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01-02 11:41:28 教案 我要投稿

(集合)语文教案7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集合)语文教案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了解牛顿能够朋会做风车,但讲不出道理这件事中接受教训,从而发奋学习的故事,教育学生向牛顿学习。

  2 继续学习预习课文,做到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3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辩析多音字“几”的读音。

  4 学习仿照第二自然段写不,围绕着“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段话的方 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牛顿正确对待别人的嘲笑,正视自己的缺点,发奋学习,头

  养成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学难点:

  1 理解牛顿的神态变化,“得意”、“发愣”、“羞得满脸通红。”

  2 理解重点句:“小风车摔坏以后,牛顿心里难受极了,但没有流一滴眼泪。”从

  此,牛顿发奋学习,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渐渐地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做风车的故事

  齐读课题后,学生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老师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课文写了谁做风车?他为什么做风车?他怎样做风车?做风车会发生什么样的故

  事,,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围绕做风车展开的,让我们带着以上的问题学习课文。同时学习第二自然段写法,围绕着“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段话的方法。最后练习朗读。

  二、范读课文,听读思考: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牛顿说不出风车会

  转的道理,受到同学们嘲笑的?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思考:

  (1)第一段讲了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牛顿特别喜欢做手工?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 自由小声朗读,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 根据下列问题批画:

  (1)从哪些句子或词语可以看出牛顿喜欢风车、爱做风车?

  (2)牛顿的风车是怎样做出来的?

  3 投影:

  读下面的句子,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再想想这些话说明什么? 他每天仔仔细细地看,几乎忘了回家,以后每天放学,他都要跑去看一阵子?

  4 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学习围绕“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件事的.方法。

  五、学习第四、五、六、七自然段。

  1、默读思考:同学牛顿的风车有哪些看法?卡特的意见对不对?讨论回答。

  2、找出牛顿神态变化的词语,并说说这些态变化的词语说明了什么?

  3、看书中插图,图上有几个人物?哪个是牛顿?哪个是卡特?说出道理?

  4、指名感情朗读课文。

  5、小风车被摔坏以后,牛顿为什么心里难受极了,但又没有注滴眼泪?

  6、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思考:牛顿是怎样发奋学习的?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七、分组讨论:你喜欢牛顿吗?为什么?

  齐读全文。

  习题:

  一、用“∨”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ji( )mo( )shan( )

  几乎 石磨 扇子

  ji ( )mo( )shan( )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有一天,牛顿放学回家,看见村子旁边正在安装磨面的风车。他停下来( )地

  看,( )忘了回家,以后( )放学,他都要跑去看一阵子。

  2、做风车的故事发生后,牛顿从此( ),渐渐地养成了( )的习惯.

  3、牛顿( )值得我们学习。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去认真阅读,感悟课文,体会暴风雨来临产生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暴风雨过后,万物争荣的景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去认真阅读,感悟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暴风雨来临产生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暴风雨过后,万物争荣的景象。

  教学切入点:抓住课文第12自然段中“狂暴的大自然”和“绚丽的早晨”展开阅读。

  阅读点:课文的7—11自然段。

  教学课时:1

  板书设计:

  2、暴风雨

  大自然如此神奇

  大自然那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暴风雨”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可以带来灾难,令人恐惧,也可以以它的气势,使人振奋,尤其是暴风雨过后,大自然展现的是江山似景、风景如画的另一番景色。

  2、老师先给大家看一段片子。(放暴风雨),看完刚才的片子,请你谈一谈刚才的片子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3、今天,意大利作家弗拉里斯为我们带来一篇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寓意深刻的著名散文《暴风雨》。

  二、分小组进行学习。

  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思考讨论:

  (1)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2)写作顺序。

  3、检查第一次自学情况:

  (1)每个小组成员任选一部分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听后评议。

  (2)讨论每段内容:①暴风雨之夜的情景(时间先后顺序) ②黎明雨过天晴的景象(由近及远)

  4、第二次进行小组学习:

  要求:这一次主要是品位、感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下几点在讨论时师注意点拨:)

  ①第一自然段写雨前,突出“闷热”“闪电”“雷声”

  ②雨来时的势头。 “瓢泼”“撕开”“倾注”等写出了雨势之凶猛。

  ③写狂风声音—力量(震撼人的心灵)

  ④写雨(有何不同?) 由惊恐—放松、舒展。

  ⑤将雨后的景色与雨前相比较来学习,讨论

  三、大组交流

  1、在这么多的景物中,一定有你自己认为写得比较好的'景物吧!请你用最优美的语调来读一读,并且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2、小结:你们的朗读给课文增色不少。你们的观点表示你们自主阅读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我们不难看出,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紧紧抓住夏季暴风雨前后景物变化,并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恰当地运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自然是如此神奇。

  3、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再一次走进暴风雨,体会大自然那顽强的生命力。( 对比读、个别读、齐读。)

  4、一篇好的写景文章,不光要有精彩的景物描写,还必须要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具体的景色中 去,做到情景相融。 那么你认为这篇文章,想要通过暴风雨,告诉大家什么呢!(理解最后一段)

  5、总结:学完这篇课文,希望不仅在写作上能带给你启发,而且要能理解这暴风雨所给你带来的人生哲理。

  四、拓展学习:

  1、介绍《海燕》这篇文章

  2、听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正确认读13个生字。

  3.学习领悟信赖是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让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

  体会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课时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

  金山珍珠别名锦花鸟、锦华鸟、珍珠鸟、小珍珠、锦花雀等。金山珍珠羽毛鲜艳,体态娇小玲珑,动作活泼轻巧,非常可爱,是国内外著名的玩赏鸟。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句的意思:

  雏儿 索性 细腻 伏案 信赖 神气十足 不由自主

  三、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珍珠鸟长什么样儿?

  珍珠鸟的习性。

  四、再读读文,重点探究

  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1.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从哪里体现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2.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讨论研究。

  3.指导朗读,引导小结:

  第一次:作者对它观察仔细,“好肥”。

  第二次:小鸟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而“我”不管它,不伤害它,微微一笑。

  第三次:重点体会“摸、啄”。

  第四次:小鸟对作者非常信赖,把他的肩头当成最安全的地方。

  4、是啊,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和我们是一样的: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① 找出文中写珍珠鸟的活动变化的句子,画上横线,读一读,说说为什么珍珠鸟的活动会有这些变化?

  ② 文中有许多吸引人的描写,请你找出你觉得好的地方,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再有感情的朗读一下。

  ③ 谈谈你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理解。

  板书设计珍珠鸟

  怕人的鸟──亲近人──信赖人

语文教案 篇4

  2.草船借箭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新词的意思。

  3.通过读课文,理解诸葛亮的为人。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给课文分段。

  教具:录音、投影

  教学过程:

  一、审题激趣:我们知道中国古典文学中有一部是写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的书,其中“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等故事,你知道这是本什么书?(《三国演义》)

  二、学生自学课文,自学生字词。

  出示思考题:

  1.课文中谁是主要人物?围绕“借箭”,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质疑问难,分清因果。

  1.学生提问,教师整理后存疑。

  2.带着问题边读边想。组织讨论,着重解决:

  (1)诸葛亮为什么到东吴来?为什么要借鉴?(要求学生细读课文第一段,弄懂事情发生的原因。)

  (2)“妒忌”是什么意思?以“妒忌”为线索,抓住有关句子边读边议:周瑜怎样步步紧逼,故意为难加害诸葛亮?诸葛亮又是怎样将计就计,成竹在胸的?

  (3)对话朗读训练,

  (4)讨论: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周瑜要陷害自己的阴谋?

  3.首尾两句联系对照,通过朗读,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读最后一段,抓住关键词“交箭”—“长叹”分清事情的结果。

  四、小结:学习叙事的课文,应该分清事情的起因、结果,才能深入理解课文。

  五.填空:因为周瑜( )诸葛亮的才干,想以此来( )诸葛亮;诸葛亮( )答应( )天交箭,并立下军令状。经过“草船借箭”,又一次证明了诸葛亮是一位( ) 的人。

  作业:抄写生字新词。

  作业本1、2题

  板书: 接受任务——做好准备——草船借箭——按时交箭

  (1—2) (3—5) (6~9) (10)

  教学后记: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理解诸葛亮草船借箭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

  2.深入认识诸葛亮这一人物,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学习探究课文,深入了解诸葛亮。

  教学难点:简要复述课文。

  教具: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3—5自然段,讨论:

  1.周瑜派鲁肃去探听情况,“探听”可以换成什么词?

  2.鲁肃是怎样对待诸葛亮的?

  二、细读课文6—9自然段,切入重点抓住“借”字,思考:草船借箭为什么成功?

  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一个中心词来概括回答,并用上“因为------所以”(神机妙算)

  三、引导学生探究,领悟方法。

  1.理解“神机妙算”

  2.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首先“神机妙算”到了什么?

  联系“大雾满天”一句,说说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朗读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读懂“神机妙算”的`?(抓住关键句—联系上下文)

  四、导学法,探究讨论。

  1、根据学法,再读课文,讨论诸葛亮还“妙算”到了什么?怎样安排计策?划下有关句子

  2、组织讨论,在读读议议中把握重点。

  (1)读“诸葛亮笑着说”一句,体会他充分“妙算”到的情况。

  (2)读议“一字儿排开”一句,想想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结果怎样?(出示挂图)

  “一字儿排开”与“一列纵横”有什么区别?

  再读“飞箭如雨”句,“船头掉向”又说明了什么?

  (3)结合第9自然段,你还读懂了什么?齐读。

  3.小结:学习课文,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五、扩展探究,加深认识。

  1.默读课文,哪些地方也表现出诸葛亮“神机妙算”?(学生相互交流)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能神机妙算?(知己知彼,博学多才,善于分析,巧妙运用计策)

  六、简要复述课文。

  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复述。自由复述—指名复述—同桌复述

  七、填空:“草船借箭”是一次( )的较量。诸葛亮深知周瑜( ),鲁肃( ),曹操( );还利用( )( )天气和( )条件,巧妙的安排,运用( )进行借箭。借箭的成功,充分说明诸葛亮是一个既( )又( )的人。

  作业:作业本3、5、6题

  板书: 知天时:大雾

  草船借箭 识人心:周瑜 鲁肃 曹操

  诸葛亮 懂地理:顺风顺水

  资料提供者:张欢琴

语文教案 篇5

  引子:

  《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部独幕剧揭露的兵祸战乱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灾难,及其对军阀混战罪行的控诉。

  2、学习本文精练通俗、思想内容丰富的语言。

  教学过程与方法:

  1、对本课的教学,教者可根据学习目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1、重点

  学习本文精练通俗、思想内涵丰富的语言。

  2、难点

  对于本文主题的理解与两个儿子形象的理解。

  3、教学突破

  本课的课堂教学要坚持“以读为主,以讲为辅,读练结合”的原则。讲课时,以讨论为主,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和见解,重点讲清学生理解不透彻、含糊的地方。

  充分利用话剧的特点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课本剧的表演能力。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大家也许听说过著名的作词家田汉先生吧,他是现代著名的话剧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部独幕剧——《江村小景》。

  首先请同学们听我介绍一下这部话剧的主要思想内容:

  这部独幕剧的主题是揭露兵祸战乱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灾难,控诉了军阀混战的罪行。主题通过三个方面加以表现:一是弟兄之间互相枪杀的故事情节,二是弟兄俩,尤其是长子的人性扭曲,三是母女俩生活理想的破灭。

  请大家思考:这篇课文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自由思考并讨论,后交流)

  二、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请大家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浏览全文,思考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浏览课文,思考)

  2、指名同学回答。

  (参考答案: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老母依旧在做活”,主要写母女对白,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必要的铺垫和交代,同时也表现那个年代普通百姓的生活追求。第二部分从“已而闻叩门声”到“不,孩子……这些日子这儿查得很严”,写长子回家,母子相逢,长子叙述在外的.经历。第三部分是剩下的部分,写兄弟互相残杀。

  3、教师分析讲解第一部分:这一部分是情节的开端,通过母女的对白为后面的情节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和铺垫。先是由女儿要进城读书引出二哥这个人物,然后再由母亲对女儿命运的慨叹引出大哥这个人物,女儿的联想表达了妹妹对哥哥的思念,也是后文情节暗示。这一部分内容,可以说无一闲笔,人物的每一句台词都和下文的情节有着紧密的联系,都是必不可少的交代和铺垫。

  问:请大家思考——我能说说女儿的性格如何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思考、交流)

  (参考答案:女儿的性格较为鲜明,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憧憬和希望的女孩子。在那些日子里,她一心想着要进城去读书,外界的思想丝毫不能改变她的想法,表现出她对新生活追求的执著。)

  4、女儿是这样的一个人,很值得人们同情,那母亲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母亲的形象代表了当时更为普遍的广大群众。她最大的理想是让儿子结婚,传宗接代,这样的理想在当时是很普通的理想,但最后也破灭了。)

  5、指导学生联系全文,比较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的戏剧气氛。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这一部分在气氛上和第三部分不同。尽管是动乱年代,但母女的对白还洋溢着温馨的气氛,这和第三部分兄弟互相残杀的结局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用古人评论的话来说,是以喜写悲,愈见其悲。

  6、指导学生分角色表演这一段对白。

  三、分析第二部分

  1、请大家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浏览这一部分的情节,揣摩长子的性格,并思考:长子的性格是天生如此吗?如果不是,又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长子的当兵经历扭曲了他的灵魂,使他不分好歹,不知是非,养成了一种土匪习气和兵痞性格。他的经历塑造了他的性格,酿造了兄弟相互残杀的悲剧。他即使不是死在弟弟的枪口之下,也很快会莫名其妙地死在不知什么地方的战场上。

  2、请几名学生分角色表演这一情节。

  (学生揣摩,表演)

  四、分析第三部分

  1、请大家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课文的第三部分内容并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这一部分先写长子对妹妹的调戏,然后写兄弟之间的冲突,最后写母亲的哭诉。)

  2、引导学生思考:兄弟俩矛盾的导火线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长子的流氓习性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又最终使兄弟俩的矛盾激化。)

  3、引导学生思考:长子如果没有这种种陋习,那么兄弟俩也不会相互残杀。那么母亲的哭诉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母亲的哭诉,揭示了主题,即老百姓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没有出路的。)

  4、教师小结:

  这一部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巧合手法,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刚巧在女儿出去时,长子回家,刚在在母亲出去借便服的时候,女儿回家,刚巧在长子对妹妹非礼的时候,次子回来,而又刚巧在次子对长子开了枪的瞬间,母亲才回到家。这样的时间安排,如果有一个发生错位,悲剧就不可能发生。

  5、组织血色怀念感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三部分内容)

  五、引导质疑,明确主旨

  1、引导学生思考:剧本这样的情节安排,合理吗?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有人认为,这个独幕剧的情节有许多地方不太合理,一是巧合太多,世界上哪有这么多凑巧的事情,二是长子回到自己的家里对回来的妹妹调戏不太可能,即使不知道是自己的妹妹,调戏到自己家里的女孩子也不合情理,但一般认为,艺术的真实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实,它强调的是在事理发展的逻辑上能够成立,而戏剧艺术更追求的是结构的紧凑与矛盾冲突的激烈,容许情节超越常规地发展,甚至是夸张式的发展。

  2、引导学生思考:母亲的理想是什么?其理想的破灭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母亲的理想是给儿子结婚,延续香火。但她这样普通的理想最终都破灭了,说明了在那个时代老百姓是没有出路的。)

  六、总结全文

  1、小结本文的主要特点:情节典型,主题深刻;故事紧凑,结构严谨;矛盾冲突,主线突出。

  2、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参考答案:通过一个家庭弟兄互相枪杀的故事,抨击了动乱时代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控诉了战争的罪行。)

  七、布置作业

  课后联系与《学习与评价》

  板书

  江村小景

  情节典型主题深刻

  故事紧凑结构严谨

  矛盾冲突主线突出

语文教案 篇6

  目的要求:

  1、了解作家、作品的有关内容。

  2、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以及对生命的认识。

  重难点:

  深入领会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在文中所揭示的哲理性语言,并体会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1、文体导入:以学过的课文《荷塘月色》引入;

  2、内容导入:以谜语:“斯芬克斯之谜”引入,解释谜语中所用的比喻;

  3、让学生谈对有关霞的感悟,引入课题及作者。

  二、讲授新课

  1、作者简介(多媒体展示);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并思考问题),由多媒体展示思考问题;

  三、师生互动,共同探讨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说:“看到一个很使我惊心的句子”,如何理解“惊心”一词?让作者惊心的是什么句子?

  2、作者在第五自然段说:“霞,是我的老朋友了。”她怎样和霞成为好朋友的?此时,作者有没有把霞当作一个哲理思考的.对象?

  四、重点探讨和研读

  3、你对“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这段话的理解?(初步理解)

  4、作者在文中又是如何诠释这段话的?

  (重点讲解第六、七、八自然段中所含哲理,增加学生对于文中主旨的认识。)

  5、怎样的人生会让人留恋?怎样的人生会让人惆怅?

  (让学生从中谈自己的认识)

  五、巩固所学知识

  分析“黄昏”与“落霞”的区别?

  (加深对文中哲理的认识,并从中理解作者所体现的人生态度)

  六、总结

  通过学习文中作者对“霞”这个作者所熟悉的意象所产生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让学生尝试自己对某一意象进行思考和感悟。

  七、作业

  描写自己对所熟悉或所感兴趣的一个物象的感悟(作文片段,字数150字左右)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揭题,引入新课

  1、猜谜语:

  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翻花样。

  (打一家用电器)

  板书:电视

  2、谈话揭题:

  大家每天看电视吗?有一家人也和大家一样,每天看电视。可他们家看电视很奇妙,你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读一读《看电视》这一课吧!

  把板书写完整:看电视。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让学生在学习前先认一下。

  这样做对于会自己认字的同学可以建立成功感,激发学习兴趣。对于暂时不会的孩子来说,可促进课上认真学习,同时为了下一节课能赶上也能提前会认,课下还有可能更认真地预习。

  2、自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把字组成词。

  把有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

  3、同桌相互检查生字,并交流认字方法。

  4、教师检查:

  ⑴出示加音节的生字:

  这步是为正音而设计的。

  本课易错的字音有:

  全、精等。

  ⑵出示词语:

  开火车朗读。

  学生如有不懂的词语提出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放到句子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如:

  精彩、没完没了。

  这一步的设计是遵循了识字规律,学生读准字音,感知字形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字意。

  ⑶出示单个字让学生认记。

  对于难理解的字可重点扩二到三个词,以帮助理解字意。

  5、学写生字“关、完、写”:

  读字音。

  分析字形。

  在田字格中自己练写。

  6、读课文,争当朗读小老师。

  三、练习巩固

  读词语练说话:

  全家人奇妙球员们没完没了换频道

  关掉写字音乐舞蹈却精彩球赛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1、边打快板边读这首节奏鲜明的'诗歌。

  2、听后说说: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3、学写“全”字。

  二、读文帮老师开火车

  1、爸爸爱看……却换成了……奶奶爱看……却换成了

  我们一起为妈妈换成了……

  2、学写“爸”字。

  三、重点质疑,讨论解答

  1、引导学生质疑:

  为什么爸爸爱看足球却为妈妈换成戏曲?

  为什么奶奶又把她爱看的戏曲换成足球?

  我们为什么又提议为妈妈换成音乐舞蹈?

  2、讨论解答,师小结:

  我们家看电视真“奇妙”!

  3、学写“家”字。

  4、谈感受,悟文情。

  四、感情朗读

  举行朗读比赛:

  把你所感受到的,感悟到的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朗读重在感悟,对学生的指导不要拘泥于机械的点拔。

  五、扩展结束

  齐读最后一句,猜猜心中的“秘密”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回去了解一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最爱看什么节目?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7-27

语文《咏柳》教案11-14

语文树教案10-07

【精选】语文教案11-25

语文教案(经典)05-14

[精选]语文教案03-31

语文教案【经典】12-12

语文教案08-09

关于语文的教案11-16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