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锦集[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及以下词语:体内、木板、紧贴、赶紧、医生、病人。
2、默读课文。了解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培养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听诊器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朗读感悟教学法。
教具准备:
生字卡、实物听诊器。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内容:
初步感知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听诊器)同学们,请你们看这是什么? (这就是医生给病人看病时经常用到的听诊器。)(板书:听诊器)
2、(简介听诊器)它叫听诊器,可以听到人体内的各种声音,比如:呼吸声、心跳声。鲁班发明了伞,谁发明了听诊器?又是怎样发明的.?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15、听诊器的由来)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一遍。
3、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同桌互相正音。
2、读准字音。 翘舌音:诊、治 后鼻音:胸、腔 f 、 h区别:肺、核、划
3、交流记字方法 熟字加偏旁:了——————疗 反——————板 尊——————蹲 昆——————棍 空——————腔 斤——————析开——————研 交——————效 换偏旁: 珍——————诊 孩——————核 浇——————跷 揍——————凑 游戏识字:板:用木头当板子内:一个人走进去了 弯:一个人弓着腰 克:十个兄弟站在一起
4、自由读,开火车读,小组读。
5、小组互相检测生字的认读。
出示写字卡片
1、读准字音。(方法同上)
2、给生字找朋友,进行扩词。
三、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检查学生课文的朗读,并指导长句子的朗读。如:(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而痛苦地死去。)
(雷奈克/每天都用小木棍/仔细听病人内脏的声音,然后/分析研究,作出诊断。)
3、学生小组探究课文写了什么事?
四、指导写字
[说明;生字放入田字格中]
1、分类指导,师示范并提示。 左右结构的字:“吸、板”注意左窄右宽,“木”作偏旁捺要点,“吸”右边只一笔。
上下结构的字:“克、变、紧”注意上短下长,“弯”的下边是“弓”。
半包围结构的字:“近、病”里面要写宽些。写好“辶”
2、学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3、作业展览。
五、作业
抄写字词。
板书设计:
听诊器的由来
效 疗 研 板 蹲 棍 腔 析
诊 核 跷 凑
内 弯 克
语文教案 篇2
课题:《林海》
一、 课前谈话
1、同学们你们一定看见过大海。大海是什么样?给你怎样的感觉?
(从海的色彩,海的广阔,海的姿态,海的物产等几方面来谈。)
2、过渡:大海给我们感觉很美,课文林海也给我们带来了非常优美的景色。
二、引入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1、提出问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林海。上节课同学们初读了课文。能说说课文是从哪三方面写出了林海的美丽景色?——(板书:岭林花)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其中有好几个同学都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那就是“题目是林海,为什么还要写岭?写花呢?同学们仔细读读这三个部分,也许问题就解决了。
2、学生定向。
哪些同学们想研究岭的?哪些同学想研究林的?剩下的同学就是研究花了。
3、明确研究目标。
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自己要研究的部分。把你认为美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他跟课题有什么关系?
三、 学习岭。
1、 请研究岭的同学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结果。岭美在哪里?
2、 交流——出示第二自然段
生:我从“岭的确很多……”这个句子中感觉到岭很多很美,就像海的波浪一样。——能说说为什么吗?——随机板书:连绵不断、姿态多样
师:你能读出波浪的感觉吗?要读得高低起伏。
(1) 读出波浪起伏的感觉。
点评:① 读得好的:你读得真好,声音有高有低,能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吗?
评价:你是用声音的轻重读出波浪的感觉的,看来这也是办法。或是用速度的变化读出了波浪的感觉。
② 部分地方读得好:这个部分读得很好,你是怎么读的?
③ 都没读好的:我觉得高低起伏变化不大,谁再来试试看。
形式:老师一边听学生读一边划手势,并调动大家一起来划出学生读出的不同的波浪。从肢体的动作来提高学生对波浪的感觉以此助读。
(指名读——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
(2) 读出岭的温柔,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林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同学们读出了波浪起伏的感觉。老师如果把这个句子中的“点”字去掉,你读读看,感觉上有什么不一样?——去掉“点”字我感觉岭就不温柔了——(指名读——自由读)
(3)你还从哪里感觉到岭的温柔——云横秦岭——(出示图片)
而大兴安岭是——温柔的。
(4)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兴安岭那像波浪一样起伏变化,温柔的岭——齐读第二自由段
(5)小结过渡:大兴安岭的岭像大海的波浪。那么,这岭跟林海有什么关系呢?
评价:你真能干,你会联系上下文读课文。是啊,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没有岭的线条哪有林海的波浪呢?难怪老舍先生要写岭呢?
四、 学习林。
林跟海有什么关系呢?学习林的同学你们读懂了什么?——出示第三自然段
1、 读出林大、辽阔无边的感觉。
句子:“目之所及……的确是林海。”——(指名读)
2、 读出海边上浪花的美感来。
——看课件——(自由读)
句子:看,“海”边上不是……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3、 学生说出林的绿颜色变化多端。
出示句子:多少种绿颜色呀……
(1)刚才读岭的多,同学读得很好,那绿颜色的'千变万化也一定能读好,试试看——自由读——指名读——是啊,绿颜色多得都看不过来了。板书:目不暇接
(2)老师觉得,刚才一句中的“点”字用得很妙,如果老师给这句加上“点”字,你看可以吗?——自由读,小组讨论。——不加“点”更能写出绿色的多,变化的丰富。
小结:是啊,老舍先生有时语言简洁,有时语言丰富,但是都写出了大兴安岭的特点。
五、 学习花
学生自由说花多,花美,出示句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看画面——让我一起高声赞美可爱又美丽的兴安岭——齐读句子
2、同学们看,这花像海边上的什么?花又像海里的什么?
3、过渡延伸:
如果说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这些小蝴蝶、小红豆就是海洋里丰富的——宝藏。那么,大兴安岭还有什么宝藏呢?——生畅谈——师:大兴安岭里有丰富的宝藏,真是祖国的宝库。
4、 总结:现在同学们总明白写林海为什么还要写岭和花了吧?
六、引读第一自然段
1、引读第一自然段
大兴安岭带给我们这么多美好的感受。所以,当老舍先生进到原始森林里边去——脚落在……手摸到……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2、 背诵
那么多美好的感受,作者概括为亲切与舒服(板书)好,下面就请大家找出课文中让你感到的亲切与舒服的句子背一背,可以背一句,也可以背几句。
3、 指名背。
七、欣赏画面
1、同学们背得很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林海领略那里的美丽景色,可以一边看一边抒发自己的情感,赞一赞兴安岭。
2、教师重点句引背。
八、提出问题。
1、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你还有什么问题?请写下来。
2、展示问题。
3、结尾,这是语文课要解决的有趣的问题,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下面,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大一统的汉朝》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的内容。本文不仅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同时强调了西汉武帝时期是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第一个鼎盛的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
过渡语:一堂好的历史课,不仅建立在深入分析、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有主动学习的愿望,但是历史思维能力还有所欠缺,又存在看待问题重表象、轻实质的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出发,因人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锻炼和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树立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五、教法学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
六、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将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众所周知,一堂历史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使他们心怀期待地投入新的学习内容中去。为此,我采用视频导入法导入新课。
首先,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大汉天子》的视频片段,并引导学生思考:1.汉朝的建立者是谁?2.历史上的汉武帝刘彻究竟有哪些贡献?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今天的学习《大一统的汉朝》。由此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本环节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文景之治
在这一部分我会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归纳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汉初期的社会环境。然后利用一个表格,与学生一同完成对第一子目的学习。这个表格是秦王朝和汉初文景时期统治政策的对比,我将引导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在完成这个表格归纳了文景之治内容后,我会让学生试着用一句话定义“文景之治”,让学生提高归纳概括能力的同时对“文景之治”形成明确的概念。
表格的运用,不仅能让学生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在直观清晰的对比中加深对文景之治的认识。
第二部分:汉武帝的大一统
这一子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会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小字部分,并回答:“汉武帝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预设学生能得出“年轻有为,知人善用”。
接下来给学生5分钟时间,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概括出汉武帝在政治和思想方面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在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的基础上,我会进一步总结出: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于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会做出进一步的解释。
老师在学生讨论总结后给出答案,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加深理解;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点拨。
在讲解推恩令时,我会展示它实施的示意图,直观清晰,方便学生理解认识。
讲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我会让学生表演课前已经准备好的历史短剧,即由四个学生分别扮演汉武帝、法家、道家、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别说明自己的主张,由汉武帝选择采用,扮演汉武帝的学生要说明为什么这么选择。然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总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历史短剧不仅可以重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将教学难点简单化,学生轻松地理解学习。
第三部分:东汉的统治
这一子目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作为自主学习部分,所以我会对其进行简单处理。学生在阅读全文后,请学生对“光武中兴”进行简单定义,并自主发表对东汉灭亡的看法。通过观点的分享,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树立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这一环节的设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并且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课主要知识。
作业:汉朝在经济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什么?两汉的经济发展如何?
这样的作业设计,能够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本课的特点,我采取了列提纲的板书形式,既简明扼要,又条理清晰。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咏柳》教案11-09
语文《绝招》教案04-02
语文园地教案04-19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语文树教案12-07
语文教案07-27
《语文园地二》教案03-30
人教版语文教案04-05
《语文园地三》教案04-03
小学语文《麻雀》教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