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13 13:21:3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优】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优】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看这文,了解黄山岩石的神奇,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选背其中的两段。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把握2~5自然段的内容,体会黄山岩石之奇。

  2、教学难点:

  多数学生未去过黄山,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课前准备】

  1、《黄山》录像资料片。

  2、多媒体课件。

  3、薄型卡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记句子

  1、四川的峨眉山风景秀丽,到处鸟语花香。

  2、无锡的.五里湖好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出蓝蓝的天,白白和云,红红的花,绿绿的树。

  二、整体感知,揭示课题

  1、过渡:

  是啊!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非常美丽。今天,老师将带你们一起去黄山风景区游览。

  2、看录像,范背课文。

  3、完成填空,相机学习部分词语。

  4、齐读第1自然段。

  5、指导背诵。

  6、揭示课题。

  7、释题:

  奇石就是指──(怪石)

  奇石、怪石也就是说──(出示卡片:奇形怪状的岩石。)

  8、质疑:

  看了课题,小朋友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三、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层次脉络

  1、自由轻读课文:

  课文里边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奇石?

  2、读后交流:

  ⑴ 介绍了哪些奇石?

  ⑵ 板书:

  “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⑶ 哪些是具体介绍的?哪些只是简单举了名字?

  ⑷ 小结。

  四、品词析句,理解文意,学习第2、3自然段

  1、学习第2自然段:

  过渡:

  刚刚有个小朋友问:“这些奇石‘奇’在哪儿呢?”咱们先来看这块“仙桃石”。(指板书)

  ⑴ 指名读第2节:

  课文哪一自然段作了介绍,大家边听边找,什么词语你有懂?

  ⑵ 质疑问难。

  ⑶ 理解。

  (放录像:“仙桃石”)谁来指指“石盘”在哪儿?

  为什么说“仙桃石”是奇石呢?

  ⑷ 指导朗读。

  ⑸ 背诵。

  2、学习第3自然段:

  过渡:

  黄山的奇石多有趣呀!你瞧,这块奇石就像一只猴子。

  (多媒体显示:“猴子观海”)

  课文中是怎样介绍的?

  ⑴ 默读第3节:

  找找这一段有几句话?

  ⑵ 指名分句读。

  ⑶ 分句理解:

  ① 第1句说什么?

  看图理解“陡峭”。

  ② 第2句说什么?

  谁来学学这只猴子有趣的样子,表演时要注意哪几个动作?

  板书:

  抱蹲望

  ③ 指名分解动作表演。

  ④ 评议:

  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

  ⑸ 看图练说。

  (多媒体显示:第2自然段填空。)

  ⑹ 指导朗读。

  ⑺ 指导背诵。

  五、小结谈话

  六、学习生字

  1、复习巩固新词。

  (多媒体显示:词语。)

  2、指导书写:翻、滚。

  (多媒体演示:“翻、滚”的笔顺。)

  【板书】

  “仙桃石”

  “猴子观海” 抱 蹲 望

  黄山奇石

  “仙人指路”

  “金鸡叫天都”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幽芳、漂泊、唯独、顿时、稀罕、离别、大抵、精神、品格、灵魂、骨气、民族、气节、磨难、欺凌、境遇、毕竟、梳理、衰老、珍藏、华侨、能书善画、风欺雪压、顶天立地、低头折节、泪眼蒙眬、”等词语。读读记记“颇负盛名、玷污、秉性、凉飕飕、眷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可以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自读自悟、整体感知;启发点拨、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升华感情。

  课前准备

  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赞美梅花的诗文读一读,对梅花的品格有所了解,以便理解外祖父对梅花的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入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的一篇课文《小英雄雨来》吗?他上夜校学习时,老师曾教他一句话:──谁还记得?“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中国人心里都揣着一颗中国心。香港著名歌星张敏明唱过一首歌,叫《我的中国心》。出示歌词,师生齐诵:“河山只在我梦萦 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 烙上中国印 长江长城 黄山黄河 在我胸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 流在心里的血 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身在海外的华侨谁没有一颗中国心呢?打开书27页,看文中插图,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就是一位旅居海外的华侨,他双目凝视着梅花图,他在想什么?又想对他的外甥女说什么呢?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梅花魂》。关于梅花同学们并不陌生,古往今来赞美梅花的诗文很多,请大家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赞美梅花的诗文。

  通过交流我们知道梅花有一种不畏严寒、不怕风欺雪压,它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秉性。说说“魂”是什么意思?“魂”是指迷信的'人认为附在人的躯体上作为主宰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灵魂离开躯体后人即死亡。梅花虽是有名的花,但为什么说它也有魂呢?

  (二)检查预习 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1)指名读课文。

  (2)生字: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

  (3)新词:

  训斥:训诫和斥责。

  玷污:弄脏。

  郑重:严肃认真。

  眷恋:对自己喜爱的地方深深地留恋。

  颇负盛名:颇,相当地。负,享有。盛名,很大的名望。颇负盛名,有很大的名望。

  2.默读课文。思考:

  作者围绕梅花讲了一些什么事?通过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7个,理解新词8个。

  2、继续训练读懂按事情发展顺序连句而成的段。

  3、能把不完整的因果句补充完整。

  4、能正确朗读课文,感受爱因斯坦从小认真作业,不怕失败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学习提示”指点的方法,读懂课文第2段。

  难点:体会爱因斯坦做事肯花力气、诚实、不怕失败的精神。

  三、教学准备:课文录音。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复习练习上下文理解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3、按“学习提示”要求读懂第2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简介爱因斯坦。

  二、听课文录音,划出由生字组成的`词。

  三、学习字词。自学后检查。

  1、正确认读生字和课后第3题的词语。

  2、填空。

  “凳”部首:( ),除部首外有( )画。

  “糟”部首:( ),除部首外有( )画。

  3、比一比,组词。

  旦( ) 太( )

  坦( ) 态( )

  四、读课文,思考——讨论:课文有几段?哪一段里的句子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排列的?

  五、学习课文第1段。

  1、自读这一段,思考——讨论:课文中有“因为”这个词,它一般跟哪个词连用?如果要加上“所以”,那应该加在什么地方?

  2、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想法?(同学和老师做得对吗?为什么?)

  六、学习课文第2段。

  1、读这一段,思考这段话中的句子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2、按事情发展顺序连句成段,应该怎么读?(回顾本单元的“学习提示”)

  3、先写了什么?这是这一段中的哪几句?

  4、再写了什么?划出老师说的话,体会反问句的意思。

  5、最后写了什么?

  (1)“强”什么意思?

  (2)从爱因斯坦不做不娃娃、蜡水果,而选做难度大的小板凳,而且一连做了3次,可以看出爱因斯坦的什么精神?

  6、读第2段,然后根据填空说一说。

  第2段是按( )写的。先写爱因斯坦( ),再写(),最后写爱因斯坦向老师( )。

  七、连读课文第1、2段。

  一、作业。

  1、《作业本》1、3、6题。

  2、读课文。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3段,体会爱因斯坦从小做事肯花力气、诚实、不怕别人笑话的好品质。

  2、训练动词和名次的搭配。

  3、练习分角色朗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2段的写作顺序。

  二、学习第3段。

  1、“从此”的“此”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时候?

  2、从做小板凳这件事后,老师和同学为什么会改变对爱因斯坦的态度的?你想老师和同学从这件事后会怎样对他?

  三、读全文,思考——讨论:爱因斯坦小时候的表现跟他后来成为大科学家有什么关系?

  四、练习词语搭配。

  1、独立做。——交流。

  2、说一说。“改变”“说明”“完成”还能跟什么词语搭配。

  五、指导改写句子。

  1、体会反问句的意思。

  2、照样子改写。

  3、交流、订正。

  六、把因果句补充完整。

  见《作业本》第6题。

  一、再读全文,思考——讨论:编书的叔叔阿姨为什么让我们学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故事?

  二、作业。

  1、听写词语。2、选做《作业本》弹性题。3、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4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课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表达了对时光稍纵即逝的无奈和惋惜,但又绝不消沉的思想感情。www.xj5u.com小学资源网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文章极有些地方写得比较抽象,由于学生年龄小,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领悟重点句段的含义。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4.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但又绝不消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感悟文章重点句的含义。

  结束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知匆匆

  1.同学们,听,这声音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时光匆匆)

  播放时钟的滴答声。

  2.配背景画面范读课文。

  教学设计意图:【(一)时光是无形无影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所以开课伊始我就注意营造氛围,,以轻快的钟表的滴答声,引领学生初步感知匆匆。这样的导入简洁轻巧,突出了教学的有效性。(二)配乐范读,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情境中,从整体感知课文,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形象的画面带动学生的思维,为后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二、初读文本,感受匆匆

  1.喜欢读吗?其实文章还可以这样来读——以诗的形式展示第一自然段(配乐朗读)2.诗中有一句话,在文中不止出现一次——引读最后一段: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3.读着读着,我感到诗中有一种淡淡的——(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初读时的感受,一种无奈、惋惜与淡淡的惆怅)4.默读课文这种无奈、惋惜与淡淡的惆怅就弥散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边读边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或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读后,与同学议一议。教学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把语段变换成诗歌的形式再现出来,既增加了学生的新鲜感,又凸显本文语言优美,轻巧、婉转的特色,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如沐春风,享受语境中飘洒的甘霖。】三、细读课文,感悟匆匆

  (一)品读二、三自然段

  1.出示第二自然段语句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读了这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2)展示课件,感受作者的八千多日子相对于时间长河的渺小。

  教学设计意图:【“……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句话含义深刻,学生缺乏具体的生活体验,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作者虽运用了化无形为有形的比喻的表达手法,但也很难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特别是对“时间的流”的概念,学生更是模糊。为了使学生对“时间的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我通过视频播放时空变迁的大致历程,使学生在短短的几十秒的时间里,感受到宇宙时空的无限,人生的短暂,以及“八千多日子”的稍纵即逝。帮助学生感悟唯其渺小更值得珍惜的道理,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3)引读:师:“针尖上一滴水滴在浩瀚无垠的大海里”

  生:“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师:“我的日子滴在这亿万年的时间的流里”

  生:“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师:想到这,“我不禁——”

  生:“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4)此时你有何感受?用朗读告诉大家

  2.引读第三自然段,时光究竟是怎样匆匆溜走的呢?

  (1)快速默读课文,捕捉时光轻轻悄悄地挪移的身影。

  (2)出示: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通过重点词语的感悟,体会时光脚步的匆匆,作者心灵的颤动。教学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读写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走进文本,触摸文本,与文本,与作者对话,而对话的中心是每个学生。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真切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还能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3.齐读第四自然段,面对匆匆溜走的光阴,作者只有无奈与惋惜吗?(1)读后谈感受(2)出示他24岁前的经历。

  1912年入高等小学,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

  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

  (谈感受,指名读本段。)

  (3)再出示他24岁后的资料。

  1923年发表的《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

  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

  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

  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谈感悟,再读本段,体会惋惜和不愿虚度光阴之情)教学设计意图:【作者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抒发自己的情怀,语言含蓄,含义深刻。而且学生在语文课本中初次接触到朱自清的文章,对其人其事都不太了解,这就对学生感悟文本造成了障碍。这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及时有效地分别补充作者24岁前后的成就资料,可以很快地引领学生走近作者,并深刻感受到作者伤感而不气馁,彷徨而不消沉的情怀,从而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四、回顾整体,拓展延伸

  1.在这匆匆而过的40十分钟里,你曾留下怎样的“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知识盘点,也进一步领悟不能虚度光阴的含义)2.40分钟无声息,2600秒已逝去,让我们再读——

  出示:

  匆匆,是燕去燕还

  匆匆,是花谢花开匆匆,如薄雾蒸融

  匆匆,如轻烟消散,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不,不——留住他们轻轻悄悄挪移的脚步,就不会白白走这一遭!

  (分角色再读红体字并写感受)3.向学生推荐有关朱自清名篇的网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学设计意图:【在这里,教师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拓展学生阅读面。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小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但决不能局限于课本,要以课本为中心,向课外辐射,以一篇带多篇甚至多本,让名家名作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扎根,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加厚加宽。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作业:

  1.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2.选读朱自清散文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2、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明确交际内容——掌握交际方法——创设情境,互动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清楚表达的能力和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清楚表达,并能说得生动有趣。

  教学准备:收集有意思的.地名

  教学设计:

  一、读题,明确交际内容

  1、作为一个武汉人,咱们都很熟悉六渡桥,今天老师来给你们讲讲六渡桥的来历。

  传说一:传说现六渡桥一带为水洼之地,一老人的独生儿子在此不慎失足落水,老人遂募捐修桥,募到六斗米,并带动其他人捐钱捐物,很快修好了桥,故名“六斗桥”,即为现今的六渡桥。

  传说二:旧时汉口四面临水,居民常有水灾之度。明崇桢八年(公元1635年),汉阳府通判袁昌在今长堤街一线筑堤防水,取土处凹陷成河,环绕如带。为便交通,多处建桥。但也有人考证其名源于附近原有大度庵,故名六度桥。此桥随河在清末湮没,但其名作为这一带的泛称留传至今。现在,三民路南段的西侧有条长仅54米的小街,原为桥头通道,仍叫六渡桥街。

  很多地名都是有来历的,有些地名的由来,非常有意思。咱们今天就来说一说。

  2、读题,读书中的故事。

  二.读交际要求,掌握交际方法

  1、你们知道那些有意思的地名呢?今天我们来分组交流一下

  2、交流要求:

  (1)比一比谁说得生动有趣。

  (2)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评一评,推选最好得全班交流。

  三.创设情景,进行口语交际

  1参照上述方法,小组内进行交流。

  2教师巡视,适时指导、鼓励。

  3小组推荐代表向大家交流。

  4全班评议。个性化备课:

  课题:习作我喜欢的季节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养蜂人一年四季,天南海北,赶花采蜜的艰辛劳动生活。

  2、通过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领会句子的含义。

  3、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

  一、引入

  1、谈话:同学们,花开时节,无论你是走在田间小路上,还是在小溪边,经常可以看到养蜂人忙碌的身影,那是他们正把小蜜蜂往花开的地方带呢?[板书:15赶花]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片讲述一支来自吕梁山区的养蜂队忙着赶花的课文。

  2、齐读课题,读出“赶”的味道。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遇到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自己开始读错的地方多读几遍。(2)找到一句直接概括“赶花”意思的`句子,并用“——”划下来。

  2、交流:

  (1)读词语①由生字组成的词语②表示地点、花儿的词语(随机板画解释地点词语的含义。)

  (2)句子:

  ①我们也和蜂儿一样,一年四季极少在窝里停,天南海北,哪里花开就往哪里赶。

  问题:“天南海北”是什么意思?板书-齐读

  ②咱得马不停蹄地往花开的地方赶,唯恐误了花时。[出示句子]

  问题:“马不停蹄”是什么意思?板书-齐读

  三、再读课文

  过渡:那么他们是怎样天南海北、马不停蹄地赶花呢?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这方面内容的?

  1、自由读12-14自然段,按要求做上记号:地点花名花时

  2、交流: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采什么花”的句式说[学生说到什么就出示什么,最终形成如下课件显示:

  3、看着大屏幕,请同桌互相完整地说说赶花的过程。能说出赶来更好,能说出马不停蹄、天南海北地赶更好。[生自由准备-指名学生说,板画突出“天南海北”

  4、齐读12、14自然段[师生分角色读,师读时间

  5、小结过渡: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养蜂人带着蜜蜂不停地赶、赶、赶,就是唯恐误了花时。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读这两句话。[出示句子]

  ①我们也和蜂儿一样,一年四季极少在窝里停,天南海北,哪里花开就往哪里赶。

  ②咱得马不停蹄地往花开的地方赶,唯恐误了花时。

  6、了解了养蜂人赶花的经过,你有什么想对养蜂人说的呢?

  7、作者也像你们一样,对于养蜂人的讲述,听得入神,暗暗地震惊:[出示]原来养蜂人的生活竟是这样的艰辛,而又这样的充满诗情画意!

  (1)“震惊”是什么意思?读出“震惊”来[自由读-指名学生读-评-齐读]

  (2)“艰辛”体现在哪里?[联系板书](天南海北、马不停蹄地赶花)

  提示:文章的前面部分还有一个词语,也是说明养蜂人艰辛的,请快速地找一找。(千里迢迢)

  [板书-说意思-述:有人做过比较,养蜂人一年的形成等于把长城走了个来回,相当于每年走一次二万五千里长征-读句子:读出“艰辛”来]

  (3)课外拓展感受艰辛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经典)05-14

语文教案08-09

[精选]语文教案03-31

语文教案07-27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语文《咏柳》教案11-09

语文树教案12-07

[优]语文教案09-09

实用的语文教案09-11

语文教案(热门)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