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08 08:19:4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荐]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荐]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里、么‘入、太、了、中”6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妈妈对子女的爱。

  重点难点

  1、掌握6个生字的间、形、义;朗读、背诵课文。2、联系生活,体会妈妈的爱。

  教学过程

  课前导语:齐唱歌《世上只有妈妈好》

  唱得多好啊!从我们出生的第一天起,妈妈就用她那伟大的爱温暖着我们,滋润着我们。让我们常情地喊一声:“妈妈!”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放课文朗读录音,生形成初步印象。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3、同桌互查生字读音。

  4、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抽读。5、指名分自然段轮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二分析字形并记忆。1、自己再读读课后生字,观察每个字的字形。2、小组交流怎样记住字形。3、说说识记的方法。

  如:熟字加偏旁:生——星羊——洋

  熟字加一笔:大——太口——中

  熟字变一笔:人——入

  4、教师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

  里:

  笔顺:

  “日”字的最后一横在横中线上,“土”的一竖在竖中线上。

  么:

  笔顺:

  第一笔撇位于左上格,

  1、学生在田字格中仿写,教师评价。

  教学反思:

  5、妈妈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1、背诵课文。2、卡片抽读生词。

  二、精读课文,感悟文义。

  1、指导学习第1节。⑴自读课文,说说课文把妈妈比作什么。

  课件出示:漆黑的夜晚,满天星星明亮地眨着小眼睛的.情景。⑵想一想,为什么说妈妈是家里的星星?(扣住“明亮“一语理解)⑶你觉得人妈妈的眼睛什么时候最明亮?(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感情)⑷指导朗读。妈妈就像黑夜里的星星,明亮地照亮着我们,你对她有着怎样的感情?(感激、赞美、热爱)你能把对妈妈的热爱、赞美之情读出来吗?

  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2、扶学第2节。⑴自读第2节,说说把妈妈比作什么。⑵课件演示当“我“睡觉”时,妈妈坐在床边给“我”讲故事的情景,想想为什么把妈妈比作月亮。⑶指导朗读。

  3、小组合作,自学第3节。

  ⑴想想把妈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抓住“暖洋洋”,引导学生联系家庭生活,举出具体事例说明妈妈给家庭带来的温暖。

  ⑵指名读——挑战读——齐读。

  三、展开想像,续说句子。

  1、你觉得妈妈还像什么?(大树、灯火、春风)

  2、仿照课文续写句子。

  1、妈妈是——————————,——————————。

  2、妈妈是——————————,——————————。

  3、鼓励评价。

  四、总结课文,再次吟诵,升华情感。

  师:妈妈是星星,是月亮,是太阳……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我们对妈妈的爱。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课文,把妈妈的爱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吧!(齐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海燕”这一敢于搏击暴风雨的勇敢形象,学习它不惧怕困难的战斗精神。

  2.进一步学习象征、映衬、对比等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海上景象和海燕的形象。

  2.学习象征手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激趣导入)

  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在高尔基充满激情的描绘中,海燕的勇敢形象更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好,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高尔基的深受列宁、斯大林的赞赏,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海燕》又称《海燕之歌》。

  二、检查预习情况(现代文预习6步法)

  学生回答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为什么?

  1) 暴风雨即将来临时,海燕是以其革命的激情、迅疾的行动

  表现了对暴风雨的渴望,在海上高傲地飞翔。

  2) 暴风雨迫近时,海燕是一个搏风击浪,积极战斗,以其欢

  乐的情怀,必胜的信念,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的形象。

  3) 暴风雨将临时的奇观,反复抒写海燕是一个呼唤暴风雨的

  战斗者的形象。

  2、课文赞美海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赞美海燕的勇敢、乐观、大声疾呼的形象,不惧怕困难的战斗精神。

  如:“碰”写出勇敢低飞,触及海浪;“冲”写出迅猛高翔,锐不可挡。用拟人的手法,写海燕斗志昂扬,渴望暴风雨的到来。然后着重写“声音”。正面描写“叫喊”的勇敢,再从乌云听出了“叫喊”的愤怒的力量和胜利的信心,侧面烘托这“叫喊”具有震慑敌胆的威力,运用排比句式突出海燕敢于斗争的精神。

  四、、深入探究

  本文除了海燕,还描写了海鸥、海鸭、企鹅的形象,起了什么作用?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海燕形象的高大。

  五、体验与反思

  1、学习本文后,你喜欢哪一形象?并说明理由。

  2、在你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有类似暴风雨的考验。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你应该怎样做呢?试就这个话题,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六、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时,它会对海鸥、海鸭、企鹅说些什么?试以“海燕的宣言”为题,写一段话,充分表现出海燕的心理活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人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高尔基的《海燕》。

  二、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重音、停顿的处理。

  三、深入研讨:

  1、文中的象征手法。

  象征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大海的波涛象征什么? 象征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暴风雨象征席卷一切的革命浪潮和风暴;

  海燕象征什么?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什么?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它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2、象征与比喻的比较:

  两者都是“借此言彼”,有几分相似,但适用的程度和表达的范围上明显不同。

  比喻只是借助喻体形象化地表现本体;而象征不同,用作象征的事物,既是自身,又不仅仅局限于自身,还蕴含着别的意义。而诗的意图,象征的对象,恰如隐身在那别的意念之中。所以象征技巧擅长于用单纯的揭示复杂的,用形象的暗示抽象的,是一种托具体形象、寄深远意蕴的艺术手段。比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法,只针对一种现象。

  如“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这个比喻突出海燕的敏捷、矫健。象征是一种创作手法,往往体现在一段或一篇之中,如果孤立的从一句话来看,不容易看出它的象征意义。如《海燕》作者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把一切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让它们分别象征斗争的形势、环境和各种力量,表现了在1905年俄国革命前夜的社会现象,预示了无产阶级革命风暴的到来。

  四、小结

  作者创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具备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给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今天,也可以从另外角度来阅读这篇散文诗,如不惧怕困难,迎着困难前进,与困难斗争,其乐无穷等。

  五、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四。

  2.学习本文后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六、附板书设计

  高傲飞翔 大声疾呼 穿过乌云

  海燕 勇敢 对比

  海鸥 海鸭 企鹅 胆怯

  不怕困难 迎接困难————战斗精神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2.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重点朗读课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和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倔强、机智勇敢的性格。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二)读准生字,了解生词。

  (三)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简介小说的背景。

  本文选自中国古代著名长篇小说《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这部小说通过对高俅等剥削者、压迫者的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百丑图,揭示了阶级压迫是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这一真理。“乱自上作”的事实在《水浒传》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但是,梁山泊的好汉们大多存在严重的封建正统思想,他们要把“酷吏赃官都杀尽”,为的是“忠心报答赵官家”。他们不可能最终把封建社会的代表者皇帝作为反对的目标,终于接受了招安,使起义失败。

  《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林冲、李逵、武松等人物的形象,人物性格鲜明。例如武松,他性格刚烈,言出必行,果断坚强,有勇有谋。这些性格在十字坡孙二娘的黑店里,在替兄报仇的整个情节中,在痛打蒋门神、怒杀西门庆的故事中,在景阳冈打虎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封建统治者对充满反抗意识的《水浒传》深恶痛绝,但传世的优秀文学作品总是会在社会上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成为人民的精神食粮。

  《水浒传》在流传过程当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版本。主要有百回本,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和解放后出版的七十一回本。

  景阳冈一回主要写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一只老虎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要求:

  1.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2.标出作品的自然段序号。

  (三)检查自学情况,掌握下面的词语。

  一饮而尽——一口气喝完。尽:完、光。

  请勿自误——请不要自己耽误了。勿:别,不要。

  岂不白白送了自家性命——难道不是白白送了自己的性命。岂:难道。

  使尽平生力气——用尽全身的力气。平生:一生,平生力气指所有的力气。

  (四)再默读课文,想一想:

  1.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着重写了哪两件事?

  2.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提出来。

  (五)分段,概括段意。

  学生分段时,可让他们先把课后第1题做好,然后根据提示再给课文分成四个大段。

  第一段(1~4自然段):写武松进店喝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

  第二段(5~7自然段):写武松上冈,见了官司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怕回去被店家耻笑,决定继续上冈。

  第三段(8~12自然段):写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老虎。

  第四段(13自然段):写武松打死老虎后,一步步挨下冈来。

  (六)作业。

  1.完成书后思考练习第1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二)能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重点朗读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和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倔强、机智勇敢的性格。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课文根据什么分的段?是怎样分的?

  2.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二)学习第一大段。

  1.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武松在店家喝酒时与店家的对话,主要谈了几方面的内容?

  这段主要谈了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关于酒的,这部分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另一方面是关于虎的,这部分也要抓住人物的语言。

  2.精读课文,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写酒,主要是想表现武松性格的豪放。写虎,是突出武松倔强无畏的性格。

  3.作者在刻画人物性格时作了哪些细致的描写?请你们用笔画出有关词句。

  这道题是想让学生找出描写人物神态动作的`词,从而体会武松的性格。

  4.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要点具体描述的。

  (三)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1.默读这一段,画出描写武松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从这些地方看出武松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在这一大段当中,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抓武松的三次思想活动。第一次:想转身回去又怕人耻笑,决定不回去。第二次:怕什么,只管上去。第三次:哪儿有大虫,是人自己害怕。这些心理活动突出表现了武松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2.指导朗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自学课文第三大段。

  1.提示学生运用前面的学习方法,理清层次,抓住要点。

  这段是写武松打虎的过程,武松先是躲过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接着用哨棒打虎,最后拳打脚踢打死老虎。

  2.勾画出表现老虎凶猛及表现武松打虎时勇敢、机智的有关动词,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写虎是为了突出人物的特点,用虎的“猛”衬托了人的“勇”。

  3.交流自学情况,概括本段的内容。

  (五)读最后一段,想一想“第二段”和“第四段”可否不写为什么?

  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这两段写了上冈和下冈,这是武松打虎这件事的起因和结果,不能不写。而且第二段通过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反映了人物倔强、无畏的性格。结果的心理活动:如再来一只大虫,怎么斗?让人觉得“下冈”合情合理。

  完成书后思考·练习第2题。

  (1)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

  这件事的原因是喝了三碗酒就醉了,有三碗不过冈之说,所以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结果武松喝了十八碗。

  (2)武松不听劝告上景阳冈。

  这是因为官家有榜文,店家劝武松不要上冈,而武松不听,走上景阳冈,果真遇上了吊睛白额大虫。

  (3)武松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

  因为武松打虎使尽了气力,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只好一步步换下冈来。

  (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七)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这一部分。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点实词。

  2.通过朗读体会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

  教学重难点:

  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情导入、自由发言

  你们喜欢在田野中漫步吗?你喜欢农村生活吗?请谈谈你的理由。今天,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看看他们农村生活是怎样的。

  二、朗读指导、自由朗读

  1.放录音,提要求:注意断句及字的重音,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

  2.请大家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3.提示重点词句。

  (1)从诗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可从生活的环境,诗人的'表现等方面说明)

  (2)这一形象表现了他怎样的志趣。

  3.教师提供诗人的简介,诗的背景资料。

  4.指导背诵。

  三、小结转引,学习《次北固山下》

  1.上面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饮酒》,这是一首田原诗的代表作,下面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看他又描绘了一副什么图画。

  2.介绍王湾的生平。补充介绍五言律诗的基本知识。

  四、点拔意境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两首关于大自然的诗,由于诗人所处的位置不同,他们所抒发

  的感情也不同。但大自然却都让我们变得心胸开阔,恬适无欲。

  第二课时

  一、 情境导入、情入境

  1.导语:一年四季,周而复始,那么四季中的秋季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2.那么假如你正身处于异地,面对此景,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听音乐磁带,借题发挥。

  3.即兴创作秋季小诗。

  二、指导析读赏析诗歌

  1.与《天净沙》对比,学习其中的意境仓IJ作。(引出板书)

  2.介绍其背景情况,学生再读古诗;体会那种身在异地断肠人的心境,并试着背诵。

  3.再引:其实在此情景中也发生了另一件惊天动地的事,_场激烈的战争打响了,将军壮士

  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宠,奋勇杀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现在我们学习一下。

  4.放录音,体会其中激烈紧张的气氛。

  5.诗句导读。

  6.结合分析,再读再感受文中的意境。

  7.背诵《雁门太守行》和《天净沙》。

  三、体味赏析自读体味

  1.引语:秋天里的诗感情委婉曲折,热烈奋进,但阳春三月,柔风吹拂的节,感受又会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出示问题:

  (1)诗中写了什么景?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2)人们是如何来评价这个季节的?

  四、本课小结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雁门太守行》以色示物,

  以色感人,以色传情。《天净沙》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

  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观赏课本中的插图,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让学生说说作者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

  3、重点研读、品味作者第三次游周庄的段落,欣赏文中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

  教具准备

  1、选一幅周庄水乡的图画,张贴于黑板。

  2、画一幅周庄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

  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一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资料自行解答。

  2、教师检预习效果。

  斑斓

  顔色错杂灿烂

  迷离

  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眩目

  耀眼

  晶莹

  光亮透明

  参差

  指不整齐,不一致

  谛听

  仔细听

  娴熟

  熟练

  摇曳

  摇动

  如诉如泣

  形容声音柔细

  瞬息万变

  形容极短的时间

  内变化多

  稍纵即逝

  稍微一放松就会消失

  3、自读课文,并思考:

  (1)“我”曾经几次到周庄,每次留给我的印象是什么?

  (2)与《巴东三峡》相比,这篇游记有什么不同?

  三、精读课文

  1、讲解前三个自然段

  提问:开头三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那么,“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讲解“我”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第一次

  仲春

  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

  冬天

  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3、齐读第四自然段。

  4、有感情的读“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一段。并细细品味。

  第2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讲解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旱情景和感受。

  1、默读第5处自然段,并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思考:

  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按时间先后顺序

  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

  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

  由“天上”写到“地上”

  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古镇的欢呼。

  2、历史与现实相联

  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将古镇悠远的历史与现实有机的联系起来?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3、提问: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个古镇为什么要这样写?

  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4、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分析所表达的效果。

  三、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四、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也无法模仿”一段文字。

  五、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经典)05-14

[精选]语文教案03-31

【精选】语文教案11-25

语文教案07-27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热门]语文教案10-07

小学语文教案11-23

[热]语文教案12-07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