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数学教案1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的区别;能正确的区分角。
难点:准确辨认从不同位置(尤其是左面、右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会画角。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宣布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并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旧知学习
1.角和直角
(1)复习角及各部分名称。
(2)说一说,教师里哪儿有角?哪些是直角?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3)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怎样才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怎样画一个直角?
用三角板的直角来画,从直角的顶点开始,沿着两条直角边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直角。
完成教材第102页第6题。
第(1)题:用三角板量一量,指名说说图形中有几个角和几个直角。
第(2)题:请同学们画一画,然后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在投影仪上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2“观察物体”知识。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
问:要知道一个物体的`全貌有什么办法呢?
(我们应该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物体。)
问:怎样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呢?
(从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去观察,不同的位置,形状不同。要感知一个物体的全貌,应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
3.实物展示。
(1)出示玩具汽车。
师:这是什么?谁来介绍一下老师手里的汽车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观察玩具汽车,介绍自己所看到的情况。
(2)出示3张汽车图片。(正面图、后面图、侧面图)
师:请你想一想,这三张图片分别画的是哪个位置?是站在哪个位置画的?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4.说一说。
请小组中的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文具盒摆放在桌上,再请每一位同学从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绍看到的情况。
学生小组活动,组内交流,说一说,评一评。
5.完成教材第102页第7题。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1、13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们有什么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五、同步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选用《新领程》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教案2
第6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2.笔算乘法
第4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三第4~5、7~10,12~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知识的回顾,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能运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熟练地解决问题。
2.进行观察、分析、判断、设计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 点:熟练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难 点:笔算进位乘法中进位问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笔算乘法,今天我们就通过一些练习继续来解决一些与笔算乘法有关的问题。
板书课题:练习课。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巩固练习。
课件展示小明的作业。
教师:这是小明的`三道作业题,老师都给他打了“?”,可是他找不出自己存在的问题。
请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帮助小明改正。
63×3=189 142×3=326 16×8=848
(1)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展示汇报。
(2)教师:在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知识应用。
(1)练习十三第4题。(独立完成,反馈交流)
(2)练习十三第5题。
教师:你能找出其中的问题吗?
3.解决问题。
(1)练习十三第7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
(2)练习十三第8题。
学生尝试列式,讲明算理。
(3)练习十三第9、10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
(4)练习十三第12~14题。
先独立完成,后反馈交流。
4.拓展练习。
练习十三第15题。
(1)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计算下面各题,猜一猜乘积和乘数有什么关系?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99×1=99 99×2=198 99×3=297 99×4=396
(2)组织集体交流。
(3)你能运用发现的规律很快填出下面的数吗?
99×6=( ) 99×7=( ) 99×( )=891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笔算乘法的格式和方法,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表述能力,并有所拓展和提高,通过这样的分层教学会让学生学有所获。
人教版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经历生活数据分享的“人教课标版四年级数学教案文案专业优秀5篇”,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
2、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3、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交流分享的“人教课标版四年级数学教案文案专业优秀5篇”,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的特点。
2、出示“填一填,说一说。”中的一组数据,重点讨论取不同的精确值后数据的变化情况,从中让学生发现到“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如果学生发现有困难,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其他的'数据,让学生再一次进行观察,直至他们发现“四舍五入”的方法为止。然后,引出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的概念。
二、巩固与应用。
做试一试第1题:汇报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试一试第2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在本题中,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
三、作业。
练一练1、2、4。
板书设计: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我国造林面积统计是224318570公顷。
精确到千公顷。
万公顷。
亿公顷:约2亿公顷。
人教版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P87~88例1及练习十九第1、2、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剪、摆、摆等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方法:
迁移式、尝试、扶放式教学法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生:剪刀、直尺、平行四边形纸片、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案
1、长方形周长= 长方形面积=
正方形周长= 正方形面积=
2、把一个用木条钉成的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 ),面积( )。
一、知识铺垫
1、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 )。
2、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它的面积是( )。
3、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征?
4、在右图中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并画出它的高。
二、自主探究
1.探究活动一: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数方格。数一数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说明:一个方格表示1㎡,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考: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我的发现: 。
(4)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的池塘,还能用数格子的方法求它的面积吗?你对这种数方格方法有什么感受?
2、 探究活动二:探究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1)讨论并交流:怎样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我们已学过的图形?
(2)操作:动手把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平移,拼成长方形。
展示:把你的剪拼过程先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再全班交流。
沿着平行四边行的一条高剪断,两部分再组合在一起就拼成了一个长方形。
(4)比较:拼成后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写出来。
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 )相等,平行四边形的( )和长方形的( )相等,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 ),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
(5)概括:平行四边形面积= ,用字母表示为: 。
3、应用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出示教材第88页例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完成;教师板书。
三、课堂达标
1、判断、
(1)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 )
(2)平行四边形的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 )
(3)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12m,高是4dm,它的面积是48㎡。 ( )
(4)面积相等的两个平行四边形一定等底等高。 ( )
2、计算下列各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底=9cm,高=5cm
(2)底=6、4dm,高=3、4dm
3、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田,底是250米,高是84米,共收小麦14、7吨。这块麦田有多少公顷?平均每公顷收小麦多少吨?
4、 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十九”
第1题。生读题理解题意,直接利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完成,指名板书。
第2题。可先让学生试着做,再通过集体订正检查掌握情况。
第3题。本题利用表格形式呈现目的是强调基本形式的练习,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引导总结: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可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 × 宽 例1 S =ah
平行四边的面积=底 × 高 =6×4
S a h =24(m2)
人教版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关系。
2、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和有条理地表达。
3、进一步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关系。
教学准备: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
教学方法:活动中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前我们仔细观察了自己的教室,说说教室里有什么,用上前后、左右、上下等词。有条理地描述。
小组间相互汇报。
指名说。
再看看书上的小朋友他们是坐在什么样的教室里。
看图说一说。
二、应用教学。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说说你家的客厅里都放着什么?
引导按顺序说。
说说你的小房间里放着什么?还有厨房间里都放着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自己观察,摸一摸,说一说文具盒。
汇报交流。
2、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到火车站的路线。一边指一边说。
学生交流。
3、游戏活动。
(1)到游乐园里去玩,请你说一说,你的前后,左右各有什么?
(2)教室里同学们玩捉迷藏游戏。
说出位置,自己找。
四、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本领?
人教版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熟练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2、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3、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巩固对平行线的认识,会用三角尺和直尺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能力。
教学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和一组平行线。会利用画垂线和画平行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教 具:直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什么叫平行线?
2、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我们怎么样才能画出一组平行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画平行线
板书课题:画平行线
二、探究新知
1.可以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步骤:
1).用左手固定直尺,用右手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着直尺,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2).将三角尺紧贴着直尺移动位置,再画出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与第一步画出的直线平行。
可以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两条直线是不是互相平行。
2、大家用自己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自己画一组平行线,然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检查,对方画的是否平行。
3、小组活动:
在你所画的这组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全班汇报
小结:平行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4. 小组讨论:怎样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长方形的对边是互相平行的。
相邻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可以用垂线或平行线的方法来画。
全班汇报组内研究的画法: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再过两个端点在线段的同侧分别画两条与它垂直的2厘米长的线段,最后把两条线段的端点用线连接起来。
三、巩固新知:
1、独立画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
2、利用所学的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自己设计一幅图画。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画平行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68页4题
人教版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教材第101页第2题及练习二十五第4~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和熟记乘法口诀表,并能熟练地利用乘法口诀表求积,提高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熟记1~9的乘法口诀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宣布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并板书课题:表内乘法。
二、旧知学习
1.复习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多媒体出示下图:
问:求一共有多少个,用加法计算怎样列式?用乘法计算怎样列式?
5+5+5+5=20(个)
5×4=20(个)
指名说出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5 × 4 = 20
乘 乘 乘 积
数 号 数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复习乘法口诀。
(1)背乘法口诀。
采取多种形式背乘法口诀。
(2)根据“六九五十四”这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3)完成教材第101页第2题。(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三、实践应用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4题。
以开火车的形式练习。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5题。
仔细看题,明白题目要求再独立完成。
3.完成练习二十五第6题。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看清运算符号,然后独立完成。
4.完成练习二十五第7题。
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
5.完成练习二十五第8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轮流提出问题并解决。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对乘法进行了复习,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五、同步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选用《新领程》相关习题。
【板书笔记】:
表内乘法
5 × 4 = 20
乘 乘 乘 积】
数 号 数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学反思】:
上好复习课,首先就要研究透复习内容有哪些知识点和相关知识点,它们之间有着哪些联系。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计算数学与情景教学相结合,围绕情境展开,内容连贯。在“整理与复习”这种有重复学习因素的教学中只有瞄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整理和复习的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但从学生的表现中不难发现:有的学生还是被动学习,有的表达能力欠佳,学生的灵活性还得加大培养力度。
人教版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15页例9及做一做,练习三第4~7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尝试自己学会解决较复杂的“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分数乘法问题。初步构建分数乘法问题的知识结构。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和相互沟通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检验习惯。
【目标解析:“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分数乘法问题较复杂,是在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类分数乘法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发展引申出来的,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大胆探究。】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问题的基础上,学会解决较复杂的“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分数乘法问题。
教学难点:
初步构建分数乘法问题的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阅读思考
(一)课件出示信息
人心脏跳动的次数随年龄而变化。青少年心跳每分钟约75次,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
(二)阅读信息,思考问题
1、请学生认真阅读信息,思考: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
(1)婴儿每分钟心跳比青少年多多少次?
(2)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是青少年的几分之几?
(3)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
2、这些问题中,哪些你能解答出来?
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根据自己学过的知识就能解答。解答完第一个问题时,说说怎样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设计意图:一方面复习解决分数乘法基本问题的方法,对解决分数乘法问题中表示数量关系的句子进行深入理解,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收集、选择和加工信息。】
二、由浅入深,探索新知
(一)改题
在课件上补充前述问题(3):“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呈现例9。
(二)探索解决稍复杂分数乘法问题的方法
1、认真阅读例9,理解题意。
阅读课本第14页例9及下面的“阅读与理解”和“分析与解答”的线段图,并思考:
(1)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把“阅读与理解”栏目的内容填写完整。
(2)从“分析与解答”的线段图中你又读懂了什么?说说每一条线段的意义。
(3)你认为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尝试自己做一下。
2、同桌讨论。
(1)说说题意和图意。
(2)把你的解题思路说给同桌听。
3、集体讨论。
(1)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题意的?(可直接读题理解,也可通过线段图理解。对于遇到困难的同学,可以再次出示线段图辅助理解,尤其是对第二种解法的理解)。
(2)你是怎样解答的?说说解题思路。
(3)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检验两位同学的解答是否正确吗?如果有困难可以提示一下(算算135次比75次多几分之几?)。
4、回顾小结。
你是通过哪些途径来理解题意的?(反复阅读,画线段图,找准表示单位“1”的量等,特别强调画线段图在理解题意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阅读例题、画线段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又通过讨论、小结,使每位同学都学有所得,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课堂练习,强化新知
1、 P15做一做。反复阅读,仔细分析。独立完成后,同桌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
2、理解“分率句”专项训练:
(1)六(1)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把看作单位“1”,是的,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全班人数× 。
(2)电视机的数量比洗衣机多。
电视机=洗衣机× 。
3、独立作业(部分可选作本节的课后作业)
(1)昆虫飞行时经常振动翅膀。蜜蜂每秒能振动翅膀236次,蝗虫每秒振动次数比蜜蜂少。蝗虫每秒能振动多少次?
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你有几种解题方法?
(2)鸡的孵化期是21天,鸭的孵化期比鸡长。鸭的孵化期是多少天?
你能通过画线段图的方式分析题目的意思吗?
(3)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每年大约有16亿吨的泥沙流入黄河,其中的泥沙沉积在河道中,其余被带到入海口。有多少亿吨泥沙被带到入海口?
跟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思考过程。
(4)磁悬浮列车运行速度可达到430千米/时,普通列车比它慢。普通列车的速度是多少?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用不同方法解答的思考过程。
【设计意图:留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这节课所学知识。教师也可以在巡视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归纳提升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怎样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2、它与前一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什么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归纳得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都是用这个数去乘几分之几。这里的几分之几有时候可以直接从题目中获取,有时候要根据题意自己计算出来。
解法一:
A.确定单位“1”的量。
B.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先求出中间问题。
C.再计算题中所求的问题。
解法二:
A.确定单位“1”的量。
B.先求出所求问题相当于单位“1”的几分之几。
C.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出答案。
【设计意图:此处的课堂总结有利于学生构建分数乘法问题的知识结构。】
五、互动游戏,适度拓展
师:这堂课同学们都学得很好,现在还有时间,为了奖励大家,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
我这里有2个盒子和30个乒乓球。现在老师拿几个乒乓球放到一个盒子中,但是不给你们看到底拿了多少个,看哪位同学猜得准。
师:我只告诉你们一个条件:“1号盒子里乒乓球的个数是总个数的。”你能说出1号盒子里有几个乒乓球吗?
师:如果1号盒子里乒乓球的个数是总个数的,你能说出2号盒子里现在有几个乒乓球吗?
师:你没有看见,怎么会知道另一个盒子里有25个乒乓球呢?
【设计意图:在课堂最后安排了有趣的数学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回顾分数乘法的学习内容。】
人教版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教材总复习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较熟练地比较几分之一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较熟练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2.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体验集合图形的意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简单分数的含义。
难点:结合生活实际加深对单位“1”的认识。如何运用集合圈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梳理,构建知识网络
1.教师:这节课我们将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和集合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和集合)
2.教师:请同学们先快速看看教材第89~103页的内容,边看边回忆,在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哪些知识?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
读、写分数
分数各部分名称
比较分数大小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分数的简单应用
教师:这些知识中哪些你有点忘记或者还有问题的?
二、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1.基本练习。
看图说一说下面的分数表示的阴影部分对不对?为什么?
(1)同桌交流再集体交流,第一个强调“平均分”。
(2)说说第二个分数18各部分的名称,分母表示什么?分子表示什么?
(3)说说第三个分数45的意义。
2.比较大小。
教师:你是怎样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的.?(小结方法)
3.简单分数加减法。
教材第112页第10题:说一说计算这些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4.分数的简单应用。
教材第114页第15题。
三、复习集合
1.三(1)班跳绳比赛名单:小明、小红、小华、小亮、小平、小军、小兰。
踢毽比赛名单:王兵、小红、小欢、小平、小兰、罗亮。
填写后说说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2.三(1)班有40人,有25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30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有多少人语、数兴趣小组都参加?
四、拓展练习
1.教材第110页第3题。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2.教材第113页第13题。
(1)独立填写。
(2)说说理由。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与同学们共享?
【教学反思】
通过对分数的归纳整理,建构知识网络,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通过对各个知识的复习进一步巩固知识。深化拓展练习,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又有新的层次的提升,收到较好的效果。
人教版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例5体现了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这里的规律的一般化表述是: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策略是,由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找出规律,以简驭繁。这也是数学问题解决比较常用的策略之一。
例6以选送节目为题材,讨论怎样分两步找出组合数,再求选送方案的总数。这里渗透了作为排列组合基础之一的乘法原理。
例7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逻辑推理问题,借助列表,则比较容易逐步缩小范围,找到答案。这里渗透了逻辑推理的常用方法排除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探索,使学生掌握数线段的方法。
2.渗透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一定规律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探索规律的能力。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找到数线段的方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指导:
2.探究例6时,可以直接给出题目,由学生自己尝试,也可以将例题分解,让学生先回答。
3.探究例7时,必须先让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游戏设疑,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请你们拿出纸和笔在纸上任意点上8个点,并将它们每两点连成一条线,再数一数,看看连成了多少条线段。(课件出现下图,之后学生操作)。
2.师:同学们,有结果了吗?(学生表示:太乱了,都数昏了)大家别着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去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新知学习。
二、逐层探究,发现规律。
从简到繁,动态演示,经历连线过程。
人教版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知道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数量,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
2、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能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让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优点,渗透符号化思想。
教学重点: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儿歌引入:
学生初步体会字母具有的概括性。
同学们都熟悉这样一首儿歌吧:
1只青蛙1张嘴,2只青蛙2张嘴,3只青蛙3张嘴,…
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你能用一句话表示这首儿歌吗?
学生汇报:
二、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意义:
1、妈妈和淘气比年龄:
学生初步体会妈妈年龄和淘气年龄的关系:
淘气1岁,妈妈比你大26岁,妈妈的`年龄怎么表示:
淘气2岁,妈妈比你大26岁,妈妈的年龄怎么表示:
…
如果淘气的年龄为a岁,那么妈妈的年龄是多少岁呢?怎么表示:
2、摆图形:
学生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意义:
生发现寻找规律能帮助我们更快地解决问题,从而产生寻求规律的必要性。为了简洁、清晰地表示规律,需要引入字母,用a代表摆任意的三角形。
生列式:师强调a×3的写法。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练习:试一试:
第一题:回到刚开始的儿歌,老师再添两句。
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这首儿歌吗?为什么?
第二题:哈雷彗星这道题是难点,学生容易错,让学生说出为什么。
练习第三题:
还可以表示什么?(运算定律)你能举例说明吗?
练习第四题:
四、总结:揭示课题,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吗?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什么地方用到用字母表示数。
人教版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教材第110~111的练习二十四。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整理、学习、探索和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两端不种、一端种一端不种和封闭图形四种不同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能举一些生活中植树问题的例子并解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根据间隔数和棵树求全长的问题
重点:能熟练解决三种基本问题的植树问题
学习过程:
课前复习:
回忆所学的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情况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一、知识网络
1、不封闭路线植树问题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如果在植树的两端都植树:
棵树=总距离÷间隔长+1; 总距离=间隔长×(棵树—1); 间隔长=总距离÷(棵树—1)。
(2)如果植树路线的一端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
棵树=总距离÷间隔长; 总距离=间隔长×棵树; 间隔长=总距离÷棵树。
(3)如果植树路线的两端都不要植树:
棵树=总距离÷间隔长—1; 总距离=间隔长×(棵树+1); 间隔长=总距离÷(棵树+1)。
2、封闭路线的植树问题:(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
棵树=总距离÷间隔长; 总距离=间隔长×棵树; 间隔长=总距离÷棵树。
二、课堂达标
1、学校有一条长60米的走道,计划在道路旁栽树。每隔3米栽一棵。
(1)如果两端都各栽一棵树,那么共需______棵树苗;
(2)如果两端都不栽树,那么共需______棵树苗;
(3)如果只有一端栽树,那么共需______棵树苗;
2、先选择所属类型,再列式解答。
(1)小学生广播操队列中,其中一列纵队26米,相邻两个学生之间的距离是2米。这列纵队一共有几个学生?属于( )
①两端种 ②一端种 ③两端不种
(2)为迎接六一儿童节,学校准备在教学楼前60米的道路两旁摆放鲜花(靠墙一端不放),相邻两盆花之间的距离3米。一共需要几盆花?属于( )
①两端种 ②一端种 ③两端不种
3、两根栏杆之间,每隔5米放一个广告牌,一共放了19个。这两根栏杆之间相距多少米?
三、知识拓展
1、小明要到高层建筑 第12层,他走到第4层用了60秒,照这样计算,他还需要走多少秒才能到达第12层楼。
2.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四第13题。
(1)出示题目。
(2)提问:从题目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这跟前一个练习题有什么不同,你又要如何计算?
(3)学生讨论后交流,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3.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四第9题。组织学生读题并归纳有效信息,讨论这道题属于植树问题的哪种情况,并列式算出答案。
4.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四第14*、15*题。
(1)出示题目。引导观察,理解题意。
(2)学生先独立解题,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3)教师组织汇报交流。
5.第11题,读题理解题意,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醒学生,一张桌子坐6人,分开的两张舟子可以坐12人,如果两张桌子并在一起接头处不能坐人,所以只能坐10人,以后没病一张桌子都只能增加4人,照这样,10张桌子可以坐6+4×9人,而38人要并(38—6)÷4+11,即9张桌子。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人教版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计算;
2、巩固数的组成概念,渗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渗透加法交换律;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思想。
教学重点:
整十数加一位数的计算及实践运用
课前准备:
口算卡、教学挂图(自制)、小红旗、小棒
教学流程:
一、沟通交流、兴趣导入
1、教师出示口算卡,进行口算练习
师:小朋友们,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10+20=20+10=10+()=30
()+20=30()+10=15()+()=30
2、夺红旗比赛
①、教师出示挂图,请学生看图写数。师:小朋友,加油啊,写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将会获得一面小红旗。
②、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珠子下面写数。
③、诱导学生说说以上几个数的组成。
3、兴趣导入
师: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棒,老师很高兴,你们还想不想解决更好玩的问题呢?
生:想。
师:好,那就让我们继续努力吧!
二、提出问题,师生互动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师:谁能告诉大家,他们都正在做什么呢?
生1:他们正在买东西呢!
生2:……
师:说得好!图上的小朋友叫小明,小明可喜欢喝牛奶啦!这几天,小明表现得特别好,特别听爸爸、妈妈说的话,他妈妈很高兴,就带小明到商店去买牛奶。售货员阿姨先给小明妈妈30瓶牛奶,再给小明2瓶牛奶。现在,老师想问大家,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1:一共买了多少瓶牛奶?
生2:一共花了多少钱?
生3:小明喝了2瓶,还剩多少瓶?
师:你们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下面几个问题吧!
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一共买了多少瓶牛奶?”和“还剩多少瓶?”的问题板书,逐一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2、教学30+2
师:妈妈一共买了多少瓶牛奶?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生:一共买了32瓶牛奶,用加法计算。
师:说得真好,那为什么要用加法来计算呢?谁来说说?
生:妈妈拿了30瓶,小明拿了2瓶,问“一共有多少瓶?”就把妈妈拿的和小明拿的合起来,一共是32瓶。
师:你真棒!那谁来告诉老师,应该怎样列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列式(板书):30+2=32
3、教学32-2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妈妈一共买了32瓶牛奶,小明喝了2瓶后,还剩下多少瓶?应该怎样列式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2-2=30
师:谁能告诉大家,32-2=30,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算法,多让几位学生说一说他们的算法,鼓励学生上讲台摆演用小棒演示计算过程。
4、教学2+30
师:同学们表现都很棒,现在老师想再出一道题考考大家,比一比谁最聪明?
教师板书:2+30=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汇报。
三、知识点拔
师:结果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
师:我们以前已经知道“3+2和2+3”的结果是相等的,只是变换了一下数的位置而已,所以“2+30与30+2”的结果也是一样的。这也是我们以后将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
四、实践操作
1、摆一摆,算一算
①、教师先摆小棒,学生认真观察后写出算式,并计算
a、先摆3捆(每捆10根),再摆6根
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摆演,集体纠正。
b、先摆3捆与5根,然后拿走5根(教法同上)
②、教师先写好算式,让学生摆
a、30+5=b、6+40=c、46-6=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板演,让学生自由发挥,引导学生自主评价,集体纠正。
③、“小老师”写算式,学生摆小老师写算式,学生跟着摆,小老师评价。
2、看图列算式
①、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如图:
先摆摆出
再摆拿走
一共□○□=□还剩□○□=□
请学生板演,并说一说这样做的理由,最后集体纠正。
五、巩固与拓展
1、数学小游戏(小马过河)
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太棒了!现在,大家愿不愿意用自已所学的数学知识来帮助别人做一件好事呢?
生:愿意!
师:真是好样的!你们个个都乐于助人,都是好孩子。(边说边贴出游戏图)
师:“三月三”快到了,马妈妈叫小马把节日的礼物送给外婆,可是外婆家又住在智慧河的那一边,小马必须算完这些题,才能到达外婆家。小马遇到困难了,让我们一起来帮帮它吧!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图上的题目,最后的三道题为开放题,没有固定答案,应让学生多说一说,要鼓励学生用小棒进行演算。
师:同学们的数学学得真好,轻轻松松就能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小马做一件好事,小马和外婆都非常感谢你们,还祝你们“三月三”快乐。
2、小结
你们今天过得快乐吗?为什么?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人教版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找次品的操作活动和分析、归纳的理性思考,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把待测物品平均分3组。
2、以“找次品”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让学生体会用缩小范围逐步逼近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严密性和口头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用到天平,在以往学习等式的性质时,学生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新课程实施以来,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学生比较喜爱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够较好地分工、合作、交流,较好地完成探究任务。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
教学难点:
理解并认可最佳策略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看视频,谈感受。
播放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视频。看后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信息?你有什么感受?
2、发现次品。
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产品与合格产品不一样。有的是外观瑕疵,有的是成分不过关,还有的是产品的质量与正常的不同……我们把这些不合格的产品称为“次品”。(板书:次品。)你身边有哪些次品?和同学交流。
今天我们要找的次品的就是外观一样,质量不同,或轻一些、重一些的次品。(板书:找)
活动2【讲授】初步感知、寻找方法
1、出示例题。
有81瓶木糖醇,其中有一瓶少了10片,可以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呢?
数一数,掂一掂,摇一摇等方法,选择最优化的方法,用天平。
2、天平的原理。
如果两端重量相等,天平就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下沉,轻的一端上扬。
3、华罗庚的数学思想。
让学生自由猜测称的次数。
师:同学们猜的结果不一样,可能是数量太大了。数学中有种方法叫做“化繁为简”,这正和华罗庚思想不谋而合,让我们从数量较小的来研究吧!
活动3【活动】自主探究、方法多样
1.研究2瓶
师: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需要几次可以找出次品呢?板书做好记录:2次(1,1)
2.讨论3瓶的问题
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多少次才能保证找出来呢?生叙述称球的过程。板书记录:3(1,1,1)
注重天平一共有3个空间可以利用,这样节省次数。 生将探究结果填入导学案中。
3.研究4-8瓶的问题
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2次才能保证找到次品的可以是几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手中的小圆片动手操作,并记录在导学案中。
课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1)把待测物品分成了几份?每份几个?(2)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如果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
4.重点汇报8瓶的设计方案。
(1)师引导学生:比较3、4种分法,并展开讨论:想想为什么方法3的次数是最少的?你觉得它会和什么有关系呢?
(2)师小结:所以我们在找物品的次品时,把待测的物品平均分成3份是最好的。板书:把待测物品分3份。
(3)师:比较1、2、3种分法,讨论为什么同样分3份,为什么第3种方法只用了2次哪?
(4)师小结:所以我们在找物品中的次品时,只要把物品平均分成3份,如果不能平均分成3份,就尽量平均分成3份。每份之间的差尽可能少。板书:每份之间的差尽可能少。
5.研究9瓶
学生根据总结的方法直接说出次数,小组验证。
活动4【练习】拓展提高,优化方案
1.运用掌握的方法找方法:12瓶、15瓶、24瓶需要几次能找到次品?
2.举一反三: 从26瓶木糖醇中,找到一个次品,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找出次品?在导学案上完成。
3.发散思维:有2187瓶矿泉水,其中2186瓶质量相同,另有1瓶是盐水,比其他的水略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
人教版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凑十法”计算6加几的题目,理解6加几的计算过程并会口述。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迁移能力。
3.渗透函数思想,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和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6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进行6加几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9加几,8加几和7加几的题目,你们还记得怎么算吗?出示口算卡片,指名说口算过程。(想:把8凑成10需要2,把5分成2和3,8加2等于10,10再加3等于13.)依次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口算。指名回答。
师: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9加几、8加几和7加几的题目,猜一猜今天我们该学习什么了?(6加几)
板书课题:6加几
二、指导探索
1.教学例1.
(1)师:这道题该怎么算呢?请你们试着做一做。
学生尝试着完成。全班进行交流
随学生口述的过程,教师演示课件“6加几”。
师:同学们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这道题,说明你们很会学习,谁愿意再用“凑十法”说说这道题的计算过程?
指名回答。
问:为什么要把5分成4和1?
(2)指名回答。(如果有学生很快说出结果,要问他:“你怎么算得这么快?”学生可能是由上一题推算出来的,在此要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用“凑十法”进行计算。“如果没有上一题的结果,怎么算6加6等于多少?”)
学生分组交流。指名回答,2.教学例2【继续演示课件“6加几”】。
师:这几道题你会做吗?请你试着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可能会出现几种做法:1.想,2.比较:哪种方法能很快说出得数?
(用交换加数的位置,来推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练习【继续演示课件“6加几”】
1.指名叙述图意:左边的叶子上有6只七星瓢虫,右边的叶子上有5只七星瓢虫,一共有多少只七星瓢虫?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订正:你是怎么计算的`?
2.学生自己叙述图意列式解答。
订正:你是怎样计算的?
3.指名口算。
4.学生独立完成下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游戏:投篮【详见探究活动】
典型例题
☆例1.根据得数大小,把下面的算式从大到小排列。
分析:这是算式大小的比较题目。得先算出每个算式的得数,再根据得数大小 确定相应算式的大小。
注意,写的时候,要写算式,不能写算式对应的得数。
答案
☆☆例2.6=( )-( )
分析:此题也可写成( )-( )=6.先想减数可以是几,再想几与6合起来是几,这最后的“几”就是被减数。
此题答案多种,在目前所学知识范围,有10种答案。
答案:
6-0=6;7-1=6;8-2=6;9-3=6;10-4=6;11-5=6;12-6=6;13-7=6;14-8=6;15-9=6.
☆☆例3.从下面五个数中,选数写减法算式。你能写出多少个?11 16 9 7 2
分析:用11、9、2三个数:11-9=2 11-2=9
用9、7、2三个数:9-7=2 9-2=7
用16、9、7三个数:16-9=7 16-7=9
答案:11-9=2,11-2=9,9-7=2,9-2=7,16-9=7,16-7=9.
例4.6+6=□+5 □+5=8+3
分析:解答这两道题时,先要计算出不含有未知数的算式的得数,然后根据这个得数推算出□里填几。
想几和5相加等于12,所以□里填7.
想几加5等于11, ,所以□里填6.
答案
例5.同学们排成一列做操,小明前面有5个人,后面有6个人,这一列共有多少人?
分析:这一列学生共包括3个部分,一部分是小明前面的5个人,另一部分是小明后面的6 个人,第三部分就是小明自己,因此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要把这三部分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即。
【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9-01
小学数学教案11-18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5-24
初中数学教案06-13
小学数学教案03-15
中班数学教案06-06
小学数学教案【通用】09-06
小班数学教案01-09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