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01-28 10:05:0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模板集锦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必备】说课稿模板集锦10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山茶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鄂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组的一篇课文。该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该文用浓重的抒情笔法描绘了它的美、娇、艳,并使人感悟到山茶花的神韵,即“山茶花骨朵有股特别的劲儿”。进而使读者联想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哲理。引发出人们更多更深的思考。另外,该文语言生动形象,描写逼真,将人能置身于茶花烂漫,芬芳四溢的花海之中,令人留连忘返,美不胜收。

  二、说设计理念:

  阅读课就是教师指导下的读书课。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读的要求逐渐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能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能感受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寓意、精髓和言外之意。

  三、说重难点:

  1、学习课文中出现的比喻句,了解反问句。

  2、通过朗读感受山茶花的美。

  四、说教学过程

  1、整体感知

  在整体感知的时候我抓住了《课堂作业》语段阅读的原题全文的想表达的意思是————,2、3段主要从——、——两方面介绍山茶花的美?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2、感受山茶花花色的美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山茶花花色的美,我借助了电脑视频,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一下就感受到了山茶花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将文中的比喻句拿出来,运用边想画面边读的方法指导朗读。并将读写结合,设计了一个访写你喜欢的一种山茶花。

  3、感受山茶花花形的美

  在对花色美进行了详尽指导以后,花形美就大胆地放手自学,检查标准便是能正确地完成练习题。

  说板书:20、微笑着面对一切 无比的勇气

  瘫痪的 痛苦挫折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古诗《示儿》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当时的南宋遭受金兵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沦陷,从此江山破碎,不复统一。陆游伤心悲愤,临终前给儿子立下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前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抗金兵未成的遗恨,也有因祖国未统一的无限悲哀,更有对统一大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真情自然流畅,让人感到了诗句背后深沉的爱国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古诗的内容和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借助教材注释及工具书,自主学习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能力目标:诵读古诗,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能力,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3、情感目标: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熏陶。

  三、说教学重难点

  古诗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品味语言的韵律美,

  在吟诵想象中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有层次的读诗,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赏析品读中深入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讲清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达到本节课所预设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古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部分,具有音韵之美。古诗读来朗朗上口的特质,决定了朗读是引导学生感受、领悟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的重要方法。遵循“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教学原则,我采取了指导朗读,引读领悟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在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给学生提供动口读、动脑想、动情说、动手写的机会,让学生在读、想、说、写中掌握本节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五、说教具使用

  为了让多媒体课件更加有效地辅助教学,本节课我选择了精美的古诗配画,再配以如泣如诉的古筝乐曲,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联想。在有着诗情画意、音韵之美的课堂中,让学生的心智得以启迪,情感受到熏陶。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

  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 激情引课 (二)初读感悟 读出韵律

  (三)品读诗句 入境悟情 (四)激情诵读 升华情感 具体如下:

  (一)创设情景 激情引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热爱古诗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求知欲,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在797年前,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奄奄一息的85岁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地语气交代遗嘱。这位老人就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志士、大诗人陆游。(板书:陆游)你们了解陆游吗?

  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临终之夜留给儿子的遗嘱到底是什么内容?同学们不妨猜一下,他或许会交代什么?那么陆游在临终前到底要告诉儿子什么呢,下面先听老师朗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听出些什么?

  【设计理念:本环节我通过设置悬念,以悬念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设置情境,把学生情感带入到诗境中。】

  (二)初读感悟 读出韵律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古诗,并做到字正腔圆,接着引导学生不但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读出诗的韵味来。

  【设计理念:】

  通过朗读,找出诗歌的情感线索——悲,从而整体体验古诗情感,把握古诗朗读的基调。

  (三)小组探究学习,理解诗义。

  理解诗意是学习古诗的重要一环。我先让学生根据注释自己去理解,自己试说后,就与同桌说一说。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使学生主动地研究古诗的意思,并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积累语言,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而且通过古诗知识点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四)品读古诗,体会诗人情感。

  我首先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继而出示:元——原来、本来 同——统一,并提醒学生注意这两个字的.意思。然后再指名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

  在理解这两句诗的基础上,我顺势抛出两个过渡句:死去了什么都是空的,哪些东西是空的?有一件事使作者放不下,感到很悲,这是一件什么事?

  接下来对宋朝历史背景资料的介绍就水到渠成。南宋的皇帝叫赵勾,是个软弱无能的皇帝。当时战乱频繁,金兵频频进犯,宋军节节败退。由于战败,后来宋朝政府拱手把当时的首府开封,送给了金兵,自己退到了杭州。但仍不思救国。至使整个国家山河东一块西一块被金兵占领,山河破碎。而陆游就生活在这样国

  破家亡的年代。

  当同学们了解了历史背景,“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而悲”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在学生多元回答的基础上,我把它概括成:这是山河破碎之痛。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情感,我适时出示诗人68岁时写的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学生读后,我动情地发问:这么壮丽的山河却被敌人占领着,你的心情怎样?那在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心情又是怎么样?

  在学生回答后,我随即板书:遗民泪尽 哀

  当学生真正领悟了这种国破之痛后,再次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一定会悲情更浓、痛味更足。

  南宋统治者的昏庸无道造成了国破家亡的可悲局面,为了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当时统治者的所作所为,我出示《题临安邸》这首诗,引领学生到当时的临安去看一看

  出示:《题临安邸》 :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只把杭州作汴州。

  在指名朗读,我提问:他们在干什么? (他们在寻欢作乐 ;他们在游山玩水 ;过着奢侈的生活) 那么诗人除了为“不见九州同”而悲,还悲的是( )、( )、( )。

  经过一系列感情的铺垫和渲染,再让学生带着这些情感来读

说课稿 篇3

  《山谷中的谜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用简练的文笔,通过记叙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文章前半局部有自然界的奇异景观之谜说起,主要写谜底如何被揭开的,偏重写实;后半局部主要由揭开谜底而获得的启示,重在揭示哲理。本文借具体、真实的事情来说明人生道理,令人信服,这是对同学进行阅读训练、陶冶性情和培养意志的好教材。

  根据新课标对高年级段同学的要求并结合我班同学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3、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

  4、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叙事简洁,内容较易理解,同学在学习时不会遇到太大问题。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上述情况,我设想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

  一、话导入,揭示课题:

  上课伊始,我板书课题,指名读,引导同学说说读了课题后想知道什么?(估计同学的问题:这是哪个山谷?谜是什么?谜底是什么?怎样揭开的?)引导同学带着疑问走进文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初读要求,在同学充沛自读的基础上,检查初读情况,正音,对文中比较长的句子,重点加以指导,并理解相关的字词。(重点交流:抗争、反弹、完好无损等,着重交给理解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或理解词语。)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引导同学交流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是什么?怎样揭开的?并且找出文中相应的段落,从而引导同学理清文本条理,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三、组织质疑

  同学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同学应该具备的素质。所以,我让同学提出课文中有哪些不懂不懂的地方。继而,根据同学情况协助确定下节课的学习目标。把重点问题留到下节课再研究。

  四、指导书写:

  出示生字,复习认读。指导描红,临写、交流难写易错的字,相机范写:摧、贞。组织描红,巡视指导。

  五、安排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3、上网搜集有关能解释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成语,俗语,或者故事。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优秀教案,主要分个环节展开教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课一开始,我先复习提问:魁北克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有一个什么谜?同学回答后,我用多媒体演示简笔画,加深了印象。然后导入第二个教学环节。

  二、学习课文,朗读感悟

  教学时,我先让同学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围绕为什么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呢?这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当同学们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说出由于特殊的风向,山谷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雪来得大和雪松的枝干富有弹性,能把积雪抖落下来这两个原因时,根据同学的回答,进行点拨,告诉他们,特殊的风向,造成东坡的雪来得大这是外部原因,而雪松那特殊的身手则是雪松能够在东坡生存的内部原因。使同学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层的理解。为解决课文的难点作好辅垫。接下来,我顺势出示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回来,雪松依旧坚持着葱茏挺拔的身姿。我要求同学找出反映雪松特点的词语富有弹性向下弯曲立即反弹依旧坚持,先读好这四个关键词,再读好这个句子,循序渐进。为了理解弹性反弹等词语,我将用钢皮尺作演示,使同学更地理解雪松的有弹性,能弯曲,会反弹的特点。接着,我会出示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无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这一句,让同学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说一说,哪些词最使你受感动,为什么?从而使同学理解:反复地落:雪大,狂;反复地弯:雪松接受的压力大,且作出了适当的让步;反复地落,退让胜利;反复地弹:雪松百折不挠。不论始终雪松是个胜利者等内涵,加深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因为有了理解作依托,同学一定会读出真正的感情,读出对雪松的敬佩和赞美。

  当同学对雪松的百折不挠已有较深的印象后,我预设了一个小小的争辩有人读了课文的第三段以后说,雪松面对风雪,一个劲地向下弯曲,他们是一群胆小的弱者。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用争辩的方式协助同学进一步体会雪松的顽强,雪松的弯曲战略。

  在学习课文最后一个段落,这一奇特的景观给两位旅行者的启示的时候,我重点放在理解第二位旅行者所说的话,和最后一小节的句子。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两句话,同学比较难以理解,因此,也是本课的难点之所在。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第一课时之后,我布置同学们上网搜集有关能解释这两句话的成语,俗语,或者故事,为深入而形象在理解这两句话作了辅垫。在这一课时教学这两个句子的时候,我让同学举一些例子来说明问题。同学可能会交流出:卧薪尝胆、大丈夫能屈能伸、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自身没有考好试,好好调整自身的心态,准备在其它的考试中取得好成果等等。在此基础上,我出示一个口头作业:

  1、蔺相如的躲避不是,而是。

  2、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多年不是,而是。

  3、平日里同学们的谦让不是,而是。

  4、雪松弯曲一下,不是,而是。

  通过这一练习,既加深同学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他们语言表达的能力,积累了语感。

  三、总结文本,拓展练习

  在小结时,我将特别强调正面抗争的重要,要同学懂得,面对困难,挫折甚至打击的时候,首先应该做的不是弯曲一下,而是正面抗争,要尽最大的可能去接受,去主动挑战,但当困难已经大到你无法接受的地步的时候,就要学会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以求反弹的机会。

  至此,我要求同学以雪松的启示为题,说说学习这篇文章以后的感受。

  四、安排作业课后延伸

  1、摘抄描写雪松与大雪抗争和旅行者得到的启示的句子。

  2、优秀:《十万个为什么》《自然现象之谜》

  3、观察一奇特的自然,并找出原因,说说得到什么启示,并把它写下来。

  4、有兴趣的同学可写一篇读后感。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在浙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美术这课本第八册第四单元第十课安排了“巧折巧剪”教学内容,内容主要是进行图像剪纸。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民间剪纸艺术美,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

  1、低层次目标:

  (1)学习折纸的基本方法,能初步运用对称剪纸的方法创作一幅剪纸作品。

  (2)感受剪纸的趣味和美感,体验快乐,激发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2、高层次目标:

  能设计制作一幅对称剪纸作品,学习团花创作技法。

  三、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欣赏剪纸的艺术特色,学习剪纸折剪的基本技法及阴剪和阳剪的组合等。

  难点: 抓住动物和人物的特征设计造型纹样,构思剪纸作品。

  四、设计思路:

  1、通过欣赏民间剪纸艺人郭秀丽徒手剪纸的短片,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较易于学习掌握的对称剪纸为主线,经过学生初步尝试折、教师讲解演示、由浅入深,逐步掌握剪纸的折法,体验剪纸的乐趣。

  3、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创作要求: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能够剪出一幅完整的剪纸;鼓励部分优秀学生尝试设计制作较具象、繁复的剪纸。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首 先欣赏影片,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剪纸。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一种,它以独特的造型手段——在色纸上用剪刀、刻刀以阳刻或阴刻的形式表现出个性化的装饰纹 样。并了解剪纸中常用的纹样:小圆纹、月牙纹、锯齿纹、柳叶纹等。由此使学生对剪纸艺术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并激发学生的创作冲动。

  (二)大胆尝试,发现问题。

  在 折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尝试大胆巧妙的折法。教师在学生试折以后,自己也折一种方法,并在折好的纸上任意画上较简单的纹样,让学生观察剪除的作品为何 会是不相连的,问其原因。然后讲解正确的画纹样的方法,并把其剪下来,展开让学生欣赏创作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着重鼓励学生大胆的尝试,大胆的进 行剪刻。虽然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还没有任何剪刻技法而言,但在这个阶段却能使学生对剪纸产生很浓厚的.兴趣。一部分学生能够剪出效果不错的窗花,从而更加增强 了自信心。同时教师通过巡视发现学生在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协助学生归纳总结以下两个可能出现的问题:

  1、图案单一,装饰味不浓。

  2、如何使形象不会断裂。

  三、教师引导,讲授技法。

  1、剪纸从结构处理上分为:阴刻法、阳刻法。

  阳刻:保留轮廓线,剪刻去轮廓外空白部分。要求做到“剪剪相连”。阴刻:剪刻去轮廓线,保留轮廓以外的部分。要求做到“剪剪相断”。

  2、剪纸的步骤:

  (1)折叠:在剪对称的形象时需要对纸张进行折叠。折叠分为对折、多次对折、四角、五角、六角、八角折法等。

  (2)起稿:用铅笔在纸上或折叠好的表面上进行图案的临摹或创作。画稿未定前切莫急于动手剪刻。

  (3)剪刻:遵循“先繁后易,先主后次,先里后外”的原则。外轮廓和较简单的部分用剪刀剪,内部镂空部分用刻刀刻。

  (4)贴裱:平整的粘贴、装裱在对比强烈的称纸上。

  3、剪纸中常用的纹样:小圆纹、月牙纹、锯齿纹、柳叶纹等。

  月牙纹:先剪刻内圆弧,再剪刻外圆弧。

  锯齿纹:先剪刻直线或弧线,再用剪刀移动着剪出锯齿。

  4、团花的设计要点团花一般有四角、五角、六角、八角折法,分别能够剪出不同个数中心对称的图形。

  通过课件演示,与教具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了剪纸的技法、纹样以及窗花的设计要点。

  四、尝试练习,形成技能。

  1、课件展示几个较简单团花纹样,学生在折叠好的纸上画出自己创作的团花纹样;然后进行剪刻;最后把作品粘帖到装饰背景纸上。

  2、课件展示几幅稍难度的不同折法的剪纸作品,由这个剪纸作品中找出剪纸常用纹样——月牙纹、锯齿纹,再次加深学生对剪纸纹样的认识。在学生进行创作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可能有部分学生子连接处会出现不连接的现象,教师要给予指导。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这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中的第一节。下面我从四个方面介绍一下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这节课,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的第一节。是继第一章生殖第二章消化之后对呼吸系统结构与功能等知识的学习,也是学习本章后两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空气质量与健康的基础。学习生物学知识的价值之一就是增进人类的健康.本节课也是学习生物学的要实现的终极目标之一“了解自己,增进健康”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对本章的具体要求是: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了解水平);

  2、概述人体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理解水平);

  上述第二个要求,既可以让学生明确呼吸作用的含义,又可以使学生在弄清呼吸作用的意义、价值的基础上,激发学好本章知识技能的兴趣和动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

  重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道的作用。

  难点:如何通过资料分析,想象并理解呼吸道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表现自我,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引用资料、图片,结合运用多媒体,多联系贴近生活的实例,尽力通过学生的切身感受和体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人的生命和呼吸息息相关。

  四、教学方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教程中着重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交流、讨论。

  五、教学过程分析

  1、教师提问: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学生动脑思考后自由发言。)

  2、如果你捏鼻子,闭嘴,有什么感受?(学生实际体验,通过思考,描述感觉,回答问题。)

  推进新课 板书: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人的呼吸是由呼吸系统来完成的。首先,我们来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板书:一、呼吸系统的组成)

  请看书43页图Ⅳ-25,思考:呼吸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演示课件:呼吸系统的组成。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一个通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叫呼吸道。

  请学生谈谈捏鼻子,张嘴;不捏鼻子,闭嘴;捏鼻子,闭嘴的感受。根据不同的感觉来推测呼吸道的作用。(板书:二、呼吸道的作用)

  请阅读44页资料分析,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寻找答案。

  1.呼吸道有什么结构能保证气流通畅?

  演示图片:气管呈C型的软骨、喉部的软骨、鼻骨与软骨。

  学生讨论得出:骨与软骨作支架,使整个呼吸道畅通。

  2.呼吸道除了保证气流的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

  情景:在冬天张大嘴巴呼吸和用鼻呼吸感觉有什么不同?

  演示图片:鼻黏膜

  用鼻呼吸,黏液能湿润空气,鼻毛能清洁空气。鼻黏膜内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温暖的血液流经鼻腔时,散发出许多热量,可以温暖吸入的空气。

  可见,呼吸道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

  演示图片:北欧人和赤道人的鼻子。提问:北欧人鼻子的特点与他的生活环境有关吗?

  人类在长期的计划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这种适应环境的特点。

  3.有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为什么?谁来谈谈你所查阅到的有关呼吸系统的疾病?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汇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尘肺、肺炎等。

  学生讨论得出:呼吸道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果生活在空气污染较严重的环境,就可能患呼吸系统疾病,如尘肺等。

  因此,我们要保护好环境,减少空气污染,尤其是不要随地吐痰。

  4.痰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不要随地吐痰?

  演示:气管壁纵切图

  痰中含大量的病原体,如流行性感冒、肺结核、肺炎、麻疹、百日咳以及白喉等都可以通过痰来传播。痰干燥后,其中的细菌就会随灰尘漂浮到空气中。结合SARS对学生进行卫生教育。

  通过资料分析,你能概括出呼吸道有什么功能?

  学生讨论得出呼吸道的功能:气体进出的通道,并对进入体内的空气具有温暖、湿润、清洁的作用。

  板书:三、 吞咽与呼吸的关系:

  教师出示“吃饭时大笑会呛着”的小漫画和“吞咽与呼吸关系图”,引导学生叙述吞咽与呼吸的`关系,鼓励学生发言,谈体会。

  学生观察“吃饭时大笑会呛着”的小漫画和吞咽与呼吸关系图。谈体会及家长对此事的看法。形成“食不言”的正确观点。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掌握了哪些知识?对呼吸道的作用有哪些新的认识?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内容。学生多人站起来发言,互相补充,比较完整的进行了小结。

  巩固练习

  1、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 )和( ) 组成的。

  呼吸系统具有适合与外界进行( )的结构和功能。

  2、呼吸道不仅仅是气体的( )。

  它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其 、 、 。

  3、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 的。

  板书设计

  一、 呼吸系统的组成

  1、呼吸道

  2、肺

  二、呼吸道的作用:

  1、气体进出的通道。

  2、具有温暖、湿润、清洁空气的作用。

  三、 吞咽与呼吸的关系:

  布置作业 P46 第1、2.

  总体设计思路: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生物”这一理念,适当借鉴了其他学科的教学长处。通过纵向横向的对比,突破教学重难点。最后,以诗一般的结束语,给学生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说课稿 篇6

  一、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吴老师教态亲切自然,使用儿童化的语言,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二、教学过程:

  (一)探索研究,引入概念。

  重视创设情景。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的开始就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吴老师从学生身边常见的平面图形入手,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吴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摸一摸、涂一涂、比一比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面积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利用学生学生身边的桌面、数学书面、文具盒面、手掌面等图形以及比较它们的面积,让学生感受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说一说什么是面积,由学生总结出面积的意义。接着通过涂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颜色,感受它们面积。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老师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比较面积方法的过程。设计了许多活动,比如“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说一说、摸一摸;比如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的活动,这个活动有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也为下节课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做好准备。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让学生比一比手掌面的大小,通过这个环节拓宽对面积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的具体操作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了面积的概念,学生对面积有初步认识之后,大屏出示的圆、三角形等各种具体图形,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图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类化,体会到概念是对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具体内容的概括。

  3、在一系列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吴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达标练习,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面积之后,通过画一画面积相等的图形这一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面积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了面积的意义。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本节课吴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在学生对面积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讨论要比较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的大小怎么办?讨论有三种情况:1、剪一剪、拼一拼再比一比的方法。2、摆硬币的方法。3、铺格子的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让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这样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很容易的就比较出了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三、解决实际问题

  把图形套在方格中,用数格子的方法数出图形的面积。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图形,并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数出不规则和规则图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深化对面积的认识。

  四、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如:学生在回答得很精彩时,老师没有给与语言上的评价,而是送一块巧克力给他,难道老师每节课都要带巧克力进课堂吗?

  (二)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如在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时可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再进行想办法比较。

  (三)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以后,应当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老师没有把这样的机会放手给学生。

说课稿 篇7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雷雨》。我将从以下 8个方面说说我的教学设想:

  一、 说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写的是一个封建大家庭错综复杂感情纠葛和必然走向毁灭的故事,从而批判那个充满罪恶的社会。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和戏剧语言的特点。

  能力目标:

  1、 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特点。

  2、 分析人物语言

  情感目标:

  关注人的情感与阶级地位和环境之间矛盾冲突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难点:分析人的情感与阶级地位和环境的矛盾

  三、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 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这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表演法——深入文本,理解人物

  2 、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3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4、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我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采用了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

  (二) 教学手段

  为了使我根据教材特点而设计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的突出与突破,达到最大化的展示境界,同时也为了配合以上我选择的三种教法得以完满实现,我决定采用“多媒体展示平台”的教学手段进行全程教学。

  四、说学法

  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加强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1、我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碰撞,从而顺利地拿到打开鉴赏戏剧之门的金钥匙。

  2、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的步骤,提供预习方法,以形成常规;

  3、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

  上世纪三十年代,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在清华读书时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一声叹息。一个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美好未来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雷雨》

  (二)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手段简介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曹禺。

  (三)表演擂台,学生表演后请演员代表和观众代表简单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根据教学重点我设计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表演,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置身那种情境之中,体会到当时人物的心情)

  (四)自由讨论

  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

  1、剧中的主要人物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根据教学重点我设计了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对人物对话及潜台词的分析认识人物。教师在学生发言时适时板书总结:

  周朴园:残忍、自私、冷漠、卑鄙的资本家

  鲁侍萍:善良、正直、刚毅、倔强的下层妇女

  2、你如何看待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它是真实的吗?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思考时联系周朴园家庭婚姻生活。从而认识到周朴园在抛弃了侍萍后,他的婚姻生活及家庭生活是不幸福的,他对曾经的初恋保持怀念是真实的,因为那一段时期可能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不过他怀念的是年轻貌美、知书达理、温柔贤惠的梅小姐,而不是眼前的鲁侍萍。所以当侍萍站在他面前时,他害怕侍萍对他的名誉、家庭构成威胁,他露出了自己资本家的丑恶嘴脸。他对侍萍态度的转变恰恰是由他的阶级地位和生存环境所决定的。通过这一问题很好的解决了教学难点。

  六、说矫正反馈

  假设周朴园重新接受了侍萍,他们会幸福吗?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维

  我想让学生意识到,因为两人的性格及阶级地位他们并不会幸福。再次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结束语:悲剧是一个民族在某一个时期历史的苦难,它不应该是某一个人制造的,而应该是民族悲哀的时代显现。《雷雨》悲剧,其实就是一个封建民族的悲剧。剧作者借周朴园的一家将一个完整而有一定长度的行动展示给读者,让他们去感受这个充满罪恶的制度,跟作者一起去发泄被压抑的愤懑,抨击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七、说作业布置

  剧本在周朴园去精神病院探望两个疯了的女人,侍萍和繁漪中结束,你能为剧本写一个不同的结局吗?

  八、说课堂小结

  对于这篇传统的戏剧教学篇目,我重点总结了了本课教学中的创新点

  传统的戏剧鉴赏,习惯于按剧本语言逐句分析,胡子眉毛一把抓,费时但又难以突出教材的特点,关键是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雷雨》这一课,我向传统说“不”,主要设计了“表演擂台”“自由论坛”“表演点点评”等活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解决教学重难点。

说课稿 篇8

  【说教材】

  本课选自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课,是继学生认识了一些简单工具后的第一类工具的研究课,是后续课程的引导课。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

  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够认识杠杆,并找出三个点;会使用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

  能够记录实验数据,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分析。

  【说教学过程】

  一、学生体验,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带钉子的木板,启发学生将钉子取下来(选择工具);

  2.出示开瓶器和饮料,学生体验使用开瓶器开启饮料瓶的过程;

  3.结合以上两个体验过程,和剪刀、钳子等工具,以及跷跷板等图片,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二、认识杠杆

  1.通过其中一张图片,描述“杠杆”的概念(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并介绍撬棍上的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学生尝试找其他工具上的三个点。

  3.让学生区分杠杆类工具和非杠杆类工具(螺丝刀拧螺丝,擀面杖等)

  三、研究杠杆的科学

  1.出示杠杆尺和使用说明书,演示组装杠杆尺。

  2.介绍实验方法(杠杆尺左边看成阻力点,右边看成用力点)进行演示。

  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数据。

  4.学生展示自己的数据记录,并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

  5.总结实验结论:

  (1)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四、小结本课内容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杠杆以及杠杆工具的作用,并能找出杠杆的.三个点。下节课我们将用本节课的知识将我们见过的和使用过的杠杆类工具进行分类,请同学们下去搜集整理杠杆类工具。

  【说教学反思】

  教学借用动画片人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学生模仿者里面的人物进行学习,给课堂增添了愉悦的学习氛围。实验中学生基本能够积极参与,分工合作完成实验,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还有待培养。

说课稿 篇9

  一、抓住特点说教材

  《小英雄雨来(节选)》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讲读课文,课文节选自作家管桦写的同名中篇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聪明勇敢,游泳本领高强,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我在解读本文时特别关注了三点:一是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将一位热爱祖国、不畏强敌的少年英雄塑造的活灵活现。二是文章中有些语句含义比较深刻,三是课文分六部分,每部分用空行隔开,便于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晋、扭”等17个生字,会写“晋、炕”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体会雨来的英雄品质,激发爱国情感。

  3.品味课文如何进行环境描写,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

  二、根据实际说教法

  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引读法,引导学生抓住要点阅读,实现长文短教的教学方法。

  三、依据课标说学法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一种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重点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法学习,学生通过“读画思议”感知文本。

  四、情感互动说流程

  本课我设计四个环节:

  (一)直入课题。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战争》这一单元中的一篇文章,大家齐读课题。

  (二)预习检测:

  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谁来说说?

  (三)学习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出示字词】晋察冀 扭身 起码 软骨囊囊 姥姥 塞进 枪栓 捆绑 劫难 枕头 柜板 扒开 尸首 铅笔 胳膊 红绸 敌人 慌忙 趁机

  (1)读准字音

  (2)指导书写

  (3)利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四)重点品读,体会感情

  要课堂达到高效,必须抓住文本特点,以点带面。在这个环节中,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哪些段落表现雨来的机智勇敢?重点阅读四五部分,找出表现雨来机智勇敢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谈谈体会。

  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全班汇报,交流,对重点语句,指导朗读、体会。

  如抓住三次“我没看见”品读、交流进入人物内心,感悟雨来的英勇无畏的品质。具体设计如下:

  1)师出示以下句子,生自由朗读三个“没看见”所在的句子:

  雨来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地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雨来还是咬着牙,说:“没看见!”

  2)师引导学生体会三次“没看见”的不同点与共同点。通过交流,感受雨来的坚强与勇敢。

  3)师运用提示语分别引读上面三个句子。

  这样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感悟雨来的品质,真正发挥了“读”的作用,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升华情感。读到最后学生就深深体会到了雨来的那句“没看见”的背后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板书: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第三步,探讨写法:

  1.文中除了对雨来的生动描写,为什么还要形象逼真地写敌人呢?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解。(侧面描写)

  2.说说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第一段描写,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因为芦花村紧靠还乡河雨来才有可能练就游泳的本领;因为还乡河边长着芦苇,后来雨来才可能在敌人眼皮底下潜水跑掉。

  (2)文章第六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什么好处?

  在这里的描写渲染了雨来牺牲的悲壮气氛。衬托雨来的英雄形象。

  (3)“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虫子在草窝里叫着。”烘托乡亲们悲愤的`心情。

  由此看来,成功的环境描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今后我们写作文时也可以运用环境描写。

  (五)合作探究

  学完课文,我们知道课文正是通过雨来掩护李大叔,并与鬼子勇敢作斗争这两个部分的内容来表现他是小英雄。那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的前两部分与整个事件有什么关系呢?(教师手指板书中的小标题)

  (六)我的视角

  拿起手中的笔,从不同方面,写下你的收获。

  (七)突出教路说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缩影,是一个微型教案,本课的板书力求简洁精炼:

  小英雄雨来(节选)

  机智勇敢

  临危不惧

  顽强不屈

  热爱祖国

  这样的设计,抓住了课文主线,理清了课文的思路脉络,突出了教学的重点,符合板书设计的目标性、有序性、直观性,实现了文路、教路、学路的统一。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学会和谐相处》是人教版新教材《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与人交往”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从高年级学生的独有视角出发,重新诠释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体会真诚相待,相互理解的可贵。懂得同学、朋友之间要建立真正的友谊”的目标,围绕“与人交往”这个主题纵深并拓宽,全面展现了学生所关心的问题。这一课就是要让学生了解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能够顾及他人的感受,学习化解矛盾的技巧和方法。

  二、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的接触面越来越宽了,对人对事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还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在与人交往中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困惑与烦恼,而人际交往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状态,况且目前,我们正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形势之中,从小培养学生与人和谐相处的习惯可谓势在必行。设计这节课, 就是要让学生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三、说教法学法

  学法:

  1.讨论法

  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相结合

  2、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

  设计理念: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综合能力得到锻炼。情景模拟可以丰富儿童获得的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

  教法:讲授

  这是以教师言语传授为主的活动形式。

  设计理念:讲授是辅助的教学手段,为使课堂教学更有效,配合着直观的图片、教具或故事达到充分调动儿童积极性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

  四、说课时安排。

  《学会和谐相处》一课需要两课时来完成,本次说课的内容选取的是这两课时中的第一课时。

  五、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懂得设身处地替对方着想和顾及他人的感觉是与人和谐相处的首要原则。

  2、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道理。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培养学生对热爱生活之情。

  (三)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交流并结合自己的实际体会,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会他人感受,提升心灵体验,逐步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地方法、技巧。

  六、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懂得设身处地替对方着想和顾及他人的感觉是与人和谐相处的首要原则。

  2、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道理。

  教学难点:

  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道理。

  七、说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本环节通过展示一些接近学生生活的图片,并结合语言提示,引发学生的思考,进入与人交往的话题。

  设计理念: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

  (二)模拟角色,演演悟悟

  1、多媒体展示案例

  2、引入情境:回忆发生的类似事情。

  3、小组模拟这样的`情景演一演。

  4、说一说如果你是被强迫的、被打扰的同学,你的感受如何?

  设计理念: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的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三)讨论交流,总结原则

  小组合作讨论:

  1、你们有没有强迫过别人或打扰过别人呢?

  2、因此我们希望别人不要强迫自己、打扰自己,我们首先应该怎样做?

  3、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与人交往的原则。

  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要多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和选择,不要只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思考我们应该怎样与他人交往,完成下表。

  5、总结规则:(学生总结,教师汇总)

  设计理念: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提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各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四)合作探究,名言导向

  1、大家讨论一下孔子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你还知道哪些与人相处的名言?

  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陶铸)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头。 (华罗庚)

  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命运就要悲哀。 (奥斯特洛夫斯基)

  远亲不如近邻。

  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设计理念:

  运用名言、警句和谚语教育孩子是一个好方法 。它们具有不可估量、甚至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作用。

  (五)名言小结,互送忠告

  1、同学之间互赠名言,以示忠告。

  2、为了让学生把与人相处的规则,落实到行动中去,教师赠与

  列宁的名言“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设计理念: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建议教师要树立浓厚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

  (六)收集实践,学习技巧

  作业:收集古今中外名人成功交往的案例,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 。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中建议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教材,应创设条件尽可能的向社会延伸。

  八、说板书设计:

  学会和谐相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