山,456翻跟斗,789拍皮球,伸出小手,10个手指头。
二、新授
1.导入: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出小乌龟跑第一,小白兔跑第二,请同学说一说哪种动物跑得快,哪种动物跑德慢。并教同学不要骄傲,懒惰的道理。
2.分析图1,师:小朋友在干什么?(骑单车)
叔叔在干什么?(开汽车)
根据平常的观察,骑单车快还是开汽车快?(汽车泡在前,单车跑在后,单车慢,汽车快)
3.请同学说说图2,两个小朋友游泳,谁游得快,谁游得慢?要求每一个小朋友都要说,不对的纠正。
4.堂上练习:在快的下面打√,在慢的下打⊿。先老师示范做一次,再让同学自几在黑板上做一次,然后让同学在书上写一次。
三:游戏
抢瓶子游戏:看谁跑得快能把瓶子抢回来。然后问同学谁快谁慢!回答对的表扬,回答错的改正。
教学反思
快慢这个概念对于同学来说比较容易理解,通过有趣生动比赛活动和平时生活的引导,同学们基本上都能理解这两个概念。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个别学生对于做习题感到烦厌,经常不配合老师。原因是习题太乏味,他不会做,令他没有信心从而讨厌做题。针对这一点我手把手教,并让他上黑板做,当他做对了,我就让全班同学表扬他。做错了,教他做对,鼓励他下次努力!
第二课:远近
教学内容:辅读学校教材实用数学第二册P6-7远近
教学目标:
1.理解远近的概念
2.学会简单的练习
3.培养学习兴趣,并把概念应用在生活中
教学重点:教会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概念的建立
教学课时:5课时
一:复习
1.出试图,请同学回答哪个快那个慢,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回答
2.唱儿歌《十个手指头》:123爬上山,456翻跟斗,789拍皮球,伸出小手,10个手指头。
二:新授
1.导入:师:请同学看看窗外操场上同学们在干什么?
你们能不能看清楚他们的脸啊?(不能)
他们离教室远不远啊?(有点远),在黑板上写上远走廊的啊姨在干什么啊?
能不能看清楚啊姨的脸啊?(能)
啊姨离我们近不近啊?(近),在黑板上写:近
师:大家看黑板,一起跟老师读读这两个字,远近.上个星期我们学了快慢,这个星期我们一起学学远近!
2.分析图,图上有什么?(厕所,跟两个小朋友)
你们猜猜他们想干什么?(上厕所)
你们想一想那个小朋友能先上厕所(穿红衣服那个小朋友)为什么?(因为这个小朋友离厕所近,那个小朋友离厕所远)
请每个同学说一说:那个小朋友离厕所近,那个小朋友离厕所远
3.同学伸出小手,把手放在脸上,然后把手慢慢推开!师:手放在脸上离脸很近.推开就离脸远.
4.实物演示:先把凳子放在门旁边,说现在凳子离门近.然后把凳子放在离门远点的地方说现在凳子离门远.
堂上练习:看图说一说,小朋友离马桶和水抖,哪个近哪个远.要求每个小朋友都要说一说,说得不对的改正,说对的给予表扬.
三:游戏请走近老师和远离老师,走近老师的时候跟老师拍拍手,远离老师的时候跟老师挥挥手.
教学反思
远、近这两个概念相对于快慢抽象,经过一个星期的学习,还是几个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两个概念。或者教学不能很好的贴近生活,针对这一点,在平常生活中要注意教学,把概念融入生活中,让学生不知不觉理解概念。
第三课:厚薄
教学内容:辅读学校教材实用数学第二册P10-11厚薄
教学目标:
1.理解厚薄的概念
2.学会简单的练习
3.培养学习兴趣,并把概念应用在生活中
教学重点:教会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概念的建立
教学课时:5课时
一:复习
1.出试图,请同学回答哪个小朋友离厕所近,那个小朋友离厕所远,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回答.
2.唱儿歌:12345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到,打到小公主。
二:新授
1.导入师:小朋友现在天气冷不冷啊?(冷)
数一数你们穿了多少件衣服啊?
暖不暖啊?请一个同学回答.(暖)
师:让老师摸摸你的衣服。嗯,衣服很厚。在黑板上写上厚。
冬天的时候我们穿厚衣服可以保暖,可以不怕冷。拿出一件薄衣服,大家看看这件衣服,这件衣服很薄,冬天只穿它就不够暖,容易感冒,大家要记住冬天的时候多穿厚衣服。在黑板上写上薄。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读下题目:厚薄。读三次。大家想想怎样才叫厚,怎样才叫薄。
2.分析图:师:请同学看看黑板这两件衣服,请同学告诉老师那件厚,那件薄,厚的衣服看起来很大,肥肥的,摸上去很暖。薄的衣服看起来小一点,瘦瘦的。
师:请同学回答那件衣服是适合冬天很冷的时候穿的。引导同学说看起来很大,肥肥的,摸上去很暖。
3.实物辨别厚薄:拿出两件衣服,一件厚的衣服一件薄的`衣服,请每一个同学摸摸,穿一穿。先穿厚衣服,老师引导说这件衣是厚衣服,看起来很大,肥肥的,穿上去很暖!再请同学摸摸薄衣服,引导同学说说薄衣服的特点,薄衣服看起来小一点,瘦瘦的。
了解厚薄衣服的特点后,请同学回答那个衣服是厚衣服,那个是薄衣服。要求每个同学都能说出,错的及时纠正,对的表扬。
4.看图,辨别厚被子和薄被子。师:冬天很冷的时候,你想盖厚的被子,还是薄的被子啊?(厚)请看看这图,那个看起来厚点啊(同学议论)请同学回答那个是厚被子,那个是薄被子?为什么说它是厚的被子,因为它看起来很大,肥肥的,很暖。
三:堂上练习
看图说一说哪条裤子厚?哪条裤子薄?
在厚的衣服下画√,在薄的书本下画○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和验算。
2、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验算。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
1、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
2、师出示问题:“华夏小学同学捐出576本故事书,送给6所希望小学,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
3、列出算式:576÷6
4、探讨估算方法
(1)学生独立估算商是多少?
(2)组内讨论估计的过程。
5、探究竖式计算方法。
(1)学生列出竖式。
(2)提出问题:被除数百位上的“5”比除数“6”小怎么办?
(3)交流反馈
(4)教师小结: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两位。
(5)学生独立计算后,引导学生理解商“9”要写在十位上的算理。
二、学习验算方法。
1、教师提出探索性问题。
要检验商是否正确该用什么方法验算?
2、学生独立思考
3、同伴交流
4、全班汇报,教师归纳小结:要检查除法算得对不对,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
5、尝试解决问题
问题(1)如果把这些书送给4所希望小学,平均每所小学分多少本?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独立计算后集体讨论计算方法。
问题(2)王老师有100元,最多可以买几盒拼图,还剩多少元?
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你遇到了什么问题?
小组代表汇报,集体解决问题。
6、质疑: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1、出示教科书P62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用比较分析法做。
(3)集体订正。
2、摘苹果游戏
(1)出示试题,贴上苹果。
846÷6156÷4364÷7432÷6389÷9872÷4
(2)摘下商是两位数的算式上的苹果
(3)算一算,集体练习,指名部分学生板演。
四、应用
1、出示教科书P62第4题,按如下过程进行思考。
(1)说出题中的数学信息。
(2)找出题中的数学问题。
(3)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
(4)独立完成
2、出示教科书P62页第五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体会并运用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能对这些加法进行比较熟练地口算。
2、使学生能尝试运用所学加法去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数学活动中累积经验,感受数学与现实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意识。
3、使学生能与同学互相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操作实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学会并能熟练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握退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小棒、计数器、卡片、图片、ppt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出示松鼠卡片)大家看这是谁呢?
生:小松鼠!
师:对,是小松鼠!大家都很厉害,那么谁知道小松鼠最喜欢吃什么呢?
生:松果!
师:同学们真聪明!今天小松鼠特别开心,因为今天小松鼠的生日,小松鼠跟着松鼠妈妈一起去采它最爱吃的松果,我们一起看看它们采了多少吧!(出示ppt课文情境图)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说一说图中传达的数学信息。(讲解25和4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2、根据图中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
(1)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踩了多少松果?
(2)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松果?
(3)小松鼠和松鼠妈妈一共采了多少松果?(出示问题卡片)
3、给学生实践,让学生说一说、算一算。(出示数学卡片)
4、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列算式解决问题,25-4=21
提问:从20里面拿掉4根,还是从5里面拿掉4根?(摆小棒计算)
4个珠子是从十位上拿走还是从个位上拿走?为什么?(拨计数器解决问题)
总结:先算个位上的5-4=1,再算20+1=21。
5、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了松果?
列算式解决问题,25-4=21
(提示:这个问题上个问题的.算式和算法都一样。)
6、请学生列算式解决小松鼠和松鼠妈妈一共踩了多少松果?
25+4=29
提问:4根小棒摆在5那里还是20那里?摆小棒计算。
4个珠子拨在十位上还是拨在个位上?为什么?拨计数器解决问题。
(总结:先算个位上的5+4=9,再算20+9=29)
7、带学生做游戏(你出几我出几,我们之间相差几)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练习
四、课堂总结
把小松鼠人物化,带领学生发现小松鼠采松果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交流,不用教师刻意牵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能在自然平和的气氛集中注意力并学会知识,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l.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写出比例,判断几个数是不是成比例;会解比例。
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认识正比例关系与反比例关系的联系和区别,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3.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的意义,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通过比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比例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里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单元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单元教学难点:认识正比例关系与反比例关系的联系和区别。
(一)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教材第30~31页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六第1~5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用比例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成不成比例;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用比例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成不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l.什么叫做两个数的比?请你说出两个比。(教师板书)
2.什么是比的比值?上面两个比的比值是多少?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比,知道怎样求比值。今天就根据比和比值来学习比例,并且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比例的意义。
让学生算出下面各比的比值,再比较每组里两个比的比值有什么关系。(指名板演)
(1) 3 :5 24 :40 (2) : 7.5 :3
追问:比值相等,说明每组里两个比怎样?
说明3 :5的比值和24:40的`比值都是 ,比值相等,也就是两个比相等,可以写成:
3 :5=24 :40(板书)这个式子表示两个比怎样? : 和7.5 :3也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板书: : =7.5 :3 这个式子也表示什么?谁来说一说,上面两个等式表示的是怎样的式子?指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下面两个比之间的哪些○里能填=,为什么?
1 :2○3 :6 0.5 :0.2○5 :2
1.5 :3○15 :3 :2○ :1
提问:填了等号后的式子是什么? 1.5 :3和15 :3为什么不能组成比例?要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可以看它们的什么?指出: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看比值是不是相等;也可以把两个比化简后看是不是相同的两个比。
3.教学例1。
出示例1,让学生先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提问:怎样判断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让学生判断并写出比例。提问:能不能组成比例?(板书比例式)为什么?强调:只有两个比值相等的比才能组成比例。
让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3 :6=5 :( ) 0.8 :( )=1 :
如果学生有困难,启发用比值相等的方法推算。填写以后,提问学生:为什么填这个数?
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向学生说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看开始组成的两个比例,说一说其中的内项和外项。让学生计算上面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并要求观察,从中发现什么。让学生口答结果。提问:从上面的计算里,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说一说。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请你说一说外项和内项。提问:在这个比例里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追问:为什么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5.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3.6 :1.8和0.5 :0.25。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提问:2.6 :1.8和0.5 :0.25能组成比例吗?指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判断时可以先把两个比看成是比例。如果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练习
1. 提问: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2. 完成练一练。
指名4人板演.其余在下面练习。然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的,并说明可以用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判断,也可以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
3.做练习六第1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再写出比例。提问练习情况并板书,让学生说明为什么。
4.做练习六第2题。
让学生判断,在练习本上写出来。提问:哪一个比和 :4组成比例?为什么,(比值相等,或化简后两个比相同)
5.完成练习六第3题。
学生先观察、计算,然后口答,说明理由。
四、全课小结
这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可以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
图片、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
练一练: 184= 243= 252= 146=
2)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练习:1305= 2380= 1506= 713= 4602=
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板书课题:口算乘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六第1题。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
2、练习六第1题和第2题。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六第4题和第5题 口算练习(略)
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第48页6--9。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页练习十二的第69题。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填空。
(1)一个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2)圆柱的体积相当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 )倍。
(3)把一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部分的体积相当于圆柱的 ,相当 于圆锥的( )倍。
二、课堂练习
1.做练习十二的第6题。
教师出示一个圆锥形物体,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测量才能计算出它的体积:
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下,然后各自让一名学生说说讨论的结果,最后归纳出几种行之有效的测量方法。例如,要求一个圆锥物体的体积,可以先用软尺量出底面圆的周长,再求出底面的半径,进而求出底面积,然后用书上介绍的方法,用直尺和三角板
测量出圆锥的高,这样就可以求出圆锥的体积。
2.做练习十二的第7题。
读题后,教师可以先后提问: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要求这堆沙的重量,应该先求什么?怎样求?
指名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二的第8题。
读题后,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
这道题要求的是什么?
要求这段钢材重多少千克,应该先求什么?怎样求?
能直接利用题目中的数值进行计算吗?为什么?
题目中的'单位不统一,应该怎样统一?
分别指名学生回答后,要使学生明白这里要先将2米改写成200厘米,再利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算出钢材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然后再求出它的重量。最后计算出的结果还应把克改写成千克。
4.做练习十二的第9题。
读题后,教师提问:这道题要求粮仓装小麦多少吨,应该先求什么?
要使学生明白,应该先求2.5米高的小麦的体积,而不是求粮仓的体积。
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选做题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练习十二的第10*、11*、12*题。
1.练习十二的第10*题。
教师:这道题要求圆锥的体积.但是题目中没有告诉底面积,而只是已知底面周长和高。请大家想一想,应该怎样求出底面积?
引导学生利用C=2r可以得到r= 。再利用SR,就可以求得S=( )。再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就可以求出其体积。
2.练习十二的第11*题。
这是一道有关圆柱、圆锥体积的比例应用题。
可以用列方程来解答。利用题目中圆锥和圆柱的体积之比,可以建立一个比例式。
设圆柱的高为x厘米。
=
X=9。6
(注意:由于圆锥和圆柱的底面积S都相等,所以计算中可以先把S约去。)
3.练习十二的第12题。
这道题是拆分组合图形,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图形,不难看出它是由等底的圆柱和圆锥组合而成的:从图中可以看出,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直径都是16厘米,而圆柱的高是4厘米,圆锥的高是17厘米。然后再根据圆的面积公式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就可以求出这个组合图形的体积了。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9-0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5-24
小学数学教案03-15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07-03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09-03
小学数学教案(精)08-14
小学数学教案(集合)09-10
小学数学教案【通用】09-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6-1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9篇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