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准备】
动物图片若干
【教学目标】
1、认识动物的尾巴。
2、认识动物的尾巴功能与特征。
【教学过程】
(一)教师先教幼儿念儿歌并表演动作:
猴子尾巴长,小猪尾巴卷又短,孔雀尾巴像把扇,白兔尾巴像棉花糖。
1、教师带领幼儿翻开幼儿用书,提问:
(1) 谁的尾巴长又长?
(2)谁的尾巴卷又短?
(3)谁的尾巴像把扇?
(4)谁的尾巴像棉花糖?
(5)谁的尾巴毛茸茸?
(二)观察活动
1、教师事先将动物的图片盖住,只露出局部让幼儿猜一猜是什么动物?
(1)这是什么动物呢?(让幼儿观察后回答)
(2)你是如何猜出来的?(先让幼儿说出自己的理由,教师再掀开遮住的部分,让幼儿检查猜的'是否正确)
2、教师将所有的动物图片剪成四部分(头、身、脚、尾巴)放在一起,随意抽一张,请幼儿在图片中找出其他部分,
将它拼成完整的图。
3、每拼出一只动物后,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这种动物的尾巴可以做什么用?
例如:
(1)猴子尾巴可以爬树荡秋千
(2)小狗高兴时尾巴会摇一摇
(3)孔雀尾巴可以用来展示自己的美丽
(4)松鼠的尾巴可以保持平衡。
4、最后教师说一说动物园常见动物的趣事。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能用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2. 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3. 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4. 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
5.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准备:
1. 图片:各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的`动物。
2. 动物适应环境的相关资料或影片。如保护色、迁徙、饮食、身体形态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出示一组动物图片,让学生认识这些动物。让学生分别谈一谈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等。
2.引导学生分类。
二、新授
1. 出示第二组图片。让学生观察、交流。
2. 让学生将情况整理后记录下来。
动物名称 生活的环境
3. 学生分小组汇报。
4. 学生阅读P4小资料。
三、课外及延伸。
1.查阅资料,填写下面的表格。
动物特点 动物名称 资料来源
最大的动物
最高的动物
在寒冷地方生活的动物
夜间活动的动物
3. 搜集资料、图片。办一期“有趣的动物”展览。
科学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1课。教材从“我们生活的世界”这一熟悉的场景引入,引领学生了解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由此引出本课研究的主题。本课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由我们生活的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引出本课要研究的材料这一主题;第二部分——探索,让学生根据材料对物品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并在分类过程中对材料作初步的观察与辨别;第三部分——研讨,在经历观察与分类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表关于“按材料对物品分类”的观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初步描述各种材料的特点。作为《材料》单元的起始课,本课要帮助学生建立“两种世界”的概念,让学生从材料的视角看世界。同时,还要了解学生对材料的“初始认识”,从而统领整个单元的学习。
【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生活中的材料有许多感性的认识,他们能说出许多材料的名称,也知道许多材料的特点。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对材料的认识主要来自于生活和学习活动中无意识的观察与了解,比较模糊和零散。他们往往分不清“物品”和“材料”,有时甚至将两者混为一谈。学生对材料的这种模糊概念或错误认识都将成为本课教学的起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的世界可分为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2.物品是由各种材料做成,不同材料具有各自的特点,可以把物品按材料分类。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观察并识别构成物品的各种材料,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2.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按材料对常见物品进行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
关注我们生活世界里的材料,发展研究材料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材料对于制造人工世界的重要性,倡导环保节能。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常见材料的特性。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衣服、橡皮筋、烧杯、瓷杯、瓷碗、塑料杯、可乐瓶、玻璃瓶、气球、金属勺、小木块、木筷、回形针、毛巾、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分别出示自然景观图、城市风光图和家居生活照片)聚焦: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中,既有天然形成的自然世界,如山川、湖海、森林、草原等,也有人类设计、制造的`人工世界,如房屋、桥梁、汽车、电器、服装、文具等。(引出课题《我们生活的世界》)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认识到两种世界的不同,引出“材料”这一研究主题,启发学生对材料做出思考。
二、探索
(一)认识材料
1.(出示椅子图片)这是一把很普通的椅子,它是由什么做成的?当自然世界里的树木被砍伐下来做椅子、桌子时,木头就成为了一种材料。木头是我们生活世界里很常见的一种材料。
2.小组讨论: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哪些物品,它们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提供科学词汇帮助学生描述材料名称(金属、塑料、玻璃、橡胶、纤维、陶瓷、木头等)。
(二)给物品分类
1.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很多很多的物品(一一出示14种物品),你能够给这些物品按它们的材料分类吗?
2.说明:这些物品都已经标上了序号。
3.出示要求:
(1)把这14种物品按顺序在桌面摆好,然后把相同材料做成的分为一堆。
(2)把由同种材料做成的物品序号记在活动手册的表格中(或由教师单独发放活页表格)。
(3)把无法确定的物品序号写在“其他”那一格。
提示:音乐响起时,整理好材料,准备发言。
4.分发材料,小组分类、记录,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通过给常见的14种物品进行分类的活动,让学生在比较、分类中体会同种材料不同物品的共同点,感受材料的普遍性与多样性。
三、研讨
1.我们把物品分成了哪几类?说说你分类的理由。
适时指导:衣服、毛巾是由什么材料做的?可乐瓶、橡皮筋是由什么材料做的?(教师简单介绍纤维)。
2.每种材料都有什么特点呢?
预设:
塑料——轻、颜色多、光滑
金属——有光泽、打不碎、会生锈
木头——黄色、有条纹、能浮在水上
橡胶——有弹性
玻璃——透明、光滑、会反光、容易碎
纤维——柔软、能做衣服
陶瓷——重、易碎、光滑
各小组讨论后开展全班交流研讨。在研讨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对物品的分类结果及材料特点的描述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上。
3.小结:有些物品是由塑料、金属、木头、陶瓷、玻璃、纤维、橡胶等单一材料做成的,也有些物品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做成的。每种材料都有自己的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先参与分类的活动,后对各种材料的特点进行讨论,从中体会每种材料的特性,进而意识到人们就是根据材料的不同特点制作成不同物品的。
四、拓展
通过课件展示自然材料被加工成人工材料的例子,并向学生讲述人们常常要将自然材料加工成人工材料,目的是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材料的来源,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材料的欲望。
【板书设计】
我们生活的世界
自然世界人工世界
金属塑料玻璃
橡胶纤维木头
陶瓷其他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简要了解他们的生平。
2.提高搜集、和利用各种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相关资料,帮助他们完成作业,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应对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做足够详细的调查准备,并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加以。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4页的文字,并讨论一下这个笑话说明了什么?(我国是最早采用十进位制记数法的国家。)
2.小组准备。教师引导:“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像十进位制这样的发明有很多,但许多都没有留下发明者的姓名。不过在史书中也详细地记载了一些科学家的伟大贡献,以及他们的生平,所具有的超凡的智慧、卓越的奋斗和高尚的品格。在上次课上,老师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请同学们分别搜集教科书中提到的五位古代科学家的资料,这五位科学家是张衡、祖冲之、一行、郭守敬、李时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们的动人事迹。”
教师按照布置作业时的`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介绍其中的一位科学家。各个小组对每个成员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后,向全班做介绍。
在小组准备过程中,教师巡视并给予必要的帮助。
3.全班交流。在小组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应适当予以补充和纠正。
4.教师。可以对每个小组的介绍给予有针对性的,并强调这些古代科学家为了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高尚人格,以及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应对他们表达由衷的敬意。
布置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
1.与家长共同欣赏教科书第28~29页“我给我家写家史”的内容。
2.告诉家长,在下次的品德与社会课上,每个同学要完成编写家史的任务,需要听取家长的意见,请他们帮助自己选取材料。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树进行观察,研究,体验情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
2、经历从“看”到“观察”的过程,并对大树作简单的描述。
3、通过观察、描述获取有关大树的信息。
教学准备:
1、教师选择一棵大树,供学生观察。(校园内)。
2、观察记录纸。
3、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
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
1、引入。
你喜欢什么植物?你对树进行研究过吗?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想去观察吗?
2、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
(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3、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学生讨论。
(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学生讨论。老师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4、带动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
(1)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5、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
(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5、后续研究。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 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 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
1、 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 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 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
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
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学准备】
1、 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 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
1、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 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 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 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 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 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 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 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 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 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好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四、饲养蜗牛
1、 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3、 关注: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4、 设计意图:在饲养过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
科学教案 篇7
植物和环境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植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2.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初步学会说明"植物生活需要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
3.发展学生质疑和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用差异法判明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
4.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5.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里。
教学难点
认识绿豆或其它植物的生存环境。
第一课时
活动(一)
指导学生认识植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出示一些植物挂图或图片(可把一些图片存到软盘中,投到屏幕上)。
思考:
1.柑橘树生长在什么地方?(我国南方)苹果树生长在什么地方?(我国北方)在北方有柑橘树吗?南方有苹果树吗?我国南北自然条件有什么不同?
2.仙人掌生长在什么地方?(沙漠)莲(荷花)生长在什么地方?(河湖、池塘里)把仙人掌种在水里、把莲种在沙漠中行吗?沙漠与池塘、河湖的自然环境有什么不同?
3.月季花种在什么地方生长得好?(向阳地方)玉簪种在什么地方生长得好?(背阴地方)这两个地方自然环境有什么不同?
讨论: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
教师小结:根据以上讨论,我们知道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阳光、温度、水等。阳光、温度、水等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但是各种植物对阳光、温度、水的需要并不完全相同。例如有的植物喜光,有的植物喜阴;有的植物喜水,有的植物喜干;有的植物喜暖,有的植物喜寒。
第二课时
活动(二)
指导学生认识绿豆或其它生长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实验l--绿豆或其它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实验2--绿豆或其它生长与水的关系
学生根据课前的实验,进行汇报
实验报告
实验用具
实验过程
师生小结绿豆或其它生长需要的环境条件。
活动(三)
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植物
出示挂图或图片热带森林、沙漠植物、沼泽植物。
思考
1.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
沙漠、池塘、热带森林、沼泽。
2.沙漠、池塘、热带森林、沼泽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干旱、少雨)
干旱、少雨;水多;炎热、多雨;泥泞、多水。
3.在沙漠中、池塘中、热带森林中、沼泽中有什么特有的植物?
仙人掌、骆驼刺等耐旱植物;莲、水草、浮萍等喜水植物;高大、茂密、长绿的植物;多是喜水的草类植物。
讲解:因为各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所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植物。观看植物的适应性的资料片,并由教师和学生介绍相关的资料。
巩固应用
1.植物生长需要哪些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我们周围生活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过程与方法
● 分区域调查,认识多种多样的生物。
● 选用适合的工具对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 感受校园生物的美丽。
● 体会到用心观察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发展科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会选用适合的工具对校园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
【教学难点】知道我们的校园中大概生活着多少种植物和动物。 理解校园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准备】分组准备:记录本,记录工具,观察工具,调查表为整个班级准备:校园常见生物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校园里有很多植物和动物,认识下面这些动物和植物吗?用幻灯片放校园内常见植物和动物,让学生辨认和观察(意图:学生能说出名字的`让学生说,如说不出名字,让学生观察动植物样子,告诉名称。引发学生调查兴趣) 2、:校园里还有哪些植物和动物?我们校园里有多少种植物,多少种动物?让我们一起去调查
二、设计调查方案 1、师:如何去调查呢(意图:引导学生制订周密的调查计划) 2、学生分组制定调查计划,汇报,师点拨: A像科学家那样,将校园分为几个区域分别进行调查;B要对校园生物展开全面调查,包括土壤中和曾经来过的动物;调查时不仅要记录地面看的见的动物和植物,还要搜索地下的动物,要根据所发现的动物踪迹推测哪些动物也在这里生活过。将这些发现都及时记录下来。C用绘画、拍照等适宜的方法记录不知名的动植物; D将调查的校园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类分别记录,既要记录生物的名称、又要记录它们生长和经常活动的地点。 E在调查时可能会出现具有不同特征的同一种生物,比如不同花色的蝴蝶;开黄、白、红不同颜色花的郁金香等,记录时可以都记录成蝴蝶或郁金香,也可分别记录某某样的蝴蝶;某某颜色的郁金香。F要爱护动植物
三、开展校园动植物调查活动将校园划分为几个区域,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区域作为调查的重点,开展调查活动,边调查边记录,尽量不要漏掉校园中的任一种动植物,鼓励学生认真记录,对认真调查的组给予加星评价。(意图:为后面形成生物种类多种多样,同种生物也具有千差万别的不同个体这样一个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积累感性经验。)
四、课外延伸:对不知名的动物和植物,回家查找资料
板书设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精选)11-01
科学教案【集合】12-10
科学教案[精]10-06
(精品)科学教案10-28
(精品)科学教案12-12
【荐】科学教案08-21
关于科学教案11-18
实用的科学教案07-31
科学教案[荐]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