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案范文汇编6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术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术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染纸”就是将吸水纸用折叠、绞夹、孔卷、搓、捏皱等方法进行加工,并通过点、渍、罩、接等方法上色而形成纹样的一种表现方法。它工具简单,操作方便,色彩鲜艳,纹样千变万化,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给学生创设表现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条件。
2.了解染纸特点,初步掌握点染方法。
3.学会不同的折叠方法,掌握单色和多色染制方法,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作业要求:
1.每人四幅不同折法,不同色彩的染法。
2.点染时胆子要大,心要细,每染完一张,要总结经验,取长补短,不断改进。
3.折纸、剪纸可以自己设计花样。
教学重点:
不同的折叠方法和染制方法。
教学难点:
多色染制与空白处理。
教学准备:
扎染的围巾、生宣纸、彩色墨水、各种染纸作品、录音机、乐曲《春江花月夜》。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稳定秩序,安排好学习用具。
二、引题激情:
师:你们熟悉哪些扎染产品?
生:衣服、围巾等。(教师拿出扎染围巾让学生看)
师:扎染的运用很广泛,除了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还有背包、领带、桌布等都用了扎染的方法。
(从身边生活用品入手,引出新课,既接近儿童生活,又亲切自然,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师:扎染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手工印染工艺。最初人们不小心将纸的一部分弄上了颜色,开始很懊恼,后来发现被染的纸很好看,便开始了多种多样的染纸方法的试验,在试验中,人们发明了扎染。
今天我们学习一种和扎染很相像的图案表现——美丽的染纸。
三、讲授新知:
板书:美丽的染纸
师:(打开范作品让大家看),这些染纸图案纹样复杂、色彩亮丽、图案优美,但制作起来非常简单,只要大家掌握好它的特点,就很容易染出来。
老师出示几十幅风格各异,色彩绚丽的染纸作品,给学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和美的享受,极大地调动了儿童的学习兴趣。
1.观察认识:
教师:拿出一张事先折好的米字格纸,打开来,让学生观察是什么形状,再演示米字格折法(二次对折、三次折、对角折),出示折纸方法示意图。
师:为了染出的图形均匀,用一只大铁夹夹紧,再用手挤,捏挤的'作用是节省颜料,并能染得透。老师把三角形的每个角分别浸入颜色之中,这叫浸染法。用毛笔点上去,叫做点染法。在染过色的地方蘸上水,并立即用抹布或吸水纸吸去多余的颜色,叫冲染法。还有一种和它相反的方法,即在淡色的地方再染上颜色,叫浓破淡法。每张纸注意留出部分细小的地方不染色,形成空白,画面就更好看。
(在演示中,突出折叠方法和几种染制方法这一重点,在后面的练习中将突破"留白"这一难点)
2.尝试理解:
师:请同学拿出一张纸,刚才老师是怎样折米字格的?
生:二次对折,三次折、对角折。
师:对。现在我们折的这种米字格是染纸中最常见的一种折叠方式,另外还有田字格、辐射法、折扇法、任意法及揉纸法、卷云法等,大家还可以动脑筋想出其他的折法。
在学生折纸的过程中,发挥其创造力,进一步调动学生求异创新的主动性。
在学习染纸之前,教师带领学生回忆其过程和染法,同时板书:折、夹、挤、染、展开。染法:冲染、浸染、浓破淡。
在学生折纸时,提醒学生注意夹子的角度、位置、面积的大小、色调的深浅及留出空白的地方。同时播放音乐《春江花月夜》。此曲典雅大方,有一种古典美,听来给人一种协调和谐的感觉。
3.自我评价:
师:展示优秀作业12幅。刚才同学们染的第一张作业很不错,就像江南一带的蓝印花布一样漂亮。我们应该在染的过程中胆大心细,总结经验,取长补短,不断改进。
4.想象创造:
我们还可以在同一张作品中染上几种颜色,使画面更加绚丽多彩,在染过单色之后,再学习多色染法,这样的过渡学生易于接受,难度也降低了。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人人都全身贯注、十分认真和努力,作业打开之前,大家都屏住了呼吸,一旦打开便非常兴奋和激动。
5.深入研究:
师:同学们,这样美丽的染纸,到这儿是不是就结束了,它们还可以做什么?
生:可以先剪纸再染。
师:对,只要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就会制做出更加独具特色的作品来。这些都是老师利用染纸作业加工的工艺品。
各种形式的风景画、蝴蝶画、花瓶等装饰画若干幅。
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使单一的染纸变得非常丰富。
四、小结:
1.总结本课内容要点。
2.老师为作业优秀的同学发奖--奖品是用染纸作业制成的书签。
发奖不只是为奖而发奖,它是染纸这一课的延伸和继续,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去探索染纸的奥秘。
板书设计:美术的染纸
制作过程:折、夹、挤、染、展开。
种染法:浸染、点染、冲染、浓破淡。
美术教案 篇2
一、 教材分析: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儿童的面部特征,包括脸形,五官的特征。特别是在不同表情时的面部肌肉的外形变化,重点是了解各种表情时眉毛、眼部和嘴巴的变化。
二、 教学目标:
1、 了解儿童面部表情变化的一般规律,熟悉几种变化要点。
2、 力图用整体地观察方法,用简洁的线条概括人物的'表情。
3、 培养学生对人物画的兴趣。
三、 教学重难点:
2、观察五官特征。方法:自己照镜子观察----------同桌对视-----------分小组讨论各种表情的五官特征---------交流评价-----------欣赏图片加深感知。
3、 提出作业要求:要求临摹,画面构图安排得当;用线简洁果断,能概括表现人物表情;作画顺序得当:脸形--------发式---------五官,教师作过程性的示范。
4、 学生作画,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
5、 师生评价,总结。
课后反思:其一、发现不少一部分学生作画的态度不够认真,没有按照要求去画,存在着乱画的现象,我想应该正确对待学生的这一情况加强引导,先不必过于的指责。其二、构图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或许类似这样的作业画得太少。其三、很多学生课堂纪律不好,效率很差。交好完成作业的数量不多。(五年级的美术课大多存在这样现象)
美术教案 篇3
执 教:
李倩
课 型:
工艺制作
教学目标:
通过折、剪制作美丽的雪花,训练学生灵巧的双 手,激发学生创造美,热爱美的情感。
重点难点:
雪花的'制作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按常规检查学生用品用具,注意摆放整齐。
二、导入新课:
讲故事《冬姑娘的礼物》。冬姑娘的礼物是什么?你喜欢这份礼物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导出课题:雪花飘飘
三、讲授新课:
1、教师叙述下雪时的情景,学生跟做,将自己的小像贴在作业纸上,激发学生的兴趣。
2、出示剪好的雪花,让学生小奖章观察雪花的样子,并请学生叙述一下。
3、演示制作方法:
⑴方形纸对折成三角形。
⑵用三角尺的60度角,折出一边(分三个部分)
⑶再对折。
⑷在上面进行刻画,剪成雪花的样子。
四、布置作业:
1、布置学生剪制雪花。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帮助。
2、将剪好的雪花粘贴上去。
五、教学评价:
1、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评,强调积少成多,人多力量大的合作精神。
2、课后拓展:可以制作雪花图案的贺年卡,送给教师,同学,表达自己的心意。
3、听音乐,下课。
美术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信息的收集和课堂讨论,了解齐百石国画中虾的特征及其艺术风格,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能力目标:能体会运笔用墨的技巧和方法,临摹齐百石的国画——虾。
情感目标:学习齐白石一生对艺术不懈追求的精神,激发学生对中国画的
兴趣及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认识和了解虾的结构及动态,能用水墨画出各种形态的虾。
三、教学难点
体会怎样合理地运笔用墨来表现虾的形态。
四、教学过程
(一)说人品画
课的开始,我便请孩子们自由地谈对画坛巨匠齐白石的了解。孩子们纷纷举手,兴致勃勃地说起了齐白石:他是湘潭人,是中国的一位著名画家,他能书善画,最擅长的是画虾。他担任过中国美术协会的主席、北京画院名誉院长,还被授予“中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孩子们都很专注,我用齐白石说的一句话“若非实物,一生未敢落笔”来总结了他的艺术态度后,便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了一段齐白石
画虾的录像。
(影片介绍:晚年的白石老人,年事虽高却天天坚持画画,他把砚比作田,把自己比作牛。“铁栅三间屋,笔如农器忙;砚田牛未歇,落日照东厢。”正是他耕耘不息的真实写照。
在人们眼中一提到齐白石老爷爷的作品,都会想到他画的虾。为了画虾,他曾在笔洗里养了几只虾,每天观察)
孩子们一下就被影片吸引了,随后有孩子总结说:为了画好虾,齐白石就在笔洗里养了几只虾,日日看,时时观察。还有同学马上补充:齐白石爷爷把自己比作牛,把砚比作田,很勤奋地画画
“那么,经过长期观察,日日练习,不断改进,齐白石这位严谨、勤奋、注重观察生活的画家又是怎样简洁生动地表现姿态各异的虾的呢?”我的总结和设问带着孩子们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二)探索欣赏
1、欣赏生活中的虾,了解虾的结构
对于虾,孩子们都不陌生,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说着生活中所见虾的形态:虾前面有长长的须;虾身上有硬壳、还有很多脚,身子的形状像钩子;虾身很透明,若隐若现我告诉他们,虾的须是用来感知方
向和食物的,并利用放大了的图片,让大家看到虾身
上的硬壳是分了节的。然后结合课件和孩子们共同总结出虾可以分为:头胸部、腹部(分节)、尾部、足、触角等几个部分,提示
他们要画出生动的虾,就要注意观察各部分的特征。最后我让他们仔细观察并思考:如何画出虾透明的感觉,怎样用墨?
2、欣赏名作,领悟用笔用墨的技巧。
带着疑问,孩子们欣赏了齐白石的作品——虾(CAI出示图片)
通过边观察边思考,师生共同总结:齐白石画的虾生动活泼,栩栩如生。虾的用墨处理十分讲究,有浓有淡,其中头部和眼睛是用浓墨画的,画虾身和头部是侧锋用笔,画虾的须和足都是中锋用笔。
第2课同一幅画
教学目标
1.了解色彩语言的丰富性,认识色谱,学习调色与涂色的.方法。
2.能准确地识色、调色和涂色,个体完成涂色练习并参与集体组合成画的活动。教学重难点
表现出对世界名画欣赏、临摹与组合的美术活动的兴趣和成功的快乐,富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集体协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欣赏讨论
1.欣赏《向日葵》。
2.引导提问:你见过这幅画吗?对同一幅画你们的感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学生组内交流、讨论。认识色彩是绘画的语言.色彩是相同的。
3.导出新课,板书课题:同一幅画。
二、探索体验
1.引导思考:这幅画主要有哪些颜色?
(1)观察与识色。
(2)提问。
2.探索调色方法:这些颜色是怎么样调配出来的呢?学生讨论,自由发言。体验
1.根据教材提示,用大红与柠檬黄进行调和,把产生的橙色与同桌的比一比,色彩效果是否一样?为什么?
小结:两种颜色相调和,颜色分量的不同使色彩效果产生变化,一般朝分量多的颜色方面倾斜,所以调色时应先看准色彩的倾向性。体验
2.在一种颜色中调入白色或黑色,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小结:通过这一方法可使色彩发生深浅变化,这又叫做色彩的明度变化。这样就可以调出许多丰富的颜色了。体验
3.任意找一种《向日葵》这幅画的颜色,尝试调配一下,是否很接近?
学生自由交流。体验
4.从教材右页马赛克效果的《向日葵》画中取一方格(G5),这一格是由24个小块组成的,将它们分解开,与色谱中颜色相对比。我们一起调出这些颜色并涂画在纸上。师生合作,共同探讨。
三、分工合作
我们可以将这幅画分解成许多小色块,近看是些颜色。但远一点或眯眼看,向日葵就清晰地呈现出来了。全班每个同学画其中的一部分,然后组合,可拼成一幅有丰富色彩《向日葵》。
1.画格。
2.选择与分工。将横排A—J与竖排l一5交*组成编号,
如Al、A2J4、J5,选择你喜欢的一块。分工要有协调,别人已选的不能重复。教师调控方格被选情况。
3.临摹涂色。按小格的颜色来调色、涂色,涂色不能出格.相同的颜色可以一次涂完。
4.提出要求,巡视指导。
四、组合展示
1.让学生按底纸上的格子,找准坐标贴上自己的那一部分。
2.引导学生眯眼看看,欣赏评述全班同学集体组合画出的作品。
五、教学拓展
色彩是绘画的语言之一,研究色彩,表现五彩的世界是画家特别关注的,像修拉的点彩作品就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建议同学们也去试试,你会有更多创造性的发现。
美术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体会“休闲”的活动动态;能运用“叠贴约版画”的方法,表现课间休息的人物的动态;感知课间运动也是积极的休息,体验同学之间融洽相处、彼此接纳带来的快乐。
教材分析
重点:能运用“叠贴约版画”的方法,表现课间休息的人物的动态
难点:能运用“叠贴约版画”的方法,表现课间休息的人物的动态
教具:图片欣赏、吹塑纸、纸、笔、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1、发记忆的兴趣,体会活动性休息是积极的休息。
A、 猜一猜:请几位学生做课间休息时的动态,其他同学猜 “他们在做什么?”
B、看一看:哪一个动作最有趣?哪能些是休闲的活动?课间,哪些是激烈的活动?哪些休息和娱乐最有益身心健康?
2、欣赏画家作品,启发创作思路。
A、 学一学画中人物生动的'动态:仰起的头部;曲着的双腿;往前倾斜的身体;双手在胸前;一手拿着蒲公英,向上的翘起的小嘴巴正努力的吹着。
B、作品怎样表现人物动态?画家想说什么?
C、 作品给你什么感觉?(生动、轻松、休闲、愉快、优美)哪些地方使你产生这种感觉?
3、自主探究“叠贴纸版画”制作方法
A、 观察比较:叠贴纸版画与剪贴画有什么不同?怎样表现正面与侧面人物?
B、 拼图游戏:你们可拼出几个不同的人物动态?选出你们认为最有趣的人物动态让大家欣赏。
C、 尝试现探究。
4、 赏同龄人的作品,明确“表现人物活动动态”
5、 造型表现
A、 课间有趣的休息活动,如:聊聊天,讲笑话,跳飞机等。
B、怎样表现正面还是侧面的人物才能形成有趣的画面。
C、 剪出人物形像,创造有趣的情节。
D、 按前后上、下层关系,重叠粘贴完整的形像。
E、在贴好的纸板上上墨着色,铺纸对印。
6、 自评与他评
A、 人物动态
B、生动
C、 有趣
板书设计
休息的人
人物动态
生动
有趣
美术教案 篇6
概要:
翎毛画法是花鸟画中飞禽表现方法的专称。麻雀是最常见的飞鸟。它头大体小,头、背、尾呈褐色,背有黑斑点,颌下有一缕黑色坠羽,两侧一黑色颌斑。胸腹灰白,活泼可爱。
鸟的造型练习:
一般鸟的身体像鸡蛋,头像枣。以此为基形,再添上尾和爪,便构成鸟的基本形态。
画麻雀的步骤:
褐黑点头背,浓墨画眼嘴。淡墨勾胸腹,浓墨画翅尾。背斑趁湿点,浓墨再画腿。
画飞雀:两翅张开,翅膀的方向稍加变动,飞雀的动态也就随着变化。
一、教材分析
花鸟画是我国民族绘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界,以极高的艺术价值,享誉于世界画坛。
人们对花鸟画的要求是“活色活香”,对禽鸟要求是“活泼可爱”。花鸟画要形神兼备。在本册教材中,主要介绍了中国花鸟画的特点与风格,通过对中国画的用笔用墨的方法的讲解和练习,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
在本节课里,教材通过对《麻雀图》的欣赏和分析,阐述了彩墨禽鸟的基本画法,重点介绍了以麻雀为代表的鸟类的画法,其画法是,首先在纸上捕捉鸟类的形态,用铅笔轻轻匀出鸟的轮廓,把鸟的身体看成枣形和一个蛋形组成,再添上尾和爪便构成鸟的基本形态,然后再从整体出发,自背部起笔,用披蓑法以褐墨写出背部,次写翼及尾,再写胸、腹,然后画出头、嘴、眼睛,再添画爪。
花鸟画翎毛画法是本课的重点,画鸟羽毛的方法有白描和没骨两种,本课采用的是第二种,写意的方法,是采用枯润结合的.笔墨方法画的,麻雀背部用润笔,尾部翅膀则用枯笔。
教材中在介绍麻雀画法时还运用了小诗歌的方法,把麻雀的画法编成通俗易懂的小诗歌,使学生易读、易记、易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醒学生运用笔墨时要注意墨的多少、用力的轻重、行笔的快慢,利用线的刚柔、曲直,毛笔的干湿、浓淡的变化,表现鸟的形神和画面的节奏韵律美,以达到教学效果。
老师应把步骤制成挂图,写上文字,说明每一步应如何去画,要求达到什么效果,或制成幻灯片、投影片,使画面更清晰地体现出来,吸引学生集中精力听课。
课文以范画配合步骤图解,教师除了讲授国画知识外,还须结合范画进行分析,讲解,指出学生作画应注意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欣赏范画。
本课作业要求按作画步骤用宣纸或笔边纸临摹或创作一幅麻雀图。
二、教学方案
1、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
2、导入新课:
3、欣赏唐代名画《捣练图》
我国古代绘画有很高成就,很多画家为我们留下珍贵画卷,唐代画家张萱画的《捣练图》就是其中一幅。
1.解释“捣练”。
2.《捣练图》是长卷画,也称手卷。图中描绘了唐代妇女劳动情景,几个妇女在捣练、络线、缝制和熨平。第一组描绘四个妇女用木杵在捣练,第二组两个人坐地毯上络线和缝制。第三组几个妇女在把练熨平。整个劳动场面构图安排巧妙。三组人物有站有坐,高低不同,错落有致,各组人物间互相呼应。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展示画卷并放映幻灯。
盛唐时期的工笔人物画,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人物形象体态丰满,面貌圆润,用线造型,比例准确,线描工笔流动而且劲挺。用色浓重艳丽,但雅而不俗。
4.介绍画家张萱及对后世工笔重彩人物画影响。
5.启发学生描绘《捣练图》的情景
提问:画中描绘几组人物都做什么?按顺序讲出来。
6.小结:用概括的语言谈《捣练图》这幅画的特点,美感,学生受到启发,兴趣很高。
【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美术教案07-21
【优】美术教案01-07
大班美术教案05-11
中班美术教案11-06
小班美术教案01-07
(热门)美术教案10-15
[荐]美术教案09-24
实用的美术教案10-29
小学美术教案02-22
(荐)美术教案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