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说课稿

时间:2022-02-23 18:01:3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地理说课稿模板集合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理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选地理说课稿模板集合8篇

地理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世界的人口》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这个结论,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陆地和海洋》以及《天气和气候》两章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以及《人类的居住地》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难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人口问题及对策。

  二、说学情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基本地理知识已有了一定积累,但是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有可能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门。人口问题是现在社会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各国、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尽量多采用直观方法。

  三、说教法

  1。读图分析法:教学中采取读图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对于地理原理和教学重难点,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2。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以"读图+练习"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创设情境、启发,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另外本节内容主要运用FLASH课件来讲述,集录像、图表于一身,。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如下:

  1。图导图练法。引导学生识图、析图、说图、填图,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巩固地理知识,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2。收集资料法。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报刊杂志、因特网等搜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材料。

  3。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通过以上方法的运用,使学生能够从量到质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人口状况。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部分

  用(视频)《复活节岛》的故事引入,故事大致内容为:战争使人们忘记了自己的文明,忘记了自己的传统,在征服与被征服、吃人与被吃的不断循环中,这些创造过辉煌文明的岛人完全退化,终于又自食恶果地退回到极度原始的状态中。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从感观上吸引学生,激发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理。

  看完视频后,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问题如下:这只是世界的一个角落的故事,那么,整个世界的人口状况如何呢?

  (二)新授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1)播放婴儿的啼哭声,引导学生说一说这声音意味着什么?通过直观展示声音的方式,让学生直接感知人口的增长

  (2)请两名同学以播音员的语气播报以下两则新闻。

  资料一 1987年7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本报萨格勒布7月11日电7月11日上午8时35分,从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彼特洛瓦医院的产房里传出了今天第一声婴儿啼哭的声音,南斯拉夫一个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亿个人诞生在地球上。

  资料二 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据新华社萨格勒布10月12日电波黑时间12日凌晨零时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诞生,成为地球上的第六十亿位居民。

  引导学生思考: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亿用了多少年?同时以动画形式呈现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从感观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

  通过读图,引导学生得出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是先慢后快。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应如何表示?从而引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并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的出生率—人口的死亡率。

  (3)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65练习题,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是不一样的,从而加深学生对人口增长的了解,在完成习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地理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的最后一节内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是地理学的基本规律之一,也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压轴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同时也是为以后的人文地理的区域性特点作一个铺垫,因为人文地理的区域性特征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引起的。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高中的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于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因为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未成熟,因此本节课的学习要因此要结合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有形象具体的感知,而学生要学会分析案例来掌握本节知识和锻炼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实践能力等。在教学时要注意案例的典型性,突出学生的体验、感知以及归纳总结等环节。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说出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通过阅读地图,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3.感受环境的整体美与和谐美;激发探究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的兴趣;增强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地图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将采用创设情境导入,上课伊始我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么喜欢旅游么?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我们看到的景色有什么区别?并PPT展示四张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图片,顺势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导入法直观简洁,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新课教学

  1.陆地自然带

  首先我会在大屏幕投影图3-2-5,引导学生在从这幅图片中观察我国南北方气候有怎样的.特点?植被有什么特点?学生认真观察并从图中获取信息。

  学生回答之后,我会与学生共同总结出:南方纬度低,一年中太阳高度角大,地表面获得太阳光热量多,所以气候炎热、气温较高;而北方地区所处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光热少,所以气候温凉、气温较低。北方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南方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纬度地带性

  在学生了解原因后,我会让同学们再仔细读图,看看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的自然带也具有这样的分布规律呢?学生从图中分布可以看出,这种纬向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而不同的热量条件又会引起水分条件的变化。因此,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实际上也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3.经度地带性

  紧接着,我会提问学生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多雨而内陆地区干旱,自然带又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可以根据前面的分析思路得出原因:因为我国东部靠大海(太平洋)由于各地距海远近不同,降水量多少就不一样,各地表现出不同的干湿状况,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被,发育着不同的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大致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所以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有规律变化。

  4.垂直地带性

  在了解了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之后,我会展示PPT“乞力马扎罗山的自然带谱图和卫星云图”思考自然带谱是怎样变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从而引入垂直地带性的讲解。

  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得出问题答案: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山地的水分条件及热量条件都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因此山地的垂直地带性受水分和热量共同影响。

  【设计意图】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等抽象知识。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这里我会请学生以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结合“世界自然带的分布”让学生思考该规律在全球是如何分布的。首先我将给出全球陆地自然带图和全球气候模式图,让学生直观感受两者的对应性。一方面回顾全球气候的分布,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陆地自然带的理解。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突破重难点。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如果我们有可能做一次长途旅行,如从我国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或者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大家都会看到哪些自然景观呢?

  【设计意图】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能完成知识建构的补充,以及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七、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我采用的是纲目式的板书,它能够体现我的教学意图、落实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地理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中国人口》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的情况。是中国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识,是学生学好中国地理,尤其是学好我国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知识以及分区地理知识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只有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才能合理布局工业、农业、交通和城市。因此,学好本节教材,掌握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将为学好后面各章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 说出我国人口总数,

  2、 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并简陋分析建国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原因。

  3、 学会制作人口增长曲线图

  4、 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分布概况

  5、 使学生明白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估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出路,也是我们每一位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是本节教材的重点,为我国人文地理的学习打基础。

  如何交换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作图是本节的难点。本节教材出现了四种类型的图表:如扇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线状统计图、人口密度分布图,因此,如何教会分析上述图表和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是本节的难点。

  四、说学情

  经过七年级世界地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世界地理中世界人口的学习,使学生已经具备了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等基本概念和人口分布图的阅读能力,这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八年级的学生散漫、不勤于思考和不重视地理课也将使本节课的难点突破具有一定的挑战。

  五、说教法、学法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创设一定的情境下,主要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加以点拨。

  六、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情境创设:第13亿个公民诞生的图片资料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中国人口》的学习

  新课学习:

  活动一 感受130000000

  a。 多媒体展示《20xx年世界人口构成饼状图》,中国占21。2%

  b。 多媒体展示《我国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数量图》找出5000万以上人口大省,9个。

  c。 生活中人口拥挤的画面:下班的路上、海滨浴场、春运的候车室

  说明:让学生感受13亿不再空洞、不再抽象。直观地在他们的脑海中建立起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形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从而解决了本节的一个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活动二 我们来发现:

  我国人口达13亿,那么我国人口的发展状况如何呢?

  a。 展示 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 公元0年———— 公元20xx年的变化状况,这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归纳:慢

  较快

  飞速发展(基本国情),解决了教与学的重点。

  b。 师生共同完成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的曲线图,教会学生作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而突破了教学难度。这个难点的突破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教学理念。

  c。 在自制的我国建国后人口增长曲线上进行自主分析,自主发现问题:

  1949—1990 变

  1990—20xx 化 变慢,原因:计划生育

  d。 计划生育的国策

  说明:整个活动中,主要是学生自主活动,去动手做,去观察,去发现,不

  仅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也初步树立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口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活动三 探讨人口分布的特点

  13亿人口在我国有的地区多,有的地区少,分布如何呢?

  a。 人口密度的复习:比较中、俄、美、世界。横向比,我国的人口密度大

  b。 展示各省级单位的人口密度图,找出d小大的省区、分布概况。

  c。 展示人口密度图 归纳总结:东多西少

  以上探索的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使由简———难,由分析、推测———科学证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又突破了教学的另一个重点人口分布特点。

  课后拓展延伸:探究

  1。 为什么我国人口东多西少

  2。 我国人口过多带来了哪些人口问题

  七、说板书

  一、 人口多,是世界第一

  1、 人口多

  2、 人口增长快、原因 国情→国策

  3、 国策:计划生育

  二、 人口分布不均:东多西少

地理说课稿 篇4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东南亚》。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二节《东南亚》的第一课时。包括“十字路口的位置”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两部分。

  (二)教材分析

  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东南亚”这一节的教材并没有着重某一个国家,而是对整个区域进行了总体描述。教材突出了以下几点:①十字路口的位置;②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③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④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该区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并通过读图和已有地理知识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的思维能力训练。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东南亚地形图、马六甲海峡航线图,分析东南亚的位置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东南亚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

  1、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 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区别。

  3、热带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

  1.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2. 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建立。

  二、 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读图分析+分组讨论”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

  教学中使用读图法、观察比较法,合作学习法,并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新马泰”旅游引入课题。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事情引入,以激发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1、课件展示图7.18“东南亚的地形” 和“东南亚政区图”,明确东南亚的范围和主要国家。

  2、课件展示图7.17“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和 图7.18“东南亚的地形” ,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

  通过对地图的判读,知道区域地理学习中要了解该区域的范围、构成、位置等,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对于地理位置的分析一般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三方面进行,

  纬度位置:位于10°S—24°N之间,地处热带。

  海陆位置:亚洲东南部,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

  相对位置:处于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

  通过引导学生结合地图分析“东南亚“的地理位置,使学生掌握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分析的一般方法。

  课件演示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明确东南亚处于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 重要位置。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对东南亚处在“十字路口”位置有一个更形象的.认识。

  3.课件展示:图7.19“马六甲海峡的航线”,了解“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学生读图7.18“东南亚的地形”,明确“马六甲海峡” 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

  然后组织学生分组依次讨论以下问题:

  ① 读图7.19“马六甲海峡的航线”,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连接了哪些地区?这些航线不经过马六甲海峡会怎么样?

  ② 日本称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结合上一节的学习,说说这是为什么?

  学生通过读图并结合以前的知识进行讨论、分析进行探究性学习,既有利于知识的综合运用,也可以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4、课件展示图6.10“亚洲的气候”,学生读图并思考:

  ①东南亚主要有哪两种气候类型?

  ②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哪些地区?

  5、课件展示图7.25“曼谷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和图7.26“新加坡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通过观察比较知道这两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区别。

  6、读图7.27“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由学生说出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过程,加深学生对东南亚高温多雨气候的印象。

  7、由东南亚高温多雨的气候,是亚洲人口稠密的地区,耕地较少的地理特点讨论东南亚最适宜种植哪种类型的粮食作物。

  通过讨论认识到: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一定要与本国或地区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做到因地制宜,使人与环境相协调,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8、读图7.22“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了解东南亚水稻的种植以及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

  四、教学效果

  这一节课教学基本能以学生为主体,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对于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的提高及地理学习方法的了解有一定的帮助。

  五、教学反思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本节课的地理教学中,我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我认为地理教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突显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地理学习方法和能力的训练,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各位领导、老师,以上是我在这节课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摸索,属于个人的肤浅之见,希望大家多多指导。

地理说课稿 篇5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一、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七章第一节《日本》,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重难点、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反思这六个环节来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1、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内容《日本》,

  是在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之后学习的第一个亚洲国家,也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国家地理,从教材编排的位置和顺序来看本节内容十分重要;之后将要学习印度、俄罗斯等中国的邻国,那么这节课如何学习?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方法有怎样的效果?看起来就非常重要了!这节课的学习方法将会为后边国家地理的学习起到重要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2)、说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明确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的构成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②了解日本的自然环境特征

  ③掌握地震火山发生的原因和了解防震方面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学生通过自制日本轮廓图熟练掌握相关知识

  ②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读图分析、合作探究得出问题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教给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

  ②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③培养学生的防震意识,使他们懂得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二、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以上教材和三维目标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①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的构成和主要城市

  ②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教学难点:

  ①确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②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三、说学情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从学生自身的特点来看:七年级学生刚刚升入初中,对初中生活比较好奇,往往出现想要表现自己却又害怕表现自己的现象,一般来说,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比较表面,比较肤浅,对问题的也不能够深入研究,在思想上不是很成熟。从学生知识的储备来看:通过上一学期地理课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而且我们刚刚学习了《亚洲》,为本节课我国邻国《日本》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所以只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相互合作较好掌握本节内容。

  四、说教法和说学法

  针对具体的学情,依据新课标的理念,我确定了具体的教学方法:读图导学法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小组之间带着问题去认真读图——读出图中都有哪些信息。比如看图例,什么颜色的海拔是多少?看经纬度,这个国家的范围是多少?学会析图——找出规律,分析特点。比如海拔中不同的颜色变化有什么的规律?这样的规律将会有什么样的特点?从地图中获取需要本节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提炼本节课都需要的信息。如何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如何将这些信息进行总结?等等。小组之间通过合作探究,可以对某些问题进行分解,然后共同合作完成,也可以一块共同完成。比如分析英国和日本同为岛国,这两个国家所跨经纬度范围有何不同,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那么就可以把这个问题进行分解:每组中两个同学研究日本的经纬度?两个同学分析英国的经纬度?然后共同探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样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得出的结果学生记忆非常深刻,不仅增强他们之间的团队的合作意识,而且培养学生的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其实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特别强,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学生想要突显出自己组是最棒的,没有讨论完就急急忙忙举手回答,回答结果不是很完整或者答案可能有偏差,这时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性的评价,最终使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得出完整的答案。比较教学法也是地理经常用到的教学方法,通过自己熟知的某一地区的知识来分析与此有相关其他地区的相关知识,进行比较学习,比如分析中国是不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多地震的原因是什么?就可以借鉴学习日本多地震的原

  因的方法来分析。总之,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目的是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宰课堂,把课堂交给学生,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让学生学习“有法可依”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体现效率!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课是由四名学生自导自演小品“日本国旗——太阳旗的由来”导入新课,新颖的导课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进入课堂。

  2、小活动:“击鼓传话”活动

  “击鼓传话”,此时传的“话”为关于学生自己知道的或课前查到的关于日本方面的小知识,学生在进入新课之前说了很多日本方面的知识,展示了自己渊博的课外知识。从对本节课的作用来看,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所要研究的对象,对本节课的内容将不会陌生,为新课讲解做好铺垫;从远期的作用来看,根据初中生特有的好强心的特点,他们一般会特别羡慕别人渊博的课外知识,为学生课外知识的大量阅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讲授新课

  ⑴日本的位置,展示《世界地图》,通过设疑,所处环境范围由大到小层层深入,进一步确定:

  ①日本位于世界的哪个大洲?

  ②日本在亚洲的什么方位?周围有哪些大洋?

  ③日本与哪些国家隔海相望?

  递进式的问题,使学生明确日本的地理位置。同时指出另一地区,让学生分析其所处的位置,教给学生确定一个地方或国家地理位置的方法,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⑵日本的领土构成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学生课前绘好《日本轮廓图》,上课时小组合作讨论,并能熟练填写日本的四大岛和主要城市的分布,学生合作探究日本主要城市分布方位的原因,为下个知识点的学习做好铺垫。

  ⑶日本的自然特点

  主要通过日本的《地形图》和《气候图》,小组之间通过读图分析、合作讨论分析日本的地形和气候特点。以此为基础,对上个问题日本城市分布方位的原因进行解释,联系其他国家城市的分布特点进行比较学习,教给学生分析城市分布的方法,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在这一块将两大岛日本和英国地图进行比较,分析跨经纬度的大小,引导学生探究经纬度的范围大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⑷探究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出示《六大板块示意图》《世界火山地震带图》和《富士山图》,

  学生合作探究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并明确旅游胜地富士山是活火山。把中国和日本进行比较,分析中国是不是个多地震国家?并探究其原因。并提出一般在什么地方可能会发生地震?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联系“5.12”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模拟地震中,如何自救?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4、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内容?

  教师总结,再次强调本节课重、难点

  六、说反思

  本节课从教材所处位置来看,是学生所接触的第一个国家地理,地位重要;从内容来看,为后面俄罗斯、印度等国家地理的学习起到重要的指导、示范作用。所以对于本节课应如何教?教师怎样教?学生如何学?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在本节课中,我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重视给学生创造机会,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重视知识的拓展、延伸,使学生学习“有法可依”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掌握知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样也存在的问题,在对两大岛国英国和日本进行比较教学时,发现学生对经纬度有严重遗忘现象,学生合作讨论时间过长,由此可见我课前准备工作还不够充分,应该在课前进行调查,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到有的放矢,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地理说课稿 篇6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的土地资源》,这一课选自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的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三节《中国的土地资源》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中国的土地资源》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中国的土地资源》是对《中国的自然资源》的细化,它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最宝贵的自然资源。这一节内容它是学习中国自然资源的基础,又是学习地理所必备的知识,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②知道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状况。 ③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每一寸土地。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三种基本类型的比较,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比较能力。②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以及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③通过联系前面的气候、地形知识进行读图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并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治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地区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以及正确的资源观。

  3、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材的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构成特点;三种土地资源类型的空间分布与质量差异;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采取的措施。

  教学难点:三种土地资源类型的空间分布与质量差异。

  二、说教法

  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讲授法:信息量大 ,灵活性大,适应性强 ,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2.读图提问法:教学中采取读图提问的方式,可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使在有限的课时内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运用多媒体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读图方法的掌握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3.讨论法: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如观察思考、探究训练、信息查询、阅读讨论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说学法

  新型的地理教学模式,不仅要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因此,地理教师师应充当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1.自主探究学习:尽量从感性入手,用问题引导,把感性和合理性相结合,充分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努力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思考性学习者,而非被动的听众。

  2.结构记忆法:把所学地理知识形成结构体系,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3.温故----知新法:让学生联系前面所学的地形气候的知识,阐述我国土地资源质量的差异。锻炼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导入】

  利用古语“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源”这句话说明农业是一个国家农业生产的基础,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进而引入新课。

  利用古语俗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紧扣教学内容,为后面学习珍惜和保护每一寸土地相联系。

  3、土地荒漠化面积增加

  4、过度放牧、草场超载

  5、乱砍滥伐、森林减少

  6、土地污染……

  解决措施

地理说课稿 篇7

  一、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一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二、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地理区域部分的衔接点。地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即差异性。学生通过八年级上册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中国地理的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对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但对于学生来说,对区域和区域划分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理性的程度。本章的教学就是要把学生对区域差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程度,理解区域划分的作用,掌握区域划分的基本方法,学会通过比较的方式了解我国的宏观区域差异。第一节教材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认识不同的地理区域”;其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的角度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要注意其承上启下的作用。“认识不同的地理区域”,可从生活实例出发,认识区域划分的方法,并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部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重点。

  学情分析

  1、经过多半学期的学习,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对我国的区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且学生兴趣较浓,求知欲较强,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2、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秦岭和淮河及秦淮一线的地理意义,学生能结合生活实例感受较多,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3、通过多半学期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能力,析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本节课提供了能力基础。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不同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的类型;结合生活体验,以某一类型的区域为例,举例说出不同尺度、不同级别的区域。

  2、初步学会在简单的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的方法。

  3、阅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能够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通过对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界线的分析,知道我国四大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综合原因,初步了解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巩固联系旧知获得新知的学习方法。

  2、学会分析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链、知识网,从而

  形成知识体系的学习方法。

  3、学会获取地理信息、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发现地理问题

  解决地理问题、表达与交流成果。

  情感与价值观:

  感受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之美,学会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四、学习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依据。

  五、学习难点:结合地图,比较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

  六、学习方法

  自学指导法、读图法、讨论分析法、联系实际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七、学具准备

  多媒体。

  八、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由于是新学期的开始,可以请学生从谈论外出见闻,引出对不同区域差异的认识(展示中国地图作为学生谈论不同区域的背景)。

  2、分别展示新疆高山牧区的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的景观图、表现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的景观图和反映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请四位学生模拟来自上述四个区域的人,介绍“自己”家乡的情况,让学生直观感知不同区域的差异。

  3、既然存在差异,自然就会划分出一个个的区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中的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在简单的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的方法。

  2、通过阅读地图,指出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

  3、理解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4、感受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之美,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三)、自学质疑

  自学指导一

  1、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如政区、经济特区、气候区、旅游区、农业区、工业区等。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

  2、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它只能有一种“身份”吗?

  3、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反映出区域的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呢?

  自学指导二

  多媒体出示四大区域划分的区划图及四个区域的景观图。提问:

  (1)四大区域的名称

  (2)四大区域划分的界线

  (3)联系生活实际讨论:

  ①四大区域各自的特点

  ②四大区域所包括的范围

  自学指导三

  多媒体出示四大地理区域小结表格。请大家完成小结表格内容,并自评互评。

  (四)反馈矫正

  1.根据我国地理区域划分,填出图中四个区域的名称: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2.① ② 两个区域的界线A其东段是________,西段是________。

  3.联系所学过的农业地理知识回答:

  ①②两个地区的农业类型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④两个地区内有哪些牧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把下列地区与相应的民居连接起来:

  北方地区 四合院

  南方地区 竹楼

  西北地区 碉房

  青藏地区 蒙古包

  (五)反思与总结

  1.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堂检测

  探究题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有哪些?其中在不同的区域之间界线都突出了哪些主导因素?

  2、尝试说出秦岭与淮河的主要地理意义。

  板书设计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名称位置范围主要省区划分依据

  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黄海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肃省东南部和江苏、安徽的北部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北部地我,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

  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南部临东海、南海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区)是我国季风气候我的南部地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南

  西北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新疆、宁夏和甘肃西北部非季风气候区,深居内陆,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

  青藏地区位于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海拔高,气候寒冷

  学后记: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不同类型的区域。同一地理区域,可能同时兼有多种“身份”。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我国可以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四大地理区域。关于区域地理方面的知识,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上还比较陌生,因此在课堂上,不仅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地理区域类型,还要注意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能够读图分析四大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的特点,最终达到爱学地理、会学地理、活学地理的教学目的。

  读图5.4“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首先要通过界线A、界线B、界线C的具体分布,明确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界线A是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界线B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把界线C说为青藏地区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分界线效果会更好,学生对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更加明了清晰。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既是对教学内容选择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学方法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就会有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充当学生的“向导” ——把学生引向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向导,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在主动学习中,学生自能乐学、善学。在教学中,对于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特色、气候特色、产业特色、人文特色及资源特色这些基础知识,我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地理说课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宇宙环境》,它选自湘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是第2课时“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我说课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基础上,从地球在宇宙天体系统中的地位和行星特点这两个角度去认识地球的普通性,而地球的特殊性表现在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质,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是三个“金锁链条件”。

  二 学情分析

  城市的学生通过电视、电影等科幻影片了解到一些有关宇宙的零碎知识,甚至对一些科幻情节(像外星人阿凡达)信以为真,他们对有关宇宙中生命存在的形式和条件等知识充满了幻想、好奇、渴望,本节课我将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而特殊的行星。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利用资料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归纳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点来佐证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水、大气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逆推地球上能形成生命的原因。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依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科幻影片中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

  (教师过渡: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4.教学重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及原因。

  5. 教学难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师过渡:那么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四 说教法和学法

  1. 说教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五个学习活动揭示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金锁链条件”以及日地距离、地球体积质量大小、公转自转的周期的长短对“金锁链条件”形成的影响。

  (2)、情境教学法:展示太阳系运动示意图,让学生从地球的形状、运动特征分析得出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 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图表探究:学生通过阅读“太阳系的行星基本数据”和“太阳系示意图”分析 “金锁链条件”的形成。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合作探究:课前收集有关行星的基本数据、环境特征以及地球的相关资料,上课时分小组讨论,进一步加深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师过渡:下面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过程)

  五 教学过程

  我直接切入主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活动一:多媒体展示太阳系八大行星自转公转的运动示意图(上堂课已经阅读过),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行星的形状、运动特征,能否发光发热,分析归纳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共同特征,从而得出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这样,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

  一、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活动二:展示美国科幻片《阿凡达》当中有关的图片,设疑:真的有生命出现在地球之外的`潘多拉星球吗?

  生命物质存在需要哪些基本的条件呢?展示南北两极白雪皑皑的景观图片、高大雪山的图片、热带沙漠地区干旱的景观图片、中纬度湿润的沿海平原景观,前面三张图片与中纬度湿润的沿海平原景观相比较,同学们觉得造成景观迥异的自然条件是什么?通过观察、读图分析比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出三个“金锁链条件”的结论。

  活动三:展示地球宇宙环境中太阳的稳定性、安全性的材料以及地球与其他行星运行轨道特点,让学生共同讨论:

  1、假如太阳光照变得不稳定或者太阳突然消失,地球上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并对你的答案做出解释。

  2、太阳系行星的公转运动有什么特点?对地球上生命形成有什么影响?

  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语言组织能力,归纳得出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外部条件是稳定的太阳辐射和地球安全的运行轨道。

  活动四:阅读太阳系行星基本数据表,小组通过数据对比讨论分析:

  1、地球的体积和质量(与水星、金星相比)对“金锁链条件”的形成有什么影响?

  2、 如果日地距离太远或太近(与水星金星、天王星海王星相比),情况会怎么样?

  3、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除日地距离外还有什么原因(提示: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大气层等角度分析)?

  4、如果地球人要“移民”到其它行星,你认为哪颗行星最合适?说明理由。(我先收集有关太阳系中最有可能适宜生命存在的行星或卫星)

  通过合作学习、问题探究和资料的收集分析,强化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揭示了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条件的形成原因。

【地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优秀初中地理说课稿10-19

地理教学反思12-28

地理教学设计01-06

地理教学反思04-05

地理教学计划08-28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01-05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07-14

地理教学计划02-03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