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集合[6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看懂图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11个生字,挑选其中的几个生字写一写。
教学重点:
识字认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迷语。
出示课件: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弯刀。
学生猜谜——月亮。
师:你们平时见到的月亮什么样?
学生自由回答。
点评:教师注意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教师出示有关月亮的照片。)
师:多么神奇的月亮!我国古代的人们创造了许多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想不想听听?
教师配乐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远古时代,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人们都倒在地上喘不过气来。有一位英雄叫后羿,这一天,他拉开神弓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了一个让它给咱们带来光明和温暖。王母娘娘因此给了后羿一包长生不老的仙药,他就交给了妻子嫦娥保管。
有一个叫逄蒙的坏人一心想得到这包药。有一天,他趁后羿不在就威逼嫦娥交出长生不老药,嫦娥急中生智,一转身将药吞了下去,她的身子便飘了起来,飞到空中。因为她舍不得离开后羿,便飞到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去了。这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
点评:一个美丽的月亮的谜语,几幅美丽的月亮的.图片,再加上一个美丽的月亮的故事,已经把学生领到了美丽的月亮跟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油然而生。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师:蓝蓝的天空,闪闪的星星,弯弯的月亮,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有位老爷爷把它写成了一首儿歌。
教师配乐范读。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你们一定想把它读好,对么?那么,你想给自己提出什么要求?
学生自己提出对自己的要求,教师整理。
点评:教师的这一设计,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生自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
师:请你打开书,一边指一边读。比一比谁最先能把字音读准。
指名读。评读。
三、细读课文
1.课件出示: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师:谁愿意读读这些句子?
师:“弯弯的月儿”什么样呢?我们一起画一画吧。
(老师在黑板上画,学生在纸上画。)
点评:学生通过画体会到“弯弯的”、“两头尖”,很巧妙。
师: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弯弯”的事物?
学生自由回答。
师:看!弯弯的月儿多像一条小船。
对比体会:
弯的月小的船,
小的船两头尖。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点评:这样的设计,学生很快体会到“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弯弯,小船弯弯,非常可爱。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自由读。指名读。集体读。
2.课件出示: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师:一个晴朗的夜晚,我们坐在院子里抬头仰望。只见蓝蓝的天空,无数颗星星一闪一闪的,还有一轮弯弯的月亮,多美啊!让我们飞上蓝天,坐到月亮上去,这时你又会看到了什么?
点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能坐到月亮上去,太美妙了!插上想象的翅膀,美美的想吧。
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回答。
师:再来读读这两句,把我们的想象读出来。
学生自由练读。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指名读。比赛读。评读。
课中操:
随着歌曲“小小的船”学生自由表演唱。
四、学习生字
1.学习生字。
出示课件:生字在课文中变成红色。
师:你记住了哪些生字?能说说是怎么记住的吗?
随着学生的介绍,教师出示相应的生字课件,巩固识字。
2.巩固生字。
出示课件:生字
师:这些生字从课文里跑出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自己读一读。
出示课件:打乱顺序的生字,点一个出一个生字和一部分航天器的形状。生字都出现后,背景出现一个完整的航天器。
师:如今,人们乘坐航天器,不仅可以到月亮上去,还可以飞到更远的宇宙中去呢。
点评:这里,教师的设计非常独到,将生字落在航天器的一部分上,最终组成一个完整的航天器的图形,既有趣味性,又有科学性;既达到了复习巩固生字的目的,又自然的引出,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的梦想已经一一变成了现实。同时,暗示学生打好基础就是实现梦想的重要途径。
五、学写生字
课件出示要写的生字。
师: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指导写生字。
六、课后延伸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适时出示课件:
1.有关的诗词。
2.阿波罗15飞船的宇航员和月球车的图片和有关月球的知识。
师:有兴趣的同学在课下可以上网,到“月亮网站”再收集一些资料。
点评:这里鼓励学生上网收集有关月球知识的资料,推荐“月亮网站”,倡导收集古诗词等环节的设计,沟通了课堂内外的学习渠道,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了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真正把学生当成了学习、发展的主人。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句子中说话人在前、在中、在后时,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
2.了解叠词在表达上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3.能在交际场合中对大家关心或感兴趣的事发表自己的看法。
4.能根据书的封面展开想象,写一篇作文。
5.运用已学方法自主阅读短文。
教学准备
教师:叠词卡片,词语接龙所需的生字卡片,搜集的新闻报道稿等。
教学设计
一、温故知新
1.读一读、想一想。
⑴自由读一读这三句话,说说写对话时要注意些什么?
⑵小结。对话的三种形式,提示语在前、在中、在后时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
2痹俣粒体会表达效果。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不同的对话形式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
3痹擞谩
(1)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运用恰当的对话形式,写一两句人物的对话。
(2)交流点评。
二、词语拾趣
1.自由读第一排范例,说说发现什么。
2.同桌合作读,完成后面的词语接龙。
3.教师抽读。
4.开火车接龙。
三、互动平台
1.自由读,说说自己从这几段话中知道了什么。
2.指名举例说说什么叫叠词。
3.同桌比赛:看谁知道的叠词多。
4.举例体会叠词的表达效果。
(1)生动形象。
(2)富有美感和韵味。
(3)感觉亲切。
5.试着运用叠词说一两句话。
四、自主阅读园地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刘翔创造亚洲奇迹》和《亚洲飞人——刘翔》。
2.用自己的读书符号,留下你阅读的痕迹,记下你阅读中的感悟。
3.引导学生交流读后感悟。
(1)说说这两则新闻报道分别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2)你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感情倾向?
(3)说说你对新闻报道的认识。
五、口语交际:说出自己的见解
1.课中联系旧知,引出话题。
从本单元的课文中,我们认识到:一场暴风雨,有的人认为是一种毁灭,可拉法埃莱·费拉里斯却认为它带来的是更加绚丽华美的景色;在多数人眼里,丝瓜是再常见不过的了,可季羡林先生却认为它是那么神奇,仿佛既有思想,又有行动;有人觉得兰花要种在花盆里,有人却觉得还是长在空谷的幽兰好;就连那小小的天窗,也会让我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来。我们认识到: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看起来很平常的现象,很普通的事物,人们往往也会有不同的看法。你心中也一定有你喜欢的感兴趣的事情,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看法。想不想说出来,看看其他同学和你的想法有没有不一样?(板书课题)
2.进行了解。
3.交流了解情况。
(1)同学间互相说说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事情。
(2)说说你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交流可先在小组内进行,然后在全班组织开展。师指导学生就态度大方、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尤其是有独特的见解方面进行互提意见、互相评价。
六、习作百花园
1.联系课文,复习写法。
(1)在本单元的课文中,你学到了哪些状物的方法?
(2)《天窗》一课中,你懂得了怎样去展开想象?
2.指导观察和想象。
(1)看看语文书封面上有些什么?具体说说他们的样子,色彩等。
(2)这些会让你想到什么?
3惫顾枷白鳌
你是怎么说的,你就怎么写。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口头语言转变为书面语言。知道作文就是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以书面语的形式写下来。
4自读自改。
运用修改符号,自读自改,知道修改在作文中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5.师生合作,当面评改,以点带面。
老师重在指导作文修改的方向和方法。
6.分小组,学生互评自改。
指导学生在互评过程中,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学习别人的长处。同时在评别人的作文中自己学会思考,力求得到一些启发。运用修改符号,反复修改,养成良好作文习惯。
7.小组内互相赏读。
8.面向全班赏读,增加学生习作的信心和兴趣,互相取长补短。
语文教案 篇3
目的
知识与能力:品味本文诗意的描写性语言, 与规范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作对比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桥之美,进而欣赏美,感悟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桥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审美效果分析,指导学生获得一些美学基本知识;品味文中诗意的语言
教材、学情分析:
中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
学习本课之前,通过《中国石拱桥》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了说明文的特征、常用的说明方法,也了解了说明文语言应准确、周密的特点。但本文与《中》有所不同,它不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学习本文,要仔细品味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它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人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文章极具个性色彩的'表达与《中》平实的语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仔细品味。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指导点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出示赵州桥的结构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石拱桥》,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
(师生互动)
桥梁专家看桥更重视它的结构。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写桥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那么画家是如何欣赏桥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画家桥的世界——《桥之美》。
二、文本解读:
(一)、画家眼里的“桥之美”
桥的美,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绘画的形式美就是要注意块、线、面的搭配。
(出示“小桥流水人家”的图片)
画面的构成要有块、线、面的搭配,桥在画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不同环境中的“桥之美”
为了说明这个观点,
作者写了哪些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形式的桥?
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
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径尽头的小桥;铁索桥;南京长
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鹊桥
等。
(三)、赏析、品味“桥之美”
1、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
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这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了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他似乎也具有生命力。
4、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写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四)、我看“桥之美”
1、文章中写到的这些桥,作者都认为它们美吗?有没有作者认为不美的桥?你认为呢?
2、“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请说说你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寻找、发现生活中的美。
同学们回去找找自己身边,或者旅游途中的风景照,或者利用网络或书籍寻找一些有关各地风土人情等的照片,给各自查找到的图片配上一段说明文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的事物,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欣赏这大千世界吧!
板书设计:
桥之美
吴冠中
乌镇石桥——舒畅———开阔疏朗
江南石桥——销魂———刚柔相济
长桥卧龙——满足———灵动和谐
风雨桥 ——欣赏———安详自在
桥 感受 美
语文教案 篇4
夜幕初垂,一轮明月从湖面上慢慢升起。汤姆和爸爸摇着小船来到湖中小岛上钓鱼。
汤姆把鱼饵套上鱼钩,然后甩起鱼竿,把钓线抛向远处。鱼饵划破水面,沉入水中,湖面泛起一圈圈银色的涟漪。
湖面渐渐恢复了平静。突然,汤姆觉察到水下有动静,鱼竿弯成了弧形。汤姆一阵惊喜,一定有大家伙上钩了!爸爸在一旁微笑着,投来赞赏的目光。
汤姆小心翼翼地把鱼竿拖出水面。哇!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
汤姆急忙把大鲈鱼提到岸上。这时,耳边传来爸爸低沉的声音:
“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为什么?”汤姆很不情愿地嚷起来。
爸爸指指手表:“现在是晚上10点——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还有两个小时。”
汤姆朝湖的四周看看,月光下没有渔舟,也没有钓客。汤姆说:“放心吧,爸爸,没有人看见我们,也没有人知道我们在这个时候钓到了鲈鱼。”
“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从爸爸斩钉截铁的口气中,汤姆知道已经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了。他只好慢吞吞地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鱼钩,把鱼放回水中。
大鲈鱼摆动着强劲有力的身子游向湖心。汤姆叹了口气,心想:我这辈子再也钓不到这么大的鱼了。
真的,从那以后,汤姆再也没有钓到过那么大的鱼。可是那晚的情景却一直铭刻在他的记忆里,爸爸坚定的话语也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
语文教案 篇5
一、内容简析
1、这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作文训练。
2、本次的写作形式是先进行片段训练,再整合成一篇文章。
3、指导的依据是:刚学过本单元小说的课文,教师与学生共同品析了人物的细节描写(特别是心理描写)。而心理描写是为了表现人物的精神、性格、品质的重要内容,所以教师在本单元训练此项内容。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知道有心理描写这一方法,但绝大多数人只会笼统地写人物心理,例如“很害怕、高兴极了,不知怎么办才好……”之类的语言。可说是毫无特点可言,顺序混乱,亦毫无侧重点。教师针对此种不良现象,特进行此指导课,让学生掌握心理描写的重要性和心理描写的几种方法;并且学生通过品析和讨论,激起他们的写作激情。
三、教学目标
1、学生明确心理描写的概念,掌握心理描写的几种方法。
2、通过练习、运用与品析,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养成学生善于观察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心理描写的方法,完成当堂训练中的质疑;难点是使学生掌握多角度描写心理。
五、教学思路
创设情境→学生训练→知识引导→例文品析→小组交流→整合总结→学生作文→教师指导→修改作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进入学习
请一名同学站上讲台,片刻后回座位。
问:你刚才怎样想的?其他人又怎样想?写一写刚才所想的内容。教师巡视,请同学说说所写内容。
(二)明确概念
明确概念:把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写出来,就是心理描写。
作用: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学习方法
1、方法一、直接描写法(内心独白)
这种方法,一般常用“我(他)感到……”、“我(他)觉得……”、“我(他)认为……”、“我(他)想……”、“我(他)回忆……”、“我(他)思索着……”“我(他)心里嘀咕……”……等带有标志性的词语来表达。当然,也可以不用这些词语,直接通过文章中人物的内心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读一读《心声》中选段①②
①不,不是这样的。京京听着,在心里说,不是这样的。凡卡不是个娇滴滴的小姑娘,他那时才九岁,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城里当学徒,吃不饱,还要挨打,他伤心极了,盼望爷爷去救他,他是在恳求,在哭诉,绝不该有这种撒娇的腔调。
②他心里在想,等放了学,我一定要、一定要躲到那个小树林子里,给乡下的爷爷写一封信,一封长长的、像凡卡写的那样的信。最后,我完完整整地写上爷爷家里的`地址,我知道那个地址。
2、理解方法二:回忆性插叙
出示回忆性内容,讲解插叙性的内容也属于直接描写法。(分组读一读)
①如:这么说,这个叫“奥尔迦”的女孩子一定跟凡卡挺要好了?京京以前也有个好朋友,叫妮儿,就住在爷爷家对门。妮儿有一双特别黑特别黑的眼睛,一笑,那双眼睛就眯缝起来,带着点狡猾的神气。她总是领了京京去摘桑果吃,她会爬树,双手一扯一扯,爬得飞快,跟猴子似的。她让京京在树下举着篮子,她坐在树上一把一把摘下桑果,扔进篮子里。然后,他两人坐在河边的水码头上,把脚丫子浸在水里。痛痛快快地吃桑果,吃得嘴唇和牙齿黑紫黑紫的。
②他也有一个乡下的爷爷。小时候,他是在爷爷那儿长大的。爷爷有一根光亮光亮的水烟袋,一抽烟,就喊:“火!”京京赶紧拿来纸捻子,点着火,递到爷爷手上。爷爷“噗”一声把火吹燃,然后“咕噜噜,咕噜噜”抽上几口,深深吸进一口气,又长长地吐出来,好像美得不行。抽过了瘾,爷爷放下水烟袋,一把将京京揽在怀里,开始说:“从前有个财主,雇了两个兄弟在家当长工……—《心声》
3、了解间接心理描写。
思考:除了直接描写内心独白还有什么描写心里的方法?
引导学生了解间接描写法(动作丶神态丶语言)
4、教师讲解方法三:梦幻描写法
人有时眼前或耳边会有虚幻的画面或声音,其内容往往是自己最想看到、听到、或最怕看到、听到的,把这些详细地描绘下来,就能十分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心声》中的:要是他真给爷爷写了信,爷爷一定高兴得要命吧?爷爷的水烟袋还是那么光,继而实现学生的再次修改了自己作文的欲望。面对此番喜人的局面我及时对学生鼓励、多表扬,不说打击和挫伤学生积极性、自信心的话;并明确要求学生的作文中不求完美,但求有独到、闪光之处。
通过这次的作文指导,学生达到
①我好像看见满试卷鲜红的叉组成一张巨大的网向我卷来,使我不得动弹,不能呼吸。我又仿佛看到了老师满面的怒容,仿佛听到了父母悲伤的叹息声和旁人的嘲笑声。
②“我直呆呆地望着大门,仿佛听到了爸爸咚咚的有力敲门声和那嘎吱的咬牙声,他似乎正冲进家门,冲我举起他那有力的大手……我好像全身的每块肌肉都在颤抖,两腿直打哆嗦”
练习:请你按刚才心理描写的思路,接着用梦幻描写法写一写刚才的心理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写好后小组交流,推荐作品师生同评。
(四)教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请你以“虚惊一场”为题目,把刚才的事情及心理描写整理成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提示:①可按以下模式写:
交代事件起因——心理描写(直接描写)——心理描写(梦幻描写)——事情结果(略谈感受,突出中心)
②在描写心理活动时可穿插环境描写,如写课室的气氛、其他同学的反应等。
附:学生课堂学习过程评价表
姓名学习兴趣习惯口语
交际朗
读小组合作综合学习习作学习方法等级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高中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和思维能力显著提升的心理特点,决定了高中生的情绪体验有其特殊的方面,时而敏感多虑,时而焦躁不安,时而孤独恐惧,时而欣喜若狂等。所以这堂课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情绪类型及不同情绪的影响作用,了解情绪调节的规律对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并逐步掌握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克服消极的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境。
具体目标:
1.认知方面:了解基本的情绪类型以及情绪的影响作用,认识情绪ABC理论和其他情绪调节方法; 2.能力方面: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情绪ABC理论,或其他有效方法来调节不良情绪;
3.情感方面:更多地了解良好的情绪对生活的积极意义,并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开朗的心境。
二、教学重点:
1.情绪的基本类型;
2.了解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情绪ABC理论。
3. 情绪ABC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
1.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情绪ABC理论进行自我调节。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40分钟)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3分钟)
1.教师先把一组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讨论用不同的表情代表一周7天的不同心情。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教师再用投影展示一系列的图片,并让学生来猜猜相应的是什么表情。通过此图片展示引出何为情绪。
(二)分析情绪ABC理论(10分钟)
1.解释何为情绪 通过对情绪一词的理解引出情绪管理的金钥匙——ABC理论
2.分析ABC理论
A.(activating event):与情感有关的激发事件,即诱发性事件。 B.(beliefs):对事件的想法和信念
C.(consequence):情绪反应和后果
现实生活中认为:A C (考试与焦虑 ) ABC理论认为: A BC
同一事件为什么会引起不同的结果?由于B的不同?
例:
A: 父母吵架
C:苦闷、抑郁
B:父母无感情
有感情的夫妻不应该吵架 图解:
3.案例分析:秀才赶考
给学生展示视频,通过生动的画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ABC理论 4.情绪ABC理论的核心观点
(三)学生活动(3分钟)
教师将准备好的纸片分发到每一组,并要求每组学生在纸条上写下近期引起较大情绪波动的事件。(不论是高兴、愤怒还是伤心等等都可以)并派代表将纸条上交,教师从每组纸条中抽出一部分来,并让写纸条本人用ABC理论来分析事件、想法、后果。并向学生提问,在这些事件中那些不良后果的反应(消极情绪)该如何处理。
(四)调节情绪的`方法(6分钟)
教师给学生2分钟事件先讨论他们自己平时会用什么方法,然后再给出建议。
a.转移注意力。
b.合理发泄情绪。
①笑—开心地大笑;
②听—静静地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③说— 向亲朋好友倾诉衷肠;④动—进行剧烈的运动。
c.学会控制情绪。控制情绪就是要做到“喜怒有常”和“喜怒有度”。 更加全面的用表格来展示调节情绪的方法:
1、积极情绪调节的方法
(五) ABC理论应用(15分钟)
教师请刚才抽出纸条的同学,用ABC理论来分析事件的诱因、信念、结果,并用以上调节情绪的方法或是自己平时惯用的方法通过小组互助的方式来调整不良情绪,
(六)课堂小结 (2分钟) 本堂课重点内容
1、了解何为情绪
2、掌握情绪ABC理论
3、学会将情绪ABC理论应用与实践中,以便能使自己更好的掌控自己的情绪,获得更多的快乐。
(七)课后作业(1分钟)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07-27
语文教案(经典)05-14
[精选]语文教案03-31
语文树教案12-07
【精选】语文教案11-25
语文教案(热门)02-16
有关语文教案09-06
语文教案(通用)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