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28 08:19:0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8篇[通用]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8篇[通用]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

  2、了解司马迁和《史记》

  3、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经过及陈涉在反秦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才干。

  4、分析陈涉的形象,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5、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

  6、学习陈涉少有壮志、壮有所为,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决心和意志。

  重难点:了解起义的原因、舆论准备及经过,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一:研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围绕起义这一中心事件,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的)

  二、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三个:一、(1)写陈涉的出身和抱负,二、(2)起义的原因及为起义所做的谋划准备,三、(3)写发动起义和建立政权的'经过)】

  三、起义的导火线是什么?(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失期,法皆斩,)

  四、根本原因是什么?(天下苦秦久矣)

  五、陈胜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怎样的分析?提出了什么口号?(他抓住了秦王朝面临的严重政治危机和楚国人民的反抗要求这两个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天下苦秦久矣,长子扶苏贤而被杀,二世胡亥不当立而立,项燕数有功,爱士卒,而百姓不知是死是活,秦王朝内部危机四伏,人民的反抗情绪一触即发,起义当然会成功。口号: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六、陈胜是怎样为起义做舆论准备的?又是怎样发动起义的?(舆论准备有(1)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2)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起义的步骤有三:(1)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2)并杀两尉(3)招令徒属,为坛而谋,立为将军。

  教学要点二:继续探究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写作方法。

  一、全班齐读课文,抽查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二、分析陈胜这个人物形象:少有大志,壮有所为,不安平庸,具有洞察时局和组织领导才干,关键时刻沉着机智,智勇双全。

  三、陈胜出身低微,虽自立为王,但为时仅六个月,司马迁为什么将他列为世家呢?(虽出身卑微,但少有大志,首先发难,向残暴的秦王朝举起反抗的旗帜。虽然起义失败,但他的反抗精神引领了全国各地的反抗斗争,最终推翻了秦王朝。他是一个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同时也体现了司马迁重功业,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立传思想。)

  四、本文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把他放在特定的环境中,来显示他与众不同的凡响和非凡的才能。)

  五、学了本文,你受到什么启示?(围绕树立理想、掌握人心动向,沉着、稳重等!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会认会写个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借助画面边读边想象,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画面边读边想象,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出示挂图: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课文,看看秋天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二、自由读课文。

  不认识的字可借助“苹果”里的拼音。

  三、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说说你们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四、全班汇报。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游戏“说字找字”

  3、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4、指导书写。

  五、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3、齐读,思考:秋天的图画是怎样的?

  六、全班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和想进一步了解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摘苹果”的游戏复习生字。

  二、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你听出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秋天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3、点拨读:体会“挂、露、翻、举”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4、比赛读看谁读得最美?

  5、读你认为最美的句子。

  6、对照画面,试着背诵课文。

  三、讨论交流:

  为什么说是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

  四、扩展练习:

  创编童话剧。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知识要求:自学课文中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能力要求: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

  教具准备:

  常规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忆过去经历过的美好的事情是一种享受,充满乐趣。你会回忆过去经历过的有趣的事吗?爸爸妈妈也会回忆他们的童年,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课文的`题目是《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

  思考:

  1、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三、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标出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事,哪几段是写这件事?(小组讨论再全班发言)

  2、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读了这一段你对“我”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

  3、学习三至六自然段

  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合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结合学生的想像点题为什么用“桂花雨”做题目

  4、学习第七八自然段

  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自由发言)

  老师总结: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5、带感情读课文

  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语文教案 篇4

  一、 教材分析

  本练习共有7道题。主要让学和辨别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形近字和意思相近的词,以此来巩固生字新词,还让学生巩固否定说法换成肯定说法,用好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第7题是根据据本单元训练重点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而设计的。

  二、教学目标

  1. 能注意辨别平舌音和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

  2. 会比较形近,并用形近字组成词语。

  3. 能正确选用近义词,用好反义词。

  4. 能将否定说法换成肯定说法,注意分句内容间的'因果关系,用好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5. 知道短文是按事物的几个主面安排材料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第7题。

  教学难点:第6题。

  四、教学准备小黑析若干块。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能辨别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给形近字组词,正确选用近义和反义词,完成第1-4题。

  2. 能把否定说法换成肯定说法,完成第5题。

  (二) 教学过程

  1. 指导完成第1题。

  (1) 读题,审题。

  (2) 自由读,读准这8个音节。

  (3) 指名一对一对地读,读准确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并正音。

  (4) 独立完成音节、生字的接连。

  (5) 指名一对一对地读词,并正音。

  2. 指导独立完成第2题。

  (1) 学生独立完成组词练习。

  (2) 以馈时说一说哪些地方容易写错或混淆?

  (3) 订正。

  3. 指导完成第3题。

  (1) 自由讨论这三组近义词使用时如何区分?

  (2) 交流,归纳:纯洁与整洁,都有洁净的意见,但使用的对象不同。纯洁一般形容思想、心情、感情,整洁一般用来形容场所、场地。战斗与战役的意思都是打仗,但使用范围大小。战役是一定时间内,一系列战斗的总和。范围大。温暖与温和都含有暖和的意思,但词义的着重点不同,温暖侧重于暖,温和侧重于和,常用来形容态度、脾气等。

  (3) 填空并反馈,矫正,说明为什么这样填?

  4. 指导完成等4题。

  (1) 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 学生独立完成填写反义词。

  (3) 交流、反馈、订正。

  5. 指导完成第5题。

  (1) 审题并读懂例句的改法,即把否定说法改成肯定说法,一般把否定说法句中的没有就没有改成肯定说法的有了才有或有了才会(才能)

  (2) 学生独立完成改写任务。

  (3) 交流反馈并订正,注意句子是否通顺,有没有漏词理解或改变了句义。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云南的歌会不同场合歌会的特色。

  2.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的描写方法。

  3.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

  4.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

  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难点:领会三种场合唱歌的不同场景,欣赏写法上的差异。

  【学法导航】

  一、预习自测

  1.云南知多少:

  2.作者简介:

  3.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字音

  迤西( )譬喻( )糯米( )蹲踞( )忌讳( )酬和( )铁箍( )熹微( )

  请在下面写一遍、力求工整、规范、美观:

  (2)理解下列词语

  酬和引经据典 扶摇直上 别开生面

  若无其事 龙吟凤哕 即物起兴

  (3)认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二、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几种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吗?

  教案一般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内容。为大家提供了初二第二学期语文第四单元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诵读文章,共同研讨批注精美片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文章用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突出的浓郁的地方风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感受民歌之美,感受民间文化气息。发现生活中的美,迸发对民歌、对生活的热爱。

  学习重、难点: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的描写,激励学生关注民歌之美,感受美好生活。

  学习过程:

  欣赏一段葫芦丝《月光下的凤尾竹》,导入新课。

  (小常识)了解云南的歌会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云南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占了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了他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男女传情时会唱歌,结婚时会唱歌,丧葬时会唱歌,甚至有的民族打官司的时候也用歌唱的形式,而高明的歌手会得到人们的特别尊重。

  一、我预习、我快乐

  1、沈从文的情况我已了解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他的故乡,凤凰县也因他成为有名的旅游胜地。

  2、生字词的情况我已掌握

  音与形(加点字注音):

  蹲踞(jù)酬和(chóu)熹微(xī)譬喻(pì)淳朴(chún)即物起兴(xìng)凤哕(huì)

  义:即物起兴: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写作.或开头先咏他物,起兴抒情。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龙吟凤哕:声音委婉动听,抑扬顿挫。

  二、我阅读、我感悟

  1、感受歌会:请先朗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什么地方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用四字短语回答最好)

  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2、赛说歌会: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歌会读一读,从文中你感受到云南美在何处?结合内容说说理由。

  (从歌美、景美、人美、情美、服饰美、才智美、文化美等方面回答)

  三、我探究、我自信

  拿起笔,让我们静下心来,透过文字的表面去感受云南歌会的无穷魅力。读一读,品一品,批注,小组内交流。

  1、在“山路漫歌”部分重点写出了什么样优美的环境?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描写出了当地优美的环境,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美景衬好歌

  2、在三种不同形式的歌会中,作者都进行了细腻的人物刻画,请跳读课文,划出三处人物描写的句子。看看作者分别写了哪三种人?描写了哪些方面?

  学生讨论后明确:山野对歌重点写的是年轻妇女;山路漫歌重点描写的是赶马的女孩子;村寨传歌重点刻画的.是一个年过七十的吹鼓手。

  山野对歌,描写云南年轻妇女的性情,脸庞,白白的糯米牙,穿着打扮,特别是抓住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特色来描写了她们的衣裤、围裙、鞋等美丽的装饰。山路漫歌,作者在刻画赶马的女孩子时,通过对云南美丽风光的描写来侧面烘托赶马女孩的美丽,歌唱的优美动听。村寨传歌中对吹鼓手的描写着重年龄和会唱的歌之多。

  三、研读赏析

  1.说说《云南的歌会》中你最喜欢的场景?谈谈你的理由。

  2.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那哪一种?为什么?

  A.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B.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枣子脸,满口糯米牙,穿了身衣裤,腰间围个布围裙,脚下穿双鞋,辫发盘在头上。

  3.作者为什么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

  4.“金满斗会”给人的感受如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5.赏读完三个歌唱场面,让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个表格,以更好的体会各个场面独特的风格。

  内容特点写作重点

  四、拓展迁移

  1.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很多的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特有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本民族本地区的风土人情,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吗?找出一两个,写在下面。

  2.你能用一段话表达你此时的心情和感受吗?

  五、课后练笔

  收集我们当地的民风民俗,或者是你了解的中国的民俗,节日,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话题或者是以中国的风俗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些本课的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少年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信念。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渎、抓住重点句子品读,在读中感悟,畅谈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少年战胜困难和自我时所表现出的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明确课文的主旨。

  2、品读重点语句,感受少年的坚定信念,受到启迪和教育。

  教学准备:搜集摘抄励志的格言警句或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主教案个性教案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你有爬山的`经历吗?说说你的经历和感受。

  2、我们要学的将会给我们启迪。

  3、揭示课题:只要翻过那座山。

  二、范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2、简要说说课文内容。

  三、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理解词语。思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能理清的脉络吗?

  2、小组讨论交流。

  3、班内汇报交流。

  (1)指名认读生字,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理解词义,用词语说一说。

  (3)关于的内容。

  生动记叙了少年在翻山的过程中战胜困难和自我的艰难历程。

  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少年牢记祖母的话,已经爬过两三座山头,但仍然不见大海的踪影。

  第二部分(第5~13自然段):写少年再次聚集力量,继续攀登,还是不见大海,他很气馁,甚至决定放弃。

  第三部分(第14~18自然段):写海鸥送给少年的羽毛,给了少年希望和动力。

  第四部分(第19~22自然段):少年在一次沿着山道缓缓爬去,而畔回荡起大海的涛声。

  4、指名度课文。

  四、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2、小组交流提问。

  3、班内整理提问提纲。

  五、课堂小结

  通过自主学习,大家一定有很大的收获,请总结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口述课文主要内容

  3、回顾上节课的提问提纲。

  二、合作探究

  1、学生安提问提纲自读课文,在书中圈点批注。

  2、小组内交流,推荐代表。

  3、班内由小组推荐代表汇报交流。

  (1)少年经历的困难。

  ①山道上笼罩着蒸人的湿气。

  ②前方仍是像波浪一样上下起伏,不见终点的长长山道。

  ③这条山道的前方,仍旧与先前一样,是望不到边的起伏的山峦。

  以上是环境方面的困难。

  ④还是算了吧!

  ⑤少年猛地一屁股坐在路旁……这一切又有谁能告诉我呢?

  ⑥慢慢地,一阵疲劳袭上全身。

  以上是自我的困难:少年的情绪有了波动,有怀疑,有气馁;有身体上的疲劳。

  (2)少年战胜困难。

  ①“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在中出现了三次;

  a、第一次作为祖母的话出现,是少年翻山的原因。

  B、第二次是少年的动力。

  c、第三次让少年获得了希望,坚定了信心。

  ②“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是的线索,贯穿全文,也是的主旨所在。

  (3)少年一定能翻过那座山,看到大海。

  结尾,表明少年已坚定了信念,不断战胜困难,超越自我,最终达到理想的彼岸。

  4、请同学们读自己感悟最深的部分。

  三、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1、你还有此类励志故事吗?说说你的感受吧。

  2、学生交流,联系自身来畅谈。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又有新的收获吧,请总结一下作为经验积累哟。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3.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挂图或、麦哨实物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介绍作用

  1.板书课题,质疑。

  2.解释课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麦哨》,麦就是——(麦子),哨呢——(口哨),

  3.介绍作用:用麦秸做的哨子。把麦秸削孔,然后放在口中吹,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次。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出示词语,生读

  湖畔 肚兜 嫩荚 麦穗儿 麦芒 擎起 包裹 嚼嚼 吮吮 直沁肺腑 撩起 你呼我应

  此起彼落 茅茅针 麦秆似的 结出 黑白相间 乐谱 剥开 和着

  多音字:和、应、结、剥

  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

  三、品读课文,初步感悟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

  2.组内交流。

  (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乡村孩子在田野中无拘无束地快乐游戏)

  3.师:变化丰富的麦哨声就像一曲曲风格不同的田园牧歌,我们听着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短促的麦哨声是一曲欢快的乐曲,悠长的麦哨声是一曲柔美的乐曲,而相互应和着的麦哨声)

  4.学习写法:

  师:麦哨声一呼一应,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你还发现什么也前后呼应着?

  (小结:课文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让我们一直沉浸在麦哨所吹响的田园牧歌里。)就像一曲合奏曲。)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四、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过渡:为什么孩子们的麦哨声吹得那么欢快、那么柔美?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其他段落,去欣赏乡野生活里的“欢快”与“柔美”的画面。

  2.请大家自读自悟,边读边把“欢快”与“柔美”标注在相关的句子边。

  3.随机交流所欣赏到的“乐”与“美”和画面,边交流边指导朗读,读出相应的感受。

  A、孩子们衣服美、外貌美。

  “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看图品味:碧蓝的湖水边,茵茵绿草地上,孩子们玩耍割草,就像是绿草地上盛开了无数美丽的花儿,好一幅色彩艳丽的画。

  B、田野里花果美:

  “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哪些颜色映入你的眼帘?把描写颜色的词语圈划出来:

  鹅黄嫩绿、浓阴、金黄、黑白相间、雪白、浅黄色

  这些颜色是一起出现的吗?(圈划:前几天、转眼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好一幅变幻无穷五彩纷呈的画。)

  4、仿写练习:(出示图片,看图,用“谢了……结出”说一个排比句。)

  这段不但写出了田野里花果美,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田园里丰收乐。

  C、田园里丰收乐:

  “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哪些词语让你看到了丰收的景象?(圈划:到处、密密的、一蓬蓬、丰满、齐刷刷。)

  重点品味“擎”。(与举、托相比,“擎”字更显出果实的丰满,突出麦子的自豪与献礼般的郑重。)

  看到这么美的麦田,你想说什么呢?跳动的音符奏出的是什么乐曲?(整个田野就好象是一篇完整的,优美的丰收乐章。)

  D、小伙伴游戏乐:

  “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如果你在这个运动场上玩耍,心情会怎样?读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孩子们说?(读!)

  难怪“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E、茅茅针滋味美:“……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

  草地是天然的垫子,那茅茅针呢?(是天然的绿色饮料)

  那种滋味会象什么呢?想象着这种滋味,我们也来好好尝尝吧!(读!)

  五、学生自读,交流美句

  1.同学们,刚才我们品味着课文,仿佛看到了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情形,那快乐美好的田园生活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再仔细读读课文,一定会发现课文中的好多词句也像麦芒一样齐刷刷的,也是那样的美。

  2.学生自读,寻找有规律的词句,交流美的语句,诵读积累喜欢的词句。(通过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等形式读出句的节奏美,积累词句)

  一声呼,一声应玩累了,喊渴了

  密密的鼓鼓的嚼嚼,吮吮

  你呼我应,此起彼落一张张一朵朵

  一蓬蓬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3.你还有不会的吗?那么,课文为什么以“麦哨”为题?

  六、总结:

  以麦哨为线索,以首尾呼应的音律,呈现了一派丰收在即的田园风光,从而隐喻出生活在田园里的孩子们,童年的生活就像麦哨的声音,这哨声是那么欢快、柔美,悠远,绵长。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领略了美好的田园风光和孩子们的欢乐,了解了作者的一些写的方法,希望你们也能像作者这样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准确而恰当地表达出来。

语文教案 篇8

  【方案一】

  教学角度:说读——多角度改“说”课文,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多向性。

  主要教学步骤:

  1.速读全文,标示表方位的词句,画出参观故宫的路线图,并完成练习一。

  2.引导精读介绍太和殿的段落,把握立足点、说明顺序、对象特征及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3.学生分四组活动,自选角度口头介绍故宫。提示:

  ①假如从神武门出发,沿中轴线由北而南行至午门,你将这样介绍沿途的建筑……;

  ②假如以三大殿为中心,介绍它们前后的建筑,你可分别介绍……;

  ③假如站在保和殿北面的长方形小广场,介绍以南以北的主要建筑,你将这样介绍“前朝”和“内廷”……;

  ④假如按不同功用将故宫的`建筑分组,你可以逐次介绍……

  4.各组推荐代表介绍,全班评议。

  5.教师总结,师生共同回顾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6.布置写话:按空间顺序介绍自己的学习小天地。

  【方案二】

  教学角度:写读——对课文材料进行定向式组合,训练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1.多媒体显示故宫全景图或欣赏故宫图片,导入课文。

  2.速读,根据课后练习一,理清行文思路。

  3.寻读,画出集中说明故宫建筑群特征的语句,把握故宫的三大特点: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4.教师出题,根据课文内容作文:

  ①《宏大壮丽的故宫博物院》;

  ②《建筑精美的故宫博物院》;

  ③《布局统一的故宫博物院》。

  5.同桌讨论写法,教师点拨:

  ①题一:找出文中说明故宫“宏大壮丽”的例证,如紫禁城的城墙、宫城占地面积、宫殿和房屋数量、太和殿外观等,精心组合相关语句;

  ②题二:找出文中说明故宫“建筑精美”的例证,如河上的汉白玉石桥、朱漆方台两旁的蟠龙金柱、梁枋间彩绘、太和殿殿顶等,精心组合相关语句;

  ③题三:找出文中说明故宫“布局统一”的例证,如四座城门、城墙四角角楼、三大殿与后三宫的呼应对称等,概括整理相关内容。

  6.宣读交流,教师点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精选]语文教案03-31

语文教案(经典)05-14

语文树教案12-07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07-27

语文《咏柳》教案11-09

(实用)语文教案07-28

[优]语文教案09-09

语文教案[实用]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