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时间:2025-01-04 12:29:0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怀念母亲》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怀念母亲》是新课标实验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祖国在我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季羡林先生所写。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眷恋。

  教学目标:

  1.借助字理理解“频”的意思,在语言环境中理解“频来入梦”的意思。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体会“凄凉、甜蜜”等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失去母亲后的悔恨以及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作者对两位母亲所怀着的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会。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猜猜他是谁?

  2、简介季羡林。

  3、提起季羡林,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他头上的光环,然而,他的内心深处却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愫,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他,了解他。(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课文,想一想:

  母亲指的是谁?

  作者对母亲怀着怎样的情感?

  三、品读课文。

  (一)抓课文主线。

  师:母亲去世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现在梦中;留学德国,故国 母亲的一草一木也会浮上心头。请从课文中勾出描写这个意思的几句话。

  1、会读书的同学,可以把一段话读成一个词。(频来入梦)

  2、板书并指导书写“频”。

  3、会读书的同学,又可以把一个词读成一句话。

  (二)品读思母之情

  1、利用课文中的留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11月18日的日记,了解触景生情的写作方法。

  2、利用资料补白,体会季母对季老的爱,从而感受季老对母亲的爱。

  3、学习第二自然段,利用音乐渲染,教师引读:“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一生接读;

  师引读:“我曾暗暗下定了决心,立下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女生齐读;

  师再引读:“当我赶回家中,看到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全班齐读。

  (三)品读思国之情。

  1、自由朗读季老的`其余几篇日记,想一想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2、默读11月16日的日记,完成想象说话:

  因为季老想到 ,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因为季老想到 ,仿佛觉得 ,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3、全班齐读11月16日的日记,男生齐读11月20日的日记,女生齐读11月28日的日记。

  (四)抒发情感。

  纵情朗读散文《寻梦》的开头与结尾,思考交流:

  1、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面影?

  2、你从这开头结尾中又感受到了什么?

  3、从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4、读课文的开头与结尾,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四、总结全课。

  五、拓展升华。

  1945年,持续了6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闭幕,归心似箭的他头也没回,登上了回国的吉普,并写下了一首诗(课件,音乐)

  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生齐读后欣赏《我的中国心》。

  六、作业:

  1、摘抄感受最深的语句。

  2、仿照11月18日的日记写一篇日记。

  3、搜集有关“祖国在我心中”的诗歌、散文等,举办一期展览。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2

  知识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通过揣摩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情感目标:

  感同身受,增强对父母的感恩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参考资料:怀念母亲资料合集

  一、 导入

  1、(师)说说你们在什么时候会想念妈妈? 学生回答

  2、(师)妈妈是最关心、最疼爱我们的人,当我们伤心、难过、遇到困难时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妈妈来;当妈妈出差、远离我们时,我们也有一份牵挂、一份思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母亲有关的文章。

  (板书课题:6怀念母亲)

  二、预习反馈

  1、(师)看到课题,你最想从课文中了解什么?

  A、作者简介

  B、作者只怀念自己的亲生母亲吗?从课文哪段得知的?

  C、齐读第一段

  (板书)开篇点题:两个母亲 同样的崇高和爱慕

  D、写作指导:开篇点题,引出下文是写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

  2、字、词反馈

  A、多音字:奔 丧 夹 趟

  B、易读错字:崇 仍

  C、字形易错:挚 寝 频 凄 斑-班

  三、理解感悟对生母的怀念

  1、(师)作者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怀念两个母亲,首先,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作者对生母的怀念。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情感。画出来读一读和同桌交流感受。

  2、学生感悟反馈,教师适时点拔

  3、(师)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去世,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在季羡林老先生的一篇《赋得永久的悔》中有这样几段描写,相信同学们看了之后,就更能体会出作者失去母亲是为什么会如此痛苦不堪了。

  4、(电子书出示3段资料)学生感悟交流:联系资料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5、(师)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了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儿子。一想起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段。

  6、指导朗读

  四、理解感悟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1、(师引读第三自然段)后来作者到德国留学,住在一个叫哥廷根的孤寂小城,不知道为什么,……(学生读)我的祖国母亲,……(学生读)

  2、提问: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母亲和祖国母亲频来入梦?

  3、指导写作:引用说明法

  4、自读引用部分,找出最让你感动的一处,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5、交流反馈

  6、重点指导:

  A、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B、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7、齐读结尾段

  8、小结

  五、情感拓展

  1、学生谈学习文章的感受

  2、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

  执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注重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课文,先出示统领全文的问题“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而后,让学生细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做好批注。在小组间巡视时,我提醒学生注意抓住重点语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爱慕之情。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交流。我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如下重点句子:“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当学生在交流时,仍感到困难时,我引导学生先自由读相关段落,用一个字概括出作者的感受,再细读相关语句加以体会,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让学生自己在文本上先走个来回。这样的办法很有实效,每个学生在朗读、概括、体会的过程中都能各有所得。就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从字里行间充分体会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知道了母爱不仅仅是理解,宽容,呵护,牵挂,母爱是博大的,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两位母亲身份虽然不同,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是永远不变的,自然而然使感情得到升华。

  学习完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作了小练笔“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孩子们都表达了感恩之情。同时在习作的天地里都有了新的提高。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3

  教材解读

  《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要让学生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求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我觉得,此文体现语文人文性一面的应该是季老对母亲,对祖国深沉的爱,而语文的工具性一面则是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将这两者完美的结合,是最理想的课堂。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理解“奔丧、弃养、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可见一斑、怅望灰天”8个词语。

  2、熟读课文,体会季老的爱母之心、爱国之情,传达“爱国应从爱母亲做起”的道理。

  3、凭借阅读经验找到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并从中体会文章传递出来的情感——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落实“从关键词体会情感”等阅读策略,培养语感。

  教学重难点

  从关键词句中体会文章表达出来的情感——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预习作业

  1、自学课文生字词,感情得体的出声朗读课文,读流利。画出你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或自己想办法解决,或上课时设法提问。

  2、作者怀念的是谁,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我对她们同样的怀念?

  3、用横线画出我怀念生身母亲的词句,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4、用浪线画出课文中体现我怀念祖国母亲的词句,写下批注。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母亲》,谈话:孩子们,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随便聊聊)

  谈话,导入,检查预习1

  季羡林,一代国学大师,今年七月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同学们知道,他生前最悔恨的是什么吗?(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赋得永久的悔》)

  简要介绍季羡林生平。(可以幻灯出示资料及照片)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说到了故乡、母亲,那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魂牵梦萦的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篇《怀念母亲》(板书课题)

  检查朗读情况,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疏通词句(即完成预习一)指名说说,你觉得他们读的怎么样?(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情感?)引入“怀念”,进入第一板块。

  第一板块抓课文主线,完成预习2

  1、理解“怀念”(明确“怀念”是过去经历的一些场景、声音、事件在脑海里的回味,其主要是对过去记忆的一种内心体验)

  2、品读“怀念”。“我”怀念的是谁?母亲是指谁?(生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课文中哪个关键词可以读出我对两个母亲同样的怀念?(学生自由表达预习时的收获)

  关键词句:……不知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也频来入梦。(理解“频来入梦”,可结合下文中日记日期的频繁,下文中“没有断过”、“一直”、“十一年”等)

  第二板块品思母之痛,完成预习3

  读“频来入梦”这一句,引入“思母之痛”(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为什么”,我们来帮他看看为什么!)

  1、出示第二自然段(我六岁离开母亲……数十年如一日)自读,说说读后的感受。(抓住几个量词:只待了几天、只活了四十多岁、痛哭几天、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体会作者心中的痛与悔)

  2、补充《赋得永久的悔》中的几段,加深这种感受(在季老的'另一篇文章中,他详细的记叙了和母亲的点点滴滴,我们来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到上了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

  3、学生快速浏览上面的三个片段,说说自己的感受。

  4、“子欲养而亲不待”啊!母亲把所有的一切都给了“我”,可是还没等“我”有迎养母亲的机会,她就已经走了!这,怎不是“我”心中永久的痛与悔啊!(引读:我痛哭了几天,……数十年如一日。)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就因为这样,母亲频来入梦!

  第三板块品念国之切,完成预习4

  远在异国他乡,孤寂的“我”频入梦中的除了生身母亲,还有祖国母亲,这又是为什么呢?读读季老的日记吧!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1、自由品读日记,谈谈体会。

  2、关键词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浓浓的糊在心头。理解:他因为什么感到心里酸酸的,有点凄凉?(可联系上下文)既然思念是凄凉的,有为什么这凄凉与普通的不同?甜蜜的是什么?浓浓的味道是哪些往事?(来个小练笔吧!写写季老会想起故国的什么)

  学生练笔,之后交流。

  这些凄凉的、甜蜜的往事交织在黄昏的暗夜中,浓浓的糊在“我”的心头,“我”的心又怎能平静!“我”写下了一篇又一篇怀念故国的心声!(引读:11月18日……这种思念是如此的真切!11月20日……时间越久,思念越深,甚至窗外的风也会触动我敏感的神经!11月28日……)

  第四板块融合情感,升华情感

  1、日思夜想,想念母亲,想念祖国,那样强烈的情感始终贯穿了季老厚厚的一本《留德十年》。我们所读到的只是其中的一点点,就像季老所说“可见一斑”。(理解“一斑”)他在《寻梦》中这样写到:(出示《寻梦》开头与结尾两段)齐读

  2、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母亲怎样的面影?你又看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指名说说)

  3、再读这几句(将它们改写成诗的形式出示)你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怀?

  4、总结:苦苦的追寻啊!只为得到一个清晰的面影!声声地呼唤啊!只为得到一个美丽的微笑!一次次流泪,只因“子欲养而亲不待”,一次次流泪,只因无法归故国!季老的心中始终回荡着这样几个字:母亲!祖国母亲!课后去读读季羡林的其它作品吧,再次体会一下这种魂牵梦萦的情感!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会“崇高、真挚、爱慕、敬意、凄凉、沮丧、频来入梦、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敬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难点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敬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计划两课时

  课时一

  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教师直接板书课题,让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解题。

  1、教师板题,学生读题

  2、学生查字典解释“怀念”(怀念:思念)。

  二、学生自由读全文,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生字词。

  1、学生自由读全文,教师板书下列词语:

  崇高、真挚、爱慕、敬意、凄凉、沮丧、频来入梦、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

  2、学生认读上面的这些生难字词,然后在文中全圈出这些字词,再读读这些字词所在的句子。

  三、围绕课题,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

  1、学生略读课文,结合自己对全文的理解用“怀念母亲”说一个句子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对照课题,用文章中的话来解释课题。

  3、学生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

  崇高:最高的;最高尚的。

  敬意:尊敬的心意。

  真挚:(感情)真诚恳切。

  爱慕:喜爱倾慕。幕:依恋;思念。

  4、学生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意义和地位。

四、学生读文巩固所学

  五、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本课生字词书写训练。

  2、完成练习册

  3、缩写下列句子。

  1我对这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2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

  附板书:

  6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生我的母亲 祖国母亲

  课时二

  教学内容: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敬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过程

一、学生读课题后复习上街课所学。

  t1:课文写了谁在怀念母亲?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二、学生轻声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中心句,品读文章中的重点语句。

  1、品味“我”对亲生母亲的怀念之情。

  (1)大声读第二自然段,用文中重点词概括段意。(弃养、终天之恨)

  (2)结合课文理解“终天之恨”的“恨”。(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文中是指作者因为失去母亲,而感到终身遗恨。)

  (3)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作者的“遗恨”,体会作者“以恨写爱”的表达方法。

  t:你还从这段话哪些地方读出了作者的遗恨?(读出这些句子,抓住关键词说说自己的想法)

  2、品味“我”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之情。

  (1)提问过渡

  t: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怀念“祖国母亲”的?

  (2)学生默读文章中作者引用的“日记”,边读边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

  (3)引导学生逐段品味。

  3、学习文章第三自然段和最后五个自然段,升华学生的情感。

  (1)学生读第三自然段,说说“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母亲为什么会|频来入梦“呢?

  (2)学习《寻梦》的开头和结尾:作者追寻的梦是一个什么梦?

  (3)介绍“季羡林”先生生平事迹,重点介绍他《留德十年》这本书。

  (4)教师朗读《赋得永久的悔》,学生读《我的中国心》

三、学生读文巩固所学。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预习《彩色的翅膀》

  3、比一比,组词

  挚( )频( )凄( )斑( )篇( )

  掣( )濒( )萋( )班( )翩( )

  附板书:

  6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同样)

  生我的母亲 = 祖国母亲

  教学反思:

  本设计用了近三课时才完成。通过三课时的教学,学生对文本的重点字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至于让学生“读文入境,批文入情”,我觉得这届毕业班的学生还有很长的一段训练路要走。

  已经引导学生学习了六篇课文,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点,我似乎还未找到。这段时间的教学里,我总是发现学生语文学习的总总问题。想想学生只有一年就要小学毕业了,可他们这种语文能力的状态,我又能带他们跨多远呢?我心甚忧。(9月25日)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三、教学准备:

  季羡林生平简介和他的相关作品。

  四、教学过程:

  (一)、描述心中的母亲,引入新课

  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

  母亲的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练说:的母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2、交流哪些字词比较难读或者难懂,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3、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部分同学进行交流。

  4、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

  哪些自然段给了你这样的认识?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1)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1)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2)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3)补充资料,谈感受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3、再读整段话。

  (四)朗读文中的佳句,回想母亲

  1、摘抄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随文识记生字、辨析字形、词义。

  2、初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深沉的爱。并摘抄相关句段。

  3、了解文章写作方法。开门见山,点明主题,首尾呼应。以及文章特有的引用格式。

  二、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来自谁的哪篇文章?(季羡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今天我们再来品味季老的一篇有关母亲的散文。感受季老对母亲深沉的爱。

  2、板书课题

  一)围绕课题,检测预习。了解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1、课文大家都预习了,再读题目,你都知道了什么?

  2、引入第一段的感悟。了解写法“开门见山,点明主题。”

  母亲指“生母,祖国”(板书)

  明确文章中心句“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读后,尝试缩句。找出季老对两位母亲深沉的爱——敬意、爱慕(板书)

  3、过渡:季老何以怀念母亲,何以离开母亲?我们再次走进文章去寻找答案。

  二)且读且思,抓关键词句,理解“恨之深,悔之切”。

  1、指名读第二段

  1)读中理解“弃养”揭示怀念母亲是因为“母亲离开了我(板书“离开”)

  2)抓关键词“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概括成语(寝食难安)

  3)指导感悟作者心中的悲痛,引入《游子吟》让学生想象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的思念中都会想到什么?

  4)再读。范读创设情境,自主练习。

  5)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心中的感受、“恨”“悔”。带着这个字去触摸作者的心(读)。

  三)自读自悟,感受作者对祖国的魂牵梦萦。

  1、痛失母亲的“悔”“恨”还未淡去,李老又离开了祖国。(板书“离开”)思国,思乡,追忆母亲的复杂情感,季老是如何表达的呢?(日记)

  2、介绍引用较多文章的另一种格式。以冒号标注开始,另段用不同字体表示。后面对散文的引用也是如此。大家在写作中可以尝试。

  3、默读。勾划季老魂牵祖国的句子。

  4、交流

  1)“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指导“凄”的写法,理解“凄凉”的词义。指导朗读。

  2)11月20日日记。指导“不能忍耐”。

  3)11月28日日记,第五段。抓关键词“思潮起伏”“心潮腾涌”,感受作者所思之乱,所想之多。指导朗读。

  4)朗读第七段,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段对文章的总结,情感的升华。并点明其与开头的呼应。

  五)拓展阅读《永久的悔》《寻梦》。

  1、大家已经被季老这深沉的爱所感染,可他自己却不断在问自己(读第三段)你知道为什么吗?

  2、学生谈体会。引入游子思乡的诗词。

  3、请同学们再回到文章中,与季老对话,与文字同游。找找你心中的“为什么”。

  4、默读,生疑。

  5、同桌交流,指名汇报。

  六)积累词句,总结文章情感基调,升华单元主题。

  1、请同学们把刚才你勾划的季老魂牵祖国的句子抄一抄,再来体会季老对祖国的眷恋,写一写你的体会。

  2、我这有四句话“热爱祖国,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同伴和睦”这是季老送给大家的。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启迪。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课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最新05-07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07-26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09-22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10-06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08-24

六年级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04-02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范文12-21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15篇08-26

荷叶母亲教学设计05-19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最新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