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16 13:22:4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锦集8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锦集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汉字,掌握部首查字法的使用步骤。

  2、能够在朗读中感受对联的意境,掌握三则对联。

  3、熟读《十二月花名歌》。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7个汉字,掌握部首查字法的使用步骤。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来看一幅图。图上的小狐狸在干什么?

  想吃葡萄。

  播放儿歌:酸葡萄

  导入新课:让我们来看一看这首儿歌吧。

  出示儿歌。读一读,把你不认识的生字圈出来。

  二、查字典

  1、如果你在读书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汉字应该怎么办呢?。

  查字典,问老师。

  老师不是实时陪在你的身边,老师给你推荐一位老师。出示谜语:老师不说话,肚里学问大。有字不认识,可以请教它。——字典

  2、如果你认识一个汉字,但是不知道它的意思,可以使用音序查字法。如果这个汉字你根本不认识,这就需要一种新的查字方法——部首查字法。

  部首查字法怎么做呢。只需要四步。我们以“狐”为例学习一下。

  第一步:要查“狐”的读音,要先确定这个字的部首是“犭”,再数一数“犭”的笔画,共三画。

  第二步:在“部首目录”里的“三画”中找到部首“犭”和它所在的页码。指导学生找到页码,允许同桌或者小组。

  第三步:按照页面,在“检字表”中找到“犭”部。再数一数“狐”字中除去部首还有几画,然后在相应的位置找到“狐”字和它在正文中的页码。

  第四步:按照页码,在正文中查到“狐”字,读音和字意你就都知道了。

  3、查字典练习。

  数一数这些部首有几画,他们在“检字表”的哪一页?

  出示:“艹、犭、”等部首。学生小组合作查找。

  数一数这些汉字除去部首还有几画。

  出示:葡、紫、狸等生字。学生小组合作查找。

  用部首查字法,查查儿歌中不认识的字。

  出示表格。学生完成课上的表格。

  4、认识汉字,出示要求认识的汉字:葡、萄、紫、等7个要求会认的汉字,学生认读。

  三、日积月累

  1、学习: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结合图片讲解。

  2、学习: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结合图片理解。

  3、学习: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结合经历讲解。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4、玩一玩对对游戏,记住这些对联。

  四、我爱阅读

  1、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花朵?

  学生自由表达。

  2、一次出示图片,感受花的美丽。懂得适时有花开,月月很美好。

  3、一年十二月,月月花不同,你还知道哪些花朵,它们在几月盛开?说给同学听听吧!

  学生自由表达。播放音乐欣赏:十二月花名歌,结束教学。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迷、灿、烂、固”等11个生字,正确书写“灿、烂”等5个生字,积累“迷人、灿烂”等词语。能主动地运用“去部首”“加部首”“换部首”等认识合体字的方法识记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秋天是美丽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通过学习,使学生热爱秋天。

  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介绍了哪些水果,并选择自己喜欢的熟读成诵。

  2、感受秋天的迷人之处,树立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播放秋天的图片。

  2、说说你眼中的.秋天

  出示范句:

  一片片火红的枫叶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纷纷飘落下来。

  3、揭示课题。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

  2、反馈自读情况

  (1)有侧重地交流生字

  (2)指名读文,听听是否读准字音,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水果呢?

  (3)在文中圈出水果名称

  (4)出示填空整体感知:秋天到了,山洼里的各种水果成熟了,有____ ,有_____ ,有_____ ,有____ ,有_____ ,还有____ _。

  3、检查学习情况

  (1)简、豆、颜(字形),诗、著、串(正音)

  (2)指导书写:固、简、串

  三、学习课文

  1、你最喜欢作者介绍的哪一种水果?找到有关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读好这些句子

  2、反馈交流

  (1)柿子:

  ①出示句子

  ②读一读

  ③出示诗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④但是作者是怎么认为的?出示“然而……”,理解“逊色”

  ⑤有感情朗读第二节

  (2)苹果

  ①出示句子读一读

  ②作者笔下的苹果有什么特点?

  ③积累句子

  (3)山楂

  ①出示句子

  ②理解“缀满、玛瑙”

  ③读一读

  (4)葡萄

  ①出示句子

  ②分别抓住什么特点?

  ③理解“晶莹透明”

  ④师生配合读句

  3、有感情地读好第4小节

  四、尾声

  1、出示第1节,读一读

  2、复习词语

  3、你觉得秋天是怎么样的?自己动笔画一画。

  4、介绍自己喜欢的水果

  我喜欢___ ,因为_____ 。

  果园里的果子都成熟了:_______。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按目的筛选材料并加以分类整理的能和不断积累的习惯。

  2、理解课文在确定话题、运用语言方面的特点。

  3、认识敬业乐业的意义,培养敬业乐业的职业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的分析可落在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教、学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要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课文,思考问题,初步读懂文章

  一、解题,介绍作者

  导入新课:《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梁启超先生字卓如,别号有任公、沧江、中国之新民及饮冰室主人等。广东省新会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注意者,著名学者。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他的文章被成为“新文体”。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以试验、总结、推广职业教育而著称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该校1918年5月由黄炎培发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的,校址在上海陆家浜。以黄炎培提出的“敬业乐群”为校训,提倡“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着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生产劳动实习和职业道德训练,强调教育与社会联系,有优良的传统和校风。

  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

  1.先请学生讲一讲自己归纳的段落大意,然后发动学生评议。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1)这是一篇讲演稿,是梁启超先生在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但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今天立足本职多作贡献,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还是大有帮助的。

  (2)总结议论文文体知识。

  (3)介绍演讲的基本知识。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求: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这里讲的是针对性。演讲是直接面对听众交流思想和感情,所以必须了解听众对象,认清环境场合,明确演讲的主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于演讲尤为重要。②思路清晰,节奏明快。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4)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教者总括:9段文字,按议论文的一般论证结构,文章可划分为三大部分:第1段是一部分,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二部分是2~8段,论证中心论点;第三部分是第9段,归结全文。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

  四、布置作业:

  要求

  1.把不理解的字词,难懂的语句做上记号;

  2.试把每一段的段意归纳出来;

  3.课文中多处引用《论语》《礼记》《老子》《庄子》等古代典籍的论述。逐一抄录这些论述,认真想一想它们的意思。

  学生读课文,概括段意:

  第1段,对题目作简单解释,然后提出中心论点。

  第2段,强调“有业”是“敬业”和“乐业”的基础。

  第3段,从反面论述,说明无业的害处。

  第4段,说明有业的重要,这是从反面论述。

  第5段,作者具体论述有业之必要。

  第6段,开门见山提出第二分论点“要敬业”。

  第7段,以设问方式把“要敬业”的论述引向深入。第8段,论述“要乐业”。第9段,归结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按目的筛选材料并加以分类整理的能和不断积累的习惯。

  2、理解课文在确定话题、运用语言方面的特点。

  3、认识敬业乐业的意义,培养敬业乐业的职业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的分析可落在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教、学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要点

  1、分析文章的观点和材料是如何统一的。

  2、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把握本文的论证结构。总结文章为证明论点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一、粗读全文,然后提问

  1.本文是如何做到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之间的统一的。

  2.要求学生能根据论据找出论点,根据论点找出论据,从而认识课文中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二、读议课文第二部分课文第二部分共分三层。

  第一层(第2~5段),提出有业之必要。这是确立全文论点的基础。第2段,共3句话,第1句和第2句是转折关系,强调“有业”是“敬业”和“乐业”的基础,这是提出本层的分论点,第3句和1、2两句是蚬关系,说出先谈“有业”的原因段,说明无业的害处,这是先从反面论述。课文先引两句孔子的话作理论论据,然后再简单评述。第4段,说明有业的重要,这是从正面论述,与第3段形成对照。这一段主要引用一位唐代僧人的格言和做法,属事实论据。第5段是作者的具体论述。有了第3、4两段的对照,本段作者的说理就显得十分自然。文中的两个“简直”以及“彻底”“万不能”等词语,都表现出作者鲜明的态度,具有不容置辩的力量。本段结尾处限定论述范围,转得自然。既避免了泛泛而论,又不致使人误解。

  第二层(第6~7段),论述“要敬业”。第6段,先开门见山提出本层中心,显得眉目清楚。然后分三层展开论述:

  ①先解“敬”字含义,引朱子的话来解释。

  ②再讲为什么可敬,以设问方式展开论述。课文举两个地位悬殊的职业作例子,证明“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为进一步论证“敬业”打下基础。

  ③赞美敬业的人。第7段,以设问的方式把论述引向深入,指出只有忠实于自己的职业,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这里作者既有自己的论述,也引用《庄子》、曾文正、孔子等的论述,尤其是引一位法国学者的著述,以英国人和法国人不同的行为,把“敬业”解释得十分形象具体。

  第三层(第8段),论述“要乐业”。这一层先从反驳“做工好苦”入手,扣住“苦”与“乐”的不同态度展开论述。论述了怎样理解“苦”,指出应当从“苦”中找出“乐”,批评了“无业游民”和“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自然推出“只要你肯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再具体分析原因,指出“趣味”在于“身入其中”,“奋斗前去”,“比较骈进”,“省却烦闷”,引导青年人确立“乐业”思想,鼓励青年人去过有价值的生活。

  三、结合本文总结,启发学生思考

  本文各部分论证思路列表分析(见板书)(表中序号为课文段序号)

  四、总结归纳

  文章为证明论点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课文论据丰富多样,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事实论据,包括所引的各种事例,有的详细叙述,有的简略提及,最简的甚至只有一句话。哪些该详,哪些该略,全看论证的需要而定。这类论据是使论点令人信服的基本依据,所以必须真实可信,充分确凿。第二类是理论论据,包括古今中外的名人言论、俗语格言等,因为提出言论的这些名人有一定的权威性,俗语格言被人们普遍认可,所以这类论据也就有比较强的说服力了。

  五、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4

  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

  (板书)齐读课题

  二、请同学们回忆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三、看看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开火车读)

  喜欢 因为 迟钝 准能

  再看看课文中有那些生字(指读)

  喜、因、喂、线、迟、能

  四、这节课就学习这6个生字。

  1、请你仔细观察这几个字,看看你想怎么学习这些字。

  喜、喂——比较难

  线、能——左右结构

  因、迟——比较简单,可以自学

  2、先来学习这两个比较难的.字

  (1)先来看喜字,这个字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它?

  拆分法:士+口+..+口——喜

  我们再看看这几部分有时怎么组合成这个字的。

  (2)再来看看下一个字。指读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这个字是什么结构,结构特点是什么?重点看看右半部分写时注意什么?

  竖提的起笔位置在哪儿?

  捺在哪笔出锋才好看呢?

  3、接下来我们学习2个左右结构的字。

  这2个字相请同学们分小组研究学习。先找找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分别说说2个字是怎样记和写的。

  汇报:相同点:结构相同,左右结构。

  结构特点,左窄右宽。

  不同点:线:头不齐脚也不齐

  能:头不齐,脚齐

  字形不同

  记字方法

  线:熟字换部件,浅——线

  熟字换部首,红——线

  能:拆分法….+月+匕+匕

  写字注意:

  线:二倾斜,较短。斜钩长点,起笔在竖中线上。

  能:左、右两部分收笔位置要对齐。

  匕写实要先写撇,再写竖弯钩。

  4、最后2个字请同学们自学,选出其中一个字来学习。

  五、齐读6个字。

  觉得哪个字不好写,再写一个。

  六、练习,形近字组词。

  因( ) 尺( ) 线( ) 蛙( )

  困( ) 迟( ) 钱( ) 娃( )

  七、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

  1.学习课文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预报、通过、争先恐后”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不同卫星的不同语气。

  多媒体资料(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卫星资料);生字、新词的投影。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1.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2.星星的新朋友是谁呢?它们具有怎样的特点?

  3.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评价。

  二、熟悉课文内容,表演课本剧

  1.分小组,尝试演课本剧。

  2.全班交流。讨论怎样评议每个小组的表演。

  3.确定方案:自然大方,能演出每种卫星的作用。

  4.逐一评议。

  三、学习课文的生字,掌握生字的记忆方法

  1.再次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思考:运用怎样的办法才能记住这么多的生字?

  2.交流记字方法。

  3.指导学生书写:专、世,注意“世”的笔顺。

  4.学生仿写后,教师评议。注意纠正生字的占格位置。

  四、总结全文

  1.再读课文。思考:星星是怎样结识这些新朋友的?

  2.课文赞颂的是谁?(课文赞颂的是默默无闻的科学家。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实现了大家的愿望。希望每个同学也能播下科学的种子,用勤劳浇灌,结出丰硕的成果。)

  1.教师在教学《星星的新朋友》时,先让学生围绕以下思考题预习课文:(1)“星星的新朋友”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在文中,星星认识了几个新朋友?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2.教学时,可设计三次读:(1)自由通读全文,边读边找,课文描绘了星星的几个新朋友?这些新朋友分别有什么特点?(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并提出问题。(3)有选择地朗读课文片断,挑一处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和段落读一读,并说出为什么喜欢。

  3.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再对文中典型的句子进行对比读、欣赏读,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领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比一比,再组词。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无边)的夜空 (永远)的朋友 (各种各样)的卫星

  (好奇)地问 (大声)地发言 (清楚)地介绍自己

  3.趣味语文题。

  (出)(生)入死 (深)(入)浅出 (眼)(高)手低

  (阳)(奉)阴违 (避)(重)就轻 (天)(南)地北

  4.星星都有哪些新朋友?它们分别有哪些功能?

  一 侦察卫星

  侦察卫星是用于获取军事情报的人造地球卫星。照相侦察卫星有的可以把地面上广大地区的景物拍摄下来,有的拍摄范围虽然没有全景相机大,但分辨能力高,可以把军事机构、港口、机场、导弹基地等战略目标照得清清楚楚。

  二 导航卫星

  导航卫星是从太空发射无线电导航信号,能为地面、海洋、空中和太空用户导航定位的人造地球卫星。利用卫星导航或定位,具有高精度,全天候,能覆盖全球和用户设备简单等优点。

  三 营救卫星

  营救卫星运行在850公里至1000公里高的近圆形绕地球飞行的轨道上,可以接收来自直径约5000公里的广大地区内任何地方遇难的.飞机、船只等发出的求救信号。飞机、船舶失事时,其携带的装置能迅速地发出紧急呼救信号。飞经上空的卫星接收到信号后,将信号转发给地面信息接收站。地面信息接收站将情报传送到飞行指挥控制中心,由它向出事地区的救援组织发出通知,进行营救。此外,卫星救援也可用于因考察、探险、登山等遇难个人或团体的救援。

  五、说课设计

  1.教材简析

  《星星的新朋友》一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S版第二册第四组中的第一篇课文,属精读课文。这组课文主要是以爱科学为主题的。

  这篇课文以童话的形式介绍了几种人造地球卫星及其作用。全文语言简洁,适合儿童阅读。根据课文内容,本文配有一幅插图:深蓝色的夜空中,星星们在悄悄谈论着什么。形象的画面,奇妙的想象,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遐想,感受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课后编有“学习链接”,介绍了我国人造地球卫星的情况,意在为学生提供一些课外资料,了解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感。

  2.教法说明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

  3.学法说明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完成教学任务,在上述教学方法指导下引导学生掌握“读、想、画、议”的学习方法。通过读,达到有所思、有所得的教学预设,认真思考,划分重点词句,议出问题,把握本课的训练重点。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二、教学难点

  、整体感知

  四、学习小结

  1、请学生归类,文中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文中其它话说的是什么内容呢?

  明确:其它话说的是人的修养、精神境界。

  3、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出现的“而”字的几种用法?(具体见补充练习)

  (1)顺接(表修饰、表并列、表顺承);

  (2)转接

  五、总结

  六、补充练习

  1、用课文的原句回答问题。

  (1)作者阐述学和思辨正关系的句子的哪句?

  (2)作者说明孔文子称“文”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根据是什么?

  2、《论语》中很多话后来成为,下面句中各含一个请找出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不耻下问)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行必有我师)

  (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择善而从)

  3、“而”字的两种用法

  (1)学而时习之(顺)

  (2)人不知而不愠(转)

  (3)温故而知新(顺)

  (4)学而不思则罔(转)

  (5)默而识之(顺)

  (6)学而不厌(转)

  (7)择其善者而从之(顺)

  4、背诵五则

  【板书设计】 《论语》六则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教学态度:诲人不倦

语文教案 篇7

  写消息

  写作目标

  1、能写一则消息,报道本校或本班新近开展的一次有意义的活动。

  2、能在老师指导下写一句话新闻。

  课前准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着手调查本校或本班新近开展的一次有意义的活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在着手调查调查本校或本班新近开展的一次有意义的活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一则消息进行报道,要求真实准确,迅速及时,简洁明快,用事实说话。

  教学设计

  è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21世纪是信息时代,每天,只要打开电视机、收音机、走进互联网,翻开报纸杂志,我们就可以看到、听到许多的国家大事、社会新闻……接受信息,传播信息,可以说是我们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于是,生活在现代,现代的生活我们学会写消息。

  è交流课前准备内容

  1、下发作文纸组织学生小结对本校或本班新近开展的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调查。

  要求:

  (1)分小组活动,学生各自口述本校或本班新近开展的一次有意义的活动。

  (2)组内讨论挑选出最有意义的一件,大家把它记录下来。

  (3)语言简洁明快,用事实说话。

  2、小组选派代表在班内交流。

  è动手实践

  导入语:通过同学们的介绍,老师知道了大家都做了一次生活中的有心人,那么,如何规范地写一则消息来报道我们正在身边发生的事?下面,我们就来深入研究如何写消息。

  明确要求:

  1、按原小组学习新闻的特点:消息也称新闻,是对当今有社会价值的事实的报道,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消息有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其结构也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缺一不可。消息写作大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客观叙述,展示事实;一种是重点特写,透视精神。消息的结构形式,体现了一种“倒金字塔”式。写作时应该把最主要的信息放在最前面,然后按照“重要—次重要—次要”的顺序来写。

  2、根据消息的特点,小组内重新组织语言,调整结构,写出一则规范的消息。准备下节课在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在动手实践之后,能对其他小组创作的消息合理评价,总结收获。

  教学设计

  è导入新课

  真实、准确,是消息写作必须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构成消息的事实,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情以至每个细节,都必须完全真实,确凿无误。消息的写作要迅速及时。“当日的新闻是金子”,消息的价值就在于新。消息要短小精粹,语言要明快简洁。这节课我们来总结上节课的写作。

  è讨论评价

  导入语:同学们对照新闻的特点,来合理评价其他小组的写作。

  小组推选选手上讲台交流作品,其他同学记录要点,合理评价。

  è拓展探究

  导入语:

  经过两节课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我们终于大功告成,请同学们谈谈写作实践后的收获。

  (学生个别发表体会,引领学生明确消息写作的要领,形成能力。)

  è课后学习

  在老师的指导下,到当地的一个先进单位采访,记录下详细的资料,然后概括和提炼出典型事例写一则消息。

  è附:学生习作

  服务教学美化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我校建起生物园

  前日,我校在学生宿舍楼通向教学楼的道路两旁,筑起栏杆,建起了生物园。过去遇到了刮风下雨,校园黄沙横飞,遍地淤泥,人们戏言道:下雨是“水泥地”,天晴是“扬(洋)灰场”。情况虽然谈不上严重,但着实叫人不便。如今,学校因地制宜,在道路两旁建起了生物园,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能使教师的生物课更形象更生动。生物课上多多少少会有些小实验,为了做个小实验,同学们要准备好多天,现在有了生物园,我们就不用愁了。现在,生物园的种子已经发出嫩芽,希望同学们能保护好她。

  导语部分,交代了建生物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简洁、明了。概述建生物园的背景,有描写、有引言、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语言诙谐,有画龙点睛之妙。

  主体部分,紧扣标题写出了生物园的作用:服务教育、美化环境、防止水土流失。语言平实、亲切。

  总评:

  这则习作符合消息写作的要求。它首先交代了“交代了建生物园事件”,然后交代了建园的背景和目的,符合“倒金字塔”的结构特点。

  附消息一则:

  用生命书写爱在瞬间显永恒

  殷雪梅事迹报告深深感动教育工作者

  本报讯5月28日下午,省教育厅机关举行英雄教师殷雪梅事迹报告会,殷雪梅老师平凡而伟大的事迹强烈地感动着现场的每一位听众。这是殷雪梅老师事迹报告团首次来到省城南京。报告会主题为“用生命书写爱”,由《爱洒人间》、《不懈的追求》、《我的亲妈妈》、《瞬间的永恒》四部分组成,分别是殷雪梅老师的生前同事、校长的追忆,女儿潘霞的深情思念和一位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手记。报告生动地叙述了殷雪梅老师与学生、同事以及家人相处的点滴故事,叙述了她对事业的.追求和对荣誉的礼让。“每一个孩子对她来说,就像生命一样重要。”对待班里的一名智障的小学生,殷老师也从不放弃关爱和教育,用更多的精力扶持他进步。在教学事业上,殷老师执着创新进取,硕果累累,可是在评选先进表彰优秀方面,她总是把机会让给年轻的老师,“我都这把年纪了,不要这些荣誉和光环,还是让给年轻老师吧,可以让他们干劲更大一点。”

  报告会上,温馨的情感、动人的细节令在场的教育工作者屡屡热泪盈眶。省教育厅高教处年轻党员张晓宁说:“殷雪梅的事迹使我的心灵受到了深深震撼,感动我的不仅是她的壮举,更是她三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的精神。我要以她为榜样,踏踏实实工作,为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基教处处长陆志平曾参加殷雪梅老师的追悼会,听了报告又一次受到强烈的感染,他认为:“殷雪梅老师是一个平凡的人,更是一个伟大的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向她学习,热爱学生,热爱我们的教育事业。”

  殷雪梅老师是金坛市城南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今年3月31日中午,她在护送学生过马路时,一辆违章小轿车突然横冲过来,殷老师奋不顾身地张开双臂将学生推向路边,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们,自己却以身殉职。

语文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在整套教材中,这是唯一的一个议论文单元,必须结合议论文知识分析阅读教材,注意了读写结合。《短文两篇》“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文主要论述读书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积累文中精辟的句子。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短文一导入: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今天就让培根教给我们更多更好的读书方法吧。

  【教学准备】录音机教学示范带采用1、批注阅读法2、讨论探究法

  【教学流程】

  一、短文一导入: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今天就让培根教给我们更多更好的`读书方法吧。

  作者简介

  二、教授新课

  1、学生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

  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2、学生读一读,记一记:

  怡情、傅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伦理、味同嚼蜡、吹

  毛求疵

  3、学生边读边思考:(1)理解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2)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有那些?

  (3)“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这段话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4)读书的作用是什么?

  (5)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时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6)作者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这里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7)文中还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学生展示:

  (1)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

  天然的不足;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4) 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5)归纳说理、举例论证。

  (6)类比论证、举例论证。

  (7) 正反对比论证。

  三、教师小结:本文主要为我们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方法以及读书的作用。

  (一)短文二导入:“不求甚解”是我们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学到的一句名言,这篇文章中作者以它为题意在要真正理解陶渊明的本义。那么,“不求甚解”真正的含义什么呢?我们一起从这篇文章中寻求答案吧。

  (二)教授新课:

  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作者针对什么说法进行论述?

  2、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

  3、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

  4、“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5、文中例举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事例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有什么

  关系?

  6、引用陆象山的话有什么用意?

  7、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

  8、本文在论证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三)学生展示:

  1、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 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3、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4、“好读书”讲的是一个人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求甚解”则强调的是读书的

  谦虚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5、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

  6、作为论据对“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行论证。

  7、本文主要讨论了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8、有 立有驳,驳 立结合。

  三、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的含义的论述,告诉我们既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也要有

  谦虚的读书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布置作业】

  1、掌握课文中的要点问题。

  2、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

  《谈读书》比喻、排比、对比

  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

  《不求甚解》破立结合,辩证全面

  【设计思路】

  教学本文采用“批注式阅读法”,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点拨,组织学生互动合作,讨论探究,在思维的碰撞交流中,自主评价、独立判断。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经典)05-14

语文教案08-09

[精选]语文教案03-31

语文教案07-27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语文《咏柳》教案11-09

语文树教案12-07

[优]语文教案09-09

实用的语文教案09-11

语文教案(热门)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