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2-06-05 16:41:11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9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6—49页,信息窗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交流等活动,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估算、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渗透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动画)

  (森林里要召开运动会。)大象说:“6月1日咱们森林里的动物们要召开一次运动会,森林里的动物这么多,得找一块宽敞的草地当作运动场。你们谁知道哪有这样的草地呀?”

  小猴急忙说:在森林南面有一块长方形草地,可大了。咱们就去那儿吧!”

  小兔说:“在森林北面有一块正方形草地,比南面的那块草地大多了,”

  小猴和小兔争得面红耳赤,大象和其它小动物都没了主意。

  大象说:“到底哪一块草地的面积大呀!我们该选哪一块草地呀!谁能帮帮我们啊!”

  教师:谁能帮助小动物们解决这一难题呀?

  (用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去摆,测量、计算出这两块草地的面积,再比较一下就能知道哪一块草地的面积大了。)

  教师:这种方法是正确的,但是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太麻烦!)在摆面积单位进行测量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一个计算长方形面积的简便算法,你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帮助小动物们解决问题。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板题)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这种方法是否正确。

  板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授

  活动一:

  1.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师:这里有一个长方形,请你动动脑筋,计算出它的面积。

  学生操作: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沿着长边摆满,再沿着宽边摆满,再用每排的个数×排数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演示:长摆5个面积单位,宽摆3个面积单位

  师:谁愿意汇报一下你观察、计算的结果?(媒体演示)

  要求说出: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沿着长边摆()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一排就是()平方厘米。

  *沿着宽边摆()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就有()排。

  2、填题卡

  每 排 的 个数排 数面积(平方厘米)

  图1

  图2

  图3

  汇报结果。

  教师:知道每排的个数和排数,就能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通常我们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时候用长乘以宽。即: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活动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1、有一个长9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如果这个长方形的长减少1分米,宽不变。那么现在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如果长再继续减少,减少到6分米,宽不变。这时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③怎样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呢?

  6×6=36(平方分米)

  *观察这个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一个正方形)

  *怎样求正方形的面积呢?(边长×边长)

  *为什么?

  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宽也就是边长×边长。

  ④归纳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谁能概括一下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课堂: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课堂练习设计: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面积单位间的换算。2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练习。

  教学目标:

  1.掌握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并能进行简单换算。

  2.通过学生的猜想、验证等方法,出面积单位的换算关系。

  3.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体验数学与生活得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能灵活换算面积单位、解决面积问题。

  教学过程:

  (—)在探究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应从情境图中的挂毯入手,让学生动笔算一算

  对学生计算时几种不同的情况分别进行板书

  (1)10*10=100(平方分米)

  (2)10分米=1米1*1=1(平方米)

  (3)10分米=100厘米100*100=10000(平方厘米)让同学们小组讨论:同学们出现了不同的计算方法,最后的结果怎么不相等那?这些面积单位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那?得出结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重点让学生说明为什么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二)在设计练习题时,应考虑以下几种题型

  1自主练习第五题。学生独立进行单位的换算,在交流中进一步明确单位间换算的方法

  2自主练习第七题。学生弄懂题意,然后自主解决问题

  3拓展练习

  (1)学校用50块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地转铺好了一个水池的底面,这个水池底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合多少平方米?

  (2)一张正方形的纸片长8厘米,宽6厘米,从这个长方形中减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首先让学生讨论,怎样剪去才能使正方形的面积最大?剩下的是一个什么图形?

  (3)如果长和宽都是整数,围城面积是36平方厘米的图形有几种围法?算一算添在表中

  长(CM)

  宽(CM)

  面积

  此题的设计,即可巩固前面学习的面积计算的知识,又可以渗透面积和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独立设计,引导学生体会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在填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其中的规律,当长方形的面积不变,他的长越大,宽就越小,长越小,宽就越大。

  课堂:

  课堂练习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经历探索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归纳、判断推理能力。

  3、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与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你有好朋友吗?说说你的好朋友是谁?

  师:加法和减法也是一对好朋友,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秘密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1.探究加、减法的意义。

  (1)教学加法的意义。

  ①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情境图。

  师:认真读一读题目,你知道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吗?如果用线段图来表示它

  们之间的关系,你能画出来吗?

  ②怎样计算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③引导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学减法的意义。

  ①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第(2)、(3)小题。根据题目画出

  线段图。

  ②分析两题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计算。

  ③引导学生与第(1)小题比较、分析得出: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已知两个数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数叫做差。

  2、探究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教学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加法,小组内说说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并找一找加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2)教学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那减法各部分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3)沟通梳理加、减法间的关系

  师:通过几个算式的比较,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加、减法之

  间的关系吗?

  (板书: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三、检测反馈

  1、看课件,完成基本训练。

  2、完成课本第三页做一做。

  3、完成课本练习一的1、2、3、4、5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页“信息窗2”,“你说我讲”第一个红点的问题。

  教学目标:

  1、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观察情景图

  1、同学们也让我们踏上神秘的南极大陆进行实地考察,好吗?

  2、你在南极大陆上都看到了什么?看谁能把话说完整。

  3、先让我们估计一下,天上有多少只贼鸥?冰上有多少只贼鸥?冰上有多少只企鹅?有多少只海豹?

  学生试着估计一下,并说说是根据什么估计出来的?

  4、提出问题

  5、过望远镜我们观察到天上有四十七只贼鸥、冰上三十二只贼鸥、冰上还有三十二只企鹅、二十二只海豹。

  6、看样子南极的朋友还真不少,就让我们用数字把朋友的数量记录下来好吗?

  二、解决问题

  1、想一想,这些数字你想怎样记?

  2、把你的好办法,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让他们帮你听听怎么样。

  3、你能把这些数字记录下来吗?试一试。

  4、相信你会把这些数字读得非常正确。

  5、小组同学交流想法,并用计数器演示。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计数器帮助演示数的写法,并让学生说说每一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加深数位意义的理解。

  6、小组内一个同学用计数器演示,其余同学读数并把数字记录下来

  7、:通过读数和写数,你都有什么发现?

  揭示:读书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三、应用拓展

  1、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我们的周围什么地方用到数字?(全班学生的总数、男同学的人数、女同学的人数等等)。先让学生用该数字说一句话,再让其余同学把数字记录下来。

  2、“自主练习”第一题,先让学生独自做题,把自己写的数读给小组同学听,在小组内交流写法。

  3、“自主练习”第二题,先让学生整体观察这张表,有什么发现?再让学生独立填写各空格里的数。填完后,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有什么发现?

  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教师要鼓励学生讲自己的发现,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堂: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收集的数据。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探究新知

  (一)感知分类

  出示两个文具店,提问: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揭示课题, 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二)体验分类

  教师(出示例1):小朋友们到游乐园玩,买了许多气球。看,多漂亮!

  教师:这些漂亮的气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书“形状、颜色”)。

  1、按给定标准分类计数,探索记录方法

  教师:能按照形状分一分并告诉大家每种气球有多少个吗?

  学生分组活动并想办法记录分类结果。

  教师:现在请大家展示分类的结果,并讨论“你喜欢哪种记录结果的方式,为什么?”

  教师小结:虽然大家记录结果的方式不同,但仔细观察整理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记录的形式多样,为什么整理的.结果相同?

  教师结合不同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哪种气球最多?哪种气球最少?使学生读懂各种呈现方式,体会不同呈现方式的特点。

  2、按颜色分类计数,选择喜欢的形式记录结果

  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教师组织交流、评价:你觉得他做的怎么样?说说理由。

  3、在对比中体会

  教师:刚才我们分的都是这些气球,为什么分类的结果不一样呢?

  教师:无论结果怎么样,什么应该是不变的?

  二、巩固提升 发散创新

  1、课件出示练习七2、题。

  (1)教师带领学生完成第(1)题。

  (2)学生自己完成第(2)题。

  (3)讨论:分的都是这些卡片,为什么分类的结果不同?

  2、课件播放生活中的分类(超市、图书馆)

  三、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了解加减法的联系,掌握十几减9的运算技能。

  2.能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十几减9这一数学问题的大致过程。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

  5.在他人的鼓励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

  教具学具:课件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故事导入:今天是兔妈妈的生日,兔哥哥兔姐姐兔弟弟准备为妈妈庆祝生日。他们来到大街上,各自去买一些东西。兔弟弟到了小猴开的一家“水果超市”,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开心极了,就对小猴说:“猴哥哥,我想买一些逃。”小猴说:“可爱的小兔,我只剩下一盒桃和这3个桃了。你想买几个桃?”兔弟弟说:“猴哥哥,我想买9个。”

  小朋友,小猴一共有几个桃?兔弟弟要买几个?你能把这些告诉同学吗?(学生交流)

  听了×××说的,你想提什么问题?谁能用三句话连起来说。(指名说)

  你们能用一个算式把小猴买桃的事表示出来?(学生回答后板书:13-9=4)

  那小猴是怎么从13个桃里拿出9个给了兔弟弟自已还剩4个的?让我们一起做一回小猴吧!

  二.主动探索,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

  1.个体操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操作。以小棒代桃,先摆10个,再摆3个,在13个桃中拿出9个可以怎么拿?

  2.小组合作。边操作边说。

  3.班级交流。你组什么好办法请介绍听听?(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边操作边交流。)

  4.你最喜欢谁的方法,为什么?

  5.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如果小猴只有12个桃,兔弟弟买了9个,还剩几个?板书:12-9=□请你用自已喜欢的方法计算。有困难的可用小棒摆摆。

  那如果小猴有16个桃,兔弟弟买了9个还剩几个?板书:16-9=□,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三.巩固深化,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兔弟弟买了桃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看到兔哥哥买回了方糕,买了几块方糕?谁能用算式表示出来?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兔姐姐买了一些黄瓜,有几条?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请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这时,妈妈出来了,看到孩子们这么乖非常高兴,就拿出三个苹果奖励他们。小朋友你想得到老师的奖励吗?你只要答出苹果上的两道题那那个苹果就归你了。

  9+2= 9+5= 9+9=

  11-9= 14-9= 18-9=

  这三组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说,后交流)

  (显示蚂蚁图)看,谁来了?他呀想跟我们玩游戏呢?你知道这个游戏怎么做的?(游戏)

  海洋里的鲸鱼也来凑热闹了,他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题目,要考考我们呢,你们有信心通过吗?

  做了这些题,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同桌互说,后交流,学生谈自已的发现教师随机揭题:十几减9)

  你们的发现太棒了,希望以后有更多更精彩的发现。

  看,兔妈妈捧着一个大蛋糕走来了,你发现蛋糕上插着什么?能用几句话告诉大家吗?同桌列式。

  四.

  今天我们一起参加了兔妈妈的生日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你有学到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一、本学期教学目标:

  1、 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复习重难点:

  1.进一步认识20以内的数,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相关的式题,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

  2.在具体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学会分类的方法,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

  3.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复习措施及课时安排:

  1、复习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弄清学生对哪些知识掌握的比较好,哪些知识还存在问题,存在什么问题,从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活动,以增强复习的'实效性。

  2、把握好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3、把本学期所学知识分块归类复习,针对单元测试卷、复习册、作业中容易出错的题作重点的渗透复习、设计专题活动,渗透各项数学知识。专题活动的设计可以使复习的内容综合化,给学生比较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

  4、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5、根据平时教学了解的情况,结合复习有关的知识点做好有困难学生的辅导工作。

  6、知识分类

  知识点 对应教材 复习说明 课时安排

  认识钟表 第八单元P91-P95 巩固整时和半时的读写,另外通过练习看接近整时的钟面(P120),使学生进一步说出大约是几时。 1课时

  认识图形、分类 第四单元P32-P37,第五单元P38-P41 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四种平面图形,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形成对这些图形的表象,并能辨认这些图形;复习按单一标准和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

  1课时

  20以内的数 第一单元P2-P5,

  第二单元P6-P13,第三单元P14-P22、P29,

  第六单元P42-P71,第七单元P84-P87 学生对数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等已经比较熟悉,重点是20以内数的顺序,数的序数的含义和20以内数的组成(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20以内加法和10以内加减法 第三单元P23-P31,第六单元P42-P81,第七单元P88-P90,第九单元P96-113 1、通过对算式的计算与分类,整理加减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地填写加减算式中的未知数。

  3、掌握10以内的加法与20以内进位加法的不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在解题方法多样化的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1-2课时

  解决问题 贯穿于第三、六、七、九单元 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情境图中给出的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复习时,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挖掘出形象图以外的资源,如看图并根据对话信息进行计算。

  四、学生常见错题及解决策略:

  认识钟表

  1、 写时间会写成11:12、11:时30分或11时30等;

  2、容易把6时半看成是7时半。错因:时针旋转的方向未弄清,时针其实是过了6,但还没有到7。

  3、画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时,会长短颠倒或者长短不分。 1、平时多观察钟表上的时间,加深其对时针、分针及其旋转方向的认识。

  2、通过亲自动手拨出,更好地巩固对整时和半时的认识。

  3、分针指着6,时针过了几就是几时半,注意是过了几。

  4、培养细心观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 1、数图形时不注意顺序;

  2、对长方体、正方体的本质属性未掌握好。

  3、把长方体与长方形的名称混淆。

  4、按同一标准分类时不能找出其中的立体图形或平面图形。 1、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或者边数边作记号等方法。

  2、要求分清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20以内数的认识

  1、 数数出错;

  2、 8的后面是()或者4的前面是(),学生有时会把后面和前面弄错。 1、 数数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或者边数边作记号等方法。

  2、 看尺子图能较好的分清前后关系。

  1、分不清几个和第几。

  2、左右不分

  1、读题时先把题目中重要的字、词圈出来。

  如:将从左数的第6个涂上红色,把从右数起的5个圈起来。(5个要全部圈在一起)。

  2、反复读几次。

  数的组成:个位是6,十位是1,这个数是(61),由5个一和1个十组成的数是(51) 1、认真读题。

  2、可自己在纸上画一个数位表,对着写。

  20以内的加法及10以内的减法 1、 看错数字

  2、 看错运算符号

  3、 12+3=42,错把个位3加到十位上 1、 仔细看题,认真检查;

  2、 可用符号帮助;

  3、 检查时默读题目。

  一图四式

  用部分数减部分数:

  3+7=10 7+3=10

  7-3=4 列减法算式时必须用总数减部分数

  看图列式计算 1、不能选择正确的方法及有效的数学信息。

  2、找不到题目中的全部条件:形象图与对话结合的。

  1、加法是把各部分合并在一起,而减法的本质是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

  2、要求孩子记住:问号问的是几,等号后面就写几。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课本93——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钟表上的半时。

  2.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习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投影仪器、小闹钟学具(学生人手一个)。

  教学重难点:

  学会看钟表上的半时,并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 出示丽丽上学、读书、运动、复习的图片。

  2. 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丽丽还没有学过钟表的表示法,你能帮帮它吗?你能正确的说出钟面上的时刻吗?

  生:丽丽早晨7点半去上学。

  师:他在什么时刻读书呢?

  生:9时半读书。

  师:下午丽丽他们有一节体育课,你知道丽丽做操是在什么时刻吗?

  生:4时半他在做操。

  生:6时半复习

  揭示课题:丽丽是个很守时的孩子,他每天7点半去上学,9时半读书,4时半做操,6时半复习。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半时。(板书)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课件出示3时半钟面。

  师:你能说出这是什么时刻吗?请用你的学具钟表,依照图上钟面拨一拨。

  师: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自主汇报:时针指向2和3中间,分针指向6,就表示2半。

  3. 依次出现2时半、8时半、10时半

  请小朋友们观察,并动手拨一拨,说一说。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2时半、8时半、10时半它们的分针都指向6。

  师:半时和整时分针指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生:整时它的分针都指向12,半时它的分针都指向6。

  总结得出:几时半的时候,分针总是指向6,时针总是指在两个数的中间。

  4. 引导学生观察半时的写法。(讨论)多个半字

  整时有几种表示法?想一想半时的电子表表示法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归纳:电子表的半时用“30”表示。点左边是几,点右边是“30”,就表示几时半。

  三、实践应用

  1.想一想你自己的生活,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几时半都在做什么,加深对半时的认识。

  完成小英的作息表。

  2.游戏活动

  师: 教师说出几个时间,让学生用钟表学具拨一拨。

  师: 同桌合作,一个说时刻,另一个拨出来,相互交换。

  3.让学生任意拨一个你最喜欢的时刻,并说一说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后,鼓励同学们上台讲一讲自己最喜欢在那一时刻干什么?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钟表,知道了时间是很宝贵的,希望小朋友们像明明一样做一个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五、拓展创新

  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的星期六。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9~81页,练习十八的第1题。

  教学目的:

  1.使同学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以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同学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教具准备:教师把教科书第80页的整数和小数数位顺序表画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小学阶段学习了哪几种数?”(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教师接从上到下的顺序板书数的名称。

  教师:“今天我们复习与这些数有关的一些知识。”

  一、自然数、整数的意义

  教师:“什么样的.数是自然数?”(l、2、3……)在“自然数”后面板书。

  “自然数可以表示什么?”(表示物体的个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什么?”(l。)用彩色笔把“ 1”上色。

  “最大的自然数是什么?”(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自然数的单位是什么?”(自然数的单位是1。)

  “任何自然数都是由若干个1组成的。请说出下面几个数各是由多少个1组成的。”教师在黑板上任意写几个自然数,如7、10、25、369、1997……

  教师:“一个物体也没有用什么数表示?”(用0表示。)教师板书“0”。

  “自然数与0有什么关系?”(自然数都大于0。)教师在“自然数”后面板书“(大于0。)”

  “按顺序写数时,0应写在什么位置?”(写在1的前面。)

  教师:“我们在小学学的整数都包括什么数?”(自然数和0。)教师板书“整数”并用大括号把自然数和0括起来。

  “假如说‘整数就是自然数和0’对不对?”(不对。)“为什么?”(因为整数中还包括比0小的整数。)假如同学说不好,教师可以说明:我们在小学学的整数包括自然数和0,到中学还要继续学习比0小的整数。然后,教师在“0”的下面板书“……(小于0的。)”

  综合前面的教学过程,使同学看到如下板书形式。

  整数 自然数:1、2、3、4(大于0的。)

  ……(小于0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学会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的简写和略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探究与合作交流,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提高对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展数感、符号感,感受数学的简约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难点:正确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题单。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请学生猜测水里可能藏着多少只青蛙,如:“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并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吗?请学生思考并回答。

  (二)新课教学

  1.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师出示例1的3组题,并提问:屏幕上的几组数,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的,发现了吗?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题单上完成。

  (1)学生理解题意,老师引导学生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尝试找出规律,写出未知数的值。并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

  老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每个小题的规律或已知条件的含义。

  (3)请学生独立算一算图形或字母所表示的`数,并进行全班交流。

  (4)教师提问:这三道题都是由图形或字母表示什么?你们还见过哪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吗?

  (5)老师提问:下列a表示几?

  1+a=30 1+a<100 1+a

  学生思考后回答。并提出质疑:同样表示未知数,为什么有时候a只能表示一个数,有时候表示一些数,有时候表示任何数呢?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

  2.出示幻灯片:人们常用字母表示计量单位。请学生自己阅读,并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

  3.学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1)请学生思考:用字母还可以表示什么?教师出示表格,请学生填写下表。

  教师提问:如果让你用文字叙述手写会用多长时间?比起用字母来表示,你们认为哪一种能更简洁、方便?为什么?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参与,并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师生小结: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2)出示运算定律表:

  教师提问:观察表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请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3)请同学们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写出其它几个运算定律。学生独立完成在题单上。 师生共同订正,并选择一两个运算定律说一说用字母表示的意义,再次强调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

  (三)巩固提高

  1.请学生完成练习题:

  你能正确认识它们吗?能够简写的,你能正确简写下面的题吗?

  10×a= a÷χ = 4+c =

  10÷a= a+χ = c×4 =

  10+a = a×χ = 3×χ-53 =

  10-a = a-χ = 26+m×0.6 =

  (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做简单的评价。

  五、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1. n只青蛙n张嘴,2n眼睛,4n条腿。

  2.下列a表示几?

  1+a=30 1+a<100 1+a

  3.优越性: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六、教学反思

  (略)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1-18

小学数学教案08-27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1-1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4-1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5-24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7-20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7-1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5篇)12-3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4-30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5篇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