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02-05 08:20:1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品[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精品[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内容,理清文章条理。

  2、有感情地朗读文中重点刻画武松的有关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的'性格。

  4、培养学生学习古典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清条理,了解人物个性。

  教学难点:

  1、理解运用恰当的描写方法,增强文章生动、形象性的写法。

  2、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武松的性格特征。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课前请学生听《好汉歌》,引入课题

  师:这是什么歌?(生:《好汉歌》)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生:《水浒传》)

  师:《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请问同学们书中一共刻画了多少位英雄好汉?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自尊者自立,自尊者自强,自尊者自信”。这篇课文写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在逃难的路上,他饥寒难忍,但是他拒绝了送到面前的食物,理由是他不能白吃人家的东西,只能在帮忙干完活以后,他才吃这份食物。后来,他留在杰克逊家里干活,成为庄园里的一把好手。从这件事可以体会到,尊重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学生分析】

  1、学生56人,喜欢争论,爱听故事。

  2、学生思维活跃,胆大,知识面广,对许多事情充满好奇,想弄明白。

  3、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辩论能力。

  【设计理念】

  1、学生喜欢讲故事辩论课,教师根据教材特点设计这样的课型。

  2、充分展开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价值取向上正确定位:

  如:“富翁=尊严”的正确定位。

  3、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情感碰撞的平台──辩论:

  在这里学生的思维情感得到充分的尊重,想法、意见得到尽情的流露。让每个学生的思维和情感都得到发展。

  4、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从描写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揭题方案:

  同学们你们相成为富翁吗?(想)谁能给老师说出几位世界首富的名字?(比尔·盖茨……)

  他们是怎样成为世界首富的?

  方案1: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课题“尊严”一词。

  方案2:学生的回答中引不出“尊严”一词,老师通过讲故事,最后点出“尊严”一词。

  二、点上探究,体验“尊严”的内涵引课方案(根据上面的方案设计)

  方案1:当学生点出“尊严”一词时,老师就顺势说什么是“尊严”?当学生回答不全面时老师接着说,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听完故事你就理解了“尊严”真正的内涵。

  方案2:当学生回答不出“尊严”一词时,老师直接给学生讲一个故事。通过故事学生就知道成为富翁必须具备的条件,也就是尊严的内涵。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成为富翁是每个成人、孩子的梦想。孩子们很想获取成为富翁必备条件的知识,因而以此为切入点,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聚焦点一:一个信念──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1、老师开始讲故事,并把难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随机板书,学生反复读并理解。讲述内容:“从头……就狼吞虎咽的吃起来。”(停下来设置问题开始辩论)

  板书:沃尔逊逃难面呈茶色疲惫不堪狼吞虎咽(学生理解完反复读)

  2、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观点一: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观点二:不吃,坚信劳动得来的才是自己的。

  ⑴ 支持第一个观点的同学,在一起讨论理由:

  教师设想:根据现在社会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天真可爱、真实,估计这组人多。

  估计讨论结果是:

  ① 不吃白不吃。

  ② 死要面子活受罪。

  ③ 这个时候是选一张脸,还是选一条命。

  ④ 吃完有了力气再干活。

  ⑵ 支持第二个观点的同学,在一起讨论自己的观点:

  老师设想:这组人少,原因:

  ① 读过课文,顺应课文的思想没有自己的思想。

  ② 有个性。

  ③ 顺应老师的想法。

  估计学生讨论结果是:

  A、人活脸,树活皮,人的面子重要。

  B、劳动得到来才是自己的,虽然活下来却像个乞丐。

  C、宁愿饿死不吃白食。D、吃完不让干活呢?

  ⑶ 两组开始辩论:

  学生辩论时,教师首先应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同时捕捉有代表性的信息进行价值取向的引导,如“劳动得来的才是自己的”这种说法十分符合孩子的认识水平,会有很多同学表示赞同。可以组织讨论:人该不该有这种信念,让学生联系实际(自己父母的劳动)充分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一个信念。

  这个环节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情感碰撞的平台──辩论,在这里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得到充分的尊重,想法和意见得到尽情的流露。在辩论中学生很多想法得到肯定之后会有一种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会变成一种动力。从而激发他们今后主动、自觉的获取知识。将教师的点拨放在辩论后,实现了教师由“主宰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使教师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辩论、点拨促进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正是新课改的精髓。

  聚焦点二:一种品格──坚强的毅力

  1、老师接着讲故事,并把难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随机板书,学生反复读(目的是让学生和文中情感进行碰撞)

  故事内容:“只有一个人例外……我再给您派活儿”(停下来设置问题辩论)

  板书: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目光灰暗(理解完反复读)

  2、问题: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办?

  观点一:吃完再干

  观点二:干完再吃

  ⑴ 支持第一个观点的同学,讨论自己的理由:

  老师设想:通过上一步的引导,大部分学生不会选这组。

  估计理由:吃完再干有力气……

  ⑵ 支持第二个观点的同学,讨论自己的理由:

  估计理由:

  ① 吃完不让干呢?

  ② 自己既然有坚定的信念,就应该干完再吃。

  ⑶ 两组开始辩论,辩论时教师捕捉双方有价值的信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人都这么饿了,先干活会很累的也干不好,这就需要人有坚强的毅力──一种品格。随机引出第三个话题:这活该不该认真干?

  表面上看这次辩论和第一次的辩论的形式上一样,实际上这个环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学生个性张扬。学生在第一次辩论中还有些盲从、猜测老师的想法。通过第二次的辩论学生意识到这里只有民主、平等的对话,并没有完全的对错曲直,有个性的想法才真正的属于自我。学生将更加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情境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聚焦点三:一种态度──做事认真

  针对上面的问题的答案教师设想:全班学生估计说:认真干。同桌互相找理由主要目的:是内化成一种品质。

  估计讨论结果是:

  1、不认真干心里不踏实。

  2、还不如不干白吃。

  3、我妈教育我干活要认真干好。

  4、干活时心态要好,既然干就干好。

  5、吃的踏实。

  当学生的意见达成一致时,说明学生在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的相互碰撞中提升到了一种品质,一种精神,这正是我们教学目的所在。

  1、老师接着讲故事,边讲边板书难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根据上面辩论,让学生和课文主人公对照的过程)

  故事内容:“不,我现在就做……完”

  板书:赞赏 惬意 羡慕 尊严(理解完反复读)

  2、问题:

  什么是尊严?

  聚焦点四:富翁=尊严

  1、翻书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并互相检查。

  2、互相交流、互相研读,画出重点词、句。

  3、讨论什么是尊严?

  通过讨论问题,让学生基本达成这样一个共识:这里的富翁,并不是指那些拥有豪华的物质享受或百万金钱的人,而是拥有着尊贵的人格魅力、相信劳动才能创造财富的人。这样的人的贫穷只是一时的,他会靠自己的尊严,凭自己的双手一点一滴的把财富创造出来,成为既有物质财富,又有精神财富的富翁。

  这里是课文的中心所在,也是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加上老师的及时点拨,使学生的情感和文中人物的情感产生激烈的碰撞、交流。随着情感的融入、理解的加深,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

  三、课文内化,使“尊严”成为学生的行为

  教师总结:

  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生活,形成一个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劳动更能推动历史的进步。我们应该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四、作业

  运用本班图书、电脑网络,小组共同完成小论文:谈“富翁”

  五、学生老师信息收集

  1、世界首富的故事。

  2、石油大王哈默的资料。

  【板书设计】

  (略)

  【课后反思】

  下课铃声响了,我们心充满了“几分欢喜,几分忧”,这是这学期我最成功又最不成功的课。

  成功之处:

  1、巧妙激趣:

  从学生感兴趣的“你们想不想成为富翁;”“成为富翁应该具备哪些条件”的问题入手。

  2、采用讲故事、辩论的方式:

  这个年龄的孩子喜欢讲故事,爱张扬自己的个性,辩论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学习方式。教师利用这点使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与学习伙伴交流碰撞。在学习中享受,在学习中学会做人,在学习中增智。

  思考:(不成功之处)

  1、这样的课学生喜欢上,而教师知道学生喜欢上却不敢多次尝试,主要是教师的课堂开放了,自己能力有限无法调控,这将是每一个教师今后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学生思维太活跃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只好忍痛割爱,许多学生感兴趣的观点正讨论在兴头上,老师只好把他们的热情扑灭。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教学难点

  (1)以朗读为主线,启发学生读懂词句,体味情感,受到爱国热情的感染。

  (2)了解奥运会的由来、申办及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等相关知识。

  一、播放歌曲,情景导入

  1.播放视频歌曲《我和你》。

  听到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或:这首歌是什么活动的主题歌?)

  2.说说对奥运会的认识。

  (北京奥运会是20xx年8月8日举行的,历时17天。20xx年8月24日,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我国的'首都北京圆满落下帷幕,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告别北京。当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内,举行了盛大的奥运会闭幕式。)

  3. 奥运会闭幕式上究竟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小朋友们打开书,仔细地读一读第2课,注意把字音读准了。

  二、初读感知,疏通文意

  1. 检查自读情况

  (1)齐读课文,思考:两个自然段个写了什么内容?

  (2)教学生字词

  A出示第一批生字词。

  北京 时间 五环旗 表演 几名

  飞机 场上 运动员 朋友 外国

  B领读,指名读。

  注意“京、名、场、朋”是后鼻音。

  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

  北京时间:我国的标准时。

  五环旗(插入图片):奥运会会旗,旗面白色,上面有五个环,分别为蓝,黄,黑,绿,红五种颜色。这五种颜色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地区:蓝代表欧洲,黄色代表亚洲,黑色代表非洲,绿色代表大洋州,红色代表美洲。五个环套在一起说明全世界人民团结在一起。

  C逐排出示第二批生字词。

  帷幕 舷梯 仿佛 燃烧 熄灭 友谊

  留恋 不舍 绚烂 抛向 卓越 尊重

  侧重读音指导,词语了解一下意思,不需要深入解释,在下面的学习中再学习。

  2.指导读好长句子,注意停顿:

  A 在“鸟巢”上空/飘扬了17天的五环旗/已经缓缓降下。

  B 他们深情回望着/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以微笑/告别北京;

  C 如同/将一束束绚烂的鲜花/抛向天空

  3. 齐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4. 出示填空,了解资料。

  奥运会的会旗是( )。

  北京奥运会的主会场是“( )”。

  奥运会场熊熊燃烧的火叫奥运( )。

  “落下帷幕”就是奥运会( )了。

  (学生根据朗读与预习填写。)

  三、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场:共六画,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还要注意左右穿插。重点要记住右边的笔画,右边的第一个笔画是横折折钩,第二笔和第三笔都是撇。

  名:共六画,上下结构。上面部分起笔是撇,第二笔是横撇,第三笔是点。

  2.其他着重要讲的描红的字。

  国:共八画,全包围结构。

  机:共六画,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还要注意左右穿插,最后一画的名称是横折弯钩。

  3.描红,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四、布置作业

  完成《习字册》生字。

语文教案 篇4

  1、介绍作者生平,积累文学常识。

  2、自读自悟文章,理解课文含义。

  3、借助译文,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

  4、抓住人物对话,展开丰富而合理的联想。

  能力目标:

  1、通过同学自读自悟文章,培养他们借助译文自学古文,积累文学知识的能力。

  2、有感情朗读,培养诵读古文的语感与技巧。

  情感目标: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正确处置“久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有感情诵读,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理解故事蕴含的深意。

  教学难点:

  由现象到实质,让同学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正确认识文章主题所具有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切中主题。

  教师先向同学提问最喜欢什么。如有同学回答喜欢钱的话,可以继续追问:为了金钱,你愿意舍弃什么?生命呢?让我们看看这个永州人是怎么做的。

  二、自读自悟,理解主题。

  1、简介作者柳宗元,让同学了解其生平既主要成绩。

  2、给同学充沛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先不要参照译文,尽量理解文章内容。

  3、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同学进行朗读训练:要根据词义、句义进行断句;突出重点实义词;叙述与对话感情色彩要有所区别等。

  4、对于重点词语,教师要引导同学结合译文理解、记忆:

  氓:古义与今义的区别。

  咸:全、都。程度副词。

  善:同擅,擅长。可以给同学简单的介绍通假字的知识。

  绝:横渡。

  济:ji 第四声。渡,到。组词:救济。多音字,ji 第三声。组词:人才济济,指数量很大。

  有顷益怠:有顷,一会;益,更;怠,疲乏。

  5、进行有感情诵读训练。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如何处置两人的对话,该用语气、语调的变化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溺水者:贪婪与固执 同伴:关切与焦急

  6、扫清字词障碍后,要加深同学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可以进行提问:

  落水人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他两次摇头,分别代表什么?

  假如你是落水人,该如何去做?

  对于以上问题的回答,教师要引导同学说出自身真实的想法。在充沛表述自身观点的同时,要指引他们从本单元主题进行考虑,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二、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过以上步骤的学习,同学基本理解文章的寓意。教师可以让同学合作交流:实际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例,通过今天的学习,对这些事例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

  2、这篇文章是节选,为了拓展延伸同学的思维,使文章变得完整,将结尾补上: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在老师的指点下,同学理解这句话,进而引发对社会问题的考虑:病态的追求必将使自身一无所有,甚至是生命。

  3、引同学将本文中的“金钱”与“生命”同“眼前利益”与“久远利益”联系起来,结合自身生活学习实际谈谈如何处置二者的抵触。同学可以讨论交流,只要做到言之有物,层次清晰即可。

  4、教师总结:喜爱金钱,无可厚非;追求利益,理所应当,但当这些与其他因素发生矛盾的时候该怎样处置,这又是一个比较严峻的课题。让我们将眼光放得更远一些,终究世界上还有许多更为美好,更为重要的东西。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能力目标:

  ⑴ 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知识目标: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教学辅助手段】

  课件、音乐伴奏带。

  【教学过程】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1、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1课:观潮。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吗?

  (钱塘江大潮。)

  2、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我们可爱的家乡──四川有好几千里。如果说四川的峨嵋全国都很有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

  3、课题中的“观潮”和“天下奇观”这词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如有不懂,鼓励学生后回答。)

  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根据理解回答。)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吗?现在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

  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后回答。)

  (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1、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想不想去看看呢?

  2、别遗憾,老师有有关大潮的图象,想不想看?

  3、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1、刚才录像里大潮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课文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3、请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并适时指导朗读:

  ⑴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抓“闪雷滚动”这词来体会:可让学生模拟雷响时“轰隆隆”的声音。)

  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

  (学生齐读。)

  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学生闭眼齐背。)

  ⑵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表演。)

  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答:人声鼎沸。)

  让我们一块儿来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好吗?

  (生齐读。)

  ⑶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心情激动:指名读→齐读。)

  ⑷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十分壮观:分组比赛读。)

  ⑸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喜欢这句的举手。

  (生举手。)

  老师也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老师试试吗?

  (师读。)

  该你们了,能让我再一次为你们喝彩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4、愿意把3、4自然段连起来读读吗?

  (生齐读。)

  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身临其境。

  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1、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教师用投影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生回答:从远到近。)

  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

  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让我们配着录像,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亲自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学生准备。)

  ⑴ 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人声鼎沸。)

  ⑵ 风和浪都很平静。

  (──风平浪静。)

  ⑶ 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水天相接。)

  ⑷ 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齐头并进。)

  ⑸ 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山崩地裂。)

  ⑹ 形容气势很大。

  (──浩浩荡荡。)

  2、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一生领读,其余各生跟读。)

  3、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老师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

  (对于学生的发言师生共同评价,还可引导学生在同一个括号内运用不同的词语。)

  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七、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观 潮

  潮来前

  一条白线

  钱塘江大潮 潮来时 横贯江面 天下奇观

  白色城墙

  白色战马

  潮过后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加强理解,巩固记忆。

  2.了解用对比法说明道理的好处。

  3.积累惯用语,了解惯用语的特点。

  教学重点:

  积累词语,积累惯用语。

  教学难点:

  学习用对比法说明道理。

  教学准备:

  积累惯用语。

  教学过程:

  一、词语超市

  1.出示词语,读一读。

  神采奕奕 玄妙 斟酒 轻盈 菜肴 耽误 吹嘘

  2.快乐传真猜猜猜。

  一生看词卡后用动作、表情甚至小品来表现词语,其余学生猜。

  (在演和猜中加深词义理解,积累词语。)

  3.出示词语,读一读。

  蜀鄙之僧 租船 磕头 懒惰 羡慕 传授 犹豫

  4.写一写。

  同时请几名同学上台写,众人点评。

  5.你能说一段话,尽量用上这中间的一些词语吗?

  二、金钥匙

  1.《蜀鄙之僧》这个故事让我们顿悟:原来成功的关键不是你具备了哪些条件,而是你是否有坚定的志向。故事是怎样使这个深刻的道理鲜明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呢?

  回顾故事及课文板书。

  贫者至 富者未至

  原因:志坚 志不坚

  2.是对比使故事更有说服力。

  3.齐读“金钥匙”内容。

  4.选材练习。

  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理由。你觉得下面哪个故事更容易让人领会这个道理?说说你的看法。

  (1)课堂上,文文和三三私下讨论问题,被老师批评。文文认为是老师找碴儿,此后,每次上课就故意和老师作对,自己的学习也因此一落千丈;三三觉得自己虽然是讨论书上的问题,可在课堂上讲小话,影响了大家,此后,他把问题留到课下再讨论,老师表扬他好学,他学习劲头越来越足。

  (2)小虎没考好,他满不在乎地说:“不就是粗心了点吗!”结果,第二次又考砸了。

  引导学生感受对比法的优势。还可让学生运用对比法,将后一材料充实。

  三、语文知识

  1.出示范文,在语境中感悟惯用语的意思及语言风格。

  有一个人,不过是个半瓶醋,却常常吹牛皮。其实,他只会走后门,而且见不得不顺眼的人,常给人家穿小鞋,还自以为是公司里的台柱子。有一次,经理让他制定一份合同书,他没把这事放在心上,白天在那儿磨洋工,晚上才开个夜车赶出来。经理发现合同书中有很多漏洞,给他指出来了,可他把经理的话当耳边风,直接把合同书的草稿给了客户。结果让对方钻了空子,生意亏了本,最后自己也被老板炒了鱿鱼。

  文中的惯用语有“半瓶醋、 吹牛皮、 走后门、 穿小鞋、 台柱子、 磨洋工、 开夜车、耳边风 、钻空子、 炒鱿鱼”。

  a) 读一读。

  b) 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大概意思。

  c) 重点汇报交流学生不太常说的“半瓶醋、穿小鞋、 台柱子、 磨洋工”。

  并从中感受惯用语通俗、风趣、精炼的语言特点。

  2.读读“语文知识”,进一步了解惯用语及其风格与作用。

  3.说说你积累的惯用语(可以是课外积累的,也允许说刚刚在课本中积累的)。并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让学生知道从人们口头交谈中也可学语文,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

  可适当引导

  你想去肯德基,妈妈不同意,可以怎样叙述这件事呢?

  如果想通俗风趣的表达这件事,你可以怎么说?(碰钉子)

  相机板书,直到积累,如:狗腿子、闭门羹、碰壁、唱高调、泡蘑菇、打退堂鼓、眼中钉……

  四、拓展作业。

  积累惯用语并试运用。

语文教案 篇7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

  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3、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⑷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并做必要的点拨;讨论法,通过讨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生物入侵者”,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今天,我们将走进战场,对这场“战争”作一番考察。

  二、检查预习

  1、注音

  劫掠(lüě)栖息(qī)藩篱(fān)归咎(jiù)

  2、释词

  失衡:失去平衡。

  藩篱:篱笆。比喻门户或屏障。

  监控:监测的'控制。

  归咎:归罪。

  啸聚山林:旧指盗贼盘踞山林。

  在劫难逃:命中注定要遭受,逃也逃不脱。现指坏事情一定要发生,要避免也避免不了。

  五彩斑斓):五彩:指青、黄、白、赤、黑五种颜色。泛指各种颜色灿烂而多彩。

  束手无策:比喻无能为力或没有办法。束手,捆住了手。

  物竞天择:自然界中万物都在为生存而竞争。优秀者生存,劣者淘汰,这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进化论中的观点。

  无动于衷: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始料不及:当初没有估计到这种结局。料,预料,估计。及,到。厄运:困苦的遭遇。

  为所欲为:原意是做自己要做的事。现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多指干坏事。为,做。欲,想。

  酝酿:本指造酒时的发酵过程,用来比喻事前考虑或磋商,使认识统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课文第一段。

  2、本文向我们还介绍了哪些内容?

  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者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

  因和途径、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三、划分课文结构,归纳文章说明顺序

  1、结构

  第一部分(1)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第二部分(2—4)生物入侵者与非生物入侵者的介绍。

  第三部分(5)新鲜水果、蔬菜贸易,跨国宠物贸易。

  第四部分(6-7)两种不同态度(截然相反)。

  第五部分(8)通过议案、成立部门。

  2、说明顺序

  本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首先引出话题(议题),接着摆出现象,再探讨因果,最后讨论对策。基本上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

  四、课文赏析

  1、根据第①段内容的表述,给“生物入侵者”下一个定义

  生物入侵者:指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并对新的生态系统产生破坏的生物

  2、“生物入侵”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是什么?

  一种是某些本土物种灭绝,一种是耗费大量钱财。

  3、针对生物入侵者,各国采取了什么措施?

  最后一段

  五、总结全文

  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生态现象的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提高我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六、作业布置

  研讨与练习二

语文教案 篇8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喜欢爬山吗?能介绍一下给你印象最深的一次蹬山见闻吗?

  (生七嘴八舌介绍自己的见闻)

  2、你认为山寨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生根据预习情况自由谈)

  3、交流搜集山寨的有关图片、资料。

  看来我们对山寨还不是完全了解,今天的学习我们的收获一定很大。

  二、初读感知,愉快识字。

  1、运用掌握的识字方法自由读儿歌,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儿歌。

  2、把儿歌读给同桌听,注意纠正字音。

  3、标出生词,多读几遍。然后读给同桌听。

  4、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条中的生字。

  可以组长领读、可以组内开火车读、可以抢读

  5、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品读悟情,想象诗境。

  1、自读自悟。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小节,认真读读,根据理解给儿歌配上画。然后再美美地读。

  (学生一边读文,一边作画,画过又读,读过再改,在铅笔的沙沙声中,翻书的哗哗声中,关注文本中展现的画面。)

  2、小组合作交流。

  在小组中读读自己喜欢的小节,展示自己的作品,在其他同学的补充下加以改进。

  1、师生互动,全班交流。

  结合学生的兴趣点,任选一节作为指导理解的切入点。

  (1)例如,生:我喜欢第二小节,这是我的作品,请大家欣赏,展示并介绍自己的画。

  (2)还有哪些同学也喜欢这一节?可以补充,发表自己的'见解。

  (3)师:这一节介绍了画的主角山路,让我们也走走这七拐八弯的山路吧,谁在地上画一条山路,我们像文中的登山者那样,左转右转地走一走?

  (指名在地板上画山路,集体评选出最符合诗意的小路。)

  (4)播放歌曲《山路十八弯》请一名同学当诗人,边走边说出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5)生谈感受。

  (6)我们读着诗歌,听着小诗人的自言自语,看着他们在七拐八弯的小路上艰难而快活地行走,现在山寨给你的印象又是什么样的呢?

  小组内交流,评议。

  (7)出示重点句分明是到了山寨,怎么一户人家也不见?

  首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读自悟的主动性,结合上下文理解山寨独特的美掩映在葱葱茏笼的山林里;然后练习用怎么说话;最后感情朗读。

  2、同法略学其他两小节。

  3、感情朗读全文。

  4、通过阅读想象,你对山寨的印象又是什么样的呢?

  四、拓展练习。

  1、继续搜集有关山寨的图片、资料,与小伙伴交流。

  2、试着补充文中的内容。

  山寨(二)

  教学过程:

  一、由图导入。

  出示图,观察。师:谁能说一说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山寨的诗歌。

  板书:山寨

  二、初读感知,合作识字。

  1、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小组合作认识课后字条里的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3、检查识字情况。

  (1)读词语。(2)读生字。(多种方式)

  4师:我们把生字娃娃放到诗歌里,看看你们还认识吗?

  三、熟读感悟,体会诗境。

  1、自由读诗歌,选择喜欢的一节多读几遍,也可以按自己的理解画下来。

  2、小组内交流自己喜欢的部分。

  3、班内汇报:你喜欢那一小节?并展示自己的画。

  (1)学生汇报第二节时,指名在黑板上画山路,并指生表演,体会小路七拐八弯。

  (2)出示:分明是到了寨边,怎么一户人家也不见?

  引导学生练习说话:分明,怎么?

  (3)汇报第三小节时可画出图,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4、相机指导朗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四、总结延伸,发挥想象。

  1、山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你能为这首诗再写一小节吗?

  五、写字教学。

  1、出示要求写的字,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2、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

  3、教师指导难写的字。

  4、学生练习。

  六、课后作业。

  1、把这首诗背给爸爸妈妈听。

  2、画一幅完整的山寨图。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绝招》教案10-13

语文树教案10-07

语文教案(经典)05-14

语文《江南》教案10-01

语文《咏柳》教案11-14

语文园地教案09-01

[精选]语文教案03-31

语文教案10-26

语文教案(经典)01-15

语文教案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