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14 11:42:0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通用(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通用(7篇)

语文教案 篇1

  晚上的“太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性、急、炎”,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爱迪生从小遇到问题就积极动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5课《晚上的“太阳”》。

  写课题。“太阳”加引号还记得为什么吗?

  2、词语复习

  犹豫 手术 痛苦发明

  焦急 呻吟 自豪智慧

  一本正经无可奈何

  学生自己读,再开火车读。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本文是写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那个大雪天的晚上,和爱迪生一起经历一个不眠之夜吧。

  二、品读文本

  一段:

  1、请同学们读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读后汇报。

  2、教师出示课件“急性阑尾炎”一词。

  学生认读。

  3、学习“急、性、炎”字。

  教师:你先记住哪个字?用什么办法来记住的?

  学生汇报。并及时书空、描红。

  4、把这个词带入课文中再读本段。

  5、了解病情。你知道“急性阑尾炎”是什么病吗?

  教师:急性阑尾炎,刚开始时肚脐眼周围疼痛,然后转向右下腹部进行,病人会疼痛难忍,不能直立。这种病必须马上做手术,若被延迟,就会造成肠子和腹腔破裂,可能导致死亡。

  6、请大家带着你们的了解再读这一段。

  二段:

  过渡:孩子们,爱迪生的妈妈得了这样的病,生命垂危,需要马上做手术,手术进行的顺利吗?请读二段。

  手术进行的顺利吗?

  学生汇报。

  出示句子:那时还没有油灯,油灯的光线很暗,用它照明做手术很危险。

  教师:手术进行的如此不顺利,请大家读1到4句,看这样不顺利的手术会带给你怎样的心情?

  1、你的心情如何?

  焦急。请默读1到4句,说说你急的理由。

  你急什么?

  你还急什么?

  学生回答①句时:

  教师:是啊!当时条件不足,油灯的光线很暗,用它做手术很危险,可是得了这样的病,真的需要马上做手术啊。怎不让人急呢?

  学生回答②句时:

  教师:连救病人的医生都束手无策,这不是急上加急吗?

  学生回答③句时:

  教师:妈妈疼痛难忍,看来时间真的不等人啊!需要马上做手术,可是油灯的光线很暗,用它做手术很危险。

  学生回答④句时:

  教师:“一分一秒”对于妈妈来说会怎么样?学生汇报。

  是啊!时间就是生命。1秒2秒3秒……时间这无情地过着,爱迪生即将永远失去那至亲至爱的妈妈,永别或许就在这一刹那啊!能不焦急万分吗?

  2、此时,你除了焦急还有这样的心情?

  学生汇报。难过、伤心、痛苦。

  学生说到痛苦,为什么?

  教师:那当你读到“妈妈痛苦地呻吟着,”这里时,你仿佛看到了妈妈疼成什么样了?

  学生汇报。

  教师:疼成这样的妈妈,不时还发出了这样的呻吟?

  你听了妈妈这样的呻吟,可是油灯的光线很暗,用它照明做手术很危险,时间却在无情地过着,心情怎样啊?

  学生汇报。你来读。

  齐读:妈妈呀!我们所有的人都在为你着急,为你心疼,让我们一起读出我们的心声吧。“那时还没有电灯……”

  过渡:就在这时,转机出现了,请读后面五句。

  你现在的心情如何啊?

  1、为什么?

  2、说说爱迪生的.好办法。

  3、指读一个。

  4、做试验。

  教师:爱迪生做了一个什么样的实验呢?想不想看?

  教师:这只是一盏灯,那如果灯多点呢?总算是找到光明了,你现在的心情怎么样?为什么?

  5、齐读:让我们为爱迪生想出好办法、妈妈有救而激动吧!

  6、此时,你想说什么?

  7、让我们大声地表扬爱迪生吧。

  出示课件:“孩子,是你用智慧就了妈妈。”

  四段:

  妈妈醒来了,苍白的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爱迪生此时又在想什么呢?

  出示课件:“爱迪生拉着妈妈的手,……”

  教师:当时爱迪生是怎么说这句话的?你能想想爱迪生当时说这句话的样子吗?

  学生汇报。

  教师引读。

  爱迪生拉着妈妈的手,正儿八经地说:“……”(3个)

  小结:对!爱迪生说的这句话并没有儿戏,他经过了13年无数实验,坚持不懈,后来,读!

  出示课件。

  自从有了电灯,我们晚上可以方便地做什么?(3句)

  教师:晚上真的有了电灯了。齐读课题。

  小结:这真是发明电灯福万代啊!(板书)

  让我们感谢这位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

  看图片。

  我希望同学下来多收集有关爱迪生的故事,也要向爱迪生学习,多动脑,勇实践,争取做个有创造的人!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说明

  《哨子》处于浙江省编写的义务教材《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议论的观点和材料”中第二课《杂感两篇》里的第二篇。本单元是深入阅读议论文的起始单元,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观点和材料之间的统一关系,初步学会阅读议论文或听人发表议论时,能分辨议论的观点、材料及两者的关系;并在自己发表议论时能提出明确的观点,选用充分的材料加以证明。

  教学目标

  1、掌握议论文的观点必须正确鲜明,材料必须确切而充分。

  2、了解议论的观点和材料之间的统一关系。

  教学设想

  1、重点:对议论的观点和材料的要求。

  2、难点:①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关系。

  ②“哨子”的不同含义。

  3、学法指导:议论的观点和材料的概括方法。

  4、整体设计:三大板块:材料—观点—关系。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一课时我们已从“从三到万”这个故事中领悟到“学习文化要渐渐积累,不宜要求过急”的道理,可能那富翁和他儿子的故事给了你很大的启发,今天我们再来听一个小故事,看看对你有什么启发。

  二、关于材料的分析

  (一)具体感知

  1、引导学生默读第一段,请一位学生讲述富兰克林七岁时关于“哨子”的故事。

  2、请6位学生分别朗读第4、5、6、7、8、9自然段,其余思考:

  ⑴这六种人的“哨子”和付出“过高的代价”各指什么?

  ⑵各用一句话概括这些故事,可采用“××人做××事”的句式。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加以肯定与鼓励。

  (二)理性分析

  1、关于“哨子”的这些故事,你认为真实可靠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2、作者为什么要安排六种人关于“哨子”的故事?如果去掉其中任何的一两个,你认为可以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3、教师小结:议论文的材料应当确切、充分。(板书)

  三、关于观点的分析

  1、学生速读全文,思考:

  ⑴长大后,“我”为何对七岁时的“哨子”一事记忆犹新?

  ⑵“我”关于“哨子”的故事和其余六种人关于“哨子”的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从议论的`角度来说,前六个故事都是议论的材料。请找出文中议论的观点,并指出观点所在的位置。

  3、齐读观点,思考:⑴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⑵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正确吗?

  ⑶作者采用什么句式来表述?

  4、教师小结:观点必须正确、鲜明(板书)

  四、关于观点和材料统一关系的分析

  1、“观点能统帅材料”这一知识点以教师讲解为主。

  2、“材料能证明观点”设计如下问题:

  ⑴议论的材料都是真实可靠的。如果将第5段的材料换成另一个真实材料,如“某人醉心于名望,全身心投身于政事,也时刻关注自身的家庭、健康等等”,可不可以?为什么?

  ⑵如果将第8段的材料换成另一个真实材料,如“某人辛勤劳动,收入丰厚,但他生活俭朴,不追求物质享受”,可不可以?为什么?

  3、教师小结并板书:统率,证明。

  五、比较本文写法与《谈骨气》的不同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1、杂感写作特点:由此及彼,借题发挥。(板书)

  2、本文材料较为概括,而《谈骨气》材料较为详细。

  六、总结

  1、材料和观点的要求。

  2、两者的统一关系。

  七、作业

  参照《哨子》的写法,以《哨子》为题,写自己曾为一个“哨子”付出过高代价的一件事。

  总评:

  教案紧扣目标,按材料、观点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三大板块设计,条分缕析,完整统一,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分析;既能突出重点,又能突破难点;既重视学法指导,又重视思维训练,是一则不可多得的教案。

语文教案 篇3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

  朗读是含英咀华、把经典“化”入个人身心的过程。课堂上,教师示范朗读,把自己对作品精华处的理解和感受“读”给学生听,同时指导学生读,这是“美读”,更是“读美”。

  〖教学步骤〗

  一、教读,学习朗读技巧

  1、第一遍朗读,教朗读节奏、重音,可参考如下设计:

  假如/我是一只鸟,(深沉地)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憧憬地)

  ──然后/我死了,(平静地、执着地)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痛苦地、深情地)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第二遍朗读,教连读,即朗读时句断而气流不断,读得流畅起伏,如下面这四句: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3、第三遍朗读,确定诗句的感情基调,做到以情带声。

  4、第四遍朗读,诗出情感的层次。第一层,诗的一、二句,男领;第二层,诗的三、四、五、六句,男合;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男领一遍,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体会诗的意蕴

  1、探究诗中意象的含义。

  教师讲析: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正践踏着我们中国的土地,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诗人艾青用笔发出了战斗的呼声。“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河流”就是那长期郁积在人民心中的悲愤,“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2、评说诗中“鸟”的形象:

  ⑴ 要求学生用“这是一只______的鸟”句式说话。

  ⑵ 学生发言,教师适时点拨,形成以下答案:

  这是一只歌唱着的鸟。

  这是一只歌唱得喉咙嘶哑的鸟。

  这是一只在炮火连天的危急时刻奋力歌唱的鸟。

  这是一只为人民抗击侵略的斗争精神而歌唱的鸟。

  这是一只为祖国的美好未来而歌唱的鸟。

  这是一只因为祖国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灾难而痛彻肺腑的鸟。

  这是一只用生命为祖国歌唱、挚爱着多灾多难的祖国的鸟。

  这是一只和祖国生死相依、对祖国忠贞不渝的鸟。

  ……

  ⑶ 教师小结:“鸟”的形象正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鸟”的歌唱是诗人也是全民族那对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爱的表白。

  三、听读,聆听名家朗诵

  1、播放瞿弦和的配乐朗诵《我爱这土地》,静静聆听,听三遍,体会节奏、重音等朗读技巧及情感把握。

  2、师生交流听后感受。

  四、演读,歌唱爱的赤诚

  1、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练习朗读。

  2、指名优秀学生示范读。

  3、师生合作,演读全诗:第一层,诗的一、二句,师领;第二层,诗的三、四、五、六句,男合;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师领一遍,全班齐读一遍。

  五、过渡,倾听余光中的乡愁

  1、我读──学生自己试读,自主划分朗读节奏、确定朗读重音。

  2、我赏──品析诗歌的意象、结构。

  3、我创──印发《乡愁四韵》的前两节,并播放《乡愁四韵》前两节录音,要求学生续写后两节。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把全诗当作电视诗歌的解说词,为电视诗歌散文编写分镜头剧本。让学生在想像中进入诗歌营造的意境理解诗意,用文字描述画面,练习写作,情感熏陶和语言训练融为一体,语文味浓浓郁郁。

  〖教学步骤〗

  一、《乡愁》剧本编写

  1、分组写作:

  第一节,剧本可拟为:昏黄灯光下,一位十五岁的'少年正在雪白折信笺上奋笔疾书,向远方的妈妈倾吐自己的思念和学业上的进步。写好后,他仔细地贴上邮票。因为他知道,这一枚小小的邮票上,载着他对家乡对亲人的浓浓的思念。

  第二节,剧本可拟为:天刚刚露出鱼肚白,一位中年男子来到了码头上。他的手里,攥着一张早己被汗水浸湿了无数次的船票。他眺望着远方,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马上就可以见到自己的新娘了!无数个思念终于化作了归家的船票!船呢,船怎么还不快来?我真想一步就跨进家门!

  第三节,剧本可拟为:天阴沉沉的,像人的心情一样阴郁。一方矮矮的坟墓座落在这无垠的荒野上,坟旁有棵枯树,在风的吹动下不时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墓前,一位中年男人跪在那里,笔挺挺的。风吹乱了他的头发,但他浑然不觉。他的心在哭泣:“母亲!你的儿子来晚了!”

  第四节,剧本可拟为:夕阳的余晖照在静静的海面上,海上霞光万丈。一位年过五旬的老者站在岸边,贪婪地看着海上那远航的船只。老人的心也随着这船只悠悠地远去远去……他的思绪己越过了这浅浅的海峡,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那片热土……

  2、欣赏央视电视诗歌散文《乡愁》视频资料。

  3、评点各组剧本。

  二、学习《我爱这土地》

  1、播放《我爱这土地》视频资料,但不播放声音及音乐。

  2、自己设计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及动作,并配上合适的音乐。

  3、播放画面,学生个性演读。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

  2. 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体会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所要说明的意思。

  教时:13课时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

  2.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正确读写“纪昌学射、

  3.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多媒体出示句子: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相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可能说:知道飞卫和纪昌都是射箭能手,知道纪昌是飞卫的徒弟,并且他能百发百中。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飞卫是怎样教纪昌的,使他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要想解开心中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同学们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交流讨论,朗读课文

  1.指名课文,注意随机指导读正确词句。

  2.汇报纪昌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纪昌想学习射箭,向飞卫请教。飞卫让他练眼力,先练眼睛盯着一个目标,一眨不眨,后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都照做之后,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疑问: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可相机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体会故事的寓意。

  (1)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一项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要想掌握骑车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操作电脑本领,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2)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小结:看来,学习本领和好老师的指导与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读课文的2、3自然段。一是读好老师飞卫的话,要读得清楚明白。二是要读好纪昌的做法,通过“躺”“睁大”“注视”“每天”“聚精会神”“盯”等词语,读出他的认真和虚心。三是要读出纪昌练习眼力取得的非凡成绩——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要读出夸张的描写。

  五、识字、写字、写词

  1.识字:事、虱。

  2.写字、写词。

  指导重点:“昌”不能写成“冒”。“妻”把上半部分与“女”连起来。“刺”左半部分是“ ”不是“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体会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古代名医,他是谁呢?

  多媒体慢慢播放故事或发下阅读资料,学生阅读,了解扁鹊其人:

  有一次,扁鹊和弟子子阳、子豹等人路过虢国,虢太子恰好患病,病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死了。为此,全国正举行大规模的祈祷活动,把国家大事都撂在一边。扁鹊得知后,前去为虢太子医治。扁鹊告诉国君,太子患的是“尸劂”(类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于是,扁鹊叫弟子子阳磨制针石,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扎了一针。过一会儿,太子就苏醒过来。接着,扁鹊叫弟子子豹在太子两胁下做药熨疗法。不久,太子就能做起来。再服二十天的汤药,虢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以后,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

  生读短文回答:故事中主要讲的是谁,他是什么人?

  小结: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并广为流传。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把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三、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蔡桓公、敷烫、骨髓”等词语和第6自然段中扁鹊说的话:“皮肤病用热水敷……”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1)交流学生的疑问。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

  ①扁鹊是有名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

  ②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

  ③扁鹊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相机指导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好。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恒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

  (2)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相机点拨:蔡桓公本为患的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固执已见等道理。

  (3)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出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例文:

  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蔡桓公,虽然你是国君,又快死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你两句:扁鹊是那样著名的医生,你怎么把他当庸医一样看呢?怎么怀疑他想显示自己的高明呢?他几次提醒你,你怎么就那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病呢?小病终于因没有及时治疗成了不治之症,这都怪你自己啊!我想你一定也在后悔吧!

  蔡桓公:唉,你批评得没错。我快死了,没别的愿望,只希望大家从我的事中吸取教训吧!那个词叫什么?对,叫“防微杜渐”吧!

  四、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重点指导:

  对比记忆:“肠、烫、汤”的字形。

  蔡,“祭”的第五笔是“フ”第六笔是捺。

  教后记: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文成公主进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技艺、沼泽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课文的题目是《文成公主进藏》,谁能说说那些部分具体写文成公主进藏?

  从第5自然段到13自然段,写文成公主进藏。

  师简要讲述“文成公主入吐蕃的”历史事件。

  二、请快速浏览课文这一部分,你能简要说说文成公主进藏中发生了几件事吗?

  四件事。一条河挡住了去路,她找了一段树干搭了一座桥;在沼泽地上撒了一把羊毛,就走过去了;遇见恶乌鸦,以为松赞干布死了,修了一座石头房子纪念他;把乃巴山背走;遇见神鸟天鹅这件事。

  三、抽学生简要概括。

  师:我发现你们概括得都很简洁。如果把这部分的内容简要地讲述,你想怎么讲呢?

  1.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河,翻过一座座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西藏,和松赞干布结成夫妻。

  2.文成公主向西藏出发,一路上,她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走乃巴山,终于来到西藏和松赞干布结成夫妻。

  四、一个运用故事中的话来总结,一个概括几件小事来总结,都是好方法。那么,文成公主进藏前几段,主要写了什么呢?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五、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六、关于考验智慧一段,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一些?

  “两个难题”就概括了,这样就简洁了。

  七、我们来看课文最后一段,能用一句话说说它的意思吗?这件事仅仅是对西藏有好处吗?再读读第一句话。

  八、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

  第一部分是求婚成功,第二部分是文成公主进藏,第三部分是文成公主的贡献。

  九、把故事简要地与同桌交流一下,抽学生复述。

  十、学生交流自己读过的民间传说故事。

  十一、回家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教后记: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NextPage]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以较强的整体意识,在教学中展示一个思维放飞的过程,一个情感激荡的过程,一个言语转换的过程。重点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普罗米修斯对众神之王宙斯的态度。普罗米修斯对火神大力神等众神的态度,人类对普罗米修斯的态度,并以此为路径,去阅读发现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决不动摇、决不妥协、决不改变”的态度的一致性,以及人们对为人类带来“火种”的英雄的敬佩之情和感激之恩的一致性。

  教学目标

  1.在体会人物心情和拓展阅读的同时,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在浏览、复读和绘声绘色的朗读中,记住普罗米修斯这个故事,构建“为人类造福,誓死不变”的英雄形象。

  3.理解“气急败坏”、“饶恕”、“惩罚”、“驱寒取暖”等新词,积累“忍受、遭受、承受”、“决不会-更不会”、既不能——也不能“”尽管-就是“等词语和句式。

  教学重难点:在体会人物心情和拓展阅读的同时,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大家自由的、放声的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读出一幅一幅的画面来。

  二、读着这一个感人的故事,想象着这一幅一幅感人的画面,你的心有没有被打动。仔细读读课文6、7、8三个段落。翻来覆去读,翻来覆去想,直到能把这“最严厉的惩罚”一点一点地说清楚了,你就停下来。(提醒:把能够反映这是最“严厉的惩罚”的句子用浪线画下来。)

  1.谁用一句话谈谈你对“最严厉的惩罚”的感受?

  2.这些句子让你有了怎样的感受?

  3.哪些词语让你对“最严厉的惩罚”的感受更加真切?

  (有四个层次,特别要体会3、4两个层次。A“锁”;B“啄”;C“不是一次,而是天天啄”;D、“不是一年两年,而是许多年”。让学生加上自己的联想,具体说说这“最严厉的惩罚”。)

  4.面对最严厉的惩罚,普罗米修斯是怎样的态度?找到课文中的句子读读;理解“屈服”、“决不屈服”、“尽管――就是”,“如此”。

  师生轮读“最严厉的惩罚”和“宙斯的态度”。

  想象一下普罗米修斯的表现吗?面对普罗米修斯的态度,你有什么想法?

  三、普罗米修斯决不屈服的态度,我们还可以从课文的.其他地方感受到。

  1.课文第5段

  2.课文第一节“冒着生命危险————”。

  四、互文阅读

  1.(补充情节资料1)假如你是一位演员,你会如何朗读普罗米修斯的话?用“决不——”来说说他的态度。

  2.(补充情节资料2)假如你是一位导演,你会要求演员如何来朗读普罗米修斯的话?用“决不——”来说说他的态度。

  3.读课文最后一段。假如你是一位编剧,你会让普罗米修斯怎样对大力神说?

  小结:(看板书)普罗米修斯为了给人类带来火种,在宙斯最严厉的惩罚面前,决不屈服,当火神劝他归还火种的时候,他表示决不——————,当他的好朋友河神要去向宙斯求情的时候,他还是——————,即是宙斯的心腹前来劝他的时候,他仍然是决不————。普罗米修斯就是这样一位真正的英雄,现在人们习惯叫他“取火英雄”。

  五、在咱们中国的神话中,也有一位取火英雄,他的名字叫“燧人氏”。比较读读,这两个故事有哪些相同的东西在里面?

  1.学生练习

  2.交流:都是讲取火的事;都是讲取火艰难的事;都是讲人们怀念取火英雄的事。

  3.为什么人们都如此怀念取火的英雄,而且5000多年来,一直传颂?(宜联系课文1、2段,理解火给人类带来了幸福和光明,火让人类远离了悲惨和黑暗)。

  4.小结: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幸福,带来了希望和理想。现在,当我们读到普罗米修斯这个名字的时候,不仅仅觉得他是一位神,一位英雄,更觉得他是人类的理想和希望。当我们叫着普罗米修斯的名字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到人类充满了希望,充满了理想。

  六、总结:

  普罗米修斯是大家都应该记住的故事。当然,我们今天学习普罗米修斯也是为了打开一扇门,打开一扇通往古希腊神话世界的门,课文后面的资料袋给我们列举了几个故事,大家都去读一读。

  教后记: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3.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1.2.3

  教学难点:2.3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故事画面或挂图及阅读要求、《一千零一夜》、小黑板;生:《一千零一夜》、《东郭先生和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前几篇课文,把我们引入了故事长廊。今天,我们再次阅读精彩的神话故事,《渔夫的故事》,从中去获得收获。

  齐读课题

  二、明确阅读要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默读连接语,用“——”句出阅读要求,课件展示。

  2.阅读要求:把这个故事简要地讲给家人听,根据以往阅读的方法,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1)独立思考。

  (2)四人小组讨论。

  (3)抽说(分意义段,读懂每段重点内容。依次抓每段重点内容讲述。)

  三、自学生字词、多音字

  1.四人小组交流生字音形及词义。

  2.读小黑板生字词(齐读、抽读、去掉音节读)。

  3.读多音字。

  撒sā 撒网 塞sāi 塞车

  sǎ 撒种 sài 塞北

  四、自学解决,简要讲述故事

  1.自读课文,分意义段,并把段意写在书上。(给一定时间读书。教师巡视与生探讨。)

  第一意义段(1-4自然段)渔夫捕鱼捞起了一个黄铜胆瓶,用小刀撬去瓶口锡封,一股青烟冒出变成魔鬼。

  第二意义段(5-15自然段)魔鬼听说所罗门已死,没有惧怕,于是要杀死救他的渔夫,并讲出了理由。

  第三意义段(16-25自然段)渔夫引诱魔鬼再次进入瓶里,并封住瓶口,战胜了魔鬼,转危为安。

  2.生小声简述故事。

  3.抽生讲述,其余认真听,等会补充,修正。(多媒体展示故事或挂图,图书结合看,并板书。)

  五、揭示中心思想

  1.出示多媒体阅读要求:认真默读课文,看看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渔夫用什么救了自己?

  2.默读思考(给一定读书时间,教师与生探讨)。

  3.四人小组讨论(要求:组长管理,从参与,教师参与。)

  4.集体讨论,充分发表意见。

  渔夫放出了魔鬼,救了他,魔鬼恩将仇报反而要杀渔夫。渔夫对魔鬼说:“我要问你一件事,你必须说实话。”“我没亲眼看见,绝对不能相信。”魔鬼要让渔夫想信自己是住在瓶里,于是就钻进瓶里,渔夫立刻封住了瓶口。渔夫战胜了魔鬼,救了自己。

  渔夫设计引诱魔鬼进入瓶里,就可救自己。渔夫假装不相信魔鬼是住在瓶里,说:“我没亲眼看见,绝对不相信。”激将魔鬼,魔鬼要让渔夫相信自己是住在瓶里,于是钻入了瓶里。

  渔夫用智慧救了自己,战胜了魔鬼。(板书)

  5.读第三意义段。

  六、读《东郭先生和狼》,认识魔鬼的本性

  七、拓展

  1.读资料表。

  2.读《一千零一夜》。

  板书设计

  32* 渔夫的故事

  渔夫 捕鱼捞到黄铜胆瓶 放出魔鬼

  魔鬼 要杀渔夫 恩将仇报

  渔夫 引诱魔鬼入瓶 用智慧战胜魔鬼

  教后记: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介绍给他人;通过互相介绍,了解什么是好书,激发读整本书、读好书的兴趣。

  2.自主选择内容,自由习作,把自己想读的意思写清楚,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3.读“我的发现”,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4.读背歇后语,积累歇后语,初步了解歇后语的作用。

  5.熟读趣味故事,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奇妙,感受人物的才思敏捷。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读一本好书。

  2.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名言导入

  对于书,我们都不陌生。书,好书,到底会给人带来什么呢?在我们以前,有很多有成就的人都说过读书的作用。

  (多媒体打出,师生齐读)

  列宁说:“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

  伏尔泰说:“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好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别林斯基说:“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自己读过什么好书,向大家介绍一本你喜欢的好书。

  自由交谈:自己读过哪些好书(说说书名,可不提及内容)

  介绍一本好书

  1.指名介绍一本好书。

  a.请1名同学介绍一本好书。

  b.征求大家的意见,想了解哪个同学读的哪本书,请那位同学介绍。

  师生评价,概括出介绍、推荐一本好书的方法:一是要把书名、内容说清楚明白;二是可以从不同角度介绍──比如有趣的部分、书给人的启示、快乐等;三是要把握听的同学的疑问简要解答。

  2.小组开始互相介绍。

  可以介绍自己最想向大家介绍的一本书,也可以根据小组同学的兴趣,应他们要求,介绍一本自己读过大家又感兴趣的书。小组之间评价谁介绍得清楚,选出大家都感兴趣的一本或两本书。

  3.各小组评出都感兴趣的一本书,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介绍,小组成员互相补充。

  4.教师也参与介绍一本好书,在语言上给学生一种规范、引导和点拨。

  5.根据学生介绍,把好书名字写在黑板“好书看台”里,鼓励大家有条件亲自读一读这些书。

  再读名言,能说说通过以前的读书经历和今天的交流,你对谁说的话有同感?(学生交流,体会好书的作用)

  小结:名人们说的书,应该都是指好书。今天,我们谈到的书,应该说也都是“好书”。这些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和好书交朋友呢?

  生活拓展

  1.请家长为自己购买一本同学推荐的好书,要把这本书的内容跟家长介绍清楚。

  2.在适当的时机,多开展几次“推荐一本好书”“推荐一种好杂志(报纸)”的活动,使学生对读书产生持久的热情。

  第二、三课时 习作

  导入激趣,拓展思路

  1.导语:同学们,我们已经写了不少作文了,每一次都有内容的要求。有的同学说,要是让我自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那该多好!今天,就请同学们自由习作,写自己最想写的内容。

  2.读习作提示,想想自己最想写什么。

  3.教师小结:引导学生从内容和体裁两方面体会习作的自由。如内容,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景;可以写实事,也可以写虚拟、想象中的事。体裁上,可以是故事,可以是童话、寓言,可以是散文,也可以是诗歌。

  自主习作

  师生评议作文

  1.交流自己写了什么内容。

  2.小组之内交流读习作,选出大家认为比较优秀的文章,并说说好在哪。

  在读习作前,小组成员要把文章的特点讲一讲,以激发听者的兴趣。

  3.同学读自己的习作。根据实际情况,可体现以下特点:内容各异,体裁各异,语言流畅,内容具体。

  4.教师推荐一篇有明显优点也存在问题的文章,引导大家读、修改。修改后再读一读。

  5.自己修改习作。

  拓展阅读风格各异的小文

  1.导读:写作文最好是有感而发,写自己真实的想法,真正要说的话,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写,这样的作文才会感染人。我们来欣赏一下风格各异的几篇文章,有的是专家写的,有的是小学生写的,相信一定会给你很大启发。

  2.自由读文章。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复习导入

  1.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听写词语。

  3.互相纠错。

  读对话,了解内容

  1.自读“我的发现”,想想从小林和小东的谈话中,你知道小东有什么发现?

  2.同桌分角色读,进一步读好对话。

  谈一谈,小东有什么发现

  1.谈一谈小东有什么发现?

  2.谁还有相同的发现?

  3.抓主要内容,你还发现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自由谈,肯定学生学习中注意发现总结方法。

  练习用自己能掌握的方法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在前几个单元中任选两篇概括)

  读课本中的歇后语

  1.读六个歇后语,说说发现了什么?

  2.熟读歇后语。

  3.讲解三个典故“关羽失荆州”“王羲之写字”“周瑜打黄盖”。如果学生知道,可请学生讲一讲。

  4.背歇后语。

  说说在读书过程中,关于用歇后语的句子。教师出示几个带有歇后语的句子,让学生体会歇后语在句子中的作用──使句子形象生动

  1.“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张小亚是不会取得这么好的成绩的。

  2.他对人了解得很深刻,讲起某人的特点来,那真是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

  3.你才有了一次好成绩,看,一大意又落后了。这真是应了那句话: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

  第五课时 趣味语文

  趣味语文

  1.自读两个小故事,读熟练。

  2.你觉得趣在哪?说一说。

  3.读对子,反复吟诵,感悟趣。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4.拓展作业:

  把书中的故事讲给家人听。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搜集趣联妙对故事,在语文活动课上讲给老师和同学听。

  阅读延伸

  课外作业:读选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生字卡。

  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字词、组词、说话、扩词。

  课外:抄字词,听写生字词。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 齐背练习1中的小诗《秋天到》,并说说这首诗歌里主要讲的是什么?

  2. 过渡:秋天这么好,你们都想出去玩玩吗?

  二.板书课题,解题

  秋游是秋天出去游玩的意思。

  秋天到哪儿去游玩?看些什么,玩些什么,看看图,读读课文就知道。(出示投影)

  三.指导看图

  1. 秋天的天空怎么样?你们看白云像什么?

  2. 秋天农田里哪些庄稼成熟?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 草地上小小朋友怎么玩?(出示小黑板:小朋友有的(),有的(),有的()。要求学生用有的组成句式说话)

  四.初读指导

  1. 自学生字词。

  (1).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

  (3).识记生字。

  2. 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重点领会郊外、追逐、打滚儿的意思。

  (2).齐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3. 各自轻声读课文。

  4. 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5. 理清脉络,出示思考题:课文四个自然段的意思分别写在下面,对照课文想一想,在前面的'括号里填上序号。

  ()同学们玩得很高兴。

  ()同学们跟老师到郊外游玩。

  ()天空美。

  ()农田美。

  指名到前面填写。

  6. 齐读课文

  五.读抄词语(课后第三题)

  第二课时

  一. 听写生字词

  二.精读训练

  1. 指名读。

  2. 分自然段讲读。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段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什么?这一句能不能先说天气渐渐凉,再说秋风起?

  (3) 比较加渐渐有什么不同。

  (4) 第二句说什么?为什么秋游要到郊外呢?

  (5) 过渡:同学们去郊外游玩,看到些什美丽的景象呢》请读第二段。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谁来读读写秋天天空景象的句子。

  (3).你觉得秋天的天空的景象怎么样?

  (4).有感情地朗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段说的是秋天哪里的景象?秋天农田的景象怎么样?

  (3)比较:a.稻子黄,高粱红,棉花白。

  b.稻子黄,高粱红,棉花白。

  这两句话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

  (4)齐读第三段。

  第四自然段

  (1).老师范读。

  (2).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什么?想想向着蓝天亮开嗓子是指做什么?

  (3).第二句说什么?奔跑和追逐两个词语完全相同吗?

  (4).这一段第一句用有的有的,第二句用大家,想想有什么不同?

  (5).多开心呀表示什么样的语气?学生练读。

  (6).齐读第四段。

  3. 总结。

  这篇课文写同学们去郊外游玩,秋天的天空和农田都很美,大家玩得很开心。你读有什么感受?

  4. 齐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 朗读指导

  1. 指名读课文。

  2. 这篇课文里哪一句表达人们欢乐的心情?所以整个课文都要用欢乐喜悦的语气读。

  3. 第一自然段用陈述口吻,要读得平缓。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 第二自然段的蓝蓝、白、要重读;一望无边、有时像要读得慢;几朵白云、一群白兔、几只绵羊要读得轻快,流露出喜悦心情。

  5. 第三段的黄、红、白要重读。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6. 第四段中三个有的,声音要逐步提高,语速加快;大家、多开心要重音读,读得缓慢。

  7. 个人练读。

  8. 指名读。

  9. 齐读。

  二.写字指导

  三.作业

  1. 描红练习。

  2. 比一比,再组词。

  交( ) 兔( ) 家( ) 喊( )

  郊( ) 晚( ) 逐( ) 城( )

  3.根据提供的句式说话。

  在操场上,小朋友们有的( ),有的( ),有的( )。大家( ),多开心呀!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要求:

  1.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

  2.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主动认字。

  3.巩固复习学过的形近字,并力求书写美观,工整。

  教学重点:

  主动认字,有兴趣识字。

  教学难点:

  字在田字格中摆放美观、工整。如:少、无、手、毛、电。

  教学用具:

  电脑、。课件、实物投影、图片、标牌。

  课前准备:

  1.把“我会认”这个环节的字,制成转盘,内设音、形、义。

  2.把“我会读”这个环节中的标牌,制作成小型标牌,并配以适当的图片。

  3.制作生字软件。

  教学步骤:

  一、讲清要求,引出“我会认”

  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些星星多漂亮呀!今天,孙老师要把它送给会听、会说、会认、会读还会写的学习小组。大家可要努力哟!来!咱们一块儿学习《语文园地(四)》。

  二、我会认

  1.小女孩会认什么字?(生答)

  2.对,她不光会认字,她还会认好多字呢!你瞧!(点出转盘。)

  3.你们会认吗?谁会认?(引导学生自由认读:杏、林、休、森、松、桃、桥、机。)

  4.请3位同学当众大声认。

  5.6个学习小组开火车认。

  6.小朋友们认的对,读的准。可是,你们知道吗?这8个字里藏着秘密呢?聪明的小朋友一看就知道。(引导学生观察转盘上的8个字与“木”字的关系。)

  7.为什么这些字里都有个“木”字呢?请小朋友们在小组里商量商量。(学习小组讨论。)

  8.玩游戏“玩转盘,猜字谜”(教师操纵转盘转动。引导学生在玩中发现每个字里有“木”的原因)。

  9.全班再认读一遍。

  三、我会读

  小朋友们认得真好,咱们接着往下学。(点出“我会读”。)

  1.小男孩读什么?(出儿童电影院)

  2.你会读吗?你是怎样会读的?(引导学生说。)

  3.告诉你们,儿童电影院就是这个地方的标牌。标牌大都挂在一个地方大门边或大门上,你们见过吗?(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4.标牌该怎样读呢?谁会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标牌上的短语。)

  5.出示8个标牌,让学生自由朗读。

  6.再出6幅图,让学生在小组中选出合适的标牌贴在图上。(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完成一项任务。)

  7.每个学习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小组贴的是什么标牌,为什么这样贴,该怎样读?(教师相机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读出语句。)

  四律动

  五比比写写

  1.出生字。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大屏幕,比一比,这些挨着的字有哪些地方不同?你想说哪一组,就说哪组。(小朋友在小组内自由说。)

  2.大家说得好,还能不能写好呢?请小朋友们翻开书第100页,在书上写写这些字,注意摆好写字姿势。(生书写,师巡视。)

  3.请3位同学,把自己写好的字,摆在实物投影下,让全班同学欣赏,评一评哪些字写得美,美在什么地方;哪些字,写得不够工整,问题在什么地方?(教师相机指导“少、手、毛、电、几”字在田字格中的关键笔画。)

  4.全班同学在田字格本上再写几个“少、手、毛、电”字巩固巩固,要求写得美观、工整。(生写,师巡视。)

  点评

  语文园地的编排,完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激励学生进行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体现了课程理念上的更新。孙静老师完全领会了编者的意图,把握了语文园地的特点,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主动”“兴趣”上。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流程,都始终抓住了具有自信心,具有激励性,具有亲切感的“我会……”,不停的用“小女孩会认,你会认吗?”“小男孩会读,你会读吗?”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去认、去读、去比、去写。

  孙静老师的教学,还注意了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来改进自主的教学。虽然面对的是六、七岁的小朋友,但是孙静老师还是采用了分组讨论,学生自己观察分析交流汇报等合作学习的方式。小朋友通过小组讨论会认字与“木”的'关系,通过玩转盘,猜字谜的游戏,通过观察、认读图画和生活中的牌匾,通过交流汇报识字体会等多种方式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没有什么课内外,校内外的鸿沟。这样做,能够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汉字,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在生活中主动识字。有利于促进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结合,有利于贯彻生活处处皆语文的理念。

  孙静老师的教学写字指导比较具体、实在,学生书写落实。指导写字时,孙老师充分发挥了田字格和范写的作用,对难写字易错字的关键笔画、起笔进行了具体指导、范写。当学生练写后,又请几位同学把自己写好的字,摆在实物投影下,让全班同学欣赏、评议,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不过,本课教学如果能更加注重课型特点(侧重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以及拓展、运用)就会更好地突现本教材的特点。在训练过程中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真正的实践活动,教师的“牵引”不要太多。例如:“我会认”这一环节,还可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说出不同的构字理由。因为孩子识字、认字的思维活动是多维的,在相互思维碰撞中启发出更多的求异“火花”。此外,在“我会读”的引导中,如果能对学生读牌匾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语感训练,效果会更明显些。因为“会读”不仅是能读出牌匾上的字音,而且应从大体上知道牌匾所示的处所是干什么的,它与别处有什么不同。通过读,就能帮助学生初步感悟出如何说话才能更明白地表达意思,以达到“会读”的真正目的。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①准确划分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正确停顿,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ǎo),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怡(yí)然,凹凸(āo tū),为壑(hè),癞(lài)虾蟆

  掌握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 “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讨论] 问题l:癞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经典)05-14

语文教案08-09

[精选]语文教案03-31

语文教案07-27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语文《咏柳》教案11-09

语文树教案12-07

[优]语文教案09-09

实用的语文教案09-11

语文教案(热门)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