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的经典教学设计

时间:2024-12-16 08:22:0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口技》的经典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口技》的经典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口技》的经典教学设计

《口技》的经典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

  本文语言极其简洁、生动,描写手法高妙,这些在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去细心玩味。全文篇幅短小,应指导学生当堂背诵下来。此外,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还应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教学步骤:

  —、导入

  有条件的学校可为学生播放—点当代口技的声像资料。

  二、诵读指导

  从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让学生逐步提升朗读层次。

  三、课文探究

  通过以下问题的探究,完成对文意的理解、章法的揣摩、语言的品析。

  1、“善”字在全文中的作用。

  2、作者如何展示口技艺人的“善”?正面描写、侧面烘托。这里可先用原文回答,再用现代文复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举例分析文中描摹声响的特点。

  4、文章描写观众的反映有何作用?

  5、开头、结尾皆清楚地交代了道具,这些在文中作用如何?

  6、举例分析本文语言之简洁。

  四、背诵课文

  在课堂上给20分钟左右的时间,鼓励学生当堂背诵下来。

  五、词汇积累

  可以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积累文言词汇,如:

  1、古今义差别较大的词。

  2、通假字。

  3、一词多义,如“乳”“绝”等。

  4、表示时间的.词(本文的一大特点)。

  5、至今仍保留古代用法的词,如“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莫名其妙。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

  一些精短、浅显的文言文比较适宜自学。大致程序为诵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背诵全文、练习巩固。其间,教师可印发一点关于本文的赏析文字,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反复诵读

  1、听教师范读(或录音),纠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2、反复诵读课文。

  三、理解文意

  1、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

  2、同桌互相帮助,互相检查。

  3、教师析疑(尽量鼓励学生自己解决)。

  4、精选有关本文的赏析文字,帮助学生理解本文。

  四、背诵全文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马上背诵全文。

  2、教师可提供—些有参考价值的背诵方法。

  3、找同桌检查自己的背诵。

  五、练习巩固

  1、完成课后关于词句理解的练习。

  2、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词语归类练习。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竞赛。如背诵比赛、改编故事比赛、词句理解竞赛等。只要引导得当、安排合理,可大大提高效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文意疏通

  1、检查预习: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意。

  2、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应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解答。

  三、当堂背诵比赛(课前不通知)

  1、宣布比赛规则:背诵1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交叉检查)。

  2、小组交叉检查:主动申报、接受背诵检查、检查打分。

  3、小组代表示范背诵。

  四、讲故事比赛

  1、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将本文改编成故事。

  2、听同桌讲故事。

  3、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讲解。

  4、师生评价。同时把他们误解或忽视的关键词语提出来。

  五、练习抢答

  选编适量的有价值的题目,通过幻灯片展示,让各小组抢答。

  六、综合评价

  将三轮比赛的成绩加起来,评出获胜组,还可评一些特别的个人奖项。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树立强烈的团队精神。

《口技》的经典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培养对文言的语感。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积累文言知识。

  3、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难点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技巧以及重点词句的用法。

  教学准备

  录音材料、课件或小黑板。

  设计思路

  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理解能力,让学生使用工具书通译全文进行自学,若有不懂之处,小组内合作解决。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合作探讨突破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引入口技是一种传统的口头表演艺术,是用口中模拟各种声音的技巧。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描述口技的文章。

  2、学生阅读注释。

  (出示课件1)

  要求:记住作者及作品。

  二、自主学习

  听录音,完成以下任务。

  1、注意停顿,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标出生字词,查工具书解决。

  3、通译全文,理解文意。

  4、找出正面描写口技表演者的技艺和侧面描写听众的神态的语句。

  三、合作探讨

  1、小组内合作解决问题。

  2、教师指导全班学生讨论解决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多个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进行点评直到无误为止。教师在此过程中适当指导和示范,让学生知道如何读得更好。

  2、(1)对加点字注音。

  要求: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记,错误即时纠正。

  (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3、通译全文。

  要求:指名逐字、逐句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记,错误及时纠正。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古汉语现象将重点字、词、句进行归类整理。

  4、找出文中侧面描写的语句。

  明确:(共有三处:(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3)于是宾客无不变*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明白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的作用。)

  五、研读赏析

  师:再次朗读课文并讨论如下问题。

  1、文章三个场景的描述,口技者以绘声为主,对声音的描绘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大及小,由微弱而喧闹,由简而繁,试看作者是如何描绘的,请你分析。

  (生读文章内容,小组讨论交流。明确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有条理地介绍事情的经过。)

  明确:(第一个高潮是渐起的.,由深巷犬吠,妇人一人惊觉欠伸,到四口之家各种声响"一时齐发"有个演进过程作者作了细致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第二个高潮是突发的,由"忽一人大呼"至"百千齐作",人有"俄而"片刻时间紧张、纷乱、恐惧,造成了听众"变*离席"的效果。)

  (在两个高潮间有过渡的场面即全家再次入梦。这把口技者精心设计的构思表现出来了。)

  2、文章结尾处再次出现了"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重复出现有何作用?

  明确:(突出舞台道具简单反衬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六、梳理巩固

  小组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七、拓展训练

  (如有时间可在课堂完成。)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八、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口技

  林嗣环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犬吠妇醒神颈、侧目、微笑、默叹

  善闹而复静意少舒,稍稍正坐

  失火救火变*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口技》的经典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正确朗读翻译全文,重点理解表示时间的词语。

  4、揣摩语言,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并注意本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特点,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5、通过想象,关键抓住口技表演的艺术构思,深入思考,体会文章的精彩片断。

  二教学时数

  2课时

  三、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模仿各种声音,它是一种流传技艺,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

  在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表演艺术宝库里,就有这样一颗璀璨明珠口技。它用人的声音模仿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万事万物,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口技》一课,就记叙了古代一位不知其名的口技表演艺术家的一场精彩的表演。同学们读后一定会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二)了解作者、出处。

  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初进土。《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三)朗读全文,注意划出不会读、读不准的字,并标上注音。

  少顷(shǎo)犬吠(fi)呓语(y)夫叱大儿声(ch)夫齁声起(hōu)

  意少舒(shāo)中间(jin)曳(y)屋许许(hǔ)声几欲先走(jī)

  (四)了解全文大意及结构。

  很明显,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记叙的。也就是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来叙事的。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五)研读第一部分。

  1、朗读第1段找出表演的地点、道具、气氛。

  2、思考:

  ①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②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3、注意掌握本段中重点词句。

  善:擅长厅事:大厅、客厅施:放置会:恰逢,正赶上但:只闻:听见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译文: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1翻译第一段。

  2对照注释,口译其他段落

  第二课时

  (六)文章的第2、3、4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齐读这一部分。

  1、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

  (1)第一个场景:梦中惊醒。(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2)第二场景:渐入梦乡。(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3)第三场景:火起群乱。(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2、作者按什么顺序描摹的?描摹了哪些声音?

  这一部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摹,请同学们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遥闻既而当是时未几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①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

  ②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

  ③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齐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

  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3、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4、小结

  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的善。总之,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

  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驰缓而渐趋紧张。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五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一个场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

  文章写得波澜叠起,变化万端,动人心魄。

  5、这一部分需要重点掌握的字句。

  妇抚儿乳(动词,喂奶)手有百指(名词,手指)儿含乳啼(名词,*)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宾客意少舒:心情;稍微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虽人有百手:即使不能名其一处:说出奋袖出臂:卷起两股战战:大腿

  几欲先走:几乎、差点儿;跑

  (七)朗读第5段、理解课文结尾一段的作用。

  思考:这一段写到抚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向已。似乎与第1段相重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与第1段相呼应。更是以侧面反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让人恍然醒悟,原来一场出神火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的口中,而不是借助于其他繁多的器物。

  (八)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1、分析理解: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衬托,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有何作用?

  侧面衬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头和结尾部分对表演道具的交代,二是在表演过程中观众的神情举止的反应。这样从正面表现,从侧面衬托,生动地表现了口技表演者出神入化般的表演所带来的巨大艺术魅力。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2、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遥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见。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渲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九)总结全文。

  本文正是这样通过细腻的刻画描写展示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十)布置作业。

  1、完成《新课标》

  2、翻译2—5段

  3、完成文后练习

【《口技》的经典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鲁迅《风筝》教学设计-教学设计07-08

《彩球的设计》教学设计04-07

教学设计09-04

aieiui教学设计 《aieiui》优秀教学设计优秀06-23

《夕照》教学设计08-02

《松鼠》教学设计07-18

《母鸡》教学设计07-22

长城教学设计05-10

估算教学设计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