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6篇[通用]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把握每段的要点,明确孔孟二者的差异。
2.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3.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4.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5.感悟文化与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
1.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2.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3.孔孟思想的具体特点。
[教学难点]
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教学设想]
由孔孟之说引出话题的历史原因,领悟作者的思想方法。思考孔孟的思想言行有哪些不同。并从文中找比较他们的不同之处,进而分析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
[媒体设计]
运用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本课属于自读篇目,课文结构清楚,层次清晰,阐述的观点也并不深奥,再加上高三学生此时对孔孟已有不少的接触和了解,相关的文化常识也比较熟识,因此本文比较适合于自学。自学并不等于放羊,应该引导学生自学,在45分钟内尽可能收到吸收文化和培养能力的最大益处。本篇课文的课后练习,比较适合于作为边阅读边思考的激发点使用,应该充分运用,这样学习本课的效果似乎更加切实些。
在教材处理上,这一课时把教学内容切分成三大板块,先是整合课文内容,其次是晶词味句重点突破,然后适当扩展,温故知新。课后提供一篇逆向思考类文章,为的是能让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得以有效的训练。
一、导入语
上一篇课文我们了解了庄子,其实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我们最为熟悉的不是道家而是儒家,孔子、孟子、颜渊、子路我们如雷贯耳。同时,我们还通常把孔孟并举。提到大成至圣,我们就会想到亚圣,这两个人总是如影随形,有时孟子的光辉甚至还会把孔子遮掩着。其实,孟子与孔子生活于不同的时代,大家都知道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时期,孟子生活的是战国时代。据《史记》,孟子是孔子的门人于思的学生,这两人真的能够如出一辙吗?让我们一同来阅读著名学者黄仁宇先生的《孔孟》。
二、整体初读,归纳提要,整合课文内容。
快速阅读课文,把每一节当中的重点语句划出来,然后对本文内容作一个提要。这个工作主要目的在于:一是训练学生的速渎能力,速读要讲求质量,所以第二个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在快速阅读当中迅速抓住每一节中的关键信息。之所以分解到每一节,是因为段节的层次性不很复杂,而它又是一篇课文骨架,学生思考问题的难度会相对小一些。
(明确:本文的内容提要: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孔子坦荡悠闲,轻松愉快,孟子则凡事紧张。孔子认为性恶来自于先天,孟子则持性善论。孔子对“礼”非常重视,而孟子则不大拘泥于礼。孔盂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局势起了变化,孔子处在春秋时期,周礼还有一定的约束力,战事尚未波及全民,战事的方式如同竞技,还不足以造成社会全面动荡。因此孔子认为东周那样的社会秩序仍可恢复,他提倡克己复礼,正名复古。孟子处在战国前中期,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的大厮杀,战争已有相当规模,战事已经相当残酷,社会全面动乱。因此,孟子认为出路在于改弦更张,他的种种主张都是突破“礼”的约束的`)学生在回答问题,可以通过量化来考查学生的阅读品质:如孔孟的三个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局势起了变化。
三、品词析句,探究质疑。
1.依据课文第一段的内容,今人冯友兰,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在冯友兰看来,“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二人是否相同?为什么?
明确:主要阐述孔孟二人的相同,而第二段的开头又有“但是”的转折,然后进而论述了二人的不同。
2.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
提示:所谓“紧张”,与上文的“轻松愉快”相对,可用“沉重痛苦”来对解,但是还要结合下文来具体回答,是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这样的情绪。
3.“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从这个话里怎么见出“性恶来自先天”?
提示: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认为人的修养是用理智不断克服性恶的过程,也就是认为恶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4.课文第四节,举了有关于孟子的一系列例子,如“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是为了说明什么?
提示:加深对论点与论据之间关系的理解。作者列举这些例子是为了说明孟子对“礼”不大重视,在他看来,周礼早巳不复存在,自己也不必拘守礼法。;
5.“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一句是什么意思?
提示: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整个社会心态都比较闲雅,孔子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心态。
6.为什么说“全民为什伍”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提示:“什伍”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联相保。“什伍”又是古代军事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所以说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7.为什么说孟子的性善论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
提示:由性善论这个前提推论到对人的道德要求,不过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复天性而已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为“失其本心”,所以带有强迫性。
8.何谓“低水准平等思想”?
提示:低水准是指生活水平低。如“乐岁终身饱”,但求吃饱肚子而已。
9.“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它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提示:《孟子》和《四书》全部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话都适用于任何历史条件。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念体系,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含有政治哲学的成分,但是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如果不考究其历史背景,一概奉为经典,是要犯错误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10.学习了本文,你认为应该怎样来研究古代文化现象?
提示:(1)善于同中求异。(2)要进行历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实质象,要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并以之为依据。
四、拓展延伸
翻译《寡人之于国也》,并结合本文说说孟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研究历史文化现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洚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
粱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老百姓没有再减少,我的百姓没有再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举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头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饿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从本文的第一句话可以想见当时战事频仍,孟子给梁惠王提出的方案是发展生产,注意民生,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因为由于战争,杀人盈城,杀人盈野,对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民生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孟子关于王道的主张就是针对当时的局势提出来的。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民的灾难深重,社会矛盾的尖锐,也可以体会孟子慈悲为怀的胸怀,为民请命的激切。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懂得与课文有关的事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使之乐于并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
教学难点:
弄清葫芦与叶子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智能交互平板、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生字词)今天咱们继续来学习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上节课咱们已经学过了生字宝宝,现在我们就来复习一下,玩一玩摘苹果的游戏吧!
小组竞赛,看哪组完成得最出色,给予奖励。
二、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课件展示“课文插图”部分。
师: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故事中的葫芦,先看第一幅图,请小朋友认真观察,哪个小朋友能说说这幅图?下面请小朋友再看一幅图,出示第二幅图,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1.你发现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
生1:人的表情不一样: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生2:葫芦的叶子不一样:一是绿绿的叶子,一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生3:葫芦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师:同学们说得好极了,观察得十分仔细。
2、看了这两幅图,小朋友的心中是不是有个大问号产生了呢?(学生发表意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故事,学了故事后呀你就明白了。
三、图文结合:自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图文)
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喜欢这段话吗?你特别喜欢哪一句?
自读第一自然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葫芦的生长过程。
生1读: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师:听出来了,你有点喜欢小葫芦。有声喜欢小葫芦的吗?
生再读。师:来,让我们把心中的喜爱读出来。(齐读)
比我们更喜欢葫芦的人是——(种葫芦的人)。你从哪句体会到的?那个种葫芦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师:几天?
生:每天
师:看一次?
生:是看几次。
师:对,强调看几次。
生读: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师:通过这一段话,你知道葫芦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了吗?
生:种葫芦—→长出叶子—→开出小花—→结出小葫芦(板书)。
对,就是和其他的植物一样经过了一轮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让我们带着心中对葫芦的喜爱再美美的读一读这段话。
(二)学校第四自然段(课件出示图文)
1.听得出来同学们都很喜欢小葫芦,可是……告诉你们一个不幸的消息:那些可爱的小葫芦慢慢的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你现在是什么感受啊?
生1:好可惜呀!
生2:我心里很难受。
2.让我们把心中的惋惜,难过读出来。
不久,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3.是呀,看着小葫芦一天天的变黄,落掉,我们怎能不敢过呢!来,我们再读读这句。
(三)学习二三自然段
1.学到这儿,你们的`脑海里一定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为什么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下来?(课件出示问题)我们来帮种葫芦的人找原因吧。
2.带着“葫芦为什么会落”的疑问自然读二三自然段。
3.我会填,我会读:①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你知道蚜虫长什么样吗?(课件出示蚜虫)蚜虫是一种害虫,专门吸植物的幼苗、嫩叶上的汁液。②他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4.感悟句子:(展示课件我会读)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语气有什么不同。
(1)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感叹号)
(2)有几个虫子不可怕。(陈述句)
多读几遍,引导学生理解虽然两句话表达的意思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不一样。
(3)他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课件展示南瓜和葫芦)通过形象的对比让学生理解种葫芦的人的期待)
指导朗读:自言自语读的时候声音要低,突出自己和自己说话的感觉。
5.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种葫芦的人和邻居的对话。
邻居: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长了蚜虫,快治一治吧(着急)
种葫芦的人:什么?叶子上的虫还要治?我要的是葫芦。(惊讶,不屑)
理解“奇怪”一词:为什么那个人会感到很奇怪?
因为他一心只想着葫芦,不懂得叶子与葫芦之间的关系。
师:从他们的对话中,你感觉到了什么?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
生1:种葫芦的人不懂叶子与果实的关系
生2:种葫芦的人不听劝告,没有及时治蚜虫。
师:现在理解为什么葫芦都落下来了吗?
生:理解了。因为不治蚜虫,所以小葫芦一个个都落了。(板书)
师:种葫芦的人看到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
生1:要是当初听了邻居的话。葫芦就不会掉了
生2:如果治了蚜虫,小葫芦就能长得赛过南瓜
生3:我现在去治蚜虫,葫芦还会长出来了。
师:老师编了一首歌谣总结这篇课文,我们一起来学唱下好吗?
(课件出示唱一唱)
一棵藤上挂着几个,
葫芦娃,葫芦娃,
盯着葫芦笑哇,
有了蚜虫不治,
落光啦,落光啦!
(配乐《两只老虎》
四、拓展延伸
想一想,说一说:假如你明年种了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你会怎么做呢?
五、指导写字
歌诀巧记字:
张口一声 “哇”,
用手往上挂,
女孩爱娃娃,
捉虫能手小青蛙,小青蛙!
六、板书设计
14.我要的是葫芦
长满叶子—→葫芦可爱
↓ ↓
蚜虫(不治) 落了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理解“破晓、流萤”等词语。
2、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结合具体语句,体会四时的情趣有什么不同。
3、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之美,培养想象力,自主发现生活之中、自然之中的美,感受一切美好的事物。
教学重点: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具体的语句中体会四时的情趣。学会并运用结合景物、体会情趣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四时不同的情趣,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之美,培养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学生朗诵四首古诗。
2、教师导入。
同学们,四季的交替给我们带来了淅沥的春雨、灿烂的夏花、沉静的秋夜、飘洒的冬雪,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四时的情趣》。
3、教师板书课题。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指名回答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我们一起去欣赏文中的美景。
3、 同学们,你喜欢哪个季节的景色,为什么?
三、 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学习秋天的情趣。
1、明确学习要求。
我们先来感受秋的情趣。在学习中,要掌握“结合景物、体会情趣”的方法,然后我们要运用这种方法学习春、夏、冬的段落。
2、掌握学习方法。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一段,思考作者都写了哪些景物?
(夕阳 山 乌鸦 大雁 风 虫类)
(2)这些景物带给我们哪些情趣呢?谁想和老师分句接读这一段。
通过刚才的读,你体会到哪些情趣?
结合句子,引导学生归纳四字词语(夕阳辉煌 乌鸦归巢 大雁成行 风响虫鸣)。
理解词语急匆匆:形象地写出了夜幕降临、乌鸦急于归巢的情景。想象一下,乌鸦为什么这么急于回家?(家里可能有嗷嗷待哺的小乌鸦,也可能有年迈的老乌鸦,引出乌鸦反哺,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
(3)夕阳辉煌是静态描写,乌鸦归巢 、大雁成行、 风响虫鸣是动态描写,作者就是这样动静结合,把一幅秋天傍晚图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一起来看。出示课件,创设朗读情境。
(4)指导朗读。
谁还想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
过渡:出示表格 季节 景物 情趣 秋季 夕阳 山 乌鸦
大雁 风 虫类
夕阳辉煌 乌鸦归巢大雁成行 风响虫鸣
我们结合着景物与情趣学习了秋的段落,你想用这种方法学习哪个季节的情趣?
(二)学习春天的情趣
1、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完成表格。
季节 景物 情趣 春季
2、分组汇报。 季节 景物 情趣 春季 山顶 云彩 山顶白亮 紫云飘横
山顶白亮: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体会色彩变化 :渐渐发白,有点亮了起来,说明作者抓住了细微的变化,观察仔细,描写细腻。
紫云飘横: 比较句子。
紫色的云彩微细的飘横在哪里。
紫色的云彩微细的飘在哪里。
自由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飘:没规则,可以是任意形状任意飘。
飘横:云是横着飘的,细细的,可以想象出云的形状。
结合课件理解句子。一个横字,飘逸着的是一种轻灵,可见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心情是优雅、快意的。
3、 指导朗读。
带着这种感受自由的读一读这一段。指名读。
(三)学习夏天的情趣
1、 教师过渡,引发想象:夏夜,拂去了白天的'热闹与喧嚣,能够在夜色中欣赏萤火虫也是非常有趣的,我们来看图片。 说说你的感受。如果你现在就置身在图画中,你会做什么?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一段。
2、 理解句子:飞着流萤的夜晚连下雨也有意思。
师范读。流萤是什么?
请同学们想象,在这样的雨夜中,你会有什么乐趣?带着感受朗读句子。
3、 夏夜里,你抓住了哪些景物体会情趣?自主完成表格。
季节 景物 情趣 夏季
4、学生汇报。
季节 景物 情趣 夏季 雨 萤火虫 微光点点
(四)学习冬天的情趣
1、同学们的学习方法运用得很灵活,小组合作学习冬天这一段,看看你有什么收获?
季节 景物 情趣 冬季
2、汇报表格。 季节 景物 情趣 冬季 炭火 白色的灰 生火送炭 炭火成灰
3、在寒冷的冬天,如果有人给你送来温暖的炭火,你心里感受如何?在接受别人关爱的同时,你会怎么做?(感受爱 传递爱 传递社会正能量)
4、 浏览这一段,你有什么疑问吗?
课文结尾说“但是到了中午暖了起来,寒气消退了,所有地炉以及火盆里的火,都因为没有人管了,以至容易变成白色的灰,这是不大好看的。”不好看为什么还写?
这是对比的写法。这句话笔锋一转,虽然让人有淡淡的失望,但与上句生火送炭相对比,更体会出冬天早晨的浓浓情趣。
四、创编小诗,张扬个性
五、配乐读文,提升感受
语文教案 篇4
一、多音字
尽jǐn(尽管)jìn(尽头)
溜liū(溜走)liù(眼尖手溜)
二、近义词
倦—累 一瞬—一霎 霸占—侵占
三、反义词
斜—正 扁—圆
四、理解词语
归巢:返回巢穴。
斜阳:傍晚时西斜的太阳。
芦苇:草本植物,生长在浅水里,茎中空。
一瞬:转眼之间,形容极短的时间。
红颜:指貌美的女子。
霸占:倚仗权势占为己有;强行占据。
偷渡:偷偷通过封锁的水域或区域,现多指偷越国境。
滴溜溜:形容旋转或流动。文中指花牛的尾巴甩得速度快。
五、词语搭配
(头白)的芦苇 一(穗)剪秋罗 甩得(滴溜溜)
六、词语扩展
ABB式词语:滴溜溜 慢吞吞 慢腾腾 香喷喷 辣乎乎 甜津津 软绵绵
七、句子解析
1、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归鸟倦了,这是诗人的想象,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移入。鸟倦实在也是人倦。
2、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鸟翻双翅,抖落斜阳,这种夸张的描写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通过“妆”和“红颜”二字,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3、花牛在草地里走,小尾巴甩的滴溜溜。
“滴溜溜”一词形象的写出了小花牛的`活泼、可爱。
八、问题解疑
1、《秋晚的江上》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碧空清江、倦鸟归巢、夕阳西下、芦苇在夕阳的映衬下变得格外漂亮的画面。
2、怎样理解《秋晚的江上》中的“鸟儿”和“斜阳”?
“鸟几”代表人,“斜阳”可以理解为人要做的事。一开始,鸟儿背负着重担(斜阳)努力飞行,面当完成任务(抖落斜阳)时,眼前一片红色,此时鸟儿该多么高兴、轻松啊。
3、《花牛歌》这首诗表面上写花牛,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自由的生活,珍惜时间,不辜负青春。
九、课文主题
《秋江的晚上》描写了夕阳西下,江面上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花牛歌》写了小花牛在草地上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表现了小花牛的活泼、可爱。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一、 学习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
二、 自主地在全文找出所需要掌握的重点。
三、 理清文章思路,熟悉课文,为背诵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思考、理解“二疑”、“三笑”“一旨”,从而抓住全文的纲。
教学设想:
一、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激趣氛围,提高课堂效果。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发扬民主,倡所欲言,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以促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教学过程:
1、 导语:中国历代名人当中,提起“乌台诗案”,也许有十分之一的`中国人能想起他;提到“唐宋八大家”,可能会有一半的人想到他;如果再念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只怕就会有八成以上的人脱口而出他的名字;若要再加上遍布全国各地大小餐馆中“东坡肘子”这道菜,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在中国真正称得上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就只有苏轼莫属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被誉为“全才”的宋人所写的游记名篇《石钟山记》(师点击“课题及作者”)。
2、 作者简介(由学生自己抓要点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然后师点击.课件作.总结、补充说明。
3、 石钟山介绍(点击幻灯片依图介绍)。
4、 整体把握全文(演播全文,结束后点击“应注意的字词”。)
5、 掌握重点(要求学生结合文下注解自由诵读、自主地.总结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师就特殊句式作补充讲解)。
6、 把握行文思路(找出二疑、理解三笑、彻悟一旨学习作者.写作考辨记的方法及其人文作风)。
7、 布置作业,为第二课时作准备
(欣赏欧阳修《醉翁亭记》与本文作对比阅读。)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准确认读文中生词、把握结构安排及各种修辞手法。
2 学习写景与叙事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布置预习,辅导。
问答法、讨论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2从民俗风情感受传统文化美的一面。
教学重点
1 生词及文言常用词汇。
2 结构安排、语言组织、白描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1 对钱塘潮形成直观整体的印象。
2 感受自然之美和传统文化美。
课时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传看相关资料,要求学生讲诉自己心目中的钱塘潮。
讨论,描述。
2 要求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和当时的风俗,导入课文。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翻译。
1 指导学生朗读。
(1)放录音带,示读。
(2)自由朗读。
(3)抽取一名学生范读,并加以指正。
(4)学生齐读。
2 指导翻译。
(1)学生参照注释以及工具书自行翻译。
(2)由学生举出难以理解的语句,讨论,教师小结。
(3)抽取部分学生翻译重点语句。
(4)抽取部分学生翻译段落,一学生翻译全文。
(5)齐读课文。
三、梳理文章结构。
1 学生思考文章的行文思路及结构安排。
2 讨论并抽取几名学生回答。
3 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深入学习。
1 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本文所用的一些修辞手法、艺术技巧及有关的民风民俗。
2 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
二、品味修辞。
1 速读一遍文章,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修辞方面的内容。
2 逐段分析讲解修辞的运用,及其对文章内容的表达作用。
三、民风民俗的延伸
1 讲述一些民风民俗的知识。
2 讲述的过程中一起翻译文中的段落。
四、指导完成课后练习题。
1 学生自主完成。
2 讨论交流。
3 教师小结。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精选]语文教案03-31
语文教案(经典)05-14
语文树教案12-07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07-27
语文《咏柳》教案11-09
(实用)语文教案07-28
[优]语文教案09-09
语文教案[实用]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