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绝唱》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绝唱》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绝唱》教案1
一、内容主旨
本文引人入胜地描写了一位民间艺人高超的说唱艺术。声音是属于听觉的,本来难以描画,但作者巧妙地运用一些描写手法,把听觉与其它感觉沟通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说书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点
《绝唱》一节不涉及谴责的内容,是该书中以描摹生动而素被人所称道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运用了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引人入胜地描绘出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所谓侧面描写,指的是文中那些铺垫的笔墨;正面描写,指对白妞说唱所作的直接描写。说唱的声音之美,并无实体形象,全靠听觉鉴赏,直接描写很不容易,但作者却写得很成功。他选用可见到的形象、可经历的事情、可体验的感觉作喻体,使读者借助其他感官来体会声音的美妙。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现在的修辞学上称之为“通感”。阅读本文,应对文中的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特别是“通感”的修辞手段细心体会。
三、对白妞的烘托
课文采用烘云托月的笔法,先写琴师的演奏、黑妞的说唱以及听众的赞扬。这些烘托的段落也各具精彩,如果只是草草敷衍,就不能为白妞的出场起到铺垫的作用了。
1.琴师
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他的相貌“甚为丑陋”,开始弹奏时懒洋洋的,大家“也不甚留神去听”,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技巧,好像只是用来打发时间的。不料作者笔一转,琴师“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琴师都有如此的技艺,那说唱的人可想加知了。
2.黑妞
琴师已经技惊四座.该正角出场了吧!“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穿戴“十分洁净”。“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让众人叹服不已,“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其说唱魅力非比寻常。正当听众心悦诚服,以为定是白妞无疑的时候,作者借听客之口告诉众人:错了,这是黑妞。又把读者的胃口吊了起来。
3.听众的赞扬
作者以琴师、黑妞烘托白妞,还觉不够,又借听众之口来赞扬白妞:“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若白妞的.好处,从没有一个人能及他十分里的一分的。如果具体赞扬白妞说得如何唱得如何,明明白白,那么白妞的魅力也就平常了,只有虚说“说不出”“学不到”“没有人能及”,才能神龙不见尾,让人景仰不已。
四、对白妞的正面描写
1.出场
白妞终于出场了,也不见得如何花容月貌,引人注意。但是“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将鼓捶于轻轻的点了两下”,就让人顿觉出彩。“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顾右盼,就摄去了众听众的心魄,“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白妞的眼睛可以说是她独特魅力的窗户。
2.说唱
白妞的演唱戏高或低、或缓或急,作者描写得极有层次,可以分为五个段落:“初不甚大”——演唱开始;“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
3.精妙的比喻
写白妞说书最精彩的,也可以说是本文的精华,是运用大量贴切的比喻,把无形的声音化为有形的喻体,让人清楚明白。作者设喻是多方位的:用感觉设喻,白妞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让人感到舒坦欢畅,“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用视觉设喻,白妞越唱越高,“忽然拨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再如白妞演唱至“节节高起”处,作者以攀登泰山作比,具体而形象地描绘出“愈翻愈险,愈险愈奇”的歌声;描写白妞宛转千回的歌喉时,作者以“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为喻,活灵活现;描写渐寂忽起的时候,又用“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真是声光色俱备,让人浮想联翩。
其他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更是突出了声音配合的神韵,可见作者的语言功底。
4.听众的赞扬
白妞演唱完毕,和前文一样,又借听众之口赞扬一番,粗看是重复的文字,其实前面只是说白妞演唱的技巧,这里赞叹白妞的演唱让人“三月不知肉味”,更突出她演唱的精神魅力。
五、《绝唱》的人物描写方法
《绝唱》堪称美文,具有浓厚的审美意趣,造成这种审美意趣的因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人物描写方法的成功运用。在这一点上,作者不仅调用了多种方法,而且有些方法是人们很少使用的。学习并研究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文欣赏与写作能力。现在列举出来,与大家共飨。
1.渲染烘托法
看戏的人很多,上至高官,下至百姓,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人们来得很早,十二点半开演,而老残十点钟就到了,甚至有人早上未吃饭就来了。座位已经坐满了,老残不得已向看座的使了“二百个钱”,才在“人缝里坐下”。作者对场景可谓渲染得十足,夸张得出奇。它意在说明,在济南形成了一股“白妞热”,也形成了一批族,这就为白妞的出场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氛围。
2.反衬法
琴师长相丑陋,“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可是他的轮指,“抑扬顿挫,入耳动心”,“台下的叫好声不绝于耳”。先写长相的奇丑,后写演技的奇美,行文上的跌宕,使琴师的形象深深地留在了观众的心里 。王小玉上台前,“满园子里听来都是人声”,上台后,“向台下一盼”,就这一盼,使得“满园子里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以有声衬无声,更显“无声”,而这“无声”,却让人想象得到王小玉的影响之大,演技之高。
3.譬喻法
譬喻的使用很普遍,散见文章各处,尤其是对王小玉的弹唱用的最多。譬喻逼真,新奇,颇具美感。写王小玉婉转的唱腔,象“一条飞蛇在黄山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写她忽又扬起的唱腔,“象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写黑妞清脆婉转的唱腔,“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等等。这些譬喻将本来难以描写的精妙的弹唱技艺写出来了,写得很充分很有感染力。应该说,诸多譬喻的使用,是文章最最成功的一点。
4.铺垫法
文章主要描写了琴师、黑妞和王小玉三人,三人依次粉墨登场。琴师的轮指博得“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黑妞的弹唱让观众“以为观止”,而王小玉的弹唱则是超而又超、奇而又奇。三人的演技就象爬楼梯,一层高过一层,而王小玉则是楼顶;无疑前两人是个铺垫,把王小玉推向高峰的意思很明显。
5.柳暗花明法
作者写黑妞的弹唱,用了个“以为观止”一词,意思是好极了,好得不能再好了,但是如何来写王小玉的弹唱呢?要知道观众是冲着王小玉来的。到这里,给人的感觉是词穷意尽,不好再写了;但作者就在这不好写处显能耐:“黑妞是白妞教的”,“黑妞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黑妞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观众的评论,为王小玉的出场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真所谓“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评点法
作者借观众之口来评说黑妞、白妞的高超技艺,象上面点到的“黑妞的好处人说得出”一段文字。再如王小玉唱完了之后,梦湘先生的一段评说:“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下得透彻些!”这些文字无疑从侧面弥补正面描写之不足。——演技怎么样,最有评说资格的还是观众。
7.正侧面结合法
为了描写中心人物白妞的演唱技艺,文章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侧面描写是指文章中那些铺垫的文字,如戏院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等。正面描写是指文章中那些直接描写的文字,如白妞的出场、白妞的演唱等。演唱的声音并无实体形象,正面描写实属不易,但文章却写得很成功,——它选用可见的形象、可经历的事情、可体验的感觉作喻体,让读者通过其他感官来体会声音的美妙。正面描写具体可感,侧面描写又富于想象,二者的结合,引人入胜的写出了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
当然,除了上面提到的七种技巧外,还有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等描写方法,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总之,诸多人物描写技巧的成功运用,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深化了主题,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它是构成文章深厚审美意趣的重要因素,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绝唱》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演唱艺术。
2.学习通感的修辞方法。
3.学习比喻的类型及其作用。
4.学习本文铺垫衬托的写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演唱艺术。
(2)学习通感的修辞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铺垫衬托的写法。
问题预设
估计学生会对文中所涉及的关于“通感”这一修辞手法可能会产生困惑。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只做简单介绍,不去深究。
知识铺垫
一、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高谈阔论:
(2)谈笑自如:
(3)抑扬顿挫:
(4)百变不穷:
(5)鸦雀无声:
(6)千回百折:
(7)屏气凝神:
(8)轰然雷动:
二、阅读课文,思考:什么是“通感”的修辞方法?
三、简答题。
1)文章第①自然段写戏台前满座的情况表现了什么?在文中起什
么作用?
2)文章第①自然段写道具的简单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③自然段写“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这句话好在哪里?
教材解读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喜欢听歌,更喜欢欣赏名家的演唱。你能不能用语言把歌唱家美妙的歌声描绘下来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名家对民间艺术高超的歌唱艺术的描写。
二、检查学案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高谈阔论:大发议论(含贬义)。
(2)谈笑自如:自由自在地连说带笑。
(3)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4)百变不穷:变化多次不停止。
(5)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
(6)千回百折:形容曲折的样子。
(7)屏气凝神:暂时抑止呼吸,有意地闭住气,聚精会神。
(8)轰然雷动:形容声音非常响,像打雷一般。
2.阅读课文,思考:什么是“通感”的修辞方法?
3、简答题。
1)文章第①自然段写戏台前满座的情况表现了什么?在文中起什
么作用?
2)文章第①自然段写道具的简单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③自然段写“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这句话好在哪里?
三、作者及作品简介
本文书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老 残游记》写一个江湖医生在各地的见闻和活动。作者刘鹦(1857- 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现在江苏省丹徒县)人。
四、整体感知
问题: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按事情发展过程分三段。
第一段:第①自然段。
写听书前。介绍听书的时间、地点、戏台及观众的情况。
第二段:第②~③段。
写听书的过程。写了男人、黑妞和白妞的演唱。
第三段:第③段。
写听书后,听众的反应。
五、课文分析
1.文章第①自然段写明湖居戏台前座无虚席,无处落脚,花了二百个钱,才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写出观众之满,座位之贵,衬托下文演唱的精彩。
2.文章第①自然段写戏台上有哪些道具,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戏台上,只摆了一张半桌,桌子上放了一面板鼓,鼓上
放了两个铁片儿(梨花筒)旁边放了一个三弦子,半桌后面放了两张椅子。写这些说明道具简单,反衬出下文演员演唱技艺的高超。
3.文章第②自然段怎样写男人的外貌的?
讨论并归纳:穿了一件蓝布长衫,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仿怫风平
福橘皮似的,甚为丑陋。从衣着、面容写。突出他面容的丑陋。
4.文章第8 自然段怎样写黑妞的外貌的?
讨论并归纳: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
儿,流了一个抓害,戴了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的。虽是粗布衣裳,倒十分洁净。从性别、年龄、面容、发型、装饰、衣着写,突出黑妞的洁净。
5.文中“如新营出谷,乳燕归巢”用什么修饰手法?这样写有 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用比喻写出黑妞声音的清脆、宛转。把听觉比喻成视
觉可见的事物,更觉得新鲜、形象、生动。
6.黑妞唱得好不好?从哪里可以看出?写黑妞的演唱有什么 作用?
讨论并归纳:唱得很好。先从正面议论,觉一切歌曲腔调仅出其下,
以为观止矣。再从侧面衬托。写一观众的误会,以为这唱的是白妞。然后由另一个观众把黑妞与白妞的演唱作比较,突出白妞演唱的精彩,为下文写白妞的演唱作了烘托和铺垫。
四、课堂小结
本文主要写白妞的演唱技艺的高超,但先写了男人和黑妞的表演
的精彩,为下文写白妞的演唱进行烘托并作了铺垫。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完成《随堂检测》第一大题。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阅读④⑤⑥⑦⑧自然段,学习文章怎样写白妞的演唱艺术。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分析描写男人和黑妞的演唱的描写。我们都觉得他们
表演得十分精彩。但主要人物还没出场,精彩的还在后头。
三、课文分析
1.朗读第⑤自然段。
2.这段主要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主要写白妞的外貌、神情。
3.写白妞的外貌抓住什么来写,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写外貌抓住性别、年龄、装束、面容来写。突出她的秀
而不媚,清而不寒的.特点。
4.朗读第⑥自然段。
5.提问:这段怎样描写白妞的演唱?
讨论并归纳:先写刚唱几句书儿的妙境,用两个比喻夸张:①“五脏
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从视觉来比喻听觉感受。②“三万 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以味觉来比喻听觉感受。接着写白妞越唱越高,用一个比喻,“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 丝抛入天际。”用视觉感觉来比喻声音之高,之尖。再用攀登泰山的景象的视觉感受来比喻白妞演唱在声音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的听觉感受。
6.朗读第⑦自然段。
7.提问:这段两次写观众的反应,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第一次写“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来写观
众听得人神的神态。第二次写“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采写观众对白
妞演唱的喝彩、赞扬。从侧面写出白妞歌唱技艺的高超。
8.朗读第8自然段。
9.这段写少年人的话和旁边人的话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写少年称赞白妞的话和旁人的同感,从侧面衬托白妞
歌唱得精妙。
四、课堂小结
本文重点描写白妞(王小玉)这位民间说书艺人高超的演唱艺术。用通感把本来属于听觉感受的歌声,描写得有形有味,有声有色,刻画得细致入微。生动形象地表现一户说书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勉力。文章还运用烘托和铺垫的手法,用男人和黑妞来烘托白妞的演唱,用观众的反应来衬托白妞演唱的精彩。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2.熟读文中对白妞高超演技描写的段落。
《绝唱》教案3
一、 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愿意接受新事物,但仍是喜看表象,难识本质;他们有学习的愿望,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理解知识点和记忆积累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他们对记叙文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绝唱》是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六篇讲读课文。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丰富生动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的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要让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并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本文联想想象丰富,语言华丽绚烂;大量使用通感,成功运用映衬,把王小玉说书的魅力传递得淋漓尽致,是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高鉴赏能力的良好素材。
2、学习目标
基于对学情和教材的理解、分析,我们这样定位本文的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运用联想和想象,赋声以形,赋声以色的写法;了解通感。
2)复习烘托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运用品味和揣摩的方法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2)训练联想和想象能力。
3)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文学和音乐艺术的热爱之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文章是如何传递音乐魅力的。
教学难点:
把握并学习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
三、说教法和学法
从学生发展出发,依据“课课有得、因文制宜”的教学原则,依照“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我们设计采用情景探究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采用诵读法、对比阅读法、讨论法、欣赏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主体意识,让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贯穿教学始终,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文虽然选自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但更主要的是从美文的角度节选的,所以我们在设计中把字词、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放在课前,课堂全部让给诵读、品读、感悟和训练。整个教学过程,我们设计为五个大部分:(一)情景导入;(二)整体感知,链接重点;(三)品读赏析,研习重难点;(四)拓展训练,情景描摹;(五)课外延伸,作业巩固。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好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所以我们设计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我们不常听到的京韵大鼓,然后提问学生听后的感受并用自己的话描述所听内容。学生各抒己见,老师适当鼓励,这样引导入课文:声音无形无色,转瞬即逝,如何才能把它贴切、传神的表达出来呢?就让我们来学学晚清时期的刘鹗是怎样用文字为我们留下一段音乐的美丽传奇。
(二) 整体感知,链接重点
首先请学生结合预习,迅速通读全文,抓出文中所涉及的人物,判断重点写谁,正面描写她在文章的哪几个段落。学生速读后基本上可以准确的整理出来:本文涉及的人物有观众、琴师、黑妞和白妞,重点写了白妞,正面描写在5-7段。这对本文来说,基本上已经理清了结构,学生对王小玉说书的魅力也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这样还可以训练学生快速收集、判断、处理信息的能力。另外,这样迅速简洁的处理让学生有了成就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波兰的罗曼·英伽登认为学生必须具有积极主动的阅读经验和期待视野,才能产生审美创造动力的接受动机。因此,我顺势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王小玉说书吸引了所有的人,她的魅力何在?直接进入课堂的重头戏:品读赏析,研习重难点部分。
(三)品读赏析,研习重难点
这一环节要充分品读重点文段,赏析语言文字与音乐的美,并落实知识目标1、2,能力目标1。
1、自由朗读5-7段,感知王小玉说书的魅力主要体现在那几方面。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可见诵读既是对文章内容的熟悉,也是审美的一种有效的形式。设计自由朗读,可以让学生不拘形式,有人喜欢出声读,让文字的冲击力刺激思维,有人喜欢边默读边思考,让思考更慎重。通过诵读,学生很快会发现王小玉说书的两方面魅力:外形和声音。外形部分相对次要,所以只要学生抓出描写最出色的一点——“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中养着两丸黑水银”就可以了。
对于声音的美,学生的感觉比较笼统,不好叙述。于是我们设计请学生分组用曲线画出王小玉说书时声音的变化,并尽可能用文中的原话概括说书的各个阶段,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进行交流。这一环节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收集、判断、处理信息的能力。接着老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更加精妙的曲线图解,当抽象的文字变为直观的图象时,学生不难体会到王小玉说书的另一个魅力:声音的.多变与美妙,初步感受到感官相通的妙处。
接着老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用什么方法把她声音的美传递给我们的呢?把学生引导到对文本的探究、感悟上来。
2、再读重点文段6、7段,鉴赏语言之美。学生朗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谈出为什么喜欢,引导学生关注联想和想象的运用,赋声以形,赋声以色的写法,明确“通感”的修辞。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为帮助学生准确地体会本文描摹声音的特点,可以用示范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的一处比喻,如“像吃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这句,可以先问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吃什么会有“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的感觉,学生一般会回答“热天吃冷饮,吃西瓜”等等;再接着问吃时的感觉怎样,学生立马就会发出“舒服”“甜”“爽”“畅快”这样的感叹,那么什么样的音乐会给你这样的感受呢?学生自然联想到甜润、舒畅、轻灵等等特点,在一步步的引导启发下学生逐渐认同听觉与味觉的共振,第一次突破重、难点。由扶到放,再指导学生集体鉴赏其他的比喻、通感,在合作学习中再次突破重、难点。
认知学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只有在一定的情景中,对学习材料的亲自体验与发现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在学生初尝突破的喜悦时,我们把赏析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请学生在有所感悟时积极交流,在达成共识时有感情的朗读被点评的文字,进一步感知通感这一特殊比喻的表达效果。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讨论交流中完成了品读,“举一而反三”,再一次突破重难点,进而把品味和揣摩内化为习惯。之后进行2分钟妙句积累的比赛,各人找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多者胜出。
3、老师范读6、7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王小玉演唱技艺高超的认识。并解读题目“绝唱”。值此之际,又一次借助声音的感染力,体现文学与音乐的魅力。让学生对文学艺术、音乐艺术的喜爱油然而生。
4、完成感性的鉴赏之后,需要帮助学生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于是我们设计引导学生联系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名句,让学生比较两者的共同之处。学生通过比较,会发现他们都是通过联想和想象,把声音这样一个无形无色的对象转化为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化无形为有形”、“赋声以形,赋声以色”的写作方法。
5、 解读烘托的运用
到这里,文章的重点部分已经完成,“写其他人物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自然浮出水面。可以给学生自由探讨的空间,让学生来解读,老师只要适当的引导一点就可以得出烘托的写法及其效果。
(四)、拓展训练,情景描摹
叶圣陶先生认为训练“就是要使学生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这个“变”不是知识的简单记忆,而是知识的再建构。是一种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所以课堂上要有写的训练,可以再次播放课前的那段京韵大鼓,让学生闭目倾听,而后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手法,运用联想和想象,尽量运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辞,写下自己对音乐的印象,不论长短。课文提供了借鉴的蓝本,宽松的要求激发了学生的实践欲望,交流、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内化了联想和想象, 保证了学习目标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给学生三分钟的交流时间,老师简单点评。然后可以这样小结来激发学生对文字的热情:王小玉说书是绝妙的,更妙的是刘鹗的生花妙笔,它通过联想和想像,赋声以形,赋声以色,将无尽的风韵留至今日,感染了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通过实践,我们能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只笔,那么,你能用这只笔去继续书写生活么?
(五)课外延伸,作业支持
课后作业越来越要求它的创新性和创造力,我们的学生也需要更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和能力,所以我们设置这样一份作业:
文中绝妙的说唱艺术是我们优秀的民间文化,像这样的民间文化遗产在威海在我们身边也存在,有待于大家去发掘、了解,进而喜爱它们。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对身边的一种民间文化形式进行搜集整理,细致描述,然后小组间充分交流,探讨。
这个作业是对这单元主题的支持,也是 继续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以至对生活的热爱。
五、结束语
这节课的教学,我们力求打造一个全面互动、和谐流畅的课堂,视角要高,起点放低,坡度放缓,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和发展,让课堂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真正用心感悟,体会了文字的魅力,也领略了民间文化的光华。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
《绝唱》教案4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演唱艺术。
2.理解本文听觉上的声音与各种感觉沟通起来形成感觉上共通的特点。
3.学习比喻的类型及其作用。
4.学习本文铺垫衬托的写法。
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演唱艺术。
(2)理解本文听觉上的声音与各种感觉沟通起来形成感觉上共通的特点。
难点:
(l)学习比喻的类型及其作用。
(2)学习本文铺垫衬托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解释f列词语。
(1)高谈阔论:大发议论(含贬义)。
(2)谈笑自如:自由自在地连说带笑。
(3)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4)百变不穷:变化多次不停止。
(5)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
(6)千回百折:形容曲折的样子。
(7)屏气凝神:暂时抑止呼吸,有意地闭住气,聚精会神。
(8)轰然雷动:形容声音非常响,像打雷一般。
2.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揭示和课后练习。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书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题目是编者加的,略有删节。《老残游记》写一个江湖医生在各地的见闻和活动。作者刘鹦(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现在江苏省丹徒县)人。
2.导语
大家都喜欢听歌,更喜欢欣赏名家的演唱。你能不能用语言把歌唱家美妙的歌声描绘下来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名家对民间艺术高超的歌唱艺术的描写。
三、正课
1.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按事情发展过程分三段。
第一段:第①自然段。
写听书前。介绍听书的时间、地点、戏台及观众的情况。
第二段:第②~③段。
写听书的过程。写了男人、黑妞和白妞的演唱。
第三段:第③段。
写听书后,听众的反应。
2.提问:文章第①自然段写明湖居戏台前座无虚席,无处落脚,花了二百个钱,才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写出观众之满,座位之贵,衬托下文演唱的精彩。
3.提问;文章第①自然段写戏台上有哪些道具,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戏台上,只摆了一张半桌,桌子上放了一面板鼓,鼓上放了两个铁片儿(梨花筒)旁边放了一个三弦子,半桌后面放了两张椅子。写这些说明道具简单,反衬出下文演员演唱技艺的'高超。
4.提问:文章第②自然段怎样写男人的外貌的?
讨论并归纳:穿了一件蓝布长衫,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仿怫风平福橘皮似的,甚为丑陋。从衣着、面容写。突出他面容的丑陋。
5.提问:文章第②自然段写男人弹得几个曲?弹得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
讨论并归纳:先弹了一两个小调,后来弹了一枝大调。弹得很好。开头人也不甚留神去听,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人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还从观众的反应写。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
6.提问:文章第8自然段怎样写黑妞的外貌的?
《绝唱》教案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侧面描写在文中所起的烘托作用、
2.形象细致的正面描写;
3.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初步了解“通感”。
(二)能力目标
1.体会作者对声音的描写;
2.仿照课文,用文字表达一首乐曲。
(三)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美的语言、美的声音、美的事物的欣赏能力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讲析课文描写民间女艺人高超的歌唱艺术为什么不直接下笔,而要先写戏园子、琴师受黑妞的演唱?这—点主要通过讲清侧面描写的烘托作用让学生理解。
(二)难点
理解“通感”这种修辞手法。这—点教师可以通过找感觉的相通点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朗读课文,弄清生字词。
2.分忻文章对琴师、黑妞及戏园的描写,淡谈这些描写的作用。
3.分析文章中对王小玉的演唱的描写.找出比喻句中本体,喻体及它们的相通点。
4.仿照课文描绘—种声音或一首乐曲。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大致情节。
2.分析课文前半部分,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效果,给加点的字注音:
2.结合注释,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新莺出谷 乳燕归巢 花坞春晓百鸟乱鸣
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 三月不知肉味
气味——人的气质和风度。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分析白妞出场前戏园子里的盛况。
(1)哪些内容能够表现“盛况”?
人们不惜提前几个小时赶到戏园;连早已定了座的抚院、学院的贵人也不例外;甚至有些连饭都顾不得吃,在戏园里买烧讲油条充饥。
(2)为什么要这样写?
说明白妞的艺术雅俗共赏,从侧面衬托其艺术造诣之高。
描写戏园里嘈杂的场面,为白妞出场时的肃静埋下伏笔,两相对照衬托出白妞演唱技艺的高超。
2.分析文章对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及观众的评论的描写及作用。
琴帅绝妙的轮指,引起台下不绝于耳的叫好声。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埋下伏笔。
黑妞的演唱,已到了叹为观止的地步,好像已词尽意穷,:无可复加。这时结合观众的评论,说明:“他的调门都是白妞教的”;“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旷”;“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使文章又绝路逢生,从而从侧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艺的绝妙。
(四)总结
侧面描写的作用
(1)为白妞的出场渲染气氛;
(2)烘托白妞高超的演唱技艺.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分析课文后半部分,理解形象细致的正面描写。
2.学习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了解“通感”。
(二)整体感知
1.把表现白妞演唱技艺的部分分层次。
分为白妞出场、白妞演唱及观众的反映三个层次。
2.朗读白妞说书部分,重点分析整个演唱的过程。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分析对白妞出场的描写
外貌描写: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
动作描写:把梨花筒了当了几声,将鼓锤轻点两下,两眼—顾—看。
简单的动作产生了极不平凡的效果——满园里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下的声音都听得见。
2.分析整个演唱过程,根据演唱时声音的高低缓急,把演唱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演唱的起始——“声音初不甚大”
演唱的发展——“渐渐地越唱越高”
演唱的起伏——“陡然一落”
演唱的高潮——“忽又扬起”
演唱的结来——“人弦俱寂”
从这五个阶段的完整表现去体会白妞说书的全局。
3.分析描写白妞演唱五个阶段所用的修辞手法,了解作者多方位的设喻角度。
(1)把本应由耳朵听到的声音(听觉)用眼睛所见之景(视觉)来设喻表现,如:
描写越唱越高的声音,“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描写回环转折、节节高起的声音,“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描写陡然一落,千回百折的声音,“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描写忽又扬起的声音,“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这些比喻,把白妞那曲折、宛转、轻快的歌声写活了。
(2)把本应由耳朵听到的声音用人的感受去表现,如:
描写白妞初唱时并不甚大的声音,听起来“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个毛孔不畅快。”
把白妞甜润的声音形象地描绘出来。
文章中的这种方法,即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相通的感受、互相映照,引起渎者的联想。这就是修辞方法中的“通感”,也叫“移觉”。
4.体会白妞演唱达到的效果。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三月不知肉味。让人长时间忘记—切,耳朵里只有歌声。
(四)总结、扩展
1.多方位正面的描绘白妞的演唱技艺。
2.通感的运用所收到的效果。
(五)布置作业
依照课文中正面描写小玉说书的部分。描绘一种声音或——首乐曲.歌曲,注意运用通感这种修辞手法。
六、板书设计
白妞演唱的过程
(正面描写)
七、参考资料
《绝唱》教案6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演唱艺术。
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从不同角度描写声音的方法。
2、学习本文从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提高朗读感悟及品析能力,认识通感。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从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从不同角度描写声音的方法。
教学难点:
对通感的认识。
教学方法:
朗读法、精读赏析法、概括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更喜欢欣赏名家的演唱。你能不能用语言把歌唱家美妙的歌声描绘下来呢?(请一激动的学生描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名家对民间艺术高超的歌唱艺术的描写。平时看同学们写的文章,总觉得你们写自己眼睛所见到的,写得较具体,较充实,一旦写到声音就往往显得捉襟见肘、“黔驴技穷”。我想原因主要是:声音这东西无形无色无味,同学们不知道怎样去表现它才好。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描写声音的名篇,我们来看看人家是怎么去描绘声音的。我相信,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后,同学们以后在文章中写到声音时就会有很多办法了。
二、作者简介:
刘鹗(1857——1909)字铁云,号洪都百炼生,清末江苏丹徒人。著作有长篇小说《老残游记》。
(拓展):四大谴责小说:
刘鹗《老残游记》李伯元《官场现行记》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孽海花》
中本本文采用了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写戏院、琴师、黑妞、听众全是为了突出白妞演唱的绝妙。像这样层层铺垫、反复渲染,用以衬托中心人物的写法就是烘云托月。
通感又名移觉,就是用形象的语言,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一个感官上,以造成新奇、精辟的表达效果使读者产生真切的感受。
如: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
例一:用感觉设喻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生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例二:用视觉设喻忽然拨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以攀泰山作比。具体形象)B、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比喻手法,活灵活现地表现白妞婉转千回的歌喉)C、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白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声色俱备,令人浮想联翩)学生为主体来归纳:(教师根据归纳情况依次展示课件)
1、写作思路
作者写白妞——王小玉的高超演唱技巧,由两部分组成,先描述演唱前的情景,再描述演唱时的情景。写白妞上场,先苦心经营铺垫烘托,形成一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艺术格局再直接写白妞的出场,衬托出主角的不同凡响。
2、本文重点
文章正面写王小玉的演唱时,用了精雕细刻的描写方法,作者是一名善用比喻的高手,他选用了准确、形象、新鲜的比喻来拟曲调的.高低缓急。同时,作者也打破界限,运用通感,将无形无色无味的声音描写的极为生动,具体形象地反映出难以传达的音乐之美,增强了表达效果。
3、语言特色
本文工笔细描;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运用比喻、通感,以情绘声,化无形为有形。六、布置作业:
1、熟读精彩语段。
2、摘抄本文的精彩语句。
3、欣赏音乐《高山流水》,写一段200——300字赏析文章
八、教学后记:
附:简要总结文中烘托的运用
(1)场景烘托(第1自然段)
①人们提早进场,有的观众甚至来不及吃饭。表现观众对白妞的喜爱,已形成一股“白妞”热。
②观众不仅人多且类别多。说明白妞的说书适合大众,可雅俗共赏。
③渲染热烈,哄闹的气氛给后文的“鸦雀无声”作铺垫,突出白妞说书的艺术精湛。
(2)人物烘托(第2、3自然段)
①琴师虽貌丑,但绝妙的轮指引起台下不绝于耳的叫好声,为描写他给白妞伴奏埋下伏笔。
②写黑妞,详写装束,为后文白妞的装束节省笔墨,她那“以为观止”的唱腔,“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
(3)评价烘托(第4、8自然段)
①“他(黑妞)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烘托了白妞说书的高超。
②“每次听他说书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烘托了白妞说书的绝妙。
(4)效应烘托(即听众的反应)
①“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听得见响!”烘托了白妞的艺术魅力无穷。
②“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烘托出白妞的说书真乃人间“绝唱”。
教师引导:烘托可从两个角度来进行。比方说:用“冷冷的月光”烘托“伤痛的心情”就是一种正面烘托(正衬);反之,用“灿烂的阳光”烘托“心情的糟糕”就是一种反面烘托(反衬)。
以上归纳的四个方面,除了“人物烘托”的第②处和“评价烘托”的第①处运用的是反衬,其余几处都是正衬。
总结:烘托艺术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以后在写作的过程中同学们可学着运用它,它不仅可以让我们的语言变得细腻、流畅,还可以使我们文章的中心更明确、更突出。
【《绝唱》教案】相关文章:
教案06-23
大班健康教案快乐娃娃教案11-27
《秋游》教案08-02
《荷花》教案11-22
生日的教案11-06
《走路》教案12-06
生日教案12-15
[经典]中班教案11-04
假如的教案12-12
中班教案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