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一双手》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双手》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双手》教学设计1
教材说明:
《一双手》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对张迎善的那双宽大、粗糙、有力、勤劳、创造了美好生活的手的介绍,透射出普通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愿及其高尚的情怀,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敬意。教学是力意“冗余的分析,烦琐的提问”瞄准重点,抓住要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去自渎、自悟,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努力实现自主高效的阅读方法。
设计理念:
琐碎、机械的语言训练是扼杀学生学习语文的灵性,因此,语文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创设综合化的语文实践活动,及语文的口语交际上,让学生充分的自主、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培养学生的灵性和创造行性。
设计特色:
以读代讲,圈点批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联系上下文体会和理解主人公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情感。
2、初步掌握,走进文本,走进人物,感悟情感的方法。
3、学习本文用列数字的方法来介绍这双手的特殊方法,学会在写作中恰当运用。
4、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文中的这位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愿及其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他的敬意。
教学任务:
整体感知,感悟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语句,走进课文,体会情感。
2、学习本文用列数字的方法来介绍这双手的特殊方法,学会在协作中的恰当运用。
3、学习林业工人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精神。
教法指导:
圈点批注,阅读感悟。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请跟老师一块做游戏,伸出你的左手来,伸出你的右手来,我们人人都有一双手,没有手,什么也干不成,你们也一定见过很多的`手吧!他们的手都有什么特点?相互交流,或者把自己查到的资料相互交流,好吗?
4、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师生共同评价,纠正错误
5、师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林业工人,为什么作者单单只写他的一双手?这双手与别人的手有什么不同?打开课本27页,让我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
板书:一双手
[设计意图:做游戏和相互交流资料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手感兴趣,对课文感兴趣,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为理解全文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自主阅读,交流认识,加深对这双手的认识。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是一双怎样的手?边读边批注描写张迎善手的特点词、句、段。
2、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划的词、句、段,各写出手的什么特点。
如:我握的是手吗?活像是半截老松木!(用比喻的手法描写这双手给我总的印象,形象可感)
我本能地抽回手来,可是没能得逞。那只有力的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这句话突出了手大而且有力)
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这句话从颜色、纹络刻画手背)
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用比喻来突出手指的粗糙、大)
我丈量土地似的量来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写自己亲自动手去量手,用数字来突出手之大)
3、学生汇报、师生评价,阅读所获得知识。
板书:丑、粗糙、颜色深、干、厚、大。
这是一双————的手。
4、齐读描写张迎善手特点的句子,在读中去体会,去感悟。
导语:这些都是张迎善手的特点,是我们所看见的。
板书:所见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重视了学生的自学,让他们在小组交流、讨论,进而理解手的特点,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把握了课文的中心。让他们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扎室,在无意中体会了文章的中心。]
三、品悟人物精神
1、他的手从外表看确实很丑,那么造成他的手“奇丑”的特殊原因是什么?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了吗?速度课文,在文中找出来并划出来。
(1)标划。
(2)小组汇报、评价。
(3)指生汇报,集体评价。
(4)齐读体会:思考数字在文中的作用?(突出这双手所做的巨大贡献)
板书:所闻
你现在还认为张迎善的手丑吗?
师指导朗读,学生谈感想。板书:美
2、填充句子,品悟精神
文章写张迎善的一双奇手,表明他是一个————的人。
3、师生共同小结,在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身边的人物。
板书: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4、品读课文
本文通过一双手反映了林业工人的高尚品质,写得非常成功,这与作者的观察、写作是分不开的,你认为作者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选材:典型一双手
语言:质朴
列数字:比喻、对比
这样的文章才有血有肉,生动、感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重视了学生的读的训练,通过读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数字的描写也让学生体会到了这种说明文的方法]
四、发散思维
a)师问:你们也有一双手,你们的手将来会做什么?
b)小组交流、讨论。(体会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
五、再次品读课文,读出感情。
六、总结全文
正是这双手,让祖国的大山郁郁葱葱,面对这样的说,大家想到了什么?请你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重视了学生在写作上的训练,通过学习说明文的方法,让学生仿照写一篇——的手。]
《一双手》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能运用圈点批注的方式自主阅读课文。
2、掌握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一个课前活动导入本课)
1、师生之间的一次握手,然后让这位学生谈谈握老师手的感觉,再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也相互握握手,感受一下同学的手有什么特点。
2、说一说含有“手”的成语。
(爱不释手碍手碍脚白手成家比手划脚垂手可得
触手可及赤手空拳丹青妙手大显身手得心应手额手称颂高抬贵手
举手投足举手之劳蹑手蹑脚拿手好戏妙手偶得妙手回春七脚八手
情同手足手不释卷束手就擒顺手牵羊手舞足蹈手下留情唾手可得
握手言欢心慈手软袖手旁观眼高手低炙手可热一手遮天鹿死谁手……)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把预习时发现读不准的、读不好的生字说出来,提醒大家注意。
惺忪(xīngsōng)镐裹住纹络老茧甘蔗缠着染成穴里铁铸丈量搓了火燎燎功臣
2、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
3、张迎善到底有一双怎样的.手?
(粗糙的手、神奇的手、创造绿色宝库的手、绿化世界的手、做出巨大贡献的手
令人敬佩的手干了很多活儿的手)
4、张迎善的手是如何的“大”?
出示句子: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①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②展示按照这个尺寸塑的一只手,先组织学生比一比,然后老师也来比。
③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板书:硬、粗。
①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掌面比作xxx,把手指比作xxx。
②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联系已有经验进一步体会出手的硬和粗。)
③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④出示老茧:指读。什么是老茧?见过谁长老茧?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老茧”的理解,并拿生活中见到的长老茧的人的手和张迎善布满老茧的手比较,更深层的体会到底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
⑤结合此时的体会再来读。
5、张迎善的手"奇"在哪里呢?
(1)计算启情。
好,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
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
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感悟:这么多次呀,怪不得这双手会布满老茧,怪不得这双手会坚硬、粗糙得象鼓皮,
像干蘑。从而体悟张迎善的勤劳、奉献、了不起等。)
(2)圈数促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课文中出现了33垧,44.5垧,1300立方米,3500层积立方米,这些生活中不常见的数
字和单位,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一想,他们认识起来是有障碍的。为了让作者的生活、主
人公张迎善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进行多层面地接触,这里通过联系他们天天见的教学楼、
学校,使这些数字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有真实、立体的认识。)
①咱们学校占地13亩,这33垧有38个学校那么大,44.5垧,就相当于50个学校这么大。
②把张迎善生产的1300立方米的木材,放在咱们的教学楼里,要盖400层。
(3)过渡: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创造了如此这般的财富。静下心来再想想,难道这双手所付出的,所创造的就仅仅是这些吗?
(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抓关键词的方法,了解这26万棵树只是张迎善在1988年以前栽下的,这些木材、林场、枝丫只是1981年到1985年之间完成的,也就是说如果张迎善今天仍然在工作的话,他付出的、创造的将不仅仅是这些,从而感悟张迎善的可贵和伟大。)
(4)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
《一双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学习,调动学生情感参与,与主人公在情感方面产生共鸣,深刻体会课文内容。
3、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内容,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引导学生角色互换。 2、读中质疑,读中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借助认字表、字典,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注意:“忪”“茧”的正确读音。
(2)学习会写的字:
先给生字注音。读一读。确定容易记住的字,将难字标画出来。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字。
找出形近字,写在练习本上,并练习组词:
均( ) 程 ( ) 奖( ) 张( )
钧( ) 逞 ( ) 桨( ) 章( )
(3)重点学习易错字:“皂”的下面是七。
2、找出课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标记。
自学:“语文天地”中“金钥匙”的内容。试着做学习笔记。
3、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放入资料袋。
二、预习汇报、提高:
1、同桌互读课文,认真听生字词语是否读得正确,并根据情况给予评价。
2、同学范读,同学评议。 3、扩词练习。评判组词。
4、书写指导:把难字写正确。 5、交流资料。
三、学习课文内容:
课文内容介绍:这篇文章写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的真实的事情。
1、用你喜欢的形式朗读课文。
2、你是怎样做摘录笔记的?汇报给大家听。(以强带弱。)
(1)不懂的词语方面:礼节性、镐、次生林(2)积累喜欢的词语。
(3)喜欢的句子:对大手的描写及带有数字的句子。
(4)不懂的句子:“我握的是手吗?分明是半截老松木。”“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5)有感想的地方:布满老茧、看到一山翠绿的森林、植树26万多棵
3、自我小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在文中课题下做简单笔记。
4、小组讨论并汇报:
(1)课文中多次描写了老张的手,找出相应的句子画出来,谈谈你的理解。
(扣准课题思考问题)
(2)你观察过别人的手吗?说说你的看法。
5、思考文中重点问题:
(1)老张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读文1、2、3自然段理解)他的手为什么会这样?(2)摸摸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3)自读课文(4――19)自然段,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双手的?你见过这样的手吗?
(4)课文中多次运用数字描写,而哪些数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呢?说说为什么?
6、本文要告诉我们:
因为长年累月的辛苦,老张的手很不好看,可正是这双手,创造了无法估量的财富,创造了翠绿的森林。赞美老张为了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质朴心灵。
修改自己的笔记。
7、本文有什么特点?说出文中我最喜欢的地方,为什么?(养成主动积累的良好习惯)
(1)比喻的恰当运用:活像是半截老松木、掌面像鼓皮一样硬。
(2)巧妙的数字描写:让人从空间感知事物的大小、多少。
8、拓展提高:每人都有一双手,说说你最了解的手的样子及作用。
(最好说说爸爸、妈妈、老师、阿姨等比较亲近的人,从而加强了解和沟通)
四、大家一起长本领:(结合书后“日积月累”进行学习)
1、积累手的动词。2、做翻绳和打手影游戏,观察手的动作,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出来。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双手》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在劳动模范张迎善那双粗糙的大手背后,是这位林业工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美好心愿和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
2.继续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质疑、解疑,自主阅读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初步感悟,数字说明的好处。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继续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质疑、解疑,自主阅读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欣赏学生仿照《我们的手》创作的小诗。
二、导入
1.板书课题。
2.回顾初读课文中的问题。
(1)这是谁的“一双手”?
(2)张迎善是谁?
三、新课教学
1.学生自主质疑:
(1)提出问题。
(2)梳理问题。
2.结合学生问题进一步阅读课文。
(1)这双手什么样?
自主学习:默读描写这双手的样子的段落
画出重点词句
做批注
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感受到,这双手的样子:黑、硬、伤痕累累、大、粗
这双手“活像半截老松木”
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2)这双手为什么这样?
自主学习:默读课文
画出重点词句
做批注
汇报交流:
结合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悟到,张迎善为了绿化小兴安岭,在不计其数的种树过程中,把自己的双手磨得伤痕累累,活像老松木。从而感悟到张迎善的高尚情怀。
引导学生初步感悟,数字说明的好处。
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3.引导学生交流自己读文的感受
提问:现在你认为张迎善的手是怎样的一双手?
4.总结全文。
四、安排课后参与学习活动
五、板书设计
一双手
张迎善的手
( )的一双手
《一双手》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了解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学习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细致地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学思同步”的教学思想,巧妙地设置疑问、启迪学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的新鲜感、新奇感,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王国里遨游。
(2)教给学生“眼到、手到、口到、心到”的阅读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训练,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为人类创造绿色的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理解“美,是以丑为代价”的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以小见大的手法。
2、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采访过程,了解这双手背后的故事,理解“美,是以丑为代价”这一哲理。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课前先学
1、搜集关于姜孟之的作品。
2、观察家人的手,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3、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铁镐()瞬间()得逞()火燎燎()
xīngsōng()cuō()纹lu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齐背童年儿歌。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
2、用尺子量一量自己手的长、宽、厚。
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双林业工人的手吧。
三、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自读课文交流体会
用勾画圈点的方法,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想评论等。
2、阅读完这篇文章后,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完成填空
课文描写“一双手”紧扣一个“_______”字,这双手如此奇特的原因是__________,从而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手的皮肤__________;形状________________,一只手指_____________;写手用了一个“______________”和三个数字;写手硬用了一个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手裂写了什么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讨论
课文的题目明明是“一双手”,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偏偏先列举了“各种各样的手”,而且是一双双未留下深刻印象的手呢?
[点拨]作者开头所列举的手中,每两种构成一组截然不同的手,基本上概括了从不同角度衡量的手,写这些手目的是为了烘托突出“一双手”。
2、重点研读
参照投影显示的读书方法,认真阅读第4—18节,按投影要求解决问题。
[投影]读书四到:
眼到————仔细看书,一览全文。
口到————出声读书,熟读成诵。
手到————圈点勾画,摘记抄录。
心到————揣摩领会,认真思考。
[思考]作者写的是怎样的一双“奇手”?诵读描写手的特征的精彩语段和句子。画出写手的特征的重要语句,要读出赞叹的感情。(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3、阅读检测
(1)文章哪一句话是写“一双手”给作者最初的印象的?(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2)展示
半截老松木
[提示]可让个别同学摸一摸,增强感性认识。
[思考]作者用半截老松木比喻一双手,说明一双手有哪些奇特之处?
[点拨]粗、老、干、硬、颜色深、厚。
(3)讨论质疑
用“半截老松木”比喻这一双“奇”手有什么不足之处?从画出的描写手的特征的语句中找出相关的内容。
[点拨]这双手的“大”的特征没有表现出来。(1)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2)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3)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4)要点分析
说说“紧紧”“裹”等字的表达作用。
[提示]可让学生试试裹住同桌的手。
[点拨](1)说明手很大;(2)写出了手很有力量;(3)说明张迎善这个人很热情。
[展示]根据张迎善手的大小所画的手的图片,让本班手最大的'同学与张迎善的手比较比较。
[比较]让本班手最大的同学与张迎善的手比较比较。
(5)细节分析,品悟人物精神。
a、描写手最细腻、最具体的是哪几节?分别写出了哪些特征?
b、造成张迎善手“奇丑”特征的原因是什么?记者姜孟之从采访中了解到了吗?从文中找出来,并标划出来。谈体会。
c、你了解造成他手丑的原因之后,还认为他的手丑吗?教师引导学生谈感想。
d、填充句子,品悟精神:文章通过描写张迎善的一双奇手,表明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提示]指名学生朗读第7、8、9节,要求其他同学分别用文中的话回答。
[讨论]32岁的林业工人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天下第一奇手”呢?请从文中找出四句话具体分析张迎善的手为什么变得粗、老、干、硬、颜色深、厚。
[点拨](1)一天能栽一千多棵树!(2)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3)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4)这是一双创建绿色宝库的手。
(6)写法探究
作者为什么要写张迎善的手,而不通过其他的来刻画人物。
[点拨]这一双“奇”手正是张迎善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精神的最好体现。
(7)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一节,读出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总结反思
手是人体一大宝,拥有它,我们可以创造想像不出的财富。林业工人张迎善就用自己的一双奇手,创建着绿色宝库。透过这双又粗又老、又干又硬的大手,我们看到的是他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精神,是那一片片绿色森林。
同学们,当我们真的认识到了“美,是以丑为代价的”这一道理之后,我们就能体会普通劳动者的伟大与崇高,就会更加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2、拓展延伸
写作训练:学习课文抓住特征,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个片段。文题×××的眼睛
交流写作收获
六、当堂检测反馈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xīngsōng()shùn()间得chěng()
老jiǎn()铁zhù()cuō()手
(二)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1)我去小兴安岭的乌马河林业局采访。()
(2)这双手皮肤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公。()
(3)(他的手)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4)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三)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再接再厉勇往直前谈笑风生走投无路
b、英雄气概欢度春节贪污浪废迫不及待
c、情不自尽变本加利前仆后继事倍功半
d、流连忘返闻名暇迩改邪归正唉声叹气
(四)文段精析
我去小兴安岭的乌马河林业局采访。在山场我握过一只手,我敢说,今后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再提到它,就能马上说出。那是天下第一奇手——————林业工人张迎善同志的手。
和素常采访一样,我们见面时先是礼节性地握手。两只手握到一起的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我本能地想抽回手来,可是没有得逞。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他松手了,我低头去察看他的一双手。翻过来看手心,掉过去看手背。
这双手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
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又黑又深。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缠线做什么?”我问。
“治手列裂。”张迎善说。
“手裂贴胶布涂手油多好?”
“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要保证苗苗不窝根,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栽一棵苗,手得往里插三四次。胶布、手油不顶用。”
“你一天能栽多少棵树?”
“1000多棵。”
一天能栽1000多棵树!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十天、二十天呢?……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你等等。”我边说边去里屋取来一卷米尺。我像丈量无赖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量完,我用自己的手在他的手掌上“哗哗”地搓了几个来回。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着,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林业局工会一位负责同志向我介绍说:“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仅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手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这双手让这位32岁的年轻林业工人,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
1、本文对人物主要进行了()
a、外貌描写语言描写b。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c、动作描写心理描写d。心理描写外貌描写
2、填空
(1)“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一个“裹”字突出了张迎善的手______。
(2)“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突出手指____。
(3)“一只手都缠着线”中,“缠”字突出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突出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着,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森色”,这一对比突出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描写“一双手”,由整体到部分,由外形到内质,由所见到所闻所想,精雕细琢,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这句话突出了“一双手”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句中加点的“仿佛”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加点的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一双手》教学设计6
一、教材分析
《一双手》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25课,第六单元为自由读写单元,主题是读书动笔,由四篇现代文,一首现代诗和两首古代诗歌构成,从内容来看,本单元四篇课文和艾青的现代诗都围绕着“绿”组材;从读书方法的指导来看,本单元着重培养学生读书动笔,进行圈点批注的习惯;从文体角度来看,其中三篇课文属于散文,一篇说明文。
本课是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普通林业工人张迎善一双手的细致刻画,塑造了一代林业工人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感人形象。本文主题集中,特点鲜明,行文流畅。
二、学情分析
1.知识现状:本文是第六单元散文的第三篇,学生通过对前两篇的学习,已初步温习了散文的知识;第四单元的14课《小说家谈小说》也初步学习了细节描写在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形象上的重要作用。同学们学过朱自清的《背影》,对抓住人物具有特征的部分分析人物同学们有所了解,在本课中进行强调。
2.学生状况:本年龄段的学生求知欲旺盛。对于林业工人的奉献精神学生可以用自己独有的阅读经验创造性阅读,读出自己独特感受。但对于写作往往感觉无从下手,应加以具体的方法指导。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2.学习通过多角度细致的描写,表现主人公崇高精神境界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这篇文章,能针对文中所写事物的特点和写法圈点批注。
2.学习抓住特征,多角度地准确细致描写一双手,表现主人公崇高精神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体会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品质。
2.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五、教学设计
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目的,根据介休市提出的“八字四环节”教学模式,“自学”这个环节让学生充分感知“手”,充分感知张迎善这个淳朴的林业工人。在“合作”这个环节,让同学们积极合作,畅所欲言让他们思维的火花能得到智慧的.碰撞体会自己学习的乐趣。“解疑”这个环节让学生们勇于质疑,可以提出自己自己不懂得问题,也可以就本文提出有创意的建议,激发学生的求意思为和创新能力。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不少写人的文章,而写人的文章要写得成功,势必要把人物写得成功,那么写人的一般方法有哪些呢?……
大家提到了朱自清写的《背影》,这篇文章就是抓住“背影“主要特征刻画出了一位年过半百、任劳任怨、爱子心切的父亲的形象,我们再学习一篇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文章《一双手》。
2.自学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章看作者从哪些角度写手的,写了手的什么特征,用动词填空
------手-------手-------手-----手------手。
(2)同学们读原文作者看到的是一双什么样的手?
3.合作
细读课文,从字里行间你读出了什么,赏析优美语句做分析,对体现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能看到张迎善是怎么样一个林业工人?
正是通过张迎善的一双手我们看到了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无数像他那样普普通通任劳任怨的劳动者,那么本文给你写作上的启示是什么呢,合作交流畅所欲言。
4、解疑
在读本文,看看还有什么地方不懂,如果没有,看看这篇文章有什么不恰当,需要改进。
【《一双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知一教学设计11-28
《分数除法一》教学设计08-29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10-11
《搭一搭》教学设计07-05
《分数乘法一》教学设计08-24
《积累·运用一》教学设计08-01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03-05
《认一认》教学设计04-16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01-28
(集合)《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