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09 11:38:44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口语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2、学习用对比突出变化,用列举数字说明变化的方法。 活动准备: 图片、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谈话: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都深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日新月异”“万象更新”。你愿意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这些变化,用自己的笔去记录这些变化吗?

  2、师板书“变”,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变”组词。

  3、师简单归纳,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周围生活的变化。

  二、组织活动:

  (一)看一看:

  1、我们知道时间是一部永不停息的机器,永远向前飞转;时间又是一匹永不停蹄的骏马,永远向前飞奔。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随着时间也都在发生变化。

  2、小组内交流:注意周围的生活环境中,有无忽略的现象?看一看谁的发现最新奇?(确定感兴趣的话题:例如我们的学习用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全班交流。

  (二)找一找:

  1、在我们身边发生这么多的变化,用什么方法可以把这些变化表现出来呢?

  2、根据反映的问题收集材料,选择好方式。 用数字显示变化 用图片或摄影作品的显示变化 用实物显示变化……

  (三)说一说:

  1、我向同学们报告:xx(如电视、笔、住房)的变化

  2、我朗诵搜集的诗歌

  3、我放了访谈录音……

  4、评价:谁的发言最精彩?谁的点评最得当?

  (四)写一写:

  1、习作要求:内容真实、科学,意思表达清楚、明白,有一定条理,语言通顺。题材、体裁、题目都不受限制,主题紧扣“变”。

  2、指导习作: (

  1)出示反映变化的图片、资料,然后进行描述。

  (2)明确写作要点:要求写出今昔的变化;“昔”的内容少写,“今”的内容要多写。

  (3)学生各抒己见,讲讲身边的变化。

  3、自拟题目,写一首小诗或写一篇新闻等。

  4、写完后小组交流,学生自评,小组评价。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乡戏吗?乡戏是怎样的?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乡戏》,(板题)相信大家学了课文就会明白乡戏是怎么回事了。

  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明确要求。

  ⑴读第一遍,边读边对照生字表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⑵读第二遍,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顺每个句子。

  ⑶读第三遍,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自读效果。

  ⑴出示生字词,检查生字字音。

  几辆 扯上 板凳 敲锣 爆发 嗓子 倡导 熟悉 二凤

  土腔土调 自娱自乐 /过瘾 新颖

  A、指名认读。 B、说说容易读错的字音。 C、齐读。

  ⑵检查几个难读的句子。

  出示1、2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提示停顿方法,自由练读、指读。

  ⑶检查朗读课文情况。

  指名分段朗读、正音。

  3、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⑴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是分几部分写的?

  ⑵根据意思填上自然段的序号。

  (   )写乡戏的.演出时间,引出乡戏。

  (   )写乡戏的过去和现在。

  (   )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需要丰富一下自己的文化生活。

  ⑶读后讨论。(1) (2-4) (5)

  三、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比一比,再组词。

  两(  ) 登(  ) 高(  ) 桑(  ) 吴(  )

  辆(  ) 凳(  ) 敲(  ) 嗓(  ) 娱(  )

  趾(  ) 控(  ) 瀑(  ) 唱(  ) 风(  )

  扯(  ) 腔(  ) 爆(  ) 倡(  ) 凤(  )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用“尽管…还是…”、“尽管…但…”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生活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2、给带点的字画去不正确的读音。

  场(cháng chǎng)院尽(jìn jǐn)管 喝(hē hè)彩

  名角(jiǎo jué)儿 模(mó mú)仿 没(miē mò)完

  二、细读课文第1、2自然段。

  1、轻声自由读,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过去农民乡戏非常喜爱?(用笔做上记号)

  2、讨论交流。

  ⑴第1自然段:

  指名读。

  理解“清闲”、“张罗”。“清闲”可以换个什么词?“张罗”在词典里有三种意思:A料理;B筹划;C应酬,接待。在这句话中应是什么意思?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人们对乡戏的喜爱?

  指导朗读。

  ⑵第2自然段:

  A、引读第一层。

  过去演戏很简单。戏台就搭在____。几辆____,铺上___,栽上____,扯上_____,戏台就____。唱戏的大多是___,他们农忙时____,农闲时_____。

  B、自由朗读第二层。

  边读边体会人们对乡戏的喜爱。

  理解重点句:尽管带点土腔土调,看戏的人还是听得很过瘾。

  联系上下文理解“土腔土调”。

  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知道这些唱戏的大多是——(农民)。他们是不是专门唱戏的?他们长唱的戏听上去怎么样?

  乡戏听上去土腔土调,看戏的人有没有不满足的?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理解“过瘾”。

  乡戏虽然没有专业的好听,但乡亲们已经很满足了。这说明了什么?

  指导朗读这句话。

  理解重点词语。

  人山人海:形容人太多了。(看图理解)

  水泄不通:形容非常拥挤,好象连水都六不出去。

  眉飞色舞:形容喜悦或得意。

  喝彩:大声叫好。

  兴致勃勃:兴致高,情绪热烈。

  从这些词语都可以看出热闹们对乡戏的喜爱。

  指导朗读有关语句。

  C、小结:过去演戏虽说简单,却深受农民的喜爱。

  三、细读第3、4自然段。

  1、默读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现在乡戏越唱越红火?

  2、学生分组讨论。

  3、集体交流。

  ⑴出示句子。如今,尽管电影、电视已经普及,但乡戏并没有因此退出舞台,反而越唱越红火。

  ⑵结合看图,联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乡戏越唱越红火。

  (舞台与过去不同了,更有气派了;有专业剧团送戏下乡,老百姓更喜爱了。)

  ⑶为什么有了电影和电视,人们还喜欢看戏呢?

  (能看到名角儿的演出;看到自己熟悉的人和城里来的演员同台演出,感到挺开心。)

  ⑷指导朗读。

  ⑸小结:虽然现在有了电影、电视,但乡戏在农村越唱越红火。

  四、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理解“自娱自乐”。

  3、齐读。

  五、课文,总结全文。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

  3、课文主要写农民清闲时都喜欢看乡戏,过去演戏岁说简单,却深受农民的喜爱;如今,虽然有了电影、电视,但乡戏却在农村越唱越红火,说明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想丰富一下文化生活是很自然的事。

  六、作业。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组成成语。

  土( )土( )   人( )人( )   自( )自( )

  眉( )色( )   水( )不( )   兴致( )( )

  2、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清闲(     )       简单(     )

  3、造句。

  尽管……还是……

  尽管……但……

语文教案 篇3

  [预习提示]

  1、你能写出多少有关哭或笑的成语吗?(至少3个)

  2、文中“人类所有的表情”是指:哭、笑、 、 、 、 、 。

  [基础训练]

  一、用你喜欢的符号划去不正确的读音。

  一副( f’ f” ) 磨杖( m? m? ) 拽住( zhu?i zu?i )

  嘟囔( d‘ d?u ) 撒谎( s? s? ) 笑嘻嘻( x? x‰ )

  二、按要求写词语。

  1、ABCC式:可怜巴巴

  2、AABB式:笑嘻嘻

  3、AABB式:嘟嘟嚷嚷

  三、读课文,积累好词。

  1、摘抄描写动作的词:

  2、摘抄描写语气的词:

  四、不改变意思,将句子换一种说法。

  1、要是不会笑,怎么能过快乐的日子呢?

  2、你怎么能总是笑嘻嘻的呢?

  五、照样子写句子,用上带点的词。

  例:现在,小木偶会哭,会笑,会生气,会着急,也会向别人表示同情和关心。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篇童话按 顺序,先写 ;接着写小木偶因为 ,遇到了一系列挫折,最后写

  。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不可 。

  七、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

  一次,一个儿童俱乐部的工作人员给孩子们上完网球课,回来后才发现少算了一个孩子,把她留在了网球场,赶快跑回球场寻找。那个孩子一个人留在网球场,大概吓坏了,哭得十分伤心,这时妈妈来接孩子回家,看到这一情景,一点儿都没有责怪工作人员,只是马上蹲下来安慰自己4岁的女儿:“没事,那个姐姐因为找不到你而非常紧张,并且十分难过,她不是故意的,现在你必须亲亲那个姐姐的`脸颊,安慰她一下。”孩子乐意地照妈妈的话去做了,并轻轻安慰那个姐姐说:“不要害怕,已经没事了。”

  1、给文章放个合适的题目。

  2、给加点字注音。

  脸颊( ) 蹲下( )

  3、假如你是文中那个小朋友,妈妈的做法你赞成吗?为什么?

  4、从妈妈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呢?

  [拓展运用]

  有了表情后的小木偶,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请你继续编下去。(字数不少于250字)

语文教案 篇4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认识逗号、句号、省略号。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随文识字的方法学习生字,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认识逗号、句号、省略号。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喜欢读诗歌,进入情境随文识字。

  【教学重点】

  会认11个生字,会写4个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学会用逗号、句号、省略号。

  【教学方法】

  交流法、阅读法、资料补充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课

  1、播放视频《美丽的秋天》。

  2、荷花池里都有什么啊?(荷叶、荷花、小蝌蚪、水泡泡、一串小水珠)呀!下雨了!这时,从池塘里跳出一只青蛙。它要给我们写诗了!

  3、青蛙到底写了一首什么样的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青蛙写诗》。

  教师板书,学生跟着书写,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注意不认识的生字。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3、学习生字词。出示带音生字:写、诗、点、要、过、给、当、串、们、以、成

  (1)学生自由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集体纠正。

  (3)同桌相互检查读生字。

  (4)去音读生字。

  (“诗”是整体认读音节,并且是翘舌音,引导学生反复认读。)

  过渡:下面,咱们给生字找个朋友,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你认识吗?

  写诗、古诗、雨点、不要、过来、不给、当前、串门、我们、以后、成功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品读,一起走进雨中,感受青蛙的诗。

  三、精读领悟

  1、学习第1小节——感受雨天的美。

  (1)(课件出示插图的动画)创设情境:快听:嘀嗒,嘀嗒……什么声音?(下雨了)是啊!文中哪句话也写到下雨了?(指生读句子:下雨了,雨点儿淅沥沥,沙啦啦。)你感受到了什么?(雨下得很小。)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2)启发想象:

  ①雨点儿一滴一滴落到了水里,落到了荷叶上,落到了……快把你看到的告诉大家。

  预设:生1:雨点儿落到绿绿的荷叶上滚来滚去的。

  生2:雨点儿落到水里,小河的水呀一圈一圈的可美啦!

  生3:水里的小蝌蚪们都来啦,它们都把小脑袋露出来了。

  ②如果你是青蛙,想想雨点儿落到了你的.身上,你会是什么感觉?

  预设:我会感觉凉凉的,痒痒的,很好玩!

  ③如果你是青蛙,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会怎么样啊?

  预设:高兴极了;觉得景色太美了!

  (3)导读:快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一句:下雨了,雨点儿淅沥沥,沙啦啦。

  (4)引读:所以青蛙高兴地说——齐读本小节最后一句:我要写诗啦!

  2、学习第2~4小节。分角色朗读对话,感悟童趣。

  (1)过渡:听到青蛙要写诗啦,瞧瞧谁来帮忙啦?

  (2)随着学生回答板书: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

  (3)导学:你是从哪几小节知道的?(2、3、4)自由读这三个小节,思考:它们都帮了什么忙?

  (4)随着学生回答板书:

  小蝌蚪( )——逗号;

  水泡泡( )——句号;

  一串水珠( )——省略号。

  (5)导学:为什么它们能当逗号、句号、省略号呢?

  ①出示小蝌蚪图片,你们发现什么了?

  (小蝌蚪真像逗号。)

  ②师请孩子吹泡泡,你们发现什么了?

  (水泡泡圆圆的,很像句号;我觉得它不但圆,还透明,很漂亮!)

  ③指导学生朗读:多有趣啊!快出声地读一读第2、3小节。(学生练读后指名读。)

  ④引导学生认识省略号。出示图片理解词语“一串水珠”。为什么不说一个水珠呢?

  预设:省略号是六个点,一个水珠不像,我觉得一串水珠排起来很有趣!水珠们很团结!

  ⑤引读:快把你的想法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6)引读:是啊!多有趣的对话呀!多好的朋友啊!快试着小组内分角色有感情地读一读。

  (7)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8)小结:大自然中的事物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多紧密呀!我们和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好朋友。

  (9)依据板书,引领孩子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的背下来。

  3、学习第5小节,美读诗文,启迪灵性。

  (1)导学:有这么多好朋友帮助青蛙,它终于把诗写成了(课件出示第5小节),快大声地读一读,看看自己能发现什么?(诗的内容只有一个“呱”字。)

  (2)导学:青蛙写的诗多有意思,只有一个字——呱。这个字是拟声词。再读,读出不同的语气。

  (3)导学:“呱呱,呱呱”是青蛙的语言,你能不能做个小翻译,给大家解释一下青蛙的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4)学生自由猜测青蛙“呱呱”的内容。

  4、引读全文:雨天的景色多美呀!青蛙的朋友们多团结呀!所以青蛙才能写出这么美的诗,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认识标点逗号、句号、省略号

  (1)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发现。

  (学生说说谁像谁,潜移默化地学习比喻句。)

  (2)这些都叫标点符号。让我们用“……像……”的句式说说这些标点符号。

  6、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小雨沙沙,它现在就在你的身边,让我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秋天的足迹吧。

  四、总结拓展

  1、课堂总结:同学们,多么有趣的诗歌呀!学完了本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1)学会了本课的生字词,并感受到了下雨的美好。

  (2)喜欢大自然,有了留心大自然的兴趣。

  2、课堂练习:

  (1)换识字环境读文。

  写话作诗不能少。

  逗号好像小蝌蚪,

  句号好像水泡泡。

  省略号像什么?

  好像水珠串成串。

  我用它们来写诗,

  送给妈妈和老师,

  老师妈妈哈哈笑,

  夸我写作呱呱叫。

  (2)口头填空:圆圆的( ),当个小句号;一串( ),当省略号;( )带个小尾巴可以当个小逗号。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找一找,大自然中的事物还有什么可以当逗号、句号和省略号。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悟人物形象。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

  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描写人物。

  重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人物的方法。

  难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课前准备:阅读《儒林外史》,吴敬梓的资料.

  自学提纲: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认读生字生词。

  2谈谈文章的主要内容。

  3这篇课文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刻画人物特点的?同时看出严监生是一个怎样得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简介《儒林外史》。这部小说描绘了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灵,表现了封建社会极端

  腐朽和将要崩溃的趋势。

  二自学阅读提纲

  1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认得生字生词。

  2谈谈文章的主要内容。

  3这篇课文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刻画人物特点的?同时看出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汇报展示

  1注意严监生 绪亲六眷 两茎

  2这个片段记述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而,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

  ,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爱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3“严监生喉咙里痰响的一进一出……”这是令人发笑的故事,这样的笔记真是犀利!一个爱财爱过

  生命的守财奴形象跃然纸上。

  四、拓展延伸

  1继续走进名著名作,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威尼斯的商人》莎士比亚 夏洛克 《怪个人》莫里

  哀 问巴世今 《欧巴妮劳郎台》 巴尔扎克 葛郎台

  2辩论:题需要吝啬,题还需要勤倍节约。

  3请结合学到的塑造人物形象,写一个性格鲜明得人物,表现人物的特点。

  板书设计:

  临死前的严监生

  病情发展变化 动作神态变化

  视财如命,惜钱成性,吝啬成病,一毛不拔。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学习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2、 理解信息主体的含义,提高对作品内容进行概括的能力。

  3、 对比阅读,比较同类主题不同作品观点的异同。

  教学重点:

  1、 着重认识新闻类作品的特征和主要的表现方式。

  2、 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学习如何把握历史的瞬间,进行忠实的记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从纪念历史的角度看,20xx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xx周年。对今天的每一个人来说,历史不仅提供了一种对过去的回忆,更是一面镜子,每一个后来人都可以从历史的记载中去反思、借鉴。

  二、 简介文体:

  问:课文是以什么方式来记住历史的?

  明确: 消息

  简介:消息也叫新闻,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新闻体裁。

  它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组成。但不是每篇都具有这五部分。其中标题常用多行形式,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它常用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即用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新闻中的各项事实。它的写作要求是——客观叙述,迅速、及时,简短、概要,生动活泼。

  三、 研习第一则消息

  (一) 标题——七个字,讲出了“人物、事件、事件的意义”,符合拟新闻标题的要求,实在概括,使人一目了然。

  (二) 1、导语(第1段):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双腿下跪,请求恕罪,以此表示对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的沉重悼念。

  2、主体(第2、3段):德国政治领袖对二战责任和屠杀无辜的'犹太人的罪行的认识;勃兰特答记者问,回答他为什么下跪。

  3、结尾(第四段):勃兰特下跪行动的意义和影响。

  (三) 几部分中,哪部分内容最重要?

  明确:导语(借此说明消息中导语的重要性和核心地位,并阐释“倒金字塔式结构)

  (四) 小结:

  1、 本文是一则综合消息,时间跨度达30多年,作者取材精当,着重选择与如何认识战争责任相关的片段来组合。

  2、 体现新闻客观性的原则,没有消息写作者的主观议论。

  (五) 延伸:探讨德日两国对二战的不同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研习第二则消息(仿照第一则的程序与方法,让生自主分析)

  (一)标题——行为主体 行为方式

  (二)1、导语(1):交代新闻来源,披露本则消息的主要的新闻事件,交代何人何时于何地宣布了怎样的事实。(最重要)

  2、主体(2-6):编写第二次世界大战亚太战区历史教材的原因、意义、经过,并对教材进行评价,说明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要求。

  3、新闻背景(7):这份历史教材是在该省民间组织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的推动下完成的。

  4、结尾(8):介绍教材的使用范围。

  (三)小结:

  1、 本则消息属于动态新闻。

  2、 依旧坚持了新闻客观性的原则。

  五、 比较两则消息的异同(习题2)

  1、 共同观点:公民的历史责任感。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为本民族、为自己国家的行为,为国际公义负责,只有承担这些历史责任,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抚平战争伤痕,消除国家之间的隔阂,才能取得和平与安宁。

  2、 均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但写法有不同:

  前一篇:综合消息,收集有关材料,予以组合。

  后一篇:动态消息,注意写清事件,突出中心,明白地交代新闻来源。

  六、比较“通讯”与“消息”(习题3)

  1、内容上:消息简单地报道了 发生什么事,不多写情节;

  通讯则详细、具体地报道前因后果,展示情节。

  2、表现手法上:消息以叙述为主;

  通讯则综合采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表现形象生动。

  3、结构上:消息常用 “倒金字塔式结构”,一般分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篇幅较短;

  通讯结构灵活,篇幅较长。

  板书设计:

  消息——真实性、时效性、受众性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爱祖国、爱家乡”这一专题进行安排,主要由《日月潭》《葡萄沟》《难忘的泼水节》《北京亮起来了》和语文园地三组成。风景如画的日月潭、瓜果飘香的吐鲁番、繁华热闹的北京城和风情淳朴的泼水节都从不同侧面展示了祖国山河的辽阔、壮美。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与生活链接,通过在地图上查找四篇课文介绍的地方,创设游览情境,引导学生反复读文,自主感悟,领略不同的民族风情。同时还要挖掘教材中潜在的资源优势,引导学生走出教室,通过观察、访问、调查等探究活动,了解家乡,赞美家乡,增强参与社会实践的综合能力。

  《日月潭》结构清晰,景美情浓,课前教师布置学生继续查找相关图片,课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美文美读,丰富内心体验,提高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逐步提升人文素养。

  《葡萄沟》是一篇充满浓郁风土人情的游记式文章,文章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优美。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实际,挖掘情感因素,采用演示、画图、演读、导游等方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自主赏析,在各种语文活动中提升审美情趣,受到情感熏陶。

  《难忘的泼水节》一文紧扣“难忘”二字展开,突出“景难忘”“人难忘”“情难忘”。表达了周总理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情谊。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重点,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层次、多种形式反复地读课文,从而感受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时的热烈场面和人们的兴奋心情。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6个生字;认识并会写48个生字。

  2、通过看地图让学生感受祖国之辽阔,了解我们国家的各个地方和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

  3、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日月潭》、《葡萄沟》、《难忘的泼水节》、《北京亮起来了》的地理位置。

  4、激发学生认识家乡的渴望和赞美家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图片(中国地图新疆地图民族分布地图)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生字,积累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

  难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感悟总理和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感受北京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赞美首都。

  四、教学时间:

  教学本组教材用14课时

  单元自备

  口语交际:我的家乡

  小学二年级语文三单元口语交际夸家乡教案

  课前准备

  1、回家向父母、爷爷、奶奶及邻居了解他们小时候的吃、穿、住、行,想一想和今天相比有什么不同。

  2、想一想家乡有哪些风景、物产和名胜古迹。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倡导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2、练习写话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3、通过活动,渗透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重难点

  指导学生口头表达,培养听说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中国版图,认识家乡位置,理解“家乡”概念。

  我的家乡位于辽阔的华北平原东部,有一眼望不到边的平坦的田野,中国第二条大河——黄河就从这儿流入大海。

  春天,平坦的大地披上了绿装,果园里飘出阵阵花香,池塘的小荷露出尖尖角,小鱼在刚刚解冻的水里快活得游着。

  秋天、深绿色的棉田里泛起稠密的白花,果园里挂起火红的灯笼,生产路上农民伯伯运送着金黄的玉米棒,满载着他们丰收的喜悦笑得合不拢嘴……

  同学们,你爱不爱自己的家乡?想一想家乡的风景、特产和名胜古迹说说自己的家乡。

  二、自己想一想怎样按顺序夸夸自己的家乡美、或者家乡的新变化。

  三、分组说说自己的家乡,每组选一个最好的在全班说说。

  四、全班交流互评。

  五、把自己的家乡写一写。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举例说一说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生态平衡。

  3、通过课文中所列举的事例,使学生明白谁破坏了生态平衡,谁就会受到惩罚的道理,从而能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

  4、培养学生的分析、感悟能力。

  5、学习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谁破坏了生态平衡,谁就会受到惩罚的道理。

  教学难点:

  学习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两张图片,你们想看吗?

  2、看了左边这张图片,你的心情怎样?看了右边这张图片,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3、右边这幅图中的沙尘暴就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报复。我们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吗?

  4、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6课,警惕大自然的报复。

  大家知道警惕是什么意思吗?警惕大自然的报复就是提放、小心大自然的报复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是什么?(另一方面,然界生物群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谁破坏了生态平衡,谁就会受到惩罚。)

  2、哪个自然段的内容说明了自然界生物群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这一道理?(2)

  3、哪个自然段的内容说明了谁破坏了生态平衡,谁就会受到惩罚这一道理?(3、4)

  4、自由读第二自然段,从哪个现象看出自然界生物群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1)理解食物链、生态平衡。

  (2)为什么说这种平衡是微妙的?

  (3)为了说明自然界生物群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这一道理,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举例子的方法有什么好处?(信服)

  (4)你还能举出有关食物链、生态平衡的例子吗?

  5、默读第4、5自然段,想一想,哪些事例说明了谁破坏了生态平衡,谁就会受到惩罚这一道理?

  (1)捕捉护林益鸟,就会破坏树木生长。问:破坏树木生长的后果是什么?大自然对我们的报复是谁造成的?

  (2)捕捉黄鼠狼,老鼠成灾。问老鼠成灾的后果是什么?大自然对我们的报复是谁造成的?

  (3)人们砍去森林,破坏草原,导致黑色风暴。

  狂风为什么会刮起黄沙和尘土?土地被暴晒的结果会怎样?(松散)

  大自然对我们的报复是谁造成的?

  (4)、第3、4自然段是用什么写法来说明谁破坏了生态平衡,谁就会受到惩罚这一道理的?

  (5)该用什么样的心情来读第4自然段?(沉重)

  6、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也写了一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现象?是什么?(鸟类减少)

  你知道鸟类为什么会减少吗?(树木资源遭到破坏)

  鸟类减少,说明环境已经把鸟类逼到了难以生存的`地步。这里的环境是怎样的环境呢?破坏这一环境的是谁?

  7、你还知道哪些人类破坏了生态平衡,而导致遭到大自然报复的事情?

  8、怎样才能防止大自然对我们的报复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怎样才能防止大自然对我们的报复呢?

  善待大自然,我们该怎么做?

  9、这节课我们还学到了一种什么方法是什么?

  你会用举例子的写法把下面的一段话补充完整吗?

  电脑的用处可大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有很多好习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7-27

[精选]语文教案03-31

语文教案(经典)05-14

语文《咏柳》教案11-09

语文树教案12-07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热门]语文教案10-07

语文教案(推荐)03-25

[优]语文教案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