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15 13:24:0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大全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大全8篇】

语文教案 篇1

  [考点讲析]

  “识记现代汉字字形”是《语文考试说明》明确提出的要求,它包括区别形近字、同音字,不写错别字以及不规范的简化字。还要注意正确书写数字。

  汉字字形的考查,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3500个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为主,超出这个范围的,一般是课本上出现过的。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本考点所考查的内容主要是:①形近字,如“惦”(念)与“掂”(量);②音同音近字,如“投机倒把”的“倒”误写为“捣”;③音同形近字,如“国籍”的“籍”误写为“藉”。试题备选项中一般涉及对16个字的正确识记。要求选全对的,选有错的,选错一个或错两个的。能力层级为A级,分值为3分。

  “据义辨形”是辨析汉字字形的最根本的方法。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除了少数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外,绝大多数为形声字。而形声字的形旁表意,即根据其形旁来判断字的意义。反过来,我们可以根据词语中某处语素的意义来判断该语素(汉字)的字形是否正确。例如:同音字(枪)“杆”、(麻)“秆”与(竹)“竿”,“杆”从“木”,指“器物的像棍子的细长部分”;“秆”从“禾”,指“某些植物的茎”;“竿”从“竹”,指“竹竿子或类竹竿的东西”。形近字“赝”(品)与(义愤填膺),“赝”从“贝”,指“伪造的物品”,“膺”从“月”(肉),指胸。因此,在汉字复习时,一定要结合字义理解记忆。平时要注意积累,扩大词汇量,有些字之所以认不准,往往因为对它不熟悉,甚至从来没见过。没有一定数量的字词识记,是不可能形成语文能力的。

  [典型试题]

  例题1 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翔实 词不达意 冷寞 一筹莫展

  B、痉孪 不经之谈 偏辟 励精图治

  C、风靡 蘖根祸种 攀缘 始作俑者

  D、倾轧 气冲宵汉 弘扬 扑溯迷离

  剖析 此题考查词语中有特定意义的字形,答案为C。C项中“蘖根祸胎”的“蘖”应为“孽”,误写为“萌蘖”的“蘖”。A项中错两个,分别为;“冷寞”的“寞”应为“漠”,误写为“寂寞”的“寞”;“一愁莫展”的“愁”应为“筹”,误写为“忧愁”的“愁”。B项中也有两处错误:“痉孪”的“孪”应为“挛”,误写为“孪生”的“孪”;“偏辟”的“辟”应为“僻”,误写为“开辟”的“辟”。D项中同样错两个:“气冲宵汉”的“宵”应为“霄”,误写为“元宵”的“宵”;“扑溯迷离”的“溯”应为“朔”,误写为“追溯”的“溯”。

  例题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拖沓 娇生贯养 伶俐 倜傥不羁

  B、造次 索然寡味 迁徙 惨绝人圜

  C、描摹 幅员辽阔 惶恐 法网恢恢

  D、窥测 慷慨激昂 装祯 提要钩玄

  剖析 此题考查错别字的识别,答案为C。A项中“娇生贯养”的“贯”应为“惯”,此词语的意思是“从小被宠爱纵容”;B项中“惨绝人圜”的“圜”应为“寰”,“寰”指广大的地域,而“圜”则是指圆;D项中的“装祯”的“祯”应为“帧”,“装帧”的意思是指书画、书刊的装潢设计,包括封面、版面、插图、装订形式等等。

  例题3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戳穿 力挽狂澜 暖昧 食不果腹

  B、震撼 融会贯通 喧嚣 响彻云霄

  C、深奥 死不瞑目 气慨 雍容华贵

  D、凋蔽 哗众取宠 辍学 愤世嫉俗

  剖析 此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字形的正确识记,答案为A。A项中的`四个词语书写完全正确,没有错别字。C项中的“气慨”应为“气概”,意指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的态度、举动或气势,这里的“概”指“气度神情”。而“慨”指“愤慨”、“慷慨”,均与心理活动有关。B项中有一个错别字,“融会贯通”应为“融会贯通”,意指参合多方面的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会”与“汇”读音完全一样,也都有“聚合”的意思,但“汇”指水的汇合,如“百川所汇”、“汇成江河”。而“融合贯通”的“会”,是“理解”、“懂得”的意思。D项中也有一个错别字:“凋蔽”应为“凋敝”,意指生活困苦或事业衰败,如“民生凋敝”、“百业凋敝”等。“敝”本指破旧、破烂,引申为衰败。而“蔽”是遮盖、挡住的意思,如“掩蔽”、“衣不蔽体”、“浮云蔽日”、“蔽塞”等。本题涉及的16个词语中有“慨”、“汇”、“蔽”三个错别字,而且都是常用字,因此要作出正确判断是不难的。

  例题4 下列各组词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留恋 流连忘返 厉害 利害得失

  B、质疑 不容置疑 符合 随声附和

  C、变换 变幻莫测 旁证 旁征博引

  D、株连 珠联璧合 大意 微言大义

  剖析 本题考查字形的正确识记,答案为B。考查方式与1998年全国卷第2题相同,词义不同,字形不同。B项中“随声附和”的“合”错误,应为“和”,是声音相应、唱和的意思。

  例题5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部署 备受青睐 恰如其分 可望而不可即

  B、报道 伶牙利齿 群贤毕至 一年之计在于春

  C、揣度 共商国是 唾手可得 冒天下之大不违

  D、通谍 猝不及防 大相径庭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剖析 本题考查字形的正确识记,除了双音节、四音节的词语外,还出现了多音节的词语。答案为A。B项应为伶牙“俐”齿。C项应为冒天下之大不“韪”。D项应为通“牒”。本题中容易错误的有如下几项:A中的“恰如其分”中的“分”是“职责和权利的限度”之意。C项中的“共商国是”中的“国是”是书面语,意思为“国家大计”。这三个词用字都正确,考生容易看错。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读准字音,丰富词汇。

  2、 感受打比方的写法的好处。

  3、 阅读短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读、背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5、 通过言语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能说会道

  难点:学习仿写句子,了解打比方的句子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图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语海畅游——汉字真有趣

  1、读一读,看谁读得最正确。

  2、读一读,想一想:每组的字为什么读音不相同?

  3、学生讨论。

  4、教师点拨:

  汉字就这么有趣,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5、让学生多读几遍,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并理解每个字在词语里应该读特定的读音。

  6、拓展:你还能说出其它的多音字吗?学生自由举例,说出读音并组词

  二、 语海畅游——词语搭配

  1、出示“童年”开花图,以“童年”这中心词,让学生在四周填上合适的词语。

  2、如:童年趣事,童年生活,快乐的童年……

  3、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4、拓展:你还能用更多的词进行搭配吗?如:美丽的田野、绿油油的田野、一望无际的田野……

  5、老师小结。

  三、 语海畅游——照样子写句子

  1、自由读例句,体会句子的特点。

  这个句子描写的事物是芦苇,联想的事物是桅杆。把芦苇比作小船上的桅杆,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作“打比方的句子或比喻句”。

  在打比方时要注意恰当,并清楚把什么比作什么。

  3、学生照样子写几句打比方的句子。

  4、 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5、老师小结。

  四、 背诵古诗,积少成多

  1、轻声读古诗,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2、将古诗大声读给同桌听,同桌专心听,欣赏,指点。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3、再读诗句,想象画面,比谁读得最有味道。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诗句。

  5、拓展:课外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五、 阅读平台——《一只小鸟》

  1、轻声自由读短文,想想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细读短文,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并说说为什么?

  3、再读短文,讨论:(1)你想对那只小鸟说些什么?

  (2)你还想对用子弹打鸟的孩子说些什么?

  六、学习“笔下生辉”

  一、情境体验,激发兴趣 (展示课件第十屏)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交流了哪些“童年趣事”?(板书作文题目:我们在大自然中成长——童年趣事)

  二、明确要求,扩展思路

  (一)读读题目。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二)交流:本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你准备选择哪一件事来写?(板书:写清经过)

  三、范例引路,指导习作

  (一)回忆自己和别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二)同学们的趣事还真不少!你们想知道我的童年趣事吗?上课之前我已经把它写了下来,还想请你们帮我指点一下哪一段写得好,写得更有趣呢!

  1、(展示课件第十一屏)学生自读。

  2、指名交流:哪段话写得好,写得有趣?好在哪儿?(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心理、动作、语言、神态)

  3、教师小结:是呀!我们要把文章写生动,就是要抓住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和神态进行描写。这样不但具体,还让人感觉真实。

  (三)在众多的童年趣事中,选择一件你认为最有趣,最难忘的写下来。学习本单元的写法,把最有趣的地方写具体。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板书:表现有趣、难忘)

  四、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小组互评 小组内互阅、互评,看看哪个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写具体。

  六、学生修改习作

  七、学生展示优秀习作

  板书设计: 语文百花园一

  笔下生辉 我们在大自然中成长

  ——童年趣事

  写清经过

  表现有趣、难忘

  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我着重训练学生的说、写能力。在语海畅游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由读例句,引导学生交流打比方的句子,然后再启发学生说句子。

语文教案 篇3

  一、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与说明顺序

  2、合作探究掌握解说词的特点,明确其中议论与抒情的作用

  3、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培养勇于探索、发现真理的精神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学习课文,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培养勇于探索、发现的精神

  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 教学过程:

  1、导入

  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曾说过:“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人的胸怀到底有多么宽广呢?请让我们先来了解天空--宇宙的宽广。今天我们学习卡尔萨根的科普名篇《宇宙的边疆》

  大家来看这个题目《宇宙的边疆》,很明显,文章的对象是宇宙,那么老师请问一下大家,宇宙有没有边疆?带着问题,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从文中让我们来找出答案。

  2、整体感知

  1) 作者介绍: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作者,本文的作者是卡尔萨根,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公众天文科学家”。他引导了美国几代年轻人,探索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他解说的电视片《宇宙》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同名科普书籍《宇宙》与电视片《宇宙》配套,八十多个国家出版,是历史上英语科普书籍中发行量最大的畅销书。主要作品还有《伊甸园的飞龙》《宇宙联结》《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而本文正是作者对《宇宙》的解说词。

  那什么是解说词呢?

  是一种配合图画或实物等的文字说明,使观众借助一定的文字介绍,获得深刻的认识。经常出现在运动会、晚会等场合

  2)速读全文,找出文章的说明对象,并思考文章的说明顺序

  宇宙(1-6)--星系(星系群、子星系)(7-9)--恒星(12-14)--太阳系(15-16)--地球(17、18)由大到小、先整体后局部

  星系 星系(7-9) 离地球80亿光年

  本星系群(10) 离地球200亿万光年

  银河系(11) 离地球4万光年

  太阳系 彗核 离地球1光年 由远到近

  3)下面大家思考一下文章为什么运用这样的说明顺序?

  1、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2、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符合宇宙演化规律。

  3、其次大家都知道,这是电视解说词,解说随着摄影镜头缓缓推进,解说与画面同步协调,表述清晰。跳出宇宙之外,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4)那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仔细阅读文章,找出文中议论与抒情的句子 ……通过这些句子让我们来总结一下作者对宇宙的认识: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作者对人类的认识: 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窗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进发出宇宙般的伟大。

  议论与抒情句子的作用:

  1.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和宇宙,以及人类探索宇宙意义的认识。

  2.可以更好的感染观众,激发观众对宇宙的兴趣。

  5)通过通篇的学习,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解说词三大特点是什么?

  明确的对象、 清晰的顺序、优美的语言

  6)那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咱上课之前提出的问题,宇宙到底有没有边疆?

  有,是暂时的;人们每探索一步,边疆就扩大一步;

  没有,是扩张的;随着人类的认识发展而不断地扩张

  所以面对未知的宇宙,主动权在人类手中。人类是勇敢、光荣的,我们以我们渺小的身躯,学习科学精神,探索广阔的宇宙的未来……

  4布置作业;最后,老师布置一个作业来结束今天的课程,学习《宇宙的边疆》这篇解说词,大家来为我们的校园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写一篇解说词,同时注意解说词的特点。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

  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农村生活充满情趣、童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第四小节的表达特色,能模仿文中的排比句说话,初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表达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步感知。

  1、板书“哨”,观察字形,给“哨”组词,引出课题《麦哨》

  2、简单介绍“麦哨”,呼麦哨

  见过麦哨吗?(课件)它就是用一小节麦秆,在上面划一条缝,放在嘴里轻轻一吹,就能发出——(呜卟)

  3、找出课文中的麦哨声,明白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师:你们是从哪儿知道麦哨的声音的?那我们一起翻开课文,看看哪儿告诉了我们?

  (第1段和第7段)

  师:那老师呼你们应好吗?

  师:呜卟,呜卟……

  生:呜卟,呜卟……

  体会首尾呼应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

  2、检查生字。

  师:听着琅琅的读书声,老师知道了这就是认真!相信这些词难不倒你们。

  绣花兜肚 麦芒 麦穗儿 茅茅针 竖蜻蜓 密密的嫩荚

  (1)和着鼻音 一声呼一声应 剥开叶片 结出嫩荚

  (2)嚼嚼 吮吮

  (3)擎起了丰满的穗儿 湖畔

  师:擎起,“擎”是后鼻音,看这个字下面是个什么字?(手!)上面呢?(敬!),那好大家就把手恭恭敬敬地擎起,再恭恭敬敬地读这个词。

  生边表演,边读“擎起”一词师:谁能在图中指出“湖畔”在哪儿?

  (一生上黑板指认湖畔位置)

  三、聚焦重点,体会快乐。

  1、默读课文第3和第5自然段,找出让自己感兴趣的句子,画出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师:我们就跟着这群孩子来到湖畔,走进课文的第3和第5段,这里一定有让你心动的地方,出你喜欢的句子画起来,并在旁边写上理由。

  2、反馈,赏析优美句子。

  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写出孩子的健康和快乐。

  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竖蜻蜓,还有摔跤比赛。

  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试着将“简直”换一个词)“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书了孩子们的玩耍时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

  3、赏析句子:剥开。.....从舌尖直沁肺腑。

  师:玩累了吧,喊渴了吧,孩子们躺在草地上休息,突然传来一个声音,听——这儿有许多的茅茅针,大家快来呀!

  教师朗读课文的地6自然段。

  (1)茅茅针的样子:那是一种和茅草超不多的野草,顶部的茅穗儿还裹在绿色的叶片里,显得鼓鼓的。

  (2)圈出动词。剥开 抽出 嚼嚼 吮吮

  (3)采集茅茅针快乐吗?哪个词语让你感觉很好吃?(甘甜清凉、直沁肺腑)

  茅茅针是农村特有的东西,但是老师找到了和它相似的东西。

  (4)动作模拟,体会快乐。师读,生做动作。有何感受?

  (5)仿写:仿写作者对吃茅茅针动作的细致描写,把你吃东西时的动作写清楚。

  _____,将_____轻轻______,把______放进嘴里_____,一股滋味_____。

  (6)让我们在一次边读边做动作来感受采集茅茅针的快乐。

  四、研读课文,感悟美丽的田野。

  1、找出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标志颜色的词 体会色彩美。

  孩子们就这样躺在草地上回味着茅茅针的甘甜与清凉,不经意间一抬头。发现田野竟是这样的美丽,满眼都是跳动的色彩。孩子们,课文的哪儿向我们呈现了这么多的色彩?

  让我们走进第4段,把表示色彩的词圈起来。生交流汇报。

  这么多颜色汇聚在田野里,你想送什么词给田野-----------五彩斑斓

  2、读句子 体会排比句式。

  3、把排比句变换成诗歌的形式练读,感受田野的美。

  4、谁还有什么发现?引:默读课文,把文字想象成画面,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田野里一幅丰收的景象!)

  你从哪些地方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1)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从丰满看出麦穗儿颗粒很饱满)

  (从擎字看出麦穗很大,很沉)能给擎字换个字吗?(托、举)能换吗?怎样的举才叫擎?(使劲地举 用力地举)为什么要用力(麦穗儿太重了)

  (2)呈现排比句

  (密密的嫩荚看出嫩荚长得很多)

  (一蓬蓬看出种子长得又大又多)

  (3)是啊,田野不仅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还是一曲欢庆丰收的赞歌!让我们一起赞美它吧!(齐读)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乡村生活的快乐和农村田野的美丽风光。

  同学们,田野里还会有哪些丰收的景象呢?你能不能模仿这个排比句写一写。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语文七色光”是每个主题单元之后的一个独立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园地。这一单元主题是“同情弱者”,其内容紧扣单元主题,并设计了四项语文活动,意在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语文七色光”包括四项相对稳定的栏目:1.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练习;2.日积月累;3.知识窗;4.大家一起来。

  教学理念

  在创设一定的情境下,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遵循语文积累的内化过程,掌握方法,为语文实践活动的有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设计特色

  激发兴趣?摇?摇遵循方法?摇?摇培养习惯

  教学目标

  1.能写出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2.培养学生背诵并积累成语、名言警句和填写读书卡的好习惯。

  3.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养成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成语、名言警句。

  2.近义词、反义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己收集的有关单元主题的名言警句以及古诗对应句。

  教学时间

  两课时。(本设计为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前两项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热身:又到“语文七色光”的时间了。先让我们重温本单元的经典佳作吧。“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悲惨、凄苦的命运令人同情,“卖炭翁”的劳苦、艰辛同样叫人可怜。但是他们的生活时代已经远离我们,他们的故事也已成为了过去。而“快乐读书屋”中两篇发生在现代社会的事例却让人感动。好!带着这一思绪,让我们共度宝贵时光吧!

  2.看“爱心大使”乐乐来了。(出示课件)

  同学们,我们来共同加入“献出爱心、关爱弱者”的公益活动中吧!今天我带领同学们先到社会福利院去看一看。

  二、学习新课

  1.学习第一板块的内容

  (1)出示一组福利院孩子们的生活照片。(先让学生观察描述)

  社会福利院里生活的病残孤儿,他们是社会中的“弱小”群体,他们的命运让人“同情”,但他们在党的关怀下,社会上好心人的帮助下生活也很“愉快”。

  设计意图

  本环节是在情境创设下展示有序的练习,并在此基础上拓展,为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活动作了铺垫。教师把几个基本训练词贯穿在语境中,让学生懂得词语的运用,并最终能得法。]

  (2)填词比赛。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胜出者奖励“爱心卡”;小组比赛中,选词说话,如能运用多个词语组句成文,再次奖励。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训练中,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比赛活动,促其掌握反、近义词,并通过词语的训练,拓展到句子的训练,落实了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过渡:看“爱心大使”乐乐多开心啊!它的“爱心卡”发给了那么多的同学。老师也为你们的善良和博爱所感动。你们可要真正地做一个关爱他人的好孩子啊!乐乐又带我们来到了哪里呢?

  2.学习第二板块的内容:日积月累。

  乐乐带我们来到了敬老院。(出示社会上对敬老院老人关爱、帮助的画面。)

  (1)读下面词语。

  与人为善 无微不至 助人为乐 雪中送炭 乐善好施

  麻不不仁 无动于衷 盛气凌人 恃强凌弱 横行霸道

  (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词:如齐读、轮读、赛读等方法记忆词汇。)

  (2)创设情境,用词语说话,达到记忆的目的。(看画面用词汇说话)

  设计意图

  语文学习是语言积累的过程。抛开烦琐的解释,取而代之以多层次的读、悟、理解词汇,既丰富了语言库存,又训练了语感,陶冶了情操。]

  敬老院的老人需要大家无微不至的关怀。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孟子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么,就让我们看一看古训吧。

  (3)读名言警句。(出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

  《论语》是过去启蒙教育的必备书。今天我们读来依然言简意赅。它是谁的作品呢?(生:孔子。)

  设计意图

  文言文学习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很深奥。为了便于他们更直白理解其意,教师可加以解释,这既为他们的后续学习作了铺垫、打下基础,同时通过教师的有序引导,又为他们指明了读书的方向。]

  同学们下面就自由读一读这几则关于品德修养的古训吧。

  通过学生查资料,师生共同解释句意,进一步加深对名言警句的记忆。

  你还搜集了哪些关于品德修养方面的名言警句呢?

  学生回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比赛。这里不强求学生全部接受,要因人而异。

  设计意图

  教师不必强求按文言文进行剖析,只要学生知其意,并通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的拓展学习,来进一步培养他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文言文读来感觉深奥,但读古诗我们却能品出其一二来。好!下面读一读这样几组诗句,体会其对应的妙处。

  (4)读诗句,体会韵律美,找出诗中对应部分。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唐)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杜甫(唐)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过故人庄》孟浩然(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江雪》柳宗元(唐)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认知去吟咏、诵读,体会古诗的独特韵味,感受和积累优美诗句。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对古诗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也能提高文化修养。]

  听着你们的诵读,老师真切地感受到你们积累的古诗可真不少。今后我们要举办一个古诗诵读会,你们说好不好?

  设计意图

  营造一个感人的场面与氛围,将整节课贯穿在 一个大情境中,让学生在感悟语言的同时,体味情感的美好,突出了训练主旨,又深化了主题。]

  小结:今天我们的收获可真不小啊!看一看“乐乐”又来了。(出示课件)

  同学们,我们的活动要告一段落了,就让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共同关爱社会上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吧。“只要你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播放歌曲《爱的奉献》,观看多媒体画面。

  三、总结本课,拓展升华。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在感动中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你的语文知识又提升到了一个新领域。就让我们课下走近孔子,也亲自读一读《论语》,去感受儒家学派的“仁义”;在聆听古人教诲的同时,也同外国作家对对话,像“知识窗”中的安徒生,你也会感受到异样的社会不同的人生。同时,老师也希望你们到社会的大课堂里去寻找语文资源,抱着爱心,感恩他人,回报社会。

  第二课时(略)

  完成“知识窗”和“大家一起来”的内容。

  形式:读书汇报会

  一、读一读、汇报书名。

  二、朗读名句、名篇。

  三、填写、制作读书卡。

  四、展示交流读书卡。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童诗。全诗只有三句,句句押韵。并以蒲公英的种子的口吻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孩子应该比较喜欢读。尾句写到蒲公英的种子“飞呀,飞呀,飞到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蒲公英的种子会在哪儿安家落户呢?这很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思考。

  教学目标:

  1、会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小诗,初步感受大自然中植物的奥妙。

  2、会认读“蒲公英、种子、毛茸茸、微风、飞”这五个词语。

  3、学会2个生字。(还有2个留到第二课时)

  教学用具:

  课件、实物

  教学过程:

  一、走进自然,揭示课题

  1、课件演示各种植物的种子:椰子、榆树、枫树、苍耳、喷瓜、凤仙花、紫藤的夹果等。(教师边操作边介绍,学生指指点点。)学习“种子”一词(1 分钟)

  2、画面定格:出现蒲公英,同时播放第一句诗的录音:“我是蒲公英的种子,有一朵毛茸茸的小花。”

  学习“蒲公英”一词。

  揭题,读题。

  二、背诗句,悟诗情

  1、学生反复练说第一句诗,直到会背诵。

  学习“毛茸茸”一词。

  看、摸、猜、说:毛茸茸的( )( )毛茸茸的

  再一齐说第一句诗。

  2、背第二句诗:

  播放录音:第二句诗“微风轻轻一吹,我离开了亲爱的妈妈。”

  学生说诗句。

  学生吹。理解“微风”一词

  一齐背诵一二两句。

  3、背诵第三句诗

  播放录像“飞呀”

  学生在座位上飞,说。

  指学生飞,说。

  问:美丽的小蒲公英,你飞到哪儿了?

  学生说:“飞呀飞呀,我飞到( ),( )就是我的家。

  4、背诵整首诗

  三、读读诗,认认词

  1、翻开书,读一读

  自己读,标上行号。

  同桌互查,给同桌打个小五星。

  看大屏幕读,听行号读。

  2、认一认词

  听编号认词

  开小飞机认词。

  四、写一写

  公、种(让学生展示)事先要会用实物投影。

  五、拓展录像

  《植物的种子》

  六、延伸作业

  给别的种子也写一首美丽的诗。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一、 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二、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寓意。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很高兴能与同学们共度一段愉快的学习之旅。虽然五寨到小河头只有10多公里,但如果要骑马来这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咱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一篇关于“马”的文章吧。请翻开课本《马说》。(大屏幕显示)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1.说,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跟现在的杂文相似。课题可简单地理解为“说马”。(大屏幕显示)

  2.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29岁才初登仕途,但为官路上受挫颇多,怀才不遇的思想极为强烈。(大屏幕显示)

  三、研读课文【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古音为dàn,今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昌黎先生集· 杂说》韩愈 唐)或(韩愈文选)

  【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在马夫手里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之间,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能按照适当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注释】1 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在马夫的`手中,不能展现才能。 辱:辱没,受屈辱。 祇 :同“只”,只是。 3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间。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骈死:并列而死。 4 一食(shí):吃一顿。 5一石(dàn):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书·律历志上》 6 食:同“饲”,喂养。 7 故:因此 8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9 于:在。 10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马夫 11 槽枥:喂牲口用的槽。 枥:马棚、马厩 12 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以:凭借 称:著称 13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14一食:吃一顿。食,吃。 15 或:有时,或许 16 能:可以 17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8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9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20 其:指千里马,代词。 21 是:这样,指示代词。 22 能:才能。 23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24 且:犹,尚且。 25 欲:想要。 26 等:等同,一样。 27 不可得:做不到。 28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9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30 策之:鞭打马。策:马鞭子,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 31 之:代词,指千里马。 32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用) 33 道:正确的方法。 34 食之:食,通“饲”,喂。 35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6 材:通“ 才 ”,才能。 37 鸣:马叫, 38 奴隶人之手:马夫的手中,之:的. 39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40 临:面对 41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42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43 其(2):恐怕,表肯定语气。 44 邪:通“ 耶 ”,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45 知:懂得。 46 美:才能,长处。

  1、教师范读(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语气,初步感知大意。)

  2、学生齐读(目是让学生熟悉文句,进一步感知大意。)

  3、学生思读,讨论理解

  (1)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以同桌为小组,结合课文注释读课文理解文意,找出作者在文中提出观点,看哪小组同学完成得又快又准确?(巡视备问)。(大屏幕显示)

  明确:作者在课文第一段首先提出论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提出自己观点:因“伯乐不常有”,“虽有名马”却“不以千里称也”是不可避免的。(即“千里马”常被埋没。)

  (2)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说说论题中“伯乐”与“千里马”是什么关系?

  明确:“伯乐”决定着“千里马”的命运, “千里马”依靠 “伯乐”生存。

  (3)教师引语及提问:明白了论题中两者的关系,也找到了作者的观点,同学们继续以同桌为小组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作者举例论述了“千里马”被埋没。作者认为,“千里马”没能表现出日行千里的才能,原因在于“食马者”不知马,因为他只用对待普通马的方式喂养千里马,千里马因“食不饱,力不足”,才能才被埋没。由此可知,“食马者”平庸浅薄。流露出作者的谴责之意。

  (4)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明白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现在,我们把第三段齐读一遍,想一想,作者又作了怎样的论述?

  明确:作者在这一段还是继续写了“食马者”不知马的表现,而且还刻画了一个特写镜头——“食马者”“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更进一步地指出:“千里马”被埋没是由“食马者”的不知马造成的。在这个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食马者”的不知马简直到了让人难以接受的地步,他不只平庸浅薄,还狂妄无耻!作者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于是发出质问:“其真无马邪?”同时还作了肯定的回答:“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知马”的强烈愤慨。

  (5)教师引语及提问:第二、三段都是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由“食马者”“不知马”造成的,这些内容是否重复了?

  明确:没有。第二段是从千里马的角度论述的,而第三段是从“食马者”的角度论述的。

  (6)教师引语及提问:谁能说说课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先提出观点,“千里马”常“不以千里称也”,指出其命运的悲哀;接着从从千里马的角度论述的“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由“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最后,又从“食马者”的角度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同时,斥责了食马者的愚妄,并以“其真不知马也”归结全文主旨,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知马”的强烈愤慨。

  4.学生齐读

  目的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综合理解

  讨论理解下列问题:

  1.课文通篇不离千里马,是否只是就“马”说“马”?(大屏幕显示)

  明确:不是。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的现象,揭露了埋没人才的社会现状。

  2.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样的人?

  明确:“伯乐”比喻善于发现人才的贤士,“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摧残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3.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大屏幕显示)

  明确: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摧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和怀才不遇的思想。

  五、课堂总结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学习之旅只能到此为止了,请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我祝愿大家,在未来的学习中收获多多、快乐多多!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一句话”的含义。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在一首诗中,再一次感受民族魂。这首诗的名字叫《一句话》这是怎样的一句话呢?一句话通常是微不足道的,然而,诗人要说的这句话能带来“祸”,能点着火,它缄默了五千年。这是怎样的一句话呢……快打开语文书,看看这句话是什么?

  二、新授

  (一)介绍作者。

  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又名亦多。湖北浠水人。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于一九二二年赴美留学,他怀着对祖国的无限思念和挚热的爱国之情于一九二五年又回到祖国的怀抱。但他归国后看到的却是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民不聊生的景象,现实恰像他在《死水》一诗中所描绘的“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的“一沟绝望的死水”。

  (二)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1.找出这句话是——“咱们的中国!”

  与“我们的中国!”“咱们的中国。”进行对比体会。体会那团强烈的爱国的烈火。

  2.这是一句怎样的话呢?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一句话”的理解吗?

  大家结合自己所查找到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小组讨论当时的'写作时代背景。

  3.自学课文,以小组来汇报学习情况。

  (三)分析课文。

  1.抓住“祸”、“火”体会这是句怎样的话。

  联系当时时代理解“祸”:军阀封建统治的黑暗现实对人的压制。

  (1)“火”:民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力量。

  (2)“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反映了民众尽管饱受压榨仍然保持缄默,但缄默背后却在酝酿着反抗与挣脱。

  教师小结:这是句在重压下,沉默了千百年,一旦突发就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力量的话。

  2.抓住这句话中蕴含的力量。

  抓“铁树开花”这句话。

  (1)铁树开花来之不易,但终究会实现。

  (2)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写出反动者慑于民众的爆发力量,企图极力维护自身统治所带去的恐慌和畏惧。

  教师小结:这是句让反动派恐惧的话,也是能实现的话。

  (3)读出作者对“咱们的中国”的渴望与赞美。进一步体会“咱们的中国!”

  把两节连起来读一读,思考:为什么这句话要重复两遍?你感受到什么?(对新中国的强烈的渴望与赞美。)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们理解的那样,闻一多先生怀着赤诚爱国心,通过这首《一句话》表达出对现状的强烈不满和渴望改变旧中国的激情。

  (四)拓展阅读。

  《祈祷》闻一多

  思考:闻一多祈祷什么?用我们学过的结合课文、联系时代背景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三、练习

  1.理解“铁树开花”这句话的含义。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在“我的采集本”上。

  课后小结

  闻一多是诗人,也是严谨的学者,高度理性,执着,自制力很强,自称“东方老憨”;但他内心有一团火,情感丰富,热情洋溢,理想主义,像一座表层冰冷内蕴火焰的“没有爆发的火山”,这种特殊性格在诗中亦有典型的表现。“咱们的中国!”这句话看似平常,却包含着人民当家作主,反对专制压迫的丰富潜台词。在封建专制统治时代,中国人处于毫无民主权利的奴隶地位,这句话五千年来都没有说破。直到新中国成立,人民才有了扬眉吐气当家做主人的希望。诗人闻一多一腔爱国主义情感燃烧、升腾着,好像快要爆发的火山,他盼望着“铁树开花”、“火山忍不住了缄默”的那一天。

  板书设计:

  一句话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的透火山的缄默。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经典)05-14

语文教案08-09

[精选]语文教案03-31

语文教案07-27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语文《咏柳》教案11-09

语文树教案12-07

[优]语文教案09-09

实用的语文教案09-11

语文教案(热门)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