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
【目标导航】
1、学习唐雎不畏强权,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2、初步了解文言文翻译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特点。
3、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第一课时
【目标导航】
运用古文直译法阅读理解文章。
【学习导航】
导入:由每日一个故事导入:
在导入开始就布置任务(要求:这个故事是我从一篇古文上找到的,边看故事边思考,那些重点的字词,在原著上可能是怎样表述的)
晏子出使楚国。楚人因为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洞邀请晏子进去。 晏子不进去说:“出使狗国的人从狗门进去。今天,我出使楚国,不应当从这个门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派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不肖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肖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子是最不肖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国来了。” (文中的重点字,如果是古文,将如何表述)
目标导航 运用古文直译法阅读理解文章。
新课互动:
(小组内课堂预习)
一、初读(自主学习 )
1、利用工具书收集和介绍关于《战国策》的知识或本 文的背景知识。
2、给重点字词注音。
唐雎( ) 怫然( )韩傀( )
免冠徒跣( ) 缟素( )色挠( )
以头抢地 ( ) 休祲( )寡人谕( )矣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清字音、读准节奏。
4、谈谈初读感悟(可以是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等)
(要求:注意小组分工合作 时间5分钟)
二、译读(1、2自然段)(合作交流、展示提升)
1、落实重点字词并串译加横线的句子。
(请组长根据幻灯片提供的重点字词,组织组员迅速小组内合作讨论,争取小组内逐一落实重点字词并归纳总结该字词曾经学过的句子或用法)
2、归纳总结文中所涉及的文言现象
(要求:注意小组分工合作 时间6分钟)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三、析读(1、2自然段)(合作交流、展示提升)
1.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2.自由质疑。
(时间2分钟)
四、诵读
课堂竞背一二自然段。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2
一、新课导言
战国时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大国吞并小国,那是平常而又平常。有一天,秦国想用方圆500里的土地来换方圆50里地的安陵国。其阴谋那是显而易见的。在强大的秦国面前,小小的安陵国如何自保,安陵国的命运有会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雎不辱使命》,一起去感受两千年前那震撼人心的一幕。
二、板书课题
三、初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1、学生自由大声读文,提出读不懂的字音、节奏等问题。
2、订正字音、节奏,强调重点句子的读法。
3、指生逐段读文,检查朗读的效果。
4、齐读全文。
四、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大意。
读了几遍课文后,大家能谈一谈你们的初读感受吗?请试着用以下两种方式来谈:
1、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内容吗?
2、你能用几句话来说说这个故事吗?
生谈之并适当点评。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揭穿秦王易地的阴谋,出色完成出使任务的事。(对学生的发言可以进行适当的点评,但不可浪费太多的时间,以致耽误下面的教学。但对于确实不知道该如何概括的要指导:人、事、果。要注意全面、完整等原则)
五、深入理解
这到底是一次怎样的出使,在秦国的朝廷上又有着怎样的一场谈判?请大家疏通文章,看文章是怎样一步步给我们展示整个过程的。
可以采用自己翻译,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集体合作的方式(一人读大家翻译)翻译各节。
翻译完一节概括一节的内容。(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接力,可以采用其他有趣的方式)
1、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2、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3、唐雎一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以“布衣之怒”反击“天子之怒”,并以死相拼。
4、唐雎取得了斗争的胜利。(或秦王屈服。敬服)
六、细部探究
在这场针锋相对的斗争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点,你能谈一谈吗?
学生找,并谈感想。
师相机点拨:
1、你觉着最能震撼你的一句话是?最能震撼你的一个动作是?
2、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3、你能体会出当时他的`语气和心理吗?
4、你能读给大家听么?
5、老师改造一下,大家再评一评好吗?(如果学生不能体会出来,就用替换的方法,改语言,加修饰语,让学生体会。如:唐雎战战兢兢的说:“安陵君岂敢轻视大王,平时想巴结还没有机会,只是那地是他爸爸六给他的,希望大望就开开恩,不要再换了吧!”。唐雎哆哆嗦嗦地说:“俺想问问大王可以吗?你知道布衣发怒吗?”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
6、读,让生读,再找生读。边读边板:大义凛然、不畏强暴等等。
结:刚才我们通过读人物语言、动作的分析,领会了唐雎这一任务形象,请大家速读课文,看看王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声自由发言。
通过秦王的表现,我们也更能体会唐雎形象的高大。这就是对比、衬托。(主要是文章的最后一节,可以让学生读之,思考可以看出什么,来引)
七、总结拓展
你能再举出其它外交官的么?能讲讲有关他们的小故事吗?
八、练习:
《晏子使楚》相关练习。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学习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评价人物。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5、学习本文对人物言行简洁传神的刻画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教学方法:
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正如夜空中闪烁的群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相信这些人物也曾照亮过你的心灵。请你说说你喜欢他们中的哪一位,并根据查找的资料简要说明……今天老师再向大家介绍一位非常有性格的古人,他就是唐雎,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唐雎。
二、反复朗读,质疑答疑。
1、结合注释自由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及语句节奏。
3、生生评价,师适时点评,必要时示范引领。
4、默读课文,学生提问,教师答疑。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和策士的言论辑录,后由西汉刘向编订,始定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分国别编辑。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重要活动,着重记载了谋臣策士的谋略和言论。)
三、疏通文意
1、指名结合文章注释叙述文章大体内容,不要求字字落实,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句可越过。(不求甚解读文章,旨在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2、语段讲解接龙。
(学生讲解语段中的文言知识点: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特殊句式。)
3、师生共补。
四、笔尖沉淀:
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点。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a、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b、针对课文的.内容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2、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的深入阅读,并通过四人小组讨论。
问题:
(1)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真正目的何在?真得如他所说“请广于君”吗?
(2)秦王为什么不直接攻打,而要易地呢?
(3)安陵君拒绝秦王与唐雎拒绝秦王有何不同?
(4)秦王说的“天子之怒”是指什么?他说天子之怒的目的是什么?
(5)唐雎为何要说专诸、聂政、要离这三个人的事?
二、合作探究,理解人物明确:
这篇文章中唐雎和秦王在你心目中各自留下了什么印象?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概括一下他们的性格特点,并在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
三、结合实际,分析评价,启迪思想。
唐雎的自主自强、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的精神,在他与秦王的较量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请同学们谈一谈他的这种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意义?
四、巩固训练:
1、熟读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3、搜集“完璧归赵”“毛遂自荐”“晏子使楚”的故事。
五、课外练习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读一读写一写本文的字词;
能力目标:
借助注释和工具疏通文意。
重点难点:
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策略和方法:
朗读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电影《我的一九—九》中著名外交家顾维均的故事?引出他“不辱使命”,然后,列举众多“不辱使命”的外交者,如硕相如、鲁仲连、周恩来等,以引出唐雎和课题。
二、简介作者,释题
1.《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2.辱:辱没。
三、教师范读课文
解决以下字音:
唐雎 怫然 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 休寝 缟素 色挠
四、整体感知:
1.你是如何评价唐雎的?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五、研读赏析:
1.听录音带,学生跟读第一段。
2.采用老师讲述为主的方法,疏通以下字词。
安陵君其许寡人
大王加惠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秦王不说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细读秦王的话,体会一下,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
②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恰当推测一下。
③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④请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4.学生齐读第一段。
六、学习课文第二段
1.男生齐读第二段。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全段,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句: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请广于君
而君逆寡人,轻寡人与
虽千里之地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
3.讨论以下问题:
①细读秦王对唐雎说的话,回答: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安陵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
②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
③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④注意比较一下:唐雎的理由和安陵君的理由有何异同。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卜课时内容,引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女生齐读课文。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第三段。
3.师生互相提问,弄懂重点词句的意义。
秦王佛然怒
大王能尝闻布衣之怒乎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怀怒未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4.指名口译全段,教师予以订正和评价。
5.思考以下问题:
①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②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③唐雎一连举了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其目的是什么?
④“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⑤讨论:唐雎说,怀怒未发,休棱降于天,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呢?
6.学生齐读第三段。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散读第四段,然后迅速笔译第四段。教师巡堂,随时解决学生的疑问。
3。思考讨论:面对唐雎严厉反击,秦王有什么行动和言语?
明确:面对唐雎的反击,秦王软弱了,“色挠”“长跪而谢之”以及他说的“徒以有先生也”,都说明了他的外强中奸、色厉内荏的内心世界。
4.秦王的`反映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明确:从侧面刻画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的智勇超群、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学生齐读课文,思考
1.人物的对话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主要用了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夸张: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排比;夫专诸刺王潦也……苍鹰击于殿上。
对偶: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2.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力量,使人物的对话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体现了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
布置作业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古文知识积累,反复诵读,读准多音字;。
2,初步体会课文大意,理清故事情节,体会唐雎有胆有识的勇士形象。
3、学习文章通过对话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人镄蜗蟮姆椒ā?br> 4、体会文章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选材和写作写法。
【教学重点】:
一、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
二、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设计】:本文故事性较强、人物性格对比鲜明、学生比较感兴趣。教学中应该以情节入手、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揣摩人物的心理,说话的语气、神态,由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字、词等语法知识融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介绍有关作家、作品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2、借助工具书和古文知识的积累,读准多音字、古今读音不同的字、通假字;
3、反复诵读,初步体会课文大意、理清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古往今来,在国家和民族在遭受外敌入侵、面临危机的时候总是有许多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保家卫国,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国家的热爱。小国之臣唐雎,面对强秦的寻衅威胁,奉命危难之间,同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折服秦王,不辱使命,保全了国家的领土。这需要何等的气魄胆识和智慧!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作者作品背景介绍:
作家作品: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背景资料: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在疑难字词上注音,交流:
可能出现的字词:弗fú雎jū怫fú跣xin
抢qiāng傀guī祲jìn缟go挠náo谕yù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3、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理清大意。
(1)、词语解释:
虚词:
其:句中表希望的语气词。与:吗,表疑问语气。
因:于是。虽然:即使这样。虽:即使。然:这样。
岂直:难道只是。直,只,仅仅。
人物称谓:
公: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
布衣:平民。
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2)通假字:
说:(yuè)通“悦”,高兴。
错意:注意,放在心上。错,通“措”。北师大版《唐雎不辱使命》
仓鹰:仓通苍,青色的
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3)词类活用:
广:扩充,形作动。
轻:轻视,形作动。
缟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名作动。
4,老师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一名读秦王,一名读唐雎,一名读安陵君。要求:语气要符合人物的地位和性格特征,秦王的蛮横,义正词严,安陵君语气委婉。秦王仗势凌人终于自取其辱,唐雎不屈不挠气盖强嬴。对秦王要读出他的骄横狂妄,读出他心理变化的层次“强骗——不悦——质问——怫然——蔑视——色挠”;
三、体会课文大意、理清故事情节:思考:
1、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呢?唐雎与秦王的较量分几个回合?
明确:起因——秦王因易地的骗局没有得逞而不悦;
开端:秦王不悦,——唐雎使秦
发展:质问施压——断然回绝(否千里不易,岂直五百里哉?”)
高潮:武力威胁——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结局:秦王色挠——不辱使命唐雎折服了秦王。
四、课后练习:
1、熟读并背诵课文。翻译全文。
2、从文章的语言和故事情节入手,你认为秦王和唐雎分别是怎样的人?
3、根据你已有的知识和你所查阅的资料,你认为这个故事可信吗?为什么?
4、准备资料,编写表演课本剧。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培养学生朗读、复述、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课后练习二,围绕“不辱”二字展开教学。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去年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曾轰动一时,刺客刺秦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多方演绎。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历史上一个类似刺秦的故事。下面请大家自读一下这篇出自《战国策魏策》的历史短篇。
二、学生活动:
1、自读后,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其他学生判断其读音、句读是否有误。
2、齐读。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四人一组,教师轮流指导)
4、请学生复述故事大意。(其他学生从语气、语态、是否流畅、描述是否准确生动等方面进行评价)
5、分组讨论出场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揣摩其语气)
三、教师小结: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之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使秦王折服,终不辱使命,这种勇气和胆识是难能可贵的`。而秦王正是在这份胆识的威慑下败下阵来。
四、人物分析(板书)
(傲慢无礼)秦使→安陵君(委婉坚决)
(不卑不亢)唐雎→秦王(骄纵、虚伪、阴险――“不说”、“怫然怒”
色厉内荏、前倨后恭――“色挠”)
五、作业:
1、搜集有关《战国策》、文中典故的资料。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3、自由结组,编成课本剧,课上展演。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二项作业完成情况,抽查字词解释。
二、资料搜索:
1、结合本文的写作特点了解《战国策》(结合注释了解)
2、战国时期的“士”及以养士三千著称的“战国四公子”
3、文中三刺客的故事及历史上其他著名刺客的故事注:1、《战国策》又名《十二国策》,记录了上至春秋、下至秦灭六国约二百三四十年的历史,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史书。(学生只要能了解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鲜明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即可。)2、以上三方面资料大部分由学生讲述,教师适当补充。
三、学生课本剧展言:
注:通过演出旨在考察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的能力,亦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四、作业:1、课后练习四、本课同步
2、预习《核舟记》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后记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7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课精读课文。选自《战国策·魏策》,记述了战国末年强秦与小国国陵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交锋双方分别是小国使臣唐雎和秦王,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言佳作。
二、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初中学段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解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结合九年级学生阅读水平教师着重训练学生自主解决文言疑难的能力。
三、学生学习经验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学了不少文言文,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初步达到举一反三的水平。但是就《战国策》的特点而言,对于学生的理解仍然是较困难的。
四、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文言常识的积累。
五、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人物性格
六、知识目标: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解准确翻译文本。记忆相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能力目标:1能复述、翻译、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严密的逻辑。
2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方法目标:通过对人物的对话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目标: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七、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朗读法对比
八、学习方法:
朗读法,探究法,表演法
九、预习设计:
课前查找相关文学常识;读通课文,给生字词注音。
参与的积极性。但在活动中要有非常明确的要求与指导,让学生参与者点评。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识记作家作品;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唐雎勇敢无畏、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维护国家尊严的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教学重点:
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识记作家作品;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
课型:
新授
课时:
3课时
教学手段:PPT、黑板、粉笔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三分钟: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
一、激趣导入
(一)导入
易水歌
[战国]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二)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
2.了解《战国策》,了解时代背景。(难点)
3.古代史书的几种体例。(重点)
二、自主学习
1.听课文朗读,疏通生字词,注意停顿,并理清文章结构。
唐雎(jū )怫然(jū )徒跣(xiǎn )
抢地(qiānɡ )彗星(huì )要离(yāo )
休祲(yāo )缟素(ɡǎo )色挠(náo )
三、合作探究
1.了解《战国策》
《战国策》,我国古代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次序,编订为三十三篇。这部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了各国之间在政治、军事、外交上的斗争。它不仅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出自本书的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四、精讲解疑
1.了解时代背景。
想用“易地”的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想用“易地”的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
2.古代史书的`几种体。
(1)国别体:以国家(诸侯国)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例如:《国语》《战国策》。
(2)编年体: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例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
3.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汉代司马迁所独创。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司马迁的《史记》和古代官方编辑的正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五、达标测评
(一)测评
唐雎(jū )怫然(jū )徒跣(xiǎn )
抢地(qiānɡ )彗星(huì )要离(yāo )
休祲(yāo )缟素(ɡǎo )色挠(náo )
(二)小结
古代史书的几种体例
1.国别体:《》《》。
2.编年体:《》《》《》。
3.纪传体:《》。
作业布置:朗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10.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唐雎(jū )怫然(jū )徒跣(xiǎn )
抢地(qiānɡ )彗星(huì )要离(yāo )
休祲(yāo )缟素(ɡǎo )色挠(náo )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前三分钟: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
——冰心
一、激趣导入
(一)导入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词意,疏通文义,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3.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
1.学习文章第一、二自然段,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国,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实在不敢交换啊!”秦王不高兴。于是安陵君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我,这是为什么呢?
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亡了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像你说的这样。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
三、合作探究
2.学习文章第三、四自然段,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
秦王说:“天子发怒,倒下的尸体有百万具,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就要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的话,就要使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现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起身想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四、精讲解疑
1.总结文中的通假字。
故不错意也同“措”,放置,安置。
仓鹰击于殿上同“苍”,青色。
2.总结文中的古今异义。
非若是也古义:这样,如此今义:判断动词。
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今义:跟“曲”相对。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古义:交换今义:容易,简单。
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表转折关联词,与“但是”连用。
长跪而谢之古义:道歉今义:感谢;(花或叶子)脱落。
休祲降于天古义:吉祥今义:休息。
秦王色挠古义:屈服今义:(用手指)轻轻地抓。
安陵君其许寡人古义:答应今义:允许。
徒以有先生也古义:只,只是今义:徒弟、学生。
五、达标测评
(一)测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词的意思。
休祲降于天古义()今义()。
秦王色挠古义()今义:()
安陵君其许寡人古义:()今义:()。
徒以有先生也古义:()今义:()。
(二)小结
本文通过记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面对暴秦勇敢无畏、义正词严地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使之折服而保全国土的经过,颂扬了唐雎忠于使命、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
作业布置:完成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10.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1.通假字。
故不错意也同“措”,放置,安置。
仓鹰击于殿上同“苍”,青色。
2.古今异义。
谢古:道歉今:感谢;(花或叶子)脱落。
休古:吉祥今:休息。
挠古:屈服今:(用手指)轻轻地抓。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课前三分钟: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
——闻一多
一、激趣导入
(一)导入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二)教学目标
1.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难点)
2.感受唐雎勇敢无畏、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维护国家尊严的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重点)
二、自主学习
1.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
秦王: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
唐雎:从容镇定、不畏强暴,具有凛然正气的外交家。
2.从唐雎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说话技巧在与人交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勇敢与善辩是非常好的品质与能力。所以,在平时要多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三、合作探究
1.把握文章结构,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起因:
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第二部分(2、3)——经过:
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三部分(4)——结局:
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2.出使秦国的背景。
秦王以五百里易安陵(利诱之)
安陵君愿终守之弗敢易(明辨之)
3.出使秦国的经过及结果。
秦王逆寡人轻寡人(盛气凌人)天子之怒(武力恐吓)长跪而谢(折服)
唐雎虽千里不易岂五百里(从容答辩)布衣之怒(针锋相对)(不辱使命)
四、精讲解疑
1.你认为唐雎之所以不辱使命的原因是什么?
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敢于斗争,甚至不惜以死相逼;
讲究说话的技巧,回避秦王的问题,始终以凛然的正气压倒对方,迫使秦王放弃换地的想法。
2. 本文为什么详写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略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和最后斗争的结果,甚至对如何到达秦国、怎样见秦王、怎样回国的内容也一概不写?
本文写的是安陵国与秦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重点和中心是写唐雎同秦王展开的一场面对面的较量,从而突出人物性格特征,表现中心意思,因此对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进行了详写。而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和最后斗争的结果,虽然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表现人物的性格,但作用不大,故略写。至于他如何到达秦国、怎样见秦王、怎样回国等内容与本文中心无关,故略去不写。
五、达标测评
(一)测评
1.找出秦王和唐雎对话的句子,说说他们的对话在语气上有什么特点?
如:(秦王)“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蛮横、强硬的质问语气;
(唐雎)“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立场鲜明的反问语气;……
(二)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结合语境掌握重点字词,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2.通过朗读表演、品析语言、改写段落等方式,体会唐雎的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初步体会作者运用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以“读”贯穿课堂,读顺、读通、读懂。
2.以“写”深化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理解。
3.抓住重点词语品味人物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唐雎作为弱国小臣不畏、大义凛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读”,读通文章,读懂句意,读懂人物。
2.通过品味词语、扩写段落,体会唐雎的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语言特点,学习说话技巧。
三、教学策略
1.本文内容相对简单,在学习文言词语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注释与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达到疏通文意,理解内容的目的。
2.本文情节生动,富于戏剧性,采用“读—演”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理解人物性格时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通过删减词语、揣摩潜台词等方法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教师请学生介绍完璧归赵、图穷匕见的故事。
教师导入:秦王故伎重演,想用五百里之地交换安陵,作为弱国小臣的使者唐雎面对虎狼之国的秦王是像秦武阳一样色变振恐,还是如荆轲镇定自若,是像楚怀王客死他乡还是如蔺相如一般完璧归赵?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二)疏通文意
1.读通文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二遍,划出读不通、读不顺、读不懂的句子,先利用书下注释理解词句,然后生生互助完成对字词句的初步学习。教师巡视,指导,解决学生共同问题。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1)教师出示重点字的读音辨析,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2)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准确掌握判断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及一些易错的重点词语,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
3.学生再次自由朗读、互读课文,达到流畅的程度。
【设计意图】掌握重点字词句,培养学生根据语境理解句意的能力。
(三)感受人物形象
1.读一读,演一演。
教师导入:请每个小组的同学任选一种方式,选一段,说一说,你们要读出或者演出一个怎样的秦王、唐雎或者安陵君?
教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并总结。
唐雎:沉着冷静、不畏、敢于斗争、忠君爱国、凛然正气。
安陵君:有见识,能看透秦王的伎俩,说话委婉。
秦王:贪婪、骄横狂暴、色厉内荏、阴险狡诈。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2.抓住重点语句精读。
教师导入:同学们的朗读体现了“有理在于声高”,秦王和唐雎一个声音比一个声音高。那么我们应抓住哪些词语读出人物的特点呢?
(1)想一想,下列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盼安陵君许。”
教师总结:关注秦王的自称“寡人”,注意虚词在文中的语气作用。
(2)请你写出下列句子的潜台词。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教师总结:读出言外之意。
(3)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三段,想一想唐雎的语言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教师总结:唐雎的语言形式上简短,语意连贯、语气强烈,有气势,能表现出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表现出唐雎不畏,大义凛然的特点。阅读时要读得一气呵成,铿锵有力。
【设计意图】通过精读、品析重点语句,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通过重点字词体会人物特点,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怎样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4.写一写。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唐雎“不辱使命”的原因,感受人物形象。
(1)第三段是唐雎与秦王斗争的高潮,扣人心弦。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扩写这一段,再现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学生扩写。
(2)唐雎“挺剑而起”,最后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唐雎究竟亮了一把怎样的剑从而战胜秦王?
学生:唐雎挺剑而起,秦王就会直接面临死亡,所以唐雎的行动有一定的震慑力量,表现了唐雎视死如归、斗争到底的精神和维护安陵国土完整的决心。光有语言,没有行动,也不能起到震慑秦王的作用。
教师:这是一把有形的剑,但是文中字里行间还有一把无形的剑震慑着秦王。
(3)教师展示学生改写片段并提问:你能否从这位同学的描写中或是你自己的描写中找到这把无形之剑?
教师示范:唐雎的胆识如同一把利剑,我觉得这个胆识是一种见识,能认识到布衣之怒的力量。
学生阅读思考:
唐雎的忠君爱国如同一把利剑:不辱使命,不能辜负安陵君的信任,不能辜负安陵百姓的重托,这个信念激励他无往不前,无坚不摧。
唐雎的智慧如同一把利剑:一下就能识破秦王的恐吓,威胁。
唐雎的勇敢如同一把利剑……
唐雎的沉着冷静如同一把利剑……
教师总结:唐雎展示的是一把人格魅力之剑。虽然有人说这个故事是虚构的,唐雎是根本不可能带剑觐见秦王的,但是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塑造这样两个人物,是对当时“士”这个阶层维护国家的'利益的赞颂,是对“暴秦”的一种反抗。
【设计意图】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5.拓展。
教师导入:林则徐有一句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古至今,为了国家利益,不辱使命的外交家比比皆是。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杰出的外交家。
师生交流,学习外交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忠诚、大义凛然等精神。
6.再次进入情境充满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设计意图】学习唐雎作为弱国小臣沉着冷静、有胆有识、忠贞爱国、不畏、敢于斗争的维护国家利益的精神。
(四)体会语言技巧
1.教师导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和别人打交道,人们常常说“听话听音”“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都是在说语言的重要性,我们要在生活中学会运用语言,你从唐雎和秦王的言语斗争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体会,不要求学生回答完整,鼓励学生结合具体内容或者是自己的生活体会,感受说话的技巧。
语言:
言辞委婉,言之有理:表明安陵君宁“守”不“易”的态度。
针锋相对,言之有据:列举三个史实,警告秦王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自蹈死地。
以行证言,言之有力:挺剑而起,付诸行动,彻底打败秦王。
2.语言实际运用练习。
【设计意图】体会语言的重要性,增强在生活中正确运用语言的意识,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唐雎,一个弱国小臣,在朝堂上,三寸之舌斗君王,胆为剑心退秦师,他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语言,一个锐利的武器,在生活中,巧妙运用它,能让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设计意图】明确文章主旨
(六)布置作业
1.以小组为单位,完整排演课本剧《唐雎不辱使命》。
2.阅读:《战国策》《使臣不辱使命》,谈谈你对“士”的认识。
【设计意图】1.以排演课本剧为依托,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2.拓展阅读,加深对“士”的精神等方面的认识,对这一阶层形成较为成熟的看法。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题。
3、学习文章的写法。
4、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复述、解释、翻译、朗读、积累。
2、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末年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通读──解决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雎()
怫()
跣()
抢()
祲()
缟()
傀()
挠()
请写下你认为还需注意的字词读音。
3、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
怫然
免冠徒跣
抢地
休祲
色挠
谢谕
请写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及意义。
4、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⑴故不错意也()
⑵仓鹰击于殿上()
5、理解词类活用,然后翻译句子。
⑴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
⑵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
6、难句翻译。
⑴“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⑵“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⑶“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
2.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文章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靠勇敢和智慧取得成功的人士。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他的名字叫唐雎。(板书课题《唐雎不辱使命》)
2、简介《战国策》。
二、疏通文意。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标出生字词读音。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课本上的注释,弄明白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不懂的词标出来问老师或同学解决。
3、老师出示多媒体课件,检查学生对词语和句子的掌握情况。
(1)解释红色的词语。
唐雎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虽然,受地于先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请广于君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仓鹰击于殿上休祲降于天
天下缟素长跪而谢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文: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4、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三、熟读背诵。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描写进行熟读背诵。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品读人物。
1、找出文中秦王和唐雎的对话,看两人是怎样较量的.?较量的结果如何?从中看出人物有何性格特点?
秦王“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盛气凌人,先发制人)
唐雎“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不卑不亢,据理力争)
秦王“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恼羞成怒,进行恫吓)
唐雎“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毫不示弱,针锋相对)
结果: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总结人物性格:
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秦王前倨后恭,色厉内荏。
二、讨论写法。
1、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秦王以大欺小,明着易地,实则强夺。安陵君看透秦王的阴谋,不想易地,这就惹怒了秦王。在这紧张的矛盾中唐雎出使秦国。秦王一上来便盛气凌人的指责唐雎,接下来又以天子之怒进行恫吓,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秦王的前倨后恭,色厉内荏和唐雎的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形象跃然纸上。
2、丰富的潜台词。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乖乖地把地送来,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与臣而将四矣。(我将效法他们与你拼命。)
三、拓展提升。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你知道哪些?课下读一读相关的文章,交流一下他们的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2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知识,掌握“之”“其”“而”用法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议。积累常用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作文方法。
3、熟读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提高诵读能力。力求读出节奏感。读,得流利,读出感情。
2、课外搜索战国七雄,与“士”的相关资料,学会自主分析资料,主动探究,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习惯。
3、体会本文,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鲜明表现各自性格特点的写法。领悟全文。
4、体会唐雎言之有节,言之有句,言之有力的说话技巧。
[德育目标]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正气凛然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读出人物性格,背诵课文
2、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关键语句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
2、体会秦王与唐雎这两个对立人物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教学方法】
1、文献法。组织学生课前搜集整理有关资料。
2、朗诵法。引导学生在多角度,多层次朗读中。理解文意,感受其美好情操。
3、讨论点拨法。对词句理解,对文意的概括通过生生互动,培养合作探究意识。对难以理解问题,教师作必要点拨;师生互动,提高效率。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
【教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掌握基本文言词语;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多角度朗读背诵;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概括人物形象;赏析文章祥略得当,语言个性鲜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张艺谋导演的《英雄》轰动一时,刺客刺秦的故事广为流传,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听一个刺秦的故事老师出示课题
{二}熟悉时代背景:
1、出示《战国七雄形势图》
2、学生联系初中国历史知识,分析战国七雄的形势
3、老师总结介绍:本文讲叙的故事在战国哪个阶段呢?从文中灭韩之魏一词看应发生在秦王灭六国之前,此时赵燕齐楚四国都奄奄一息,亲统一天下大势已定。在这种形势下,魏的附属国安陵芨芨可危,此时秦王提出易地要求,安陵君会答应吗?安陵君的命运如何?让我们一起阅读课文吧!
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板书课题。
{三}扫清障碍:
1.请三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音,并订正其读音错误。
2.老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正确读出下列字的读音
3.同学们在订正字音和字义的过程中能做到音正字准,可惜缺乏文言文的音律美。
4.请听示范朗读。
老师播放多媒体配乐朗读课件。同学们听后讨论示范朗读有那些优点。同学们练习朗读各段。
请同学们想象描绘一下你心中的秦王,唐雎,安陵君分别是什么形象?
同学们自由发表见解以后,老师出示课件:唐雎,秦王,安陵君的形象图。
{四}整体感悟:
1.针对题目你可能提出哪些问题?请同学思考讨论发表见解:
同学可能会提出:唐雎是个什么性格的人?他的使命是什么?秦王怎样羞辱他?他怎样不辱使命的?
2.决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课文中找出答案,请同学们默读全文,在文中划出可以理解回答这些问题的原句。
3.学生默读课文思索问题。
{五}深层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
{1}同学齐读第一段,一名同学用原文回答: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一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述:秦王以易地为诱饵企图吞并安陵遭拒绝,秦王不悦,安陵国危在旦夕。
老师点评后并指出这是情节开端。除了几句串场的叙述,几乎全用对白交代了事情起因。
{2}老师提问;这段表现出秦王,安陵君什么样的个性特点?
那些词语能体现出他们的性格?
{3}老师指导学生分组朗读:三组读秦王,一组读安陵君,老师点拨:三组同学应读出秦王的专横,一组读出安陵君的不卑不亢。
2.唐雎怎样不辱使命的?
{1}学生讨论回答斗争应分三个回合:
第一个回合{第二段}唐雎义正严辞的驳斥秦王“轻寡人“的'理论。
{2}老师指出这是情节发展,并安排同学分组朗读。2组读秦王,2组读唐雎
{3}老师强调应读出此阶段秦王的气势汹汹和唐雎的针锋相对。
第二回合{第三段}唐雎以布衣之怒与秦王天子之怒相对挺剑而起。
老师指出这是情节高潮,并将四组学生分成3组读唐雎,一组读秦王。要读出秦王的骄横狂妄。
第三回合{第四段}侧面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谢之”点明主题,教师指出这是情节结局。
老师安排一组学生朗读体会秦王的色历内荏,贪生怕死,外强中干。
教师总结:本文较短,但围绕着“唐雎不辱使命”这么一个中心事件,形成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自然紧凑,严谨完整。
{六}重现历史:
1、请同学按照情节分组,全文朗读,回味本文,自然紧凑的情节。在朗读中体会秦王,唐雎,安陵君的人物性格。
2、用一句话概括唐雎,秦王的人物性格。
3、教师课件演示:
唐雎:不畏强暴,忠君爱国,有勇有谋。
秦王:色历内荏,外强中干,贪生怕死。
老师总结:
这篇文章绘生绘色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作者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各自性格,我们也应在朗读中读出这种性格。
{七}作业:
模仿《战国策》体例特点,设想唐雎出使回国后,唐雎,秦王,安陵君之间的故事。
{八}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
积累文中词句,把握唐雎形象。
课堂预设
初读感知
1.裸读(不借助资料和注释阅读),了解难词句和课文大意。
2.就课文内容提出阅读问题。
【参考】
(1)“使命”指什么?
(2)唐雎是怎样做到“不辱使命”的?
(3)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
再读理解
1.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句,并思考提出的阅读问题。
2.组内交流:
(1)解决难词难句。
(2)修正或完善对问题的回答。
3.师生互动。
重点引导:
(1)词语归纳性积累。
(2)回答问题要以原文为依据,完整作答,并准确翻译。
【参考】
(1)第一段故事的起因,交代“唐雎使于秦”的原因;第二段故事的发展,写唐雎重申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弗敢易的观点,抵制秦王骗局;第三段故事的高潮,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挺剑而起”;暗示他将效仿古人,行刺秦王。第四段故事的结局,写秦王“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
(2)文章通过记述唐雎以超人的胆识和雄辩之辞折服骄横、狂妄、狡诈的'秦王,打消了秦王企图吞并安陵的妄想,终于不辱使命之事,赞颂了唐雎的机智沉着、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三读感悟
阅读课文,你有什么感想或启示?
学生自由交流,可从唐雎、秦王等角度来谈。
课堂检测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习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故不错意也错:
(2)弗敢易易:
(3)长跪而谢之曰谢:
(4)寡人谕矣谕:
2.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②太守谓谁
B.①秦王不悦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C.①安陵君其许寡人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D.①愿终守之②愿借子杀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4
1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情节。
2、品味人物性格,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品读劝说艺术,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
2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两年多的学习,初三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等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以前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枯燥的翻译、呆板的分析又最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所以,我准备采取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为主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重点难点
品味人物性格,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复习导入
活动2【讲授】二、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唐雎出使秦国,不辱使命。
2、梳理情节
(1)出示本文的情节:
开端:秦王野心吞安陵
发展:秦王咄咄逼人
高潮:秦王欲发“天子怒”
结局:秦王长跪致歉
(2)请学生从唐雎的'角度概括
开端:唐雎临危使秦国
发展:唐雎步步斗争
高潮:唐雎挺剑效古人
结局:唐雎不辱使命
活动3【讲授】三、分析人物形象
1、引导学生从情节的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秦王:外强中干、骄横狂妄
唐雎:不畏强权、忠君爱国
2、引导学生从语言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1)可采用小组合作讨论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阴险狡诈,不懂用一兵一卒就想霸占安陵君的土地;
安陵君其许寡人——以强凌弱、不可一世;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狂暴、残忍;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虚伪狡诈、盛气凌人
“使人谓”三字,劈头即自称寡人(只有对下,诸侯才可自称寡人),见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慢;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着,徒以有先生也”,一方面,君王的架子并不能完全放下,又一方面,对唐雎的恭维显然言过其实,这种自相矛盾中,真是奴颜婢膝之态可掬。
小结:秦王:虚伪狡诈、骄横狂暴、外强中干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不畏强权、视死如归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智慧、勇敢
小结:唐雎:有勇有谋、忠君爱国
(2)朗读人物对话,体会语气
秦王:骄横、虚伪
唐雎:不卑不亢、慷慨激昂
3、引导学生从写法的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1)对比手法的运用
秦王现倨而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这是秦王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
唐雎先恭而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这是唐雎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
处境不同、态度不同、结果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一个是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一个是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
秦王一倨一恭,也形成对比,但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对比,艺术上叫做相反相成,更有力地揭示了秦王这一复杂性格——既是凶恶的,又是虚伪的。
(2)衬托手法的运用
比较安陵君与唐雎的答秦王语: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同:都反对“易地”,拒绝的理由是相同的;
异:“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这种话只能出自安陵君之口,他比唐雎软弱,说话委婉;唐雎面对秦王,一开口便胜安陵君一筹,“否,非若是也”,不卑不亢;接下去则一句比一句更有锋芒。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5
一、课时目标:
1、掌握第二、第三段的重点字词,翻译重点语句归纳段意。
2、初步感悟秦王和唐雎的语言个性。
二、重难点
掌握第二、第三段的重点字词、翻译重点语句。
三、教学过程
1、检查作业情况。(2min)
2、深入理解第二段课文:(14min)
(1)这两个自然段记叙了秦王与唐雎的斗争过程,两人的可以分为两个回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回合(第二段)。首先分角色进行朗读,第一第二组读扮演秦王,第三第四组扮演唐雎。注意使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尽量表现人物性格。秦王的质问、蛮横无理,唐雎的不卑不亢,沉着冷静。
(2)第二自然段的重点字词小组合作自学:学生根据教师的PPT提示以及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相互讨论质疑。讨论后提出疑问,同学解答或教师解答。(且 以 以 措 广 逆 轻 与 而 守 虽 岂 直)(
(3)自译互译:学生解决重点字词后,小组内互相翻译,随机抽取学生进行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讲进行纠正,教师点拨。
3、深入理解第三段课文:(18min)
(1)我们再来看看第二回合。分角色进行朗读,第一第二组读扮演唐雎,第三第四组扮演秦王。注意使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尽量表现人物性格。读懂秦王语气中的威胁,读出唐雎语气的气势。
(2)第二自然段的重点字词小组合作自学:学生根据教师的PPT提示以及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相互讨论质疑。讨论后提出疑问,同学解答或教师解答。 怫然 尝 伏 流 布衣 抢 耳 庸夫 士 之 仓 休祲 若 与 镐素 挺)
(3)自译互译:学生解决重点字词后,小组内互相翻译,随机抽取学生进行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讲进行纠正,教师点拨。
4、小结(1min)
唐雎在秦王的步步逼问下没有被吓倒,在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中反守为攻,一举将秦王折服。文章中没有一句直言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但是其语言十分富于个性化。请同学们回去后找出能表现唐雎和秦王个性的`句子,并根据这些句子归纳秦王和唐雎的形象特点。我们下节课一起来谈论。
5、课堂检测(5min)
语文共学案与第二、第三段相关的练习。
四、板书设计
秦王:不悦 质问 怫然怒 色挠
唐雎:出使 沉着应对 反击 挺剑而起
五、作业
1、预习第三自然段的重点字词和翻译重点语句。
2、思考秦王和唐雎的形象,用形容词进行描述。
3、完成相关的练习。
第三课时(40分钟)
一、课时目标
1、学习第四段的重点词句和翻译重点语句。
2、通过分析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把握唐雎、秦王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见目标一
2、难点:见目标二
三、教学过程
1、学习第三段课文:(10min)
(1)检查预习: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第四段重点字词的预习情况,注重纠正。(挠 谢 谕 徒 以)
(2)请两位同学根据重点词句来翻译最后一段。(重点句:秦王……谢之。 徒以有先生也)
2、完成课课清中的第二第三题(通假字以及一词多义),借助《共学案》小结文章词语。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文章中富于个性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归纳秦王阴险狡诈、蛮横无理、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形象以及唐雎沉着冷静、有勇有谋、应变力强、英勇无畏的形象。小组展示后教师总结。(PPT板书)(25min)
人物 语言 神态 动作 特质
秦王 安陵君其许寡人也 不悦 谓
安陵君不停寡人,何也? 谓 蛮横无理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阴险狡诈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怒 谓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色挠 长跪,谢 色厉内荏、外强中干
唐雎 否,非若是也。
此庸夫之怒,非…殿上。 沉着冷静
与臣而将四矣。 有勇有谋
今日是也。 挺剑 英勇无畏
安陵君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谦虚婉转
弗敢易。 坚决
4、小结《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精彩的记叙文,全文对于秦王、唐雎的人物形象没有直接的描写,通篇通过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来推进情节及塑造人物形象。其语言富于人物个性,同学们在写作中也应多多学习这篇文章的语言描写。(5min 剩下时间答疑)
四、板书设计(同上)
五、作业:完成语文共学案剩下的全部练习。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鲁迅《风筝》教学设计-教学设计07-08
《彩球的设计》教学设计04-07
教学设计09-04
aieiui教学设计 《aieiui》优秀教学设计优秀06-23
《景阳冈》教学设计04-22
《鲸》教学设计05-06
长城教学设计05-10
方程教学设计08-10
化学的教学设计10-17
《麻雀》教学设计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