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05 08:23:14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畅所欲言,谈体会。

  2.初显身手,学创作,在对比临写中体会书法作品的无穷魅力。

  3.对对子比赛,积累语言,增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重难点、关键:

  1、体会古人在遗词造句方面的匠心独运。

  2、在想象吟泳中体会文字的无穷韵味。

  教具准备:书法作品

  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畅所欲言

  1.生读读想想,自己曾经在什么情况下有过哪种体会?

  (1)生读一读,简单交流词语的意思。

  (2)想一想,自己曾经在什么情况下有过哪种体会?

  (3)引导生交流自己当时的'感受:

  在什么情况下?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了什么?

  2.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多积累,在生活中多观察感悟。

  二、初显身手

  1.生欣赏书上的书法作品,作一些简单的评议。

  2.师归纳介绍欣赏钢笔书法的方法,指导学生从字的形态、意境和气势去观察、感悟和体味。

  3.举行钢笔书法临写比赛。组织生评议作品,表扬优等生,鼓励进步生。

  三、作业设计

  总结自己在这次书法赛中的表现,认真选择字帖,完成一幅钢笔书法作品。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师介绍与对联有关的趣事。

  2.揭题:对对子。

  二、生练习,找规律

  1.师出示:

  (1)杨柳岸:__村。(杏花)

  (2)明月松间照,___石上__。(清泉流)

  2.生作答,并诵读对联,在感受文字的节奏韵律的同时,找寻对对子的方法。

  3.生练习,快速答题:

  鸟归沙有迹,_____。(帆过水无痕)

  山间明月,______。(海上日出)

  白马秋风塞上,______。(杏花春雨江南)。

  黄菊倚风村酒熟,_______。(紫门临水稻花香)

  三、举行对对子擂台赛

  1.生交流诵读自己收集到的对子。

  2.师出示简单对子,由生试对:

  冬去山明水秀,撸撸撸撸撸?。(春来鸟语花香)

  爆竹传笑语,_______。(腊梅吐幽香)

  春回大地,______。(福满人间)

  天增岁月人增寿,________。(春满人间福满门)

  四、总结

  鼓励学生多积累多运用。

  五、作业设计

  收集古诗词中的对子。

  接天莲叶无穷碧,_______。

  两个黄鹂鸣翠柳,_______。

  山穷水复疑无路,_______。

  欲穷千里目,_______。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或依据课文内容绘制几幅图画。(体现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步骤

  整体感悟 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问题。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研读与赏析

  (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

  四人小组讨论:

  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b.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c.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明确:

  a.◆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b.点评语言、欣赏的角度。

  c.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美句赏析

  (过渡)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a.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b.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过渡)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语文教案 篇3

  设计理念

  《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着重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前一句从写作的定义中告诉我们,作文教学不仅要着眼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而且还要关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和精神世界的构建。后一句对写作的要求则强调作文教学要真实的展现学生生命的本色,要生活化。中年级强调“能够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本次习作设计力求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条件和广阔的空间,任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充分想象,感悟生活,培养创新能力。

  2、开放形式,让学生写自己的所想所悟,我手写我心,提高写作兴趣。

  3、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课前准备

  搜集表示声音的词语、句子,并抄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

  同学们,学习了第二单元《声音》,你有什么收获吗?(学生谈在课文中学到的、感受到的各种声音。)

  是啊,自然界的声音美如天籁,只要用心去聆听,你就会感受到大自然是如此丰富。就让我们把在课下搜集的表示声音的词语在这里展示一下吧。(学生将自己课下搜集的词语进行交流,教师随机板书出词语。)

  这些都是表示声音的词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声音,下面就让我们想一想,自己所喜欢的声音?和你喜欢的原因?可以尝试用上我们搜集来的词语。

  二、创设情境,激发创作激情。

  1、思考:自己喜欢的声音,和喜欢的原因。然后和同桌交流。

  建议:想的时候,可以先想想有哪些词语可以用在自己的话里,把自己喜欢的声音描述得更形象。

  2、汇报。

  (1)先说一说你喜欢哪些描写声音的词语,然后再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声音可以用哪些词语描写,再模仿一下自己喜欢的声音。请同学们评一评。

  (2)把描写声音的词语用到自己喜欢的声音中,组成句子,然后连起来自己先说一说,再和同桌说说。

  小结:同学们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词汇,表达了自己喜欢的事物,真不简单。

  三、出示图片,编故事。

  过渡:刚才,我们都把自己喜欢的声音,向大家做了展示,有很多同学都说的非常好,用词准确,语言通顺。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老师这里有一些声音,请你们听听。

  1、谁来说一说,你听到了什么声音?请你想象一下是谁的声音呢?说一说。(播放青蛙的叫声。)

  2、学生回答:(青蛙的叫声。)

  3、出示图片,和刚才想象的对比,观察青蛙的表情神态,想象它在唱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4、汇报。

  5、把刚才同学们所说的,整理成一个小故事,自己说一说,然后在小组里讲一讲,看谁讲的最精彩。评议,教师巡视。

  过渡:一幅图片,几声蛙叫,通过我们的想象,成了一篇美丽动人的故事,多么了不起的创作呀!请再听,老师相信你还会有更感人的故事。

  6、播放钢琴曲,同时出示图片。请同学想象……

  7、汇报。

  8、将刚才汇报的内容,自己再说一遍。

  过渡:你们的想象真丰富,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下面就让我们放飞想象的翅膀,将这两幅图联系起来,编成一个故事吧。(两幅图同时出示)

  9、同学们自由的想象,自己编故事,说给自己听。

  10、汇报。评议。

  过渡:两个原本没有任何联系的图片和声音,通过我们的想象,却成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老师真的很高兴。同学们一定有兴趣将这个故事编得很完整。下面就让我们继续来画一画,想一想,把故事编完整吧,相信你们一定行。

  9、出示空白图片,请同学们在书上边想象边画,编故事。

  10、在小组里编,然后选代表汇报。

  11、将刚才我们自己说的话,整理一下,讲给同桌听听。

  过渡: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声音,还自己动口动脑编故事,我们的收获真大呀!下面就请大家把我们刚说的内容,整理一下,然后选择一种写在作文纸上。

  12、出示习作要求。

  (一)、(1)、题目自拟(2)、文体不限(3)、有真情实感

  (二)、让学生独立思考或找人合作,选择学习。确定题目和文体。

  (三)、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文本开始写作,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四、交流评价

  1、认真地读读自己的习作,把不通顺的地方自己进行修改。

  2、四人小组互赏,推荐一篇佳作。(点评者要做到:你最欣赏哪一点给他提一个意见。)

  3、佳作评赏:推荐好的文章,师生共同赏析探讨。

  五、总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我们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真情实感,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让我们的笔下生花,华丽的文章迟早会跃然纸上的。

  附板书设计: 笔下生花

  声音的词语:哗哗 噼里啪啦 咕咚 叽里呱啦 扑通

  喀嚓 唧唧喳喳 哗啦 叮丁咚咚 呼噜

  美文欣赏:

  习作一

  雨天

  清晨醒来,外面下着淅淅沥沥的雨。我听着雨打在窗户玻璃上的声音和房檐哗啦啦流水的声音,感觉是那么和谐动听。

  我好想化作雨滴,和雨水一起汇进清澈的小溪,唱着歌,哗啦啦地向前方流淌。流过草地,流过山冈,流过森林,到处小鸟欢唱,花儿竞相开放,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突然,我们闻到了一股又酸又臭的气味,一条暗沟里流出了一股污水,挤进了我们的中间,把我们污染了。从此小溪下游再也没有树高,再也没有花香,到处是死气沉沉的荒凉。人们认识到了这是自我毁灭,于是建了一座净化水厂,暗沟变成明渠,污水变成了清澈甘甜的琼浆,小溪又变成了欢乐的小溪,溪水流过的地方,又成了森林、小花、昆虫、小鸟的天堂。

  窗外,雨还在下着。但我想像的翅膀还在飞翔。雨水滋润着理想,而理想一定能实现。

  点评:

  小作者由雨声展开遐想,将自己想像成一个小雨滴汇入一条清澈的小溪,接着围绕小溪从被污染到重新被净化的过程,细致地描写了周围景色的变化,体现以环保为中心的主题。最后小作者由现实中来又回到现实中去,进一步点出文章主题。小作者合理的安排,丰富的想像,有序的描写,使全文更加美好充实。

  习作二

  夏日的风

  清晨,当第一缕夏日的风吹进花草丛中,花草顿时随风摇曳,翩翩起舞,空气里充满了浓郁的花香。这时,泥土也不示弱。于是花香掺和着泥土的芬芳,弥漫在清晨这纯净的世界里,沁人心脾,让人感到惬意……

  白天,烈日炎炎,空气里仿佛有一团火。小草蔫了,树枝也耷拉着脑袋。在田野里劳作的农民,更是汗流浃背,沉重地喘着粗气。他们此时多么需要风啊!这时,风来了,拂过万物轻轻轻地来了,好似一股清凉的甘露沁入人们的心田。霎时,人们情不自禁地立在夏日的风中,任凭风掀起他们的头发。不一会儿,当他们全身都有了凉爽的感觉时,不禁高兴得脱口而出:“好凉快!”

  傍晚,虫鸣鸟啼,风吹得树叶飒飒地响。这时,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绿树阴下悠闲地下棋,风轻轻吹起棋盘纸,也轻轻地吹进了他们的心扉。

  晚上,凉风习习。孩子们躺在沙滩上,光着肚皮,赤着脚。风吹到肚皮上凉丝丝的,痒呼呼的,他们不禁“扑哧”一下,笑出了声。在晚风的轻拂下,孩子仰望天空,挥动小手,咿咿呀呀地数星星。

  啊!这夏日的风,这可爱的风,你是一个美丽的小天使。

  点评:

  这是一篇描写夏天的风的习作,小作者笔下的风善解人意,令人喜爱。作者抓住了夏天风的特点,按时间顺序描写风与人的关系,突出了夏日风的可爱。“清晨的风,徐徐吹来,传来‘花香和泥土的芬芳’;白日微风拂过,给人以凉爽;晚上凉风习习凉丝丝地抚摸着孩童……”词句优美,构思巧妙,表达了小作者愉悦的情感。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认识两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让学生了解象形字的`构字特点。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学会生字,正确书写:了解象形字的构字特点。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生字卡、小黑板。

  主要板书安排;识字8。

  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字词、扩词、加偏旁组词。

  课外:朗读、背诵韵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二.学习声旁包

  1.出示书包,学生回答,引出包。

  2.板书包。

  三.学习4个象形字

  1.看图启发。

  (1)图上画了些什么人?(相机出示生字新词)

  (2)图上的同学,正将包字与哪些偏旁组合?

  讲解:包是声旁,其他是形旁。

  2.学习生字。

  (1)包加上火变成炮,炮可以组什么词?

  (2)包加上艹变成苞,苞可以组什么词?

  (3)包加上饣变成饱,饱可以组什么词?

  (4)包加上氵变成泡,泡可以组什么词?

  3.齐读生字新词。

  四.指导练习写字。

  1.出示范字,让学生观察。

  2.分别指导。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写。

  五.作业

  1.抄写部分词语。

  2.练习读儿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给包找朋友。

  2.读生字新词。

  二.学习儿歌

  1.借助拼音自由读。

  2.教师范读。

  3.指名读,正音再练练。

  4.观察插图,让学生说说看到的景色。

  (1)图上画了哪些景物?

  (2)按照顺序连起来说一段话。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练写生字

  1.指导观察:满、吐、嘴。

  2.重点指导:满、嘴。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写。

  四.课堂练习

  1.扩词:

  满( )( )( ) 嘴( )( )( )

  2.加偏旁组词:

  包( )( ) ( )( ) ( )(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4.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

  1、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总结归纳;

  难点:

  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教学方式 朗读法、探究法、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显示:木 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

  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 ,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课时】

  2~3节。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1、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2、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语文教案 篇7

  《故乡》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语文第五课《故乡》。

  2、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3、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教学方法:讲析、讨论、朗读

  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回忆所学的鲁迅作品导入,并简介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

  二、体裁:小说

  三、背景:

  1、请问鲁迅的故乡在哪?

  (浙江绍兴)

  2、对鲁迅的故乡你了解多少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给了我们一些关于鲁迅故乡的信息,从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到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可以看出鲁迅的故乡如何?

  明确:不仅景美,而且人淳朴、善良、友好。

  3、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是他对故乡的什么情感?

  (留恋、喜爱、思念之情。)

  4、在这一篇《故乡》中,作者抒发的是这种留恋、喜爱、思念之情吗?为什么?

  (不是,因为故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很糟糕。)

  5、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应不断发展变化进步,可为什么故乡会越变越糟了呢?联系课文背景思考。

  时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第五课《故乡》三课时》。

  6、提问:课文中的“我”是不是鲁迅呢?

  (当然不是,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四、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后,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五、理清文章的结构:

  速读全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依据时间的顺序,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清晨”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完)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

  2、再次阅读课文,了解小说中的人物,试说说自己对这些人物的印象分别是什么。

  六、小结: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 “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七、作业:

  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1.装弶( )2.脚踝( )

  3.恣睢( )4.偶然( )

  5.嗤笑( )6.阴晦( )

  7.愕然( )8.颧骨( )

  《二》描写一段你的故乡的景色。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看图学词识字。八个四字词语写的都是春天的典型事物和现象,构成了一幅春景图,引人进入春天的美好境界。八个词语排列整齐,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教材插图根据词语的意思,描绘出鲜花盛开、莺歌燕舞、小河淌水的画面,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春天的图画五彩缤纷,春天的声音变化无穷。桃花盛开,柳树发芽,“草色遥看近却无”,“一枝红杏出墙来”,只要留心,到处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春雨沙沙下,小溪丁冬响,蜜蜂嗡嗡叫,布谷报春忙,只要留心,到处都能发现动听的乐曲。教材在课后练习中,通过学习伙伴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观察春天,感受春天,表现春天,目的是提醒学生注意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培养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爱美的情操。

  二、学习目标。

  1、会认“万、复”等13个生字。会写“万、丁”等5个字。

  2、能正确朗读8个有关春天的词语,感受春天的美景。

  3、能主动积累有关春天的词语,丰富自己的见闻与感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学词及联系生活实际来识字。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小朋友,春天马上就要到了,大家喜欢春天吗?(喜欢)

  2、今天老师就和大家走入春天,一起去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好吗? 昨天咱们留了一个作业,请把你画眼睛里的春天画下来,并写上你喜欢的描写春天的一个词,一句话或者一首儿歌,都带来了吗?(抽几份学生的作业展示)

  4、同学们,我们知道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现在,我们刚刚进入其中最美的春天啦,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天吧!(放课件:春天的 音乐 和图片,最后一幅用课文的插图。)

  (1)请同学们用“春天到了”作为开头,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告诉大家。

  教师根据学生说话内容相机引出词语,读词语。如:学生说到有关燕子的内容,就引出“莺歌燕舞”;说到花开,引出“百花齐放”;说到草绿,引出“春回大地”;教师出示“百鸟争鸣”让学生说说,读这个词语的时候,你好想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教师指导轻轻地读“泉水丁冬”……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鼓励学生从课外书上收集描写春天的词语。

  (3)描写春天的这些词语你喜欢吗?(出示课件)把你喜欢的词语读一读、记下来。

  (4)小朋友们,春天带给我们无限的希望,让我们齐读这些词语来歌颂美好的春天吧!

  2、学习生字。

  在这八个词语里有今天要学习的13个生字(课件)。郭廓修改

  (二)学习新课。

  1、引入字词:

  老师把小朋友喜欢的词语呀都搜集在一起了,想认识一下吗?请看大屏幕:冰雪融化、泉水丁冬、莺歌燕舞。

  小朋友们,其中哪些词语你会读了?先小声读一读。再把你认识的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读:

  你会读哪些词语就读出来好吗?

  补充:引导学生发现容易读错的字并正音。

  (1)看清韵母读准:冰、丁、争、鸣( 后鼻韵母)。

  (2)看清声母读准:苏、争( 读准平舌音和翘舌音)。

  (3)看清声调读准:复。

  (4)出示词语中所含的本课的生字去掉音节。这是本课的生字,哪位同学已经都会读了?(能全部读出的同学颁发奖牌)

  3、探究认字方法:

  这些同学真了不起,还没学呢,这些词都会读了。哪位同学有哪个字特别不容易记住,可以向大家的请教。

  补充: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字,如:

  (1)自编谜语记字:鸟儿张嘴唱(鸣);“文”字踩高跷(齐)。

  (2)偏旁联想记字:柳、冰、泉(想想偏旁跟字意有什么关系)。

  (3)部件组合记字:百(一+白)。

  4、游戏巩固。

  (1)开火车(字卡):小火车开起来啦!

  万、复、苏、柳、歌、舞、冰、泉、丁、百、争、鸣。

  (2)贴词游戏: 看来这些生字难不倒大家,现在用这些字组成词语,你能行吗?(每个小组手中一套字卡,内含下列词语,小组合作进行,)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丁冬、百花齐放、百鸟争鸣。

  5、简单释词:

  小朋友,有哪些词不懂吗?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1)百鸟争鸣:(全班每人模仿一种小鸟的叫声。)

  (2)万物复苏:

  ①冬天过去了,又一年春天来到了,请小朋友注意看:

  ②课件或挂图画面:柳树发芽了、小花开放了、黄莺在枝头唱歌、燕子在空中跳舞,冰雪融化了,泉水丁冬丁冬的,所有的花都开了,许多鸟儿在枝头鸣叫。

  ③小朋友们刚才所看到的这就叫"复苏"。你能用自己的.话或书上的词来说什么叫复苏吗? 6。 朗读课文: 春天这么美,让我们走进春天,美美地读一读吧!

  补充环节:看图学词,感知春天。

  1、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

  2、你能用完整的句子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告诉大家吗?(看图并“完整”地表达,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图中有什么鸟?它们各自在做什么?

  黄莺在唱歌,我们可以用"莺歌"来表示;燕子在跳舞,我们可以用"燕舞"来表示。教师相机出示词卡──莺歌燕舞。(指名学生朗读,小组赛读,齐读)

  图中的黄莺和燕子表情怎样啊?你们能读出它们的快乐吗?(指名读,齐读)

  4、细心的你还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教学“柳绿花红”、“冰雪融化”、“百花齐放”。三个成词语的教学均按看图回答——出示词卡──以点到面地读──再看图──一有感情地朗读的程序进行。

  在“再看图”和“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环节,对于"柳绿花红"这个成语要引导学生观察红绿相映的色彩,体会色彩之美,读时注意引导学生将“绿、红”读为重音;"冰雪融化"要让学生明白融化是因为气温升高的原因,所以语速稍快,读出温暖之感;"百花齐放"要让学生通过看图了解春天许多花儿都会开放,要读出花儿种类多,“百”字应为重音。

  借助插图,让学生还原并丰富词语的形象;再读词语,使其感知春天的丰富、生动和美丽,并在读中产生“画面感”,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词语的呈现和朗读的指导,均从学情出发,不生拉硬拉,较好地体现了"顺学而导"的教学思想。

  5、聪明的你能从无声的图中听到些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泉水丁冬”、“百鸟争鸣”。学生朗读。(如果学生说听到“莺歌”要肯定学生)

  你认为这两个词该怎样读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提示“泉水丁冬”要读出流水声的清脆;“百鸟争鸣”要读出许多鸟儿都在啼叫,“百”是重音)

  6、齐读上述六个词语:“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丁冬”、“百花齐放”、“百鸟争鸣”。

  7、这些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表示动物们、植物们都醒了,这便是──(教师出示词卡"万物复苏",学生读:万物复苏),这让我们感到──(教师出示词卡"春回大地",学生接读:春回大地)

  (四)巩固练习。

  1、看图读生字。

  2、下面的词语中哪些是描写春天的词语呢?对点头,错摇头。 出示大屏幕:春暖花开、瓜果遍地、百花盛开、春光明媚、秋高气爽、春风拂面、烈日炎炎、天寒地冻。

  3、出示挂图,让学生把与画面相配的词语贴上。

  (1)出示例句:春天来了,大地好像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找出词语:万物复苏等。

  (2)照样子说句子,找词语、读句子。

  句子:春天来了,_______________。

  词语: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丁冬、百花齐放、百鸟争鸣。

  (五)指导写字。

  请学生用心观察书上字帖:你有什么发现?跟大家一起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

  1、这三个字都有一个长横,长横要稍微鼓一些,第二笔都是从竖中线起笔。

  2、齐字的撇捺要伸展开,撇有锋,捺有脚。

  3、教师进行范写、讲解指导。

  4、学生在本子上开始练习。

语文教案 篇9

  4、在万般无奈下,在无比痛苦下,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小英终于——(引读)。小英一摇一晃地向讲台走去,每一步都像她的心情一般的沉重,【投影出示】小英一边慢慢地走着,一边地想:。

  5、让小英意外的是——(同学们给了她热烈的掌声)

  6、同学们的掌声出现了几次?(2次)

  7、谁能读读同学们的第一次掌声?指名读。

  从哪看出掌声出乎小英的意料之外?理解“骤然间”(掌声响得突然,掌声响得让小英出乎意料)

  8、假如你就是小英的同学,你想通过掌声告诉小英什么?

  9、我想对小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英,只要有勇气,再难的事也可以完成!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是最好的.!你是最棒的!)

  10、谁再来读第一次掌声?把你想说的话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11、小英一定能听懂你的掌声!谢谢你的掌声!听着那热烈、持久的掌声,小英感动了!

  【投影出示】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指名读,评读。

  12、当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时,她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投影出示】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她地想:。(板书:感动)(谢谢同学们对我的支持、我会更加努力的!)

  13、当小英结束了演讲的时候,同学们又给了她经久不息的掌声,你又想通过掌声告诉她什么?(你的演讲太棒了!、、、、、、、)

  14、再次听到同学们的掌声,小英内心是多么得——(感激)

  【投影出示】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

  15、小英在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无数的话语在小英心头涌动,她想说:。(原来我也是很棒的!同学们对我可真关心呀!)

  16、但是小英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向大家——(引读)

  17、你能读出小英内心的感激吗?指名读,评读。

  三、引导说话,读背作者感想

  1、学到这儿,相信你对于掌声或对于这篇课文一定想说些什么?

  2、师深情地读第七自然段。同时出示:第七自然段的内容。

  3、(齐读)请把这句话记在自己的心里。

  4、老师搜集到了一首关于掌声的诗歌,送给大家。【投影出示】师感情朗诵。

  5、有一首歌的名字叫《掌声响起来》,这首歌非常好听,也非常有意义,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歌。(播放音乐)

  6、同学们今天上课表现多好呀,我想把感谢的掌声送给你们,感谢的掌声你还想送给谁?

  伴着悠扬的歌声,让我们美妙的读书声也响起来,让我们在歌声与读书声的美好交汇中结束今天的课!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7-27

语文教案(经典)05-14

语文《咏柳》教案11-09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语文树教案12-07

[精选]语文教案03-31

语文教案08-09

小学语文穷人教案11-17

【实用】语文教案09-13

[热]语文教案12-07