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科学教案范文集合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探索活动中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并能用↓、↑记录结果,表示上浮和下沉;
2、在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
3、能专心倾听别人讲话及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与结果。
活动准备:
1、教学试验材料:各种能沉、浮的物品(玩具、小木块、勺子等),大容器7个、记录表等。
2、科学术语及词汇:沉、浮。
活动过程:
一、猜测活动:
1、师: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物品宝宝,这些物品宝宝想到水里游泳,你们猜猜看会怎么样呢?(出示沉↓、浮↑卡片)
2、师:你们说有的会沉,有的会浮,我也不清楚,那我们就把玩具扔进去看看吧!
3、让幼儿大胆猜测其余物品宝宝的沉浮现象。
二、幼儿操作活动:感知“沉”、“浮”现象。
1、第一次实验:幼儿把物品放进水里,看看结果和自己的猜想一致吗?
2、第一次记录:记录猜想和实验的结果。
3、交流:幼儿相互交流第一次猜测和实验结果,探索自己的猜测和实验结果是否一致。
三、探究用不同的材料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
1、这些物品宝宝,他们在水里有的是沉的、有的是浮的,现在老师要请你们去玩一玩,动动你们的小脑筋,你有没有办法使原来沉在水底的东西浮起来,使浮起来的东西沉到水底?等玩好的时候啊,再把你的`方法告诉我们。
2、幼儿操作改变物体的沉浮,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3、你用什么办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的?成功了吗?
幼儿:沉下去的东西请沉的东西帮忙会沉下去,要请浮的东西帮忙才会浮起来。
教师小结:浮的东西可以帮助沉的东西浮起来;沉的东西可以帮助浮的东西沉下去,而且和物体的轻重、大小有关。
四、科学小实验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潜水艇吗?它有什么厉害的地方?
是啊,潜水艇可以浮在水面上,可以沉到海底,还可以一半在水面,一半在海底。那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今天,尤老师也带来了一艘潜水艇(出示矿泉水瓶子),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
请幼儿分别探索如何使瓶子沉在水底、浮在水面以及处在半浮状态。
五、经验迁移
水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是水太大了,也会给我们带来危害,发大水的时候(图片),我们周围的东西都沉到了水里,我们人也会沉到水里了,这个时候,我们想什么办法可以使自己不沉下去而得救呢?(救生圈、脚盆、木头、船等图片)
是啊,通过今天的实验,我们知道了许多水的秘密。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所以希望小朋友们能多多去探索,去发现,利用水去发明更多东西,但是也一定要注意安全。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回顾过去“难忘的”科学探究活动,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理解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过程:
本课重在反思,要引导学生回顾几年来科学课学习的过程,选择一个特别难忘的探究活动,加以分析,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反思不能是枯燥、单调的说教,而应该采用灵活多样、学生乐于参与的形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对前几年科学学习的经历进行回顾。
教材上设计了角色扮演、制作卡片和交流活动,教师们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创新。
(1)角色扮演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时角色扮演的不是某个人物形象,而是探究活动的某一过程技能。
教师在准备好的7张卡片上写上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探究过程技能“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模型与解释”“表达与交流”以及“探究过程”,同学们围成一圈坐着,并随机抽取卡片决定自己的角色。
抽到“探究过程”的同学作裁判,说一个同学们在三至六年级科学课中曾经经历过的活动主题,而抽到“观察与提问”的同学则要说出在这个主题活动中,自己是怎样经历观察与提问的',有什么经验或教训。其他角色依次类推。
(2)制作卡片
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最难忘、得意的探究过程(或其中的某一环节),并制作成卡片。在卡片上要写明选中的原因。
教材提供了卡片的模板,教师也可自行设计。
(3)交流
将同学们制作的卡片贴在合适的地方,办个“探究过程”展览会,互相交流,共同提升探究能力。
参考询问要点
“在以前的科学课学习中,我们对哪个活动印象最深?”“其中的哪个环节我做得最好?为什么?”
四、评价反思
随堂评价的内容主要针对同学们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对技能方面的评价安排在教学活动后期,主要包括两个内容:
1.角色扮演游戏的参与程度。
2.卡片制作的真实程度、格式正确。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
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 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胀大
空气 热胀冷缩
受冷 体积缩小。
科学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
1、《工具和机械》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材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2、《形状和结构》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3、《能量》单元介绍了电能、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学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使学生养成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4、《生物的多样性》单元让学生知道生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知道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能自己确定标准对生物进行分类,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会用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方法描述某一区域的生物种类。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教学班有40人,其中女19人。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足之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有的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到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掌握常用的机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设计和制作机械和工具。
2、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研究热和燃烧的关系及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
4、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在实验操作中亲自去感受。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五、教学关键
1、把握这部分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对玩具的把玩与触摸,感知"软软的、硬硬的",并对玩具及其他物品进行分类。
2.培养幼儿初步的归类意识。
活动准备:
玩具人手一个(有软性玩具、硬性玩具),其他各类物品若干。
活动过程:
一、展示玩具,引起幼儿的兴趣
老师这里有很多玩具,想不想玩?
二、多次把玩玩具,感知玩具软软的和硬硬的特性。
1.幼儿自行挑选玩具把玩。
(1)要求:①每人只能挑选一件;②用你的'小手摸摸看,你拿到的玩具是怎样的?
(2)老师指导幼儿用各种方式知道玩具的软与硬。
(3)讨论:你发现你玩的玩具摸上去或碰上去是怎样的?(学习词:软软的、硬硬的)
2.幼儿再次玩玩具。
和同伴交换玩具,尝试多种感知。
三、学习归类
1.游戏:把玩具送回家。
软软的玩具有一个家,硬硬的玩具也有一个家,你拿的玩具是软软的就送软软的家,你拿的玩具是硬硬就送硬硬的家里。
幼儿送玩具,老师指导。
2.尝试给多种物品归类。
让幼儿观察老师准备的物品。
小结:小朋友,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有些是软软的,而有些是硬硬的。只要用我们的小手去摸摸就知道了。
现在,我们一起来送这些物品回家好吗?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精选)11-01
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精品]09-22
科学教案[荐]10-19
(精品)科学教案10-28
【荐】科学教案08-21
实用的科学教案07-31
科学教案【集合】12-10
(精品)科学教案12-12
关于科学教案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